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多芬传读后感

句文网    发表于:2023-09-25 11:00:07

第1篇:贝多芬传读后感

我最喜欢的一本书是《贝多芬传》,贝多芬让我懂得了什么是百折不挠,放下《贝多芬传》,无数感慨涌上心头……

贝多芬是著名的作曲家,他的父亲是一个不求上进、嗜酒如命的男高音歌手,而他的母亲是女仆——一个厨师的女儿。贝多芬的童年包含辛酸。一开始,他父亲就逼他学音乐,在小时候就失去了他最爱的母亲。正当贝多芬风华正茂时,病痛已经悄悄叩门。1796至1800年,耳聋症开始肆意,听觉也渐渐衰退。一个钢琴作曲家最需要的就是听觉,而贝多芬在他能够大显自我的才能时听力衰退,甚至不能听到任何声音,可想而知当时的贝多芬是多么的无助,应对的挫折是多么大。如果换做别人,肯定对自我的未来不报期望,从而破罐破摔。可是贝多芬并没有这样,他一向独自忍受着病痛的折磨,仍坚持创作,还为他的心上人朱丽塔?圭恰迪尔谱写了著名的《月光奏鸣曲》,直到1801年,他才告诉了他的两个好友。我深深地被贝多芬折服了,他以他惊人的毅力在困苦中坚持下来,要明白他的大多数作品是在他耳聋之后创作的。

贝多芬饱经风霜,他经历了挫折也享受了成功,从他身上我看到了什么是真正的“成功是有汗水换来的”。仅有付出过,才会有收获。

记得那次体育800米测试,一向体育不好的我就开始担心起来。果然,刚跑完一半就跑不下去了,正当我快要放弃时,突然想到了贝多芬的那句话:“我要用双手扼住命运的.咽喉。”想到贝多芬遇到那么大的挫折都没有轻言放弃,我才遇到这么小小的困难就坚持不下去了吗?于是,我坚持跑完了全程。虽然跑出的成绩不如人意,但至少我坚持了下来。

人的一生是多么短暂,然而却又有那么多的不如意,有的人遇上困难就只会怨天尤人,而有的人却会以自我最大的努力去战胜困难,用自我的双手去扼住命运的咽喉,难么成功往往会降临于后者。有时候逆境往往会使人坚强起来,让人拥有惊人的承受力,即使在挫折面前也能高昂自我的头,不会屈倒于困难之下。

我明白我稚嫩的双肩很难为自我担起一片属于自我的晴空,我明白我独行的身影很难战胜黑暗的束缚,但我绝不会倒下,也绝不会低下我高昂的头。即使在逆境中,在挫折前,我也不会放弃自我的追求、自我的梦想。在人生布满荆棘的道路上,即使碰得遍体鳞伤,我也会用剩下的最终一点力气站起来,用干裂的嘴唇说:“不要倒下,前面就是一片光明!”因为我深知,贝多芬正是用这种毅力坚持到最终;我深知仅有拥有这种不服输的精神才能成为最终的胜利者;我深知困难会因我这样执着而向我屈服,挫折会因我这样执着而倒下,成功会因我这样执着而落到我身上……

我会像贝多芬一样不言放弃,会像贝多芬一样坚持到最终……

第2篇:贝多芬传读后感

穿越几个世纪,我仿佛听到了贝多芬指挥他的乐团演奏《第九交响曲》的声音;穿越几个世纪,我仿佛听到了米开朗琪罗专心雕刻的声音;穿越几个世纪,我仿佛听到了托尔斯泰写作时笔走的声音。没错,这三种声音都来自于《名人传》,它们虽然不同,但它们却同样地深沉,雄壮。

然而,在这三位天才,伟大当中,我还是喜欢“乐圣”—贝多芬。

贝多芬生于波恩,他没有常人般幸福的童年,暴力的父亲逼迫他学习艺术,让自己承担经济的重担。然而,他内心的依靠—他热爱的母亲,却因肺病去世。这不仅仅是肉体上的苦难,更是心灵上的摧残。在他走上音乐生涯时,耳聋却成了他的酷刑。这是对一个音乐家何等的打击啊!痛苦把贝多芬深深地包围,但他并没有堕落,他还在坚持,他还在渴望痊愈、渴望幸福、渴望自由。他一方面幻想着疾病突然消失,一方面又在与残忍的现实作斗争。最终,在他的勤奋努力下他创作了许多不朽的名曲。

贝多芬的耳聋和自己的疾病的确曾给他带来许多的麻烦,虽然到了生命的最后一刻,贝多芬依旧在与疾病斗争,但他又是怎么作曲的呢?他是用的意志和毅力。都说挫折是强者的垫脚石,贝多芬的耳聋却让他更加努力更加奋发,让他有勇气战胜困难。

我之所以喜欢他,是源于他对音乐的热爱。即使患上耳聋,自己也不甘离开,却依旧从事他所热爱的音乐事业。

我之所以喜欢他,是源于他内心的坚强,即使遇到磨难,他也从不屈服。

我之所以喜欢他,是源于他对侄子的谆谆教诲,即使是侄子也依旧爱着他,贝多芬希望把他送上善良与正直的道路上,他想把侄子培养成“一个于国家有益的.公民”,想让他为社会尽一份力。虽然这个侄儿最终并没有改变,但贝多芬却依旧爱着他。

