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花夕拾》读后感优秀

句文网    发表于:2023-10-04 16:49:15

第1篇:《朝花夕拾》读后感优秀

寒假作业布置写读后感,于是我就开始阅读一张写着密密麻麻的书名的报纸。找了许久,我找到了一个题目较新奇的书——《朝花夕拾》鲁迅。

回到家,从书架里拿出从未看过一眼的的《朝花夕拾》,对着那个书名发呆。这本书是鲁迅先生晚年的作品,而这部散文集中所写的,又全是先生幼年时期的事情。幼年的事情到了晚年再去回想,犹如清晨开放的鲜花到傍晚去摘取,虽然失去了盛开时的艳丽和芬芳,但夕阳的映照却使它平添了一种风韵,而那若有若无的清香则更令人浮想连翩、回味无穷。

《朝花夕拾》原本叫做“旧事重提”,收录了鲁迅先生记述他童年和青年生活片段的10篇文章。在《朝花夕拾》中,鲁迅大量使用了对比和讽刺的手法。如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鲁迅首先使用了许多鲜亮的文字记叙在百草园无忧无虑的生活,接着再写道“我”不得不告别百草园去三味书屋上学。前边写的百草园很好地反衬了后来在三味书屋读书的乏味生活,体现了鲁迅对旧社会私塾的不满。在《藤野先生》中,鲁迅日本的医学导师藤野先生是一位穿着不拘小节的人,“这藤野先生,据说是穿衣服太模糊了,有时竟会忘记带领结;冬天是一件旧外套,寒颤颤的……”。但藤野先生对工作是极其认真的',他把“我”的讲义都用红笔添改过了;血管移了一点位置也要指出。这个对比手法,较好地写出了藤野先生的高贵品质,写出了鲁迅对他的景仰。另外,藤野先生对中国留学生孜孜不倦的教诲及对学生的一视同仁,这与日本学生对中国学生的轻蔑态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体现出藤野先生是个真正的君子。《朝花夕拾》用平实的语言,鲜活的人物形象,丰富而有内涵的童年故事,抨击了囚禁人的旧社会,体现了鲁迅先生要求“人的解放”的愿望。

第2篇:《朝花夕拾》读后感优秀

合上书卷,我的目光凝驻在扉页,脑海中已是浮想联翩。鲁迅先生独特的笔风,独特的角度,描摹出独特的现实与幻想。虽略微令人难以通悟却依然难掩其深深魅力,那些文字就那样肆意地在我的思绪里舒展缱绻。

我读《朝花夕拾》,到底是在读什么?

如此想着,一幕幕画面开始影绰闪现:长妈妈在夏夜讲着百草园的蛇怪传说、翻阅着《二十四孝图》的少年为不知真假的故事心中悸动、荧幕前刹那间如梦初醒的青年做出弃医从文的决定、在暗夜诡谲昏黄的梦境中看见无食物果腹的母女俩可怜兮兮相互依偎、多病的日子里已是一代文豪的他却惘然不知该做何施措…这一幕幕共同组成鲁迅先生的.半生,从懵懂稚子开始,渐渐有了属于他的志向与抱负,并且为之追求与战斗。

我似是明白了。

我读的是人,曾于鲁迅先生的生命中留下印记,使他缅怀想念的人;我读的是事,鲁迅先生幼时曾做过的抓蟋蟀、堆雪罗汉、养隐鼠之类童趣十足的事;我读的是情,对故人的怀念,对往事的缺憾,对那个时代那样的世界的刻骨批判……

我不禁哀叹,感叹鲁迅先生儿时,封建迷信的旧中国的人们对神鬼的盲目敬畏;哀叹世人的愚昧无知,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冷漠麻木。我更要赞叹,赞叹在世人皆醉的黑暗中独醒的鲁迅先生那份意识与伟大精神;赞叹他为了挽救如死灰的人心,站出来以笔为锋,攻击讽刺腐旧社会和面对他人讽刺攻击的勇气。

我很感谢,鲁迅先生在书里带给我们闻所未闻的奇幻故事,和不曾了解的人情世故。我也很感谢,鲁迅先生在百年前带给社会新的思想,义无反顾地支撑起新文化的旗帜。即便是救人易,救心难。前路蛮荒,也要“横眉冷对千夫指”。漫漫修远,也要“俯首甘为孺子牛”。

“与其说鲁迅先生的精神不死,不如说鲁迅先生的精神正在发芽滋长,散播到大众的心里。”是的。并且我想,到了大家“朝花夕拾”的年岁时,他的精神也依旧活着,火焰不灭。

第3篇:《朝花夕拾》读后感优秀

《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的名著,由十篇小散文构成。它大胆并不直白的讽刺手法,以及真诚的缅怀情感,无不透漏这鲁迅——这个现代作家的端正品行。

《朝花夕拾》的开篇《狗·猫·鼠》作于1926年2月21日,是应战之作。末篇《犯爱农》作于1926年10月18日。其后,又作《朝花夕拾·小引》于1927年5月1日。作《后记》于1927年7月11日。

