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明朝那些事儿》有感

句文网    发表于:2023-07-14 17:50:14

第1篇:读《明朝那些事儿》有感

我是在20xx、20xx年左右接触到的《明朝那些事儿》系列,首先,这套书对于我来说实在太不寻常了,它和我之前看过的史书很不一样。私以为记载王朝兴衰更迭的丹青史册必定是严谨、冷峻而高贵的,而这本书完全不一样,它以一种轻松幽默的方式将严肃的历史讲给大家听,拉近了古人与今人的距离感。对于这套书的功过我先不做评判,不过如果一本书能够引发大众对于历史的兴趣,进而学习历史,感悟历史,反思历史,这就可以算是它的一大优点,很显然,《明朝那些事儿》做到了。那么,我就从我个人出发,谈一谈我对明史的看法和感受。

一直觉得明朝迷的不行,乞丐皇帝、算命宰相、女装首辅、恋母清官。现在看来根本完全错乱的制度居然能维持276年之久,小农经济为基础的封建制度真的是顽强得超乎想象。

深刻意识到了依法治国的必要性,这远比我在任何法制节目中的感触深的多。明代的历史简直就是一部厚黑学百科全书。什么以德服人,不存在的`,道德体系可以作教化和预防之用,若想国家长治久安,完善并被严格执行的法律体系必不可少。人总会多多少少存在些弱点,有些弱点甚至不为本人所察觉,却总是在身临其境时体现的淋漓尽致。当然这并不是因为人性本恶,只是利益太过诱人。马克思说:“资本如果有百分之五十的利润,它就会铤而走险,如果有百分之百的利润,它就敢践踏人间一切法律,如果有百分之三百的利润,它就敢犯下任何罪行,甚至冒着被绞死的危险”。剥皮实草的极刑尚不足以吓退贪心的官,足以见明朝贪腐之积重难返,依靠道德维系的社会之松散虚伪。

想起了之前看到的一个段子。乾隆皇帝和华盛顿总统于同年去世,但是提起前者似乎总觉得他是一个离我们甚远的古人,而后者却感觉并不遥远,他的许多思想观念直到今天依然影响着后世。的确如此,从明清开始,我们自以为傲并让我们立于世界之巅一千多年的封建制度,已经落后于这个世界太远。而当一种制度达到极盛之时,往往都是从内部开始瓦解。要么失去革新的能力,开始僵化;要么因过度活跃不可控制,走向分裂。但一个繁盛已久的庞大帝国,即便是苟延残喘,也是万难从外部攻破的。而它之前的辉煌,正是阻碍它变革的最大阻力。所以也不难理解新文化运动时知识分子的激进,悠远而闲适的古老中国,同时带着太耀眼的成就和太顽固的沉疴,但在旧制度已无路可走,不得不向新世界转型时,这一切却又成为了太沉重的负担。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古之人诚不欺我。

第2篇:读《明朝那些事儿》有感

最近,我又读了《明朝那些事儿》,中国梦。作者当时明月诙谐幽默的写作,让这本书读起来非常有趣。读了这套有着七部、历经200多年的明朝历史小说后,让作者推崇也让我喜欢的人物很多,但最让我耳目一新,印象深刻的并不是那十几个位居皇位的皇帝,也不是身居要职的丞相,如张居正、于谦这样流传清史的人物。这个人,让我喜欢,让我敬佩的是,他是个有梦想的人,有思想的人,他是军事家、政治家,更是思想家。他就是“心学”创始人——阳明。他推崇的“知行合一”,即使是在现代,依然被很多有识之士推崇。我也有梦想,我从小的'梦想就是长大了成为个军事人才,可以制造出最新型的航空的母舰,保卫我的祖国。但自从我读了这套书,在书中认识到阳明这样的人物,我才知道,所有的梦想,如果不付出努力,那也只能是空想。我的身边不缺乏有梦想的人,几乎所有的同学、朋友都有这样或者那样的梦想。我愿意把这套书推荐给大家,把阳明的思想推荐给大家,让你们也知道,理想和梦想不只是个想法,最重要的是行动。中国近100多年的历史,尤其是英中战争以后,被西方列强,被东方的“日本”欺负,让几乎所有的中国人都有一个强国梦。作为小学生的我们,有着这样或者那样的梦想,都不如好好学习知识,踏踏实实的做好自己的事情,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实现我们的强国梦。

