第1篇:送东阳马生序读后感
每个人都渴望在优越的生活条件下,过上无忧无虑的生活。但是任何事情都是一分为二的,人们在享受优越生活时,也极易养成惰性,尤其是青年学生。读了宋濂的文章——《送东阳马生序》,我对此,深有感触。
宋濂从小勤奋好学,家里贫穷,没钱买书来看,就常常向藏书的人家去借,亲手抄录,和他们约定日期归还。在十分寒冷的冬天里,砚台都结成坚固的冰、手指冻得无法屈伸,他仍然不敢懈怠、偷懒。当他出去到老师家的时候,背着书箱,托着鞋子,走在深山巨谷中。酷寒的冬天,凛冽的寒风,大雪积了好几尺深,脚、皮肤都冻裂却不知道。他勤学好问,最终成为了一名大学士。
时光已推至600余年之后,今天我们的.生活学习条件与600余年之前相比,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老师和颜悦色地为我们讲课,我们不需要长途跋涉,更不需要抄书,没有寒冻之苦,可是,我们有像宋濂那样勤奋刻左吗?
有时候坐在窗明几净的教室中的我,心却飞向了窗外,对老师苦口婆心的教诲,我缺乏应有的认真和兴趣。父母不惜自己省吃俭用,为我们提共便利的学习条件,我们却不知心存感激……与宋濂相比,我自愧不如。正如宋濂所言,我的学业没有大的进步,如果不是我的天资不够聪明的话,只能归因于没有宋濂那样勤奋与专心。
我曾经看见过标题为《要“穷”孩子,不要“富”孩子》这样一篇文章,印象很深。这是一篇关于澳大利亚父母教育子女的文章,文章介绍:澳大利亚是一个发达国家,每个家庭都很富裕,但父母却让孩子们过着清贫的生活,他们是想从小不磨炼他们的意志,锻炼他们的胆量。我想,这也许就是澳大利亚成为发达国家的原因之一吧!
宝剑锋从磨砺出。在今天优越的条件下,希望家庭、学校乃至整个社会多给孩子提供锻炼的机会,磨炼他们的意志,使其在优越的生活条件下有更加出色的表现。
第2篇:送东阳马生序读后感
读《送东阳马生序》的时候,我眼前似乎出现了宋濂在天寒地冻时忍受寒冷抄写书籍、在乡间小路奔波求学、在大山深处苦寻住处和身穿破衣却积极乐观的样子。我不禁深深感叹,果然只有勤奋和苦干,才能为未来开辟一片天地,造就一位人才。
宋濂无疑是在家境贫寒的时候读书的,成年时不能拜师,更不能有鲜艳亮丽的服饰甚至是暖和的服饰。这一切很难,我们无法理解。对我们来说,所谓的“辛苦”就是父母和老师给我们的期望和一些作业。我们面对的是家长和老师们殷切的希望,但是却把这些希望看成无形的、巨大的压力;我们面对的是课桌上的作业,但是却把这些作业看成不可逾越的大山。
所以我们仰望天空,感叹着“我们很努力”,可这“辛苦”丝毫比不上宋廉的苦,因为至少我们可以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拿着属于自己的新书,听老师讲课。这些,恐怕是宋濂小时候无法企及的。
但宋濂并没有在苦难中退缩,而是用另一种方式——勤奋,去克服那些苦难。没有书,他借别人的来抄;没有老师,他到处求学;没有衣服,他默默地忍受着寒冷和嘲笑。怀着读书的欲望和乐趣,他能够克服苦难,获取更多知识。
而我们,面对学习上的苦难,我们是否也应该把苦难当作一叶扁舟,穿越茫茫大海,用勤奋作为捷径攀登顶峰,不怕一切,勇往直前?
