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读书心得

句文网    发表于:2023-07-31 21:43:09

第1篇:《中庸》读书心得

一直以来就对我国传统文化很感兴趣,初中的时候因为时间紧任务重,只零碎的学过一些,然而都不够系统,不能够准确的把握其精神实质。到了高中有了很多自由支配的时间,就买了一些有关传统文化方面的书。今天读完《中庸》,感触颇深。

《中庸》里面涵盖了有关做人,修身,齐家,治国的道理,中庸之道自古至今一直受到知识份子的追捧,里面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然而,对于这种儒家思想的代表作,我们必须批判的.继承和吸收,它有很多思想是正面的是积极的,然而,也还有很多不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所以,我们一定不能迷信书本。

中庸之道是中国的传统优秀文化,是值得现今社会提倡和学习的,是宝贵的精神遗产,值得所有中国人学习,值得我们深研。

第2篇:《中庸》读书心得

《中庸》之所以给我留下深刻印象并且使我受益匪浅,还是它那富有人生哲学的思想内涵。《中庸》以一种朴实无华的语言,以一个个浅显易懂的道理来启发人们中庸之德的重要性,以及怎样能够朝中庸的方向努力,提高自身的人格修养。全书自始至终渗透着一股厚重的儒家气息。《中庸》开篇即曰:“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为教”,言简意赅地揭示了中庸之道的思想核心,是自我管理。中庸的中心思想是儒学中的`中庸之道,它的主要内容并非现代人所普遍理解的中立、平庸,其主旨在于修养人性。

第3篇:《中庸》读书心得

看了《中庸》之后我豁然开朗:就是因为我们怀着对天依赖的心情,让我们变得习惯从天得到鼓励以及活着的动力。可是有没有想过,我们如此景仰、依赖的天又是如何看待我们的?轻视,抑或是不在乎?快乐了就施舍一点恩惠,不开心了就让你吃点苦。我们应该学习中庸,对天也中庸,不卑不亢,敬畏他但也不迷信他,努力修为自身,让自己到达一种不管怎样都能泰然自假设、保持心境平和的境界,平静地面对天给我们的一切,不期待他的眷顾,也不害怕他的降灾,在天不断为难的时候不会去想什么时候才是尽头,而是自强不息并且在苦境中自得其乐,没有什么可以真正影响到我们。或许这样,天反而会尊重我们,也只有这样,我认为两者才是平等的.,才能真正的和谐相处,才是真正的天人合一。

第4篇:《中庸》读书心得

王老师开解的这一课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如何从中庸之道看人格教育。我的感悟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什么是真正的强者

我以前经常会这样教育学生:孩子们,让我们做真正的强者。或者我自己也会鼓励自己要做真正的强者。可是我为什么没有培养出几个真正的强者,而且自己也常常被一点点风雨就打得七零八落呢?原来我内心里的强,以为就只是硬撑到底。今天学了《中庸》,才知道,真正的强者是“仁者”、是“勇者”、而且还是“智者”。而我自己,以前所谓的强根本不具足这三个条件。我大多数的时候就是咬牙坚持,忍耐、再忍耐,忍到最后,终有一日暴发出来,那就火烧功德林,前面所有的努力都白费了。今天终于明白了,要有“宽柔以教,不报无道”的仁爱之心,才能做真正的强者。这样的强者,根本就不需要强忍,他是自然地承受,不需要费功夫,有了大慈大悲之心,就不会与任何人、任何事去对立。提不起这颗心,无论怎么忍,都是有后遗症的,不是忍到火山暴发,就是把自己忍出病来,得癌症、抑郁症。所以要想做真正的强者,就要有仁慈之心。第二就是要有坚定的信仰,有了信仰,就敢上刀山、下火海,就有“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的勇猛之心,就敢于舍身取义,这才是真正的强者。

