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儿童读书心得
在看到苏霍姆林斯基对于“健康”一词进行详细地描述时,我不禁感慨,这往往是我们如今的教育者最疏忽的,却是最重要的。
他说:“连续几小时地坐在气闷的教室里,从事单调的脑力劳动,缺乏多种室外的活动,总之,处在一种‘氧饥饿’的状态中,孩子们整天呼吸着含有大量二氧化碳的空气,学生长久地坐在充满二氧化碳的房屋里,会引起内分泌腺的疾患,而内分泌腺对食物消化的作用是很大的。”
所以,平常要多给学生一些锻炼的机会:
一、做好两操。学生每天都要做眼保健操、早操,这是他们运动的好机会。要做好引导和监督工作。让学生做好、做到位,并且能让他们有保护自己身体的意识。
二、丰富的课外活动。课间操后的活动是培养学生团结、益脑的.活动。
三、利用晨会时间多与学生讨论每天的一日三餐问题。提醒学生吃好早饭;中午、晚上的餐食要有营养。不能挑食,要多吃蔬菜和水果。
四、教室要注意通风,保持地面干净。学生们一天待在教室的时间很长,长时间坐在那里只会缺氧。如果环境不好,更不会利于他们的身体健康。所以要让他们注意教室的通风,保持地面干净、教室整洁。这样才能使身心愉悦,使大脑保持清醒,利于他们的身心健康。
学生只有拥有了好身体、充沛的体力和活力,才能去尽情吸收书本上的各种知识,才能不让“健康、快乐地成长”成为一句空话!
第2篇:儿童读书心得
读了《爱的教育》这本书,那平凡而细腻的笔触中体现出的近乎完美的亲子之爱、师生之情、朋友之情、乡国之恋……令我不由得被感动。这部处处洋溢着爱的小说,所蕴涵散发出的那种深厚、浓郁的情感力量,无不诉说着崇高纯真的.人性之爱就是一种最为真诚的教育,教育使爱在升华。
它让我感动的同时,也引发了我对“爱”的一些思索。
第3篇:儿童读书心得
近期我阅读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阅读《指南》后对我们的幼儿园日常工作中有了更深的了解和认识,下面我将跟大家分享一下我的心得体会:《指南》内容分五大领域: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每个领域按照幼儿学习与发展最基本、最重要的内容划分为若干方面。每个方面由学习与发展目标、教育建议两部分组成。学习与发展目标部分分别对3~4岁、4~5岁、5~6岁三个年龄段的幼儿应该知道什么、能做什么、大致可以达到什么发展水平提出了合理期望。教育建议有很多我们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可以用到的措施。《指南》里面的内容对我们今后开展教育教学工作具有非常大的指导作用。
《指南》的教育建议部分还列举了一些教育幼儿的.具体办法,如:和幼儿讲话时,成人自身的语言要清楚、简洁,幼儿表达意见时,成人可蹲下来,眼睛平视幼儿,耐心听他把话说完,提醒幼儿遵守集体生活的语言规则,如轮流发言,不随意打断别人讲话等。在公共场合不大声喧哗,不要拿幼儿的不足与其他幼儿的优点作比较,对幼儿与别人分享玩具、图书等行为给予肯定,让他对自己的表现感到高兴和满足,允许幼儿犯错误,告诉他改了就好,不要打骂幼儿,以免他因害怕惩罚而说谎,发现幼儿说谎时,要反思是否是因自己对幼儿的要求过高过严造成的。如果是,要及时调整自己的行为,同时要严肃地告诉幼儿说谎是不对的。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会努力学习,加强自己的素养,丰富自己的实践经验。以上是我学习《指南》后的一点体会,在以后的工作实践中,我将不断地更深入的学习,让我们的教育跟着《指南》的精神不断的探索、进步!