从贝多芬的身上,我学到了许多。我知道了“阳光总在风雨后”,对于某些事情,我们要学会坚持,对于眼前的困难,我们要努力克服它,命运对我们不公时,我们要学会“扼住命运的咽喉”,通过自己的坚持不懈和努力来克服,战胜困难,当我们深陷在挫折与痛苦中,我们要乐观,不能坐以待毙……。

他在无声的世界里寻找声音,他在黑暗的世界里寻找光明,他在拘束的世界里寻找自由。贝多芬的一生虽然是苦的,然而他却是幸福的,即使患有耳聋不能使他屈服,身处困境也不能使他低头。也只有这样的精神,他在我心中永远是个传奇。

第3篇:贝多芬传读后感

我最喜欢的一本书是《贝多芬传》,贝多芬让我懂得了什么是百折不挠,放下《贝多芬传》,无数感慨涌上心头……

贝多芬是著名的作曲家,他的父亲是一个不求上进、嗜酒如命的男高音歌手,而他的母亲是女仆——一个厨师的女儿。贝多芬的童年包含辛酸。一开始,他父亲就逼他学音乐,在小时候就失去了他最爱的母亲。正当贝多芬风华正茂时,病痛已经悄悄叩门。1796至1800年,耳聋症开始肆意,听觉也渐渐衰退。一个钢琴作曲家最需要的就是听觉,而贝多芬在他能够大显自我的才能时听力衰退,甚至不能听到任何声音,可想而知当时的贝多芬是多么的无助,应对的挫折是多么大。如果换做别人,肯定对自我的未来不报期望,从而破罐破摔。但是贝多芬并没有这样,他一向独自忍受着病痛的折磨,仍坚持创作,还为他的心上人朱丽塔?圭恰迪尔谱写了著名的《月光奏鸣曲》,直到1801年,他才告诉了他的'两个好友。我深深地被贝多芬折服了,他以他惊人的毅力在困苦中坚持下来,要明白他的大多数作品是在他耳聋之后创作的。

贝多芬饱经风霜,他经历了挫折也享受了成功,从他身上我看到了什么是真正的“成功是有汗水换来的”。只有付出过,才会有收获。

记得那次体育800米测试,一向体育不好的我就开始担心起来。果然,刚跑完一半就跑不下去了,正当我快要放下时,突然想到了贝多芬的那句话:“我要用双手扼住命运的咽喉。”想到贝多芬遇到那么大的挫折都没有轻言放下,我才遇到这么小小的困难就坚持不下去了吗?于是,我坚持跑完了全程。虽然跑出的成绩不如人意,但至少我坚持了下来。

人的一生是多么短暂,然而却又有那么多的不如意,有的人遇上困难就只会怨天尤人,而有的人却会以自我最大的努力去战胜困难,用自我的双手去扼住命运的咽喉,难么成功往往会降临于后者。有时候逆境往往会使人坚强起来,让人拥有惊人的承受力,即使在挫折面前也能高昂自我的头,不会屈倒于困难之下。

我明白我稚嫩的双肩很难为自我担起一片属于自我的晴空,我明白我独行的身影很难战胜黑暗的束缚,但我绝不会倒下,也绝不会低下我高昂的头。即使在逆境中,在挫折前,我也不会放下自我的追求、自我的理想。在人生布满荆棘的道路上,即使碰得遍体鳞伤,我也会用剩下的最后一点力气站起来,用干裂的嘴唇说:“不要倒下,前面就是一片光明!”因为我深知,贝多芬正是用这种毅力坚持到最后;我深知只有拥有这种不服输的精神才能成为最后的胜利者;我深知困难会因我这样执着而向我屈服,挫折会因我这样执着而倒下,成功会因我这样执着而落到我身上……

我会像贝多芬一样不言放下,会像贝多芬一样坚持到最后……

第4篇:贝多芬传读后感

金色的九月,慵懒的阳光透过窗子,照着一本散发墨香的书——《名人传》。《名人传》这本书给我以很大的启迪,个性是《贝多芬传》颇受我的青睐。

贝多芬一生经历了许多的痛苦:感情期望的破灭、贫困以及最后对于一位音乐家来说是致命的打击——耳聋,但是在精神上,贝多芬仍然坚强不屈,最后在欢乐的凯歌声中完成了《第九交响曲》,当《第九交响曲》在维也纳首演时,听众如痴如醉许多人都流了泪,演奏结束掌声雷动,当他转向听众,全场突然起立,挥动帽子向他致敬,场面之热烈,恍如暴动。贝多芬一生能够说是一波三折,但是贝多芬最终获得成功。

贝多芬成功的事迹,或许或已告诉我们只要有毅志力,有目标,目标必须能实现。自古以来,那些为社会作出贡献的著名人士,在自我青少年时期,就已经确定了终生为之奋斗的目标。毛泽东16岁时写下“男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何处不青山”的豪迈诗句,周恩来12岁时就发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誓言,不管是在怎样的环境中,我们都不就应放下自我心中的目标。而在我们身边缺少的还是这种毅志力,这种不达目的地誓不罢休的精神。

一个老伯伯正在挖水,可怎样也挖不到水,这是为什么呢?其实并不是没有水,而是他没有一心一意把一口井挖到底的'决心,或许只要再挖一下,就能够见到水了,可他选取了去挖别的地方,这样他挖得地方再多也都是徒劳的。

“为了更美,没有一条规则是不能够打破的。”

