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乡养儿》读后感

句文网    发表于:2023-09-01 18:05:10

第1篇:《下乡养儿》读后感

去年初夏的时候,我第一次看到《下乡养儿》这本书。当时我们刚把在老家被迫退园(幼儿园)的孩子接回北京,和孩子住在亲戚家,并且在亲戚家附近上了一个学前班。我那时的心情和天天妈有几分相似。经常的担心、忧虑,对孩子以哭闹、梦哭来抗拒上幼儿园而感到无助和疲惫。这种情形下一看《下乡养儿》就不由自己的陷进去了,在天天的身上我看到了孩子的影子,联想到孩子3岁时因身体原因而导致的我们近乎绝望的状态,孩子入园后对幼儿园的一切不适应,以至于最终退园的情景,我深切的体会到天天爸妈那种无助、焦虑、痛苦又报有一丝幻想的心情。常常读着读着眼泪就忍不住掉下来。

都说孩子是父母的镜子,孩子身上的问题折射出父母身上的问题。天天的胆小、怕拒绝、过于敏感脆弱也许在天天妈妈身上也存在这样的问题。而她也不知道如何去处理,所以也无法教导孩子如何去做。为了让天天恢复正常的生活状态,天天爸妈付出了很大的牺牲,在天天成长改变的同时也改变了自己。天天遇到乔老师是非常幸运的,可以说乔老师是天天生命中的贵人。乔老师用她的办法改变了天天,让天天通过家务劳动来体会那种成就感、责任感,从中获得了力量,敢于去独自面对、解决问题。而不是只会躲在妈妈背后,让爸妈保护的那个玻璃人。

看书的过程中,我能感受到天天一家人那种患难与共,互相扶持,互相慰藉的真挚温暖的情感。天天爸爸耐心、细腻、承担、不放弃;天天妈在承受那么大痛苦时面对孩子仍然那么温和。这是我所欠缺的。天天虽然有那么多问题,我仍然在她身上看到了温和、专注力强、敢于说出自己的想法,主动去找小朋友玩等优点,而其中的大部分是我的孩子那时所不具备的。我的孩子的反抗是激烈的,带给我很大的挫败感,继而被激怒。孩子退园之前,我回了一次老家,面对孩子情绪激烈的反应,我的任何话都变成了废话,最终我的怒气化为一巴掌打在孩子屁股上。而孩子在被打后的反应更加让我崩溃。那时,退园已成唯一解决办法。

看《下乡养儿》时,我很羡慕天天爸妈,能碰到这么好一个老师,可以带领他们走出困境。同时我也在想,天天坚持做家务是在乔老师的引导下,如果家里只有父母,如何让孩子去做家务,如果她拒绝怎么办?当她不能坚持时怎么办?后来搬家后我也曾让她试过擦地、擦桌子,但新鲜劲过去后就再也不干了。我也没有再坚持,或者说不知道想什么办法坚持。这个问题一直到现在也没有解决。

书中提到的小黑狗,开始也像天天一样胆小、躲避、敏感、易受伤。后来在天天一家的悉心照料下,慢慢有了改变。小动物尚且如此,感情那么丰富多彩的孩子们更加需要这样耐心的,充满爱心的对待。"静待花开"是一件很正确但做起来不容易的事。尤其是对我这种总是负面关注的六型妈妈。

在去年下半年,我也曾做过2个月的家庭教育咨询,那时我从亲戚家搬出来,在新家小区租了房子,一家三口住到了一起。那时孩子最常问我的问题就是:"妈妈,你爱我吗?"在咨询过程中,我也发现了自己很多问题,加上那时工作不是特别忙,加班比较少,我和孩子的'关系改善很明显。孩子在新家小区上幼儿园了,在孩子入园前,我跟老师沟通了很长时间,讲述孩子的性格、各种问题。老师很耐心,也很有爱心,幼儿园整体环境都很宽松,孩子慢慢适应了幼儿园的生活并且喜欢上了她的幼儿园。我那时的心情别提多好了。但到了忙季,我常常加班,到家就是忙着洗漱,哄她睡觉。我的目标变成了让她尽快睡觉。因为孩子身体的原因,缺觉对她非常不好,但她因为随着我的作息,所以还是常常晚睡,早上起不来,导致早上常常闹情绪。这加剧了我对她睡眠的担忧,每天回家更加的催促她睡觉。此时已经偏离了老师说的目标(让孩子快乐),我俩的亲子关系也在变差。