第4篇:儿童读书心得
对父母而言,观察孩子的一举一动,倾听孩子的呢喃细语,是他们最快乐的一件事。而作为一名幼教工作者,观察儿童则可以让我们快乐地体味每个儿童的独特之处。那么我们如何来观察儿童呢?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单敏月、王晓平翻译的《观察儿童》一书是一本极具参考价值的工具书。
在还没有阅读到此书之前,我对如何开始一次观察,如何来记录观察可以说是脑中是空白的。但通过认真的对每一个章节进行通读后让我获益匪浅。本书章节的内容在安排上步步深入,引领着我们逐步掌握观察实施的全过程,其中的一些观察实例的呈现相当惹眼,称其为工具书,是因为书中提供了大量的幼儿早期学习目标,可以正确地帮助你去进行定位,明确目标,有科学的理论依据;其中还有许多具体的`练习活动,可以帮助我更好地建构起自己的观察技术和知识体系。
通过阅读此书,让我对为什么要观察儿童,怎样观察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如
我们为什么要观察儿童?——为了发现他们独特的特点。
我们能看到什么?——儿童能够做些什么;他们怎样接近问题,以及尝试怎样解决问题;儿童自得其乐。
通过观察儿童,我们能了解什么?——他们已经达到了什么水平;更好地理解儿童为什么做某事;强化我们关于儿童发展的知识;从儿童的视角去看事物。
通过观察儿童,我们怎样帮助他们?——通过提供活动、资源或支持,促进这些发展性技能。
通过观察儿童:我们评估他们的需要,拓展他们的经验,促进他们的学习。
其中以具体实例一步步教我们如何呈现观察,让初学者能更直观地了解具体的操作与记录方法,从而对每一次的观察确定目标和目的,详尽观察情况的记录做到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并将自己观察得到的发现与工作实践联系起来。
真正做到学会观察,还需要我们在工作中不断地练习、实践、反思;才能做到科学、客观,有效。
第5篇:儿童读书心得
为了更好的与孩子相处,了解孩子的心理发展状况,我选择了学前儿童的心理健康这一类的书来看。书中主要介绍了正常孩子与特殊孩子主要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以及怎样来帮助孩子以及家长来解决这些问题。学习怎么评估孩子的心理健康状态,以便更好地对症下药。基于工作的需要,我着重看学习了“托幼机构中常见的学前儿童心理健康问题”。通过这一章节的学习,我了解到孩子在不同年龄段都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心理问题。
一、精神压力
主要指孩子由于周围环境直接或间接的受到影响,进而表现在情绪上的不稳定。
二、与神经性习惯有关的心理健康问题
由于不适当的'教育环境,部分儿童会出现一些心理健康问题。学前儿童的不良习惯有:吸吮手指与衣服、咬指甲和其他物品、习惯性阴部摩擦。
三、与情绪有关的心理健康问题
1、由于年龄阶段的不同,孩子们有不同的恐惧对象
0—6个月:巨声、失去支持
6—9个月:陌生人
1岁:分离、外伤、入厕
2岁:幻想中的生灵、死亡、强盗
3岁:狗、孤独一人
4岁:黑暗
2、屏气发作
3、暴怒发作
4、夜惊梦魇
四、与品行有关的心理健康问题
常见的品行障碍有:攻击性行为、偷窃、说谎、对小动物残忍、破坏公物等。
这些心理健康问题都是由于孩子在教育环境中受到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在幼儿园中,教师应该多注重优化幼儿园的教育环境,尽量给孩子一个能让孩子健康发展的环境。
第6篇:儿童读书心得
这个月有幸拜读了北京市玉泉小学的校长高峰老师的书《重新发现儿童》。这是一个走进孩子心里的校长,这是一个善于思考的校长,这是一个为孩子着想的校长,这是一个富有教育情怀的校长,书中用一个个短篇讲述了高老师从教以来的旅程和感悟,细读下来不禁让人感动,让人深思。
全书围绕“让儿童站在正中央”为主题,分五个篇章,分别是“看见儿童”“认识儿童”“保卫儿童”“尊重儿童”“发展儿童”。
“看见儿童”一章向我们所有人发出疑问:城市为谁而准备?学校为谁而存在?我们为什么而工作?我们敢于为了孩子舍弃吗?一个个问题的提出,发人深思。是呀,这些问题的答案不都是我们的孩子么?我们要为儿童和童心未泯的人准备,我们要为那些怀揣教育梦想的人准备,我们要为喜欢孩子的人准备,可是现实的教育制度却把这些人挡在了门外。教育的目标是什么?书中给出了这样的答案: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幸福的人。所以,从这个角度出发,让孩子们拥有一个本真的童年、本色的童心、本然的童趣,直至终生童心未泯,这才是富有价值的教育。高峰校长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实施的。他在校园里建立了一条童话走廊,让每个走入学校的孩子从阅读童话开始,存留一份童年、童心和童趣。这样学校的一切活动都以孩子的童心为出发点,从而让孩子们过上真正属于童年的教育生活。
“认识儿童”一章从了解孩子的世界谈起,“你不跟他玩,他就不跟你玩”这样简单的理论其实就是孩子的内心世界,所以在小学设置丰富多彩的课程体系就至关重要。高校长根据学校的特点,不断探索幸福教育的内涵,设置了“十大好玩课程”贯穿小学课堂,让孩子们感受快乐,感受幸福,感受教育的乐趣。通过这些活动课程,才能不断地制造关键事件,才能让孩子们永远记住母校——那才是办学的成功。书中这样说:一所伟大的学校是这样的学校:从学校走出去的每一个孩子,不论地位有多高、成就有多大,每当经过母校门口的时候,总是怀着深厚的敬意,摘下自己的'帽子,深深地向自己的母校鞠躬。正是怀揣着这样的教育梦想,高峰校长把学校变成了孩子们的童年乐园,在幸福教育的路程越走越远。
也许与我一名普通的教师来说,能做的不多,但是做到心中有学生,用孩子的视角来看待一切,给他们放松、自由、自由的方式,我也可以做到。在课堂上,尊重孩子的想法,多鼓励孩子,让孩子们能画出自己内心的想法,讲出自己画的内容,从每一节课做起,从每一天做起,让孩子们感受到幸福和快乐,让自己心中也溢满幸福!