音乐就应让人们的精神火花迸发出来。

音乐是一种智慧,任何哲学……务必摆脱其他人挣扎其中的苦难。

贝多芬的音乐能够让人摆脱痛苦,能够让人思想擦出火花,但是此刻的一些流行音乐似乎听都听不懂,更别说欣赏了,个性是网络上的一些歌曲,资料都太——实在难以启齿。哎,可惜了,不明白他们是在创造音乐,还是在糟蹋音乐。

“一个贫困、残废、孤独、痛苦造就的不幸的人,一个世界不给他以欢乐的人,竟创造了欢乐带给人间!正像他那一句豪言壮语所说的一样,他以自我的苦难在铸造欢乐。”

贝多芬的精神必将永驻人间,年轻的朋友们,人生的价值是由自我创造的,要想让生命迸出火花,没有任何捷径,也不必乞灵于神灵,能够视为神示的,只有一句话,那就是贝多芬所说的:“人啊!靠你自我吧!”

第5篇:贝多芬传读后感

一直很让我惊讶,一个耳聋的音乐家竟然能创作出令世界都为之赞叹的音乐。这就不得不令我深思了,他难道有什么奇异的法术能把音乐变出来?还是,他是一位神人。也许他真的有那么一番本领。但我想,这是因为他在用心去创作。用心去演绎音乐的最高境界。

贝多芬,这个有着卓越的音乐天赋、巨人般坚强性格的音乐家。

不同于其他人,贝多芬似乎生来就带着一股“逆天”的劲,一副高傲的倔脾气,精神永远都是那么狂热,一双猩红的眼睛,给人一种莫名的畏惧感,放射出融化冰雪的光芒。他那奔腾着的'流动着的血液就像他创作的作品永远也没有尽头。可即便是那样,他那病魔般的身体也还是和他处处作对,疾病,痛楚,无时无刻不缠着他。可就是这样,他也凭着惊人的意志,坚强的活着。

以前,总以为名气大大的贝多芬有一个美好的童年,可是当我真正翻开《名人传》的时候,我才发现,我错了:

贝多芬出生在一个音乐世家,从小他的父亲就用暴力逼迫着他学习。在他十六岁时,他的母亲就已去世,而他的父亲也变成了一个挥霍的酒鬼,家中已再无半点财富,小小的他只能用柔弱的身躯撑起这破烂的家。

但是贝多芬没有因此而沉沦,他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了自己所热爱的音乐事业中去了。由于他的天分和勤奋,很快地在维也纳初露头角,有了一点名气。此时正应该高兴的他,却被查出因幼时治疗耳疾无效导致耳聋。这使他遭到了极大的打击。要知道,对于一个音乐家来说,没有了耳朵,就没有了一切。在几番思索之后,贝多芬又回归了音乐,并创作出更加优秀的交响曲。

而他之所以能够在失聪的情况下,创作出数首经典之作。正是因为他能够用心去听,用心去感受,将身心都投入到音乐中去。这,就是音乐的最高境界。

命运可以夺走贝多芬的一切,但始终夺不走他那无与伦比的创造力与非凡的天赋。面对困难,他丝毫不惧,这就是他成功的秘诀。

欧洲的音乐是在大自然中产生的,所以贝多芬也时常将自己拥入大自然的怀抱,用心来聆听大自然的声音。贝多芬的音乐脱离了单纯的感官上的享受,而能塑造人的精神世界。他经常谈到他有责任用他的艺术去为“可怜的人类”,“未来的人类”做奉献,为他们造福,鼓励他们,把他们从迷梦中唤醒,斥责他们的怯懦。贝多芬的伟大之处正在于此,他从不只为自己而活,胸怀天下的责任感使他不只是一名音乐家。

第6篇:贝多芬传读后感

从《贝多芬传》中录下这一段文字的时候,已是我第三次阅读这部传记了。较于前两次,这次阅读已滤去了幼稚与好奇的部分,多了一点尊崇。

贝多芬是个忧郁、不漂亮的人,灰蓝的眼睛显示出“一种无可治疗的哀伤”。是的,那是他成长中的阴霾,在他的心魂中久久不散的痛楚。贝多芬的童年,是一场悲惨而暴烈的斗争——父亲无休止的毒打,他深爱着的母亲的死,以及过早降临的家庭责任……母亲的去世令他悲痛,他无时不刻地感觉到心灵的痛楚——二十岁,带着对故乡温柔而凄凉的回忆远走他乡。

二十六岁,他聋了,听不见了!在他的艺术生涯才刚刚走向一个高潮的时候!这悲剧式的愁苦,激发了他的一次创作的灵感——《悲怆》诞生了!

在此后的十几年里,贝多芬的命运波澜起伏——有维也纳会议上的无上荣耀,亦有面对病魔的苦苦挣扎,甚至——在一八○二年,贝多芬曾经一度写下了遗嘱——这本是临终时的哀诉,可是贝多芬还活了二十五年,“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他说,“它决不能使我完全屈服!”

贝多芬是不会被什么所征服的,除了那一种伟大的英雄主义。一八○四年他创作了《英雄交响曲》,出于对当时法国大革命的敬意,他特地在封面上撰写了题献的词句——但当得知拿破仑称帝时,音乐家愤怒了——他叫道:“那么他也不过是一个凡夫俗子!”贝多芬撕去了题献的部分,匆匆写下:“英雄交响曲……纪念一个伟大的遗迹。”他对自由的幻想破灭的——这又一个打击!

