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菲的世界》读后感

句文网    发表于:2023-09-18 11:54:07

第1篇:《苏菲的世界》读后感

——对于死亡,每个个体必须面对的事实。死亡对于生,到底是处于怎样的一个位置?死亡是否是生的对立面?死亡仅是肉体生命的终结,亦或者是抹杀一个人存在的完全终结?

村上春树曾在书中写道:“死并非是生的对立面,而是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也就是说,他认为,死亡并非是生命的终点。这里说的.生命,并不仅仅是指生物学上的肉体。而是,一定有什么东西,以某种方式,留在宇宙之中。

于是,这里牵扯到了意识与物质。这是贯穿西方哲学家头脑的若干问题之一。德谟克利特斯认为原子构成了万物。构造物质的本质始终如一,亿万年前构造恐龙的某个原子同样构造了今天的人类。可这里显然不能解释超越物质以外的东西。到后来,柏拉图来了,带着他独树一帜的观点:物质世界的背后,必定有一个实在存在,这个实在被称为“理性的世界”。这个世界,是靠感知的,灵魂依附于肉体的存在,以某种方式在肉体的结束以后留存下来。然而,灵魂超越物质以外,如何证明灵魂的存在,又是另外的问题了。

第2篇:《苏菲的世界》读后感

在假期里,老师给我们推荐书目。不知为何,我选择了《苏菲的世界》这本书。打开这本书,你就会坠落在历史的海洋中徘徊。

《苏菲的世界》既是智慧的世界,又是梦的世界。它将会唤醒每个人内心深处对生命的赞叹与对人生终极意义的关怀和思考。少女苏菲某天放学回家,意外地发现了一封写给自己的信,里面只有一张约莫跟信封一样大小的纸,上面写着:“你是谁?”从此改变了她的世界……在某个神秘导师的指引下,苏菲开始思索:从古希腊到文艺复兴、从苏格拉底到康德,从马克思到弗洛伊德等各位哲学大师所思考的.根本问题。

哲学,是一个十分抽象的词语,也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词语。它是以人类的思想认识活动为对象的思想认识活动,是从世界万物中发现、界定、彰显和产生人类思想、认识本源事物。

我本以为,哲学,是十分高深的存在,但看完这本书后,我才发现,身边处处有哲学。例如“你是谁”“世界从何而来”等等。这两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却十分复杂。有些人更会认为“我就是我啊”“世界是本来就存在的”。

《苏菲的世界》不厚不薄,但却能让人陷入哲学的海洋。哲学的光芒应不时从人们的身上闪现。那一份好奇,是不会随着时间而流逝的。

第3篇:《苏菲的世界》读后感

这是一本很有意思的哲学书。

一位父亲为了给女儿上哲学课而创造出了两个虚拟的人物,苏菲和艾伯特。而一开始苏菲并不知道自己只是活在别人的头脑中,直到席德和少校的名字一次次出现在苏菲的世界里,而艾伯特的'哲学课也讲到了浪漫主义的反讽这一阶段,通过浪漫主义的反讽,苏菲才认识到自己其实是不存在的。从这儿开始,席德和苏菲的视角不断转换。

西德作为存在的人物,在看一本父亲寄给自己的哲学讲义,苏菲作为虚拟的人物,和艾伯特一起想办法逃离席德父亲的精神世界。而在这一过程中,出现的每一位童话人物,都与他们正在进行的哲学课程息息相关。这样精妙的设计,使得原本看起来应该枯燥无比的哲学课程妙趣横生。而大量通俗易懂的例子又帮助我们对于哲学家们的思想有了更直观的理解。对于任何一个对哲学没有系统了解的人,这本书都可以作为思想上的启蒙。而文末苏菲和艾伯特的成功逃离也值得思考。苏菲和艾伯特是席德父亲笔下的人物,但席德和她的父亲,又何尝不是作者笔下的人物呢?他们其实也存在于另一个人的头脑当中。

