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教育的智慧》读后感
读了肖川的《教育的智慧与真情》这本书,受益匪浅,感受到了教育的智慧——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是真理;有了爱,也不等于有了教育,这也是真理。前者告诉我们,教育的前提条件之一是对孩子的爱;后者提醒我们,教育仅仅靠爱是远远不够的,教育还需要智慧。在任何时代,人们强调的,总是当时所缺乏或者被忽略的。当教育之爱失落时,我们强调爱心;当绝大多数教师并不缺少爱心而缺少智慧时,我们渴望智慧。
感受教育的真情——教师以真实的感情爱护学生,帮助教育学生,以真实的'感情感染学生,会使学生增强承受压力、耐受作者的能力,会使学生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潜能和创造性,在适应环境的同时进一步去改变环境。教育需要真情已经成为我们无数的教育工作者从教育教学的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真理。无数教育方面的事实都充分证明,那些矫揉造作的东西,那些虚假的东西,那些流于形式的东西必须淘汰。
在教育工作中能用一颗真心,以真情感染,激励我们的学生,教育教学效果将会显着的提高。事实上,不仅在教学之中,在生活、在家庭、在学校,虚情假意、阿谀逢迎只能是一时的,真的、实的、自然的,才会永远具有生命力。作为教师,我们对待学生要真;对待事业要真;对待社会、对待祖国都要有一颗无私的、纯真的心,真心真意,真说真做,是最宝贵的财富。如果在教学中,你想听到学生发自内心的话语,那么,请你先为学生奉献出一颗真心,因为教育需要真情。
第2篇:《教育的智慧》读后感
《教育智慧从哪里来》一书,通过对100个教育案例的剖析,王晓春老师给我们提供了一些解决问题的锦囊妙计,它给我们拓展了思路,指明了方向,值得我们借鉴学习。
书中王老师通过一些浅显易懂的例子告诉我们,老师光有爱心还是远远不够的,正如医生与病人的关系好而缺乏医术的话,并不能保证治好病人一样。要治好病人,医生还需要有专业能力,能对症下药。教师也一样,面对学生中存在的问题,不能光靠爱心,还应在爱学生的基础上进行研究。王晓春老师说得好,要搞好教育,前提是教师自己心理要健康,还要有科学的精神,有研究的'心态。教师的素质不同,理念不同,思路不同,人生哲学不同,教育效果就会不同。作为一个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更新教育理念,开阔思路,与时俱进,要守得住寂寞,要甘于清贫,要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我们的工作还会干不好?
教师不仅要了解每一位学生、相信每一位学生,尊重每一位学生、友爱每一位学生,而且要依靠每一位学生,保护每一位学生。在实际教育教学中我们有时也唯恐学生走了歪路,浪费了宝贵的学习时间,于是就牵着学生不肯撒手。而实际上过多的束缚,违背了学生健康的成长,而“顺其自然”,因势利导,才能令其茁壮成长,趋向完美。如果我们也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那么教育将是人的教育,而不能是使人适应教育的教育。
第3篇:《教育的智慧》读后感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环境,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教育始于家庭。学校是实施系统教育的机构。“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是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共同任务。
苏霍姆林斯基有句名言:“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和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完成培养人这样一个极其细微的任务。”为了孩子,家长要与教师相互沟通,共同寻求教育孩子的最佳方法,共同承担起教育孩子的重任。
读了这本书的第一章,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社会各界对家校合作的重视程度。新时期的家校合作,已不仅是一种教育新理念,而是一种教育新生态。“家校合作”已经不仅是加强家庭教育的一项措施,更是教育思想、培养模式以及学校制度的`根本转变。
在社会各界都已如此重视“家校社合作”的今天,我们作为孩子的父母,更应该不断学习家庭教育知识,始终坚持以孩子为本,尊重孩子的合理需要和个性,遵循孩子的生长规律,坚持用正确的思想、方法、行动来教育引导孩子,提升自己素质和能力,积极发挥榜样作用,与学校、社会共同形成教育合力,努力让孩子成人、成才,培养他们成为适应社会全面发展的人。
