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走向海洋读后感
蓝蓝的大海里面有什么呢?每个见过大海的小孩都会这么问。是啊,有什么呢?许多人都会这样回答:“海里有鱼,有水草,有石头,有各种各样的鱼。”小时候,我也是这么认为的,但这个学期的寒假,我有幸拜读了《走向海洋》这本书,了解了更多更完整的海洋。
海洋是许多国家神话的“家”。在古希腊神话、古罗马神话中,有一位海神,那就是波塞冬。它管理着海洋。在中国,也有一位海神,他就售世音菩萨。还有许多神话也都是和海洋有关的。
海洋是一个神奇的蓝色宝藏盒。在它的怀抱中,蕴藏着丰富的生物资源,分布着富饶的汽油田,埋藏了形形色色的“发财许愿盒”。写到这里,我突然想起了一次海南之旅。
那天刚到海边,我就发现沙滩上有许许多多的`贝壳。我想,连岸上都有这么多东西,海洋深处一定是一番鱼儿成群游,海底贝壳珊瑚多的繁华景象。突然,海面上横着开来一艘“鱼船”。船上的鱼堆得比山还高,一条叠着一条,不少鱼儿都在跳。看到这个,我心想:连这么一艘小小的船上都有那么多条鱼,那大海深处一定有成千上万数也数不清的鱼儿生活在那里。
海洋辽阔无边,历史久远,海上的丝绸路让我难忘。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等在船停的地方很受欢迎,而那边的珍珠宝石等也在中国收到了欢迎。就在那个时候,中国打开了对外经济贸易的那扇大门,中国变得更加富裕了!
海洋,就像是一位母亲,细心呵护着怀里的生命,海洋仿佛是一位富有而大方的国王,他慷慨的把自己的珍宝给了我们,却不求一点回报;海洋,好像是一条成功的路,让中国走向了繁华,让世界走向了繁华。但这并不是所有的海洋,他的魅力,还等着大家来探索呢!
第2篇:走向海洋读后感
大家好,
我是xxx同学。今天由我带大家走进《走过海洋》这本书。
我先给大家介绍一下海洋的形成。在39亿年前,地球是一个火球。由于来自太空的陨星撞击和地球自身的运动,引起火山爆发、岩浆喷溢,原始时期的地球遍地烽火。在此之前,外层空间既没有大气圈,地球表面也没有一滴液态的水。然而,当溢出地壳的一氧化氮、一氧化硫、氢气和氧气形成包围地球外层空间的大气层之后,天穹不断降水,使地表不断降温,直到地表的温度允许液态水存在时,水才被陨星撞击成坑坑洼洼的地表中积聚起来,于是形成了海洋的雏形。
再告诉你们一个惊人的事情,其实海洋是人类的父母!当海洋世界雏形形成之时,也就是地球上的生命取得生长发育的摇篮之日。最早的生命正是借助于海水的屏蔽,躲避了紫外线的杀伤,得以进化、发展。所以说水是生命之源。今天,地球上有100多万种动物、40多万种植物和10多万种微生物。如果没有海洋,地球就不可能像今天那么美丽。在陆生动物的发展进化中,人类出现是距今大约300万年前的事,大海也是人类祖先的家。
我给大家介绍的'第二单元就是灯光捕鱼法。回想以前人们要么孤撒网;要么江边垂钓,把更多的希望寄托在一种偶然上。而在今天,人们再也不是苦苦等待,而是利用科技的发展,并且还能得到巨大的收益。许多渔船到了晚上就亮起了灯。为什么要亮灯呢?其实理由很简单,就如同夜晚飞蛾扑灯一样,大多数海洋生物都有喜光的习性,例如螃蟹一见到光就会慢慢爬到光的周围去。
好了,我今天的介绍就到此为止了吧。如果你也感兴趣,那就也请走进《走向海洋》吧。再见!
