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美读后感

句文网    发表于:2023-08-21 21:42:40

第1篇:谈美读后感

很多人忙于追求文学,追求绘画,追求创作,但无论是哪方面的艺术创作,最不该忘却的就是对于美学的研究了。朱光潜作为中国近现代的美学研究者,他的书对于美学的研究可读性是很大的。

他所谈及的无言之美,正是脱俗的心境,是一种沉默之美。很多事物,当你用语言抑或是声音打破了这沉寂,就会破坏了这份儿美感,国人讲究的意也就是此意吧。与其流露,不如稍有含蓄,与其吐肚子把一切都说出来,不如留一大部分让欣赏者自己去领会。换句话说,说出来的越少,留着不说的越多,所引起的美感就越大越深越真切。

在影视作品中,就莫过于谈及影视作品的留白。开放式的结局,留给观众无尽的心里蒙太奇,让他们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自己去弥补影像的空白。我喜欢留白。

美感又在于残缺,现实变得尽善尽美了,我们的奋斗从何而来?我们的.骄傲又从何而来?人生最可乐的莫过于活动所生的感觉,就是奋斗成功的快慰。

艺术与实际人生的关系是怎样的?朱光潜说,艺术本来是弥补人生和自然缺陷的。但艺术又与实际人生有着距离。物与人关系也是非常美妙的。

朱光潜从快感与美感,创造与感情,天才与灵感,创造与格律以及人生的艺术化等多方面来论述美的所在。语言通俗,也在无形中以谈话的形式向读者表述自己的美学观点。

读美学类的书,给人注入了新的鉴赏能力,起码不至于在这商品泛滥,各种文化泛滥的年代迷失了自己寻找艺术的方向。

第2篇:谈美读后感

期末上自习劳逸结合的看完的一本书,民国大师的小品文果然不错,不到十万字把美啊艺术啊谈的很是透彻。

慢慢走,欣赏啊。生命中美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欣赏可能是用心去感悟,而不是单纯的用知识去考据与批评,对艺术的欣赏更多的是一种智慧吧。

看完感觉自己对美的认识又提高了许多,觉得自己更好看了呢,哈哈。朱老说人生应该严肃与豁达兼具,看来自己还是豁达有余,严肃不足啊。

读书摘抄:

一言以蔽之,恋爱中的对象是已经艺术化过的自然。

凡是艺术家都不宜只在本行小范围之内用功夫,须处处留心玩索,才有深厚的修养。

悠悠的过去只是一片漆黑的天空,我们所以还能认识出来这漆黑的天空者,全赖思想家和艺术家所散布的几点星光。

在有所为而为的'活动中,人是环境需要的奴隶;在无所为而为的活动中,人是自己心灵的主宰。

人性中本有饮食欲,渴而无所饮,饥而无所食,固然是一种缺乏;人性中本有求知欲而没有科学的活动,本有美好的嗜好而没有美感的生活,也未尝不是一种缺乏。

第3篇:谈美读后感

过去几年,虽然没看几本书,但保留了一直买书的习惯,看书架上崭新的书籍,想着它们可能一直在等我去看,这次看《谈美》是因为这本书特别的薄,从名字上,也没有书架上另外一些书看上去那么晦涩难懂,很幸运看了《谈美》。

开篇就立刻吸引住了我,《谈美》开篇所述,美是关注事物本身,而不是关注事物的其他价值,比如看一棵松树,看它风姿卓越,看树是树,而不是木材,不是什么植物科,只是松树。这里和上一本《作文六要》的观察有一些相似,我们观察事物,可以有很多角度,观察事物本身,美会更容易被看见。

赏美功力可以积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神类似于灵感,小时候不知为何我们要大声朗诵,如果孩童时看《谈美》就好了,这样我可以早一点知道,朗诵多了,也许嗓门就会有记忆,如要作文时,喉肌也许会帮大脑做出选择,发出一个脑细胞也意想不到的`好词来。漂亮的书法也是一样,不一定是大脑去控制手写出漂亮的字,而是因为练习足够多,手部肌肉的记忆使得笔下生花。

足够的聪明才智,并不能造就美,美很多时候是下苦功夫之后,创造的结果,文不按古,匠心独妙,仅靠智商是不可以创造新的美。

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学会欣赏生活本身,观察自己,或跳出自己以旁观者的身份去观察自己是否学会欣赏。会欣赏会更自由,虽然现在还没有体会到其中的奥妙,但是我想,日常生活中多加练习,终有一日,可以体会到,会欣赏则会更自由的状态。