没有这分心,仍然会晃晃悠悠,不会勇猛精进。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如果没有“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的坚定信念,就很容易一下子心血来潮,一下子又猛地退转,进一步退三步。这不是真正的强者。第三就是要有“和而不流,中立而不倚”的智慧,才能做真正的强者。我们有几个能够做得到呢?要同流而不合污,要恭敬一切人事物,对于错的、不合道的,我们也要恭敬,但是我们可以不学习,这叫同流而不合污。可是我们要么就是同流合污,要么就是争锋相对,这就不是中庸之道,也就不是真正的强者。《道德经》里说:“是以兵强则不胜,木强则兵。强大处下,柔弱处上。”这都是中庸之道,都是强者的智慧。所以,学习了这一课,末学真正理解了什么是真正的强者,我一定要立志做一名真正的强者,我坚信我会在不断的学习与磨练中茁壮成长,让自己最终成为一个完完全全的正能量体。

第二、如何去教育孩子做真正的强者

强者教育不只是我自己急需,而且也为孩子们所急需。现在我们教的好多学生,到了初三还提不起精神,怎么打鸡血都没太多用处,不听讲的还是不听讲,不完成作业的还是不完成作业,上课睡觉的还是上课睡觉。老师看不到多少真正的强者,为什么?因为孩子们缺乏仁、缺乏勇、缺乏智。三样必备条件一样都没有,就算是硬着头皮忍一忍,他们也不愿意。他们觉得是帮老师忍的,为父母忍的,没有感恩心,就是没有“仁”;舍不得下蛮劲,舍不得拼搏,就是没有“勇”;没有责任心,随波逐流,人家都放纵,考不起高中的又不只我一个,我也为什么要努力?这就是没有“智”。所以,我们要从小对孩子就进行这三个字的`教育,没有这个基础,就培养不出真正的“强者”,缺了这三个字的教育,我们看到的要么是一批持强凌弱的霸权者,要么就是一批毫无血气的讨好者,甚至是一批自暴自弃的颓废者。少年志则中国志,少年强而中国强,少年雄于地球,则中国雄于地球。如果我们培养出的少年只是一批霸权者、讨好者、颓废者,那么我们民族的脊梁在哪里?我们祖国的希望在哪里?

让我们重新审视我们的教育,重新审视我们自己,我们做为一个教育工作者,要做的其实太多太多。在这个现实环境里,在这个大染缸里,如果我们只是满足于把书本上的知识技能传授给孩子,自己还不赶快修身,同时也不教孩子修身,那么我们反过来怨孩子一届不如不届,教师越来越难当,我们的出路又在哪里呢?我的幸福感从哪里培植呢?我们将陷于吃亏不讨好的恶性循环里,什么时候是个头呢?所以,为了自己、为了他人、为了社会,我们教师首先要担当起历史的使命,我们自己首先要做真正的强者,才能培养出一批批祖国真正所需要的人才、才能培养出我们民族未来的脊梁。

让我们一起来做真正的“强者”!

第5篇:《中庸》读书心得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中庸》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第三句的意思是去学习和修炼率性的道才叫做教。学习和传播幼儿、少儿文化很长时间了,因为当初对中国的教育体制不满意,所以才找到了现在的这种教育。

教到底是什么?教育?还是教化?我认为教首先是一种自我认知的过程。就像我经常对父母说,教育孩子就是一种自我成长。孩子是以榜样的力量,作为自己学习的基础。你希望孩子成为一种人,首先自己要具有这种人的品质,可能你不是这种人,但是你要为之努力。育就是养,就是我们经常说的养育。那么教育就是教养。可是生活当中,我们往往把这两个词分开。教育是老师和学校的事情,教养才是自己的事情。一般我们说一个孩子没有教养,会指他的家教。暗地里实际上是在责怪他们的父母。相对来讲教育的面积可能会更大,一个孩子教育不好,跟学校,跟父母,跟老师都有关系。化的字义是使性质或形状发生改变,就如同《大学》里把亲民作新民解释一样。我们改变不了别人,只能改变自己。还是那句话,自己改变了,这盘棋也就变了。

