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国学经典有感

句文网    发表于:2023-07-11 20:08:41

第1篇:读国学经典有感

《弟子规》中我最喜欢的是:“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这几句话的意思是:在家中,父母叫唤我们时,应该一听到就立刻回答,不要慢吞吞地答应,父母有事要我们去做,要立即行动不要借故拖延,或者偷懒不去做;父母要我们学好而教导我们时,必须恭敬而不可随便,要将话听在心里;我们犯错了,父母责备我们时,应当顺从并且承担过失,不可强词夺理,让他们生气,伤心。看,廖廖几句话,却有着这么深奥的含义,由此可见,古人是多么的聪慧。在学习《弟子规》之前,我是一个不听话的女生。记得有一天中午,我在卧室里看书,妈妈让我去扫地,但我却和妈妈顶嘴,后来还离家出走,我记得当时妈妈吓坏了的.表情。那时,我觉得自己好任性,惹妈妈生气、伤心。但是,现在我学习了《弟子规》,一定不会再那么任性了,《弟子规》是一位良师,它教会我们如何做人,如何做事。

《弟子规》指导人们的言行,它是中国的活宝,我离不开它。

第2篇:读国学经典有感

最近,我们都在学习国学。我也读了一本书名叫《国学经典》。读完了这本书,我不由得发出一些感叹。

这本书分为三个单元,每个单元都有两个部分。第一单元主要讲的是节俭。“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这句话是唐代诗人李商隐在总结唐朝由盛世走向衰败的历史教训时写下的警世名言。意思是:历观前代王朝和古老的家风,往往勤俭节约意味着成功,奢侈浮夸意味着失败。是呀,这句话用于我们现在是再适合不过了。当我把第一单元读完时,我想到了我在生活中的一些事情:有一次,我在洗碗时,把水开得很大,妈妈看见了,提醒我说:“把水开小一点吧,一吨水可要好几块钱呢!”爸爸也在一旁也说:“节约钱是一个方面,重要的是要节约水资源。”我听了,惭愧不已,连忙关小了自来水。

节约是一种良好的习惯,它表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只要用心,我们就会想出节约的好办法。你瞧,这是我和姐姐想出来的:

1、将用剩的小块肥皂收集起来,做成了大块肥皂。

2、把雨水收集起来,用来浇花。

3、把没有用完的作业本合订在一起,做成了一个新本子。

4、把洗完脸的水用来冲马桶。

怎么样?这些节约的办法你用过吗?如果没有,那就从现在开始行动吧!

第二单元主要讲的是强自信。“天地之性,人为贵。”这句话选自于,《孝经。圣治章》。意思是:天地之间的万物生灵,都一样的得到天地之气成形,禀天地之道成性。但只有人最为尊贵。这句话说得多么好呀!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都有自己的特长,只是有很多人自己没有发挥出来罢了。我就把自己的优点和特长发挥出来了:

1、我把字写得很好。

2、我的作文常被老师称赞。

3、我的.舞蹈跳得很,还获得了证书。

4、我很守时,上学,集会从不迟到。

瞧!我的优点和特长很多吧!相信你也一定有很多优点和特长,赶紧发挥出来吧!

第三单元主要讲的是智慧。“知者创物”。这是《周礼。冬官。考工记》中的一句话,意思是:由有智慧的人设计发明。用智慧来解决问题的人也很多,下面让我给你们介绍一下吧:贺龙同志在紧要关头让战士们扔掉草帽,使敌军自相残杀。包公运用智慧,使用了计谋,从毛驴身上找到突破口,巧妙地破了案。还有许多的例子……就不一一说明了。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的精神之柱和心灵家园。国学是中华文化的集中体现,是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诵读国学,品悟中华文化,传承民族精神,涵养民族修为,承继民族智慧,造就具有中华气韵和民族气质的现代中国人,是我们共同的使命。

第3篇:读国学经典有感

我们伟大的祖国有着五千年悠久的历史,中国文化更是博大精深。新学期以来,我们开设了国学经典课,主要是学习有关《弟子规》的内容,而这本书传承着历史文化。

书中的名言警句、名人故事给了我很多启示,我学会了很多处事的道理,也意识到自己的不足。《弟子规》中的孝道的故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令我感触颇多。