那么更进一步,我们会不会也是某个人头脑的产物呢?这又是一个哲学命题。

第4篇:《苏菲的世界》读后感

《苏菲的世界》这本书我读过两遍。第一遍在六年级,因为感觉太过无聊,于是读了一点点便放下了。这是第二遍,但我却能明显感到对这本书的内容已有了一定的理解甚至思考。

这本书中,我最感兴趣的便是“苏菲”,作者便是以她的视角来描写的,她年龄与我相仿,但她身上有着一个闪光点“思考”。在收到第一封信时,面对“你是谁”这样奇怪的问题,她丝毫没有一笑了之,而是真正地思考。相比我就惭愧了,我第一遍读便是因为“读不懂”与“问题太荒谬”而失败的。

她同样有着好奇心与求知欲,在收到第一封信时,她豁达开朗,不再陷于烦琐、琐碎的日常中。信的内容同样令人深思,我与她一样第一次听说如此理论,此问题初看异常古怪且难以理解,但深思之后收获的'是一种全新的思考角度。

书中还有一个点,便是苏菲的秘密基地,一个不为人知的树洞,这就令我十分羡慕了。我也梦想有这么个地方,仅有我一人知道,供我思考一切问题。苏菲能拥有这样一个秘密树洞,其实是十分幸运的,她可以不被人打扰地思考,并且,拥有一个藏身之处,又是多么幸福呀。

第5篇:《苏菲的世界》读后感

这本书主要讲了,14岁少女苏菲不断接到一些极不寻常的来信,世界像谜团一般在她眼前展开。在一位神秘导师的指引下,苏菲开始思索,她运用少女天生的悟性与天后知识,企图解开这些谜团。然而事实真相,远比她所想的更怪异更离奇。

这本书从哲学的角度向人们解释了世界和大自然等的形成与发展,告诉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到底是一个怎么样的世界。原来我觉得哲学是比较枯燥乏味,无趣的,但《苏菲的世界》一书却千差万别。

它向读者描述哲学的同时,灵活的运用了语言描绘了一个耐人寻味的故事,使读者时产生一种像读侦探小说般的心情,如同现代版的'爱丽丝梦游仙境文。中的苏菲她具有浓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这使她走上了通往解开世界谜团和哲学的大门。并且,苏菲她还具有持之以恒,锲而不舍的精神。这一点十分值得我们学习。只有有了持之以恒,锲而不舍的精神,我们才能够去做好自己想要做的事情。

《苏菲的世界》是要唤醒每个人内心深处对生命的赞叹与对人生终极意义的关怀和好奇。

第6篇:《苏菲的世界》读后感

又是匆忙的一日,于方寸间奔波往来,其慌乱之状,细细回想,不禁莞尔。月出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喧嚣退去之后,略作休憩,焙一盏清茗,于氤氲中为自己寻得片刻安逸,为心灵辟出一片净土。凝神定气,排却杂念之后,复从昨日之处读起。几封书札之后,苏菲对世界的好奇己然难以掩抑。今天的信笺是关于世界起源的,一个又一个动人的'神话让苏菲醉心其中,流连于一个又一个的神话人物:挥舞着铁锤的索尔,在雷雨中为大地带来生机;象征着智慧的雅典娜,以勇气给人以美和希望……

这些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传说,代表了人们对世界最初的认知,和对真善美的追求。然而,希腊的哲人们却对这些充满魅力的故事予以批评和驳斥,他们说:人即神,神灵不过是人类按照自身形象所创造的虚无,真正应该崇拜的,是人本身。这种充满人文关怀的观点,为希腊带来了艺术和经济的繁荣,成为后世人文主义的滥觞,而哲学也因此真正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是啊,还有什么比我们自己更伟大的奇迹呢?

