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京华烟云读后感
之所以会有读《京华烟云》的想法,是因为对赵薇版电视剧《京华烟云》的喜爱。很多人喜欢赵薇演的小燕子,我却喜欢《京华烟云》中的姚木兰。初次看《京华烟云》这部电视剧时,我并不喜欢姚木兰的角色,觉得姚木兰太喜欢说道,喜欢用自己的学识智慧来驯服自己的丈夫。总觉得她和荪亚不是一类人,和立夫才是,因为我实在是太爱电视剧中立夫的角色了。可惜的是有情人终未成眷属,木兰和立夫只能活在彼此的心里。
当我开始读《京华烟云》这本书的时候,脑海中已经形成了固定的人物见解。但是其实不得不说,电视剧版的《京华烟云》和小说差别很大,甚至可以说是披着《京华烟云》的书名,拍着民国时期的儿女情长。
我觉得书中的木兰是中国文化和西方文明双重影响下形成的一个近乎于完美女人。在书中我多次被木兰的肚量,才智和洒脱所感染、所折服。木兰对孔立夫的爱是真诚无暇的,对曾荪亚的爱是忠贞不渝的。虽然木兰没能和自己喜欢的人走在一起,但木兰和荪亚也过得非常的幸福。木兰和荪亚在婚前没有心荡神怡的爱情,却在年深月久中感情日渐浓厚。虽然这感情并不能占领木兰心中孔立夫的位置,但足够让木兰对荪亚一生忠贞不渝。当孔立夫陷害入狱,木兰为营救孔立夫所表现出的勇敢和至情至性,让我感叹这真是少见的奇女子也!虽然木兰营救孔立夫的举动,遭到了荪亚的吃醋和猜忌,但木兰所表现出的淡定和从容,真的不是一般修养的女子能做到的。后来荪亚在木兰坦诚和肚量下,选择信任自己的妻子,也是因为木兰的人格魅力让他乃至观众折服。
书中还有另一个人物——我最喜欢的'木兰的父亲。姚父精神世界宽广,为人处事豁达开明。姚父的描写,很多都和中国的道有关,很多时候都能看到姚父关于庄子道德的思考。姚父的一生对于木兰影响很大。木兰记得很多父亲对她的忠告,这使得木兰在遇到问题时能够妥善处理。木兰能够养成这样完美的品行也和她殷实的家庭背景密不可分,木兰婚后和荪亚到处玩耍,游山玩水,踏遍中国古迹,这使得木兰一直不断成长。我以为这就是我们现在流行说的“女儿要富养”的真正含义吧,既有物质方面的大力支持,也有精神上的熏陶和培养。书中也描写了木兰人生的几次重大变故,比如她的女儿参与学生起义被射击,他们被迫离开北京逃离战争;她的儿子参加抗日战争等,这些灾难迫使木兰成长,使她变得更加坚强。
林语堂还把《红楼梦》融入到了自己的作品中,红玉让我想到了林黛玉,一位有才华,有个性却体弱多病的女子,最终为了成全自己心爱的人,选择了结束自己的生命。宝芬让我想到了薛宝钗,一位沉稳、冷静又有些城府的女子。阿非让我想到了贾宝玉,一个爱到处留情的男子。中卷部分的《庭院悲剧》显然便是一出现代版的《红楼梦》。我非常喜欢红玉的那句对联:闲人观伶伶观人。这句话放在现实生活中也是那么警醒世人。你以为你看到的别人是怎样的怎样的,你觉得自己是主观意识上的人,被观察的是伶,然而反过来你又何尝不是那个伶?
所谓“人生如戏,戏如人生”便是如此吧!