在如此悲哀的深渊里,贝多芬依然讴歌着似乎从未降临过的快乐——《第九交响曲》中,他与席勒合作完成了优美而壮丽的《欢乐颂》,堪称轰动一时的美谈。那是因为——爱与自由从未在他的灵魂中泯灭过——它们永远占据着贝多芬的思想,引领着他走向真理的世界。

贝多芬于一八二七年谢世。也许,他是不幸的.,贫穷、残疾、孤独和痛苦不断地盘旋在他命运的上空,然而,他依然看得见曙光——世界并未给他快乐,他却是快乐与力量的源泉!他为这个世界上所有英勇的心灵写下了最好的箴言——“用痛苦换来欢乐。”这是贝多芬的另一条人生哲学。

著名翻译家傅雷,在读《贝多芬传》时,不禁感叹:“不经过战斗的舍弃是虚伪的,不经劫难磨炼的超脱是轻佻的,逃避现实的明哲是卑怯的;中庸,苟且,小智小慧,是我们的致命伤……这一切都由于贝多芬的启示。”的确,他坚定着我们的意志,抚慰的我灵魂的创伤——这天籁般的灵魂的声音,仿佛告诉我们,一个伟大生命所走过心灵轨迹。苏轼曰:“古今之成大事业者,非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贝多芬,是生命崛起的背影,他因心灵而伟大。

第7篇:贝多芬传读后感

前两天,我在新华书店买了一本《贝多芬传》的书,觉得十分好看,很有教育意义,让我爱不释手。

这本书的作者,用大量的事实和典故,讲述了贝多芬成长、成材的故事。作者描述时文笔流畅、精炼清晰。笔下描述的贝多芬发奋图强、锲而不舍、顽强拼搏的精神,让我看了深受启发。

贝多芬是18世纪的德国音乐家,他谱写了众多优美动听的乐曲,他高尚的品德让我心生敬佩。可是,贝多芬的童年是不幸的。他的父亲是一个酒鬼,酗酒败了家业,就企图把四岁的贝多芬变成摇钱树。天天_幼小的贝多芬练习小提琴为他卖艺赚钱,使贝多芬没有了像同龄人无忧无虑的童年生活。生活的磨难使贝多芬从小养成了自强不息、坚持不懈的性格。他勤勤恳恳地磨炼琴技,孜孜不倦地学习作曲,使他成为了一代有名的琴师。可惜的是上帝没有眷顾这位天才,贝多芬不到30岁时,听力渐渐变弱直到最后失聪了。对于一个音乐家、作曲家,没有听力是多么痛苦的事呀!可是贝多芬承受了内心的痛苦,用自己坚强的意志战胜了耳聋带来的影响,继续创作他最喜爱的`音乐……现在我们所熟悉的那些贝多芬最杰出的作品,几乎都是他后半生耳聋的状态下创作的。

这本书告诉了我,伟大的作品不是靠天赋,而是靠勤奋、靠坚持来完成的。

面对新的事物,起初热心的人很多,而在前进的道路上,稍微遇到了困难,就打“退堂鼓”,就会冷淡、撒手不做了的大有人在。贝多芬的故事告诉我,任何成功,不经过一番苦学、苦炼是做不成的,而只有想认真做的人,才忍得住这番痛苦,事业才能成功。

记得我初学二胡时,面对二胡优雅的声音,我爱上了它。可是当我真正学拉二胡时,就产生了畏难情绪。学习拉二胡,要先学基本知识、要学习手法、指法,还要学习各种拉二胡的技巧等等。特别是练习拉二胡时,手臂手指很痛,腰也酸,背也痛,我产生了放弃学二胡的想法。读后感·看了《贝多芬传》这本书以后,我不由得感慨:贝多芬在双耳失聪的情况下,还那么认真、那么执着,最终创作出那么多脍炙人口的优秀作品,难道我不应该向他学习吗?

俗话说:“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我决心要克服困难,向贝多芬学习,学习他坚持不懈、坚韧不拔、持之以恒的精神,把二胡学好,把课堂上老师传授的各种知识学好,成为优秀的少年儿童。作者:邹语凡

点评:阅读书籍,能增长知识和智慧,尤其是阅读名人作品,更能给人启迪和力量。作者通过阅读贝多芬成才的故事,结合自己学习二胡的经历,用细腻的手法,切身的体会,写出了自己的亲身感受。全文选材得当、脉络清晰、感受真切、语句通顺。希望更进一步加大阅读力度,博览群书。期待更多更好的作品。

第8篇:贝多芬传读后感

金色的九月,慵懒的阳光透过窗子,照着一本散发墨香的书——《名人传》。《名人传》这本书给我以很大的启迪,特别是《贝多芬传》颇受我的青睐。

贝多芬一生经历了许多的痛苦:爱情希望的破灭、贫困以及最后对于一位音乐家来说是致命的打击——耳聋,但是在精神上,贝多芬仍然坚强不屈,最后在欢乐的凯歌声中完成了《第九交响曲》,当《第九交响曲》在维也纳首演时,听众如痴如醉许多人都流了泪,演奏结束掌声雷动,当他转向听众,全场突然起立,挥动帽子向他致敬,场面之热烈,恍如。贝多芬一生可以说是一波三折,但是贝多芬最终获得成功。

