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城南旧事》有感

句文网    发表于:2023-09-11 14:02:10

第1篇:读《城南旧事》有感

《城南旧事》这本书给人一种“含而不露,哀而不伤”的感觉,看完整本书后,回味无穷。

在看这本书的同时,仿佛自己也是书中的人物,内心也随着文中“英子”的经历而变化。

当秀贞与妞儿母女久别重逢时,感动如潮水般袭来。当我看到她们母女好不容易才重逢,但她们最终却惨死在火车轮下。眼睛突然变得模糊,内心不禁为她们惋惜。

后来,看到为了供弟弟上学,而不得不去偷东西的年轻人,最终还是被警察捉走了。我认为,他,这并不是自食恶果。他偷东西并不是为了他自己,反而是出于一种对生活的无奈。也是因为对弟弟的爱,他才做出了这个虽不对,但绝不后悔的'决定。

之后,宋妈丈夫的到来,带来了噩耗。孩子的离去无疑对宋妈是一个巨大的打击,但宋妈竟坚持了下来。我不禁同情起宋妈来,同时也十分佩服宋妈的坚强。

最后,英子爸爸的病逝将文章推向了高潮。英子那勇敢、坚强、独立的样子跃然纸上,在读的过程中,我总感觉英子就站在我面前,带着浅浅的微笑。

看完这本书之后,我明白了世界上虽是善恶并存,但只要我们怀着一颗善良的心去看世上的一切,那么世界将会是另一幅美好的景象!

第2篇:读《城南旧事》有感

还是十六岁的年纪,怀揣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梦想,四处闲逛。破旧的书摊是流连忘返的地方,几元钱一本的书籍是最好的承载。

林海音的《城南旧事》映入眼帘,绿皮的封面,像极了大自然的色彩。不过,那时的我不知道林海音,没有读过她的《窃读记》,看中的是价格,仅仅五元钱而已,对我这个囊中羞涩的穷学生而言,恰到好处,可以装模作样,证明自己是个爱读书的娃。

书买回来,带到树林里,找了如此僻静的场所,是该认真欣赏精彩的内容?没有,每一个字都认识,连起来根本不懂意思。年轻的我喜欢小说,喜欢故事,独独对散文不感冒,不愿读,读不懂,觉得这样的作家都是无病呻吟,做些“为赋新词强说愁”的烦恼事。

最后的结局——崭新的《城南旧事》束之高阁,落满厚厚的灰尘。再过了几年,已找不见了踪影。

后来的许多年里,我熟悉了林海音,知道她是个伟大的作家,心思缜密,逻辑清晰,情感丰富,也许多次看到《城南旧事》。只是每一次,都是扫一眼,不屑一顾。年少的记忆太过深刻:这本书不适合我读。

几天前,同事在办公室里捧着书籍,正是《城南旧事》。我十分好奇:“这本好看吗?”她花朵绽放在脸上:“不错啊,越看越有滋味。”“真的?”“真的。”

得到了肯定的回答,虽然心里有些不太相信,但还是从家中找出了《城南旧事》。家中藏书较多,里面恰好有。

重新翻开,前言已经选入了人教版五年级的课本《冬阳·童年·骆驼队》,《爸爸的花儿落了》也入选了人教版八年级,已经读了不下十余遍,也一遍遍地讲解与学生听,熟悉的味道扑面而来,像是久违的游子见到了家,抖落了一身的灰尘,可以舒服地躺下,感受弥漫在记忆里的温馨。

一页页翻开,一个个鲜活的人物立在眼前,一幕幕童年的趣事上演别样的精彩。《惠安馆》里的女疯子“秀贞”,《我们看海去》的荒园里的厚嘴唇年轻人,《兰姨娘》里的兰姨娘和德先叔,《驴打滚》里的宋妈……都是那么的亲切,都是那么的熟悉,仿佛就在我们的身边。

原以为翻翻就完了,却没想到翻开了就放不下了,套句广告语“好吃得停不下来”。《城南旧事》虽是散文,却是小说的架构,每一章看似毫无关系,却又相连在一起,还有字里行间的淡淡乡愁都令人欲罢不能。