所以在育儿过程中,家长的状态非常重要。在我不着急的时候,我更加有耐心去等待,有时反而等会就好。在我急躁的时候,不停的催,看到孩子没有反应会生气,有时会化成语言攻击来发泄内心的情绪,导致孩子更加激烈的反抗。

天天的改变不是直线的,也有起伏变化,这是符合规律的,也更加稳固。我自己孩子的变化也不是直线的,但一看到孩子的问题,我就忍不住批评。常有人说我对孩子太温柔,孩子都不怕我俩,对大人发脾气。我仔细想想,是我的情绪不够稳定,而纪律又不明确,规定的事情常常在孩子的一再哀求下而改变,心里老有"怕"的心里束缚了我的手脚。导致孩子一再试探我的底线,不断的提要求。乔老师让天天帮着干活,天天开始也常常拒绝,但乔老师的情绪没有任何变化。同时也说明乔老师的内心非常强大,对孩子的不配合估计也很充分,对孩子的改变很有耐心。这是我非常欠缺的。

让孩子强大起来,要先让自己强大起来。作为患得患失、害怕改变的6型,我的改变也许会慢一些,但我要向着这个方向去努力。为了孩子,也为了自己!

第2篇:《下乡养儿》读后感

最近读了一本叫做《下乡养儿》的书:天天,一个有心理问题的孩子,因为无法适应学校生活,辍学在家一年,后来变得连睡觉都害怕,总是噩梦连连。书中的父母看上去有社交障碍,显得懦弱无能,甚至没有正式单位。后来,在作者的一位搞教育工作的朋友乔老师的建议下,一家三口选择了下乡养儿,天天在乡下做的,是买菜、做饭、洗衣、放羊、养狗……这些琐碎的事情。可没想到一年的乡下生活改变了天天,也改变了作者夫妇,一家三口都长大了、正常了。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作者就是天天的母亲,她把这段真实的经历记录下来,让我们看到了一对“菜鸟爸妈”如何让“弱孩子”变强大的过程。读了这本书,我有三点比较深的体会。

一、蹲下身子才能读懂孩子

这本书中有一个重要的灵魂人物,那就是乔老师。她因病休养在家,帮助作者夫妇一起教育天天。在这样一个遇事就害怕,只会哭闹的孩子面前,我看到了一个温柔的、耐心的乔老师。她的教育方式是那么循序渐进、润物无声。她蹲下身来,充分看到了一个孩子的'心理与她身上潜在的力量。她没有强迫孩子一定要去完成一件事情,而是有意识地慢慢引导,她做饭,先是让天天帮忙打下手,慢慢开始让她自己去买东西,到了最后甚至让她变成可以自己掌勺,独立生活。乔老师的教育实践是成功的,也让作者夫妇领悟到教育孩子不仅仅是爱就可以了,很多事情需要孩子自己去处理,很多问题需要孩子自己去面对,这才能让孩子变得强大。

这个故事让我感受到要想成为一个好老师,教育好孩子,首先得蹲下身来去了解孩子,了解他们的心理,了解他们的困惑。当孩子不做作业了,害怕上学了,无端哭泣了,不能一味的批评,或者简单的忽略,我们要尝试着去走进孩子,蹲下身来感受他们,有耐心的帮助他们,让他们变得快乐强壮。

二、适合儿童的教育才是好的教育

在三川玲为本书写的序中,有这么一段乔老师的独白:“最后,我明白了,这是因为我们的教育是不健康的,把智力,也就是学习知识,放在了首位,而忽视了身体、意志、情感这些最重要的东西,其实这些才是基础。没有这个基础,智力就是建立在沙丘上的大厦,很脆弱的。”确实如此,我们一直说儿童生活即儿童教育,而现实却是儿童的生活基本只有学校和教育机构这两样。所以,面对一个无法适应学校生活的孩子,把她带到乡下,去做一些读书写字之外的事,是适应儿童天性的,是她愿意为之的,所以,她最后得到了改变。书中的最后提到天天已经又重新回到了学校,适应了新生活,和同学友好相处,还当上了班长,变得快乐强壮,不再是那个只会哭闹的“弱孩子”了。