古人说过,“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我们应该学习宋濂,把苦难当做到达成功的垫脚石,把勤奋看作到达成功的阳光大道,在苦难中积极生活,奋力学习,博取成功。
第3篇:送东阳马生序读后感
夜晚,暖洋洋的屋子里,丝丝柔和的灯光下,轻翻开书页,贪婪的吸允着书的清香,思绪飘进了有“明初诗文三大家”之称的宋濂的家中,简陋的居室里,那埋头苦读的人嘴角微翘,艰苦的环境让他更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
小心翼翼地捧着“手自笔录”的书,他的'思绪在坚挺的文字中飞扬,拿着毛笔的手从不舍停歇半刻,书页中塞满了解析、注释。“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细细低吟,仿佛正置身于冰天雪地之中,身旁是专注抄书的宋濂,茅草屋四面透风,片片雪花落在纸页上,陪他共食这精神食粮。对知识的渴求令他忘记了环境的艰苦,身体的伤痛……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或许正是幼时的艰苦环境,才让宋濂成长为伟大的文学家、史学家。
古往今来,刻苦学习的事例数不胜数:晋朝车胤用萤火虫代替烛火在夜晚读书;孙康在冬天夜里利用雪映出的光亮看书;西汉匡衡因为家贫,凿穿墙壁引邻舍的烛光读书;东汉孙敬为防止夜晚读书打瞌睡,把头发绑住悬于梁上,战国苏秦用锥子刺大腿,用皮肤之痛提醒自己勤奋苦读……
现在的我们衣食无忧,既不需要“手自笔录”也不需要“凿壁偷光”,每天坐在干净整洁的教室中,有老师的细心教导,有父母的嘘寒问暖,自己只需稍加勤奋,就可以获得成功,相比宋濂,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不努力学习呢?
窗外的阵阵风声拉回了我的思绪,慢慢合上书页,感慨溢满心间,无暇顾及窗外的景象,脑海闪过句句古文: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这是来自心灵的诗篇。
第4篇:送东阳马生序读后感
这几天以来,我们学习了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在老师生动有趣的课堂上,我不仅理解了课文内容,了解了宋濂求学的艰辛,更懂得了珍惜。
宋濂家很穷,但他小时候却非常喜欢读书,买不起书只好向别人借书读。借到书后,他就边读边抄。即使在天寒地冻的时候,仍然坚持不懈。
而且他每一次借了书,都及时归还。人们因为他十分讲信用,都乐意把书借给他,也因此,他得以博览群书。
若换作是我们,我们会像他一样找别人借书,边读边抄吗?我们会像他一样,即使到了冰天冻地的时候,仍然坚持抄写吗?
不会的!是的`,我们现在不用去借书、抄书,但有时候即使我们买到了好书,会认真读吗?答案依然是"不"。我们现在不用在寒冷的冬天抄书,但即使在开着暖气、温暖如春的地方,我们也不会认真读书。
再说说宋濂的学习态度。他因乡里没有什么好老师,长途跋涉百里去乡外拜师。拜得好师之后,他对老师的态度也是毕恭毕敬,凡事顺从。
且不论如此对师是对是错,如今的我们已经很难做到这一点了。与老师争吵已经成了家常便饭。无论是对是错,态度总是咄咄逼人,何来尊师之礼?尊师美德早已荡然无存了。 宋濂不惧严寒,足肤皲裂而不知,且每日初茶淡饭以果腹,无鲜肥滋味之享。身穿缊袍敝衣,但仍怡然自乐。
这样的事我们可以做到吗?似乎不能吧。大鱼大肉是我们每一顿饭中不可缺少的一分子。而对于衣着,"李宁"、"安踏"、"耐克"、"阿迪"已经成为同学之间互相攀比中时常提到的名词。 对于我们来说,快乐的意义也已经变异了。吃好、穿好、睡好、住好、玩好,才是我们心中最基本的“快乐”。
我们现在有书可读、有师可拜、有好的环境、有好的衣食住行。但勤奋、珍惜品质却没有了。 既然我们有如此优越的条件,为什么不好好利用呢?