贝多芬成功的事迹,或许或已告诉我们只要有毅志力,有目标,目标一定能实现。自古以来,那些为社会作出贡献的著名人士,在自己青少年时期,就已经确定了终生为之奋斗的目标。毛泽东16岁时写下“男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何处不青山”的豪迈诗句,周恩来12岁时就发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誓言,不管是在怎样的环境中,我们都不应该放弃自己心中的目标。而在我们身边缺少的还是这种毅志力,这种不达目的地誓不罢休的精神。

一个老伯伯正在挖水,可怎么也挖不到水,这是为什么呢?其实并不是没有水,而是他没有一心一意把一口井挖到底的'决心,或许只要再挖一下,就可以见到水了,可他选择了去挖别的地方,这样他挖得地方再多也都是徒劳的。

“为了更美,没有一条规则是不可以打破的。”

音乐应该让人们的精神火花迸发出来。

音乐是一种智慧,任何哲学……必须摆脱其他人挣扎其中的苦难。

贝多芬的音乐可以让人摆脱痛苦,可以让人思想擦出火花,可是现在的一些流行音乐似乎听都听不懂,更别说欣赏了,特别是网络上的一些歌曲,内容都太——实在难以启齿。哎,可惜了,不知道他们是在创造音乐,还是在糟蹋音乐。

“一个贫困、残废、孤独、痛苦造就的不幸的人,一个世界不给他以欢乐的人,竟创造了欢乐带给人间!正像他那一句豪言壮语所说的一样,他以自己的苦难在铸造欢乐。”

贝多芬的精神必将永驻人间,年轻的朋友们,人生的价值是由自己创造的,要想让生命迸出火花,没有任何捷径,也不必乞灵于神灵,可以视为神示的,只有一句话,那就是贝多芬所说的:“人啊!靠你自己吧!”

第9篇:贝多芬传读后感

他没有丰衣足食的生活,没有温情无比的家庭气氛,没有气宇轩昂的高大外表。母亲的早逝,肩上的家庭经济负担给那些可怜的“没有”雪上加霜。四岁多时,他被父亲整日关在屋内,面对的是洋琴、提琴。或许为了家庭,他一开始是不得不触碰它们。但渐渐地,他热爱上了音乐。音乐是他生命中能给他足够激情的东西,是他生命的一个大部分。然而,疾病让他苦不堪言,使他的听觉慢慢丧失。

热爱音乐的人失去了听觉就如同美食家丧失了味觉,在音乐的道路上应如何走下去?许多人会绝望,会放弃,会抱怨上天不公,然而贝多芬的坚持追求便注定了他是一个不平凡的或者说是伟大的音乐家。维也纳音乐厅响起的音律展现了他的气魄,他对命运的理解,他对远大追求的'注释。自始自终,他终究是个艰难的行者,潦倒一生,与病魔抗争,但他无怨无悔,即使再艰难,也要爬着向梦想走去!勿容置疑,贝多芬是个成功者,他坚定地登上了自己的人生之巅,终于含笑含泪闭眼。

司马迁受尽侮辱,却笔耕不辍,海伦凯勒双目失明却胸怀梦想,张海迪失去行走能力,却从未沉沦言败,爱迪生遭到数百次失败,却仍坚持发明。杨利伟饱受训练折磨,却年年如一日。这些或是折了翅膀的天使,或是忍辱负重的健儿,都带给我无限力量。这些平凡的人们在路上磕磕碰碰,步履蹒跚,却始终不忘自己的方向,他们在自己的路上不停地行走,不去想身后是否会袭来寒风冷雨,既然目标是远方,留给世界的只能是背影。

十八九岁的我们,对未来充满憧憬,幻想着美妙的大学生,追求着高品质的诗意人生。然而,我们的心灵又是如此的脆弱,是如此不堪一击,所谓的“梦想”“追求”在残酷的现实面前显得如此苍白无力。伟大的梦想瞬间被抛之脑后。有的人选择放弃,有的人选择轻生。与贝多芬相比,我们变得那么渺小。追求的过程本事就是困难的,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我们难道不应该怀揣梦想,忍受一切风风雨雨的洗礼,战胜所有艰难险阻吗?有了内心真正的追求,才能支撑我们一路向前。它的力量有多大?贝多芬告诉我们,很大很大,大到可以用心来倾听音乐的气息,用心来感受生命的意义。而我们的?一样可以!风雨折断了我们的翅膀,我们就用自己的内心来拯救。我们要学会直面苦难,一次一次更加坚强,让自己的强大内心来指引我们走向理想高地。

贝多芬不为名,不为利,甘于清贫,甘于寂寞,为了梦想,他走上了一条艰难的小道,他不怨也不悔,不悲也不喜。平凡却不平庸地走过了一生。

我们的追求是什么?它们在何处?但愿我们能定位好自己的人生目标,然后风雨无阻地勇敢前行!

第10篇:贝多芬传读后感

著名法国作家罗曼 罗兰曾经用这样一段话来形容一个人:“物质生活的窘迫毫无改观。他贫病交加,孤立无援——但他却是个战胜者:——人类平庸的战胜者,他自己命运的战胜者,他的痛苦的战胜者。”是的,“他”就是“用痛苦带来欢乐”的音乐巨人——贝多芬!