第2篇:京华烟云读后感
《京华烟云》是著名作家林语堂先生的一本颇有名的书。它描写了清朝灭亡后,民国时期是北平曾、姚、牛等几个典型的大户人家的恩怨及抗日爆发后的民族情仇,非常逼真的再现了那个时代的生活画卷。其中有佳话,有哲学,有历史演义,有风俗变迁,有深谈,有闲话,加入剧中人物之喜怒哀乐,包括过渡时代的中国,成为现代的中国的一本伟大小说。
整篇小说说的是北京城里几户富家的少爷小姐们在动荡年代的爱情生活故事。林先生颇有些有意思的句子,让人看了不禁赞叹,有时候给人似曾相识见红楼的感觉,比如银屏说:我又不是你们家买下的人,总有一天要离开了这里,嫁给平实庄稼户的。不是很像袭人对宝玉说的一番话吗,巧的是所处的情形也相似。又比如说到木兰大婚,有四人专管杯盘碗碟,有四人专司迎宾送客,有四人只管…。等等,像不像贾府大丧凤姐儿指挥的场景;还说到姚家买下王爷家的花园,连园景都修得像大观园似的,还有“青纱橱”,楼台水榭等等。对林先生的生平并没有研究,不过借着字里行间猜测莫非林先生也很喜欢《红楼梦》,《京华烟云》里相似的场景是向曹先生致敬来着,不过仅仅猜测而已。这是我自己在读书时发现的一点乐趣,觉得很有意思。和《红楼梦》相比,《京华烟云》里的家族关系简单得多,人们之间的心眼也相对少些,没有那些剑拔弩张的气势,通篇都有一种平淡冲和的气息。
小姐们虽然能言善道,不过都有着旧时期女性的温婉贤淑,先生们即使再不长进,也算孝顺听话,就是说,没有什么让人气愤或者怒火中烧的场景和对话,稍嫌沉闷了些,却很能平复心情。人家说,从一个人写作的.风格可以看出一个人的性格脾气以及当时的心情,我想是很有道理的,比如看《红楼梦》,就算是最简单的家居生活,也能给人错综复杂的感觉;而林先生的《京华烟云》,即使主人公经历动荡难测的年代,也能活得逍遥自在,颇有得色。看来林先生是看透了起起落落,风云变化,方能下笔如此豁达安详。
《京华烟云》在实际上的贡献,是介绍中国社会给西洋人。关于中国的书犹如从门外伸头探入中国社会,而描写中国的书却犹如请你进去,随你东西散步,领赏景致,叫你同中国人一起过日子,一起欢快,愤怒。而《京华烟云》介绍中国社会,可算是非常成功,宣传力量很大。此种宣传是间接的。书中所包含的实事,是无人敢否认的。此书的最大的优点不在性格描写得生动,不在风景形容得宛然如在目前,不在心理描绘的巧妙,而是在其哲学意义。一翻开来,起初觉得如奔涛,然后觉得幽妙,流动,其次觉得悲哀,最后觉得雷雨前之暗淡风云,到收场雷声霹雳,伟大壮丽,悠然而止。留给读者细嚼余味,忽恍然大悟;何为人生,何为梦也。或可说,“浮生若梦”是此书之主旨。小说给人以一场大梦的印象时,即成为伟大的小说,直可代表人生,非仅指在二十世纪初叶在北京居住的某两家的生活。包括无涯的人生,就是伟大的小说。
第3篇:京华烟云读后感
京华烟云通过描述京城三大家族的起落沉浮,展现了中国近现代社会的的深刻变化。该书无论是在背景、内容、人物刻画上,都是民国小说中的不二经典!
有这样一些作品,年少时喜欢读,到中年了还是喜欢,而且每读一遍你都能有新的收获和感悟,《京华烟云》就是这样一部让我喜欢了近二十年并且将一直喜欢下去的作品。
第一次看《京华烟云》的时候我还不到十八岁,喜欢古典文学的我立刻就喜欢上了书中人物的那份韵味,喜欢上了超然淡泊的姚思安,温文儒雅的孔立夫,身世堪怜、楚楚动人的曼娘当然,我最最喜欢的还是书中的女主角姚木兰,她知书达理、美丽温婉、睿智聪慧、通达贤淑可以说,我能想到的形容女性的美好词汇全部用在她的身上也不过分,在我的心中,木兰就是完美女性的化身。
那时候的我情窦初开,爱憎分明,我认为相爱的人就一定要走在一起,这是天经地义的事情,所以我常常为了木兰和立夫的结局耿耿于怀,当木兰和曾荪亚结婚的时候,我气愤地丢开书本不愿意再看,我觉得只有立夫才配得上木兰,这么相爱默契的一对人儿不能相守在一起,太令人痛惜和惆怅了!我对林语堂老先生的这一安排非常地不满意,对那个娶了木兰的曾荪亚充满了敌意,对孔立夫和姚木兰充满了同情。
