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记》有感

句文网    发表于:2023-09-19 13:39:14

第1篇:读《史记》有感

《史记》这本书读完了,我有千言万语想对大家说。

《史记》的作者是司马迁。本文讲述了从黄帝唐尧虞舜时期到秦汉时期的历史,总结了一些治国经验和教训。把国家治理得一塌糊涂的皇帝是怎么做的?把国家治理得好的皇帝又是怎么做的?为什么有些皇帝那么不好?为什么有些皇帝那么好?这么多问题一直围绕在我脑际。现在我终于明白,皇帝不好是因为他好色贪财,皇帝好是他一心为国。

我觉得如果那些贪得无厌的皇帝都不再贪得无厌,那么中国的.历史该是多么的完美无缺!请大家吸取那些皇帝的教训,不要贪得无厌。

其中让我感受最深的是《炎黄之争》这篇文章,它让我知道炎帝和黄帝一心为国,还一心为民,但黄帝一直操练兵马,打败了炎帝。同时它还让我懂得了一个皇帝只要让人民信任他,他就是一个合格的皇帝。如果我是一个领导,我会让大家快乐,让大家都信任我,一心为他们,公平对待每个人。这篇故事还告诉我们团结就是力量。炎帝发展农业,黄帝发展兵力,他们两个人的力量合而为一就什么也不愁了。如果是我,我也会和一个人合作,让力量扩大,这样什么都不用怕了。那么,一个班集体的力量合在一起,就把力量扩得更大了,因此,我们同学之间要团结一心。

第2篇:读《史记》有感

战国时的易水河边,荆轲怀藏利刃,口中吟着“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义无反顾地踏上救国之路。

同为战国同是水边,一代名士屈原含恨而逝。他一生忠于楚国,举贤任能修明法度,却屡遭排挤,怀王死后又因襄王听信谗言而被流放,最终楚国郢都被秦军攻破后投江自尽,只留下那一段段千古诗篇供后人凭吊。

秦统治残暴,民不聊生。少有大志的项羽,以举鼎之力振臂高呼,为楚国聚集了十万雄兵,一举灭了秦国。为了楚国的复兴,他披荆斩棘,浴血沙场,获得了“西楚霸王”的称号。尽管最后败给了刘邦,但是依旧给后人留下了一段霸王别姬的千古佳话。

唐代诗人李白,一生不以功名显,却高自期许,以布衣之身藐视权贵,肆无忌惮地嘲笑以政治权利为中心的等级秩序,批判腐败的大唐朝廷,他有着“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高尚人格。潇洒狂放的表面之下,是一颗拳拳报国之心,是一颗希望朝廷清明、国家繁荣的爱国之心。

唐代还有一位诗人,叫杜甫。他以天才少年的身份独闯长安,直到天宝十四年的冬天,他写下了那句著名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安史之乱后杜甫官至左拾遗,事事为国家着想,却为皇上所不喜,最终一路颠沛流离地死去。到死的最后一刻,他挂念的不是自己的不幸,而是国家的富强!

尽管我年纪尚小,但是我把这些故事牢牢记在心里,不断用荆轲的义无反顾、屈原的.可歌可泣、项羽的盖世霸气、李白的狂放不羁、杜甫的忧国忧民来勉励自己。爱国报国的赤子之心,是五千年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的核心,是我们炎黄子孙共同跳动的脉搏。

作为学生,让我们一起努力学习,奋发向上,把自己的基础夯实再夯实,把祖国的未来抗在肩上举得更高走得更远。一个少年的我或许只能发出萤火之光,但是我们有无数个爱国奋进的少年,手拉手汇聚起来,定能胜过璀璨的银河。

第3篇:读《史记》有感

愉快轻松的暑假就快要结束了,在我们暑期兴趣班的最后一天,老师要带我们去焦作的“万方世纪城”玩儿,我们都欣喜若狂。

温泉、运动室、电影院、自助餐厅……几天来,我一直都在朝思暮想着,终于把这一天盼来了。犹记得昨晚深夜时分,我正睡着,就猛地坐了起来,以为天亮了呢,可是看了看表,还早着呢,只好极不情愿地又躺了下来。“叮咚——人民航空为您报时,现在是北京时间五点整。”这次,我怎么也睡不着了,“一、二、三、四……

”我开始了数数,艰难地等待着天亮,时间老人今天走得可真慢!终于闹钟声传来,我迫不及待地大喊:“爸爸妈妈,出发!出发!”

