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仨》读后感

句文网    发表于:2023-07-08 17:52:43

第1篇:《我们仨》读后感

杨绛先生以深触的笔法描述了他们一家三口63年来走过的风风雨雨,点点滴滴。那种人生的体验或许只有真正经历过才会明白。这是一本回忆录,也是一部生命史。

正如先生语录中所言:“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我们现在不知道有多少人,一生都在盼望着建功立业,想要经历一番惊涛骇浪,走一波世事无常,但是心灵的宁静淡泊才应该是我们真正的心灵归宿。

或许只有像杨绛先生那样经历过那么多的事情才能够悟到这样深刻的真理吧。读《我们仨》得到的不光只是心灵的宁静淡泊,还有一种对家的爱恋,我们常常对幸福有着不一样的`理解,是爱情、是友情,更多的应该就是亲情了吧,《我们仨》是一部家庭生命史,一家人在一起,没有什么支撑不下去,我们将来也会有自己的家庭,一家人在一起,这或许才应该是最大的幸福吧。

幸福,淡泊,应该是我们在追名逐利之后才会发现的吧,愿我们所有人都能够真正早一些体会的到,不要等到失去了才追悔莫及。

第2篇:《我们仨》读后感

昨晚看本书看到了夜里十二点多,看到杨先生描写阿园去世的文字,不禁泪如雨下,不能自已。妈妈的爱,永远伴随着她的孩子,在妈妈眼里,即使是六十岁的老人,始终是一个孩子。依然有着孩子的调皮,稚嫩,全部因为面对的是自己最亲的人。杨先生记得女儿去世的年纪,六十岁欠两月。这样的数字恐怕也只有母亲能够记得住了。

杨老师一家三口的生活让人羡慕,虽然自始至终都没有多富裕,一家人在一起却过得十分幸福,这就是家,是能让每个人向往,魂牵梦萦的地方。而只有他们三个人在一起的时候,这个家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家。他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追求,都能够一生以书为伴,不受世俗的束缚,做着最真实的自己。这一点让人特别羡慕。

杨先生在孩子和丈夫都不在了的情况下,多次组织中关村大讲堂,还是照常做自己的事情,恐怕只有自己知道漫漫长夜,她是怎么样度过的吧,每每想到这个场景都觉得好心痛,我在想要是人世界没有生离死别该有多好,可是如果没有生离死别又有谁会重视情感呢!就是因为有太多的不得已,才会让我们能够珍惜已有的幸福。正如杨先生自己所说,这一生过得很幸福,虽然他们都不在了,可是还有回忆可以作伴。

而现在,杨先生应该在另一个世界与自己心爱的丈夫和女儿团聚了吧!

愿我们每个人都能珍惜自己的家庭,因为时间一去不复返!

第3篇:《我们仨》读后感

“三里河寓所,曾是我的家,因为有我们仨。我们仨失散了,家就没有了,剩下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

跟随杨绛先生的脚步,一页页画面从我眼前略过。“我们仨”的温暖、幸福,令我久久不忘。

一九三五年,杨绛与钟书新婚后来到英国牛津大学求学。辗转多次,在巴黎迎来了“MissSingHigh”——钱瑗,于是“我们仨”相聚了。

几十年的风风雨雨,“我们仨”始终相依。杨绛的.一句“不要紧,我会做”就足以让钟书放心;圆圆在去世前不久不放心妈妈,特地写信教妈妈做饭;圆圆生病时,杨绛夜夜“看见”她。“我们仨”始终相互信任,不论什么结局,都是心连心走下去。

正如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不管世风如何,不管身份如何,杨绛夫妇一直低调平实,淡薄名利,宁静超然。书中曾写“嘤其鸣兮,求其友声。”“有名就是多些不相识的人。”

杨绛的文字,清新脱俗,告诉我们做人做事的真谛便是归本,珍惜。我仿佛看到杨绛夫妇正坐在无限好的夕阳下,浩瀚的江面如明镜,柳树在晚风中飘扬,他们在人群中不是最显眼的,却有着一种不同于凡夫俗子的气质。