九十年代初,台湾拍摄的根据《京华烟云》改编的同名电视剧在大陆播出了,那时候我刚刚上初中,但是守着家里那部黑白电视机,几乎一集不落的观看到底。赵雅芝扮演的木兰无论从扮相到神韵都完全符合了我心中的木兰形象,让我心仪不已,痴迷万分,这部万人空巷、轰动一时的电视剧也改变了我对木兰婚姻的认识,在为木兰和立夫惋惜的同时,我渐渐地接受了她和荪亚的婚姻,正如现实生活中的我不得不接受命运的安排,接受生命里突如其来的'变故和伤痛。二十几岁的我开始相信缘分,相信命运的不可抗拒。
20xx年,大陆版的《京华烟云》在电视上播出了。年过而立的我再看《京华烟云》,少了些参与的激情,多了些旁观的淡然。虽然赵薇扮演的木兰无论从扮相还是气质都不尽人意,很多情节也改得面目全非,但黄维德扮演的立夫却比以前版本的更飘逸潇洒了,服装和摄影更是精致华美。片尾曲《发现》优美婉转,荡气回肠,让我爱不释耳。
再看《京华烟云》,再看木兰的爱情,我的感觉和以前完全不同了,对她和立夫这份错过了的情缘,我不再惋惜痛心,反而觉得林语堂先生的安排真是神来之笔啊!在婚姻的围城里摸爬滚打了十四年的我忍不住想:要是立夫真的娶了木兰,他们的爱情还会这么动人这么长久吗?他们在彼此的心里还会这么完美吗?
我不否认,夫妻之间也有很多鹣鲽情深的佳偶,但像木兰和立夫之间这样完美的爱情在婚姻生活里是不可能存在的,它是一份集相知相惜、相爱相慕,集知己、情人、偶像为一体的情谊啊!它因为多了不可企及的距离美,多了无数个月白风清之夜的相思,多了求之不得,辗转反侧的遗憾,而变得异常美丽,每次看见立夫和木兰对望时的眼神,我都深深地陶醉了,那样的款款深情,那样的倾慕理解,那样的惺惺相惜,是生活在柴米油盐里的夫妻之间会有的吗?
第4篇:京华烟云读后感
打开著者序时,就吸引了我。
“本书对现代中国人的生活,既非维护其完美,亦非揭发其罪恶。既非对旧式生活进行赞同,亦非为新式生活做辩解。只是叙述当代中国男女如何成长,如何过活,如何爱,如何恨,如何争吵,如何宽恕,如何难受,如何享乐,如何养成某些生活习惯,如何形成某些思维方式,尤其是,在此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的尘世生活里,如何适应其生活环境而已。”
这么多“如何”,看的我心激动不已。看了该书之后再看该序,着实如此,有体会有共鸣有收获。
有的书要在合适的时候再看,这个合适或许是能看进去的时候吧。以前看过点点《京华烟云》,不管是电视还是小说都没兴趣。现在想看这本书是看了《风声鹤唳》的缘故。《风声鹤唳》被称为《京华烟云》的续篇。该书合我喜好,又有超出自己理解能力的东西,想一求究竟。看《京华烟云》初的时候,就像侦探破案的感觉,发现自己知道的内容就暗自高兴,互相有关联的地方就天马行空,自我推测,很是起劲。
《京华烟云》有着现代《红楼梦》之称,高中时粗看过解说版的《红楼梦》,对故事细节了解不详细,而《京华烟云》的描写和《红楼梦》有联系,想了解更多,则是勾起了看《红楼梦》的兴趣。两书的联系之处有很多,都是描写某社会背景下的大家族故事,都有借着梦境暗示故事的发展和结局,用诗歌暗藏人物的命运等,人物的服饰和建筑描写的很是气派,这个气派怎么感觉怪怪的,总之——就是描写的相当不错的意思。里面的美食也是十分诱人。
里面的众多人物,除了酷似仙人的姚思安姚老太爷外,他从叛逆到领悟生活,领悟道家精髓外。除却一些反面人物是大家所不喜之外,还有其他的众多奇妙人物。总有那么些人能让我们为之倾心。我喜欢里面很多的女子。豪放机智有灵气的木兰。沉稳睿智的莫愁,漂亮迷人且聪慧的宝芬,温柔善良专情的曼娘,柔弱敏感爱古语的红玉等等,众多的美女子,我都爱。
正是她们的存在,故事才这么精彩。
