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不做教书匠》读后感
做一名有方向感的教师,做一名有约束感的教师,做一名有责任感的教师……管建刚老师的著作一共分为8章,每一章都是精髓、至理,生动精彩的故事,精确的解读,留恋于每一章,这是一本指引我们教师的著作,如同灯塔照亮远方的船舶,使我们行驶到大洋的彼岸,我们不止是教书匠,我们也是学生学习的启明灯。
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做一名有方向感、约束感、责任感、上进感、奋斗感、专业感……的教师,才符合新时代对教师的要求。在教育的十字路口,既然选择了教师,就要无怨无悔,诲人不倦,甘为人梯,关爱尊重学生。我们对教育充满憧憬,可能教学中遇到坎坷,但是教师要有理想,不忘初心,做一名合格的教师。
管建刚老师的著作,使我对教学充满了信心,一段时间的教学,虽有欢声也有苦恼,教学就是这样,班级里那么多的学生,每一个都是一个哈姆雷特,他们好奇的面对着老师,老师需要理解他们,而不能一味的批评,以老师的标准去呵斥,这样学生的叛逆情绪会加重,累了老师苦了学生,一节课效率大打折扣,只因部分同学的批评,影响了全班同学的上课。
学生上课走神,课后作业不完成……作为老师需要做的还有很多。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走半根草去。教师的`爱是无私的,教师的付出是值得的,教师的责任是艰巨的,学生的成绩有着老师辛劳的汗水,学生知错就改的态度有着老师的谆谆教诲。
管建刚老师的著作深深的触动了我们读者,他是教育的精华,使我们感到自身有许多的不足,是我们教学的启明灯!
第2篇:《不做教书匠》读后感
之前看过一本书叫《不做教书匠》,而今天这本是“教书匠”,我倒想看看什么样的人生才是“教书匠”的人生,因此拿到这本书时,就迫不及待地打开看了起来,一口气看完第一节内容,看后我突然觉得自己还是很幸运的,回想工作中我遇到困难跟书里的主人公所经历的来比,那简直是连个零头也算不上,完全可以忽略不计啦!这样一想,突然觉得眼前豁然开朗了许多。
再往下看,就越发感觉这位迈考特先生是位非常有思想的教书匠。他当时的一些所谓理想化的教学思想跟我们现在新课改有相似之处,不是让孩子死记硬背那些枯燥的拼写和规则,而是启发孩子学到知识并锻炼其创新精神。例如,他在教授创造性写作时,他居然让学生带菜谱来读,后来更是让学生发挥所长,带各种乐器来伴奏,把菜谱唱出来不但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快乐,而且让他们扩大了词汇量,认识了很多先前都不知道的单词以及拼写,从而获得启发,去思考更多深入的问题,写出发人深省的文章。
回想自己的.教育历程,经常感觉我面对的是一群不知烦恼、有的甚至不懂得如何尊重老师的孩子, 当走进教室看到有的同学争论不休,大吵大闹,等老师说安静才安静的时候,感觉现在的孩子真是难管之极;当老师正兴致勃勃地讲课,却突然有孩子捣乱课堂,就会感觉心情很郁闷,觉得自己所付出的得不到半点回报,或者说付出远远多于回报。有好多次我都觉得自己迷失了方向,不知该何去何从。慢慢的,也变得没有原来那么有耐性了。
读了《教书匠》一书后,我渐渐明白了,孩子毕竟是孩子,他们本身就处在一个活泼好动、自制能力差的年龄段,不能对他们有过高的期望,不能要求他们做到完美,老师要根据孩子的特点,做孩子喜欢的事情。一名优秀的教书匠,不但要看你所教班级的成绩,还要看你是否能把学习的能力和正确的为人处世的态度植进学生的心里,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古语道:亲其师,信其道,尊其师,奉其教,敬其师,效其行。教师只有施爱于学生,学生才能亲师尊师。在体育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待学生热情友好,一视同仁的态度,对待工作认真负责,一丝不苟,对待自己以身作则的品质,都会在学生中树立起高大的形象。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心灵距离的缩短,是良好师生关系的基础。教师应善于调控学生情绪变化,使他们保持愉快,积极上进的心境。老师只有多接触学生,多了解学生,多关心学生。以情感人,真诚相待学生才会了解教师信赖教师。师生之间建立起信任才会有共同语言,才能在一种感情融洽、团结友好的气氛中密切合作,形成和谐环境,共同完成教学任务。
第3篇:《不做教书匠》读后感
最近,我一直在读《不做教书匠》这本书。这本书的作者是管建刚。起初是被它的书名说吸引。
本书作者管建刚是一位特殊的教师。他用对联来谈论他自己“病重一年,休养两年,经商三年,农村八年。七代耕田,八面无书,九九冬,十年板凳。”也许正是这种独特的人生经历使管老师成为一位独特的老师。
当然,我喜欢读这本书,不仅因为管老师这份与众不同,更因为这本书的内容给了我很多启发。结合我自己的工作经验,我有了更多的新见解。
举其中一个例子——“教育,从小做起”,我也有同感。它说:只有那些愿意做小事的人才能做大事,只有那些能把小事做好的人才能把大事做好,一件大事不就是由无数小事结合而成的吗?