第7篇:儿童读书心得
在孙瑞雪的《捕捉儿童敏感期》一书中有这样一个案例,一个小朋友在幼儿园拉了粑粑,在老师去给他拿裤子的时候,他把自己的粑粑包了起来并放在书包里带回了家,在他的父母询问原因时,孩子的回答竟然是:“这是我的”。
当你看完这个案例时,相信你也和我一样已经乐得捧腹大笑了。但是这个案例却告诉了我们,这是儿童自我意识产生的开始。
儿童在一出生时,他是没有自我的,他和世界是浑然一体的,儿童的成长过程就是一个自我建构的过程,在这个建构的过程中,最初儿童是通过占有属于自我的东西来区分自己和他人的,当儿童占有了自己的东西,当这个东西完全属于他时,儿童才能够感觉到“我”的存在,这也是儿童的自我诞生的标志。
在我们身边不难发现,许多儿童在与别人交往中,会出现占有欲强、不愿分享、甚至别人碰他的东西就会大声尖叫等。多数情况下,我们会把这一现象归结为家庭教养方式的'过度溺爱,造成了孩子自私自利的坏毛病。殊不知这是儿童自我意识初步建立的时候,也是他们必然要经历的过程。当孩子出现了自我意识时,他会按照自己的意愿、情感、心理和意志的需要行使自己的计划、支配自己的行为。
我们能做的就是尽量满足儿童的合理需求,不要一味的谴责,给儿童创造一个充满爱的环境,让儿童圆满的的度过这一时期。我想爱和自由永远都是我们对孩子的缺憾。
第8篇:儿童读书心得
工作之余认真了学习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通过学习后我对幼儿教育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与认识,深深地体会了作为家长在孩子一生的教育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明白了幼儿园和家庭相互支持与配合,才能把《指南》中各项理念与方法贯彻并实施好。《指南》从健康、语言、社会、科学和艺术这几个方面详细地指出了幼儿在每个年龄阶段所该达到的发展目标,以及家长在帮助孩子们达成目标时的建议。
《指南》中提到要尊重幼儿发展的个体差异,理解幼儿的学习方式和特点。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这个观点我个人就比较赞同的,我家孩子是年底出生的会比同年出生的孩子晚一年上学,所以现在很多同年出生的宝宝都上中班了,很多时候都会听到同样的问题:“你家儿子还不会写字吗?还不会算数啊?”而我已经学会了很淡定了,基本不会拿孩子与他人来横向对比,也不会强化这些书面知识。我是想着三年很快就过完了,再过三年就得开始辛苦的求学道路了,我想珍惜好这三年的时间,让他尽情地玩,尽情地耍。即使他现在很多方面不如同龄的孩子,比如认字、算术和绘画,但我还是有理由相信他现在的不作为并不能代表今后会比同龄人落后多少。让他有一个快乐的童年很重要,同时在游戏和生活中学到的知识和本领比书本知识更牢固,而幼儿时期只要注重培养学习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及生活习惯,待他玩够了自然就会去找东西学习的,同时有兴趣的学习会比被逼的用功更加事半功倍。
《指南》还提到了幼儿的科学学习是在探究具体事物和解决实际问题中,尝试发现事物间的异同和联系的过程。科学教育对幼儿很重要,从小让宝贝亲近大自然比起书上的认知图画也更实际,所以暑假的美术兴趣班我取消了,我和孩子一起商量并让他自己选择,他告诉我他的愿望是:放假可以回乡下和那里的小朋友玩,我双手赞同了也感到很欣慰,他能明确地表达自己的想法。爸爸也同意了让他和爷爷回乡下,我们都知道在那里空间大,到处跑也不用担心,还可以交到新朋友学习新语言,还得自己处理人际关系。而城市的孩子就像金丝雀,每天只能呆在小小的圈子里:幼儿园—家—公园,还不能和陌生人说话。我只希望他长大后能处理好自己的人际关系,在这个社会的生存适应能力和创造力真的很重要。回乡下孩子可以亲近大自然,也可以见到很多真实的小动物,他的小脑袋里面装了更多的见识后才会画出更美好的图画,才会有更多的想法和创造力,相比美术课上的学习我想他也更喜欢在大自然中来真实地体验。
《指南》中还有很多值得家长和老师一起参考及借鉴的,每个孩子的身体发育和各项指标不一样,我们要尊重孩子的个体差异,做为家长要明白每个孩子在沿着相似进程发展的过程中,各自的发展速度和到达某一水平的时间不完全相同,不能强求。归根到底,我认为孩子优良的品质,文雅的性格,坚强的意志力等一切良好习惯的养成,都与父母的.言传身教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所以,做为父母的我们,自己先行动起来吧!