第3篇:读《明朝那些事儿》有感

“内阁不相信眼泪”,听到这个题目就知道,这是一个大臣十分活跃的时期。明朝嘉靖年间,皇帝只修道不干活,宦官又被压制,于是大臣们进入了“黄金时代”,忠臣奸臣明争暗斗,文人武将各显神通,官场的得意失意,边疆的斗智斗勇,文坛的百花争艳,在当年明月先生的笔下妙趣横生,丝毫不冗杂。

严嵩二十七岁即成为庶吉士,进了翰林院。本是前途光明,却因不堪与在朝奸臣为伍,丧母回家守孝之后便坚决不入朝为官。

此时的.严嵩年轻气盛,也想为朝廷出力,为百姓造福。他韬光养晦,等待时机。

十年后小人们下台,报效国家的时机已到,可严嵩一进京便被冷落了。“这一年严嵩已经四十一岁,前辈上级退休了,同辈的都升了官,晚辈又不买他的账,他成了个没人理也没人管的累赘。”幸亏他被掌权的好友提拔,而正是这一提,让严嵩尝到了权力的甜头,他心中正直的大树开始动摇,贪婪的种子已然萌发。时间不等人啊,过了不惑之年却还一事无成,为了在官场生存下去,那就扔掉点骨气,忘记什么正直,去拍拍马屁,反正我的原则仍然在,至于实在过分的,我还是要直言不讳,照弹无误。

其实到现在,严嵩还有救。只有掌权了才能基本保证自己性命无虞,也只能哄得皇帝、内阁高兴了才能升官,而只要为民做事,心系天下,还是算得上良臣的。可惜,严嵩彻底扔掉了原则。他形成了“厚颜无耻,不择手段,为利益宁负天下人”的官场价值观。这也难怪。严嵩年少才高之时奸臣当道,不得志;不惑之年复出被冷落,不得志;好友成功上位提拔他,这才得志。而这些所谓失败、成功和金钱、权力都分不开,他已经快至花甲,实在是怕了,天下苍生与我何干?得到自己的利益才是正道。于是一贪不复返,后来他倒台,抄家都抄了一个多月。

严嵩向制度、权力、欲望、人性妥协了,他把原先一心报国的自己忘得一干二净,只知卖官鬻爵,最后内阁首辅沦落个沿街乞讨、死于荒野的下场,也只能说一句该。

《明朝那些事儿》通俗易懂接地气,一改正史的枯燥平淡,整个历史过程通过有趣的语言表达显得格外跌宕起伏,如同小说一般引人入胜。它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往大明的门,我们可以带着批判性的思维去看那些活生生的人物与具体事件,形成自己的见解与体会,对整个朝代的评价也就会更加全面。

第4篇:读《明朝那些事儿》有感

一、这本书开头主要讲述的是自幼是农民出身的朱元璋因为忍受不了元朝的统治,先是出家做了和尚,后被人诬陷说他要起义,被迫投靠了当时的起义队伍。慢慢的,他在军事方面的才能渐渐显露了出来,他先是打败了其它比他强的起义队伍,后又经过与元的数十年的征战。最后赶走了,元朝的皇帝,统一了中国。

二、中间又讲述了朱元璋的改革和明朝的政法。其中,朱元璋建立明朝后便利用胡淮庸这个“导火索”,废除了丞相制度。又创造了内阁。当初朱元璋只是想把权力归于君主,可是他错了,后面的朝代中,任何一个内阁都比丞相还会夺权。

三、在这本书里,我看到了一个个嘴脸丑恶的小人,一个个专制夺权的宦官,一个个见利忘义的奸臣,当然,更看到了舍生取义的将领,还有独守正道的孤胆英雄。读完了这本书,回过头来想想,才发现自己从书中看到了好多的改变,人的改变,物的改变,环境的改变……而这些改变都是因“利益”起:兄弟互相残杀、父子反目成仇、将好好的一代王朝搅和的乌烟瘴气,不都是因“利益”而起的吗?