的确,作为老师,我们每天面对的都是“鸡毛蒜皮的小事”,需要花很多时间做的都是这些鸡毛蒜皮的小事。
例如:早上到学校,进了班,看看是不是所有的学生都在这里,如果没有人,是什么原因?谁没有完成作业?为什么?学生们在课间休息时吵架,不得不调解等等。虽然这些都是小事,但是这些小事是我们老师的日常工作,通过这些小事来教育学生,是我们的工作。
这本书还讲述了一个哲学家的故事,他让他的门徒去麦田里摘最大的麦穗,条件是没有人能回来。因此,当哲学家们说“时间到了”时,很多门徒都空手而归。
因为他们总是在比较,总是认为前方有很多的机会,没有必要过早的做出决定,所以一次又一次的错过了机会。直到那时,门徒们才突然意识到,追求生命中最大的麦子的唯一方法就是把你面前的那粒拿在手里。
这个故事的重点是,不管你喜不喜欢,不管你想不想做,不管它离你的.期望有多远,既然你已经在做了,你需要全身心地投入进去。读到这里,我也有些庆幸,庆幸的是,我是一个牵着麦子的手,踏实的工作,踏实的管理自己的生活。只有珍惜现在才不会抱怨,才会感到幸福。
随着我阅读深入,我真正理解了作者的观点,那就是要求老师用心做事。《不做教书匠》意味着心中要有教育的终极目标。
最后,我想说,面对成长中的孩子,我们应该更宽容,更爱他们。我们不仅要关注他们的知识储备,还要引导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不要做教书匠,要做一个辛勤的园丁!我相信,在教育的过程中,孩子们就像一朵朵鲜花,即使经过风雨,也会有一天盛开,让我们期待着春天的到来!
第4篇:《不做教书匠》读后感
这次师徒结对,让我有幸拜读了管建刚校长写的《不做教书匠》这本书。粗粗一读,已经让我感慨颇多,受益匪浅。《不做教书匠》一书中,实事求是的态度和观点,让人感受很深,我们时常可以看到像珍珠一样熠熠发光的思想:做教师,就是做学问!
古人曾经说过:“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因此,只有愿意做小事的人才能做大事,只有能把小事做好的人才能把大事做好。作为一名教师,我们每天面对的都是一些零零碎碎的小事,比如每天的点名、作业批改、找学生谈话、备课、上课……虽然我们花费了许多时间,做的又不是什么大事情。但正是这些不起眼的“小事”组成了学校的“大事”,我们只有把这些工作做好了,才能保证学校工作的正常运转,学校才能在此基础上谋求新的发展。我们每一位教师就是一颗镙丝钉,只有每一颗镙丝钉都发挥了自己应有的作用,学校的宏伟建筑才会褶褶生辉。
教师这份工作,人们都说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在我们普通教师看来,还是很辛苦的职业。但管老师在工作中找到了乐趣,字里行间给我们教师指明了方向。看了这本书后,我明白了快乐来自对所做的事的投入,要使教育人生充满快乐,就一定要在工作中快乐起来,使工作快乐起来的奥秘就是投入地工作。工作的乐趣往往蕴藏在你做事的态度里,而非工作本身。
要么教育之水把你冷却,过那种冷却的平庸的生活,要么就用你生命的激情与烈焰把教育这锅水煮沸,沸腾的教育将带来一个充沛的,充满活力与生机、乐趣与魅力的教育人生。要想把教育这一锅水煮沸,要想使自己的教育工作不再枯燥乏味,方法只有一个,那就是投入地工作,富有创意地工作,你的每一个教学设计都是属于自己的智慧和结晶,那么你将对你的.每一堂课充满情感,不管成功还是失败,你都能感受到教学的生命力和震撼力。课堂上和学生亲切平等的学习生活,学生学习中闪现的智慧火花,以及你灵动生成的一个成效极佳的教学场景,都将给你带来极大的乐趣。教育的乐趣来自思考,当你把思考变成文字,当你的文字得到他人的阅读和支持,你将获得乐趣,并且将乐此不疲,充满自信与自豪,这些文字将提升你的生命和生活的质量。
不做“教书匠”,“做一名有方向感的教师;做一名有约束感的教师;做一名有责任感的教师;做一名有上进感的教师;做一名有奋斗感的教师;做一名有专业感的教师;做一名有亲和感的教师;做一名有智慧感的教师。”
《不做教书匠》,就是我们大家的一面“镜子”。当我们在教育的十字路口迷失方向的时候,别忘了捧起它;当我们在教育的道路上停止不前的时候,别忘了照照它。我想,它会给我们一种力量,一种使我们勇往直前的力量。