怎么能让自己做到化,就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也可以理解为:修道就是修身。让自己明白、发明、明了,经历这么一个过程,就会感知到自己的道,我们沿着这个道就会找到性,也就是我们的先天本性,也就是明德。串起来就是我把《中庸》的整个第一句还是理解为方法论。它也给我们描绘了一个图景,只不过这个图景更抽象一些。

结合《中庸》的第一句和《大学》的.理解,一个人具备的术,是在生活当中比较重要,但不是绝对的,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是绝对的。我身边的很大一群人,没有自信的原因就是他不具备所谓的一些术。从教育的角度来讲,术的意义就不大了。我并不是说术没用,而是说它不具备决定性的作用。单纯从天理的角度来讲,我们所追求的一切的术都是枝枝叶叶外头寻。教化自己,去影响别人。境随心转,相由心生。送给自己,也送给每一个可以看到我这篇读后感的人。

第6篇:《中庸》读书心得

《中庸》一颗在历史长河中,绽放出属于自己的光芒的明珠。《中庸》,一本人与人之间相处的宝典;《中庸》,一本让人如获至宝的书籍。而我因为国学知识竞赛,有幸欣赏了此书。

“中庸”——从字面意思上来理解,便是“执中”之意。但是,在执中又当求“中和”,在一个人还没有表现出喜怒哀乐之时的平静情绪就为“中”,表现出情绪之后经过调整而符合常理为“和”。它还教育了我们学习的方法(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做人的规范——“五大道”(君臣之间、父子之间、夫妇之间、兄弟之间、朋友之间和“三达德”(智、仁、勇)……它使人读过后,回味无穷,细细体会,就又会有一番新的理解,这真可谓是“温故而知新”呀!它让我们有了一个丰厚的文化底蕴,有了气魄和胸襟。

不仅仅是这样的,它还修养我的人性。

一天,我回到教室,看见一个同学从我的桌边走过,我的铅笔盒被他一个不小心摔倒了地上,只听见“叮当”一声,破了。我见了,正想冲过去发作,但想到了最近正在读的中庸,我的心头,似乎有甘露浇灭了怒火。我毅然走过去,把铅笔盒捡起来。给了一个灿烂的'微笑……从那以后,我和他成了一对最好的朋友。

《中庸》,我们中国人的精神护照;《中庸》,中国民族文化的基因;《中庸》,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

我们做人,一定要做一个“中庸”的之人!

第7篇:《中庸》读书心得

初读《中庸》,感觉很迷茫,不知其所云,不是因为字难认,相反字很容易,就是意思很难理解。而以前读《大学》,有很多生僻的古汉字,可是X意思很容易理解。但是,我还是坚持晨读,并查阅了一些资料辅助理解。现在,回过头来,感觉收获还是不小的。

关于“中庸”,程颐说:“不偏不倚叫做‘中,不变不更叫做‘庸;中是天下的正道,庸是天下的定理。”中庸是儒家的最高道德标准。中庸以“诚”和“中”为基本概念,叙述“天人合一”的形而上学。故其第一章以“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烛天命、本性、修道、教化,是人与社会发展进化的.哲学。上天之大德,在于宽厚,在于包容。中庸便是博大与包容。中,“把东西放在中”“中是一种胸怀,是一种境界;不苛求、在厌弃、不厚此、不薄彼”、“庸就是自在、认同、接受”,智者中庸,恰如其分,恰到好处的中庸之道也就是人生的最高境界和最大学问。

第8篇:《中庸》读书心得

和谐是古代社会的主题,我们中国要建设成为强盛、民主、文化、协调的社会主义国度。中国自古就有以和为贵的精良传统,北京奥运会上,一个“和”字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明精华,向众人传递了中国的处事立场。对我们个人而言,每个人要感性看待问题,以中庸的态度处置问题。