20xx年7月,我在幼儿教师远程培训中,聆听了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盖笑松老师给我们精彩的讲解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在当时边听边做笔记的同时,使我想起我们怎样才能更好的解读一些专业的知识呢?因此,在老师的提示介绍讲解下,我还上网收索打印下来慢慢品味了一番,在聆听与阅读过程中使我对《指南》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的同时,总结了以下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什么是对幼儿是最好的教育:
(包括:教师与幼儿之间的关系,家长与幼儿家长的关系,幼儿与幼儿之间的关系等)盖老师讲到:"要把教室还给幼儿,把活动还给孩子、"要为幼儿创设一种想说、敢说、喜欢说并能得到积极回应、教育是贯穿在幼儿一日活动中,而不是让限制在幼儿课堂中!就连简单的上厕洗手吃饭睡觉等等细小的事情都是可以靠我们老师家长去如何引导教育幼儿、最好的教育是幼儿自我教育,不让幼儿失去继续生长的愿望,是让幼儿喜欢·愿意接受教育积极的去接受新的知识,新的挑战,让幼儿一天比一天更好、
因此,就像维果斯基所讲的上线与下线,我们教师应支持上线,在活动中应多创造丰富的成长环境多挖掘幼儿的潜在能力多应用角色游戏与童话故事等方式:反对下线,提早进行小学化教育,不能!把幼儿的可能性变成现实性、在活动中鼓励孩子大胆举手发言,让孩子想说、敢说、喜欢说的语言的去表达,运用追问的方式去了解孩子的思维和想法、在活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孩子的思维比较活跃,从中拓开了孩子的想象与思维,看到孩子的快乐回应,使我感触很深、受益匪浅、盖老师给我们起了案例分析《糖果》,从案例中学习到做每件事要让幼儿在活动中是主体,教师只是去引导幼儿,后得到幼儿自己的决定、再与幼儿的安全感和乐观的心态也很关键,幼儿对家长最好是安全型依恋,幼儿与教师最好是积极型依恋,幼儿与幼儿要形成相互关心,相互帮忙,学会分享与成功的喜悦、
师生关系:不是有各种各样的优越教材与各种的特色课程,而是什么样的教师在传承课程的特色,教师是否知道幼儿的需求和反应程度、亲子关系:家长是幼儿第一任教师,所以家长们的言行举止与带头作用是非常重要的,还有要与教师多多沟通并配合教师的工作。
二、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明确领域核心价值。
盖老师简单的跟我们介绍关于《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的五大领域要求与发展、简单的列了从指南——领域——子领域——目标——(各年龄段典型表现)——教育建议的这一流程,我慢慢地翻阅了《指南》一番,使我回忆起我在教学中经常遇到的问题与如何更好的用什么样的方法教育幼儿,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自己的正确方法与不足,阅读《指南》中,使我更好的对五大领域的认识与对孩子的正确要求与指导、如:
(一)语言——倾听与表达、阅读、书写准备。
反对机械式学习,要用让幼儿容易接受的教学方式,家长要用独白式的语言(如:不能概括的问宝贝你今天在幼儿园做了什么?而是要一问一答宝贝你今天在幼儿园有吃饭吗?有、吃什么饭?大米饭、等等)教师讲故事基本都是讲完后,幼儿相互复述可用耳朵与嘴巴的图片进行幼儿选择图片后进行复述(选择耳朵的幼儿必须听嘴巴图片的幼儿讲述故事)、多多开展亲子阅读,有利于幼儿语言的发展、教师提问要用开发式提问,而不是用针对性问题、教师与家长都要多采用重复式阅读。
(二)社会——人际交往、社会适应。
要幼儿能适应群体,接受教师的教学、不是一定要学会了什么,而是用什么样的教师什么样的教学去交、让幼儿有认同感与归属感、幼儿与幼儿之间哟相互友爱(不能采取攻击,破坏,退缩,回避等方法去解决问题、)要教幼儿热爱集体,社会技能,关爱他人(包括合作学习的机会,集体活动,假装角色游戏,同伴矛盾,有针对性的幼儿的评价等),幼儿说谎是怕教师的批评,教师应及时反思。
(三)科学——探究(兴趣、过程、能力)结合幼儿生活活动中的实际实际情况。
能让幼儿更容易的接受教学知识、(如日冕仪就可以与时钟挂钩进行教学,把动手实际操作运用到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的事物,让幼儿做中学、把常识,思维,数学的认识都结合在一起教学,从序列·类别等多方面结合让幼儿去明白数的内容、要利用丰富的辅助教材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让幼儿自己研究的科学探索知识来摸索并得知数的分成、(如结合游戏藏宝去感知方向一样)(四)艺术——引导幼儿学会用心去感受和发现美,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现和创造美,丰富其想象力和创造力。