在“素质教育”模式的国家政策下,加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合作与互补,相信我们的孩子一定会越来越优秀,孩子们的未来也会更加地美好。
第4篇:《教育的智慧》读后感
读了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是震撼更是惊喜,一个个教育实例呈现在我们眼前,好像这些事例我们都遇见过,但在这些事情的处理上我却从未有过这样的智慧。我感叹一个有智慧的教师是多么的幸福,孩子们的未来更是令人充满期待。
王晓春老师在处理孩子问题上是多么的从容淡定更是巧妙令人信服,作为一名教师每一天都在处理孩子们的问题,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一个过程都需要发挥教师的智慧,从而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素质。而不是在教师的粗暴、谩骂而进行干预和强制。教师面对学习障碍学生去谈论如何学习?学习有多么的重要,这样只会让他们更加厌烦和无助。有智慧的教师是追溯根源找出其原因从而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老师的真心如果没有更多的智慧相伴,则真心换回来的很可能就不是真心。由此可见教育智慧的重要性。
看了这本书我心里在思考“怎样才能让智慧与爱并存,让我们的教育生动而有意义呢?”那么教育智慧来自于哪里呢?我想这种智慧应该来自于渊博的学识,来自于对教育和课程的理解,来自于娴熟的教学技能,来自于对学生的了解程度等等多个方面。当下的教育,所谓的“经验”已经不再是最重要的.,而是需要一个有智慧的教师。
我想,我要从最根本的做起踏踏实实地去学习和研究。因为我面对的儿童,他们每天都在身体上、心理上和思想上发生着各种各样的变化。所以我要勤于学习脚踏实地的工作,能从多方面思考和反思才能让自己成为一个有智慧的教师。
第5篇:《教育的智慧》读后感
苏霍姆林斯基说:“人才只有靠人才去培养,能力只有靠能力去培养,才干只有靠才干去培养。”可见学生的智慧是靠老师去开启的,这就要求老师首先要成为一名智者。那么世界上所有的老师就一定都是智者了么?我看不见得,至少我觉得自己就不是一个智者,只是一个比学生“多半桶水”的学习者。那么如何才能增加一些智慧,使自己更向智慧型教师迈进呢?
1.智慧是靠“勤奋”出来的
“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我知道自己不是一个特别聪明的'人,那么就需要以勤奋来弥补。特别是作为一名教师,要特别加强对心理学和教育学的学习和研究。教师唯有从古今中外的一切文明成果中汲取营养,才能成为学者,成为能师。
2.智慧是靠“交流”出来的
教师的教学是单人单科放行的,教师的劳动在大部分时间里是个体性的。备课、钻研教材、上课、辅导、批改作业都是一种复杂的脑力劳动,要独立完成,但决不能因此而忽视教师之间的交流作用。交流就是互相学习、共同讨论。“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善于学习,善于博采众家之长为我所用,是走向成功的一条捷径。共同讨论,益处更多。
总之,智慧型教师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自身要勤于思考,不断提高自己的思考力、感悟力、教育智慧,还要勤于学习,善于集思广益,博采众长。“智慧型教师”应成为我们教师不断追求、自觉探索的目标。
第6篇:《教育的智慧》读后感
暑假期间有幸拜读了宋君老师的《享受智慧的教育》。这本书分为教育篇、教学篇、管理篇、教研篇、其他共五个篇章。
初读这本书,就被书中的教育故事吸引,渐渐的被宋老师的教育情怀所感动!书中对教育的感悟,对课堂问题的把控,都对我有很大的启发!
有这样一个教育故事:开学第一课,老师问同学们,如果你面前有一座大山,你怎样才能翻过这座大山?同学们有的说一步一步爬上去,有的说绕过去,有的说把山挖开!
宋老师说“同学们,学习数学就像爬山一样,虽然辛苦,但是我们再往上爬的时候,就会发现数学的美丽!同时,面对同一个问题,我们有很多的'解决方法,学习数学同样需要思考,也希望同学们做一个爱动脑筋、勤奋的人。”
我们的教育过程也是一种爬山的过程,期间也有蜿蜒曲折,也能欣赏不经意的小桥流水,每个人“爬山”的经历不一样,但是我们都在努力的前进着,并且心存善念,心存感激,心存欣喜。相信一定能到“会当凌绝顶”的那一刻!
在教学篇中,有很多有关教学过程中的思考,包括很多课堂问题的解决策略都值得学习,建议结合《中小学课程标准》一起阅读。
书中的每一个字,都包含几十年教育的积累,细细读来,如品尝一杯初春雨后的清茶,甘甜又沁人心脾!