第7篇:《苏菲的世界》读后感

这个假期我阅读了,《苏菲的世界》这本书是一位名叫乔斯坦·贾德的作家写的一本书。

《苏菲的世界》是一本小说,这本小说主要讲了这样一件事:14岁的少女苏菲不断接到一些不寻常的信,世界像谜团一样像苏菲展开,苏菲更加对世界的了解有了新的进展。在一位神仙岛是的指导下,苏菲开始想一些问题,苏菲运用了少女的天性悟性和后天的知性,去解开这些问题的.答案,谜题。果然,事实真相远远比苏菲想的更加怪异和离奇,这一切都是要苏菲慢慢去解答与思索的。

据了解,1991年,《苏菲的世界》出版,在接下来的几年,此书风靡欧陆个国,在哲学意识最强的德国最获好评,被认为这是青少年的最佳哲学启蒙书。它长期雄踞各国畅销书排行榜第一名,仅在欧洲销售量就有300多万册。在亚洲,日文版的《苏菲的世界》1995年6月底发行,仅仅一个月时间就畅销50余万册,在韩国也取得畅销书排行榜之首的佳绩。截至目前,世界上已有30多个国家购买了该书的版权。

我阅读了《苏菲的世界》,觉得,我若想解开难题,必须思考与寻找。在茫茫的知识大全里,我拥有着更长的路去了解这个世界,世界没有想要就有的事情发生,必须等待我们灵活运用双手和大脑去开启所有的难题。

第8篇:《苏菲的世界》读后感

平凡的乡村生活是很多人的梦,故事中的女画家也许是追着这个梦来的吧。她在这个世界上漂泊,走到何处就画到何处。

女画家画他们熟悉的一切,也是因为她的画,大家才开始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美的。“女画家是个勤快人,不睡懒觉,每天一早就开始作画。”她为村里人作画,为村里的物什作画,每一笔都用心画,画出的东西好像有灵魂。临走之前她给大家分享了她的梦,梦中自己在一大片荞麦花中,没有任何人,只有无尽的白。小扣子很仰慕这个女画家,所以在她走后,央求母亲也种了一片荞麦,他在花前做着女画家当时的梦,心里期盼着荞麦花开放时女画家能回来。

女画家也许是为了画来的,也许是为了寻找那个梦来的,为了那个梦她不挑时节地来到这个村,没有什么能阻挡她的梦想。小扣子一定看见了荞麦花海中快乐的女画家。乡村生活就像是荞麦花,是洁白的,白的神圣。她的梦与他的梦是不同的,他想和女画家一样,而她想再看一眼荞麦花海,回到小时候的'时光。也许她再也找不到记忆中的花海,但是心中只要有那一丝白,就会创造出美好的生活。

美是无处不在的,我们要学会发现生活中的美,体会美。

第9篇:《苏菲的世界》读后感

《苏菲的世界》是一本文学性很强的哲学书。它的主要内容是:以苏菲不断收到一位神秘人寄来的信件为线索,从哲学的角度向人们解释了世界和大自然等的形成与发展,告诉人们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是一个怎样的世界。书中刻画了一个勇敢,聪颖的少女一苏菲。追求哲学,一定要有好奇心,这正是苏菲最大的特点。我觉得作者刻画这个人物的用意就在于此。

当读完此书后,我觉得一个生存在世界上的人,连世界从何而来也不知道,也不曾去想,未免有些幼稚。其中,使我感受最深的是有关雅典哲学家苏格拉底的故事。大在公元前三四百年左右,出现了一位对欧洲思想有重大影响的`人物一苏格拉底。他的高明之处在于与人谈话时,能够不断揭露人们思想上的弱点,令人领悟哲学的真理。然而对某些人而言,这样的谈话无疑是当众出丑,并成为众人的笑柄;对于那些有头有脸的人,这是难以接受的。公元前399年,他被指控“宣扬新的神明,腐化青年人”而被处以死刑。他本可以恳求陪审团手下留情,免于一死,但他没有这样做,因为他重视良心与真理,结束生命也是为了真理。他那种为了真理而战、为真理而牺牲的精神值得我们赞赏。《苏菲的世界》一书使我觉得世界上还有很多事情等着我们去探索。从前的哲学家为我们解开了不少世界之谜,使后人变得聪明起来;我们不也应该向他们学,运用哲学的观点揭开自然与人类社会的奥秘,也为我们的后人做一点事吗?