第3篇:走向海洋读后感
看,蔚蓝的大海上。两只海豚在嬉戏,溅起晶莹的浪花。远处一艘船只风起航,海鸥在高空盘旋。这一张以海洋为封面的图书深深地吸引了我。使我不由自主地翻开了这本名为《走进海洋》的书。这本书并不算厚,但其内容是我印象深刻。作者崔京生先生详细的讲述了海洋与人类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海洋,是生命的摇篮,是文明的起源,是蓝色的宝藏,也是人类最终的归宿。讲述了大海那悠久的历史,他认为“海事兴”便“万事兴,民族兴”。
他呼吁全世界人携起手来,共同高歌,与海洋同行!看完了这本书,我的内心很复杂。其实,在看这本书之前,我并没有认真的想过我们与海洋之间的'关系。只记得语文老师说过,大海是无边无际的,是包罗万象的。记得音乐老师教我们唱过“小时候,妈妈对我讲,大海就是我故乡······”这一切的一切都说明了,大海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失的一部分了。海洋与我们之间的关系,密不可分!海洋,是矿物资源的聚宝盆,也会成为21世纪的药库,变为未来的粮仓。人类对海洋的开发和利用愈演愈烈,导致现在的海洋资源即将枯竭,生态环境的严重污染,然而最终会导致人类的生存危机!全球的海洋是相通的,人类的利益是相同的,我们应该携起手来,合理开发海洋资源。长风大浪,任重道远!
第4篇:走向海洋读后感
走向海洋,我一听到这个书名,就知道这是一本关于海洋的书。这本书用了三个部分来介绍人类与海洋的亲密关系。
第一部分主要讲了人类对海洋的崇拜,接着又去探索海洋,由了解海洋到争夺海洋,开启了人类文化的起源。海洋还是一个大宝库,里面的物产非常丰富,驱动汽车用的石油许多都自海洋,全球有三分之一的'石油都出自海洋。海底还有丰富的矿石,像金银珠宝海洋中全有,而且陆地上的。海洋也是一个淡水储存库,人类还用许多办法从海水中提取淡水,让全世界缺水的地区都能用上淡水缓解缺水的问题。
第二部分讲述了人类和海洋之间息息相关。海洋和我们的名人也是相辅相成的,像七下西洋的郑和,收复宝岛台湾的郑成功。这些响当当的名人都是因为有了海洋才成名的。
第三步分讲得是海洋的未来。不过,在我看来海洋的未来不会很好,因为我们人类正在破坏海洋,我们将大量垃圾扔入海水中,污染了海水,导致许多海洋生物的灭绝。再加上轮船漏出的汽油,危害就更大了,不仅污染了海水,连海底的植物都会受到危害。这还不够,我经常在电视上看见不法分子在海中捕捉鲨鱼,然后残忍的割下它们的鱼翅。不管它们的死活,直接将它们扔入海水中。鲨鱼没有了鱼翅就不能保持平衡,可怜的鲨鱼只能饿死,它们真的是太可怜了。
从古至今,有多少种生物是因为我们人类而灭绝,大家,请不要再捕杀动物了,也不要再污染海洋了。
第5篇:走向海洋读后感
今天,我把老师布置的作业写完之后,感觉无事可做,于是,我便找来老师本学期才发的《走向海洋》这本书,翻到了第26页,《海洋,蓝色的宝藏》中的四个故事,津津有味的读了起来。
读完了之后,我觉得让我受益匪浅的就是第一个故事,下面我就来谈谈我的看法。
第一个故事是《海洋是个大药房》。讲的是海洋里的万物都有助于我们人类,比如说19世纪的德国宰相俾斯麦不到60岁就已经苍老多病,犹太医师施文林格献上秘方,建议他每天吃沙丁鱼。几年后,宰相病愈,养成了吃沙丁鱼的习惯,竟一直活到了83岁。原来,沙丁鱼含有鱼油,它具有扩张心血管,抑制血小板凝结等作用。再比如1960年,日本医生利用海带治疗高血压病,用60~70度的水浸泡海带,把浸泡过的水浓缩,给高血压病人口服。之后测量血压,病人的血压竟降到8。9毫米水银柱。之后,降了17。3毫米水银柱,又过了一会儿,降到了21。5毫米水银柱。由这两个典型事例,可以看出海洋里的`种种东西都对我们有益,可还有些人们还在不断地捕杀一些海洋生物。现在,世界的海洋濒危物种已经有好多了,如水獭、蓝鳍金枪鱼、鲸鲨、海牛、蓝鲸等,世界仅有800只左右,如我们在持续不断的过度捕杀这些濒危物种和其他一些海洋生物,那整个海洋就会一片荒芜,毫无生机,到时候后悔就来不及了!