多带幼儿去大自然感受大自然,对美的体验后去创造、丰富活动资源,自主探索。
(五)健康——良好的身体、愉快的情绪、强健的体质、协调的动作、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基本生活能力。
幼儿的身心状况:情绪安定愉快;具有一定的适应能力、动作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平衡能力,动作协调、灵敏;具有一定的力量和耐力;手的动作灵活协调、生活习惯与生活能力:具有良好的生活与卫生习惯;具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具备基本的安全知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不仅这样,指南把孩子三个年龄段3—4岁、4—5岁、5—6岁的要求都写得很详细,每一点小目标都注明了教育建议如何去做等、又如盖老师举的列子:常识的春夏秋冬和动植物的划分过度到科学《数学认知》目标2:感知和理解数、量及数量关系、可见教育部发布《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是值得我们时时阅、时时看、时时做的。
三、如何实施《指南》
1、家长活动教育互动。
2、家长学校的品质。
《指南》"说明"明确指出:
1、应关注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整体性、(不片面追求某一方面或几方面的发展)
2、应尊重幼儿发展的个体差异、(切忌用一把"尺子"衡量所有幼儿)
3、应理解幼儿的学习方式和特点、(严禁"拔苗助长"式的超前教育和强化训练)
4、应重视幼儿的学习品质、(不能单纯追求知识技能学习的做法是短视而有害的)
我详细的阅读了一下,我觉得我们不能单过目《指南》就完就忘了,应把这四点牢牢的记在心中,同时了解幼儿学习特点:做中学(直接经验);玩中学(游戏);生活中学(生活)等,它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中结合教学的实践中运用中出发。
孩子是祖国的未来与希望,幼儿教育的好坏,对孩子孩子的各方面的发展起到很大的影响、幼教事业的正确的发展与指引对孩子是值得我们借鉴思考的、我们老师应以身作则,只有不断的在实践中结合新的理论知识,不断学习新知识,理论结合实际,才能做得更好。
第9篇:儿童读书心得
近几天,我读了法国著名作家法布尔的《昆虫记》。我深深地被这本书吸引。它用生动有趣的语言描述了数百种昆虫的生活习性,让我细致地了解了昆虫。法布尔为我开启了昆虫世界的大门。
比如,蝉是一种自食其力的昆虫,也是大自然的歌唱家,它在夏天为我们带来高昂的歌声,但人们并不十分喜欢它,因为它的声音太吵。蚂蚁是一种勤劳的昆虫,它有史以来都被人们看作为勤劳和团结的象征,但法布尔却发现,蚂蚁有时却十分贪婪和凶悍,它会将蝉辛辛苦苦觅得的食物洗劫一空。
《昆虫记》不仅让了解了昆虫,改变了过去对有些昆虫不正确的'看法,它还教我懂得了许多道理,学会了如何去观察事我物和研究问题。《昆虫记》可真是一本难得的好书。
以前我并不喜欢昆虫。看完这本书后,我觉得昆虫有时侯也很有趣,很勤劳。如果没有蜜蜂,我们就不能吃到蜂蜜;如果没有蚂蚁,人们就很难体会到团结的魅力;如果没有蝴蝶,大自然就不会有那么多美丽的花朵……昆虫也像人一样有丰富的感情,它既有丑恶的一面,也有善良的一面。
看完这本书,使我懂得了看问题不能光听别人如何讲,而要自己去观察、思索、实践、探究,从而寻找正确的答案,而且观察事物要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要一分为二的去研究和思考问题。
第10篇:儿童读书心得
哲学,就我们所知,它在西方文化中起源于公元前6世纪,在小亚细亚的沿海,就是现在称之为土耳其的一带。在儿童的发展中,他何时开始探索哲学,假使回答不需要等到青春期,是在儿童第一次能产生抽象思维的时候,我要说的是,就我所知,相比12或14岁的孩子,五六岁也可以是7岁的儿童更有可能提出哲理性的问题,并作哲理性的评论。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相当复杂的。
一种解释是,这种现象的.产生和哲学的本质有关。许多哲学问题,也许绝大多数哲学问题,都具有天真而朴素的特性。孩子天生就是纯真无邪的,因而很容易提出哲学问题。
另一种解释是,这种现象的产生与人类社会把孩子转变为成人的社会化进程有关。成人常常阻止孩子提出哲理性的问题,先是自以为是地对待他们,次则引导他们好问的头脑转向更加“实用”的探索。大部分成人本身对哲学问题毫无兴趣。他们可能觉得某些问题甚至挑战了自己。而且,虽然对于到多数成人来说不可能是普遍现象,但确实孩子们提出的很多问题,他们没办法提供明确的答案,甚至标准字典或者百科全书也没办法解答。
所以在面对孩子的时候,成年人应该蹲下身来,放弃高高在上的俯视角度和所谓的成年人的尊严,悉心地呵护孩子们的想法,鼓励他们,让他们做自己想做的人,说自己想说的话,思考自己想思考的问题,保持纯真无邪,这不也正是孔子所向往之大同世界么?