1.比如,在这本书里,很少有真正意义的好人,但绝对有真正意义的坏人。每一个在普通人眼里散发谣言正义光芒的良臣将相也许都有这样或那样瑕疵。作者没有一味的歌功颂德,而是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真正的人,一个有血有肉,有喜有怒,有得有失的人。

2.又比如,在这本书里,不止有这流芳百世,家喻户晓的大人物,还有那些被人遗忘的人物,他们在这267年里太举足轻重,渺小得让人忽略。如果没有太监张敏的舍生取义。后来的明孝宗朱佑樘也许无法登上历史的舞台;如果没有那位连名都没有的看守,杨涟用鲜血和气节写下的绝笔也许只能化为灰烬;如果没有钱皇后的日夜守候和至死不渝的贞情,明英宗,朱祁镇也许已被深在大漠的孤军无援的.吞没,不要以为渺小的没有力量,不要以为卑微的,就没有尊严。

四、在书里,自始至终都蕴含这一股力量。

1.这股力量支持这郑和下西洋,在咆哮的大海面钱毫不畏惧,这股力量支持这于谦打响了北京保卫战,独子面对凶险而未知的前途,力挽狂澜,拯救大明于危难之间。

五、在这本书的末尾,我看到了一句话“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过人生。”我认为,如果我们想要成为像他们那样的人话,就必须树立我们人生的目标。只有准确的认识到我们每时每刻应该做什么,应该怎么做,才是正确的。

1.很多东西不知如何表达,我想说此生不读这本书,很遗憾!这只是我的片面之词,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第5篇:读《明朝那些事儿》有感

在明朝洪武年间,一个普通的清晨,深山老林里的一座寺庙里,一个小和尚刚睡醒,伸着懒腰,那不是朱元璋吗?蓝玉的骄兵悍将们又往北方奋勇杀敌。朱棣骑着马,威风凛凛,后面的笼里拉着朱允炆,那副无用至极的模样闪现在眼前。而朱厚照还在水边钓鱼,伟大的哲学家王守仁早已在龙场悟道。北京城内,夏言、高拱和徐阶正在争夺内阁首辅的.位置,孤胆英雄杨继盛在监狱里刮骨疗伤。软弱无能的朱由校还在任由魏忠贤摆布。崇祯垂头丧气、哭天喊地地上吊自杀。

读完这本书,令我印象最深的无疑是朱元璋这位皇帝了。他从小家境贫穷,后来父母双亡,不得已出家当了和尚,却被人告发,走上了南征北战的起义之路。经过了龙湾的激战,鄱阳湖上的刀光剑影,浩瀚的沙漠追击,朱元璋有惊无险地登上了皇位,创建了大明王朝。他在位期间,恢复农业,爱民如子,扫荡北元,开创了一个太平盛世,是一位不折不扣的英君、好皇帝、好父亲,对中国的历代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但是,他在位后期乱杀功臣,把许多治世能臣都埋没了,又废除了丞相制度,为后来的宦官执政埋下了祸根,将大明王朝推向了灭亡之路。在这一点上,朱元璋创建了大明王朝,同时也成为了大明王朝的掘墓人。正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啊!

第6篇:读《明朝那些事儿》有感

20xx届6班李嘉硕

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被汉族统治的时代,明朝一直是史学家们评论的焦点,这个让人"喜忧参半"的王朝也颇为神秘。暑假中我读的这本《明朝那些事儿》使我进一步了解了明朝,以及其灭亡的真相。

不得不得不说,这一系列的七本书我都是笑着看完的,作者用风趣无比的语句展现了当年那段神秘的历史,仿佛是想告诉我们:历史要笑读才能记住。而读到第七本末尾,明朝经历了所有封建王朝必须经历的灭亡时,我却笑不出来了。因为我深刻的明白了一个道理:灭亡是必然的,但如果不学习,故步自封,灭亡的会更快。