学会珍惜。 不要等到失去之后,才后悔莫及。
第5篇:送东阳马生序读后感
每个人都渴望在优越的生活条件下,过上无忧无虑的幸福生活。可是,任何事情都是一分为二的,人们在享受优越的生活时,也极易养成惰性,尤其是青年学生。读了宋濂的文章——《送东阳马生序》,我对此感受尤深。
宋濂从小勤奋好学,家里贫穷,没钱买书来看,就常常向藏收的人家借,亲手抄录,和他们约定日期归还。在十分冷的冬天里,砚台都结了坚固的冰,手指冻得没法屈伸,他仍然不敢懈怠、偷懒。当他出外去追随教师的时候,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走在深山大谷中。酷寒的冬天、凛冽的冷风,大雪积了好几尺深,脚、皮肤都冻裂而不明白。他博览群书,最终成为明代的大学士。
时光过去了600余年,今日我们的生活、学习条件与600余年前相比,发生了不可同日而语的变化。我们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教师和颜悦色地为我们传道授业解惑;我们不需要抄书、不需要长途跋涉,也没有寒冻之苦,可是,我们真正像宋濂那样用心求学了吗?
有时候我坐(在窗明几净的教室里,心却飞到了窗外;对教师苦口婆心的教诲,我缺乏应有的兴趣和活力;父母不惜自我省吃俭用,为我供给便利的学习条件,我却不知心存感激……与宋濂相比,我自感有相当的距离。正如宋濂所言,我的学业没有大的`提高,如果不是因为我的天资不够聪明的话,只能归因于不如宋濂专心和勤奋了。
我以往看过标题为《要“穷”孩子不要“富”孩子》这样一篇文章,印象很深。这是一篇关于澳大利亚父母教育孩子的文章。文章介绍说,澳大利亚是一个发达国家,每个家庭都相当富裕。可是,父母却让孩子们过着清贫的生活。冬天父母让孩子穿很薄的衣服,磨炼他们的意志;从小让他们到大海中冲浪、冒险,锻炼他们的胆量。我想,也许这就是澳大利亚之所以成为发达国家的原因之一吧!
梅花香自苦寒来。在今日优越的生活条件下,期望学校、家庭乃至整个社会多给孩子供给锻炼的机会,磨炼其勤奋好学、不怕吃苦的意志,使其在优越的生活条件下有更出色的表现。
第6篇:送东阳马生序读后感
前些时候,我又预习了一篇名叫《送东阳马生序》的古文,让我获益良多。作者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例子,使同为学生的我感到这似乎不是几百年前的故事,而是我的身边事,更使我知道求学路上一路坎坎坷坷,我们应不畏艰辛,勇于探索,才能业有所精,德有所成。
从文中我们知道,古人因家境贫寒而借书亲手抄写,虽然辛苦却一点也不放松,抄完便跑去送还,不敢超过约定的期限,终于有机会看到各类书籍。而面对着父母为我买的'一大堆书,我却很少细心地读过,真不敢与古人相比。古人向先生请教问题时毕恭毕敬,遇到先生训斥、呵责时,他的态度变得更加恭顺,礼节更加周到,不敢说一句话来辩解,直到先生高兴了,才再次请教。面对古人在如此艰难的求学条件下,对知识的渴望与决心,我羞愧得无地自容。古人为了求学,不畏天气寒冷,即使四肢都冻得动弹不得,一日只吃两餐,穿戴不如他人也全都不在乎,而我们丰衣足食从不为受冻挨饿担忧,也没有奔走的劳累,更不必亲手抄书,但仍学业不精通,那只能怪我们用心不专一了。
现在大多数学生都把心思放在比吃穿上,对自己的成绩毫不在意,每逢考试都一心思地想着多抄几道答案,多对几道题目,却从不肯自己好好用功读书,真是可悲啊!父母含辛茹苦地把我们拉扯大,费尽了他们所有的心思和精力,为的就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可是殊不知我们却弄巧成拙,辜负了他们的期望,这能怪谁?怪的只能是我们自己。单单是嘴里说着,自己长大以后要出人头地,找一份好工作孝敬父母,可是实际行动呢?天上永远不会掉下黄金,一切只能靠我们自己。不要做说话的巨人,行动的矮子!