这个故事对我的启发很大,让我受益匪浅。同时,我也要在提醒那些还在捕杀海洋生物的人们:“人们啊,请不要再捕杀这些生物了!他们也是一些小小的生灵啊,觉悟吧!!!”
第6篇:走向海洋读后感
今天,我读了一本书,名叫《走向海洋》,读完这本书后,我有着深深地体会。水是生命之源,如果我们离开了水那又会怎么样呢。想必大家都很清楚吧。水中有多少奥秘,我们一起去探索吧。
地球表面面积大约是5.1亿平方千米,海洋面积占3.61平方千米,为海洋面积的70.8%。海洋的平均深度为3729米,体积为13.75亿立方千米,水量大约占地球水圈中总水量的97.2%。这样看来,我们的地球应该是一颗水球了。就在我们中国就有世界上有名的大海,就让我来给你介绍一下吧!渤海:中国的内海,在中国海域中面积最小,地理位置最北,三面环陆地,于辽宁,河北,山东,天津三省一市之间。形似一只侧放的`葫芦,面积为9.7万平方千米,平均水深25米。黄海:起名于海水颜色。它位于中国大陆与朝鲜半岛之间,为一半封闭性浅海,由于黄河流经此入海,搬来大量泥沙,使海水中浮游物质增多,透明度减少。他北接中国辽宁省和号线平安南.北二道,东从朝鲜半岛西北角为界,西北通渤海,西倚山东.江苏两地,南边以长江口北岸启东划疆,东西宽300海里,南北长470海里,面积近40万平方千米,近海水深度在60米以内。最深处在济州岛北方为140米。
海洋不但面积宽广,而且海底还有许多的矿产资源。海洋这个蓝色聚宝盆储藏了大量的石油和天然气,还有金属结核,铜,钴;镍,金约1700亿吨,银约133亿吨,铀40亿吨。在浅海低中还可以采到铂,锡,锆,磁铁矿,钛铁矿,金红石等。有些地方还可以采到色彩鲜艳的宝石和金刚石。
如今,我们的家园——地球,已经被破坏了。让我们行动起来,保卫我们的母亲吧!!!
第7篇:走向海洋读后感
大家都知道,海洋为我们提供的物品数不胜数,比如,海龟、海参、牡蛎马蹄螺、天然气、石油等。众所周知,石油是关乎国家命运的资源,许多国家都在寻找石油。而对于向来素有“世界石油宝库”的波斯湾来说,它自身就有许多石油。
波斯湾又称阿拉伯湾,自古以来就是国际通道。而真正让它成名的,是它丰富的石油储量。波斯湾是世界上石油储量最多的地方之一,所以素有“世界石油宝库”的美称。目前波斯湾已探明的石油储量约占全世界总储量的一半以上,年产量约占全世界总产量的三分之一,出口量约占全世界的60%以上,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生产地和供应地。
读到这里,我觉得太不可思议了,这么一个海湾居然能生产这么多的'石油,而且这些石油可能只占了波斯湾石油蕴藏的一部分,还有许多石油真等着人们去发现。它让我觉得大自然真是太神奇了,给了我们这么多能源,只要我们合理开发和利用,它可能是用之不竭的。
读完《走向海洋》,我觉得我们应该好好珍惜大自然给我们的“宝物”。我曾经看过这样一则新闻:罗布泊湖曾是一个烟波浩渺的湖泊,湖面超过1万平方公里。这里曾是一个物产丰富、景色秀美之地,养育了楼兰古城的居民。但如今,这一切已变得面目全非,湖底已经全部干涸,被盐层覆盖。原因是塔里木河和孔雀河上游大面积开垦,此后,塔里木河和孔雀河就没有水再流入罗布泊湖。这里极其干旱,一年就能蒸发一米的湖水,三年就全部蒸发干了。
我们要保护环境,节约资源,让我们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吧!