俗话说得好:百善孝为先。读了《弟子规》中的孝道的故事。原以为为父母做几件家务事就是“孝”了,现在才发现其实什么是“孝”我一点都不懂。父母对我百依百顺,照顾无微不至,我想要的东西想方设法的满足我,我反倒觉得父母为自己做的是理所当然,甚至有时候他们对自己过于担心还觉得他们很烦,讨厌他们。我实在是太不应该了。

记得有一次,吃饭的时间到了,妈妈喊我吃饭,而不听话的我却始终沉迷于精彩的电视节目中不肯离去,妈妈一遍一遍的叫我,我都只是嗯嗯啊啊的应付,等到爸爸妈妈都吃完了,我也没有去。等到节目结束了,我有感觉肚子饿了,走出房间一看,桌上已没有饭菜了。我气愤极了大喊:“妈妈,我要吃饭,怎么没有了呢?”妈妈急急忙忙的从房间走出来,温和而又关切地说“没有了!你要吃饭?我给你去做。”于是妈妈急匆匆的为我去做饭,而我还在埋怨着。现在回想起来我真是太不应该了

父母为我们做得太多太多,当我们蹒跚学步时,是他们用他们温暖的大手紧握你的小手;当我们生病时,是他们将我们拥入他们暖和的怀抱;当我们学习遇到困难时,是他们为我们耐心的.讲解。一切的一切都是他们对我们无私的付出。他们头上已悄悄爬上岁月的痕迹——因我们而生的那一丝丝银发……

让我们用心去体悟亲情,感恩父母吧,愿天下的所有父母都能健康长寿,平安快乐的生活吧!

第4篇:读国学经典有感

假期,我认真阅读了《百家姓》。

这本书用“姓氏起源”、“姓氏名人”、“名人故事”三个栏目来讲述姓氏的历史和名人故事。

这本书,让我感知了中国独特的姓氏文化,了解了自己的根脉:周文王的叔叔泰伯主动让贤,远下江南建立了吴国。周武王封泰伯三世孙周章为侯,改国号为吴。从书中,我知道了我最爱看的《西游记》的作者叫吴承恩,他能写出那么精彩的.杰作,我为与他同姓感到自豪!

从书中,我又了解了妈妈的姓的根源,原来她的先人是周朝的贵族,大家称他们为“王家”,所以姓王。东晋有个书法家叫王羲之,妈妈姓王,字写得不错,因为她是“书法家的后代”嘛!

听妈妈说,本来让我随她姓王,或者把父母的姓放在一起,取名“吴王夫差”(开玩笑),结果还是按传统随爸爸姓吴。不管是姓吴还是姓王,我都是他们的宝贝和希望。所以,我叫“贝希”。

我喜欢读《百家姓》,也喜欢我的名字。

第5篇:读国学经典有感

国学充满了美,里面有优良的品行得到我们学习,有充满趣味的美食文化可以品味,也有有趣的文字谜语等都体现出国学的美。

在国学里我知道了“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静听,父母责,须顺承”,当有我惹父母生气了,我会自己大声背给父母听,这个时候妈妈都会开心一笑。这就是国学教给我的要做一个有美德的孩子。

国学里有对美食的描写,在节目里我看到了宋代大诗人苏轼的`爱吃,在他的诗歌里把螃蟹写成了“横行介士”“无肠公子”多么有趣又得体的名字呀!我学到了古代文人这样有趣的表达,也看到了他们对美食文化的热爱,作为一个小吃货,在吃的同时我也应该向古人学习真心的投入自己的情感。吃也能吃出一种饮食文化。妈妈说这也是对生活的爱。

国学里面的文字游戏也很有趣,一个“日”字居然有那么多的猜法,连对话都是用谜底,我最爱猜谜语了,这个节目立刻更吸引了我,国学的魅力真的很大,在里面王安石和王吉普的对话,用的是一个字谜,表达出的文字却是不同的,真的很有趣,更激发了我对字谜的兴趣。

在里面我还了解了很多节日的风俗,从古到现在,上下五千年历史的传统,体现出我们民族的文化底蕴,还有激励我们学习的人物,让我们怎样去做一个有美德有理想的学生。所以作为学生的我们应该去传承国学里面美好的一切。