第7篇:送东阳马生序读后感
今晚心血来潮,拿来一本《古文鉴赏辞典》来读,偶然间再读《送东阳马生序》,颇有感慨。
这篇文章被选为初中课文,意在激励初中生勤奋苦学,不怕困难,迎难而上,克服困难,永不言弃。但我们大人在编书的时候却只想到怎么教育孩子,殊不知自己才是学习的对象,大人要在孩子面前作一个榜样,因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少年时代的宋濂,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他渴求知识的欲望驱动着他亲自抄录,亲自誊录,而且计算着日子,这需要付出都么艰辛的劳动和毅力呀!我又想起了另外一个人,写《五人墓碑记》的张溥,被称为“七录斋”先生,他读书有一个特点,每读一本书,必亲自抄一遍,抄完便焚烧掉,如是者六,一直到第七次才保存下来,所以称“七录斋”先生。古人读书态度之严谨,毅力之坚韧、勤奋之精神,令今人望尘莫及,自惭形秽。“书非借不能读也”在他们身上得到了很好的彰显和证明。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冰雪飞舞的季节,宋濂从未放弃过抄录,手指都不能屈伸了,也不敢有任何懈怠,因为他要在规定时间内把书还上,他要取得借书人对他信任,俗语说“好借好还,再借不难”。我大学时代一位师兄,每到冬天,寒风彻骨,他在图书馆学习,无法抵御寒冷,便用抄书来驱赶寒冷,让自己置身事外,忘却寒冷,一遍又一遍的抄书,他最终以专业最高分考上了北大的硕士研究生。能吃苦方能成才,能吃苦命运才会青睐,能吃苦才能风雨之后见彩虹。
第8篇:送东阳马生序读后感
读书的目的是什么?很多时候我们老师(包括家长)对学生灌输的是一种功利的东西。为了工作,为了生存,为了离开农村,为了过上幸福(物质上)的生活……
教育应该是为学生的成长奠基,为学生有质量的生命奠基。读书能够带来很多功利性的东西,但这并不是读书的'目的和结果。
在教《送东阳马生序》中,宋濂的读书经历应该给我们很好的启示。在封建社会,学而优则仕,在宋濂看来并没有把读书当作解决自己生存的手段,他说“以中有足乐而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这“乐”是一种读书之乐,是一种精神之乐,是一种收获之乐。
宋濂开篇即说“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即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宋濂是怎么读书的?借别人的书,无论天多寒冷,都要在规定的期限内完成。宋濂从一开始就显示出了一些成大事者必有的素质:好学上进,讲信用,积极主动,能吃苦,能坚持。
再来看我们的说教,学生始终处在重压如同面临几座大山,哪来的愉悦之感,哪来的读书之趣?
作为教育工作者,如果我们不能明白这个道理,如果我们还是停留用读书对学生进行物质利诱上,那么我们的观念已经严重停滞在以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中长期发展纲要都要求我们要德育为先,育人为本。对学生说实在的话,对学生的精神引导,让学生处在正确的价值观中去学习,不仅对现在,对将来也是很有必要的。
应试教育已经让教师异化了,让教育异化了。
教育只有回归真实,教育才是真教育。
第9篇:送东阳马生序读后感
宋濂读书难,难在无书可读,“家贫,无从致书以观”。只好“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于是,不论寒冬酷暑,宋濂总是坚持抄书,及时送还,因为只有这样,人家才肯借书给他。
宋濂读书难,难在无师可求,“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因此,只能“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而求师之途艰辛无比,“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即使如此,他依然能够自得其乐,终成大儒。
然,今日之学子,读书条件不知道好了多少倍,但求学的决心和毅力,却不及宋濂之万一。抄书的做法虽然不再提倡,但优美的句段还是应该积累吧?步行百里虽然已经不太现实,按时到校的要求应该一点也不过分吧?可是,看看现在的学生,又有几个自觉设置了读书笔记?又有多少因一点小事就不见了身影?