《京华烟云》描写的不仅是故事,也是作者的生活之道。怎么说呢,书中随处可见的.生活哲学。不知道哲学是什么,但总感觉,书中表达的是很有道理,并让我相信,确实生活是这样的。比如个人的性格影响未来的生活,木兰和莫愁的性格就更好的说明了这点,(对她们俩的描写有点像《理智与情感》中的两姐妹的描写)找伴侣时,性格也是有重大影响的,林语堂先生未说男女的性格要互补,小说给我的感觉是彼此最好性格互容。接着,生活的趣味是自己创造的,“情趣”咋看是个高大上的词,实则是生活中的小事,木兰就是里面的代表。不管是厅堂还是厨房又或是户外,吃穿住行玩乐等总是花样多多。这里的关键或是她有颗热爱生活的心吧。还有很多想说的,可是没读懂,然后就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综上,先放下它,等想看的时候再回顾。
第5篇:京华烟云读后感
读《京华烟云》的心情与别的书完全不一样。紧张、愤怒、悲伤……林语堂的女儿说:“其中有佳话,有哲学,有历史演义,有风俗变迁,有深谈,有闲话,加入剧中人物的喜怒哀乐。”一点不假,读者凭着这些可以全身心地融入其中。
在书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要木兰与红玉。木兰被称之为妙想家一点也不夸张,她继承了姚思安的道家思想:逍遥,自由,追求理想却又不强求,善于在平淡的生活中获得乐趣。荪亚娶了她,是几辈子修来的福气。木兰是适合做老婆的,她是一个妙想家,有你想不到的妙点子;她可以与你去很多的风景名胜,和她聊天,永远不会气闷;她喜欢做菜,特别爱研究新奇的菜式,对于种花养草,琴棋书画也有兴趣;既能满足你对生活上的要求,也可以陪你品茗赏月,做风雅之事;有时候可能有些过于理想化,但木兰也懂得适时调整。对于书中的人物,我却更喜欢红玉。也许是因为出于同情,也有可能是怜香惜玉,总之,她的印象深深印在我的脑海里。她象一个有着许许多多烦恼的青春期少女,想减少自己的烦恼,却让自己的烦恼越来越多。阿非对宝芬的仰慕,使红玉对阿非产生误会。红玉爱阿非太深了,加上自己将阿非的话理解错误,精神崩溃,最终跳潭自杀。她的身体与林带玉相似,多病;也像她那样专情:整日担心自己喜欢的男子不再爱自己。
这部书不愧为现代版的《红楼梦》。书中的主角姚木兰有林黛玉的才智、薛宝钗的守德、史湘云的`豪爽、王熙凤的精明强干、秦可卿的温和、元春的贤孝才德、迎春的忍让、探春的睿智……
林语堂先生也说过:“若为女儿生,必做木兰也。”这是对木兰的最高评价了。也有人这么说:红玉就是林黛玉,木兰就是史湘云,宝芬是宝琴,莫愁是宝钗……
全书就是《红楼梦》的影子。木兰,不可否认的,一个女性的完美形象,深入人心。但到底是什么,能深深打动读者的心。是她的美貌?她过人的才智?她的气魄?她的胆略?……这些其实都是微不足道的。当读者看到她的宽容的时候,对她也许会有一个新的认识。在木兰与曹丽华相见中,谁也想不到,木兰会对她丈夫的情人那么宽容。
宽容是一种很普通的美德,但要真正做到它,可以说是很难很难。宽容就是一门艺术,一门做人的艺术,宽容精神是一切事物中最伟大的行为。宽容待人,就是在心理上接纳别人,理解别人的处世方法,尊重别人的处世原则。我们在接受别人的长处之时,也要接受别人的短处、缺点与错误,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地和平相处,社会才显得和谐。如果木兰不宽容曹丽华,那么事情可能会变得更糟。也许孙亚会抛下木兰与曹丽华结婚,这个结果也是木兰最不想要的。但宽容也并不是说一味地纵容。木兰的宽容是有尊严的,是大气的,不是一味地纵容,抑或故作姿态,千人千面,有气度的。这种宽容才是真实的。
《京华烟云》这一本书教我的不仅仅是这些,这本书也许只有中国人才能体会得到它的内涵。对联,甲骨文,道家经典,诗词歌赋……充满中国文化的气息。让我在翻开书,细细品尝林语堂的最负盛名的传世之作。