第10篇:《苏菲的世界》读后感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如果我问这几个问题,你一定觉得好笑。但殊不知,这一本书,不正阐述这几个问题吗?苏菲是上校笔下虚拟的人物,而上校不正是作者乔斯坦贾德笔下虚拟的人物吗?

这么说,每个人的生活,都是由另一个更高级的人安排的,可是每个人的`生活都有人安排,那么第一个人的生活又是谁的安排呢?是有人互相安排?或又是怎样?这不禁让我们提出了一系列的问题,让我们永无止境的思考下去。我们真的生活在别人的笔下吗?或许是,或许不是。但至少我这么认为:不管你怎么想,你的生活还是会继续下去,和往日一样,那么相信与否,就显得不那么重要。

关于本书的第二个哲学问题,就是永恒之乡。真的有吗?哪里是怎样的呢?好奇就鱼贯而出。倘若有,那么永恒之乡里又有些什么样的人?他们为什么会到永恒之乡呢?他们的生活又会是怎样的?我想没有人能回答这些问题。对于这个,我持有跟上述同样的观点。相信与否,生活会一样继续下去,不会也变化,即使你也在相对于另外一个地方的永恒之乡。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留给了我无限的思考

第11篇:《苏菲的世界》读后感

“我是谁?”“世界从哪里来?”简单又深邃的问题,它带着苏菲,也带着我进入了一个充满哲学智慧的世界。

喧嚣的世界,浮躁的人生,在追寻世界本源问题的答案时,开始无措。名字是代号,而很大程度上却成了认识自己的障碍,抛却姓名、外貌,是否真正审视过自己的本质?是弗洛伊德所述的“本我、自我、超我”的陈述?哲学是美好的,如果仅停留在纠缠“我是谁”的问题中,并不是其本意,它引导人们透过现象来思考事情的本质。从哲学的思维,从更深的角度、更高的高度来了解问题。

哲学界的先驱们他们在不断的'肯定、否定、又在肯定,否定中前进和升华,世界真是充满矛盾,而所有事情都在矛盾中不断前进。哲学家们不知是怎样的一种精神境界,一种多么强大的内心世界?经历迷失的彷徨,体验肯定的满足,又要饱尝否定的困惑。

《苏菲的世界》挺难的,有些言论还需静下心来细细品尝,真是梦的世界,智慧的世界。发现自己一不留神就不懂所云,不解其意。但是它让我静下来掩卷思索,要好好地去看这个世界,看看真实的自己。好好关爱自己,爱世界的一切美好。

第12篇:《苏菲的世界》读后感

读完了《苏菲的世界》,让我初步了解了哲学。这本书的作者是乔斯坦?贾德。

书的内容以小说的形式,通过一名哲学导师向一个叫苏菲的女孩传授哲学知识的经过,揭示了西方哲学史发展的历程。

《苏菲的世界》既是小说又是哲学史,因此哲学是其贯穿始终的主题也就不奇怪了。哲学并非以那种无事可做的人进行深奥思考的`面目出现,而是作为与生活相统一的事物而出现。

假如《苏菲的世界》代表着主流知识分子的哲学观点,它所表达的也极引人注目。这本书对真实的哲学给予极崇高的评价:批判的、理性的和公正的评论;去除偏见、迷信和惯例;不做仓促和轻率的判断,一意追求真理、知识、美善和道德。

这不是“一本关于哲学史的小说”,而是一个当代拥护自然的人文主义者对哲学根源所做的选择性的探讨。在小说结尾,科学被认定是真理的裁判者;而唯物主义虽然教义不明确,却绝对是人类的最佳选择。这本书引导读者获至这样的结论,但事实上并未提供理由。它给予读者的印象只是这是历代智慧累积的结果;当然,不同的历史将会导致不同的结局。

这本书让我受益匪浅,也推荐大家去看一看。

第13篇:《苏菲的世界》读后感

事实上,我们就是那只从帽子里被拉出来的小白兔。我们与小白兔之间唯一不同的是:小白兔并不明白它本身参与了一场魔术表演。而我们则相反。我们觉得自己是某种神秘事物的一部分,我们想了解其中的奥秘。