第7篇:《教育的智慧》读后感
文中提到:“幼儿学习效果的变化正是来自于教师在实践中不断地根据幼儿在学习过程中的反应,不断地细化和调整着教学目标,不断地给幼儿创造更大的学习空间,进而不断地调整着自己的教学方式和教学节奏,以使教师教的速度能够更好地适应幼儿学的速度。”的确,每一个活动结束后,我们教师都应反思和总结,哪些方面是好的,我们以后再上这个内容时可以采用的,哪些方面不好的我们要去掉,或加以调整,这样日积月累下来,相信孩子会得到最好的发展,老师的课堂教学水平也会得到较快的发展。
就拿今天我执教的健康活动《送菜忙》来说,这个活动主要是通过走跑等基本动作的练习发展动作的平衡性,以及在帮助别人的同时,发展孩子各方面的能力。活动中我以幼儿为主体,幼儿在走走、钻钻、跑跑的轻松气氛中达到本次活动的目的。针对幼儿以过程体验为主的特点,引导幼儿主动地参与体育活动的'全过程。如让幼儿自愿选择帮助的对象,使幼儿觉得我是主动为小动物做事的,而不是老师指定的,成为活动的主动参与者获得快乐的体验。本次活动也有不少可以修改的地方,如活动中可以充分发挥幼儿的扩散性思维,自行设计钻山洞、过桥的方法,然后讨论出最理想的方法,给足幼儿时间,让孩子们充分体验乐趣,体验如何开车既快又稳当。下次如果再上这个内容,我有信心一定会上得更好,孩子们也会更开心。
第8篇:《教育的智慧》读后感
作为一个教师,我当然希望自己是一名充满智慧的老师。当我看到《教育是一种大智慧》书名的时候,我就有种感觉,这本书会带给我不一样的心灵体验。
本书从“没有尊重就没有教育”、“教育必须遵循人的发展规律”、“关系第一、教育第二”、“和谐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沃土”、“读书重要还是网络重要”、“教育的目标是学会做人”、“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厌学是世界上最的的难题”、“一切教育最终都将归结为习惯的培养”十个方面的不同角度提出了76个建议,目的是要解决如何促进孩子健康发展的`问题,使孩子成长为一个顺应社会需要的人,以成就孩子成功的人生。现实生活中,虽然有的家庭想给孩子一个成功的未来,可因忽视了孩子是个独立的个体。以爱的名义,剥夺了孩子交友权,玩耍权,甚至亲情权,从小就只看孩子每学期的考试分数,把更多的时间迫使孩子用来文化课的重复完成,目的是精益求精,让孩子变成学习的机器,而生活中的一切力所能及的劳动也由父母或爷奶代劳了。牺牲孩子的节假日,不惜花重金或更多的精力来打造孩子。
《教育是一种大智慧》这本书,能让迷茫的父母或者老师在从事教育时有了一盏明灯,照亮父母让孩子少走一点弯路,多给孩子一些成功的机会。
第9篇:《教育的智慧》读后感
一本好书即使随便看一看,也会偶有所得。我觉得看《教育的智慧》这本书,使我就有这样的感觉。下面断章取意地谈几点体会,不知说的对与否?
说到老师有这么几句话:首先说老师“默默耕耘,无私奉献”,再有“对于您教诲的苦心,我无比感激,并将铭记于心”,还有“老师,感谢您倾尽自己的生命之光,照亮了我们人生的旅途”。这几句话说得我感到老师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也不知是实干,还是苦干,反正说得老师快没了。即使不没也快累死了。《教育的智慧》从书名词义理解告诉我们:教育要讲究智慧。读一下这本书又知道了教育是技术加艺术的工种。好!我们得与时俱进——实实在在干工作的时候,也应考虑寻找工作中的乐趣,因为教育也是一门艺术。只会干苦力,不是好老师!
通过学习《教育的.智慧》看到了一个词,理解了这个词,又更深层的理解了一个道理,这个词就是:教育的个体发展观。原来这里也有乐趣,真的孩子就是孩子!
所以说读书好,读书能让我明理,能辩证地看问题,也就是书上说的“要多层次多视角地看问题看学生想问题”周三下午本是工会活动,非整什么读书活动,原来有抵触情绪,通过学习感到这是展示的机会,交流的机会,这应该是快乐的。正应了这句话:读书是进步的阶梯。
原来平凡的工作中还是有很多乐趣!