第6篇:读国学经典有感

儒家文化融合百家而为国学,中国文化海纳百川而成经典。《国学经典诵读》、《朝读经典》、《三字经》……这些都是国学,这些都是中国文化的精髓。国学是先人用尽一生总结的道理,那是对人生的品读,那里有人生的沧桑,有历史的痕迹,有生命的真谛,那些都是中国的骄傲,这些沉积着一个伟大的民族而不变的精魂,国学把我们带到一个新的境界,使我们修身养性,教会我们如何做真人,教会我们分清美丑,明辨是非。国学教我们从圣人和智者的叮咛中品味人生的真谛,从一件小事,一句话,一个动作,一个事物中,我们都能感悟到崇高的境界和高尚的情怀。国学经典总是引领我们不断领悟到生命的意义,端正青少年正确的人生态度。国学就像一杯茶,淡雅幽香,茶是要品的,国学是要读的,读懂了,自然就理解了。

每天我们定时翻开这本好书,里面有许多为人处事的大道理,它们给了我许多启示。比如:“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使我明白了六种极好的品德在不好学的人身上,就会变成六种极坏的弊病,使我感受到了勤奋好学的重要。《国学经典诵读》,它教会我如何做一个好学生,而“子曰:诲女之知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体现我们上课时,知道就知道,不知道就不知道,才是明智;而更要学会爱国,而“人则无法自拂土,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禅导我们要居安思危,要常备忧患意识防护……

而我印象最深的.还是《朝读经典》,它让我们领悟了一条伟大志向的路,而立了志就等于了成功。“夫学,莫先于立志。志之不立,犹不种其根而徒事培育灌溉,劳苦无成矣。”这句话更是体现立志是多么重要了;而不自强也不行自强可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说明君子更应该要发奋图强;并且还要有恒心,有了坚持不懈的努力,什么事都能成功。而“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曝十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更是阐明我们要坚持才会成功,否则就会失败……

人类几千年的文化并非简单的能够被精华和璀璨来形容的,只有不断学习才能进步。忘记历史就是忘记未来。读书好似爬山,爬的越高,望的越远;读书好似耕耘,汗水流的多,收获越满。让我们多读这些书,让国学和我们一起长大吧!

第7篇:读国学经典有感

五岁时,妈妈就教我背《弟子规》。“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如今我仍然能铭记于心,倒背如流,其中的道理随着一天天长大也明白了不少。

快开学了,吃完早饭,妈妈让我拿出作业单梳理一下,看有没有作业没完成,查漏补缺。我一看还真是粗心,第三个作业读《我爱国学》并写出读后感给漏了,于是我赶紧打开这本书读了起来。“儿子,吃饭了。儿子,吃饭了”,妈妈叫了好几遍我竟然没有听见,妈妈只好打开房门叫我,唉,我回应了一声,这才从书中回过神来,原来我读了整整4个小时,此时的我泪眼朦胧……我读过许多书,被感动过被吸引过,但读的时间都不太长。像今天这样4个小时坐着不动专心读书还是头一回,妈妈总说我有多动症,原来我不多动,我的脚被书中的香味勾住了。

《闵子骞的故事》中“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这句话让我为之动容,就是闵子骞的继母也被感动的后悔不已,从此待闵子骞如亲子。我真正体会到孝行的感化力量和伟大所在。我要以闵子骞为榜样,与同学友好相处,学会宽容,不斤斤计较。有时同学碰我一下,我非要打他一下才觉得不吃亏;有时同学把我的笔袋弄到地上,我非让他捡起来并道歉才行;有时同桌不经过我的同意,拿我的笔用,我会发脾气,好几天不和他说话。从现在开始我不会再这样做了。

然而更让我心动的是《马鹏飞的故事》:马鹏飞5岁时,父母离异,先后遗弃了他,他只能与双目失明并有糖尿病的奶奶相依为命。为了照顾奶奶,他每天5点起床烧两壶开水凉成温水灌到暖瓶里,留着白天给双目失明的奶奶喝。然后照顾奶奶穿衣服、洗漱、打针、吃药、准备好早饭、午饭、收拾好碗筷后去上学。这是马鹏飞每天的必做事情,9年过去了,从没间断过。如今14岁的马鹏飞品学兼优,被评为辽宁省“道德小模范”。他长大想当医生去帮助向奶奶一样患糖尿病的人,为他们解除痛苦。感动的泪水在我的脸颊上无声地流淌……此时无声胜有声,我深深地理解了大孝无言,大爱无声的真谛。同时也感到自己是多么的幸福!享受爸爸妈妈的关爱,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的疼爱。可我还在福中不知福,动不动发脾气,使小性子,学习不用心,成绩好坏无所谓。此时此刻,我感到很惭愧,不由自主地说:“马鹏飞,你真了不起!”我此时才明白妈妈经常唠叨的“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的含义。望着窗外飘着的雪花,内心如同打翻的五味瓶,我陷入了沉思……回归神来,我想起学过的亡羊补牢的故事,对!我现在就改掉不良的习惯,向马鹏飞学习。沉重的心变得愉快起来,我觉得我长大了。