每一个孩子都是鲜活的生命,不可能每一个都是符合学校标准的“好学生”,面对班级里各不相同的孩子,特别是在对待一些可能现在看来还不是那么规矩,不是那么强大,不是那么好学的孩子时,我还要多一份耐心,多一份细心,多一份责任心。同时,我们也要牢记陶行知先生所说的“儿童生活即儿童教育”这句话,多创造适合儿童天性的教学环境、内容、活动。我们还要多创造一些户外的活动,要让学生多与大自然接触,增加孩子们对生活的好奇心和兴趣,也可以让他们在锻炼身体的同时激发他们对生活的热爱,这才是真正适合孩子的教学。

三、成为学生生命中的贵人

作为老师,我们不能只是做一个旁观的教育者,对于一些有困难的学生,我们要亲历他们的生活与心理,学着做他们生命中的贵人。文中的乔老师就可以说是天天生命中的贵人,是她让一个弱孩子变得强大。她说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小男孩来到一个海滩上,发现那里有一大片搁浅的鱼在艰难呼吸。小男孩一条一条地把它们捡起来,并且把它们一条一条抛回大海。旁边就有个人问他:“这么多鱼,你才能救多少?谁又会在意?”小男孩一边往大海里抛鱼一边说:“这条鱼在意,这条鱼也在意……”是的,对于我们来说一条鱼不足挂齿,但是对于那条被救的鱼来说是多么重要啊!

对于那些心理有障碍,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来说,也许你的帮助与辅导就能改变他们的一生。所以,对于这些孩子我们一定不能漠视,要有一颗温柔的心,去充分感受孩子的喜怒哀乐;还要有聪明的脑袋和细致的心思,去仔细观察孩子的变化;当然还要有慈悲的胸怀,去给予孩子温暖与力量。教会他们面对这个纷繁复杂的社会时,要敢于坚持自我,敢于承担责任,敢于面对自己的懦弱,做一个健康强大的人!

第3篇:《下乡养儿》读后感

七月底,我读到了《下乡养儿》这本书,当时的我读完之后心情澎湃,似千言万语堵在喉咙口,却不知如何表达出来。当时自己要求做这本书的读书会主持人,这本书的读书会被安排在了10月份。

最近两天,重读一遍,发现自己的心境和感悟与之前完全不同。

我在想,到底是什么让天天这样一个女孩儿如此畏惧上学,如此畏惧与人交往。首先我想到的是为人父母的我们。我们这一代人,出生在了改革开放后,过上了物质丰富的生活,我们的父母也为了在大潮中不落人后,夜以继日的奔波,他们在那个年代尽自己最大努力,给了我们他们认为最好的。我们在自己的童年经历了什么成长,受到了什么伤害,接受了什么给予,在成年以后的生活和育儿过程中,潜意识给了我们很多暗示。因为我们童年容易被忽略,不被关注,我们希望给予自己的孩子是永远都不觉得多的关注;因为我们童年不被理解过,我们希望尽可能满足孩子,用我们的思维方式去理解孩子;因为我们童年习惯了父母的辱骂,我们希望给孩子越多越好的和颜悦色,照顾孩子的自尊;因为我们过早负担了家庭生活的担子,我们希望给孩子更多无忧无虑的生活;等等。我们对孩子的'成长有着各种各样的焦虑和担心,我们为了保护孩子,把我们认为最好的生活给予了孩子,却发现孩子失去了成长的力量。就像乔老师说的:孩子在学校或外面遇到的真实情况要残酷的多,老师会批评,会惩罚,小朋友会欺负,会嘲笑。我们要给孩子展示一个真实的普通人的一面,让孩子自己面对。每个孩子内心都有力量,都有可能成为一个独立的,有力量的孩子。天天爸爸无时无刻表现出来的焦虑和担心,为孩子换学校,换老师,换环境,于时光流逝中潜移默化地传给了天天,胆小怕事,惟命是从,没有力量,是天天在焦虑的父母身后愈演愈烈的。