第8篇:走向海洋读后感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一本好书更会让人受益一生。周末我阅读了《走向海洋》这本书,让我受益匪浅,这本书让我真正认识了地球,让我知道了自己为什么而学习。
我们居住的家园叫地球,我想那应该就是土构成的。直到读了这本书我才知道原来地球并不是土黄色的星球,而是一个湛蓝色、晶莹剔透的`球体。真是没想到,地球居然是个大水球。看来以后我们更要保护好我们的环境了,毕竟我们赖以生存的土地只有那么一小部分。
读完了这本书,我的心情非常激动。我知道了很多为我们的海洋事业做出了伟大贡献的英雄,也为我们今天海军的强大感到骄傲。在了解到我们由于经济、科技落后而受到侵略时,我的心也变得沉痛,特别是我国南海的油气资源丰富,周边国家一年的非法开采量就相当于我国大庆两年的产量,而我们却一直依靠进口,而且直到今天,在这片祖先留下的蓝色国土上依然没有竖起一座中国井架,打不出一桶油。
这是一个多么令人痛心的事实。其原因还是我们经济、科技、军事的落后。这一刻我明白了我们为什么而学习,因为只有学到更多的知识,才能拥有先进的科研技术,才能使祖国变得更强大。我的耳边似乎响起了周总理铿锵有力的声音“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让我们为了祖国的繁荣昌盛努力学习吧。
第9篇:走向海洋读后感
有一本科普书叫《走向海洋》,读过之后,我才知道,我们中国不仅有960万平方千米的陆地面积,还有300多万平方千米的海洋领土。
在陆地上,可以种树、种庄稼,可以建工厂、盖大楼。海水那么咸,不能喝,那么大的面积有什么用呢?不看这本书,我还真不清楚。原来海洋比我想象的还要大,占整个地球的70%——80%,深度为3729米,总体积为13,75亿立方千米,水量大约占地球水圈中总水量的97,2%。难怪宇航员杨利伟会说,地球是一个湛蓝色、晶莹剔透的“水球”。
海水虽然又咸又苦,人不能饮用,却有着全世界80%的生物存在,海洋是它们赖以生存的家园。海底更是蕴藏着丰富的石油、天然气,还有沉没船只上的珠宝,价值在6000亿美元左右。
自古人类对神秘的海洋就充满了好奇,一代一代的探险家冒着生命危险,驶向一望无际的'大海。意大利人哥伦布4次横渡大西洋,发现了美洲新大陆。我国明朝的郑和统帅庞大的船队浩浩荡荡下西洋,创造了中国航海史上的奇迹。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达,人们对海洋已不在陌生,科学家从海水中提取铀,制造原子弹,提取镁,制造飞机、快艇和闪光灯等。可燃冰被科学家誉为“未来能满足人类使用1000年的新能源。”
全球的海洋是相连通的,我相信在未来海洋将给人类作出巨大的奉献。
第10篇:走向海洋读后感
在茫茫的大海中,人类未解开的谜数不胜数。读了《走向海洋》使我认识到在人类认识的海洋生物无忧无虑的生活在这浩瀚的大海之中,但这也意味着它们离死亡接近一步。
本来奇妙美丽的大海在人类的自私·污染下已满是“伤痕”。生活在家中的许多生物们也跟随着死神去了另一个时空,还有的也是奄奄一息。凶手是谁?凶手是我们人类,那些化工废水都是我们人类制造出来的。我常常会想:要是我们没有那种自私的心态,或许,那些生物们也不会这么早离开人世,而是在水中快乐的嬉戏。