第6篇:京华烟云读后感
20xx年的冬天,因公出差到宁夏银川,从武汉到银川没有直飞的飞机,中途须在咸阳机场转机,在等待的空隙,竟在机场的一个小书店里看到了林语堂先生的长篇小说《京华烟云》。这本书在读大学的时候我是看过的,只是那时囫囵吞枣,并未真正能够理解;工作后却也没了大把闲散的时间再读,就留下了自己不觉的遗憾。现在出差一个星期,又正值西北天寒地冻的季节,既缺水,也没有下雪,树木都焦黑焦黑的,加之当地极少有青菜,吃的除了羊肉还是羊肉,感觉除了冷,还是冷,西北的风景也不能领略到。只是晚上窝在宾馆里看这本小说,才觉得这趟差还值,有大块的时间看了本好书。
《京华烟云》是林语堂先生旅居巴黎时于1938年8月至1939年8月间用英文写就的长篇小说,当时正值国内抗日战争爆发,作者题献给“英勇的中国士兵”,英文书名为《MomentinPeking》,《京华烟云》是它转译为中文后的书名。我看的是张振玉的译本,因为受英语表达方式的影响,初看觉得行文很奇怪,人物语言也缺乏个性,看起来有些累人,但看着看着就被深深吸引了。小说情节曲折,展现了1900年至1938年政权更迭、军阀混战、人心郁闷的北平城中姚家、曾家、牛家三大家族中各类人物的性格演变、思想碰撞和命运选择,充分反映了中国当时社会的变幻。
这本书主要以主人公姚木兰的人生为主线,故事从木兰儿时一直写到她人生之秋。写她的童年趣事,被义和团红灯照拐买最终获救回家;写她的深深埋葬在心底的爱情;写她美满的婚姻;写她的丧女之痛;写她在逃难途中的善行以及她在道家思想影响下的思考。故事是以三个家族的人物命运来展现了旧中国的文化、政治与生活。各种性格各种阶层的人物给北京城增添了万种风情。有画家齐白石、国学大师辜鸿铭、哲学家林秦南、思想激进的青年学生、不畏牺牲的爱国青年、奢靡荒淫的政客、海外归来的学者、以及一些富商、和尚道士、日本军官和妓女。读来颇令人有身在其中之感。
这本书最值得关注的是贯穿始终的道家思想,林语堂先生写这部小说的初衷是向西方人介绍中国,介绍中国人的价值观、审美观,其核心便是道家思想。正如林语堂先生的`女儿林如斯在评介这本书时说道:此书最大的优点不在性格描写得生动,不在风景形容得宛然如在目前,不在心理描绘的巧妙,而是在其哲学意义。我想作为女儿的林如斯如此的评说,是很有道理的。的确,当我翻开此书,起初觉得如奔涛,然后觉得幽妙,流动,其次觉得悲哀,最后觉得雷雨前之暗淡风云,到收场雷声霹雳,伟大壮丽,悠然而止。留给读者细嚼余味,忽恍然大悟:何为人生,何为梦也。
书中首题便是“道家女儿”。林如斯在《京华烟云》序文中说:“父亲其实是把木兰当成一个时代女子的典范了,是心目中的理想女子,有自己的想法,认真看世界,不为命运所屈服。书中称木兰是道家的女儿,我想,这和她所受父亲的清净无为的思想熏陶较多。”我们在小说中也
第7篇:京华烟云读后感
《京华烟云》是林语堂旅居巴黎时用英文写就的长篇小说,原书名为《Moment、in、Peking》。全书讲述了北平曾、姚、牛三大家族从1901年义和团运动到抗日战争30多年间的悲欢离合和恩怨情仇,并在其中安插了袁世凯篡国、张勋复辟、直奉大战、军阀割据、“五四”动、“三·一八”案、“语丝派”与“现代评论派”笔战、青年“左倾”、二战爆发等历史事件。全书结构宏伟,线索交错,全景式展现了近代中国社会发生的急剧而深刻的变化,被誉为现代版的《红楼梦》。林语堂先生写作此书的目的是为了向不了解中国而鄙视中国的外国人展示真正的中国社会和文化,因此字里行间都渗透着他对本土文化的钟情以及对祖国深深的热爱。诚如作者所言,“《京华烟云(纪念珍藏版)》曝呈中国的一切困恼纷扰,但由于此,也正表示我们对国家未尝放弃我们的希望!无需加以粉饰,她将调整她自己,一如过去历史上所昭示吾人者!诚盼此书将给予吾人以深刻的启示,将我们深植于往昔的根蒂,开出灿丽的鲜花!”