生活中,爸妈的言行也深深影响着我。记得奶奶58岁那年因煤气中毒导致半身不遂。爸爸妈妈除了上班还要护理奶奶,每天为奶奶按摩30分钟,搀扶着走1小时,每次爸妈都感觉很累很累,但他们从无怨言。13年过去了,在父母的精心护理下奶奶竟能拄拐自己走了,医生都说不可思议。我想是爸妈的“孝行”感动天地。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此时的我懂得其中的内涵。我也会主动抽课余时间给奶奶讲学校的趣事,帮奶奶洗脚、剪指甲等做些力所能及的事,他们都夸我长大了,我觉得这么做是应该的,因为我是龙的传人。孔子曰:“孝,就是给父母长辈好脸色”。我会将其化为自觉的行动,争做一名有“孝行”的好少年。

阳春三月,让我们沐浴“爱”的阳光成长,在校做个好学生,在家做个好孩子,在社会做个好少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我又大声地背诵起来,心如同被微波炉烘烤着,暖暖的。

第8篇:读国学经典有感

和大众相处时要平等博爱,并且亲近有仁德的人,向他们学习。如果这些事做好之后还有多余的时间、精力,就应该好好学习典籍,以获取对自己有益的学问,使自己变得充实。其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冬则温,夏则清,晨则醒,昏则定,出必告,反必面,居无常,业无变”这一段,它的意思是说:侍奉父母要用心体贴,早晨起床之后,应该先向父母问好,下午到家后,要将今天在外的情形告诉父母,并向父母报平安,使老人放心。外出离家时,必须告诉父母要到哪里去,回家后还要当面禀报父母自己回来了,让父母放心。

平日起居作息,要做到有规律,做事也要有规矩,不要任意改变,以免父母担忧。读到这,我觉得我现在的生活真是太安逸幸福了,每天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出去玩从来不和父母禀报,等玩累了,天都黑了才不情愿的.回家,回家后父母如果唠叨几句就会觉得烦躁,觉得他们管的太多,现在想想真是不应该啊。父母这么做都是为我们好,而我们却没有做到子女的本分。但至少现在改变还为迟不晚,我以后一定要多读国学启蒙,要尊重父母,对人有礼貌,不能出言不逊,要懂得体贴关心别人,真正从国学中受到人生的启蒙。

第9篇:读国学经典有感

《中华五千年》是一本介绍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长河的优秀读物。

这五千年历史长河中,涌现了许许多多的人物,发生了许许多多的故事,如姜太公钓鱼,大禹治水,荆轲刺秦,商鞅南门立木,赵匡胤杯酒释兵权……

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孟母三迁的故事。

孟子的母亲在孟子很小的时候就非常注重对孟子的教育。孟子小时候住在一块墓地旁边。孩子的模仿能力很强。孟子耳濡目染,天天看到人们下葬逝去的亲人,便和小伙伴们玩游戏,模仿人们下葬时的场景。这一切孟母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她认为这样不利于孟子的教育。便搬家了,搬到了一个市场旁边。但这次孟子却模仿市场里的商人和小伙伴们做起了买卖的游戏。无奈之下,孟母再次搬家,这次搬到了一所学府旁边。这回孟子开始认真地进行学习了。最终,孟子成为了儒家中地位仅次于孔子的“亚圣”。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孟母对孟子教育的重视。即使在21世纪,父母依旧要重视子女的教育。青少年是祖国的花朵,国家更是要重视对下一代的教育,这样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事业才会后继有人。

从这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我更感受到了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历史与文化底蕴,以及华夏民族勤劳、勇敢、睿智、谦恭的民族精神。作为祖国的未来,我们更应该珍惜我们今天的学习机会,努力发扬光大中华民族民族精神,建设一个繁荣富强的伟大祖国。

第10篇:读国学经典有感

国学经典是传统文化的载体,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国学经典中对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自我内心的关系等内容都有着十分系统的记载。在国学各个学术流派存在的著作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充满人文智慧和道出人生真谛的记述。其蕴含的哲理,不仅是个人安身立命之本,还是一国安邦济世之基。