贝多芬诞生于德国波恩,他是个音乐天才。他的天分很早就被他的父亲发现了,不幸的是,贝多芬的父亲视他为“摇钱树”,天天让贝多芬练琴,不顾及他的心情,一个劲儿的培训他,有时甚至把贝多芬和一把小提琴一起放进一个屋子里关起来,一关就是一整天,用暴力逼他学音乐。贝多芬的童年是十分悲惨的,这些不幸一起压到了贝多芬的头上,在他心中刻下了深深的伤痕,也因此导致他的脾气暴躁而古怪。但是贝多芬没有因此而沉沦,他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了自己所热爱的音乐事业中去了。由于他的天分和勤奋,很快地他就成名了。当他沉醉在音乐给他带来的幸福当中时,不幸的事情又发生了:他的耳朵聋了。对于一个音乐家而言,最重要的莫过于耳朵,而像贝多芬这样以音乐为生的大音乐家,却聋了耳朵,这个打击是常人所接受不了的。可他没有屈服,双耳失聪的他同样在生命的57年间完成了100多件作品。

贝多芬的一生是悲惨的,也是多灾多难的,但他有着超与凡人的毅力和奋斗精神,面对困难,他丝毫无惧。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遇到困难时,经常想到的.就是请求他人的帮助,而不是直面困难,下定决心一定要解决。而贝多芬,因为没有人愿意与他做朋友,所以,他面对困难,只能单枪匹马,奋力应战。虽然很孤独,却学会了别人学不到的东西:只要给自己无限的勇气,再可怕的敌人也可以打败。

他是很平庸的人,可他却比常人遇到更多难以想象的磨难和障碍。他是英雄人物,因为他具有英雄品格:一是有百折不挠的进取精神;二是永远保持人格的尊严,恪守个性的独立;三是具有关怀人、爱护人的博爱精神,甘心为人类的福址奉献自身。也许正因为重重困难,种种阻碍、挫折和不幸的命运才让他勇敢地站起来而成为绝代传颂的名人吧!

每个人都向往快乐的生活,但人的一生中,必定会经历痛苦。有人迎难而上,而有的却激流勇退。不一样的选择就会有不一样的人生之旅。想让我们的心灵的戈壁开满鲜花,那么痛苦必是滋润土地的养分。

就让贝多芬的精神继续在无数文章与音乐史中流传、发扬光大!

第11篇:贝多芬传读后感

“他们都是伟大的天才,在人生忧患困顿的征途上,为寻求真理和正义,为创造不朽杰作,献出了毕生精力。他们坚信只要自己的灵魂能够坚忍果敢,不因悲苦与劫难而一味地沉沦,那么就定能冲破肉身的束缚,奔向人生的崇高境界。”--题记

《名人传》又称为《巨人三传》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法国著名作家罗曼·罗兰创作的传记作品,它包括《贝多芬传》、《米开朗琪罗传》、《托尔斯泰传》三部传记。其中对于我来说最为熟悉的同时也是印象最深就是音乐家贝多芬了,他对音乐有着火一般的热情,他的作品对音乐发展有着深远影响,因此被尊称为乐圣。

可以说贝多芬的一生是不幸的,身体上与精神上的双重雷鸣交响曲,在他不甘心而又无奈与世长辞的瞬间停止了节奏旋律,留给后世的是杰作与荒凉的背影。一发愣,似乎我看到了那盘旋在他头顶上的狂风暴雨,肆虐站在风雨里的他,而他仍坚持他的理想、原则与音乐。有些感伤,有些莫名的疑问,“为什么许多伟人要遭遇那么多苦难?为什么天妒英才?”

于是,这个心结在我阅读完《名人传》后,解开了。

1793年11月贝多芬离开了故乡德国波恩,前往音乐之都维也纳。不久,痛苦叩响了他的生命之门,从1796年开始,贝多芬的耳朵日夜作响,听觉越来越衰退。起初,他独自一人守着这可怕的秘密。1801年,他爱上了朱丽埃塔,但由于自己的残疾以及朱丽埃塔的自私、虚荣,两年后她嫁给了一个伯爵。痛苦折磨都反映在他这一时期的作品中。席卷欧洲的革命波及了维也纳,贝多芬的情绪开始高涨。

1806年5月贝多芬与布伦瑞克小姐订婚,爱情的美好产生了一系列伟大的作品。不幸的'是,爱情又一次把他遗弃了,未婚妻和另外的人结婚了。不过这时贝多芬对一切都无所顾虑。他受到了世人瞩目,与光荣接踵而来的是最悲惨的时期:经济困窘,亲朋好友一个个死亡离散,耳朵也已全聋,和人们的交流只能在纸上进行。面对生活苦难,似乎没有什么能使贝多芬屈服,他以自己的创作风格扭转了维也纳当时轻浮的风气。

最后,贝多芬在风雨交加的日子咽下了最后的一口气,终年57岁。

之前的疑问也终有果了。那是因为,伟人之所以是伟人,因为他们将苦难当成锤炼,在苦不堪言的旅途中认识与成长,最后找到自己所属的那一轮月圆,在那之上坚持不懈、努力奋斗、始终如一……这大概就是天才与伟人之间的差别了,也许天才可能是伟人,但伟人一定不是天才,因为他们用自己的付出才得来光荣、才得以在历史篇章镀上一层金边。

第12篇:贝多芬传读后感

罗曼·罗兰说:“我称之为英雄的,并非以思想或力量取胜的人,而仅仅是因其心灵才伟大的人。”而贝多芬正是这其中的一个不可或缺的榜样。

路德维希·范·贝多芬,1770年12月16日出生于科隆附近。他的童年充满艰辛,缺少家庭温暖。从一开始,生活于他就是一场悲壮的战斗。贝多芬刚四岁,他父亲就一连几个小时把他钉在羽管键琴前面,或者把他关在房间里,逼着他练小提琴,繁重的作业把他累得死去活来,差一点就让他恨死了音乐这门艺术,以致必得用暴力才能强迫他学下去。