最近在看林语堂的《京华烟云》,说来惭愧,长到20几岁,很多名著都没看过。记得当时是看到网上书城有一个影视原著的栏目,瞥见《京华烟云》的原著者是林语堂先生,突然来了兴趣开始读这本书。林先生的名字很熟悉,应该是高中的时候读过他做的文章,依稀记得他是我的老乡,以及文字的功夫十分了得。我本是一个很挑剔读书的人,喜欢的书,看上几遍都不烦,比如《红楼梦》,不喜欢的书,就算勉强自己去看也是怎么也看不完,比如狄更斯的《大卫。科波菲尔》,十年前读到哪里,现在还是读到哪里。说的是北京城里几户富家的少爷小姐们在动荡年代的爱情生活故事。林先生颇有些有意思的句子,让人看了不禁赞叹,有时候给人似曾相识见红楼的感觉,比如银屏说:我又不是你们家买下的人,总有一天要离开了这里,嫁给平实庄稼户的。不是很像袭人对宝玉说的一番话吗,巧的是所处的情形也相似。又比如说到木兰大婚,有四人专管杯盘碗碟,有四人专司迎宾送客,有四人只管……等等,像不像贾府大丧凤姐儿指挥的场景;还说到姚家买下王爷家的花园,连园景都修得像大观园似的,还有“青纱橱”,楼台水榭等等。对林先生的生平并没有研究,不过借着字里行间猜测莫非林先生也很喜欢《红楼梦》,《京华烟云》里相似的场景是向曹先生致敬来着,不过仅仅猜测而已。这是我自己在读书时发现的一点乐趣,觉得很有意思。读书真是一件可以让人平复心情的'好事,虽然我说不上什么具体的道理,不过确实对我有这样的效果。每每看到精妙的句子,就觉得实在是绝妙之极,恨不得自己也能写出这样的佳作,把好词好句收集起来,闲暇时候点评点评或做点发展扩充,实在是一件有意思的事。年少的时候认为读万卷书,不如行千里路,现在看来读万卷书和行千里路同样重要。书中没有黄金屋,也没有颜如玉,书中却自有一份韵味在。
大师最负盛名的传世之作四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林语堂,一代国学大师,华语文坛最幽默睿智的一支笔。现代版《红楼梦》,三大家族半个世纪的中国往事。一部全景展现中国风云变幻的人文、社会和文化的史诗巨著。
第8篇:京华烟云读后感
姚木兰——一个个性十足,又知书达理、聪明美丽,浩然诚笃、宽容自尊、有道教风范的光辉女性。她落落大方,聪慧贤能,这是中国传统女性具备的优点;她追求时髦,谈吐诙谐,这又不失新时代女性的优点。
她聪明勇敢,拥有自己对生活的主见,更令人惊叹的是她那独特的浪漫主义情怀。她的生活方式随着季节的改变而改变,“在冬季则平静沉稳,春来则慵倦无力,夏天则轻松悠闲,秋来则舒爽轻快”,甚至随性改变自己的发型和服饰。她喜欢逛庙会、吃小馆儿、逛公园、看电影,游览名胜古迹;与丈夫在凉亭里下棋、手持厚卷躺在藤椅上看小说;还同丈夫到景山以西御河岸边,趁清露未晞之时去闻荷香,收集荷叶上的露水珠儿。这都反映了这个美丽女性的多彩多姿和多情善感。
木兰的浪漫情怀来自于她良好的家庭教育,她父亲的道教思想的熏陶,特别是庄子思想。她勤奋好学,喜欢看书,欣赏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喜欢在中国文化的海洋里畅游,这也正是智慧的源泉。