第11篇:儿童读书心得
自从在两年前拜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一书之后,我对他的教育理念充满兴趣,一种追探的愿望十分强烈,陆陆续续读了他的几本书,《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这本书,对我的教育工作有很大的启迪。尤其是一个个小案例给我提供了教育的对比,如同一面面镜子能映照出教育的差距,折射出有效的教育途径,也透视出我的教育反思点和教育的方向,下面就对比事例谈谈我的感想。
事例描述:一天早晨,苏霍姆林斯基在校园里散步,看到幼儿园一个4岁的女孩摘下了校园的花房里新开的最大的一朵玫瑰花,从容地向外走。苏霍姆林斯基很想知道她为什么要摘花,就弯下腰亲切地问:“孩子,你摘这朵花是送给谁的?能告诉我吗?”小女孩说:“我奶奶病得很重,我告诉她学校里有这样一朵大玫瑰花,奶奶不相信,我现在摘下来送给她看,看过后我就把花送回来。”苏霍姆林斯基的心颤动了,他带着小女孩,从花房里又摘下了两朵大玫瑰花,对孩子说:“这一朵是奖给你的,你是一个懂得爱的孩子;这一朵是送给你妈妈的,感谢她养育了你这样好的孩子。”
情景对比一:一天早晨,我在上班路上,看见一位老奶奶搀着一位小孙子正从我家楼下经过,老奶奶看见花坛中有一棵月季花树上盛开真粉色的月季花,一边走一边对小孙子说:“奶奶去摘一朵,你拿到幼儿园。”小孙子说:“老师说:‘公园的花不能摘,大家要爱护。’”老奶奶说:“老师又没看见,你对老师说自己家的,不就行了。”说完,老奶奶就摘下了其中开得最大、最艳的一朵。我亲眼见证摘花经过,却没有上前阻拦和教育,只是在思考着一个问题:“教师的教育价值究竟是什么?只是纯粹的课堂或是口头文化还是应该体现在教育波及的整个生活?”在这个事例面前我是一位教育无为者。
情景对比二:在艺术主题活动《秋》的活动背景下,小婕带来了香扑扑的桂花,整个班级弥漫在甜滋滋的桂花香中,大家感受到很温馨和甜蜜。
小忆低声说:“这个花我看见在滨河花园摘的。”小婕的脸一下子暗沉,斜眼看着小忆。眼神中仿佛说:“谁让你说的!”我相信小忆的话,因为他是小婕的邻居,他们又是好朋友。听后,我了小婕花真正来源,小婕不置可否。这时,老师采用说教的口吻说:“小婕把花带到幼儿园,说明她有关心班级,爱同伴的心意,但这种行为对不对?为什么?”接着说:“如果有了这份心意,最好怎么做合适呢?”
又接着说:“公园里的花是公共绿地,大家要爱护,才能美化我们居住的环境。”
三个相似的事例,却折射出不同教育理念下三种不同教育行为,也反映出不同儿童观影响下的教育行为,虽然只是很普通的事例,却发人深省。我的教育起点在行为规范的本身,是幼儿耳熟能详的、条条框框的规则,缺乏人性和情感性,显得比较生硬和枯燥,以说为主,老师常常有这样的感叹:“孩子说说都会、听听都懂、就是做做脱轨。”第二个教育无力的案例就是这种教育方式下的产物。而苏霍姆林斯基的教师却意味深长,让教育者记忆终身。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没有什么比人更重要的了。教育学当成一门“目中无人”的学科,他谈论的中心始终是人,人的思想、人的智力、人的情感。教育是帮助人成长的学问,具有强烈的社会性、情感性。教师是学校教育的主要承担者,更需要有唯美的灵魂、高尚的道德、资深的专业文化,富有生命力和情感化的教育方式引导孩子、教育孩子、在生活教育情境下锻造他们完美纯洁的心灵。
用爱拉近老师与孩子的距离——读《教育在十字路口》有感
寒假读了《教育在十字路口》一书,作者对于教育的目的作出了独到的见解“教育的目的应在于:借助知识、智慧和爱,使个体获得精神解放,并以此唤醒和释放学生本性中的精神渴望,提升学生的心灵层次。因为唯有当教育成为精神自由的主人,背离技术至上的'奴隶时,其才能正真地摆脱徘徊,走出十字路口。”作为教师的我们,特别是一个班级的班主任来说,用我们的爱来教育孩子,能够使孩子在学校的生活更加地愉快,身心能够健康地发展。
“谁爱孩子,孩子就会爱他,只有用爱才能教育孩子。”班主任要善于接近孩子,体贴和关心学生,和他们进行亲密的思想交流,让他们真正感受到老师对他的亲近和爱。
一、爱就在学生的身边