尤其令我感动的是宋濂的求学态度——“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现在的学生有几个对老师如此谦恭?顶撞老师、辱骂老师,甚至殴打老师的现象,又在多少学校不断上演?当然,这里面不乏老师的教育方法失误,教育言辞激烈,但这就能够成为学生顶撞、辱骂、殴打老师的'理由吗?学生的人格要尊重,教师的人格就可以漠视吗?
唉,不说了,谁叫咱是老师呢!说不定有很多读者看了我的这些感慨,还把所有的罪过都归结到老师身上呢!哈哈,随便吧,反正老师的地位已经够低了,再多听上几声叫骂也无所谓了!
第10篇:送东阳马生序读后感
每个人都羡慕于宋濂的名号,名垂千古的他不知被多少人所赞叹。但是又有几人能明白那光环背后的艰辛呢?他曾经背着书箱,拖着耐磨的草鞋,在呼啸的寒风中求学的记忆,为了读书,只得向别人借书来抄,在手指冻得僵硬的冬天,只为那油墨之香而不肯放松抄写。又为了能做到信守承诺而跑步去还书,就为能让别人以后仍借书给自己的时光,又有谁会来关注呢?为了能弄懂书里的知识,宁愿听老师的训斥仍“立侍左右”,“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但他并不放弃,等老师高兴了,“则又请焉”的精神又会有谁能体会呢?宋濂先生之所以写这篇序,就是为了告诫后人学习要靠自己努力却不取决于客观条件这一道理啊!
对比起宋濂先生的读书环境,吃穿不愁的我们还有什么好抱怨的呢?每天踏着朝阳去上学,嘴里咬着新鲜面包,中午揉揉有些肿胀的手后可以去品尝美味的午饭,傍晚踩着夕阳回家,桌上摆着早已做好的晚餐。晚上写作业如果有问题,旁边放着一摞工具书自然会帮你,学习累了,柔软的被子已向你张开了怀抱……
学习对于我们已毫无“辛苦”可言,对比起每天饥一顿饱一顿的宋先生来说,我们如今的学习环境不是他幼时所能享受到的,但他却艰辛求学,勤奋,最后成为了“明初诗文三大家”之一。他十年来所克服的.种种困难不是我们所能想象的,可如今有些同学却天天抱怨这抱怨那,殊不知真正的困难还在后面,有些同学天天沉溺于电子产品所开创出的虚拟世界不可自拔,殊不知现实早已把他抛弃,有些同学以为努力了,殊不知别人早把他甩在了后面……古人的告诫早已被抛弃到了脑后,殊不知等待他们的将是前方残酷的现实。
拥有如此幸福生活的我们,还有什么可抱怨的呢?
新时代的命运由我们掌控,那么,我们要从现在做起,脚踏实地,努力刻苦地去学习吧。切莫把大好年华丢弃了华丽却虚幻的梦境里。只有靠自己力量才能真正获得成功。
学习《选东阳马生序》,我受益颇深!
第11篇:送东阳马生序读后感
宋濂,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与刘基、高启并列为明初三大家。朱元璋称他为“开国文臣之首”,刘基赞许他“当今文章第一”,四方学者称它为“太史公”,诸如此类的名誉形形色色,那么多的名誉,那么多的赞许背后的辛酸又有几人知晓,又有几人曾体会?
俗语说的`好,“穷人的孩子早成家”,宋濂家小时候就很清贫,没有钱买书读,于是宋濂就手自笔录,“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但是他依旧坚持抄书,并且决不超过约定日期归还,因为他的诚信,所以人家大多愿意把书借给他,就这样他克服了没钱买书这个困难。
接下来,他又遇到了从师求学的艰难,寒冬时四肢僵劲不能动,穿行在深山巨谷中,“足肤皲裂而不知”,生活上艰苦异常,粗茶淡饭一日也只有两顿,同舍生穿金戴银而宋濂却是破衣旧袍,然而这样都未能动摇他的求学信念,反而他沉醉于自己心中“乐”,对同舍生的豪华并不羡慕。
最终宋濂成功了。
现在回头想想我们,我们的生活条件好过宋濂,血刺条件更胜过宋濂,而我们的成就却不胜宋濂。为什么呢?