P.S.关于小兔子,最好将它比作整个宇宙,而我们人类则是寄居在兔子皮毛深处的`微生虫。不过哲学家总是试图沿着兔子的细皮往上爬,以便将魔术师看个清楚。

赏析

这是第一封正式的来信,也是这场哲学旅程的开始。作者用一个简短的比喻,将人为什么需要哲学,解释得清清楚楚。比如说我,我以前只接触过一些浅显的,零散的哲学片断,从未系统地了解过一门学科。可以说,正是因为这种神秘感,我才对它这么向往。言归正传,我认为,苏菲正像另一个我自己,当然,我并不因为这封封来信而对现实生活心不在焉。这很大部分是因为我在读一本书,而且我也知晓自己正在读书。也许,我是站在兔子毛顶或深深埋在毛底的人呢?

这本书最大的优点还在于,它并不如别的哲学书一般排列松散,抑或说无味,而是丝丝入扣,环环相结,一波三折。哲学是包罗万象的,所以许多书都以一个一个的事例来分析,而这本书,则把它们都串了起来,成为了一个个建立在小片断上的更大故事,没有缺失了小说的趣味性。

第14篇:《苏菲的世界》读后感

这几天我看了一本书,书的名字叫《苏菲的世界》。

这本书光看封面机灵古怪的小人跃然纸上,让我恍惚间以为这是一本童话书,这不料想这是一本哲学书,一本厚厚的令人爱不释手的哲学书,里面大有乾坤。

翻开第一页你是谁?这一句话赫然在目,我是谁?我就是我不假思索的我回答完这个看起来愚不可及的问题,继续往下读,相比我这个简陋的回答,主人公苏菲的回答无畏是长篇大论,甚至他自己都怀疑上了他自己。她是谁?

随着主人公拆开一个一个的信封,解开一道又一道的难题,我昨天爱上了哲学世界的产生名人的冲突,人类的起源思想与行动的.联系语气比这些谜题在我面前一一展开,天呐,这比《十万个为什么》有趣多了,好吧?

随时讲哲学,但并不生硬,有种让人一看就想读完这本书的感觉,我非常喜欢看这本书,我从中学到了许多课本上没有的知识,这是前所未有的,令我想要深度去探知探索的一本书。

我爱这本书,爱她的一切,她让我懂得哲学。

书是我们成长道路上的良师益友,我们应该带着书前进。学到老,活到老。

第15篇:《苏菲的世界》读后感

看过《苏菲的世界》的朋友一定会这样认为:它是一本简单而又深奥的小说,《苏菲的世界》 读后感。它曾经一度地使我拿起,一度地使我放下,它一会使我兴趣十足,一会又使我失去耐心,我便在这矛盾中断断续续地读完了整本书。 14岁少女苏菲收到的陌生来信带她走进了一个她几乎从未接触过的世界,引导她的思维走进了人类更深、更本质的思考。 这本书从哲学的角度向人们解释了世界和大自然等的形成与发展,告诉人们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是一个怎样的世界。本来我认为哲学是比较枯燥乏味的,但《苏菲的世界》一书却截然不同。它向读者讲述哲学的同时,运用了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了一个耐人寻味的故事,使读者阅读时产生一种像读侦探小说般的.心情。

本书的另一个奇妙之处在于,苏菲不断接到一些极不寻常的来信,这些信虽是寄给她,却是写给一个与她同一天生日的、似乎是不存在的女孩——席德。更出奇的是,艾伯特不停地给苏菲讲课,却发现他们所做的一切似乎是席德的父亲艾勃特少校的“特意”安排,或者说他们是活在少校的意识当中。他们的谈话和举动被少校安排好后写进一本叫《苏菲的世界》的书,作为生日礼物送给她的女儿。故事的结尾,艾伯特与苏菲试图逃出少校的思想控制并且成功。

更多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