这次,我竟然还不是第一个到达集合地点,看来比我还急的大有人在啊!他们不知昨晚睡得如何?一定是激动得彻夜未眠吧!就在我胡思乱想之际,老师的车到了。

又经过一个小时的车程之后,我们终于到达目的地了。“哇塞!”大家几乎是异口同声地惊叹。一楼大厅金碧辉煌,就像五星级大酒店。“欢迎光临,这边请!”刚一进门,彬彬有礼、笑容可掬的'服务员就把我们几个男生带入了男宾部。老师拿来了一些金灿灿的衣服,让我们换上,哈!这一身真像皇上穿的大龙袍啊!穿上睡衣之后,我们先去用餐,哦!这就是自助餐厅,向左看,各种香喷喷的菜肴整齐地摆放着;向右看,蛋糕、水果、冰激凌机、爆米花机、饮料机、咖啡机、香肠机……真是应有尽有。我顿时胃口大开,狼吞虎咽起来。

吃饱喝足后,我们来到了电影院,座椅还都是卧椅,躺在上面,盖着被子,吃着爆米花,看着电影,还真是享受啊!最快乐的就是在运动室了。跑步机、哑铃、台球、乒乓球,我们玩得大汗淋漓,开心极了。

接下来,自然是来到于浴室泡澡。我深吸一口气,潜入水底,等其他同学经过这儿时,我猛地钻出水面,溅了他一脸水花。我们就这样,你追我赶,玩起了水仗。

美好的时间总是那么短暂,夕阳西下,我们要走了,我依依不舍地向这里道别,也向我暑假班的朋友们道别。

第4篇:读《史记》有感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是屹立在茫茫大海中的灯塔。我就特别的`喜爱读书,因为读书可以让我变成一个知识渊博的人。

妈妈在暑假期间给我买了一本青少版的《史记》故事,读完之后,我受益匪浅。

《史记》这本书是我国第一部伟大的纪传体通史,体现着古代史官的眼界和良心。作者司马迁忍辱负重,瑾承家学,以入木三分的洞察力和兼笔直书的责任感,写作了伟大的《史记》。它恰当的评价了历史人物的功过是非,再现了当时波澜壮阔的社会历史画面。被鲁迅先生称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騒。”

第5篇:读《史记》有感

在两千多年前,有这样的一个人,在遭受了巨大的羞辱以后,忍辱负重,以心灵和血肉之躯完成了一部伟大的史学著作。以后的几千年里,这部伟大的著作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屹立在我国文学和我国历史的长河之中,后人难以企及更无法超越——这个人就是司马迁。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司马迁为李陵辩护,不小心得罪了汉武帝,被捕,被判死刑。“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报任安书》为了完成父亲遗愿,完成《史记》,留与后人,含垢忍辱忍受腐刑。后获赦出狱,做了中书令,发愤着书,全力写作《史记》。

《史记》虽然没读明白,很多古文都看不明白什么意思,可总是读过一遍了。本纪,世家,记住了一个个个性鲜活人物,可是要表达什么也看不明白。唯有“太史公曰”让我记忆在心。

我看,苦,吃的太多容易让人对生活比较畏惧。如果不吃苦,就回不珍惜生活,不为生活付出努力。我长这么大,没吃过什么苦,太懒,相信如果让我放弃现在父母给我的`一切,自己的生活都会成莫大的问题。

司马迁为写史记付出了多少努力。至此,我不再相信船到桥头自然直,我只相信自己的努力一定要有回报。认定的目标一定要努力实现,因为没有人会帮我,有些人不愿意帮,有些人是想帮帮不了。司马迁就是个例子,靠的就是自己,就是曾经的努力,现在的坚持,未来的信心。

他最终成功了!