每次看到妞儿,踢球的伙伴,背井离乡的宋妈……家乡的味道就氤氲成潮湿的空气。每一个故事,都有一个主人公离去:秀贞意外找到小桂子,带着妞儿离开;一尊小佛像透露了行踪,年轻人被警察抓走,兰姨娘与德先叔共结连理,乘上远去的船只;宋妈坐上毛驴,消失了视线里;爸爸大病而亡,小英子的童年也彻底结束了……这是个成长的`故事,这是个悲剧的故事,这更是个无奈的故事。

每一个故事都是一幅美丽的人文风景图,秀贞是疯子,小英子没有嫌弃;年轻人是个贼,却是个负责的哥哥;兰姨娘似乎有点浪,但最终找到了归宿;宋妈的儿女双双丢失,却有情有义……这是委婉的诗意,这是宁静的意境,这是美丽的中国画,这是崇高的情感价值观,这是没有半分功利心里的人间烟火味。

不同的境遇不同的感受,不同的年龄不同的思绪,一部年少根本看不下去的书,却让年近不惑的我读得荡气回肠。

感谢林海音女士,带给我价值连城的作品,带给我人文里的最好享受,带给我中年里的情感碰撞。

第3篇:读《城南旧事》有感

读完《城南旧事》这本书,我的心情像起伏的波涛,久久不能平静。这本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受益颇深。

全书介绍的是英子对居住在城南往事的回忆。我最喜欢的一个章节《惠安馆》令我陶醉。它讲述的是惠安馆里居住这一个“疯子”叫秀贞,她的丈夫思康叔一走了之从此杳无音讯,孩子也被丢弃在齐化门城根儿底下,可是秀贞却没有放弃对孩子的苦苦寻找。但是没想到的是英子的朋友妞儿竟然是秀贞的女儿小桂子,在英子的'帮助下母女俩终于相认了。然而老天爷却跟她们开了个玩笑,在母女俩准备离开城南时出了意外双双在火车轮下丧生。

读完这一章节,我着实有些心酸,我的眼睛湿润了。她们本打算离开城南去一个无人认识她们的地方开始新的生活,但是没想到结局是如此的悲惨。为什么她们的命运是如此悲惨?不就是因为这复杂的社会吗。如果世人没有用冷眼去看待秀贞,她就不会因此而崩溃,如果小桂子没有被丢弃,她们在一起一定会很幸福。三人的幸福变成两人的幸福到最后幸福的支离破碎,这已经很悲惨了,作为读者的我们,不应该包容她们吗?“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为什么在苍天之下就容不下秀贞和妞儿呢?说到同情,我们不应该抱有一种同情的心理,人人关系平等,我们不应该用异样的眼光去看待这对母女。

我的心头又萌生了一种感悟,虽然她们惨死,但是我想她们应该是幸福的,因为她们在有生之年相认了,即使短暂也是永恒。她们终于不用再忍受骨肉分离的痛苦了,但是如果这对母女还没来得及相认秀贞就被火车撞死了,这对于她来说也许是一种解脱和释放,但更是痛苦、孤独的。

我们的童年是绚丽多彩的,而妞儿的童年却一直被黑暗笼罩,是非常可悲的。愿妞儿在无忧无虑的天国安息。这对于她们而言已经很满足了。

第4篇:读《城南旧事》有感

读了林海音的《城南旧事》,我深受启发,思绪万千。它使我真正懂得了“光阴似箭,日月如梭”的道理。

回想起童年的时光,那是多么短暂又勾人回忆啊!露珠干了,有再晶莹剔透的时候;夕阳西下了,总会有重新升起的时候;天空被乌云蒙蔽,但总会有云开月明的'时候;我们手中的时间却如流水般流入江河湖海,再不复返了!

在默默里算着,已经有十二年光阴从我指尖游走,但我经历更多的常常是扼腕叹息。珍惜时间的人,哪怕只给他几分几秒的生命,他也会过得充实;浪费时间的人,哪怕给他几十年的时间,他也会一无所获,虚度自己的余生,最终被时间遗忘在灰暗的角落里。上天对每一个人都是公平的,从我们呱呱坠地的那一刻起到现在,每一天都是二十四个小时,主要看你如何掌握,如何分配,如何权衡自己的时间。就像鲁迅先生说的一样:“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你肯挤,总能挤出。”

时间,这位德高望重又无情的老人,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在玩耍中虚度光阴的人们啊,请睁开你朦胧的双眼,不然,时间将在你身边流逝。

第5篇:读《城南旧事》有感

我走到一个大门口时,看到英子在院子里坐着仰望星空,看到保姆宋妈正看着英子的弟弟妹妹,英子的爸爸在弄着花草,嘴角上洋溢着满足快乐的笑容,嘴上还不停地说着:花儿快开吧,快点儿开吧!英子的妈妈挺着大肚子还在笨着的干着活儿,我的心里有说不出来的滋味,是幸福,还是羡慕我不知道。当我走进后屋时,正好看到兰姨娘梳洗打扮了,正忙着往头上插着茉莉花簪呢,看样子是要出去和德叔约会去呀!