不得元朝末期,火药技术得到了最大规模的发挥,使元朝的武器装备达到鼎盛。火药在明朝中期虽有所发展,但后期便将其荒废,而清朝则从俄帝国学来战术、战法自然就"入关灭明"了。

不得"学习是一件必须努力做的事"——巴顿。这对于已经被"疾风骤雨"般的课外班压榨得"心力交瘁"的同学们似乎有些太不公平了……

不得其实"学习"不应只是学习知识、能力,更重要的应该是学习别人的美好的品格和精神。这个暑假我去了日本。这个国家在一次世界大战前还是未开化的'"蛮荒之地",人们每天只知道吃饭、睡觉、打仗这几件事,可"明治维新"时,人们积极学习西方思想、道德、制度,引进各种技术,使得国家不断发展,并成为亚洲乃至世界最发达的国家之一。

不得可能明朝灭亡的原因有很多很多,但我觉得最主要的原因是:没有追求更进步的思想,不研究更先进的"国防",归根到底不学习,就是等待学习的人来反超你,来攻击你,来亲手覆灭你。一个原本强盛的王朝就因为自身的不奋进而加速覆灭。一个不可一世的人物不奋进就会加速落后。不能因为自己偶尔的成功而不学习,更不能因为自己一时的强大就放弃学习。

不得明朝是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上的一个传奇,无数的精彩从那里走出,无数的文学佳作在那里诞生,可历史没有"如果","永远"两词,明朝已经沦为历史,希望在未来类似的失败不再发生。

第7篇:读《明朝那些事儿》有感

这本书让我陶醉。《明朝那些事儿》给了我意想不到的收获。

这本书是一本历史书,它讲述了600多年前那段波澜壮阔的元末农民起义,到明末276年的历史。它幽默风趣,十分令人陶醉。

读到“在朱棣的.统一指挥下,明军左右两翼分别向瓦剌骑兵发动侧击,朱棣更是神勇无比,又一次亲率大军冲入敌阵,挥舞马刀砍杀瓦剌骑兵,与敌军展开激战。”时,我十分佩服朱棣,身为一国之主,他非但没有在后方休息,而是在前冲杀,挥舞马刀杀敌:他十分神机妙算,将部队统领得十分有序,没有自乱阵脚,慌慌张张,而是兵分三路,三而夹击,打对手一个措手不及。朱棣真是一个勇猛如虎,神机妙算的皇帝。

又翻看了几页,又读到了这一段“一个瓦剌士兵发现盘膝而坐的朱祈镇,便上前用刀威逼他,要他脱下身上穿着的贵重衣物,出乎这位士兵意料的是,这个盘坐着的人根本不理他,看都不看他一眼”我深深地被朱祈镇这位皇帝给镇住了。他是一位皇帝,被俘后,他临危不惧,哪怕用刀来逼她,他都不理不睬,无视那个人,被俘虏后,他却仍然风度翩翩,风流潇洒,展示出大明皇帝的尊严。我十分佩服朱祈镇这位皇帝的临危不惧,勇敢万分。

这本书让我了解了远古时期的战争,奸诈,狡猾,智慧,勇气。这让我懂得了一个个历史事件,让我更加成长,更加聪明。

第8篇:读《明朝那些事儿》有感

寒假里,我看了一套书,名曰《明朝那些事儿》,一共七本。

写的是大明创业,从朱重八一个不起眼的农民,到太平盛世的洪武大帝朱元璋,看他如何演绎他的传奇一生。朱重八身世惨淡,生下的朝代是大元,当朝皇帝昏庸无能,朱重八的父母就是千千万万饿死的'百姓之一。所以他改名朱元璋,就是诛元璋,寓意消灭元朝,是大家共知的,璋是一种玉,可以用来做锋利的武器。

朱元璋在他的父母死后开始造反,他广结各路英雄,击败了陈友谅和张士诚两路大敌,最终改朝换代,建立了明朝。朱元璋的一生坎坷,当过农民、乞丐、和尚,最后当了大皇帝。之后也干了不少大事,废除了丞相和锦衣卫制度。

永乐年间,出了一个人,叫马三保,是大家都不熟悉的,当他被皇帝赐姓为郑氏,又因生于和平年间,就成了人人皆知的郑和,他的故事是大家耳熟能详的。

明朝最后一个皇帝——崇祯皇帝,也是朱氏集团的最后一个接班人,被清朝皇太极灭了后,大明就此被大清取代了。

不断地改朝换代,也就有不断的战争,搭上了无数生命。不是人们所希望的!