第4篇:谈美读后感

花了我近一个寒假的时间才看完一本薄薄的《谈美书简》,不容易啊,先给自己来点掌声鼓励一下,毕竟这并非是本人所喜好的文学,更何况本书的内容结构如此严谨,使我在阅读过程中多次自觉力不从心,但时间并非是虚耗的,收获暂且不谈质量,就数量而言还是有个数字的。

《谈美书简》主要是以回答读者的来信为方式,虽不是系统的美学研究著作,不能从中见识到朱光潜先生的研究成果,但朱光潜先生以一名导游的身份,成功地引领我们步入美学的殿堂,并从一些关键的角度为美学的.入门者进行了解说,极富启发性。

例如在回答怎样学习美学这一问题时,说他感触最深的是治学的学风。针对美学是个旁涉很多领域的边缘学科,以及国内资料太少这一特殊性,朱光潜先生指出:研究美学的人如果不学一点文学、艺术、心理学、历史和哲学,那会是一个更在的欠缺,而且会成为空头美学家;要学通一二种外语,直接阅读外文书籍;尤其应下大力气去攻读马克思主义理论,但不迷信翻译过来的书籍。

但时代的变迁,人们看待事物的角度和想法也有所不同了,朱光潜先生即使功绩硕大,但也早在1988年与世长辞了。当然,我在此并非是想否认他老人家的什么,仅想说:只有不断地创新与改进才能成就更大的成功,否则辉煌也将只能是曾经的。

第5篇:谈美读后感

这个作品用书信的方式解决了人们对于美学的疑问,朱光潜先生在八十二岁高龄的情况下创造的“暮年心血”之作,从美学最简单的开始,为读者讲述一些关于美学的知识,我也学到了不少。

美学必须建立在一个基点上,这个基点就是从现实生活出发,而不是从抽象概念出发,是起源于人们的.吃饭穿衣,男婚女嫁,猎获野兽,打群仗来劫掠食物女俘以及劳动和生产之类日常生活实践中极平凡卑微的事物,想起同学在生活中,学习中发现一些事物说它很漂亮,很美,大家都感到的美是真的美,我认为作者有句话说得很好,大概是:“美是发自内心的一种感知,你内心的一种认识,并不是根据一些概念来判断的。”我也确实地意识到美是不能给它拟一个定义的,每个人心中的“美”都是不一样的,不过读了这个作品让我感觉到“美”有些复杂,朱光潜先生分了很多方面来教我们如何学习美学,但不知为什么,我觉得这本书有一部分的内容只要让我们稍加理解就可以了,不过有些我们必须要记住,比如:不同的社会,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地域都存在不同的美,我们要尊重这些美,而且绝不能把美学看成一门鼓励自足的科学,把门关起来“自力更生”,要在哲学,历史文艺实践等等来学习,我想我现在的认识是极片面的吧!

人在劳动中开始形成社会,人在改造自然中也改造了自己,美在劳动中才可能体现出来,美在自然中也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

第6篇:谈美读后感

看完以后仍然疑惑“美”究竟为何?究竟如何判断,又该如何体验。

美是个人的标准、一群人的标准、一个时代的标准、还是纯粹而客观的标准?尝以为,“美”类似玻璃制的容器(亦可是其材料、其碎片),它本身即是剔透而光华流转的,它呈现、它承载、它放大。美既是其本体,又在于它加入了主观元素后所呈现的变体;虽局限于它本身的形式,又不限于仅仅在这形式内所能传达的内容。美的表象唤起快感;美的隐喻唤起联想;美的形式脱胎于美的冲动,在既成的形式中,某种美的原则被建立,它促使这种美的变体更容易被学习、被复制、被创造。美的形式是不断演变而常新的,新的美的规则及标准被不断创造、传播,这不仅来源于美本身,还来源于文化、经济等社会各方面;美的'联想却往往有其共通之处,美的联想指向个人的情感、与个人过往的经历、体验、回忆。美的形式可以趋于客观;美的联想往往落于主观。

“审美”落于个人,往往受特定时代内形成的各类“美的形式”的影响,继而深入“美的联想”,则又转为个人独有的体验了。

更多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