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读后感

句文网    发表于:2023-07-13 12:01:09

第1篇:《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读后感

这本书是昨天小陈给我带回来的,我在前两个多月,也就是8月份,我读完了前半本,觉得挺揪心的。

我刚开始为什么会去看这本书呢?因为我看到这本书在豆瓣上看到9分的高评分,我当时就觉得这应该是一本很值得读的书。

这本书讲述的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女主人出生在美国爱达荷州的大山里,由于父亲的“信仰”,她在17岁之前从来没有上过学。而随着她的成长,随着她哥哥的离家而走,她开始有了自己的想法。终于,她通过自己的努力,开始了求学之路,她通过自学考取了杨百翰大学。20xx奶奶获文学学士学位,随后获得盖茨剑桥奖学金。20xx年获剑桥大学哲学系硕士学位。20xx年获得奖学金赴哈佛大学访学。20xx年获剑桥大学历史学博士学位。20xx年出版处女作《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20xx年因此被《时代周刊》评为“年度影响力人物。”

“我们的生活在轮回——四季轮回,昼夜轮回——在永恒的变化中轮回”,这是塔拉17岁之前的生活状态。这时的生活是幸福的,她看不到外面的世界。

最开始读这本书是好奇作者塔拉在十七岁之前从未受过教育,是什么让她获得剑桥大学博士学位,原生家庭的不幸让她有怎样的童年遭遇,并写下这本书。

我相信人随着时间的推移会改变,无论是主动还是被动的。更佩服那些通过自身努力,超越起点比自身高的人。扭曲的“家庭教育”一次次浇灭她心中燃起的火花,而她用意志和坚韧逃离这个毁“三观”的家庭。用教育改变一生。

我真的最喜欢那句:决定你是谁的最大因素来自于你的内心。因为人的恐慌多数来源于未知,只有自己内心坚定且相信自己所相信的,其实你就活出了自己想要的人生。虽然坎坷,虽然一路上充满荆棘.....但是经历过最糟糕的`就不会畏惧未来的困境吧!

读书能改变现状吗?我觉得未必,它不能使我们免于尘世的羁绊,但它至少能让人平静,冷静的对待所遇到的人和事。让我们重新认识这个世界,一个“众说纷纭”“天马行空”的世界,或许更多的时候我们更应该停下来思考。

这本书真正吸引人的不是它类似于成功学的鸡汤文,它真正让人印象深刻的是,塔拉那股不屈从命运的坚毅与勇敢,命运尽管百般折磨于她,但绝不能打倒她,我看到她这种精神,心里若有所思。

我觉得她真的就像追逐山林的飞鸟,只要命运稍不留神,她便能涅槃重生,塑造全新的自己。

我这一生中,这些直觉一直在教导我一个道理——只有依靠自己,胜算才更大。

只有自己才能活好自己,他人之爱再有心也是力不从心的。这是每个人必须清楚的吧~

今天晚上刚看完“你只有成为自己,才能摆脱他人给的地狱”。

小时候,我等待思想成熟,等待经验积累,等待抉择坚定,等待成为一个成年人的样子。那个人,或者那个化身,曾经有所归属。我属于那座山,是那座山塑造了我。只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开始思考,我的起点是否就是我的终点——一个人初具的雏形是否就是他唯一真实的样貌。

过去是一个幽灵,虚无缥缈,没什么影响力。只有未来才有分量。

先找出你的能力所在,然后再决定你是谁?无论你是谁,无论你把自己变成了什么,那就是你本来的样子。它一直在你心里。

“即使是黄金,在某些光线下也会显得晦暗,但那只是错觉。金子就是金子。”

过去总是美好的,因为一个人从来都意识到当时的情绪;它后来扩展开来,因此我们只对过去,而非现在,拥有完整的情绪。

“大风刮过,每根麦秆都跟随大家一起律动,宛如无数位芭蕾舞者一个接一个弯下腰来,在金黄的麦田表面留下凹痕。那凹痕的形状稍纵即逝,和风一样倏忽不见。”

教育意味着获得不同的视角,理解不同的人、经历和历史。接受教育,但不要让你的教育僵化成傲慢。教育应该是思想的拓展,同理心的深化,视野的开阔。教育不应该使你的偏见变得更顽固。

我们每个人都比别人讲述的故事中赋予我们的角色更复杂。在家庭中尤其如此。

我曾怯懦、崩溃、自我怀疑,内心里有什么东西腐烂了,恶臭熏天。直到我逃离大山,打开一个世界。那是教育给我的新世界,那是我生命的无限可能。

我来自一个极少有人能想象的家庭。我的童年由垃圾场的废铜烂铁铸成,那里没有读书声,只有起重机的轰鸣。不上学,不就医,是父亲要我们坚持的忠诚和真理。父亲不允许我们拥有自己的声音,我们的意志是他眼中的恶魔。哈佛 大学,剑桥大学,哲学硕士,历史博士.....我知道,像我这样从垃圾堆里爬出来的无知女孩,能取得如今的成就,应当感激涕零才对。但我丝毫提不起热情。