其次是给孩子一些独立、独处的空间。在天天妈妈去城里工作,天天爸妈回城里收拾房子的时候,天天不仅很好地照顾了自己,还能照顾动物和整个家。如今的家长,带孩子出门有这样的景象:孩子们围成个小圈在里面玩,家长们围成一个更大的圈在外面保护孩子,准备随时出来为孩子"排忧解难".想想这是多么可笑的画面。如果我们是圈圈里的孩子,是何感想呢?我们永远都逃不出家长的"五指山".这种每天都被关注被保护的无助感是我们希望给孩子的吗?我们有没有试过,离开孩子一段时间,一转身,一回头,收到的是孩子自己搞定身边事情的惊喜呢?"孩子离开父母的帮助,一个人面对世界的时候,他们必须用所有的力量来对待世界,她就会从中发现自己的力量,就会自信。"

我们总讲用"和善而坚定"的态度育儿。尊重孩子,尊重自己,尊重情形。界限感对孩子来说是重要的,最初的界限给孩子带来的是环境的安全感,无原则任性的生活,不是孩子喜欢的,是大人认为"孩子喜欢的"。这种生活像无边无际的海,孩子游啊游,总以为能找到岸边,却怎么也没有找到,这种无助感由孩子表现出来后就是莫名的发脾气。界限的确立,之后带给孩子的,是有担当的表现。孩子在有规律的生活中,意识到我有需要做的事情,这是我在这个世界上价值感和社会感的体现,这是我能掌控的生活。无论刮风下雨,还是有小朋友找天天玩,天天都知道,洗衣做饭收拾房子,喂鸡喂鸭放羊都是她要做的,在天天录像机般的记录中,我们看到了天天的担当和责任感。

天天后来因为做饭,和妈妈产生了激烈的矛盾。我们太善于把焦点放在孩子行为上了,于是我们焦虑,烦躁,没耐心,想着为什么以前做的很好,怎么突然变性了?想着以后不会变得更好了吧。天天哭着说:你们就不能陪着我做饭吗?天天妈妈仍然沉浸在自己的悲伤和愤怒中,天天爸爸想着别让孩子如此辛苦,准备让步。天天妈妈在委曲求全中让步了,得到的依然是一家人的不开心。天天所需要的,只不过是妈妈陪着她做饭。让自己慢下来,好好看看孩子,想想孩子这样做背后的需求是什么,看到了孩子的需求,很多我们认为的问题会"不翼而飞".

我们要区分父母的需要和孩子的需要。如今的孩子是被父母的爱淹没了的人,我们要做的是减少爱,给孩子力量。"生活还在继续,各种问题层出不穷","作为父母,如果我们留给孩子的只是一些消耗性的财富,是不可靠的,只有给孩子留下一些生产性的财富,才是真正对他们负责".这些生产性财富,不就是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紧握在自己手中的力量吗?——独立、有担当、有责任感、判断力、自控情绪等等。多年以后,你所期待的那个"25岁的大好青年",会跟随着我们为人父母的放手,慢慢出现我们身边。

第4篇:《下乡养儿》读后感

说实话,《下乡养儿》这本书从买来到看完我用了三四个月的时间。并不是因为这本书难读,而是因为从一开始,我和很多读者一样,觉得作者的文字就像一个小学生记流水账,读着读着有种读不下去的感觉。直到前段时间,重新拿起这本书,本打算用来打发时间的,结果有了新的发现。接着便一口气把剩下的内容全读完了,对此书也有了新的认识与思考。

首先,还是说说作者的文字。作为一个普通的读者,一开始看到作者记录的就是他们一家人每天的日常生活,我觉得这样的文笔实在不足以出书,我甚至认为这本书的出版也许只是一次炒作而已。而且,书中前面部分的天天是那么的脆弱,那么的痛苦,作为一位母亲,我不禁为这个孩子感到难过,同时也为这对父母的教育感到气愤,怎么就能把孩子养成这样呢?有了这种情绪在里头,所以也顺带增加了我对作者的不满。

但是,当我后来看到作者夫妇为了孩子搬到农村生活时,当我看到天天的成长与变化时,当我看到乔老师对一家三口的指引时,特别是当我看到作者对天天的极大信任与放手,不再焦虑的时候,我改变了想法,觉得这是一本家庭教育的好书。我把自己感触最深的几点总结如下:

第一点还是要说说作者的文字。作者将描述事实的方式应用到了极致。虽然作者记录的.就是他们一家人每日的生活场景,看似像流水账。但是,在这种记录里面,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作者采用的是客观地描述事实的方式。她只描述事实,而不评论任何东西,甚至没有掺杂个人情感。从作者的叙述中,我们能够判断出房东奶奶一家在家庭教育方面存在很多的问题,但是作者始终没有进行任何评论,这是难能可贵的。正如童书妈妈三川玲在《序》中所说:"冯丽丽在书中没有推销观点,没有抱怨批评,没有推崇赞美,她有非常强烈浓郁的情感,却能一直控制住自己不去表达,不去说破。"众多的育儿理念告诉家长,我们对孩子的问题需要描述事实,不做评论,作者给我们做了一个很好的榜样。

再从家庭教育方面说一说。虽然作者将孩子带回农村生活的这种教育方式比较另类,但是回到农村以后,乔老师和作者夫妻俩的教育方式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

乔老师虽然没有孩子,但是她教育孩子的方法很好:等待时机,不强迫,不勉强;坚持原则;不主动提供帮助。

刚到农村的时候,天天和很多孩子一样,都是深受父母宠爱的、从没干过家务活的孩子,乔老师想锻炼天天干家务的能力,于是邀请天天一起去买菜做饭,天天拒绝了。但是乔老师没有强求,而是给天天时间。以后每天仍旧邀请天天一起去买菜,还邀请天天帮忙打下手,并及时给与天天鼓励。后来,天天愿意去买菜,但是不敢一个人去的时候,乔老师仍然没有强迫她,而是陪着她一起去。再到后来,天天学会做饭而想偷懒时,乔老师才加重了一点语气,让天天意识到自己的问题。我们总说,教育需要等待时机。乔老师就是这样,在恰当的时机进行恰当的教育,才让天天慢慢变得强大起来。

坚持原则也是乔老师的教育中给我印象很深的一点。当她发现,天天妈妈答应帮天天放羊,而天天帮妈妈洗衣服时,乔老师很严肃地批评了妈妈。她认为,既然羊是天天自己要求买的,放羊理所当然就是天天的工作。她说:"小孩子能做的事一旦决定,就要让她坚持,父母不应帮忙,也不能交换。因为这是她分内的事,是她应该做的。"我想,孩子的意志力应该就得这样培养起来。作为父母,面对孩子的要求,我们往往容易心软,狠不下心来拒绝他们的要求。乔老师的话,也许我们真的需要好好消化消化。

乔老师的教育可圈可点,但是如果没有天天父母的努力,天天也不可能在那么短的时间内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书的最后,看到作者对孩子的信任和放手,我非常感动。当天天爸爸出差,作者因为要去杂志社看校样,不得不把天天一个人留在家里的时候,因为那是天天第一次一个人独自在家,作者心里各种忐忑。没想到,回家之后看到的却是"地上放着尿盆,床上铺得干干净净,蚊帐也放下了。"厨房还有给她留下的饭菜。于是,当她和天天爸爸去市里收拾房子时,她做到了真正的放手和信任,放心地把天天一个人留在家里。

从一个焦虑不安的妈妈,成长为一个不再焦虑的妈妈。作者的这种转变,正是因为她相信乔老师、相信天天,敢于放手。正如乔老师所说:"天天本来就是棵小草,是你们两棵大树使劲给她遮风雨,也遮住了阳光,她才没有长壮。现在你们让出了空间,天天才开始自己成长。""是你们的爱和勇气让天天成长。"

天天是幸运的,她遇到了给他们指路的乔老师,她有愿意为她改变的爸爸妈妈。中国一定还有很多天天这样的孩子,如果他们愿意为孩子做点什么,不妨看看这本另类的亲子教育书籍,也许能从中得到一些启发。

最后真的要谢谢作者,她让我看到了为人父母的伟大,看到了父母教育方式改变的重要性,也让我从中收获了那么多的育儿方法。祝福天天,祝福作者一家,祝福乔老师!

更多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