司马迁为写史记付出了多少努力,向司马迁学习,不求名垂千古,只求无愧于心。

第6篇:读《史记》有感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当我一翻开这本书便再也放不下了,西汉司马迁的《史记》让我回味着华夏文明的精华,相信你也一定会被吸引的。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内蕴儒学经典,历史著作,诸子百家著作,形成了完整的文化思想脉络。“烽火戏诸侯”的周幽王因美色而丢了性命;“秦始皇统一天下”的赢政心机复杂;“荆轲刺秦,图穷匕现”中的荆轲并未完成燕国太子丹的任务被赢政杀死;项羽自刎乌江,一代能将竟落得如此下场。这一个个惊心动魄的故事仿佛让我进入了那个纷乱的时期,华丽的词藻让我不禁对司马迁这位奇才肃然起敬。

之前虽也听王老师讲过也接触过一些关于《史记》的片断,但是仍然被震撼了,这本书让我懂得了太多太多,不仅仅是一些家喻户晓的故事,就连刺客的'身世也是那么动人。说到刺客,我的心里就会出现一个人,“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没错,他就是荆轲,当年那个奉燕国太子燕丹之命前去刺杀秦始皇嬴政而离奇死亡的荆轲。他的倔强与孤僻的性格让我十分好奇,便仔仔细细研究了一番,结果才知道到了他的身世是那么奇特与悲惨。我欣赏他,欣赏他的重情义,欣赏他的才华更欣赏他的略谋,尽管失败了,但是我仍然欣赏他,他的一切都让我为之震撼。

国学经典,华夏之明,书虽然已经看完了,但我相信历史不会完,还有许许多多的谜没有解开,这本书展现了国学的精粹,希望有更多人去了解国学,热爱国学。

第7篇:读《史记》有感

《史记》50多万文字,记3000余年事。能在史记中留下名字都人物,都是非常之人。什么样的人物能入太史公的法眼呢?万乘之主的帝王自不待言,稳占本纪之列。就帝王而言,据其功绩不同,所占有的文字也很大差异。太史公惜墨如金,不会把每个帝王的事迹都记录下来。功业煊赫,影响深远,占很大篇幅的帝王屈指可数,有很多也只是留下了名号,如某生某,某传某而已。

且不论帝王,只看历史洪流中浮沉的大大小小的人物。那些人物大都在世家及列传里,能入世家大则都是在历史中煊赫一时的王侯,其他则都在列传里,列传总共也就70篇,而且最后一篇还是太史公自序,并且还有6篇是为匈奴、东越、南越、朝鲜、大宛、西南夷,诸蛮夷国所作的专。其余的每一篇人物数量不同,充其量也就200余人。3000年中,不知出现过多少亿人,王侯将相的数量自是很小一部分。3000年内,数十亿人中,除了王侯将相,值得太史公为之立传的寥寥无几。

本纪、世家且不管,列传的那几百人物也大都是王侯将相。有些人立下了非常之功,如孙子、吴起、苏秦、张仪、伍子胥、商鞅、白起、廉颇、乐毅、韩信、彭越等;有忠臣谋士,如管仲、晏婴、范雎、屈原等;有的以节义名世,如伯夷、叔齐、延陵季子、鲁仲连等;也有权臣外戚。真正属于小人物类的,也都有令人景仰、称道的地方。如百家诸子,如老子、韩非、孟轲、荀卿等,以其思想;司马相如、邹阳、枚乘等,以其文学;还有刺客、游侠、医、卜等,以其义气、技艺。反正入得了《太史公书》的.人物,都有其非常过人之处,而那样的人真可谓是万中无一。

想到此处,我不觉失落起来。以我现在的作为,是断入不得史书之列。同样都是人,为什么我就不能做出非常的举动,非常的事迹。突然感觉我的人生好苍白,没有值得讲述的故事,没有引领时代的思想,没有可以令人景仰的品格,甚至没有自己。日日只为追逐生存的资本,汲汲于富贵,戚戚于贫贱,庸庸碌碌,得过且过,与蝼蚁无异。似此一生,与《史记》里到人物相比,未免太失败了。我所仅有的优势就是我还活着,利用这优势,还可以创造无限可能。不应当气馁,所缺的就是勇气而已。找回勇气,活出自己,然后就足够了。