原因在我们自身。
宋濂,刻苦好学;我们,懒散厌学;宋濂,虚心请教;我们懒得请教;宋濂博览群书;我们孤陋寡闻。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磨难是一笔财富,它能锤炼一个人的意志,激发一个人的潜能,会让一个人走向成功。一个人是否学有所成,关键在于他专心与否。提高一个人的能力,促成一个人的成功靠的是好的品质和坚强的意志力,所以我们更应该学习古人勤勉治学,不怕吃苦的精神,培养正确的学习观念,珍惜现在优秀的学习资源,努力学习,早日成才!
第12篇:送东阳马生序读后感
《送东阳马生序》是选自宋濂的《宋学士文集》。文章先叙述作者青少年时求学的种种艰辛,然后联系马生求学的优越条件,这样,我们不难就可以得出其中之一道理:一个人是否学有所成,关键在于自己的专心与否。
文章中提到宋濂自己小时候读书的情况──“余幼时即嗜学。学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在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我们从中可以看到宋濂小时候读书的环境是那么恶劣,家中无钱,问人借书,寒中抄录,而自己的学习态度是勤奋好学,刻苦钻研,专心求学。因此,他后来有名望有地位,诗文成就高。由此看来,一个人是否学有所成,关键在于自己的专心与否。
其实,学有所成并一定要在顺境中、逆境中、优越的社会年度中、机遇中才能达到的,最重要的也是自己,自己的`专心与否。
外国有这们一则故事:贝多芬小时候跟外国的老师学唱歌和弹钢琴,由于贝多芬对弹琴方面有兴趣,学得比较好,老师看好他,并想把自己毕生精力传授给他,但贝多芬的语言跟其老师的有所不同,导致他听不懂、理解不了。因此,贝多芬在那时起,在练习弹琴之余,还要学老师的语言,他很认真,一天有20小时,他的眼睛是有光线射进去的。皇天不负有心人,2个月之后,他根本把该语言学到七七八八了。这样一来,贝多芬就可以得到老师的指导,最终在世界上有名义;有地位,对于第六交响曲,我想人人都有听过、闻过。
诚然,学有所成、成才不是三心两意,乱来就可以达到、实现的。而是要努力、勤奋、艰苦、刻苦钻研。再加上自己对学习的专心。
第13篇:送东阳马生序读后感
《送东阳马生序》是宋濂通过自己的学习经历勉励马生勤奋学习的一篇文章。
一是要勤奋。宋濂家中贫穷,书看,便向别人家借,“手自笔录,计以日还”,勤抄,勤写,即使在寒冬腊月,“手指不可屈伸”,也不懈怠,“少年辛苦终成事,莫向光明惰寸功”,他凭着自己的勤奋刻苦,终于“遍观群书”,也为以后的学业打下了基础。
二是要虚心。为了请教有学问的老师,作者“尝趋百里外”,向当地长辈叩问请教。俯身倾耳,恭恭敬敬,遭到老师训斥,却毫无半点怨言怒气。反而“色愈恭”“礼愈至”,等到老师和颜悦色,则又请教,如此懂事,礼貌的学生,老师怎会不喜欢呢?定会认真解答,“态度决定一切”。虚心,使得宋濂“虽愚”“获有所闻”。
三是要实践。作者成年后,跟着老师访学。“负荚电履”,“穷冬烈日”以致于“足肤皲裂而不知”“四肢僵不能动”经历,看似倍受折磨,实际是作者自我锻炼的好机会。陆游有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书上的知识是片面的.,更重要的是要亲身实践。作者的访学生涯,对他学习的理解,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四是要乐学。作者的学习条件可谓很差,“无鲜肥滋味之享”“温袍敝衣”,而同舍人“皆被绮绣”“骅然如神人”。如此强烈的对比,作者“略无慕艳意”,“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铸乎?宋濂以学习为快乐,不与人攀比,一心读书,“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文章开篇“余幼时即嗜学”,不错,学习要从小时候开始,“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此意,要珍惜时光,才能如宋濂学有所成。
第14篇:送东阳马生序读后感
宋濂,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与刘基、高启并列为明初三大家。朱元璋称他为“开国文臣之首”,刘基赞许他“当今文章第一”,四方学者称它为“太史公”,诸如此类的名誉形形色色,那么多的名誉,那么多的赞许背后的辛酸又有几人知晓,又有几人曾体会?