第4篇:《我们仨》读后感

家。大概是世间一切美好所集成而来的词汇。

所有的欢乐和温暖,三人在一起就会被无限的放大。而磨难病痛,却变的很小。是三个人却并不止三种身份,虽然知识渊博却行动笨拙的爸爸;马马虎虎不会做饭的妈妈;事无巨细成为家人的依靠孩子。在书里她们不是文学家、不是历史中的伟人,而是世间最普通也最幸福的一个家庭。

一整本书,详尽的描绘了一家人的温馨快乐,将回忆的石子全部捧了出来而只剩一人的过程却只用了半页纸来叙述。

“人世间不会有小说或童话故事那样的结局:‘从此,他们永远快快活活地一起过日子。’”

当看到这句话时,眼眶一下子就红了,摸着还很厚的书页,心想一定还没到时间。然而…还是结束了。

没有任何言语,仅仅是两个去世时间。眼泪不受控制的掉落下来。后面的一张张的生活记录仿佛还带有温度,又把人拉回了那个温馨快乐的.家中,从初始的梦境到最终的现实。

大概我实在向往,向往一个父慈母爱孩子顽皮的家,才会对书中的家这么的不舍和难过。觉得她们好幸福,不为她们的身份地位、写过什么书、发表过什么言论、对国家做过何等贡献。只为她们拥有彼此,能成为我们仨。

第5篇:《我们仨》读后感

人世间不会有小说或童话故事那样的结局:“从此,他们永远快快活活地一起过日子。”人间没有单纯的快乐,快乐总夹带着烦恼和忧虑,像一场梦,充满悲欢离合。

这本书讲述了杨绛钱钟书一家温馨的日常。在这个家中三个人互相守护的故事。正如杨绛所说:“我们这个家,很朴素,我们三个人,很单纯,我们与世无求,与人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他们和普通的家庭一样,一同承担困难,一同享受快乐,过着平平淡淡的日子。但在无常的命运面前家庭的平淡幸福是如此渺小,她无法决定命运齿轮如何转动,即使命运如此不公,她仍选择将三人的'回忆沉淀,将生活细碎美好的经历当做生命的温柔源泉滋养自己的内心,以此来抵御命运给予的伤害。

罗曼罗兰说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看清生活的真相并且仍然热爱它。这种英雄主义深深根植于日常生活和人与人间的情感中。人生里总是要将满满缺缺的点集合在一起,堆成一块,成为一片,才是一个完整的人生。

第6篇:《我们仨》读后感

《我们仨》这是一个寻寻觅觅的万里长梦,一个关于一个单纯温馨的学者之家,相守相助,相聚相失的感人故事。在这个严严冬日,它似一抹春风,带来别致的温暖,伴随着我度过整整一个寒假。

这本书是作者对钱钟书、杨绛、钱瑗一家人的亲情回忆,记叙了一个知识精英家庭大半个世纪的家庭故事。本书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我们俩老了》,第二部分《我们仨失散了》用意识流写的梦境,冥冥蒙蒙,虚虚实实,亦幻亦真,第三部分《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是着墨的篇幅,娓娓道来的是一个家庭最普通最平凡的一个个日子。我们仨,正是如此简单的三个字,却蕴含了多少的感情色彩。一个不多,一个也不少,就是仨个,是紧紧连在一起的一个小团体,似乎他们所说的每句话语前都会加上“我们仨……”这像是他们彼此间的'自豪。

这本书字里行间满满的全是要溢出来的亲情。在三联书店出版的《我们仨》上,无论是他们的照片、诗歌、信件……都是那么的真挚和感动,细细地翻过一页页,心中似乎已被填满了。杨绛说:“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家人已离去,亲情,过往的点点滴滴却是被真切地记录下来,记录在心中,记录在《我们仨》。