当我走到杂货铺时,看到英子正气汹汹的为她的朋友妞儿讨公道,妞儿抬起头正用感激的眼神盯着英子看心里想着英子这个朋友是我一辈的好友,以后她就是上刀山下火海我都会跟着她。

在往前走时,我看到了“惠安馆”三个醒目的大字,秀贞扎着俩条麻花辫,正倚着门边上嘴里还吃着瓜子,眼睛盯着远方,心里可能在想着她的小柱子哥,她在干什么呢,他现在忙吗?什么时候能带我出去玩呢?

真是想什么就能实现什么,当我打着伞走到中心街上的'时候,就看到秀贞带着柱子和妞儿往火车站的方向跑了,英子伤心地靠着墙坐在地上,两眼的泪水不时的流着和雨水混在一起,这样的的英子显得更加的狼狈,脑海里回想着自己与秀贞妞儿的点点滴滴。

当我经过学校路口时,就看到英子完全和刚才判若两人,背着书包,嘴里还不时的哼着歌,来到学校好像刚才悲伤的离别不是发生在她身上的。

时间如飞,当我再回到英子的家乡再也看不到以前那幸福快乐的景像了,再也吃不得以前的驴打滚了,不知道有英子看到现在自己的故乡,会是什么,是伤感还是凄凉呢?这里再也回不到儿时的感觉了。

第6篇:读《城南旧事》有感

书犹如一把钥匙,能打开知识的大门;书是一口甘泉,在毫无人烟的大漠中,给我们一口清凉的泉水;书犹如一位引领者,把我们引领到浩瀚的宇宙中自由翱翔。著名的文学作家曹文轩曾经说过:“”每一本好书都是在暗夜中一道亮光,这一道道亮光,将聚成孩子们成长路上的引航灯塔。本书中的优秀作家,将是点亮灯塔之人,他们以最优秀的作品滋养了孩子们的童年,陪伴孩子们快乐成长,照耀孩子们未来的路。”

自从读了《城南旧事》,这句话便环绕在我的耳边,虽然这句话不是很出名,但是却令我想起主人公英子童年的`经历过的一切:惠安馆疯女人的一笑,草垛里蹲着的年轻人,与德先叔离开的兰姨娘,回到故乡的宋妈,喜欢花朵的父亲,一切都是那么清晰,又是那么的模糊。

最令我难忘的事呢善良的青年,他与英子交谈时所流露出的后悔是那么的强烈。但为了供弟弟上学读书,他不得不去偷东西。小孩总想长大,可大人总想变小。小时候不努力,长大之后有还能怎么样?英子说:“我分不出美泰跟天,我分不出好人和坏人。”那个便衣侦探,那个一副老实相的年轻人,那些骂小偷的围观者,他们是好人还是坏人?便衣侦探利用英子把年轻人抓住年轻人,年轻人是为了供弟弟上学而偷东西,那些围观者不明真相,却仍然以一种高高在上的情形来辱骂他。善于恶,真与假,究竟该如何区分?我也不知道。

书中的故事看似杂乱,却又那么有序,他记录英子生活时遇到的形形色色的人物,每个人物都给我留下了无法磨灭的印象,尽管宋妈妈,兰姨娘,年轻人,德先舅舅都生活在社会最底层,可他们还是以一种高态度活着。

小孩子的眼睛是透明的,透明得不带一丝杂质,英子对待惠安馆的疯子秀贞,对待年轻人,对待兰姨娘,对待宋妈妈都能一种理解的心态去对待他们,体会他们不为人知的苦。如果人们都能像英子那样真心的对待人,我们的生活一定会少些痛苦吧!