我想我会一直阅读这本书,直到教育的终点线。
第5篇:《不做教书匠》读后感
教师是蜡烛,照亮了别人燃烧了自己,教师是人类的工程师,培育着祖国未来的希望,教师是阳光底下最崇高的职业。近期读了《不做教书匠》,感受颇深。他给我的教师成长路上点亮了一盏盏希望的灯,书中一共有八个章节详细的讲述着怎么做一名成功的教师。我想先从以下两点开始做起。
做一名自信的教师。书中引用盖叫天先生的一句话“凡事总要有信心,老想着‘行’。要是做一件事,先就担心着‘怕不行吧’,那你就没有勇气了。”想着自己的行为,回忆起我每去做一件事情,我总会怕,总觉得自己不是很会,怕自己做错,所以,我决定当不确定的时候,就去问,问确定了再做,这也使我发现,我的问题越来越多,做事的速度也变得慢了。管建刚老师的一句话提醒了我“缺点不是问题,缺点也不可怕。可怕的是抱住自己的缺点不放。”所以,不能再畏惧每一件事,你越怕它,它就会越强大。而当你把“怕”它的精力放在努力完善自身上,使自己变得更强大,那么,成功就离我们不远了!
做一名微笑的教师。“有人说,是金子总会发亮的。但金子被埋在沙里久了,就不认为自己是金子,而认为自己是沙子,从而自愿地过起沙子的生活。这样金子也就成了沙子。更何况,学生正处于一个从沙子到金子或从金子到沙子的可塑期呢?”当看到这段话时,我的心被震了一下,教师,这真是一个“可怕”的职业,你的教育过程、甚至是微笑的一言一行都影响着自己的'每一个学生,你批评他、教训他,或是夸赞他、鼓励他、欣赏他,都会左右他的成长。教师们,我们在学生面前一定要三思而后行。让教师成为“阳光下最崇高的职业”!让我们微笑着欣赏每一位学生,让他们健康快乐的成长。就像卡耐基所说的:“微笑,它不花费什么,但却创造了许多成果。”
《不做教书匠》这真的是一本为青年教师量身定做的励志书,管老师,我想我也不要用手去做老师,而要用心做好老师,我会明确教育的方向,相信自己,我行,我可以的!
第6篇:《不做教书匠》读后感
今年暑假里,我读完了《不做教书匠》这本书,读完以后确实像书中的序言所说,“你很幸运,发现了这本书”。
这本书由浅入深地分别论述一名年轻教师专业成长的途径与方法。这对现今年轻教师中普遍存在的急躁、浮躁心理来说,无疑是一剂“苦口良药”。管老师把自己成功的经历与振聋发聩、令人惊醒的经典故事结合着,向我们年轻的教师们讲述着教师如何才能更成功。这既是一部对于青年教师来说这是一本量身定作的励志书,而对于上了年纪的老师也是一本提高修养,修炼“内功”的教科书。
这本书凝聚着管老师的教育人生经历与教育智慧,它告诉我们一名教师的“出身”并不重要,一名教师在教育的历程里跌倒过也不可怕,只要我们在教育的十字路口选择好方向,在教育的过程中不断的反思、不断的学习、不断的'实践,再不断的反思、学习、实践,终究会成长为一名有智慧的教师的。我敢说这本书绝对值得我们年轻的教师一读,这本书处处体现着对教师这一特殊群体的“终极关怀”,对今天我们的教师来说,比所有的教育理论性的书籍更值得一读。读后我深深感受到作者管建刚老师强烈的责任感,感受到他对教育的无限忧患,对年轻教师的无限希望。他针对教育现状和年轻教师的思想言行,与青年教师聊人生,谈教育。书中讲述了一个个令人警醒的教育案例,他心平气和地将社会对教师的期望告诉青年教师,他以他的热情、智慧和广博的知识来激励青年教师。
全书的字里行间,无不体现着他对教师群体的“终极关怀”,可以说,他是以教育生命和教育人生的锻造为己任来写这本书的。因此,“教师”被人戏称为“教书匠”。我从心里不喜欢这个称谓。一个充斥着功利性的“匠”字,把“师”的神圣和崇高全淹没了。但反思一下,作为一名教师,只把目光集中在一个分上,把快乐建立在孩子们认真完成了冗长的作业,坐得笔直地听讲,做事情以老师的意志为准绳,把判断好与坏的标准狭隘地定义在成绩和是否听话上,而对孩子们真正喜欢什么,对什么充满好奇和迷惑,却不闻不问的老师,不就是一个教书匠吗?“教书匠”和“教师”相同的都是一种职业,最大的差别也是根本上的差别就是:教师是一种理想;而教书匠却是一种糊口的工具。前者是引导学生学习,开发学生的思维和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后者只是把自己的知识灌输给学生。
有机会的话,推荐各位老师去看看这本书。你就会发现受益良多!
