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别和青春期的孩子较劲》读后感
在假期当中我有幸拜读了关承化老师撰写的《别和青春期的孩子较劲》这本书。这部著作,集学术、经验、故事于一体,具有较强可读性与感染力。著作的内容与形式的结合十分自然流畅,作者娓娓道来,感觉真实亲切。倘若你认真阅读,一定会被作者几十年如一日的敬业精神所感动,会被她的育人艺术与技巧所折服,特别是作为年轻教师,一定能从阅读中汲取很好的经验。
关老师在书中这样写到:“教育的目的是培育人才,创造幸福。教师和家长应该坚信,每个孩子都能成才。孩子们虽然天赋上有差异,但这种差异并不像人们通常想象的那么大,而是通过后天的努力可以弥补的。经过老师和家长的正确指导,特别是孩子自身的努力,每一个孩子都能成才。”关承华老师就是秉承这样一种基本信念来写这本《别和青春期的孩子较劲》的。
翻开这本书,你能感受到字里行间无不体现着一个“爱”字。作者每天面对着一群生龙活虎的孩子,他们在这个年龄正体验着心灵与身体的发展变化,世界观、价值观这时已逐步形成。当他们在一边尽情挥霍着来自家庭、亲人的关爱时,也要以稚嫩的肩膀承受着家长们“成龙成凤”的祈盼和社会越来越激烈的竞争压力。这些青春期的孩子们虽然头脑灵活,思维敏捷,知识广博,但逆反心理强,任性,极易与家长发生思维和观念上的碰撞。根据关老师多年细心观察发现:“不都是孩子的错”。那么如何成为一名成功的家长,成为一名受学生爱戴、尊敬和喜欢的老师呢?关老师的方法是:
1 用爱心读懂孩子。
2 用耐心贴近孩子。
3 用责任心架起两代人的桥梁。
以了解孩子入手,以理解孩子作为前提,真正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成为孩子的朋友。书中记录了这样一个案例:已经大学毕业走上工作岗位的陈飞经常对他的妈妈说的一句话是:“您还没有关老师了解我呢!”这要追溯到陈飞上初二时关老师的一次家访。当时陈飞没在家,到外面打篮球去了,关老师和他妈妈交谈。不一会儿陈飞气喘吁吁的回来了,一看见关老师高兴得四脚朝天就躺在关老师坐的沙发前的地毯上了。妈妈见状觉得特别没有面子,大声训斥:“怎么这么没有礼貌!”关老师打断妈妈的话,文还躺在面前的陈飞:“如果是妈妈爸爸的同事,一位阿姨坐在这儿,你会这样吗?”陈飞答:“当然不会了。”于是,关老师告诉他妈妈:“不要责备,这说明陈飞跟我好,跟我亲近,没把我当外人。”陈飞一边起身一边说:“您还不如关老师了解我呢!”从此以后,陈飞特别听关老师的话,学习成绩逐步提高,初三毕业更是超常发挥,考上了重点高中。三年高中,四年大学,他始终和关老师保持着联系。这段师生情就是从关老师对孩子的了解开始的啊!
通过这个案例,使我们更加坚定了这样一个理念:了解孩子就要站在他们的立场去看问题,进行换位思考。这样才能更准确地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进而引导、指导他们,才会取得好的效果。
说到这,让我联想起本学期我课上的一幕:
记得那天,我讲解的是“there be”句型,随手捏来教室里都是教具。我的课上得很投入,学生们的反应非常活跃,并时不时因为我的巧设而报以阵阵掌声。正当我暗自得意时,我猛然发现了一个不和谐的音符:内秀的小丫头佟子薇正在本子上快速的画着什么。难怪最近她的成绩有所退步!我心里恼怒的想,并静静地走到她的座位旁。
她画得很入神,根本没察觉到我已到了她身旁。但其他的同学已经从我的表情和姿势中看出了问题。教室一下安静了。“首先我先撕了她的画,然后再严厉的批评她,让班上别的同学都知道VIVIAN对那些不遵守纪律的同学是毫不留情的……”这样想着,我以迅雷不及掩耳的动作夺过了她的画册。佟子薇如梦初醒般的站了起来,双眼惊恐的看着我。
就在我准备撕本子的时候,我又看了一眼她的画:真是一幅好画!主人公都是卡通人物,大大的眼睛好像在说话一样。我深深地被她的灵气、纯真所打动。撕画是怎么也下不了手了。转念间,一个主意闪现在我的脑海里:我的下一步教学安排是看图说话,何不就以这张画让同学们看图编对话呢,说不定会别有奇效!