学习的过程也就是修身的进程,通过书本获得悉识,通过常识传递思维,,进而到达书中请求的道德水平。通过浏览,我学会了:君子以人治人,改而止。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自己不乐意做的事情千万不要强加给别人。“正人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幸运”,要学会以君子看事物的角度去察看事物,不要以君子之心度君子之腹。

在当今这个竞争剧烈的社会,压力充斥了人们的生活,人们开端抱怨社会的不公,而不是反思自己。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能力强的人就会生存下来,没有能力的人就会被社会淘汰,这是很畸形的'景象。因而,我们要温和的对待这个问题,不要将其极其化,在意识问题的基本上,一直空虚自己,是自己变的强盛,同时要坚持一颗谦逊谨严的心,不要戒骄戒躁,任何事件,当时有准备就会胜利,没有预备就会失败,不要盲目自负,要做到胸有成竹。

人要活到老,学到老。唯有博大和宽容,才干兼容并包,使为学存在世界目光跟开放胸怀,真正做到“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进而“泛爱众,而亲仁”。咱们要逐渐的进行学习的五个档次,终极使本人适应社会,实现自己的幻想。

激动是魔鬼,在面对难题的时候,一定保持一种平和的态度,不要心急,缓缓的处理,只有这样能力战胜艰苦,最终达到成功的此岸。所有任性而为,不要强求,只要属于自己的货色,就永远跑不了!

在《中庸》中,我领会到了知识的主要性,知识真的能改变一个人的运气。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学习可以转变人的思惟境界和文化层次。博学之,审讯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是学习的五个层次,正所谓质变才能达到量变,在我们积聚量的时候,一定要以中庸的态度来面对事情,以平和的心态处理事情。

近多少年来,爆炸性新闻比拟多,比方说“我爸叫李刚”等,这些消息从侧面反应出中国的国民生活程度差距很大,其中,确定有良多人在埋怨为什么自己不那么富有,认为生涯不公正。实在,我感到,生活是最公平的,只有你付出了努力,生活就会给你一份回报,别人用一份尽力就能做到的,我们可以用一百分的努力去做;别人用非常的努力做到的,我们能够用一千分的努力做到。假如这样子的话,即便我们再贫困,再笨拙,也一定会靠自己的才能将生活水平进步,必定会变的坚强起来!

第9篇:《中庸》读书心得

《中庸》原文“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喜怒哀乐的情绪还没有发生的时候,心是平静安宁祥和无碍的状态,称之为“中”;如果情绪之发生时也能由这种“中”的状态控制,那么称之为“和”。『中』的状态是人性最本初和自然的状态,也是天下万事万物的根本,人对事物发出情绪能够用『和』原那么制,那么是最接近道的。《中庸》强调中庸之道是人们片刻也不能离开的,但要实行“中庸之道”,还必须尊重天赋的本性,通过后天的'学习,即《中庸》所说的“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天命之谓性”,是说人性是由天赋予的。“率性之谓道”,是说循着这种天性而行就合于道,认为人性是善的。教育的作用就在于治儒家之道,所以说“修道之谓教”。实行“中庸之道”既是率性问题,也是修道的问题,这是开展了孔子“内省”和曾子“自省”的教育思想。《中庸》又提出了有德之人必须好“三达德”,实行“五达道”,才能到达“中庸”的境界。所谓“五达道”即“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处理这五方面关系的准那么是:“君惠臣忠”、“父慈子孝”、“夫义妇顺”、“兄友弟恭”、“朋友有信”。“五达道”的实行,要靠“三达德”:智、仁、勇。而要做好“三达德”,到达中庸的境界,就要靠“诚”。教育的目的就是要人们努力进行主观心性的养成,以到达“至诚”的境界。

第10篇:《中庸》读书心得

《大学·中庸·孝经》这本书教育意义很深,令我受益匪浅。

书中我最认同的一句话是:“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大意是:通过探索了解道理,丰富知识,处事的意念诚实,对待事物的态度就客观了,人的心志就端正了,品行也就好了,家族也就可以整肃好,就能治理好国家,天下就太平了。如果我们都这样做,那给多好,天下能太平,是世界人民共同的心愿。