第7篇:读《城南旧事》有感

一滴清水,可以折射出太阳的光辉;一片绿叶,可以显示大地的生机;一朵雪花,可以反应冬天的寂静;一棵大树,可以显示森林的茂密;一本好书,可以净化一个人的心灵。在我内心深处,这一滴清水,一片绿叶,一朵雪花,一棵大树就是——《城南旧事》。

《城南旧事》是作者林海音7岁到13岁的生活为背景的一部自传体短篇小说集。这本书通过英子童稚的双眼,观看大人世界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讲述了一段关于英子童年时的故事,反应了作者对童年的'怀念和对北京城南的思念之情。

这本书中,我最喜欢的人物就是英子了。她善良,聪明,大胆。以童真的眼光观察世界,关注着她周围的各色人等。在这本书的末尾,英子的爸爸因病去世,是英子意识到,自己长大了。

本书,作者把一种说不出的天真体现出来了,自然,而不造作。道尽了人世复杂的情感。全书在淡淡的忧伤中弥漫着一种诗意,让我禁不住再三寻思其深意。

“珍惜童年”,这是我读完此书的感悟。花儿谢了,还能再开;太阳下山了,明天还会爬上来;青草枯了,还会再青;可童年一去就再也回不来了。

第8篇:读《城南旧事》有感

人们常说,文学是时代的反映。那么乱世在作家笔下就常常表现为一种奔腾激荡的大江大河。虽然也有沈从文先生笔下远离了乱世尘嚣的《边城》里最最纯粹的爱情等待。然后我们看到更多的却依旧是郭沫若笔下奔腾的天狗和涅槃的凤凰。

当我们把着眼点放在在历史、政治、文化的大激荡上,个体之为人最细腻的那部分喜怒哀乐便似乎没那么重要了。就好像巨浪拍打过后,沿岸上仅存的三两个水滴一样,轻而易举的被忽略掉了。

这本由台湾女作家林海音女士的追忆之作《城南旧事》却通过另一种视角,即通过一个孩子天真稚嫩的双眼带领读者重新走过那个往昔乱世,不为人所注意的一个个侧面。

在那里烽火狼烟将被隐去,一群无关紧要的小人物逐渐登场,他们在当时动荡不安的大环境下的各种喜怒哀乐将逐渐清晰。这里没有大江大河的奔腾激荡,岁月只不过是城南老街巷里一条缓缓淌过的清澈小溪。

儿童的活动范围是有限的。对于小说的主人公林英子来说,她眼中的世界不过是北平城南的一方土地,那里有爸爸精心侍弄的花草,胡同边上空地里的荒草丛,沐着冬阳悠闲而来的运煤驼队,还有偶尔得了父母恩准可以去逛一逛的热闹街市,这便是她生活的全部。

她的生活好像不受乱世控制的世外桃源一样。至少外面的风雨激荡,她感受不到,也看不到。然而我们并不能说这并不是我们生活的真实。

就像《论语·先进》曾皙所说的“异乎三子者之撰”的志向一样——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或许只有当每一个个体都可以自由地唱着歌的世界才是孔子一生所追求的大同。

胡适先生说过,为个人争自由就是为国家争自由。争取个人的人格就是为社会争取人格。真正的自由平等的国家不是一群奴才建立起来的。正是同样的道理,童年虽然在乱世中度过的,但是回忆并不一定要承担起书写乱世的义务。文字在这里抛弃了它惯常地被赋予了书写时代的责任,仅仅只是一个人回忆她童年的愚爱而神圣。

构成《城南旧事》的五个故事里面的每一个人物——被逼着学唱曲的妞儿、惠安馆疯子秀贞、骑着驴回乡下的宋妈、不理人的德先叔和斜着嘴笑的兰姨娘,还有草丛里的偷儿、爱喝酒的善良爸爸。

他们每一个人的生活轨迹都或多或少地被当时所处的乱世影响着、改变着,甚至我们可以说他们最后的悲剧都是根植于时代和社会的症结。然而在儿童视角的叙事当中,时代背景仅只是作为一个人背后存在的,甚至被有意无意地淡化和抹去。

对于宋妈失去一双儿女的悲剧,英子骂的是宋妈的丈夫。她说:“宋妈为什么要嫁给黄板儿牙这蠢驴?”对于荒草丛里的小偷被巡警抓走,大人们抱怨的是世风日下、人心不古。而英子却念念不忘曾经约好的“我们看海去”。