我能在风中站稳,是因为我不是努力尝试站在风中。我说“风就是风,人能受得了地面上的阵阵狂风,所以也能禁得住高空的风。它们没有区别。不同的是头脑中怎么想。”

有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很多时候我们一开始的教育来源于父母,结合自己的见解转化为个人知识。而这个过程中,我们会遇到很多声音,碰撞很多感受。在这种个人意识开始挣扎时,知识起了关键性的作用。只有自己才能解放自己的思想。

你可以爱一个人,但仍然选择和他说再见;你可以每天想念一个人,但仍然庆幸他不在你生命中。

如果人们受过教育,他们应该变得不那么确定,而不是更确定。他们应该多听,少说,对差异满怀激情,热爱那些不同于他们的想法。

沙粒不可计数,叠压成沉积物,然后成为岩石。

真的感觉很久没有一本书让我觉得才看不到十页就想暗中叫绝了。

在几分钟前,我刚工作回来看完这本书,我才相信,是怎样的一本书,能让比尔盖茨都受益匪浅,更何况是我这个普通人呢?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 Educated,是教育,是蜕变,是自我救赎。

我们的生命中都有一座真正的山属于自己,希望每一个人最终都能像鸟一样,飞往自己的山。

“先找出你的能力所在,然后再决定你是谁。”

更喜欢那句,人生而孤独,寻找陪伴,终究独立。

也许教育带来Things gained and Things Lost,也许学位和证书仅是一种体面的虚空。

Tara说:“你可以管这个过程叫任何名字:成长、蜕变、虚伪、背叛。但我把这个过程叫做:教育。”

即使生活在阴沟中,塔拉也能时刻仰望星空,看到她最后终于从这样令人窒息的原生家庭里逃出来甚至走出来,我不由得为她松了口气,或许教育真的可以改变命运。

不过最后书里特别印象深刻的一句话却是塔拉那个偏执又有躁郁症的父亲说的话:“如果你在美国,无论你在哪个角落,世界末日来临时我可以去接你,带你回家,让你平平安安,但要是你去了大洋彼岸.......”我觉得我们都不可否认他可能只是想继续用自己思想去控制塔拉,但尽管在如此荒诞偏执的观念里,好像依然不能否认爱的存在。

只希望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

第2篇:《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读后感

用了几天时间读完了《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跟大家分享一下读这本书时的感受,还有一些书中的精彩的片段。

这本书的原版英文名称是《Educated:A Memoir》,作者是美国的塔拉·韦斯特弗。这本书是她的自传,描写了她在原生家庭中成长的过程,以及后来接受教育实现自我觉醒的过程。整本书言辞优美,结构精巧又浑然一体,没有刻意与匠气,是一本难得一见的佳作。

我站在谷仓边废弃的红色火车车厢上。狂风呼啸,将我的头发吹过脸颊,把一股寒气注入我敞开的衬衫领子。在这种靠山近的地方,风力强劲,仿佛山顶自己在呼气。往下,山谷宁静,不受干扰。与此同时,我们的农场在舞蹈:粗壮的针叶树缓缓摇摆,而山艾和蓟丛则瑟瑟发抖,在每一次气流充涌和喷发时弓下身去。在我身后,一座平缓的山倾斜而上,继而将自己与山脚缝合。如果抬头望去,我便能辨认出印第安公主的黑色身形。

以上是书中序言的开头,我从其感受到了一种诗一样的美,电影般的画面感一下将我带到了7岁的作者塔拉身边.......作者的文字缓缓的流淌,营造出梦境一般的氛围,让我时常分不清自己在现实里还是在主角塔拉的梦里。我像是一头扎进了冥想盆,漂浮在塔拉的记忆世界里,一时是局外人俯瞰一切,一时又潜入她的心里看到她深深的痛苦与挣扎。为她每一个抬头觉醒的时刻激动不已,也为她每一个反复徘徊的挣扎感到揪心。

书中大量的篇幅描写了父母与兄弟姐妹之间的相处场景,我在阅读时时时感到困惑,这些家人爱塔拉吗?这个家中最小的女儿。爱的话为什么要让她做那么危险的工作,在她被哥哥打骂时一言不发,不惜与她断绝关系也要维护哥哥的正确。不爱的话,又为何总是称赞她,不远万里的探望她?我想这不仅是我的困惑,也是在诉说这个故事时塔拉的困惑。

在这本书之前,我从未如此深切的意识到一个人的原生家庭竟如此重要,影响力如此巨大。它定义了我们是谁,我们因何而存在。家人与家人的爱,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土壤,我们得以呼吸的空气,更是我们面对生活的勇气。可倘若这个原生家庭是畸形的有毒的,让你感受到无比痛苦的,那么想要找到真正的自我,而又抵抗住丧失脚下土地的惊恐,就会是一个极其痛苦的过程。而塔拉历尽艰辛,做到了!