第8篇:读《史记》有感

那天,无意之中在书柜里发现一本书——《史记》,我记得老师曾经说过:司马迁的一生都致力于这部史学著作。我不知道司马迁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更不了解历史。但这本书或许可以帮我了解司马迁,了解历史。

于是我带着好奇心,翻开了这部史学巨作。当我才返开始就看见了一行小字: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逻辑使人睿智,数学使人心思缜密。首页便是三皇五帝之传,接着便是各朝历史。这本书书记载了太多的历史,我想这该要花费多少精力和时间呀,需要搜集多少资料呀。而司马迁为了完成父亲的遗愿,以及自己的愿望,竟然可以坚持这么久,即使在监狱里也不忘记自己的.使命。为了这部史学著作,他呕心沥血,奉献了自己的一生。如果他没有坚强的意志,又怎么会有这不是史学巨著呢。

终于,我读完了《史记》,我不禁感慨万千。原来,我对司马迁了解得这么的少,原来我对历史了解得这么少。另外,我发现历史的真相与电视剧所描述的情况之间竟有这么大的差距。我真佩服我国古代的伟人,更佩服司马迁。

第9篇:读《史记》有感

秋风哺育着果园里新鲜的果实;送来了晶莹闪烁的小露珠;吸允着乳汁的甜蜜;染红了如手掌半大的枫叶;叫醒了正在沉睡的人们。

在浩瀚的宇宙中,有一颗蔚蓝色的星球,它的名字叫地球。是人可能忘记在世界的东方有一个古老的国度美丽而宽广,长江、长城是她的手臂,黄山黄河是她的发丝;在世界的东方有一伟大的民族勤劳而坚强,广阔的黄土高原是她的胸脯,巍峨的珠穆朗玛峰是她的脚跟,她就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中国。

我爱我的祖国,他拥有五千年光辉的历史,如司马迁花了十三年写成的辉煌巨著——《史记》,这本书曾被我国的思想家、文学家、革命家——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于《离骚》;又如司马光写的`《资治通鉴》这个名字来源于宋神宗的:“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等这些书向我们介绍了我国悠久的历史与灿烂的文化,了解这些,有助于培养起我们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也有助于我们祖国文化的代代相承。就说司马迁写的《史记》,里面记载了从皇帝到汉武帝这三千余年间的历史,其中有一篇让我不得不感叹:“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这就是被匈奴人称为飞将军的李广。他最擅长骑射,可以说百发百中。有一次李广任北平太守时,外出打猎,天色已晚,他错把一块普通的石头当成一只斑斓的猛虎,一箭射过去,射中目标。当士兵去捡的时候才发现射的不是猛虎,而是石头。箭头是入得很深,拔也拔不出来。不仅如此,上面还有许多对王侯将相、老百姓的列传、世家等。此外司马迁还写过一句富有人生价值的话“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千言万语,我只有一句话:“我骄傲我是中国人”。祝愿祖国永远年轻,永远快乐!

第10篇:读《史记》有感

听窗外雨的声音,时而如微风拂过轻扬的柳树,时而如暴雨掠过水面。一种节奏,一种韵律,一种闲适,更有一丝愁绪!让我想起了《史记》,感受到了美,一种庄严的美。

所有送行的人都穿着白衣服,因为他们认为荆轲一去很难回来。他们来到易水边,太子丹为荆轲送行。

荆轲为了燕国不被秦灭亡,为了燕国人民不被杀害,毅然向西进发;为了报答太子丹的知遇之恩,不惜牺牲自己。“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易水边的树落下了一片树叶,落入水中,随水去了没有再回来。

荆轲自知大事不能成功,就倚在柱子上大笑,说:“我今天之所以刺杀你没有成功,是想要活捉你。”荆轲身中八剑,血流如注,但却没有忘记自己的使命,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仍以勇者的形象站立在秦王面前。