第10篇:《教育的智慧》读后感
自从我拿到这本《又一种教育智慧》丛书后,虽然只看了第一编章,但书里所讲述教育方式对我感悟启发很大。特别是第一章里面的家庭教养方式:权威型、民主型、溺爱型和冷漠型教育方式后。
我一直在想我家是怎样一个教育方式呢?怎么样的教育方式有利于孩子成长呢?我对照了自家的情况,溺爱型教育方式比较符合我的家庭教育方式。但是,溺爱型的教育方式存在很大的负面影响如:独立生活能力较差、情绪控制不稳定、责任感意识淡薄。我也开始注意到,这些不好的行为习惯在孩子身上也慢慢地体现了。
为了能让孩子茁壮成长,为了能在以后社会上更容易被接受,我们家必须要从溺爱型转变成民主型教育方式来教育孩子成长。因为,民主教育方式来教导孩子,对于孩子在成长或学习过程中发生的问题更多的是采取帮助与鼓励的方法,并合理地担当起监护人的责任,使孩子从父母的行为与教育中获得知识,明白事理对她现在以及将来都会带来好处。
在这个转变的过程中势必会碰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只要有家长的坚持不懈,转变一定会成功的。
第11篇:《教育的智慧》读后感
当我用心品味《教育的智慧与真情》一书,我发现肖川教授的文笔优美、自然,含蕴丰富、耐人寻味。从书中能看出肖川先生对于教育的执着和对于教育的理性思考。
我从网上看到这么一段评价这本书的话——“寓凝重、深邃、透彻的'理性思考和浓情温暖的人文关怀,于或轻盈灵动、或细腻雅致、或明快练达的文字之中。同时,该书更有一种历经波涛汹涌、大浪淘沙之后的豁达、平实与质朴。
当我试图透过文字去捕捉作者思想的来源时,我发现,用“智慧”与“真情”真的是最为恰切不过的了。教育需要理想与信念,包括理想的社会、理想的人生、理想的人格……没有理想,就没有努力的方向,教育就会陷于迷茫和困顿;没有信念,就没有精神支撑,“就没有勇气和毅力不断生发的源泉,我们就无法超越横亘在通往理想之境上的无数险阻和艰难”。同样,教育也需要智慧与真情。
没有智慧,我们就缺乏透过琐屑与繁杂洞察精深与微妙的能力;“没有智慧,‘教育’就只是心灵和精神的一种牵累,一种‘认知结果的堆积’”;没有真情,我们将变的冷漠、被动和机械,我们更难以发现和体味到教育世界的多彩与感动;“没有真情,生活就是无边的荒漠,‘教育’也就只是一种敷衍和应付”。
第12篇:《教育的智慧》读后感
假期间首次捧读《教育智慧从哪里来》,引起了我的许多思考,让我深刻地感受到要真正成为一个好的教师是多么不易。
作者王晓春老师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对每个教育案例进行了点评和剖析。字里行间闪烁着王晓春老师深邃的教育功底和教育智慧。
我们常教育学生在学习中要学会思考、质疑,因为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无疑则无进。读完本书,掩卷长思:我在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中遇到问题,想过为什么吗?思考过该怎么办才更好的问题了吗?反思过去好像没有。遇到问题,一般的处理方法是简单、粗暴,老师以自己的强势暂时解决所有问题,没去找问题的根由,所以也不会解决问题的.根本。看似成功的解决了一个问题,实际上遗留了一个更大的问题。
我不禁扪心自问,我有教育智慧吗?我的教育智慧从哪儿来的?
做一个智慧的老师要求我们在教育过程中遇到种种情况,不是以粗暴、简单的方式压制,而是重在发现和研究,积极探索学生表现背后的根本原因!遇事“三思而后行,不忙于下结论”,先了解情况,再思考才是智慧的表现。愿我们所有的教师,多读书,多思考,多研究,努力做一个智慧型的教师!