孔子的精神和文化正是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我们把它称之为“国学”譬如《三字经》是启蒙的范本。它最重要的特点是条理清楚,文理明畅,概括精辟地传授历史文化知识,伦理道德知识,团结友爱的重要性,被誉为“袖里通鉴”《百家姓》可使我们了解到中华民族姓氏的起源。《千字文》是世界上流行年代的最久远,运用人数最多的儿童国学启蒙读本,是中国文化的小百科全书。至于《弟子规》所包含了中国文化所提倡的忠,孝,仁,义,礼,智,信等品德修养,在这些优秀的书籍忠,我们可以回溯源文化传承的命脉,吸取中华民族博大的文化。

在国学的经典中,我们无时无刻不在领略“自强不息”的开拓精神。“厚德载物”的博大胸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精神,聆听圣贤的教诲对我们来讲是件莫大的幸事,对我们的工作,学习都有相当大的帮助。

以国学为基础的教育培养了一代一代的文化巨人与治世之臣。然而“五四”之后,中国开始学习西方德尔科学知识,摒弃中国祖先自己留下的国学。中国也开始逐渐西化,一切都以物质为基础。现代的教育只是对人的智力与技能方面的开发加大重视。然而对于人的德育与做人做事方面却不管不顾,1个再有才能的额外你如果没有德行也会在社会上处处碰壁,不会得到幸福的人生,而我们的祖先都早已教会我们,这些道理都写在国学里面。现今如果我们重读国学,用心去读,认真品味,能够涤荡内心深处的污垢。

我国历史悠久,留下了很多优秀的作品,传世名篇。国学是我们中国人特有的国粹,它承载着中华五千年的文化内涵,所以,作为新世纪的我们要多加学习国学,让“国学经典”中的智慧之光,引领自己走出迷茫,使自己的人生轻松而洒脱。作为中国人,我们应该以此为骄傲,继续并发扬中国传统关系文化,使其在历史的舞台上熠熠生辉,永不衰竭。有很多人不知道人生到底要最追求什么,生命的意义是什么,白白的浪费了大好的青春年华,夺走了许多的冤枉路。而国学著作中阐述的人生哲理是人们清楚自己的人生目标,在人生的道路上不在迷茫。

既然国学经典中蕴藏着这么多中华民族的瑰宝,那就让我们一起勤勉,共同学习国学!

——09园艺1 张新圣

第11篇:读国学经典有感

国学,你是沙漠中的绿洲,给了我希望;国学,你是黑夜中的明灯,给了我光明;国学,你是阳光雨露,沐浴我茁壮成长。国学,是我的最爱。

现在,我已经跨入了国学的大门,准备去这浩瀚的知识海洋畅游。国学,能让我读圣贤书,立君子品,做有德人,与经典通行,与贤为友;国学能让我了解更多的课外知识,让我学习做人的道理。让我们做国学的好伙伴,国学的读者吧!

《论语》教我们做人要政治磊落,要视仁德;《弟子规》教导我们为人处事的规范;《孔记》告诉我们修身做人的准则;而《大学》教导我们要格物致和……

说实在的,我觉得古人挺幸福的:小时候就有这么一套叫你怎没做人的书,使自己不断改善。“德”是《弟子规》主要讲的内容,他教会你如何尊重长辈,爱护小辈,孝敬父母老师,关心兄弟姐妹。时时刻刻都要以“德”为先,分分秒秒都要以“孝”为重,真正的做到尊师重道、尊老爱幼。(.)

学习《弟子规》之后,我感触特别深刻,因为自己平日里的一些举动,使自己对《弟子规》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当我读到“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的时候,我想到自己,脑子里浮现出了一幅画面:现在学习的太少太少了!时间抓得不紧;在处事做人上还有很大差距。

记得有一次,我正在聚精会神、津津有味的`看着电视,忽然听到奶奶叫我:“吃饭了!”而我对着电视机跟奶奶说:“知道了,一会就来。”接着又埋头看电视,奶奶一而再再而三的催促才来吃饭,这是多么不应该啊!