第7篇:《不做教书匠》读后感
"匠"指的是某一个领域里的专业技能掌握者,我们老师也有一个带有"匠"的名字——"教书匠".我曾经一直觉得能称之为"教书匠"已经能够算得上合格的教师了。但是拜读了管建刚老师的《不做教书匠》之后让我明白"一个老师千万不要只满足于做一个普通的教书匠",应努力做一个胸怀大志的教师,做一个称得上智慧的教育达人,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有方向感,有约束感,有责任感,有上进感,有专业感,有奋斗感,有亲和感,
书中有这样一个例子:有位哲学家让弟子们在麦田里行走,并摘下一颗最大的麦穗,前提是只许进不许退。结果,当哲学家说"时间到了"的时候,很多弟子两手空空。因为他们总在比较中,总以为前面的机会还很多,没有必要过早决定,于是一次次的错失良机。直到此时,弟子们才恍然大悟:人要追求生命中最大的麦穗,就有把眼前的那个握在手中,才是最实实在在的。
英明的选择、果断的决定,才能让人生的幸福变得干脆。但往往在日复一日的犹豫和比较中,我们"这山望着那山高",最后蹉跎了岁月。我想走入特教的'很多老师可能和我一样不是怀着一颗对特教的爱而来的,为什么报考了特殊教育师范学校?可能为了能顺利地留在城里,可能为了避免普校繁重的升学压力,可能为了离家近点等等。但是当选择变成现实之后,之前选择的原因都成为过去,不管你喜不喜欢、愿不愿意,既然现在你从事了特教,就要排除杂念,全身心地投入目前的工作中。
这是对学生、家长负责的表现,也是对自己负责的表现。家长把自己的饱受命运摧残的心肝宝贝交付到你手中,把对孩子的歉疚、对未来的希望、对缺陷的补偿都寄托在你身上,你就更应该认真对待这项工作,告诉自己要倾其所能,努力做到问心无愧。人生在世,"一个人的活法有很多种,归根到底的哲学问题只有一个:精神立身或者富贵立身".选择了教育就意味着告别了"富贵立身",那么要做到"精神立身",唯有"握紧自己手中的麦穗",明白自己是干什么,这是一名教师必须具备的方向感。
一本书,可以是一面镜子。《不做教书匠》当之无愧。
当我们在教育的十字路口迷失方向的时候,别忘了捧起它;当我们在教育的道路上停止不前的时候,别忘了照照它。它会给我们一种力量,一种使我们勇往直前的力量。
第8篇:《不做教书匠》读后感
看完管建刚写的《不做教书匠》一书,我开始反思一个问题,“教师是什么?”
有人说教师,是辛勤的园丁,是燃烧的蜡烛,是铺路的石子。教师这个职位,充满汗水与血水,充满辛勤与努力,充满喜悦与悲伤。一根粉笔,传授千万学子知识,一个课堂,教育千万学子道理。通俗的看法有多种,人梯与蜡烛是始终被推崇的。不过我觉得这都不是教师的真意。教师是干什么的?教师只是一种职业,是三百六十行中普通的一行,如木匠、瓦匠、篾匠一样,最适当的称谓就是“教书匠”。
长久以来,人们总是不假思索地认为,教学是一种谋生的手段,因此教师被戏谑性地冠以“教书匠”的绰号,否定或者压根就没有认识到教学是一种非常专业的工作。不仅非教师者如此看待教学,而且匪夷所思的是,很多教师亦是如此看待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教书匠,是没有活力的,没有创新的,几十年如一日的重复重复再重复。在教书匠面前,学生是“一碗水”,教师就是“一桶水”。学生年年换,教师从不变,直到教师的那桶水变得混浊不堪,波澜不现。试想,在麻木的教书匠面前,学生怎能鲜活?教育如何发展?
书中的八个章节主要讲述了“做一名有方向感、有约束感、有责任感、上进感、奋斗感、专业感、亲和感、智慧感”。我想以上种种品质都是一名“有效教师”所必须具备的。这些特征或品质可以归纳为两个方面:一是教师的生理和心理特征或品质,如个人外表、魅力、整洁、善良和亲切、智力、机智、开放、热情、幽默等;二是与教学工作相关的特征或品质,如体谅学生、对学生有高要求、教学能力强、学科知识丰富、教学的.适应性等等。我想身为教师,应该注意对自身的素质培养,不断学习,不断更新知识系统,不断完善自己的思想,学习终生,认真对待学生,无论怎样认真都不为过,这是一种态度,一种精神,一种责任!