我从她的书中也学到了很多。珍珠每个人都有,但是项链却是珍贵的。因为许多人都对自己的珍珠视而不见,任它们散落,却不会将他们串起来。学会了串珍珠,就拥有了项链。

第7篇:《我们仨》读后感

仔仔细细读完,心里触动不止。从第一部“我们俩老了”到第三部“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感动于钱钟书夫妇动荡时互相扶持老来互相依偎,女儿钱媛的点滴孝心。羡慕于他们一家人柴米油盐的平淡生活,做学问过生活都有条不紊,既严谨又有乐趣。更重要的是,他们是知福的人,所以也更加懂得惜福。杨绛先生说“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写下“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的时让我泪流满面。第二部我几乎是留着泪看完的,亲人的相继离去让先生内心装满了太多太多痛苦吧。人生是如此的不易,如此的孤独,假如没有亲人的陪伴和牵挂,生活苍白无力的快要失去活力。感动于先生和钱先生的伉俪情深,感动于钱媛和父母的骨肉亲情,正是有了这些纯粹的情感,生活才有了继续下去的动力。苦难中有快乐,挣扎中有甜蜜,也许这就是生活的'真谛。借用刘墉先生的话“孤独使人成熟,孤独使人面对天地,孤独使人面对心灵,孤独使人面对生命。我们由孤独来,往孤独去。又总是被这世界、人群环抱着,稍稍往远处想一想,就不再孤独”。

回忆大抵是最无用的东西,可偏偏只有回忆才能让我感受到你曾到我生命中路过…

想来,这些年蹉跎了多少时光,现在体会到读书带来的踏实宁静,现在读也不算晚。多读书 读好书 定下自己的读书目标。

第8篇:《我们仨》读后感

《我们仨》杨绛以母性的慈爱诉说一生对女儿的牵挂,向读者展示了一家三口真诚、平和、乐观、向上的家庭氛围,文字皆从肺腑流出,行文用笔皆由情牵挂,读到感人之处,不无热泪盈眶使我们看到生命的可贵,亲情的相惜与呵护,全篇充满人性美的光辉。

首先,从杨绛的人生观来看,勤奋与乐观是他们生活的基调,杨绛先生相信命理,但是更注重个人的努力,她说:“我们不论在多么艰苦的环境,从不停顿的是读书和工作,因为这是我们的乐趣”年轻时在英国,她和钱钟书勤奋读书,比赛谁读的.书多,图书馆是他们经常去的地方,探索知识,格物致知,追求知识成了生活习惯,勇于探索新的知识领域,包括在生活细节上,比如:探路、学习、做饭、 散步游玩等都充满乐趣,杨绛在书中说:“我们与世无争,与人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碰到困难,钟书和我一起承担,困难就不复困难,还有个阿媛相伴相助,不论什么苦涩艰辛的事,都变得甜润,我们稍有一点快乐,就会变得非常快乐,所以,我们是不寻常的遇合”他们相处,既有各不相扰的专心读书,又有融洽愉悦、妙趣横生的“捡石子”(把不在一起时的趣闻乐事记录给对方分享)游戏,一家三口经历坎坷与磨难,却因为一起的彼此安慰、共同承担从而创造乐趣与甜润。由此可以看出,杨绛先生的一家三口的相知、相契、相亲、相爱是多么的令人敬重与羡慕。

第9篇:《我们仨》读后感

每天晚上睡觉前看上几页杨绛先生的《我们仨》,真的是一种享受,我是从第三部分开始看的-《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前两部分我还没看,我是个平凡的人,我只想看他们的平凡而又不平凡的生活,而对于他们的`生离死别我真的不忍心看,如果不是这本书,我还真的忘了钱老和圆圆离开我们已久了。

我最衷情钱仲书夫妇的低调和博学,而钱老的幽默和杨老的平和更是让人生敬,一本书反反复复看了几遍,可是我却无法说出我的感受,他们面对困苦时的平静,面对荣誉时的低调,为人处事只求无悔于心,钱老一家人的生活是平凡的,但他们一家人始终是乐观的,无论困苦与荣耀,始终宠辱不惊,真是于平凡中显出不平凡。

对中国这个著名的家庭的亲情故事,面对他们的温暖与欢乐,沧桑与忧伤,面对书中简单而朴白的文字,任何的评价都属多余,那种罕见的真情和达观,在作者那里是一种淡定自然,在读者那里却常常禁不住潸然泪下。生活在回忆中的杨绛先生,可谓得了汉语的精髓,世入了人生的化境,读这样的书,真是让人既心往之,又感慨万千。

一个不平凡的人,写了一本平凡的书,却引起了意想不到的反响,这就是杨绛和她

第10篇:《我们仨》读后感

“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这是书中涵义较深的一句话,也是给我感触颇多的一句话。

思念这样甜,却又这样苦,所以我们应该珍惜当下美好时光,陪伴好我们的家人。如此,方能不负时光。

故事的开篇就是“我们仨都老了”,然后就是预示着死亡的“万里长梦”,从踏上古道客栈,到古道相遇,一步一步,杨绛先生(作者)送走了锺书,送走了钱瑗。这段梦,其实就是杨绛先生陪伴钱锺书先生和女儿钱瑗走过生命的最后日子罢了。