《史记》不仅反映了西汉武帝以前社会风貌,而且以雄浑刚健的语言描述了许多波澜壮阔的历史画面,塑造了无数历史人物。给我带来了精神享受,让我感受到了庄严的美。

第11篇:读《史记》有感

这个寒假,我读了一本很有意义的书,书名是《史记》。原著司马迁,改写王家毅,这两个人能把这本书写的这么好,把所有人物写的有声有色,个性鲜明很值得一看。

讲了“唐尧虞舜夏商周。春秋战国乱悠悠。秦汉三国晋统一。”从“黄帝”到“三国”时期的故事。有些大臣一心为民。忠心耿耿,但有些君王不听劝告只知道眼前的利益,却没有顾到以后的发展,听了那些奸诈贪婪,野心巨大的小人危言惑众导致国家灭亡。屈原则是个伟大的诗人,才智出众,虽然原先在楚国做大臣,但是一直没有受到朝廷重用,楚一天比一天衰弱,最终秦军攻了进来,屈原不想看到楚国灭亡的惨痛场面,于是投汨罗江自尽。我读了这个故事为之叹息 很敬佩他,他为国尽心尽力 用生命见证他的'爱国之心。我们长大以后也要为国家分担责任,做出贡献……还有秦王最终统一六国,历史上称他为“秦始皇”秦国之所以能统一六国是因为他们几代君臣目标专一,知道什么应该舍弃什么应该拾起,不看眼前利益,而总是想着以后的宏图大业,而且正邪分明,再加上贤才的帮助才成功的。

通过读“史记”这本书让我了解了许多历史故事和历史人物,更让我懂得人活着的意义和做人的道理。

第12篇:读《史记》有感

在中国浩瀚无垠的宇宙长河里,有多少刚正不阿的忠臣义士,曾发光发热,为人民所喜爱,又有多少阴险狡诈的覆国奸臣,为人名所痛恨。但无论后世认为他们应该永垂不朽,还是遗臭万年,他们一直活在我们心中。

身为炎黄子孙,就更应该了解祖先丰富璀璨的历史。大禹治水的故事家喻户晓,但他又是怀着怎样的心情“三过家门而不入”呢?而昏庸的纣王又是如何暴虐无道,终而自取灭亡的呢?忠言不腻的伍子胥,又是为什么到死也不会忘记即将降临的亡国耻辱呢?想了解这些,最好的'办法就是阅读史记。

前一段,我就读了史记中的《伍子胥之死》, 伍子胥的一生是很矛盾的。在吴国,他出谋划策,辅佐公光登上王位,他身为相位,治理吴国,是吴国强大,功不可没。他向吴王屡进忠言,却遭到杀身之祸,表现了对吴王的忠诚。出身“三代忠良之家,却成了最大的叛逆者,而这个最大的叛逆者,最终却死与他的忠诚,真是个悖论呀!其中,伯嚭这个人令我印象深刻。伯嚭在朝虽身为宰相,但他却是个卑鄙小人。他为了制伍子胥于死地,就不择手段,在吴王面前诽谤伍子胥,其实,就是想借吴王之手,杀掉伍子胥。我又从“而吴王夫差却以为已经降服了越国人,一心想着向北攻占齐国。”中体会到了吴王很贪心,也很固执,还没有打败越国人,有急匆匆的向齐国发起进攻。在伍子胥多次劝说下,仍采用伯嚭的战术。并赐剑让伍子胥自杀,伍子胥无奈的看着自己打下的江山被他人抢去,仍坚毅地说:“我死了之后;你们要在我的墓地上种上梓树,长大了,给他们做棺材;并把我的眼球挖出来挂在吴国国都东门上,我要亲眼看看吴国怎样灭亡!”说罢,便自剜而死了。我王的固执引得了一代忠良的死,真是可悲呀!