我相信,不管未来怎样变迁,暂且坐定目前那把叫做“教育”的椅子,用心地去做,投入地去做,这是无愧于只有一次青春、一次生命的人生的行动。而当你心无旁骛地工作时,工作的乐趣也就离你不远了,机会和赏识也离你不远了,人生的精彩也离你不远了,即便你还是没有机会走向你梦想的那条道路,但那个时候,你一定恍然大悟,先人把教育喻为“太阳底下最崇高的职业”,并非是无病呻吟的赞誉
第9篇:《不做教书匠》读后感
书本发下来,我花了两个小时就看完了。时间短暂并不代表我对待此书的态度是阳奉阴违,而事实上恰恰与之相反。我怀着无比虔诚的态度抱着同等量的观念想要啃完它。我想只有啃这样的词,才足以表达我对不做教书匠,这句话的认同。虽然我并不是完全以赞同式的方式全盘去接受它。
首先,我不做教书匠。我的理想曾经以秋风扫落叶的架势扎根在我的心里。但现实是,将理想这杆秤以截然相反的方向拉直了。于是,我做了老师,并且在教育的这个岗位上浑水摸鱼,摸滚打爬。管建刚告诉我,教育恰恰是一个可以实现理想和抱负的事业。它不仅可以将你的精神提升到一个别人无法企及的高度。而且它能让这个无法企及的高度一直延续,延续到下一个生命将要的开始。所以有人说:“教师是最神圣的'职业。”神圣不是别人给的,而是自己努力去找到的那个深度。
其次,书本告诉我要做一个有方向感,约束感,责任感,上进感,奋斗感,专业感,亲和感,智慧感的八感老师。而我以自身的实践出发,总结为,我们要做一个有理想的智慧型的老师。理想一词,及其辽阔,有理想的老师必定会有其奋斗的目标,并且为实现这目标而努力上进。只要别把这理想当成是空头支票的梦想,那么其他的都是依附在其身上的自然而然水到渠成的本能感觉。这些感觉在理想面前,就好比是小河仰仗着海洋,只要这大海就在前面不远的地方,那么小河的方向就是大海。这让我想起薛林的《小河》。
小河(薛林)
小河,
唱着激昂的歌儿,
自山谷中奔来。
我问:
去哪里?
她说:
大海。
那么作为老师的我们,跟这小河又有多么极其相似的地方。只要我们不为仅仅做个教书匠而端坐在教室的桌椅板凳上。不仅仅是为了拿着月末的奖金而对学生说:同学们,上课。那么教育便会让我们成为一个有着八感的好老师。这让我想起前段时间去扬州听课的时候遇上的那一批人,那一批敢于打着为了孩子的口号而勇敢地站出来的老师们。他们用他们的努力和见识告诉我,原来教育真不是授教,传道,解惑而已。它还可以以正确的,用心的,深远的思想去感染其他人,使得我们真正的像鲁迅那样,发自内心的呼喊一句:救救孩子。
然而一个好的教师仅仅有理想也是不够的,我们还需要实现理想的能力和资本。所以我们需要智慧型的老师。这智慧型的老师不是指天生具备老师才能的天生教育家,而更多在意得是后天对教育专业能力的培养和对这份事业的思考。这就需要我们老师不断地探索和发现,阅读和进修。以此来满足那不仅仅是一杯水的需求了。
所以,这本书是一本简单的书,但是简单的背后却给与了我无穷的思考和能量,让我对教育这份事业有了更加肯定的想法和更加坚定的步伐。
第10篇:《不做教书匠》读后感
拜读了管校长的《不做教书匠》,颇有感触。这是一部充满人情味的,让人感动,又能催人奋进的著作。不做“教书匠”,“做一名有方向感的教师;做一名有约束感的教师;做一名有责任感的教师;做一名有上进感的教师;做一名有奋斗感的教师;做一名有专业感的教师;做一名有亲和感的教师;做一名有智慧感的教师。” (《不做教书匠》)只要我们心中有教育,心中有学生,我们每天都很努力地学习着,工作着,始终跟着时代的脚步在前进,我们就能成为学生心目中的好教师。这是最重要的!