国学是我们中

华民族丰富的传统,文化瑰宝,传承国家有利于提高民族文化素质,使人们共享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提升境界,我们一定要抓紧时间学习这经典的国学,去品味其中的真情实感,学会出事,学会做人。

第12篇:读国学经典有感

今天下午我读了《国学经典》这本书里的一篇文章叫《包拯辞官事双亲》。

讲的是包拯是个孝子,包拯考中进士,被授予大理评事,出任建康县知县。但是因为父母老了,走不动了,包拯想时时待在父母身边,便推辞不去。后来又得到监督和州赋税的职务,父母还是不想和他去赴任,于是包拯辞官回去奉养双亲。过了几年父母去世了,包拯在家乡守孝了三年。三年后,还犹豫不忍离去,乡里的人多次劝他,又过了好久他才去做官。

让我感受最深的是:父母在不远游,包拯为了侍奉在父母身边连续两年次拒绝做官,直到父母去世以后他还守孝了三年。

读了这篇文章使我想起了发生在我身边的'故事,原来我们全家生活在深圳,由于爷爷奶奶年龄大了,想落叶归根,所以回到了老家。妈妈担心我们便向老板提出辞职,老板三翻五次的挽留,并加工资希望妈妈能留下来,妈妈想到我们依然决定辞掉不错的工作回家。这不正是孝敬父母的表现吗?

通过这两个故事便我明白了我们从小就要帮父母减少负担,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比如:自己穿衣服、帮父母扫地、洗脚等这些小事做起,做个孝敬父母的孩子。

我以后一定要做一个帮父母做事,孝敬父母的好孩子。

第13篇:读国学经典有感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为基本原则,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十八个基本要点。细读后你会发现“核心素养”实则是对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以及社会教育的整体要求,甚至还有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范畴。每一个自然人都会是学生,人的一生都是在学习的过程,只要是生活在中国,这份“核心素养”都离不开我们。

传统的基本素养指标包括语言能力、数学素养、学会学习、问题解决能力。现代的基本素养指标包括沟通与交流、团队合作、国际视野、信息素养、创新与创造力、社会参与贡献、自我规划与管理等。”

核心素养成为教改的支点,未来学校的六大变化究竟有哪些?归纳起来有6大方面

1、育人导向发生变化:更加注重学生理想信念和核心素养的培养,关注学生的`生命质量和价值,突出终身发展的核心素养。

2、课堂教学发生变化:更加关注课程建设综合化、主体化发展趋势,强调课程整体育人功能和价值。

3、实践活动发生变化:更加关注学生学习体验、动手实践及创新意识的培养,注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及其包含的学科实践活动课程、开放性科学实践活动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突出实践育人的价值。

4、课业负担发生变化:学生课业负担将会进一步减,课后作业形式及总量发生较大变化。

5、课程发生变化:学校课程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提供满足孩子现实生活、未来发展的课程,特别关注核心价值观、生涯指导、金融理财素养,突出学生是现实生活中“完整的人”。

6、课程适应发生变化:未来将更加注重增加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适应性,进一步突出地方、校本课程的时代性、开放性和灵活性。

虽然对《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只有浅浅的理解,但作为一个教师看到这些发展方向内心还是期待的,这应该就是每个老师对自己学生的期许,那么作为一个老师也要以一个全新的标准要求自己,先改变自己,与时俱进,才能更好地带给学生发展。如果希望自己的学生有正气、有志气、有勇气、有骨气、有底气、有灵气、有才气、有人气,那么就先塑造自己吧。

第14篇:读国学经典有感

《北大国学课》,在细细品读之后,我越来越能“品”到国学的奥妙。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而国学本身所涵盖的内容复杂而又多样,在其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不仅产生了众多本土学派,也不断有外来文化的传入,这些不同的学派和文化,在矛盾冲突中相互吸收和融合,其中有的丰富了、发展了、壮大了;有的则被吸收了、改造了、消失了。

《北大国学课》全书划分成10个章节,分别是“史”、“儒”、“禅”、“道”、“法”、“兵”、“医”、“易”、“礼”、“食”,以下本人就“儒”、“道”两个方面简单谈谈读后感。

大约从东晋开始至隋唐时期,中国文化逐渐确立了以儒家为主体,儒释道三家既各自独标旗帜、同时又合力互补以应用于社会的基本格局。一直认为儒、道两家持截然不同的主张,然而通过读《北大国学课》以及一些其他的史料书籍,我发现两家的观点中依然有着共同之处,特别是对人的修养的倡导上起着殊途同归的效果。道家思想的核心是“无为”,主张顺自然、因物性;儒家思想的核心是“有为”,强调礼,教、规范人性,表面看来好像是相互对立的,甚至是不可调和的,但实则不然。