第9篇:读《明朝那些事儿》有感

终于把《明朝那些事儿》全部读完了,记的刚读时是在暑假,半年啦,终于读完了,记得这本书是叔叔推荐我读的,刚看时觉得一般可是时间一长就觉得离不开了,每天晚上都会读一点。这本书对我的影响挺大的,自从读了这本书我会观察人们的细节,从而判断一个人,也会经常反思自己的言行。

书背面的'那些人的评语我觉得柳传志说得挺对的,不知那是真是假,但我至少是这么认为的。自从《明朝那些事儿》出版后,无数说史的书几乎都会叫《XX那些事儿》,虽说这不是某些作者的意愿。正如“郑和之后,再无郑和”一般,我认为不会再有超过《明朝那些事儿》的那些事儿了。

在看书的时候,我经常在想,假如我在那种时代,那种遭遇,我会怎么办?面对严刑拷打,我会怎么办?“坚持信仰,不做叛徒”谁都会说,可那是站着说话不腰疼。我会在权势荣华和理想信仰间选择什么?即便不选权势荣华,那会不会选苟活于世?这一切的一切都是没有答案的。有可能,在那个时候,我会连一个混混都不如;也许,在那个时候,我连个举人都考不中;也许,在那个时候,我会像严嵩那样为了利益抛弃自己;也许,在那个时候,我会像三党遗员一样,出卖自己的灵魂,投向魏忠贤给的金窝……我不敢想……每当想到这儿,我不得不去赞叹于谦、杨继盛、沈錬、海瑞、杨涟、汪文言他们了……

对,这就是气节,一个民族的气节,

关于人生:记得作者在书中说了这样一句话:“你还很年轻,将来你会遇到很多人,经历很多事,得到很多,也会失去很多,但无论如何,有两样东西,你绝不能丢弃,一个叫良心,另一个叫理想。”人生真是如此,以这两样东西在前方 指引,勇往直前!最打动的我的还是全书的结束语:“我翻开了它,在这本台历上,写着一句连名人是谁都没说明白的名人名言。是的,这就是我想说的,这就是我想通过徐霞客所表达的,足以藐视所有王侯将相,最完美的结束语:成功只有一个——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过人生。”这是徐霞客的人生,他用他的人生向我们宣布:“我的青春我做主!”

第10篇:读《明朝那些事儿》有感

这是我们全家第一次共读的一本书。暑假的每一天,早晨、午后、睡前,我们全家都在看《明朝那些事儿》。妈妈看,爸爸看,我也在看,看到精彩的、有趣的、不懂的地方,我们都爱交流、分享。

《明朝那些事儿》主要讲述的是明朝三百年间的一些事情,它不像其他历史书那样深奥严肃,读起来既枯燥又难懂,可是这本书语言幽默风趣,叙述通俗易懂,更有意思的是,作者经常用很流行的网络语言,套用现在很流行的句子,大家都熟悉的歌词阐明自己的观点看法,读起来既新鲜又有趣,原来历史书也可以这样好看,,我们全家一致公认。

这套书一共五本,它开始是在网络上发布的小说,书中介绍了明朝的历代帝王,以及王公贵族、名臣奸相,它讲述了明朝的开创、辉煌、磨难、中兴、衰败的历史。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让我敬佩,他从一个穷的只能出家的和尚成为威风凛凛的皇帝,如果没有无穷的智慧和坚定的'信念,他如何战胜强有力的敌手。燕王朱棣编写《永乐大典》,郑和七下西洋,明朝驱逐鞑靼,使明朝走向鼎盛。还有明朝抗倭名匠戚继光,倾轧朝野的奸臣严嵩,为中兴朝廷的张居正等等。