《城南旧事》中的细节尤其值得注意。第一个故事惠安馆的结尾:妞儿跟着她妈妈秀贞在大雨的'夜里赶去坐出城的火车。对于她们的结局究竟如何,作者并没有明确交代,给读者留下了悬念与想象的空间。但我们却可以根据书中一些记载来简单拼凑出一个模糊的情状。

书中是这样讲的:

英子在半睡半醒当中听到妈妈和宋妈的一番对话。妈妈还在哭。宋妈说:“可也真怪事,她怎么能一拐就拐了俩孩子走呢?咱们要是晚回来一步,英子就能追上了。唉!越想越怕人,乖乖巧巧的妞儿。唉!那火车,俩人一块,唉!我就说妞儿人家长得俊是俊,就是有点薄相。”

“别说了,宋妈。我是听一回心惊一回。妞儿的衣服呢?”

“鸡笼子上仍的那两件吗?我已经烧了。”

“在哪儿烧的?”

“我就在铁道旁边烧的。唉!挺俊的小姑娘。唉!唉!”

两个人唉声叹气,停了一会儿没有说话。

时代的症结带来了不可避免的悲剧结局,但是作者没有明确的去说,而是用一个模糊的结尾为人物留下了最后一丝温情。

《城南旧事》的五个故事,每一个都是以离别为结局——秀贞和妞儿在雨夜里出逃;草丛里的小偷被巡警抓走了;德先叔和兰姨娘一起离开了;宋妈骑着驴回乡下了,最后爸爸的花儿落了,而英子也再不是小孩儿了。

大时代的悲欢离合在儿童视角的叙事中被缩小了,人却被放大了。乱世在一个人的记忆里渐渐模糊,由湍起的大江大河倒退回记忆中流淌在北平城南的那一条清澈的小溪。孩子看到的世界是经过过滤的,筛去了杂质和浑浊,也筛去人和事物背后的错综复杂的关系与纠葛,只留下最外面的一层。虽然看不到世界的全貌,但也恰恰是因为如此,有时反而更能看到世界的真实。

采用儿童视角叙事形式的《城南旧事》,将故事局限在北平城南的街巷和胡同里,淡化了时代的影子。将其中的人物当成一个个个体来书写,不必是某一类人的缩影,也不必是一个个生命的符号,仅仅是用最虔诚的温情还有敬意来书写他们最真实的喜怒哀乐。

1988年当作者林海英女士再次回到阔别已久的故乡北京时,眼见着高楼大厦和车水马龙,却只能怔怔地问了一句“我的城墙呢?”墙,对于一个城市的过去来说,它意味着安全。对于一个城市的现在来说,它阻碍了交流与扩张,但是对于一个人来说,它可能就意味着永远回不去的梦中童年。

第9篇:读《城南旧事》有感

我默默地想,慢慢地写。看见冬阳下的骆驼队走过来,听见缓慢悦耳的铃声,童年重临于我的心头。看见这句话,你们应该想到是谁了吧!那就是——林海音。

我最喜欢她写的《城南旧事》了。因为这本书真实的再现林海音小时候发生的种种事情。因为这些事情,让我深受感动。令我印象最深刻的一个片段,要数《爸爸的花儿落了》。在林海音因为下雨不想去上学时,爸爸用鸡毛掸子打她,把她打的双脚都是伤痕,我边看边想,不就是不想起床嘛,要打成这样吗?我爸爸虽然有时候会打我,可也不会这么狠呀?因此,我身上也会有很多缺点。看来,林海音的爸爸还是想让孩子好的。所以才这么严格要求她。

有句话说的.好:“打是亲,骂是爱”。我现在非常赞同她爸爸的做法。其实,林海音的爸爸非常爱她,不然怎么会亲自淋着雨给她送去花夹袄,还递给她一些钱呢!这也是一种无微不至的爱呀!

有时父母虽然会打我们骂我们,但这都是为我们好。我们应该体会到中间那细小的爱。

童年像一条船,装满了糖果,装满了欢笑声,也装满了快乐……

我以后还要多读林海音写的作品。因为实在是好看了,我太喜欢了。

第10篇:读《城南旧事》有感

你有没有认真观察过阳光在早上8点经过窗帘和窗户之间的缝隙时房间里那些欢呼雀跃的灰尘?你有没有为一只仅仅养过数日就死去的暖黄色的小鸡仔而痛哭流涕?你有没有每天准时打开电视机守着5点半的大风车动画?