湖南卫视的综艺节目呢《快乐大本营》曾播出过一则短片:“人类捕捉到了一条非常稀有,一般地方是看不到的鲨鱼。它们把鲨鱼的鱼翅活生生的.给切了,接着,管它死活,直接一扔,扔向了海洋。顿时,鲜红的血立即染红了蓝幽幽的大海。慢慢的,鲨鱼沉到了海底的一块石头上,它挣扎着·跳动着,慢慢的,悄然离去。”我哭了。为什么,我们人类这么残忍,这么自私?我知道,鲨鱼的翅可以赚大钱,但不至于为了钱而去伤害了一条稀有的鲨鱼吧!不要等到世界最后一只动物变成人类的眼泪时才后悔。
地球只有一个,同样,海洋也只有一个。保护海洋就是等于保护人类自己。让我们行动起来吧,让全世界的人一起保护海洋生物与陆地动物,一起保护我们的家园和地球!
第11篇:走向海洋读后感
“小时候,妈妈对我讲,大海,就是我故乡……”每当这首歌在我耳畔响起,听着那美妙的旋律,我都会想到人类生命的摇篮——海洋。
看了《走向海洋》这本书,我对大海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在《海洋与人类》这一章中,我知道了海洋是一片蓝色的宝藏,石油,药材,还有很多数以万计的沉船,都隐藏在这片蓝色的神秘宝库中,需要我们共同去探索。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一个开发海洋的新时代己经来临。在开发海洋中,人们将更有效地从海洋中取得更多财富。越来越多的国家正在筹划建立或已经建立了海底田园和海底牧场,人们正在从过去单纯的海洋捕捞时代,逐渐过渡到未来的“耕海”时代。海洋里埋藏了形形色色的“发财梦”,而打捞沉船,海底寻宝,成为了当今的.一项新兴产业。蓝色的宝藏,果然名副其实。
为什么说海洋是“生命的摇篮”呢?看了这本书后我明白了:因为很久很久以前,不管是寒冬腊月,还是盛夏酷暑,海洋,都是一个舒适的温床,万物都诞生于这里。可以说是:生灵万物受惠于海洋。
《走向海洋》这本书让我感受到了:海洋与人类存在着密切的关系,而我们呢,就要用一颗善于发现的眼睛,去探知自然界的奥秘。要知道,大自然是我们最好的老师。让全社会都团结起来,合理开发海洋资源,争做环境的守护者!
第12篇:走向海洋读后感
蔚蓝的大海上,海鸥在快乐地飞翔,一艘帆船扬帆远航,两只海豚互相追逐嬉戏,溅起无数晶莹的浪花……多么美丽和谐的画面呀!看着这样的封面,我情不自禁地拿起《走向海洋》这本书,如饥似渴地读了起来。
从书中我不仅知道了海洋是生命的摇篮,是文明的起源,还知道了我国有着悠久的海洋历史,她还蕴藏着许许多多的动人故事,有使我们自豪的《海上丝绸之路》、《郑和下西洋》;有让我们愤慨的《鸦片战争》、《甲午战争》……我无法忘记这些海战使祖国蒙受的耻辱。
从书中我还知道了海洋是一个巨大的蓝色宝库,她拥有丰富的生物资源,富饶的石油天然气,金银珠宝。当然,海洋还是全球最大的淡水库,如果海水提纯,可以缓解整个世界的缺水状态。她无私的为人类奉献着一切,用生命哺育着人类,为我们提供了必备的生活资源。
慷慨的海洋为我们付出这么多,而我们是怎样回报她的`呢?往海里扔垃圾,许多船只漏油……使海水变得混浊、肮脏,造成严重的污染。人类的行为激起了海洋的愤怒:一次次的海啸证明了海洋也在呼唤健康,一次次台风形成暴风骤雨,造成山体滑坡,洪水肆虐……给人类带来了难以弥补的损失,也给人类敲响了警钟。觉悟吧!人类!让我们携起手来去创造一道绿色的屏障,保护我们的海洋母亲吧,让他永远美丽富饶!