教育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工作,这项工作固然需要经验的支持,更需要智慧的决断。一个教师是否具备专业水准正在于他是否具有教育实践的智慧,能否使教育的设想和意图在智慧、愉悦的实践中得以完成。可以肯定地说,一个爱敲教鞭的教师还不具备专业水准,一个爱发脾气的教师也不具备专业水准。具有专业水准的教师是睿智的、平和的、博大的,他们能从多元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他们能从人的心灵深处出发,找到教育的契机和力量。他们还具备创生教育资源的能力,教材只是一个例子、一个样本,他们能够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创造出更符合学生的学习特征以及自己的教学个性的方法来。严格意义上讲,教师不是知识的象征,而是智慧的象征。
反思自己,在工作和生活中,有时敲教鞭、发脾气,对学生缺乏细致有效的心灵沟通,所以在教学中找不到教育的契机——学生作业没完成,原因何在,如何弥补?学生违犯了纪律,原因何在,如何改正?甚至是课堂上学生答错了问题,我们又有多少思考、面对的机会呢?
如果说教师的人格力量是一种无穷的榜样力量,那么教师的爱心就是成功教育的原动力。陶行知先生说得好:“捧着一颗心来,不无私奉献爱心的`典范。所有的学生,都十分需要老师的爱。老师的爱与尊重是照亮学生心灵窗户的盏盏烛光。我感谢这本书,它让教师们从中汲取力量,拥有自己的教育理想,以更多的激情投入到教育实践中去。
我国古人云:授人鱼,不如授之渔。当代教育界流行一句名话,即“教是为了不教”,并把它视为教学的最高境界。国外教育界提出“迁移而教,为迁移而学”。可见重视学生的后天学习、后天发展,是最科学的教学方法。回顾自己的教学,大部分时间只是老师所说的教书匠了。
我想,教师只要立身不做教书匠,以管老师所说的始终保持目标感、约束感、责任感、积极感、学力感与专业感,孜孜不倦地学习、思考、实践,就一定会感到教育的快乐,做一位心中永远有追求的教师,真正成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所以,从现在开始,调整心态,勇于实践,让我们在责任和方向中快乐成长,豪情满怀地向着我们的梦想进发!
第11篇:《不做教书匠》读后感
由于老师的推荐让我读起了管建刚的《不做教书匠》,刚拿到书时,书名深深地吸引了我,让我细细的读起……
作为一名刚入教育行业的新老师,这书让我们新教师受益匪浅,文字的表述并没有让你觉得很难读懂,反而很吸引人,作者用一个一个小故事,小典故引导我们新教师做一名有方向感、约束感、责任感、上进感、专业感、奋斗感、亲和感以及智慧感的老师。读着读着,就仿佛身边有一位前辈老师在传授他的教学经验以及心得,帮助我们新老师少走弯路。
第一章节告诉我们要做一名有方向感的教师,作者在书中写到:“作为一名年轻教师,如果你想在教师这个行业里成为物质上的大亨,那么我真诚地劝告你,最好赶紧离开这个行业,你想在精神的天堂里寻求物欲的膨胀,那将会无功而退。”的确,教育这一行,得到物质以及财富远不能满足虚荣的心,你若冲着在教育这行业成为富翁,那真的趁着自己年轻要考虑清楚,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我们必须要做一个选择,帕瓦罗蒂的选择,一个洗厕所女工的选择,无论什么行业,要学会自己做选择,做一个能符合实际的选择,并且自己要用心去做,投入坚持去做,那么,你也就成功了!不管当初我们是因为什么原因选择教育,既然选择了,我们就用心去做,“当你投入地工作的时候,你就会感受这份工作的意义和乐趣,正像你投入地恋爱时,会觉得恋人是那么可爱,连那些缺点,也一并为你所疼,为你所爱。”作者的话风趣幽默,常常给人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
正视教育的幸福感,可能现在教师更多的是对教育的抱怨,作者也在书中提到自己在教育中的幸福,一个学生不愿意跟自己最亲近的父母抱怨,哭诉,反而跟自己的老师,那种幸福感真的难以言喻,“我时常觉得,以和学生纯洁相处为主的生活方式,是一种幸运。和学生在一起,可以完全放下虚假的面具。和学生交往,是一种惬意的事,是一个永远美丽的童话,有一天你赢得了孩子的心,那心是纯金的,无任何杂质”。对呀,“每个孩子的心灵就像荷叶上晶莹剔透的露珠,年轻的你要尽一切可能,想办法呵护她、保护她……”这是一群可爱的孩子们,能微笑着倾听学生讲述,微笑着赞许,微笑着抚摩孩子的头,那对学生来说是一种无法比拟的快乐。如果说教师的人格力量是一种无穷的榜样力量,那么教师的爱心就是成功教育的原动力。所有的学生,都十分需要老师的`爱。
不做教书匠,“做一名有方向感的教师;做一名有约束感的教师;做一名有责任感的教师;做一名有上进感的教师;做一名有奋斗感的教师;做一名有专业感的教师;做一名有亲和感的教师;做一名有智慧感的教师。”这是多么美好的希望,让我们怀揣着爱,投身到幸福的教育中,感受教育的幸福!