所以,我们更应该在学习和生活中,多听取别人的意见,只有这样才能有利于生活,有利于事业。决不能应为忠言逆耳就把别人的意见拒于千里之外,更不能压制不同意见,乃至迫害提意见的人。否则一害自己,二害事业 ,就对没有好结果。 虽然说忠于国家是每一个国民的天职,但忠于的是国,而不是那些施之不正,导致人民生活不稳定的当权者。所以我们可以说伍子胥的忠诚无疑皓如日月之辉。

第13篇:读《史记》有感

相信《史记》对于中国人来说都并不陌生。它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是一部由汉代的司马迁编写的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黄帝到汉武帝太初年间三千多年的历史,规模宏大,体现完备,伟大而隽永。

我是最近才爱上《史记》这本书的。书里的经典故事,如尧舜禅让、商汤伐桀、曹刿论战、鸿门宴、霸王别姬等,我读了一遍又一遍,至今仍觉得趣味无穷。然每次阅读《史记》里的人物故事时,我总是会想——历史上有的人被视为英雄,后人深深地铭记于心;有的人落下千古骂名,遭受后人唾弃;有的人就仿佛一粒粒无声的尘埃,被永远地埋没在时光的沙土间,没有被历史记住。同样是人,为什么不同的人会有如此截然不同的一生?在我看来,“人生观”对人们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重要的影响。

人生观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对于人生目的和意义的根本看法,它决定着人们实践活动的目标、人生道路的方向,也决定着人们行为选择的价值取向和对待生活的态度。因此,有什么样的人生观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所以说,《史记》中不同人物拥有不同的人生现象,很大程度上是受他们不同的“人生观”影响,这种观点是具有合理性的。人生观主要由人生目的、人生态度和人生价值三个方面体现。人生目的,回答“人为什么活着”的问题;人生态度,表明“人应当怎么样活着”;人生价值,判别“什么样的人生才有意义”。

纵观《史记》,我们不难发现,书中记载的英雄人物往往都具有正确的价值观,他们追求崇高的人生目的,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正确认识人生价值。

比如说大禹,他为了制止洪水泛滥,保护农业生产,积极投入到“治水”的工程中。在治水的过程中,大禹留下了许多感人的事迹。相传他借助自己发明的原始测量工具——准绳和规矩,走遍大河上下,用神斧劈开龙门和伊撅,凿通积石山和青铜峡,使河水畅通无阻。他治水居外13年,三过家门而不入,连自己刚出生的孩子都没工夫去爱抚,不畏艰苦,身先士卒,腿上的汗毛都在劳动中被磨光了。他就是这样,“牵民情,系民心”,以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重,同时吃苦耐劳,自强不息。大禹树立了一种正确的价值观,他以人为中心,为人民服务是他的人生目的,因此,他具有了正确的人生态度,有了正确的人生价值标准。科学高尚的人生观指引着大禹创造了属于他的辉煌人生,于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成功地治理黄河水患的治水英雄就这样诞生了。

除了大禹,《史记》中的其他英雄人物,像心系江东子弟、忠贞不屈、不肯过江东的西楚霸王项羽,为医有医德的扁鹊,还有为将廉洁,常把自己的赏赐分给部下,与士兵同吃同饮的李广等等。他们都具有正确的价值观,并在正确价值观的引导下,实现崇高的人生价值。不难发现,他们基本上都有做到坚持走人民群众相结合的道路,走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道路。他们的人生活动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他们通过实践促进了历史的进步。

然而,像《史记》中记载的负面人物,比如说,贪慕美色,不思国政,不体恤民情,压迫人民的纣王;不断离间平王和太子建,迫害太子建与伍奢全家,促使楚国大乱的费无极;依仗着秦二世胡亥对他的宠信,把秦朝的暴虐色政推向了顶峰的赵高……他们就没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没有确立正确的人生目的,没有正确的人生态度,完全奉行个人主义、利己主义与物质主义,人生活动完全与群众与社会的需求脱离。他们的种种行为制约了历史发展的步伐,所以,他们理所当然地被后人唾弃。

我想,读像《史记》这样的历史著作,最重要的是学会以史为鉴。从历史留下的经典故事中,我们应该进行深入的思考——如何才能让自己的人生像英雄的人生一样灿烂辉煌?如何才能在自己的一生将近结束时感叹:“我这一生没有白活!”?如何才能让自己凭小小的力量为社会做最大的贡献?如何才能让自己最终死得重于泰山而不是轻于鸿毛?