第13篇:走向海洋读后感
细细品读《走向海洋》,我可以从中看到近千年来中国海军的发展历程。
明代海军曾有辉煌的成就。郑和船队七次下西洋,由200余艘远洋海船组成,将士多达二万余名。成功地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把中国盛产的茶叶、丝绸、瓷器带到了欧洲,让英国皇家贵族也品尝到了中国茶、穿着华丽的丝绸、欣赏着青花瓷。李约瑟博士分析这一时期海军,曾得出这样的结论:“明代海军在历史上比任何亚洲国家都要强,甚至当时的欧洲海军联合起来也不是对手。郑和率领的大明皇朝船队在当时是最强大的。”
中国海军也有耻辱的一段历史。清政府辛辛苦苦建立起来的海军舰队(北洋水师),看起来非常宏伟壮观,但只不过是一个花架子而已。在日本船舰的包抄下,北洋水师真可怜不堪一击、全军覆灭。这也难怪原本花在购买海军药的银两被挪用在慈禧太后六十大寿上了。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海军得到了不断发展和壮大。从几般大木船,发展到多舰种:驱逐舰、巡航舰、护卫舰、导弹舰、水陆战舰、潜水艇等等。舰队也分成三大部队:南海舰队、东海舰队、北海舰队。在各自的海域中,他们保卫着中国的领海。中国正在发展航空的母舰的.建设。不久将来中国海军肯定有更强大的装备。
祖国繁荣与安康是需要强大军队来保护的。我国有几万公里的海岸线,这就更加需要强大的海军来保卫。我们要多学习海洋知识、海军知识,立志为中国海军作出贡献。
第14篇:走向海洋读后感
最近吗,我读了《走向海洋》。它让我感触很深,也激发起我对海洋的热爱和保护海洋的意识。书里面把文章分为五章:海国国志、海的居民、蓝色宝库、海洋灾难、保护家园。其中,我最喜欢的是“海的居民”,因为……
在海的居民中,讲到了许许多多陆地上没有的动、植物。如:珊瑚、水母、比目鱼、海葵……我个人认为,珊瑚,是海洋中最美丽的“花朵”,最闪耀的“花朵”,最亮丽的“花朵”。它们五彩缤纷、婀娜多姿,随波摇曳在神秘的海底,有很多的.小鱼,经常在它们其中嬉戏,在碧绿的海水下形成了美丽的小丛林。珊瑚也是各种各样的,有的像多叉的鹿角,有的像圆圆的皮球,有的像柳枝……五花八门,美丽动人。它也是有丰富多彩的颜色的,红、黄、紫、绿、白、粉红,看上去很美。虽不是鲜花,可是,却比鲜花更胜一筹呢!
当然,我不只是喜欢“海的居民”,我还对“保护家园”,情有独钟!里面会介绍,海洋受了污染啦!要保护海洋啦!等等等等。总之,那一章会激发起,保护海洋的意志,让你更加去保护它,爱护它,不过,挑战力极强喔!
《走向海洋》,介绍了许许多多动植物,也介绍了海洋中的自然灾难,如:海啸、风暴潮、台风……所以,如果你要出海,或者海滩游玩,也要小心喔!
总而言之,海洋也需要我们保护,爱护自己的家园,保护海洋,从我做起,从他人做起。保护我们的海洋吧!
本文标题:走向海洋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