第12篇:《不做教书匠》读后感
《不做教书匠》一书,对我有很大的感触。管老师在《不做教书匠》中有这样的一段话, “我们要使教育人生充满快乐,就一定要在工作中快乐起来;而要使自己的工作快乐起来,你就一定要投入与付出。”
教师的快乐在哪里?冰心曾说,在她十年的教学生涯中,最使她眷恋和感到快乐的是学生们和她成了知心朋友 。回想这多年的教师生涯,自己却总被备课、上课、批改作业,为了孩子们那些微不足道却又反复重演的磕磕碰碰唠叨来唠叨去,似乎总也没个头。烦琐,唠叨,似乎成了老师的代名词。同行闲聊开玩笑说,做教师的每天从进教室的那一刻起,就注定得板着脸,不苟言笑,要不,那帮调皮的家伙铁定没大没小,一发不可收拾。真是如此吗?不然。管老师说“教育在欣赏中微笑”,一个成功的教师,应该善于发现学生的美好,找出学生身上的闪光点。一个不快乐的人,绝不会是一名好教师,因为他缺乏热情和自信。
教师的快乐在哪?当我独自在灯下细细回想,其实为人师者无时不在享受着孩子们给我们带来的无限快乐。当我们喉咙嘶哑时,孩子会给你送上一片小小的润喉片,这是感动的快乐;当你看见课桌歪了,准备动手排一排时,你会发现,很多孩子早已站起身瞄着眼线在跟着你一起干,这是一种欣慰的'快乐;当你给孩子的作业圈上个笑脸或画上个大拇指时,孩子们欢呼雀跃,银铃般的笑声不时传进你的耳朵,这是被感染着的快乐;当你带着孩子们郊游的时候,他们会从自己的包裹里争先恐后地拿出自己喜爱的零食塞进你的手心里,那是被宠的快乐……和孩子相处惯了,也许只要你的一个眼神,一个不经意的小小举动,孩子都会会心地了解你的心中所想。这是多么美妙的感觉呀。
不做教书匠,做一个学生快乐,自己也快乐的教书匠!
第13篇:《不做教书匠》读后感
在拿到《不做教书匠》的那一刻,我的脑海中就浮现出一个疑问:“如何做,才不算是教书匠呢?”带着疑问,我开始细细品味起此书,书中管老师利用一个个鲜活灵动的小故事给我们谈人生、讲教育,在阅读的同时,我也逐渐感受到管老师所说的“不做教书匠”就是要求我们广大教师要用心做事,不做教书匠就是要求我们教师心中要有教育的终极目标。不做教书匠,做一名有方向感的教师;做一名有约束感的教师;做一名有责任感的教师;做一名有上进感的教师;做一名有奋斗感的教师;做一名有专业感的教师;做一名有亲和感的教师;做一名有智慧感的教师。
其中让我感触最深的就是——教育是朵带笑的花。是呀,世间最美丽的东西是什么?是微笑;最动人的表情是什么?是微笑。有的时候,一个微笑会让你的心情顿时好起来;有的时候一个微笑可以化敌为友,微笑的魅力,有时远出意料之外,所以我们千万不要吝啬与自己的微笑。正如管老师所说:“我们对学生微笑,生活就对学生微笑,学生也就微笑着面对生活。”可见,教师的微笑对孩子是多么的重要,孩子是天真的,他们不希望老师是凶巴巴的,他们不愿意看到老师整天板着脸孔训斥他们。当我们用微笑面对他们时,能给他们创设一个宽松愉悦的心情,使他们感到亲切、温暖,也能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微笑的教育是孩子喜欢的、向往的教育。如:在课堂上,当我们提问时,很多时候会发现孩子们其实知道,但就是没信心举手发言,这时如果我们能微笑着向他点点头或微笑着做一个手势,他们会马上从微笑里感悟到老师对自己的喜欢、从温柔的目光里读到鼓励,随之就会找到自信、积极发言。又如:我班有个叫欣怡的孩子,初来时她哭闹很厉害,每天她都是“死”拉着奶奶的脖子、衣服或头发不放,每次我们都会微笑着费力得把她硬抱过来,还微笑着安抚家长安心的离去,我们的手好几次都被她给抓破,但我们还是以微笑对待她,逐渐地她从我们的微笑中感受到了老师对她的关怀;感受到了老师的亲切;感受到了老师就像妈妈一样的关心自己。不久她就独自进教室了,还能主动和我们老师问早,这次去她家,她还拿出了自己的好东西给我们吃。
很多人在提到教师时,总会与“严肃”、“不苟言笑”联系在一起。其实,通过实践,“微笑”的力量才是无穷的。恰当适时给孩子灿烂的微笑,会让孩子身心愉快、轻松学习,与教师亲密相处、无所不谈,心灵交融。微笑或许是架起师生情感桥梁的纽带,活跃的课堂气氛的创设少不了微笑的润滑剂。今后,我会在孩子们取得成功时,用微笑送去欣赏;在孩子感到失落时,用微笑送去鼓励;在孩子犯错时,用微笑送去宽容……