虽然说我们不必成为英雄,但想要过一段意义非凡的、有价值人生,我们还是必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心怀崇高的信念,努力地追求理想。

相信我们必能在平凡的世界里,活出属于自己的精彩!

第14篇:读《史记》有感

读了《史记》,让我很感动,《史记》的作者是汉朝的司马迁本书记载了上起皇帝 ,下迄汉武帝太初的一些,战争和民间的事情,这本书是“二十四史”中的第一部,这书被鲁迅说“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这本书中的“军事家孙膑”这个故事让我感受到战国时期齐国孙膑的智慧。孙膑年轻时与庞涓一起学习兵法,后来庞涓当上了魏将,但觉得自己不如孙膑,就把他的双腿砍掉在她的脸上刻字想让他从此隐没,不被人知孙膑到了齐国以后发奋看兵书用一计杀了庞涓灭了魏国。孙膑的`那种精神令我感动虽然自己残废了破相了,但他的一些知识文化很高胜过庞涓。反而到最后庞涓死于孙膑之下的计下,自己嫉妒别人害别人到时候,还是害了自己。 我想想自己的生活,吃好穿好反而成绩不怎么样让我很惭愧,一个双腿被对方砍断脸破相的人还有那么大的上进心,后来他还成名残废的人都那么有理想有志气,让我受益匪浅。 我以后一定要好好学习,一定要像孙膑那样出名,不要像庞涓那样嫉妒别人,害别人反而给自己带来祸患。

第15篇:读《史记》有感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李清照的这首诗赞扬了项羽宁死不苟活,但读过《史记》中关于项羽的章节后,我对项羽有了自己的看法.项羽是一个英雄.项羽是一武艺高强的人,可以冲锋陷阵,转瞬之间就能刹敌百人,他用兵大胆,敢于"破釜沉舟",置之死地而后生,我佩服他的胆略和勇猛.看到秦始皇出行时,他竟敢说自己可以取面代之.千古英雄,谁敢如他一般出此豪言?从这点看,项羽的确是英雄.但项羽更是一位失败的英雄.首先,我认为他不注重文化,只崇尚武力.他甚至认为读书无用,只要会写自己的名字就足够了.可他没想到,不学习,有些方面就会无知.无论是带兵打仗,还是治理国家,无知成为绊脚石.其次,我觉得他不善于用人,不能把握好时机.无知使他不知人,更不善用人.张良韩信都曾投奔于他,可他竟不能知人善任,使这两个不可多得的人才为刘邦所用,自己却被打得一败涂地.总算有个谋士范增为他效力吧,可他连范增的才智也浪费了.他不执行范增的计划,"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绝好的机会啊!

可项羽偏偏错失良机;还中了人家的计策.不能做到用人不疑,疑人不用,致使范增离他而去,在忧愤和疾病中逝世,从而合使自己彻底失去了这个谋士.项羽还是一位不善于总结自己失败的英雄.项羽在临死前曾说"天要亡我,"而不从自身找原因.项羽英雄世,却是只会逞匹夫之勇,不能驾驭天下的'英雄,到死都认识不到自身的弱点,只是自欺欺人地把失败的原因归之于天,真是可悲啊!

名师点评:小作者对项羽的认识真的很深刻.首先,小作者承认项羽是个英雄:因为他武艺高强,用兵大胆,豪气冲天,符合人们心中对英雄的定义.然而,由于项羽只崇尚武力,不注重文化的学习,又加上不能善用人才,致使自己只能成为了一个失败的英雄.当他在失败后,没有认识到自身的错误,把失败的原因归结为"天要亡我”,因此作者进一步认为,项羽是个不善于总结失败教训的英雄。小作者对《史记》真的做了仔细的阅读,所以才能有这样深刻的体会。作者的语言准确自然流畅,说明小作者具有很强的写作能力。

更多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