从学生出生到成长的每一天,都受到自己家长的爱与关心,但是由于学生年龄小,平时没有感受到这一份就在身边的爱,班主任平时可以利用晨会和班会通过讲故事等活动,让学生通过故事感受到孩子成长过程中父母长辈对自己的成长所付出的爱,这一点尤为重要。
因为有爱,有时会得到父母的赞美,在赞美的同时帮助孩子学会欣赏生活中的美好;因为有爱,有时会受到父母的责备,但是责备的同时帮助孩子学会了分辨对错;因为有爱,有时会得到老师的表扬,这表扬让学生看到了其他人身上的优点;因为有爱,有时老师会批评学生的错误,这批评让学生学会了知错就改;因为有爱,有时会得到他人的帮助,而让学生感受到助人之后的快乐……爱就在学生的身边
二、爱我们身边的人
注重学生的身心全面、和谐发展。要培养教育学生具有有责任感、文明礼貌、宽容和尊重他人,我们要教育学生学会关心他人。关心他人可以从关心自己的父母开始,关心身边的人,关心集体,关心学校,关心班级。
在冬季三项比赛前的准备阶段中,解萌二年级了还不会跳绳,班级里的其他小朋友没有嘲笑她,而是每次大课间活动的时候在边上帮助她练习跳绳,把自己在学跳绳时的经验和她分享。当解萌学会了跳绳后,其他的同学大声地告诉我“陶老师,解萌会跳绳啦,她能连起来跳二十多个了!”看到一群孩子在那里为她感到高兴,让我也十分地感动。解萌在在练习跳绳的过程中体会到从不会到会再到熟练,这样的过程是需要付出努力的,但是自己的努力是一定会有收获的,其他的孩子也在帮助解萌的过程中感受到了同伴之间的互助和分享是多么地快乐,发自内心的关心帮助身边的人。把我们的下一代真正培养成有开放头脑、宽阔的视野、博大胸襟、平衡的心态、高远的志向,能适应现代社会挑战的新一代。
第12篇:儿童读书心得
在暑假里学校布置了阅读高宽课程系列丛书并写心得的学习任务,我选择了《我是儿童艺术家》这本书,书中主要阐述了艺术在儿童成长过程中的价值,它是儿童经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艺术教育对儿童的成长有着促进作用:艺术能够丰富幼儿的生活,艺术创作给孩子们提供了表达自身想法与情感、展示个人体验的机会,可以让孩子们感到满足,并获得乐趣,艺术可以帮助幼儿提升自身认知、语言、想象力、创造力、思考能力等多方面能力的发展。
幼儿园中常常出现这样的情景:老师命题作画,并且配合了优美的范画。其实这也限制了儿童的创造力。本书中通过大量的教育实例和图片,丰富了我的艺术教育经验,对于我理解和学习艺术教育帮助很大。教师应为幼儿创设环境,提供给幼儿充足的机会去探索艺术材料,创作艺术作品,并学会欣赏他人的艺术作品。支持孩子创造性的艺术表现,作为教师具体应该怎么做呢?
首先进行艺术教育教学活动前,教师要明确教学目标,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也要给予孩子时间,让幼儿有机会表达他们的想法和意图,培养儿童的主动性和进取心。教师除了要进行常规的艺术教学活动之外,还要仔细观察幼儿是怎样进行艺术活动、与同伴互动、独立解决问题等方面,从而正面引导,让孩子主动、积极、大胆地表现自我。
其次教师应鼓励幼儿去欣赏、探索与创造艺术,从而加深孩子对环境的理解,丰富生活,获得快乐,展现自我。教师应为幼儿提供操作的机会,不给予孩子强制性的活动目标与内容要求,鼓励幼儿探索新材料,运用各种方法组合材料、进行创作。幼儿可以在课堂或游戏时间里去操作美工材料,可以在自身的发展水平上探索材料和工具,可以不被约束或强迫制作一些作品,从而更直观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创造出更多、更新颖的艺术作品。当然,教师应从幼儿的兴趣点出发,在活动室里布置一些艺术作品,将艺术活动融于幼儿的一日生活中,发挥自然环境的'教育作用,结合家长资源与社区资源,进一步增加幼儿的艺术体验,以便孩子开拓视野,创作出更多优秀的艺术作品。
最后支持孩子的艺术创作和艺术鉴赏,教师要从学习环境、一日生活、与儿童的互动这几方面下功夫,教师自身要具备一定的艺术教育能力,理解孩子艺术能力的发展,为孩子创造支持性的艺术环境。在活动室里创设专门的美工区,提供丰富、充足、开放性的操作材料,并保证材料的安全与卫生,给予幼儿充足的活动时间,尊重孩子的自主性,多倾听孩子的想法,并将艺术活动融于孩子的一日生活中,把孩子的艺术作品进行展示,给予孩子积极的肯定与鼓励。