我们常说“好景不长久”“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而这本书中也提到了与之相似的一句——“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整篇书中没有疯狂的呐喊与茫然的彷徨,只有杨绛对钱锺书和女儿钱瑗的爱,以及最后对他们的怀念。

杨绛淡然的文笔,细腻的思考,把生活中的小事进行放大,用自己的心把它们串成一串串闪耀夺目的项链。她忍着世道无常的.变化,只是淡淡的回忆,淡淡的叙述,却依然感人,令人动容。

到了文章的最后一句,杨绛先生写到了“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寻觅归途。”从这句看似轻描淡写,但是其中却蕴藏着浓浓的思念,以及无尽的悲痛——我们仨到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

第11篇:《我们仨》读后感

感动、艳羡又心疼。

原本应该只是家庭琐事的流水细账,却在先生平实简朴的记述中,完全不见琐碎,只感一家三口间相互的'爱意、理解和体贴。即使历经苦难,一家人在一起依然自享其乐。对于苦难风雨,都是一笔带过云淡风轻,倒是别人的帮助和善意、我们仨的小趣事记录详细。这份达观淡然,实在是大修为。

先生和钱老的感情一直是文坛佳话。一段感情也许始于一眼之缘,而历久弥新最重要的基础是志趣相投和互相欣赏,而后是彼此尊重和理解。和但不求同,两老给当代年轻人树立了教科书般的榜样。先生对钱老去蓝田任教一事的态度,无疑彰显了大智慧。钱老生活中的憨气与呆气,先生也不强求改变,而是保留尊重彼此的不同。而钱老在先生分娩、自己下乡交代阿瑗照看妈妈的种种细节之中,对妻子的爱意体贴,也看得心里温暖。及至后期动荡之中,两老淡泊离群索居,逛动物园、探险,也是自得其乐。

一边看书一边心疼先生。从我们仨,到阿瑗病逝,钱老离去,只留下先生孑然一身回忆记录往昔。想到一字一字重新写下爱女和丈夫离去的细节,浅浅数语,却无异于重揭伤口。同时也心疼阿瑗。那么聪慧那么懂事那么乖巧,病入骨髓到无法坐起,书信之中依然幽默风趣,尤其看到那句“牛儿不吃草”,潸然泪下。

真好,他们仨又团聚了。

第12篇:《我们仨》读后感

读杨绛《我们仨走到人生边上》,我被作者真挚的情感所感动。一家人其乐融融的生活场景历历在目。他们三人作为高等知识分子,有着悲天悯人的情怀,有着正常人的生活与喜怒哀乐。中国知识分子“不忮不求”与世无争孜孜以求的严谨治学精神在他们身上体现的很浓厚。

钱钟书是我最钟爱最尊敬的大知识分子。我把他所有的作品都买下来了,有空的时候就读一读。虽然有些读起来比较费事,但我还是很乐意去翻一翻的。记得当时的《管锥篇》是我30岁生日时,我让妻子给我买的礼物,至今还在书架上整齐的码放着。我很惊诧于他读书的广博与驳杂,中外知识与思想在他那里互通有无,信手拈来,全无丝毫的别扭与不适。以后,凡是有关钱钟书的传记、逸事我都爱看,并且做了很多笔记。我想走近他,看看他是怎样读书、治学的'。我的书架上还有《钱钟书与西学》、《钱钟书传》等。因为喜欢钱老,自然“爱屋及乌”:喜欢他的夫人杨绛的作品。

杨绛老先生怀着深深的眷恋,回味着他们一家的幸福生活。在《我们仨》里,作者说:“我们这个家,很朴素;我们三个人,很单纯。我们与世无求,与人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碰到困难,钟书总和我一同承当,困难就不复困难;还有个阿瑗相伴相助,不论什么苦涩艰辛的事,都能变得甜润。我们稍有一点快乐,也会变得非常快乐。