但实,《朝花夕拾》很难读懂。没想到小小的一本书,会让人头疼那么久。但读过后,确实也有了很大的成就感。

读过《朝花夕拾》后,我最大的感触是:要正派。想要一辈子快乐,首先学会做人。然后,要注意生活中的细节。日子是繁琐的,一个人,一个举动,可能就会让我们感动很久,回味很久。

《朝花夕拾》中,大都是写爱与回忆,其中给我感触最大的是反抗旧势力的散文《狗·猫·鼠》了。这篇文章是针对“正人君子”的。鲁迅讥讽他们散布的“流言”,也表述了对“猫”“尽情折磨”弱者、时而“一副媚态”等特性的憎恨。表现了鲁迅对弱小者的'同情和对暴虐者的憎恨。《阿长与山海经》中的长妈妈是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的一个人物。长妈妈是鲁迅的保姆。长,并不是她的姓氏,只是鲁迅家人改不了对以前保姆的称呼。这个到现在我仍不知她叫什么的人,就是我在读《朝花夕拾》中,印象最深刻的人。

若要问为什么。我自己都不知道。长妈妈身上的气质,我想是无人能比的。并不是说抬头挺胸像天鹅。而是她身上那些繁琐的规矩,以及对于孩子的爱。

长妈妈是很典型的妇女。头脑里没有知识,规矩却比谁都多。个性啰哩叭嗦。我相信鲁迅一开始是不喜欢她的。从她踩死隐鼠开始。或者可以说,我也是不喜欢她的。直到她买了“三哼经”。那简单纯朴的话语,让我开始喜欢她。她说:“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鲁迅以为,对她说了与没说无区别。但殊不知,细心的长妈妈,竟给他买了

第4篇:《朝花夕拾》读后感优秀

初读《朝花夕拾》时,我十分喜爱鲁迅笔下的那个丰富多姿的儿童世界,描写得最详细的莫过于《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作者小时候在百草园里捉虫捕鸟等干的一切趣事,充满童真童趣,生气盎然。再次读后,从中又看出了作者对一些为人处事的批判和对当时封建思想习俗的批判。

今天又捧起《朝花夕拾》,注视着作者的童年,体味着其中的酸甜苦辣,不由得想起我自己的童年,与作者的童年相比,少了许多新奇与发现。比起作者在百草园中的发现之旅,我的童年还是多了份快乐与刺激。原来,我们最喜欢下雨天,雨停了以后,门前的水泥路往往有许多积水,我们就急急忙忙趿拉着拖鞋跑下楼来,与同伴一起儿打水仗或是扔拖鞋,回家以后身上往往都是湿漉漉的,有时玩着玩着又下起了雨,但我们全然不顾,依然兴致勃勃地玩着。有一次,同伴不知从哪找来了一块木板,他坐在上面,让别人推,像是冲浪似的十分刺激。我们每个人都试了试。我玩的时候,由于身体没保持住平衡,一下子滚了出去,弄得像落汤鸡一样,回家招了妈妈一顿骂。

读鲁迅的文章,我深切体会到了他童年所散发出的童真童趣的气息,感受到了他对自由的向往和对自然的`热爱。曾几何时,我已经离童年远去,但我还时常梦见自己五彩缤纷的童年。回忆起那些童年琐事,还时常记忆犹新,忍俊不禁。在繁忙的学习中抬起头来,天空上的童年已是一个遥远的梦。重温鲁迅的童年,就仿佛自己的童年正在我眼前微笑。

……

童年是一只小纸船,虽然很小,但能承载下五彩斑斓的梦;

童年是一把彩色风车,只要向前奔跑,风车就会永远在你生命中转动;

童年是一支棒棒糖,甜蜜总藏在最里面;

童年是一只风筝,带着希望永远飞翔在内心的最高处;

……

第5篇:《朝花夕拾》读后感优秀

《朝花夕拾》正同于它别样的名字一样,这本脍炙人口的巨作,是鲁迅先生在风烛残年的岁月里写下的。老了,累了,回味起童年时的点点滴滴,心中还是会有当初的味道,想必还别有一番滋味吧。清晨绽放的鲜花有了晨曦会显得更加娇嫩,到了夕阳西下时分去摘取,失去了刚刚盛开时的娇艳与芳菲,晚霞的照射却使它平添了一中风韵,那若有若无的清香在风的导送下,让人浮想联翩。

像是在尝一道佳肴,细细咀嚼,幼年时童真的味道留在心头,慢慢漾开。鲁迅的作品可以说是独一无二的。他的作品既不遮遮掩掩,又不追求满是好词佳句的华丽。却更能吸引读者,仿佛在给你讲故事一样。比如范爱农的眼球白多黑少,看人总像在渺视。