教师更要重视孩子在进行艺术表现时的过程,而不是最终的作品,鼓励孩子去享受艺术,让孩子们都能成为“儿童艺术家”。
第13篇:儿童读书心得
《冒险小王子》是爸爸带我去书城时买的,今天我来介绍一下第一本。
这本书主要说了一位生活在大方块,却天生拥有一种魔法,他叫包小龙。他在一次露营中看见了一颗粉红色的'流星飞进了他的眼睛里,那就是流星复活者他今年被邀请到了纳尤古的齐格威精灵学校,他在路上遇到了一个叫面条的小精灵,也结识了两个好朋友,他们一个叫于萌萌,一个叫汤诺。他们的小精灵分别是夜眼灯和米霜。在齐格威,有一个坏老师想得到流星复活者,面条因这件事而死亡,但被包小龙用流星复活者而复活了。
读了这本书我明白了朋友是很重要的。
第14篇:儿童读书心得
今天早上,我在桌上找到了本《小桔灯》的书,再仔细一看,哇!作者是冰心!我最喜欢她写的文章了,她可是那个时代的才女呀,于是,我迫不急待地打开看了起来。
我认真地读着读着,我的眼眶渐渐湿透了,是什么力量让小女孩如此坚强?让她勇敢乐观?我很感动,因为从文中我看见一个岁的小女孩,她十分得瘦弱,嘴唇冻得发紫。她说:“我想打一下电话,打医院的电话,打给胡大夫”。我问:“打通电话说什么呢?”她说:“你只要说王春林家病了,她就来了”。
电话打通了,她谢了我,便走了。后来我她家看见了她问她锅里有什么。她笑着说:红薯稀饭———我们的年夜饭。我不由的想起我自己的平时吃的都是大鱼大肉的,可是她却笑着说如此简单的年夜饭,可见她是多么得坚强啊!
小女孩这种坚强乐观的生活态度,就是对于现在的.我们也是十分值得学习的,如果我们不管在生活上或者学习上遇到了一些困难和挫折,都能像这个小女孩那样的坚强,那么,我们不管干什么学什么都会成功的!
我们现在的小朋友都被父母宠爱着。我们就像在蜜罐里泡大的。如果我们有小女孩这样的经历。一定会哭得像什么一样。而不是像小女孩一样为父母找医生,那么坚强那么勇敢我们都要向她学习。
第15篇:儿童读书心得
这只小鸟将永远在我的天堂的花里唱歌,快乐王子可以在我的金城中赞美我。”当我合上这本书,闭上眼睛,快乐王子帮助别人的事像放电影一样在我的脑海中重新放映了一遍,依然令我感慨万分。
他是一个看上去就像个天使的可爱人儿;他是一个如此快乐得让任何人都感到高兴的人儿;他是一个从来不用为生计发愁的人儿。可是,难道他真的没有忧虑吗?难道他真的没有悲伤吗?不是的,快乐王子也有自己的悲伤和忧愁。他将贫苦人们的疾苦看在眼里,痛在心里,他也终于明白了眼泪的重量。于是他决定要帮助他们——他让燕子将身上的宝石金银都衔下来,送给那些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人们。而自己却在耗尽全部之后,伴随着最后的心碎,变成了一堆“连乞丐都不如的垃圾”,而被推到粉碎。而那只思想有了巨大变化的燕子也终于病死了,累死了。王尔德的语言优美哀伤,一切感情的铺垫都使得最后的毁灭打好了基础,因此眼泪流下也是水到渠成的事情。我总是回想,快乐王子到底快不快乐,他站在高高的柱子上,俯瞰着这个弱肉强食的世界,俯视着这个并非完美,而是充满冷漠残酷的城市。也就是这样的位置让他“不忍卒看”,让他觉得他应该帮助痛苦中的人们,所以他竭尽所能地将自己身上的宝物都分给了贫苦的人们。快乐王子是不快乐的。因为他的善良,因为他的细软,让他对不美好的事物没有丝毫的.抵抗力,“先天下之忧而忧”让他无法快乐。快乐王子是快乐的。因为他的助人为乐,因为他帮助了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心里是温暖的,所以即使睡着也还是会笑的。
可是,看童话的我并不感到快乐,因为快乐王子的努力并没有换来他想要的结果,世界还是一样的冷漠和无助,并没有消耗一丝一毫。二故事的结尾也并没让我看到任何实际的希望,而是将救赎的任务推给了万能的上帝,鸟儿在这里欢唱,王子在这里开怀,二师姐仍是一如既往的黑暗。
朋友们,请大家伸出援助之手,去帮助有困难的人吧,即使是在车上让个座,为疲劳的父母倒一杯茶……我坚信,唯有爱,才能让人间更美好!
本文标题:儿童读书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