书中我们都应该做到的是:孝子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衰,祭则致其严。大意是:孝敬侍奉父母时,应当尊敬他们,使父母高兴,父母生病时,应当表现出焦虑,他们死后,应当十分悲痛,祭拜父母时要严肃,这样才算孝敬。

如果人人都能做到这两句话,那么人人都有丰富的知识、高尚的品德、端正的态度,那家族就会兴旺起来,国家就会强大起来,那国家之间将很友好,天下就太平了,这是多么美好,希望我们的明天更美好!

暑假里,我与家长共同阅读了“羊城分级阅读“系列的《大学中庸》这本经典读物。

经过与家长共同阅读,我突然觉得读书的确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情,《大学中庸》是一本文言文的经典书籍,虽说这本书很难读懂,但是我借助电脑的力量觉得其中很有意思,并且也让我领悟了许多人生的道理。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大学》部分的一个片段说的非常有道理:“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城,意城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意思就是说:“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后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

这段说的很对,知识十分重要,知识来自于对万物事的认识,有了知识的`人,才能成就大事;有了知识的人,品行会良好;有了知识的人才会管理好家庭,才能成就梦想。

通过与家长共同读书,让我知道了自己知识的微薄,中国文学的博大精深,今后要广泛阅读,不断理解中国文学的精髓。也让我从读书中懂得了如何尊重别人,并从中找到了快乐。我读书,我成长,我快乐!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古典文化名著是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年伊始我院组织了对传统文化《论语》的学习,现在又组织学习了《大学中庸》,通过这两次学习,使我不仅体会到了古典文化的经典和博大精深,更感受到中国的传统文化对我自身的指导意义。

第11篇:《中庸》读书心得

《中庸》是我国儒家的重要经典之一,该书讲述儒家关于修身、治国、处世等方面的伦理道德思想,要求人们按照这些道德标准和原那么,调节个人的思想和言行,做到不偏不颇,无过无不及。“但凡豫那么立,不豫那么废。言前定那么不跲,事前定那么不困。行前定那么不疚,道前定那么不穷。”的做事原那么对于指导我们的言行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教育的开展已呈日新月异之势。教材在不断更新,每间隔一段时间就会增加一些与科技开展程度相适应的教学内容;教育思想也在不断更新,科技创新的新世纪要求培养与时俱进具有创新素质的建立者和接班人,老师必须彻底转变教育观念,变以前的“满堂灌”为如今的启发式教学;学生的视野在信息化时代也得到了空前的拓展,成年人不会的事情他们能驾轻就熟。几千年前的古人尚且知道“准备”的重要性,无论言行只要事前准备充分,就会立于不败之地。作为一个受国家培养多年的教育工作者,要想圆满地完成教育教学任务,唯有“准备”才无愧于国家,无愧于人民,无愧于祖国的下一代。

老师的“准备”无非两个方面,一是思想的准备,二是行动的准备。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学生成绩的好坏通过一两次考试便能分出上下,但教育质量的优劣却需要经过长时间的检验,融入社会后他(她)能否创新就是检验的标准。老师教出一个分数较高的学生比较容易,但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却相对困难。怎样培养学生的问题我们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老师的职责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教给学生知识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交给学生学习知识的方法。有了这样的思想认识,行动的准备才有目的和方向。更新教育观念、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是老师首要的工作。

老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要时刻关注外部的教育动向,重视研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讨论合作学习的有效性怎样表达;更新知识储藏更是老师工作的重心。老师与学生是一桶水与一碗水之间的关系。老师的知识不仅要广泛,而且要有深度。农村学校存在既超编又缺人的突出矛盾主要原因是老师的知识面太窄,影响了学校的开展及学生综合素质的进步,谈到深度,我们的老师又常会遇到这样的为难事,假如学生询问下一个学段或者是科技前沿的`相关知识,我们往往会以“我讲了你也听不懂”加以搪塞,这样的答复对学生的伤害有多深我们考虑过吗?