第14篇:《不做教书匠》读后感
最近不知什么原因,就是写不出东西。每天的生活都发生着很多感人的事情,自己也留心积累了不少的素材。可是每当自己坐在电脑前,脑子里就是一片空白,想不出一个句子、一个词语,写作出现了“失语状态”,键盘上敲不出一个字来。这种状态我不知道会持续多久,心里焦躁不安。有时甚至还担心会不会从此就写不出文章了?着急也没有办法,我只有放弃写作,还是静下心来读点书吧。就这样,在今天,终于读完了校长的赠书《不做读书匠》。
纵观全书,有这样的一句话
“实践是孕育思想之花果的肥沃土壤”(第149页)。我极为赞同,并深有感触。
20_年年底,我开始了自己的阅读生活。过去的两三年里,我读书只是为了求量,根本谈不上系统性、目的性,逮住一本是一本,胡吃海塞地吞咽,看得脑子乱哄哄的。与别人交谈的时候,口里蹦出来的都是书中这个大家、那个学者的观点,自相矛盾的现象时有发生,自己却不自知。
出糗多了,就有了自知之明。羞愧的.我就特别渴望拥有自己的见解,发出自己的声音。当时我苦无良策,还是选择了读书。那时自己一直相信,读书就能读出明白来,读出明白也就能活出明白来。
三年过去了,成效并不大。
20_年3月初,开学后的第一周,我根据教材的内容设计了一个访谈调查的实践活动。从访谈问题的设计、访谈对象的选择、学生访谈过程的注意事项、活动小组的分工安排、访谈后感受的资料整理、分析以及最后结题报告的撰写,我一点一滴地做到最后。静下心来读书,我可以毫不费力,但静下心来做事,我从未有过。每次做事,我都是在脑子里过一遍,自认为懂得了,就动手草草地完成。
整个活动结束,我没有疲惫的感觉,胸中反而充满了愉悦感和成就感;整个活动结束,我发现自己好似学会了深思,对所读的教育理论有了自己的真正理解。我感受了做好一件事是这样的快乐。接下来,我又尝试着让学生自己做小老师,到讲台上讲课,我走下讲台;学生访谈调查后,我也寻求突破,对被采访的老师进行了回访……
就这样,在一件又一件的做事中,在一次又一次的实践中,我从封闭的读书状态中慢慢地走出来,开始积极地做事,并在做事中学会思考。在思考中,我发现我的心胸变得比以前开阔了。比如,以前自己的学习之路只有一条那就是读书。现在已扩展为三条:读书、向身边的人学习和做事。
真地感谢这句话.
“实践是孕育思想之花果的肥沃土壤”,它道出了我的心声。
第15篇:《不做教书匠》读后感
责任心是一个人必备品质。社会学家戴维斯说:“放弃了自己对社会的责任,就意味着放弃了自己在这个社会中更好地生存机会。”一个人无论从事何种职业,都应该心中常存责任心,敬重自己的工作,在工作中表现出忠于职守,尽心尽责的精神,这才是真正的敬业。
教师更需要责任心。没有教育责任心,也就没有真正的教育。教师的工作是凭良心的工作,做一个有责任感的教师对待教育,不做机械重复的事,作出灵气来,不做不动脑子的事,做出思想来,不做人云亦云的事,做出个性来,不做应付检查的事,做出实效来。
同时还要对家庭负责,对学生负责。对我们教师来说,也许一届学生未教好,还会有下一届,还可以重头再来;而对于家长,只有一个孩子,根本不可能重头再来。也就是说一个学生对于我们来说可能是百分之一,可对于家庭来说他就是百分之百。
家长把孩子交给我们,就对我们报有希望。我们要想赢得家长的信任,赢得社会的赞誉,实现学校的发展和老师的自身价值提升,就必须把我们的责任心分解在平凡、普通、细微甚至琐碎的日常教学每一个细节之中去,让每一个孩子在我们的手中都得到发展,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健康成长,让每一个孩子都享受成功。
学生也是人而不是神,是人就会犯错误,因此,我们要允许学生犯错误,允许学生在改正错误和缺点过程中的反复和反弹,要能细致观察到学生的变化,那怕是细微的'进步。
作为一名教师更要具备高度的责任心、对学生体贴入微的爱心、宽广的容人之心和锲而不舍的耐心。或许很多人只把教育当做职业来做,而不能当成事业来从事。但是“在其位某其政”这是最起码的职业道德,当我们走在校园,站在讲台上,面对着孩子纯净如水的双眸,我们一定要谨记自己是一名教师,清楚自己应该说什么,做什么,不能说什么,做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