我们需要爱,来向自己证明自己是值得的,可以正大光明的站在阳光下享受美好而无需羞愧的。爱是多么强大的力量,对一个人而言,一封来自母亲的道歉信可以抵过千万本哲学理论书的理性辩论。我们常常会屈从于本能里对爱的渴望。为了得到爱,我们甚至可以在心里扭曲现实,放弃自己的思想,放弃自我,全盘接受他人观点,只为了得到他们的认可。可是,生而为人,我们需要自己的声音,自己的思想。我们不会永远是谁的孩子,我们不是依附于他人的藤蔓。我们是人,独立的人,和千千万万的人一样,傲然挺立、平等、自由。

书中也有大量她父母宗教信仰的描述,对于他们将自己或他人受伤归结于上帝的旨意,我表示非常困惑,宗教对人们来说究竟是什么呢?人们失意时的`慰藉?面对苦难时可以欣然接受的理由?还是逃避自己责任的避难所?遵从上帝的旨意,上帝的旨意是什么呢?我在书中看到的是,很多情况下上帝的旨意成了自己糟糕行为的遮羞布,让人理直气壮的说出,不是我的错。逃避了自己应承担的责任,应面对的后果。可耻,懦弱,又可笑。

庆幸塔拉在教育的帮助下看到更大的世界,听到和父亲截然不同的声音。这些流淌的历史文明帮助她重构了自己的肌骨,脱离过去重新开始。她很棒,真的很棒!

读这本书是一个非常享受的过程,现实与梦境交叠,常觉得自己在看话剧或是电影。深深的沉迷其中,它像是有魔力一般吸引着我不断的阅读下一行,不肯停歇。有时贪婪的读了十几页,会蓦地想起前面有个细节我没读清,又返回头去细细的品读一遍。

书中有很多部分描写的都非常好,以下是我比较喜欢的一些内容的摘抄。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看一看原书,当一本文词优雅的小说读也是可以的。当然有能力读英文原版的话就更好了,可能会感受到更多不同的东西。

山的催眠中长大。一切人类闹剧都仿佛安静下来。

现在想象她的样子,我的脑海里浮现出一个孤零零的画面,就好像我的记忆是一台幻灯机,而片盒却卡住了。画面上,她坐在带坐垫的长椅上,留着一头紧密的卷发,嘴角露出恰到好处的礼貌微笑。她的眼睛充满善意,安静闲适,仿佛在看一出舞台剧。那微笑让我念念不忘。始终如一,神秘,超然,冷静,是唯一恒久不变之物。

我以前听过无数次为赞美诗伴奏的钢琴演奏,但玛丽弹奏的音乐与之前杂乱的叮咚声截然不同。那是液体,也是空气;一会儿是岩石,一会儿又变成了风。

我跪在地毯上,听着父亲讲话,又像是仔细端详着一个陌生人,觉得二者,既互相吸引,又互相排斥,而我悬在中间。我明白,没有任何未来可以同时容纳他们;没有命运能够同时容忍他和她。我将永远、始终做个孩子,否则我会失去他。

我想要一个学者的头脑,但克里博士似乎看穿我长了一个屋顶工人的头脑。别的学生属于图书馆;我属于起重机。

克里博士说他一直在观察我。“你表现得像是在假扮别人。好像你觉得你的生活全靠伪装。无论你成为谁,无论你把自己变成了什么,那就是你本来的样子。它一直在你心中。不是在剑桥,而是在于你自己。你就是黄金。回到杨百翰大学,甚至回到你家乡的那座山,都不会改变你是谁。那可能会改变别人对你的看法,甚至也会改变你对自己的看法——即便是黄金,在某些光线下也会显得晦暗——但那只是错觉。金子一直是金子。”

我想相信他,接受他的话,重塑自我,但我从来没有那样的信心。无论我把回忆埋得多深,无论我如何紧闭双眼对抗它们,当我想到自己,脑海中浮现的形象是那个女孩,在卫生间、在停车场的那个女孩。我不能告诉克里博士关于那个女孩的故事。我不能告诉他,我不能回到剑桥,是因为在这里,我人生中的每一个暴力和堕落时刻更为凸显。在杨百翰大学,我几乎可以忘记,让过去的留在过去。但这里的反差太大,眼前的世界过于梦幻。比起石头尖顶,记忆更加真实,更加可信。

更多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