为了学校的开展,为了少年儿童的安康成长,为了我们教育教学的游刃有余,我们必须制定终身学习方案,像久旱逢甘雨一样坚持学习;在新的教育形势下研究学生显得尤为重要。不仅要研究学生成长的环境,而且要研究学生的心理,对一班学生按照不同情况进展分类,并根据先进的教育理论和实际情况进展因材施教。 中庸的思想给了我启迪,同时也给了我力量。亡羊补牢从如今开场进展知识储藏将成为我工作中的又一追求。

从开场接触《论语》起,“中庸”便在我的生活中频繁出现,于是渐渐浅尝了这个易懂却又高深的词汇。“中”意为不偏不倚,过犹不及;“庸”意为平常,平庸。

第12篇:《中庸》读书心得

《大学中庸》这本书包括两大部分,一部分是《大学》,一部分是《中庸》,它们都是《礼记》中的一部分。

《中庸》是一篇重要的`儒家哲学经典文献,它从本体论、主体论、伦理政治论、宇宙论四个向度展开了儒家哲学思想体系,经道德本体作为始基,以道德主体作为核心,阐述了秉具天命之性的人在社会和自然中的立身原则和行为规范,最终将天人、内外之道归结为一“诚”。

《中庸》接续孔子、曾子思路,继承并改造三代天道观,将超越而外在的、神圣的、具有德性并依据德性主宰人事的“天”进一步转化为超越内在的、作为包括人在内的宇宙万物之终极本原的道德本体。

第13篇:《中庸》读书心得

中庸是天下之大本,要不偏不倚,不变不更;要至诚至性,率性而为;要行乎当行,止乎当止。其中尤以”慎独“最为重要。在生活中,我们不管在什么场合,都应该中规中矩,慎独自律,这才是”君子所为“。那些离经叛道的.行为是不可取的,这样只会沦落到”小人行径“。是故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中庸不是一种追求,而是人性的本质回归。

第14篇:《中庸》读书心得

《中庸》原文“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喜怒哀乐的情绪还没有发生的时候,心是安静平易祥和无碍的状态,称之为“中”;假如情绪之发生时也能由这类“中”的状态控制,那么称之为“和”。『中』的状态是人性最本初和自然的状态,也是天下万事万物的根本,人对事物发出情绪能够用『和』原那么制,那么是最凑近道的。《中庸》重申中庸之道是人们片刻也不可以走开的,但要推行“中庸之道”,还一定尊敬天分的本性,通事后天的学习,即《中庸》所说的“天数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天数之谓性”,是说人性是由天分予的。“率性之谓道”,是说循着这类本性而行就合于道,以为人性是善的。教育的作用就在于治儒家之道,因此说“修道之谓

教”。推行“中庸之道”既是率性问题,也是修道的问题,这是睁开了孔子“自察”和曾子“自省”的教育思想。《中庸》又提出了有德之人一定好“三达德”,推行“五达道”,才能抵达“中庸”的境地。所谓“五达道”即“君臣也,父子也,夫妻也,昆弟也,朋友之交

也”。办理这五方面关系的准那么是:“君惠臣忠”、“父慈子孝”、“夫义妇顺”、“兄友弟恭”、“朋友有信”。“五达道”的推行,要靠“三达德”:智、仁、勇。而要做好“三达德”,抵达中庸的境地,就要靠“诚”。教育的目的就是要人们努力进行主观心性的养成,以抵达“至诚”的.境地。

《中庸》还论述了学习程序,并重申“择善而固执之”的勤劳不懈精神。它说:“博学之,审讯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是为学必有的过程。它又说:“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在教育上它所提出的为学程序与坚强的学习精神,到现在仍有借鉴意义。