1792年,战火蔓延到波恩,贝多芬离开了家乡,去音乐之都维也纳定居。此时,病痛已在叩门,且一旦上身便不再离开。1796至1800年间,耳聋症开始肆虐,耳鸣不分昼夜地折磨着他,内脏也疼痛不已。

除了肉体的痛苦,他还受着别的困扰。在他喜欢的人嫁于他人时,他几乎想自杀,但他那种百折不挠的道德观念阻止了他。他性格刚强,不甘心在磨难面前屈服。

这爱情,这痛苦,这意志,这时而沮丧时而高傲的'情绪,这内心的悲剧,都反映在1802年的伟大作品中。如《丧礼奏鸣曲》,《幻想奏鸣曲》,《月光奏鸣曲》,《第二奏鸣曲》。而《第二交响乐》则更多得反映了他青春的爱情,从中可以感觉到压倒一切的坚强意志,一股不可抗拒力量将愁绪一扫而空。

即使在生命的最低谷,贝多芬不愿相信自己的不幸无可挽救:他渴望痊愈,渴望爱情,心中充满了希翼。

但是后来他的健康每况愈下,他患了气管炎,肺病,急性关节炎,黄疸病,结膜炎等疾病。

1824年他指挥《第九交响乐》,全场一致鼓掌,但他却一点也听不见。直到一位女歌唱演员拉起他的手,请他转过身来面向观众时,他突然看见全场起立,挥动帽子向他致敬,这才明白过来。

1826年底,他患了胸膜炎。1827年在他弥留之际,他很清醒地写道:“我耐着性子,心想:任何痛苦必会带来善果。”善就是解脱。

死神终于来了。正当风雨交际之夜,他离开了人间。时为1827年3月26日。

罗曼·罗兰把贝多芬的一生比喻为风雨交加的一天。“意志的力量使我们重见光明。一个穷困潦倒,残废而孤独,生而痛苦,世界从未给予他欢乐的人,却创造了换了奉献给全世界!”

他用自己的苦难锻造了欢乐。

他用自己的行为证实了自己的话“我愿证明,谁若行为高尚,善良,必能同样承受苦难。”

他教会了我们如何生,如何死。

我们应像他一般:“惟其痛苦,才有欢乐。”

第13篇:贝多芬传读后感

就在这一瞬间,一阵悠扬的钢琴声吧我带回到现实。我心头里的一片片乌云,从而消散,无影无踪。不知是什么的力量让我振作起来…

还记得那一次我推开了那扇门,优美的钢琴声传入了我的耳际,映入眼帘的是一个身材魁梧的人,他那蓬松浓密的头发,真令人有点不堪入目。他在钢琴前入迷得弹着,我被他的琴声吸引住,我大声夸赞道:你弹得太好了!但他丝毫未动,于是,我小步迈上前,但我的走动引起了他的注意,他用愤怒的眼神望着我,眼睛在脸上放射出光芒,好像刺穿了我的内心。他发疯似地向我砸东西,我无奈地走上说了一句:我只但是想和你交谈一下,和你倾诉我的心事而已。我低下了头,满脸的沮丧。他挥一挥手,弹起了愉快的乐章,对我笑了一笑。他拿起纸条写到:此刻你快乐些了吗?我愿意和你交谈了,你尽情倾诉吧。

我在纸上写道:我是个忧愁女孩,生活中是那么的脆弱,遇到挫折,只会逃避,不时想说出放下二字。他细细地看,笑一笑,在纸上快速的写上几句话,递给了我,我一丝不苟地看,感到一点忧伤,他写上了自我的悲惨遭遇:谁的人生都会有挫折,只是大家应对的方式不一样。十几岁时,我的妈妈因病去世了,我的家就像只剩我一个孤零零的'活着,这一刻,家庭失去了往日的温度,冷冰冰的,痛苦的感觉,沉重的打击缠绕我,但我怎样能这样就倒下呢?我勇敢地和命运作斗争,因此,我悲苦生命因为坚强的点缀而美丽起来。之后我的音乐世界,幸福的来源受到耳聋的打击,可能别人这时会放下音乐,甚至放下生命,但我不会,因为这已不是第一次被命运捉弄了,是岁月把我练成了巨人,一个坚强的人,我毅然承受着痛苦…只要你有一种意志,一个决心,把命运改写,冲破艰难,挫折,你就战胜了生命,看到了彩虹!坚强是战胜困难的最好方法。

我很惊奇疑惑,在纸上忍不住地问:这么悲惨的命运,你怎样能弹奏出这样愉快的音乐呢?怎样能这么坚强地活着,你必须有藏在心里的信念吧!