读完林海音的《城南旧事》,不禁让我想起了自己的童年。在我5岁时,父亲第一次送我去上幼儿园的那天早上,我坐在那辆黑色的二八自行车的后座,不知道是去上学的我那时还手舞足蹈的很是快乐,直到父亲把我的手递给老师然后转身离开的那一刻起,我才开始感到难过,我挣脱掉被老师禁锢了的双手,朝着父亲离去的背影狂奔而去,我看见眼泪从四面八方涌过来,将我吞没。我还看见,炎炎夏日的午后,你坐在教室里,头顶的电扇有节奏的转动声和讲台上老师的讲课声共同演奏出一支名为“催眠”的曲子,同学们听的昏昏欲睡,摇头晃脑,于是老师仓促的结束掉演奏说“请打瞌睡的同学自己起来站一会儿就不会困了”。

关于童年的回忆,像正在放映的幕布电影,一幕幕在我眼前浮现开来。童年于我们而言是什么呢?我想童年应该是心底的一条永不干涸的涓涓溪流,它滋润着成年以后每一天的我。我们经历腥风血雨时,它总会用它那汩汩作响的曲调来唤醒我们那颗柔软而细腻的心。童年于林海音而言,是一本由5篇故事组成的《城南旧事》,为了让童年能在心里永存,她写下这本小说,与读者们一起分享她一些缅怀童年的心情。林先生的父亲去世时,她年仅十三岁,作为家中的`长女,她开始担负起她不该担负的责任,努力渡过人生中的每一道难关,每一个进步,都靠的是自己的力量。在小说中最后一篇《爸爸的花儿落了,我也不再是小孩子》里她讲述了,爸爸病倒之后自己独自参加小学毕业典礼,回到家中,还来不及把毕业证书给家人看,便接到父亲在医院过世的消息,林先生的童年也因此嘎然而止。或许,成长就是一场漫长的离别,书中的所有主角最终都离“我”而去,直到爸爸的花儿落了。我也跟随着作者的脚步,告别昨日的阴霾,告别胆小与懦弱。

时间不断在我们心中注入诸如“工作、结婚、育儿”之类的词汇。可如果可以的话,请给心腾出一点空间,安放好自己的“童年”,让它在你心底开出一枝七彩的花。这样,在以后每个困苦的时刻,这枝永不凋零的花就会赐予你无限的勇气,你听,它正在说“不要怕,无论什么困难的事,只要硬着头皮去做,就闯过去了”。

第11篇:读《城南旧事》有感

淡淡的哀愁,沉沉的相思。

—题记

漫长的驼铃在童年的僻巷上飘荡,英子短暂又甜美的童年在回忆中愈发显出一种忧伤的幸福。打开《城南旧事》这本书,英子的童年生活就栩栩如生地展开了。

《城南旧事》,以一个孩子的视角来观察那个如水乱世。英子的童年是精彩的,对她来说,她很自由、很快乐。直到故事的终结,所有美好的事物都离她而去的同时她长大了。她目睹着人间悲剧,由小到大,到父亲去世。她总是以天真澄澈的心灵,努力化解这些悲剧的负面意义。“爸爸的花儿落了,我已不再是小孩子了。”故事的终结,所有人都叫她要长大,是的,她长大了。

我沉浸在她的童年里。不得不说,看完英子的童年我感到很悲伤。“悲”来自于经历悲剧时英子茫然无助,“伤”是我为她的经历泣然感伤。人间真情留无计,今宵别梦寒。英子说,“我分不清海和天,我也分不清好人与坏人。”小小年纪,却道尽成人世界的善恶美丑。

《城南旧事》里所有的悲剧,都是那个时代造成的。被封建伦理逼疯的秀贞、小偷、兰姨与宋妈也有各自的血泪史。

而让人不得不叹服的是英子,她以纯真的童心折射出这些不幸的底层人物的人性光辉,在沉重的现实中保留了一片自己快乐的.天空。

英子的童年也勾起了我们对于童年的回忆。眼角闪烁的是童年的余梦吧。犹记那大榕树下,三五成群的人们高谈阔论,粗糙的水泥地上,是我们用粉笔画出的方格子,跳起的马尾,甩出了快乐的曲线。那些欢笑哭泣的小事,那些明朗的笑容,那段在磕磕绊绊中成长的单纯岁月……童年,永远是我心底最大的温柔。