回到讲台,我将佟子薇的画展示给同学们。大家异口同声地:“哇!”可见大家和我一样都很喜欢佟子薇的画。佟子薇的神情这时也轻松起来,开始专注的看着我。我示意她坐下,并让同学们根据这幅画小组创编对话。也许是佟子薇的画太漂亮了,所以激起了同学们的创作热情,争先恐后的表演对话。
事后我想:我改变了我最初的想法,将对佟子薇的批评藏于无形中,不仅没有打破当时和谐的课堂气氛,使教学得以顺利进行,而且让佟子薇感觉到了老师对她的欣赏,并没有因为她的违纪而冷嘲热讽,严厉批评。我相信,这种体验比任何的说教都更有实效,更有长效性。
教师的职业是平凡的,责任是重大的,使命是光荣的,教师有教师的压力、教师的痛苦、但也有教师的乐趣、教师的意义。行走在新教育的第一线上,作为年轻教师的我们应当像关老师倡导的那样:要做一个好教师就要有一颗宽容的心、善良的心、美丽的心,要有丰富的科学知识,敏锐的教育眼光,全面的教育技能,崇高的教育理想,阳光的教育行动。
在这早春的时节,让我们踏着教育的新节奏,同在追求自己的岁月中无悔;同在教育的热土上播种着希望;同在蓝天下奏响美妙的音符……
第2篇:《别和青春期的孩子较劲》读后感
无意中读到《别和青春期的孩子较劲》这本书,作者是教龄30年,做班主任25年的一线老师,书中写到了很多她自己班上学生、家长的案例,对指导我班主任工作很有帮助,读着,笑着,读着,点头着,读着读着,情不自禁要做记录。
书中有一个观点——了解孩子是教育成功的首要条件。我是很赞成的。
前两天,和小妮聊天,她家里有三个孩子,外地人,爸爸妈妈开水果店,每天忙得不可开交,有时整整一天都不照面,生活关注不到,学习更是任由她自己。
那天,我和她说心里话,她也跟我聊了很多,这是一个坦诚的孩子,我对她有信心。
第二天上课,我和她眼神交流时,那么亲切、自然,她听课也格外认真,以前很少见她举手,现在举手的次数越来越多。每次中午吃完饭,即使再远,她都会跑到我身边,跟我说声“老师,再见”。
有一件事,期中测试结束,我很意外,我们班这次又考得不错。其实,我对他们考试分数没有过高的要求的,我不想给他们压力,是因为家长已经给他们很大压力了,我得看淡一些。平时,我关注学生的习惯、态度,我尽量了解孩子,体谅孩子,努力做到民主,从孩子口中,从家长口中得知,他们中有不少,还比较喜欢我,有这样的感情基础,严格要求,不会伤害感情,他们对待学习自然更用功。
此外,我清楚地记得芮老师说过“考试只是附属品”,大概意思是,只要方向对,领着学生扎实走好每一步,考试分数一定不会差,前提是:学习不能以考试分数为最终目标,而是关注语文素养的`培养,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
记得曾在一本书中看过这样一句话:
考试成绩的三要素,排名分先后——学生喜爱你的程度、竞争对手、课堂教学质量。
我觉得此话是有道理的。我听过身边的一个真实的事情:小学毕业考试前,一个六年级的男生已经有了好的初中上,他觉得毕业考对他已经没有太大的意义,又因为不喜欢这个语文老师,于是,语文考试卷上出现了很多空白。
了解孩子,是教育成功的首要条件,谨记,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