道家的自然无为思想包括崇尚天道的自然无为和提倡人道的'自然无为,即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方面:道家强调人与天地万物之间和谐、一体的关系,认为人应当顺物之则,缘理而动,不要以人的主观意愿去胡乱行动,从而破坏自然界的和谐和平衡;二是在社会人际关系方面,尤其是处于社会领导地位的统治者,要效法道的自然无为精神,尽量简化各种制度、规范,使百姓保持纯朴的民风。这种思想很久以来被一部分人认为是消极思想,其实是因为理解上的片面才导致了这样的批判。

我们不难发现,当今人类社会几乎发展到了一个“随人意志”的地步,然而很多有识之士很快就发现,这种“随人意志”地去改造自然界,不仅遭到了自然界日益严重的反抗和报复,使人类生存的环境急剧恶化,而且人类也越来越受到自己创造的“人工自然环境”的制约,成了它的奴隶。相反,像历史上有名的“大禹治水”“都江堰水利工程”等等却一直被看作“推自然之势”取得成功的典范,由此可见,顺应自然之势的“无为”绝不是消极的,比之那种盲目、违背物性事理的、不顾后果的、为人类私意为求的“有为”更具有更多合理性和积极意义。?????

而儒家文化中,把人格的确立和提升放在第一位,因而特别强调伦理观念、道德规范的教育和养成。到宋代理学大家朱熹时,他强调:考察以往圣贤之所以教人,无非是让人们探求明白做人的道理,进行自我修身,然后推己及人。并不只是教人们广文博记,写漂亮文章,以便去沽名钓誉,追求利禄。由此可见,儒家文化在教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时,强调从“修身”做起,后边一系列的志向都是为了建立一个和谐稳固的社会环境,而绝非相互攀比、尔虞我诈。这跟道家倡导保持人的清净自然本性,“见素抱朴、少私寡欲”殊途同归。

当今世界上许多有识之士,都在为人类日益被迫地成为经济动物、物质奴隶而忧心忡忡。经济和物质的强大压力,几乎使现代人的自我丧失殆尽,人们限于严重失落和迷惘的痛苦之中,力求人性的“返璞归真”,倡导“吾日三省吾身”是儒、道两家极力呼吁的,防止人类有为活动的随意干预、积极尊重自然法则的无为思想,是儒、道两家一致认同的。

看完这本书我深深觉得“国学无涯”,同时我也觉得受益匪浅。希望有更多的人能看到这本书,细细的品一品中国的国学。

第15篇:读国学经典有感

刚接触这本书时,就觉书名有意思。《百家姓》,是写一百个姓氏?还是这些姓氏的由来?直到开始读这本书才发现跟这都没关系。

这本书包含59个故事,记录着作者的那些熟悉的陌生人,抑或陌生的熟悉人。其实从中也可找到自己及身边人的影子。有没有这种感受,有些人在身边匆匆而过,而后永久陌路,有些人定期交集却未增专心留意;有些人原本来往密切却不知怎的突然消失

书中有形形色色的人物,有的人生精彩纷呈,有的平平淡淡,有的无奈悲哀,其中乌老师就是个无奈的角色。只因为是个工农兵学员,在当时时代背景下而饱受不平等待遇,同为大学老师,却被分配将最不重要的部分,吃了时代的亏,被人蔑视,却只能把那些鄙夷的目光和轻浮的议论吞进肚子里。找背阴处自己消化。到了评选教授,副教授了,需要学生写意见,于是羞羞答答的怪不好意思。自己所教的学生都评上了教授,而自己却落榜了,然却一如既往地笑眯眯,一如既往的勤勤恳恳,一如既往的教最不重要的部分

其实不是所有都是一帆风顺的',很多事都无可奈何,除了接受而适应。让我想起了一句话,有些人,有些事,即使与世无争,即使毫无声响,即使当事人一直保持微笑,也让旁人无法释怀。但我又觉得,面对一些事或人时,吃了接受和适应,不妨再去改变,或许洞开另一片天空。

合上书的那一刹那,突然明白,那些看似可归因于缘分神秘,其实太平常不过,一切自然而然的发生。

这本书每篇故事都很短小,没有华丽辞藻,也无过多渲染,就那么简洁精练的展示出来,充满着“慈悲”。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人生,无需艳羡,也不必批判。重要的事是做自己,对自己负责,明晓自身方向。

人生漫漫,道路繁杂,惟受内心宁静,方得精彩人生!

更多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