《城南旧事》,留给我一份哀怀,一种眷恋。追忆之中,更多的是对社会人生淡淡的哀愁和对故土人情沉沉的相思。也让我恍然大悟,曾经童年的真善美不是丢失了,而是早已沉淀在我灵魂深处,让我们有悠长悠长的怀想。

我们都不再是小孩子了,只是我们童年的欢笑仍随风一路飘扬。

第12篇:读《城南旧事》有感

读完[城南旧事],我心里久久不能平静,这本书,讲述了作者林海音从五岁到十三岁的童年故事。

英子五岁时,结识了所谓的“疯子”秀贞和妞儿,她发明秀贞并不是疯子,只是因为丢失了孩子,失去了丈夫,心里有极大的痛苦无法与人沟通而感到难过,从此一蹶不振,被人称为疯子。妞儿是一个得不到温暖的孤儿,后父后母对她很不好,经常把她打得皮开肉绽,最终,细心的英子发明妞儿脖子上的胎记很像秀贞所描述的,于是怀疑妞儿就是秀贞的女儿,果然如此,历经磨难的母女最终团聚了,秀贞带着女儿踏上了寻夫之路。

妞儿离开了英子。渐渐地,英子上学了,在英子眼里,人太多,很难分清好人和坏人,英子和一个小偷的接触中,知道小偷是因为供弟弟上学才迫不得已去偷东西,结果,还是被警察抓住了,看到这儿,我也和英子有同感,不仅不恨这个“小偷”,反而很同情他。

过了几年,兰姨娘被丈夫赶出家门后,住在英子家里,爸爸对兰姨娘产生了好感,却被头脑聪慧的小英子发明了,于是英子制造了好多机会,把兰姨娘和逃难的德先书搓成一对儿。

可怜的保姆宋妈为养家糊口,抛下自己的孩子,忠心耿耿的照顾英子一家,辛辛劳苦挣来的钱却被她的丈夫用去赌博,并且还把自己的女儿卖掉,还死了儿子,两个孩子都离她而去,宋妈是多么难过呀,我真痛恨她的丈夫,太没良心了。在英子十三岁那年,爸爸因为得重病死了,‘妈妈’的负担就加重了,英子长大了,不再是小孩子了,她逐渐担任起了很多父亲的‘责任’。

每个人的.童年都惟独一次,过去了就不会在回来了,看着这淡淡的文字,每一个故事都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作家林海音将儿时的记忆写得如此细腻具体,也唤醒了我太多的童年的往事。

第13篇:读《城南旧事》有感

在作者的记忆当中,这一幅画面已经成为作者童年生活的象征。品读此文,我们就像是在静静地品尝一杯淡淡的清茶,又像是在欣赏一朵淡淡的小花。我们在感受到童心、童真、童趣的同时,也感受到了那份蕴藏在字里行间的`深情。如果我们有第二个童年,如果人生可以重来,也许我们就不会有这么多的人生感触。可是,每个人都要长大。也许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也许这种感受对作者来说太值得珍惜了,所以被写进了小说里,后来又被拍进了电影里。这就是《城南旧事》。

《城南旧事》是著名女作家林海音的以其七岁到十三岁的生活为背景的一部自传体短篇小说集,初版1960年。全书透过英子童稚的双眼,观看大人世界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淡淡的哀愁与沉沉的相思,感染了一代又一代读者,可视作她的代表作。导演吴贻弓根据小说改编的同名电影也获得了巨大成功,还获得了“中国电影金鸡奖”等多项大奖,感动了一代人。

读完之后,我也在回想自己的童年,童年发生的故事在我的心中一目了然。那一个个鲜活的故事,一个个有趣的场面,一个个引人发笑的话语,无不让我的父母谈起。童年是五彩缤纷的,在这样的季节中,谈谈理想,谈谈童年。童年将是我永久的回忆。

第14篇:读《城南旧事》有感

最近读了林海音作家的《城南旧事》一书,让我深有感触。

其中最让我感动的是《爸爸的花儿落了》中,英子在六年级毕业典礼那一天,想起了她以前上学的时候睡晚了,第二天就不想去学校的事,父亲耐心劝说让其去上学,但她仍然不肯去,于是英子的爸爸就拿起鸡毛掸子打了英子,英子才委屈又无奈地去了学校。可是这天忽然变天了,大风刮得每个行人都缩着脖子裹紧了衣裳加快了脚步赶路,英子的父亲想起英子早上还是穿着昨天的单衣去的学校,赶紧回家拿了一件花夹袄往学校送去。此时风更大了,伴着狂风又下起了大雨,可是父亲却没有带伞,冒雨把夹袄送到了学校。当英子看到父亲时,对早上的'事后悔不已,决心以后不再迟到,而是要等待校工来开校门。