俗语说的好,“穷人的孩子早成家”,宋濂家小时候就很清贫,没有钱买书读,于是宋濂就手自笔录,“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可是他依旧坚持抄书,并且决不超过约定日期归还,因为他的诚信,所以人家大多愿意把书借给他,就这样他克服了没钱买书这个困难。
接下来,他又遇到了从师求学的艰难,寒冬时四肢僵劲不能动,穿行在深山巨谷中,“足肤皲裂而不知”,生活上艰苦异常,粗茶淡饭一日也仅有两顿,同舍生穿金戴银而宋濂却是破衣旧袍,然而这样都未能动摇他的求学信念,反而他沉醉于自我心中“乐”,对同舍生的豪华并不羡慕。
最终宋濂成功了。
此刻回头想想我们,我们的生活条件好过宋濂,血刺条件更胜过宋濂,而我们的成就却不胜宋濂。为什么呢?
原因在我们自身。
宋濂,刻苦好学;我们,懒散厌学;宋濂,虚心请教;我们懒得请教;宋濂博览群书;我们孤陋寡闻。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磨难是一笔财富,它能锤炼一个人的意志,激发一个人的潜能,会让一个人走向成功。一个人是否学有所成,关键在于他专心与否。提高一个人的本事,促成一个人的`成功靠的是好的品质和坚强的意志力,所以我们更应当学习古人勤勉治学,不怕吃苦的精神,培养正确的学习观念,珍惜此刻优秀的学习资源,努力学习,早日成才!
第15篇:送东阳马生序读后感
读完《送东阳马生序》后,我觉得,宋濂也是一块金子。而这块金子,是因为它经历了无穷的磨难还有还有它那坚持不懈的精神,才得以焕发出永远夺目的光芒。
宋濂从小就特别爱好学习、读书,但因为家庭条件的限制而不能如愿以偿。勤奋好学的他不得不借书抄书,就算天气再恶劣,也不会有一丝松懈,也要把书及时归 还。因为他的守信,许多人都把书借给他,他也因此得以广泛遍读群书。长大后,宋濂的求学经历更是艰难,他听从前辈的批评,认真地吸取知识,最后收获了很多 学问。他曾因为求学路途漫长、天气寒冷而倒下,但他好学、坚定不移的心却热情着、跳动着。他从来不顾自己的生活,他觉得能读书就是最快乐的。
宋濂能够有现在的成就,正是因为他的勤奋好学和坚持不懈,正是因为他对学习的认真态度和对老师的恭敬.......这一切都成为他能够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
现在回过头来想想,宋濂在那样艰苦的条件下都学有所成了,当今我们的学习环境及条件都非常优良,是不是更应该刻苦学习、珍惜学习环境呢?即使我们做不到宋 濂那样大的成就,但我们应该使自己在提升一个层次、让自己的学习态度再端正一些、使自己的读书热情更高涨。其实,客观的条件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主观 上的努力。
宋濂的`成功也离不开他的言必行的优秀品质。他不管天气有多恶劣,都不放弃抄书,也不把书晚些归回。所以,他得到了人们的认可,人们都愿意把书借给他,这正是他用实际行动换来的行必果。
勤励奋勉是我从宋濂身上看到的刻苦;勤学好问是我从宋濂身上学到的态度;言必行,行必果是我从宋濂身上得到的忠告。
我会用这些收获,换取一个更加爱学习、更加会学习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