他坚定的对我说:人不是因应生活而生活,只要有坚强的意志,一样能够活得精彩。人生的好处不是名与利,不是地位与金钱,而是用心地谱写生活,充实地活着,那便是一个完美的人生。而我的人生只属于音乐,我能够为音乐付出一切,我亦能够吧毕生的精力全活在这个完美的世界中,音乐就是我心中唯一的信念罢了。

在这一刻,我好似懂得了什么,然后我在纸上写上:多谢你,请问我能够问你最后的一个问题吗?他点了点头。

“你是贝多芬吗?我用力地在纸上写。他笑了笑,继续做工作,继续谱写完美这个词语…

音响响起了雄厚浑浊的《命运交响曲》,这一次我真的醒了,被一个音乐巨人的心灵唤醒了,被他的精神重新洗礼了一次。心里多的是感受,生活多的是完美,人生多的是思考…

第14篇:贝多芬传读后感

“彩虹,是经过雷电激战之后才出现的,名人传贝多芬读后感700字。”

——题记

午睡醒来,泊窗的洁云笼罩着灰烟,屋内沉闷的空气让人窒息。阴沉沉的乌云吞噬着蔚蓝的天空,慢慢地向四周扩散。忽然,一道耀眼的闪电划破长隆。在雷声阵阵的奏响曲中,雨点也冲进了灰色的帷幕,要把它扯个粉碎……

我翻开了《名人传》。伴着雨点卷起的泥土的气息,跟随着法国作家罗曼·罗兰,跨过不同的时代,走近德国音乐家贝多芬和意大利画家、雕塑家米开朗琪罗和俄国作家托尔斯泰这三位拥有各自不同领域的伟人,去感受他们为追求真善美而长期忍受苦难的心路历程。其中,贝多芬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的一生宛如雷雨交加的一日”,真如罗曼·罗兰形容的那样,贝多芬的人生充满了苦难。童年时期缺少家庭温情,成年后爱情又屡屡幻灭;在他的音乐事业正如日中天的'时候,却又遭受了失聪的厄运……对于贝多芬来说,命运是多舛的,然而,这些打击最终都没能把贝多芬打倒。他勇于向命运挑战:“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贝多芬由此奏出了最强烈的生命乐章。他用行动诠解了人生的价值与意义。

是的,“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透过历史,我仿佛看到忍受着身心巨大痛苦的司马迁,用笔驱散人生天空中的乌云,留下被后世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巨著《史记》;看到了漫游赤壁的苏东坡,用他笑对人生苦难的从容,写下“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旷达情意;我看见了落难时期的沈从文,用他的高洁与坚强,在漫漫人生和文学的天空中,最终抹上了芬芳、明丽的色彩。

当人生被阴霾遮盖的时候,我们应该以一种不屈不挠得到信念和化苦为乐的勇气,鞭策自己。处在初三的我们,面临着考试与升学压力的同时,一样需要脚踏实地的精神、需要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那份执着。因为美好的事物总是藏匿在万丈乌云之中。

……

雨过天晴。

轻轻合上书,心中收获了一份坚定与力量。天空里乌云已慢慢散开,溶入于湛蓝如洗的天幕中。打开窗户,一阵清新的气息扑面而来。在广阔的天穹下,一道彩虹,跨过了屋顶,跨过了滴水的草尖和注满雨水的蓓蕾,那缤纷柔和的色彩融化了夏日里的所有燥热,在一瞬间,照亮了我的眼睛……

第15篇:贝多芬传读后感

手捧一本《名人传》,三个伟人,三段故事,在我心中久久萦绕。

贝多芬、米开朗基罗、托尔斯泰,一位音乐家、一位雕塑家、一位小说家,虽然他们的职业和所处的年代各不相同,但他们所追求的理想的却是相同的——为了真理和正义而奋斗。

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贝多芬。他出生在平凡的家庭中,16岁母亲就去世了,父亲也成了一个酒鬼。通过读《名人传》,让我更加了解贝多芬的家世背景和遭遇,也让我被他的坚强毅力所折服。

种种不幸一起压在了贝多芬的`肩上,在他的心中刻下了深深的伤痕。但他没有因此沉沦,而是更加勤奋、认真的学习音乐。当他沉醉在他的音乐里时,上帝又跟他开了一个玩笑:他耳聋了。对于一位音乐家来说,以音乐为生的他却聋了耳朵,这是多么大的打击啊,这是常人所不能接受的。他被一切痛苦磨炼着,却使他更坚强。他痛苦,却不肯屈服于命运;他贫穷,却不趋炎附势,保持独立的人格;他孤独,却能以热烈的赤子之心爱全人类;他从未享受欢乐,却用自己的一生奉献给全世界,将自己优秀的作品奉献给人们。

他说:“我要扼住命运的喉咙,他决不能使我屈服。”的确,贝多芬有着超乎平常的毅力和奋斗精神,他紧紧地扼住了命运的喉咙,战胜了命运。这个誓言如同飓风一般,席卷了我的感情,震撼了我的心灵,这之中又包含了贝多芬多少的苦苦痛痛,多少的辛酸血泪。难道他惊人的意志与精神,不值得我们学习吗?

我们虽不能像贝多芬一样成为伟人,但我们也要顽强地同命运作斗争。在遇到困难时,我们要有顽强的毅力,去把困难踩在脚底下。就从小事说起吧,无论是一道奥数题,还是一篇难写的文章,我们都要坚持到底,攻克这一个个困难。再比如说“5.12”汶川地震中的人们,他们就是凭着对生的希望与顽强的毅力,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看,我们这些平凡的人也能做到。

罗曼·罗兰也曾说过:“生活是严酷的。对那些不安于平庸的人来说,生活就是一场无休止的搏斗,而且往往是无荣誉无幸福而言的,在孤独中默默进行的一场可悲的搏斗。”贝多芬也是平庸的人,可他却遇到比常人更多难以想象的磨难和障碍。他却从重重困难中勇敢站起来,从种种困难中炼造成了伟人、名人。

是的,这就是贝多芬,他扼住了命运的喉咙。

更多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