小说中很多描写反映了木兰的智慧中具有坚实的根基。如莫愁生子,欲起名为“小夫”,孔立夫不同意,说:“这名子听来像个清道夫,又像个挑夫。”莫愁坚持自己的提议,引起争论。机灵的木兰便接连提了“孝夫”、“肖夫”两个建议,均取“有其父必有其子”之意。莫愁、立夫都对“肖夫”的名字感到满意,使夫妻取得了一致。这表现了木兰有对博大精深中华文字准确把握与运用的高人一筹的才能。
木兰对曾荪亚和曹丽华之间情感纠葛的巧妙处理,可以说更是令人心悦诚服。已届不惑之年的曾荪亚与情窦初开的曹丽华一见钟情,被精明细致的木兰很快发觉。她满怀同情与激情给曹丽华写的那封规劝丽华“挥利剑,斩情网,断情丝”的书信,全信坚持以情感人,以情动人,以情服人,情深意切,情理交融,淋漓尽致地表现了木兰的`精明、智谋、豁达与和善,使曹丽华幡然猛醒,迅即回头,真可谓是“妙手回春”、“化干戈为玉帛”。她以最平和的方式平息了这次家庭危机,充分反映了她具有不平凡的智慧和超人的大度胸怀。
莫愁与姐姐一样聪慧贤能,气质不凡,但和姐姐也有本质的区别。木兰热情洋溢,幽默诙谐,活泼开朗;而莫愁则沉静自如,真诚爽快,圆润浑厚,是中国传统型的淑女。小说中把木兰和妹妹莫愁作了一个很有意趣的对比:“木兰的眼睛长长的,莫愁的眼睛圆圆的。木兰的活泼如一条小溪,莫愁的安静如一池秋水。木兰如烈酒,莫愁似果露。木兰动人如秋天的林木,莫愁的爽快如夏日的清晨。木兰的心灵常翱翔于云表,莫愁的心灵静穆坚强如春日的大地。”
姚木兰有林黛玉的才智、薛宝钗的守德、史湘云的豪爽、王熙凤的精明强干、秦可卿的温和、元春的贤孝才德、迎春的忍让、探春的睿智。林语堂先生也说过:“若为女儿生,必做木兰也。”林语堂塑造如此优秀的女性体现了他自己对中国女性和尊重,也反映了他对女性进步的希望。
第9篇:京华烟云读后感
这就是《京华烟云》带给我们的一场文学盛宴;这就是《京华烟云》展示给我们的文学宝藏;这就是《京华烟云》送给我们的人生哲学。而林语堂先生就是有这种无与伦比的文学造诣;他就是有这种本事让你沉醉在他的文学世界里流连忘返;他就是有这种天赋让你在他的作品中感受到哲学的魅力,懂得生活的真谛,了解感情的悲喜,感受民国的风情,体会爱国的精神,传承古老的礼貌。
而这本书中给我留下最深影响的莫过于“木兰”这个奇女子了。无傲气有傲骨,天资聪颖,“清烟竹韵,道法自然”说的就是木兰了。在她小小的身躯里,蕴含着巨大的'勇气与骨气;积淀着醇厚的文化与底蕴;兼容着别样的善良与包容;融合着深厚的感情与才情。在她身上你能看到容颜之美,聪慧之美,贤德之美,豁达包容之美,难怪人说“若为女儿身,必做木兰也”呢!
木兰的才华令人钦佩与折服。木兰会吹口哨,会唱京戏,还认识甲骨。木兰的父亲姚思安是未位了不起的大人物,木兰从小受父亲的影响,这使得父亲的谆谆教诲在她的身命中烙下了深刻的印记,并贯穿她的一生。姚思安曾对木兰说过“心浮气躁对心神有害,正直自持,则邪气不能入侵。”这些话是木兰生活中的准则,总是能让木兰从中获得无限勇气,总是能让她找到人生的方向。木兰除了在文学等传统文化上有颇高的造诣外,还认识甲骨与金文,她还喜欢唱京戏,收集古玩,有着颇深的文化文学修养。她总是能把人性之美、文化之美、还有落落大方、贤淑端庄之美表现得淋漓尽致。这样一个德才兼备的女子,这样一个特立独行的女子,这样一个开明无惧的女子,怎不叫人喜欢与钦佩呢?木兰真不愧为新时期的奇女子也!