此时我想起了我的爸爸每天早上送我上学的情景。记得一二年级的时候,学校离家比较远,爸爸单位就在家旁边隔条马路,可爸爸还是每天和我一起早早就起床,并风雨无阻的每天送我上学。一晃二年过去了,学校的课业渐渐多了,爸爸为了不想让我在路上浪费太多的时间,我们家就搬到了学校旁边,步行只要几分钟就可以到学校了。可爸爸觉得学校附近车辆太多,又要过马路,他还是坚持每天要送我上学,并为我扛着沉甸甸的书包。上学的日子,每天路上都有我俩的身影,那个小影子越长越大,一眨眼我也六年级了。

我的爸爸陪着我在这条路上往返了千遍,每天每天没有什么特别,看完《城南旧事》让我感慨颇深,我一下子明白了父爱是多么的深沉和伟大,点点滴滴都渗透在平淡的日子里,却永远都铭刻在我的心里。我也会向英子一样,明白大人的良苦用心,并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来证明自己真的长大了。

第15篇:读《城南旧事》有感

我的眼停驻《城南旧事》的封面,入眼依旧是略带肃穆的灰色,但我此刻却觉得这个样子像极了小镇人家的铜门,仿佛随着我的打开,一段蒙尘的往事就会被人念起。如同我第一次读这本书一样,我安静站在亮光处,手指摩挲冰凉的纸张,捏起扉页上的黄绳,就这样走进林所描述的城南旧事。

干净的书页惹的人不经把目光放柔几分,林的文字给人的感觉就是像坐在廊檐下看细水长流的妇人,她撩发的动作在说,她就在那儿,吟诵她自己的人生。翻页之间,似旧电影那昏黄的图片流水般滑过眼前。

那是夜,下着豆大的雨。那生疼的字眼告诉我们,那场雨模糊不只是追着车的小英子的视线,还有秀贞和妞儿湮灭在铁轨上的身影。

那个躲在草垛里,对英子说一起看海去的人在那一天被警察捆走了。

长的一排整齐的白牙,会做西瓜灯的兰姨娘坐着黄包车随四眼狗扬尘而去了。

宋妈也不会再在冬日的早晨挥着鸡毛掸子催促作者起床。

最终在六月,爸爸的花儿落了,红丝带系着的白纸筒独在抽屉里感伤。

深深吐出一口气,只觉莫名压抑。我不知作者停笔时是何心情,那段留声机唱过的岁月所含的滋味也许只有也只能作者一人独尝。一个人站在时光的末端回看自己所走过的路程,万般沧桑也不过是烟花碎。沉重的叹气声轮回久了,无可奈何之下,一切或喜或悲就都显得不重要了。

能回忆的总是沉重的,也许,我该说是时光。流光掠影飞溅,这些物是人非,这都是我的笔所不能描绘的。

就像我曾经以为我会痴迷那甜的粘牙冰糖葫芦一辈子,但后来随着课业时间的紧张,校门口的糖葫芦我却不再光顾了。每当我在放学的人流中与那些小贩擦肩而过,都会下意识加快脚步,我不敢对上他们的'目光,肩上的重量提醒着我,我已经不能做太多事情。

我也还记得我小学毕业时的大雨,与挚友手牵手在雨中狂奔。那场雨冲走了我稚嫩的时光,连说再见的机会也没有留给我。

谁会告诉我幼年种在墙角的含羞草是否安好?

你们可听到我旧时唱的不成调的歌谣?

又可曾看到我死拉着父亲的手撒娇的样子?

还是说我脸上肆意的泪水打湿过你们的手?

真是此去经年人独悲。

语顿,你们听到了么?那是小英子口袋里的小石子划过砖墙的声音,她沿着墙根走过的脚步在我们的目送里渐行渐远。当记忆模糊成诗,只盼得我也有那个机会,坐在漏光树叶下,悠悠喝晚茶,任那热气氤氲过白衫,对路人说时光的故事。

更多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