第13篇:《教育的智慧》读后感
我最欣赏“教师的解放”篇里面的《成为有思想的教师》。
文中解答了人生、教育教学中的很多疑惑。读后感触颇深。我深深地体会到,要做有思想的教师,首先要乐于接受思想。而接受思想最简单的方法是阅读别人的书籍,尤其是大师的书籍,让阅读成为每位教师的习惯,成为与别人进行心灵碰撞的自由领地,成为自己不断进步的阶梯。反之,没有博览群书,只能就教材讲教材,就内容讲内容,就试题讲试题,课堂会因此而单调乏味,死气沉沉;没有阅读,就难有深层次的思考,而自身思想的匮乏,展现于学生面前,就只能是面目枯槁,甚至容貌可憎。所以说,阅读是教师获取思想的源头活水的`最佳渠道。要做有思想的教师,关键是要在反思中进步。
从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得出有效的经验和反面教训,从经验中总结出规律性的东西,将经验抽象成理论。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作为教师应当学会反思,注意积累一点一滴的经验,不断地工作,不断地总结,不断地发展,使自己逐步向创新型教师迈进。要做有思想的教师,还要学会引领学生的心灵和精神。从对课程内容的发掘,到教学策略的选择,从对问题的设计,到课堂气氛的营造,甚至用什么语言,背后都蕴藏着一种思想底蕴,平时只是不觉得罢了。
教师的思想对学生的熏陶,也是非常关键的,思想可以熏陶学生学习、熏陶学生做人。静下心来仔细想想,要想做一名有思想的教师真的很难,这需要自己不断地去学习和思考。
第14篇:《教育的智慧》读后感
作为一名一年级的家长,我非常庆幸自己参加了家委会,有机会先阅读到这么一本营养丰富的书籍。
说来惭愧,在征集的最后一天才匆匆阅读,但这本书却让我欲罢不能,这本书深刻而具体的指出来我们目前孩子、家庭的种种问题!归纳性的提出了几种家庭的利弊,对孩子身心成长的影响,家长如何改善,如何才是家校合一!学校—家庭—社会,融合所有之力量来共同营造!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父母,言传身教一直是我们伟大民族所提唱的!但现在在这个竞争日趋白热化的社会,让我们作为父母过早的`开始担忧,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可是这个起跑线真的是指那些培训机构吗,每天家长和孩子都身心疲惫的奔波在路上,这本书很明确的告诉我,不是!
我理解为是父母真诚的陪伴,是父母共同营造的美好家庭氛围,是自我独立的养成,是关爱家人朋友的爱心等等。
做人做事这不仅仅是对成年人而言,对孩子更是非常重要的。我们要的首先是一个心里健康,身体健康的孩子!记得层在一篇文章中看到一句话,孩子,我允许你不优秀,但我不能允许你不善良,不独立!由此可见我们一定不能本末倒置!
作为一年级的孩子,一切才刚刚开始,我非常希望能积极的配合学校让我的孩子健康的发现!也非常感谢校领导!您们辛苦了!感激孩子能进去这么好的学校!
第15篇:《教育的智慧》读后感
从毕业到现在,在三尺讲台整整十个年头了,要问“教师应该是什么样的人”,不管是讲道理很是摆事实,或多或少能说上一番吧。
人民教师,这是一个多么神圣的称呼,教师应该是什么样的?在书中林教授用了很多手笔来阐述,从师德、师魂到知识结构(文化知识文理交融)、实践知识展知识、教与学的知识、学生成绩评价知识),从教育观念(我的.学生一定能成才;天生其人必有才,天生其才必有用)到教师才华的顶点(自我监控能力),从教师的外部行为表现(技术+艺术)到课堂教学基本功(备课、上课等),非常全面、透彻地谈了怎样当21世纪的高素质教师,让人读来启示很多。
读到这里,也让人不由得发出感叹——当个老师不容易!
于是,林教授在书中引用的赵朴初先生的《金缕曲——献给人民教师》一诗时,就特别有感受,十年时光飞逝而去,留下的是万千感慨。于是,在这里,我也转载全诗:“不用天边觅英雄,教师队里,眼前便是。历尽艰险终不悔,只是许身孺子。堪回首十年往事?!无怨无尤吞折齿,捧丹心,默向红旗祭。患与安,无论比。幼苗茁长园丁喜。几人知,平时辛苦,晚眠早起?!燥湿寒温荣与悴,都在心头眼底。费尽了千方百计。他日良材承大厦,赖今朝血汗番番滴。光和热,无穷际。”
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任务越来越重,对于教师的要求会越来越高,但是,我们必须努力,真可谓“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