木兰的感情令人感到心疼与惋惜。木兰十岁的时候与家人失散被拐,最终阴差阳错的被曾家所救,而这也就预示着她的人生注定不平凡。果然命运的齿轮在她情窦初开的年纪就这样无情地卡住了,为了不懂事的妹妹,为了爹娘的脸面,为了家族的信誉,她听从父命毅然决然地嫁到曾家,心甘情愿地委屈自我,但这并不代表她是愚昧与软弱的,相反这是她做出的最好的选择,也是最明智的选择,而事实也确实证明这段婚姻是十分圆满的。当然木兰的婚姻并不是那么的平顺,她的丈夫犯了全天下男人都会犯的错,那就是他有了婚外情。荪亚与曹丽华厮混在了一齐,这样的侮辱与难堪是任何一个女子都难以理解的吧?可是木兰不是一般的女子,她理性地选择与曹丽华见面,大度地会见自我的情敌,无畏地去应对丈夫的出轨,勇敢的去捍卫自我的婚姻,她以自我的学识修养、宽容大度和对事情的机智灵活巧妙地化解了这场感情危机;她用她的隐忍与宽容以及自身的人格魅力征服了情敌,掳获了丈夫的心。不得不说木兰是一个高情商与高智商兼容的独特女性。
这就是我心目中的木兰,她是个有梦想的人,她将完美的心灵寓于世俗的智慧中,在现实与梦想中自由穿梭,在世俗的困境与考验中,坚守内心的洒脱与傲世。这个奇特的女子,她的生命总是闪耀着光芒,她的故事总是打动着人心,她的才情总是绽放着光辉,她的一生总是带着传奇。最终我想说:木兰真不愧为一奇女子也!
第10篇:京华烟云读后感
读《京华烟云》的情绪与别的书完全不一样。紧张、愤怒、悲伤……林语堂的女儿说:“其中有佳话,有哲学,有历史演义,有风俗变迁,有深谈,有闲话,加入剧中人物的喜怒哀乐。”一点不假,读者凭着这些能够全身心地融入其中。在书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要木兰与红玉。木兰被称之为妙想家一点也不夸张,她继承了姚思安的道家思想:逍遥,自由,追求理想却又不强求,善于在平淡的生活中获得乐趣。荪亚娶了她,是几辈子修来的福气。
木兰是适合做老婆的,她是一个妙想家,有你想不到的妙点子;她能够与你去很多的风景名胜,和她聊天,永远不会气闷;她喜欢做菜,个性爱研究新奇的菜式,对于种花养草,琴棋书画也有兴趣;既能满足你对生活上的要求,也能够陪你品茗赏月,做风雅之事;有时候可能有些过于理想化,但木兰也懂得适时调整。对于书中的人物,我却更喜欢红玉。也许是因为出于同情,也有可能是怜香惜玉,总之,她的印象深深印在我的脑海里。她象一个有着许许多多烦恼的青春期少女,想减少自己的烦恼,却让自己的烦恼越来越多。阿非对宝芬的仰慕,使红玉对阿非产生误会。
红玉爱阿非太深了,加上自己将阿非的话理解错误,精神崩溃,最终跳潭自杀。她的身体与林带玉相似,多病;也像她那样专情:整日担心自己喜欢的男子不再爱自己。这部书不愧为现代版的《红楼梦》。书中的主角姚木兰有林黛玉的才智、薛宝钗的守德、史湘云的豪爽、王熙凤的精明强干、秦可卿的温和、元春的贤孝才德、迎春的忍让、探春的'睿智。林语堂先生也说过:“若为女儿生,必做木兰也。”这是对木兰的最高评价了。也有人这么说:红玉就是林黛玉,木兰就是史湘云,宝芬是宝琴,莫愁是宝钗……全书就是《红楼梦》的影子。木兰,不可否认的,一个女性的完美形象,深入人心。但到底是什么,能深深打动读者的心。是她的美貌?她过人的才智?她的气魄?她的胆略?……这些其实都是微不足道的。当读者看到她的宽容的时候,对她也许会有一个新的认识。
在木兰与曹丽华相见中,谁也想不到,木兰会对她丈夫的情人那么宽容。宽容是一种很普通的美德,但要真正做到它,能够说是很难很难。宽容就是一门艺术,一门做人的艺术,宽容精神是一切事物中最伟大的行为。宽容待人,就是在心理上接纳别人,理解别人的处世方法,尊重别人的处世原则。我们在理解别人的长处之时,也要理解别人的短处、缺点与错误,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地和平相处,社会才显得和谐。如果木兰不宽容曹丽华,那么事情可能会变得更糟。也许孙亚会抛下木兰与曹丽华结婚,这个结果也是木兰最不想要的。但宽容也并不是说一味地纵容。木兰的宽容是有尊严的,是大气的,不是一味地纵容,抑或故作姿态,千人千面,有气度的。这种宽容才是真实的。
《京华烟云》这一本书教我的不仅仅仅是这些,这本书也许只有中国人才能体会得到它的内涵。对联,甲骨文,道家经典,诗词歌赋……充满中国文化的气息。让我再翻开书,细细品尝林语堂的最负盛名的传世之作。
本文标题:京华烟云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