系统地阅读过《中庸》,对古文经典有了简易的认识,忧如换骨脱胎似的,对古文经典有了崭新的认识,即使在科技这样兴盛的今日,他们文章中的看法仍可是时,由于先人、今人及未来的人,心性是相同的,对事物的见解,做人做事的原那么都有相通之处,不论时势如何变迁,作为生命主体的人都是相同的,不论什么时代都有共性。

为何四书能传承不息?读完《中庸》事后,我算有了一点意会,由于它们是中华文明的传承,更由于它们自己就拥有旺盛的生命力,历风风雨雨,经光阴的积淀,而长远弥新,不会过时,就看你用什么目光去读了。

第15篇:《中庸》读书心得

一. 德为人之本

(一)立德树人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明德”是光明的德行,表现为善的行为。文中指出“大学”一词在古代原指高等教育机构,负责按照成为政治领袖所应具备的条件教导王公贵族的子弟。德为人之本,不管是上级的统治者还是下级的臣民都应该有德有能。“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君子贤明是国家的希望,老百姓的福分。

我们作为教师,一学期期末会评出“三好学生”,而“三好学生”的三好指的是“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好学生。不管学生的智力有多高,“德”永远排在第一位。因为有德的学生,即使才华稍逊一点,也不会给家庭和国家带来什么灾难。反之,一位智力水平极高的学生,他无德,无底线,无做人的根本,那么他会不会做危害国家安危的事情,是不敢确定的。

“人无德不立”不是一句空话,教师是传道、授业之人,特殊的职业对职业道德要求更高,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师和一切教育工作者在从事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师德是青少年学生道德修养的楷模之一。爱国守法、爱岗经验、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为师德的行为规范。

(二)修身养性

今天读《大学》,焦点在于“修身”。“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修身即是修养言行。言行是表现于外者,其基础则在于内心的修炼。修身的具体行为表现日常生活中就是择善而从,博学于文,并约之以礼。

读到“修身”这一章节,我想到自己的老师曾经给我们讲的一个故事:“在餐桌上,有一个人一不小心把自己碗里的汤洒到了餐桌上,你装作没看到,而不是哈哈大笑。”这种表现就是有修养的表现。是啊!也许面对别人的出糗,我们能表现自然,而给对方留足面子,真是有修养的表现啊!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面对生活中的诸多事务,我们应该做一个在大事面前是非分明、态度明确,在小事情上遵法守则,没有丝毫怠慢。教师亦是如此,我们身上的责任更重大,我们肩负起培养下一代人才的责任。所以“身正为范,学高为师”,想让学生有修养,为师的就应该从自身出发,不断地与时俱进,修养自身。从一点一滴的小事情做起,从文明礼仪教起。坚持下去,和学生们一同进步。用自己的言行举止教育学生做一个德才兼备的.好青年。

二. 中庸之道

“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君子所做的中庸,是说君子在任何时机都合乎中的标准。我觉得中庸之道和现在提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和谐”有异曲同工之妙。中庸的核心思想是自我教育,中庸之道的真谛是:“不为拘泥,不为偏激,寻求适度、适当”;中庸之道“不是模棱两可,而是真理之道,中正之道”。

这个中庸之道,不是空谈,它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一刻也离不开,只要我们离开了中庸之道,就会产生各种各样的麻烦和烦恼。比如现在人喜欢熬夜,那就违反了中庸之道,日久必会生病,熬坏身体;对森林乱砍乱伐,就会破坏自然环境,导致沙尘暴、泥石流,也是违反中庸之道;我们现在人的欲望无穷大,有了这个还想要那个,吃着碗里还要看着锅里,永远没有知足的时候,因此给自己的生活徒增了很多痛苦和烦恼,这都是因为违反了中庸之道。

读《大学》感受到端正自己的心思,修身养性。规范自己的家庭,修养自己的言行。读《中庸》希望通过我们修学,摆脱迷惑,返本归元,真正明了人生的真相,做一个觉悟的、有智慧的人,做一个能够遵循天道规律的人,那样才能获得真正的快乐和幸福。

更多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