有比如“却仍然看见满床摆着一个“大”字”。这就是鲁迅在描写人外貌特征和习性时的特别手法。他可以生动地表现出一个人的特点,又增加了幽默感。鲁迅先生是一派大作家,他的童年并不乏味。他是乡下人,却能和城里人一样去读书。少了乡下孩子的粗狂,多了一份知书达理。少了城里孩子的娇气,多了一种大度气派。他怀念在百草园无忧无虑的日子,与小虫子们为伍,仿佛这样的童年才够味儿。

趁大人们一愣神,以神不知,鬼不觉的神速,钻进百草园。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也会来伴奏,鲁迅的.童年似乎是在一首大自然圆舞曲中度过的。我们的童年也将渐渐远去,留下的将会是一个美丽的回忆。《朝花夕拾》带我们去领略一下鲁迅的童年,慢慢体会其中的幸福童年味儿吧。琐碎的记忆在《朝花夕拾》中重现,不一样的年代,一样的快乐!

第6篇:《朝花夕拾》读后感优秀

今天是放假的第三天,我也按照原计划,每天在《朝花夕拾》的册子中读一篇先生的文章。而今天所读便是先生的《二十四孝图》。

先生的这篇文章更像是《二十四孝图》这本古籍的读后感,而我所写的则是先生的一篇读后感的读后感,这边让我感到不少压力了。

先生是新白话运动的领军人物,而这篇文字也是从白话运动入手,先给予那个所谓的绅士冲击,阐明先生对于白话运动的立场。为了加强说服力,先生便以而是读过的《二十四孝图》入手,揭开封建卫道士羊皮下的真狼面目。

为了读通先生的这篇文章,我还将《二十四孝图》的原本在网上找出,加以浏览,让自己更好的能理解先生的这篇文章。“老莱娱亲”,“郭巨埋儿”,“卧冰求鲤”,这些文章都是传扬封建礼教中的“孝”的脍炙人口的文章。

这些“孝”不少都是愚孝,是违背了人性的孝道,甚至是为了人颂之为“孝”而“孝”,封建时代也讲求“礼仪孝悌”,但是这些所谓的“孝”实在无法用当下的`孝道观念所去衡量。郭巨可谓至孝,家里贫困,孝母之心值得称赞,但杀儿之举,却有违人性,实在违背了人本观念。看似大孝,其实是残忍。这样的故事在书中随便翻翻举目全是!随便一翻《二十四孝图》,这样的字眼映入眼帘:“卖身葬父”、“埋儿奉母”、“哭竹生笋”。“刻木事亲”、“埋儿奉母”让人感到冷酷无情;“孝感动天”、“卧冰求鲤”、“哭竹生笋”这样一种封建的吃人的礼教,实在让人感到可悲!

孝乃百善之首!作为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的中国,理当传承发扬!但这样的愚孝是可悲的,而捍卫这些的披着羊皮的卫道士们更是可耻的!

第7篇:《朝花夕拾》读后感优秀

初读鲁迅先生的书就像品一杯淡雅的茶,开始时可能会觉得很平淡,但回味后齿唇间都是余香,细想来才能感受到其中之真谛,之后便能深深震撼你的心灵。

《朝花夕拾》原名叫作“旧事重提”,收录了鲁迅先生记述他童年和青年生活片段的文章。在《朝花夕拾》中,鲁迅先生大量使用了对比和讽刺的手法。如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鲁迅首先使用了许多鲜亮的文字记叙了在百草园无忧无虑的生活,接着写道:“我不得不告别百草园去三味书屋上学。”前边在百草园愉快的生活反衬了后来在三味书屋读书的乏味日子,体现了鲁迅对旧社会私塾的不满。在《藤野先生》中,鲁迅的日本医学导师藤野先生是一位穿着不拘小节的人:“这藤野先生,据说是穿衣服太模糊了,有时竟会忘记带领结;冬天是一件旧外套,寒颤颤地……”但藤野先生对工作是极其认真的,他把鲁迅的讲义都用红笔添改过,血管移了一点位置也要指出。这个对比手法,写出了藤野先生严谨认真的高贵品质,写出了鲁迅对他的敬仰和敬佩。《朝花夕拾》用平实的语言,鲜活的人物形象,丰富而有内涵的故事,抨击了囚禁人的旧社会,体现了鲁迅先生要求“人的解放”的愿望。

从书中,我还读出了信念。《纪念刘和珍君》就是一曲赞颂“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青年”言,鲜活的人物形象,丰富而有内涵的故事,抨击了囚禁人的旧社会,体现了鲁迅先生要求“人的解放”的愿望。

从书中,我还读出了信念。《纪念刘和珍君》就是一曲赞颂“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青年”的'悲壮战歌,一支激励仁人志士“更愤然前行”的深沉号角,一篇声讨反动势力的战斗檄文。信念是激励人们发奋前行的精神动力。当一种信念将整个民族的期盼与追求都凝聚起来的时候,就有了动员全民族为之坚毅持守、慷慨趋赴的强大感召力。信念是一生坚守的东西,一生追求的东西。一个没有信念的人必然会是一个茫然的人。

更多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