第13篇:《我们仨》读后感

因为前两天看了围城,整天搬了宿舍看到室友有这本书,拿着纸质书就是和电子书不一样,感觉像看到好吃的一样扑过去,当时说两个小时能看完,我用了两个晚上看完了。 感悟特别多,我的视角也很清奇,之前也读了倪萍的 姥姥语录,有时候忍不住泪目。但是这本书却更感动我,到心里。 从上半部分包括自己读的时候也有点半梦半醒,到后来的他们仨的石子我感觉他们真的好快乐。现代的人总是想红,但是他们仨的社交圈很小,是我最喜欢的。 包括钱钟书分不清左右脚,分不清颜色,杨绛不怎么做饭,被虾吓到,我总是好奇他们(高大上的知识分子)是什么样,原来也是普通人一样,不知不觉把我的心又和这本书拉近了一段。后面看了杨绛的'字,果然字如其人,像她收拾出来的毛巾床角一样 简单漂亮。杨绛先生去世时104岁,如果是我真的不知道怎么办。

因为大学看了大概500部电影,好多都没写影评有时候都忘了剧情内容,我觉得什么东西都要经过自己处理才是自己的。以后坚持写点把。

第14篇:《我们仨》读后感

好看的皮囊太多,有趣的灵魂太少。

《我们仨》是一本感人至深的书,没有波澜壮阔的情节,只是生活琐事,却能让人触动。

杨绛先生,钱钟书先生,钱瑗女士是一个真正的“我们仨”,少一个人都无法组成这个词。他们像又不像,不像又像。

杨绛先生是一个真正的“大女人”,却又能有小女人的.似水柔情。她和钱钟书之间的爱情真的让人羡慕,又是知己,又是爱人。有个能懂你的人真的难得,有个值得你懂的人更难得,而最难得的,是你和你的爱人都有着有趣的灵魂。

钱瑗女士承包了我的泪点,可能与作者的怀念有关。遗憾总是最让人念念不忘的,因此对钱瑗女士着墨很多。钱瑗女士去世比钱钟书先生和杨绛先生都要早,去世前还深受病痛折磨,作为一个母亲心痛时难免的。钱瑗女士真的是一个好女儿,这点我觉得自己很羞愧,不管在什么方面都是。钱瑗女士是钱钟书先生夫妇的骄傲,她学术研究颇有建树,为人善良深受爱戴,对待父母也是爱意至深,翻看最后的目录,画着一个个可爱的简笔画,深深觉得,钱瑗女士真的是一个很可爱的人。

钱钟书先生就像一个大男孩,像书中钱瑗女士所说:我和爸爸最哥们,我们是妈妈的的两个顽童,爸爸还不配做我的哥哥,只配做弟弟。,觉得钱钟书先生真是个妙人,博览群书却又有一颗童心,有着极有趣的灵魂。

第15篇:《我们仨》读后感

情真意切的都是好书。

前段时间在跟朋友讨论说唱歌感情重要还是技巧重要?同理,文章的情与采哪个更重要?

朋友想了一阵对我说,技巧更重要,至少能听得下去不算噪音。我说一定是感情最重要,文与乐终归是因感情而生。

此书泛泛记录全是家常之事,事很小,语言也很朴实,每个人都能写,但是每个人都写不出来。这是一种难得的动容。且所有的家长里短都带有一种悲凉的色彩,都是时代剪影。这又是一种深远的意义。

而先生最厉害的是在那样的环境里,手笔头永远有一种幽默。这让我想起前几天看的《芳华》,不同的是后者黑色幽默前者幽默中有很多温情。

不知在哪里看过,先生论钟书他俩的关系,是家人、朋友和情人。家人的患难与共,朋友的惺惺相惜,情人的浓情蜜意,这本书里体现的淋漓尽致。真是世间最令人羡慕的`关系。

家庭环境真的很重要,正直的父母,正确的教育方式,才能造就钱瑗这样优秀的人。在不自由的环境里尽可能给孩子最多的自由,让她尽情成长,本身的模样加言传身教,一定会是最好的样子。

看这本书的时候家中有人去世,内心总是有种对生离死别的无奈之感,很不符合23岁的年龄。朴树说我们这一代还没长大就在老去,估计就是这意思。而书的前几章就讲述了三人分散,让从小经历很多告别的我深有感触,人世间不过就是一场场离散重逢,在这里分开,在那里重聚,不必太过担忧,不用太过忧愁。

更多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