其中,我最佩服人物的要数于谦了。于谦的名字我们早就知道,他是诗人,他的《石灰吟》耳熟能详:“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读了《明朝那些事儿》,我发现于谦还是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正如《石灰吟》中他表露的志向一样,他忠心耿耿,一心为国,他指挥的“北京保卫战”,在明英宗朱祁镇在“土木堡之变”后被劫为人质,鞑靼围攻北京的危难之时,朝廷里乱成一锅粥,王朝的命运岌岌可危,就在此时,于谦挺身而出,在北京城里守军不多的情况下,指挥有方,用杰出的谋略和无穷的智慧,打响了北京保卫战,粉碎了鞑靼阴险的诡计,挽救了明朝的命运,如果没有他,明朝的历史可能就要改写了。可是令人伤心和气氛的是,重新复辟后的朱祁镇听信小人谗言,在北京崇文门外,这座他曾拼死保卫的城池前斩决,史载:天下冤之。在随后的抄家中,人们惊异地发现,这个朝廷一品大员家一贫如洗,没有一样值钱的东西,连抄家的官员都羞愧自己的行为,我不禁难过得流下眼泪。

《明朝那些事儿》不但让我了解了历史,而且使我爱上了历史。

第11篇:读《明朝那些事儿》有感

在上学时,阅读课上许多同学都看一本书,那就是《明朝那些事儿》。我开始以为没什么意思,可开始读的时候我才感受到这本书所存在的魅力!

《明朝那些事儿》主要讲述的是从1344到1644这三百年间关于明朝的.一些事情,以史料为基础,以年代和具体人物为主线,并加入了小说的笔法,对明朝十七帝和其他王公权贵和小人物的命运进行全景展示,尤其对官场的政治、战争、帝王心术着墨最多,并加入对当时政治经济制度、人伦道德的演义。

《明朝那些事儿.》的作者笔名叫“当年明月”,原名“石悦”。他是明史学会会员,青年历史学者,心灵历史开创者,担任国内多家电视台文史类节目主讲人,他以诙谐幽默的笔调将明朝的巨大画卷向我们展开,让我们彻彻底底的喜欢上了明史!

读完了《明朝那些事儿》,我的感触好多,我以前的想法也改变了许多,我以前以为明朝时那么无聊没想到这么有意思!从朱元璋、朱棣到袁崇焕都那么令我向往!我以前以为崇祯很昏庸,但历史上他却那么励精图治……

我很喜欢《明朝那些事儿》,因为它让我懂得了历史的道理……

第12篇:读《明朝那些事儿》有感

我从小就爱听历史故事,最爱读《三国》《水浒》……它们陪我度过了一个又一个春秋。如今,在众多的史书中,我最喜爱的就是《明朝那些事儿》。

它就像一个良师益友,当我因月考成功而高兴时,它用朱元璋的骄傲败兵为我敲响了警钟;当我因一些小事烦恼时,它用蕃阳湖之战激励我;当我屡屡失败,信心骤减时,它用朱棣的靖难之战鼓舞我。我喜欢这本书,不单单喜欢其中那曲折的故事,它的文采也深深地吸引住了我。作者把深奥的.历史变成了充满活力和生机的札记,并以现代的观点写出很有意思而又恰当的例子,贴近生活,让人产生遐想,使读者迫切地想一遍一遍地品读。

从朱元璋打定远到击败陈友谅,从朱棣出生到靖难之役,作者当年明月以轻松幽默的笔法,把呆板的历史刻画得栩栩如生,将历史还原得清晰深刻,让我们一目了然。我不禁感叹:历史原来可以如此精彩!

读史可明理,这句话真是千锤百炼的真理。唐太宗李世民曾说过:“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历史反映的是昨天,而能成为今天和明天的借鉴。所以我们需要用历史激励、警醒并升华自己,为美好的明天做准备,这样才能成为真正成功的人!

第13篇:读《明朝那些事儿》有感

谈我中华五千年,明朝,肯定是在历史的银河中最耀眼的星辰之一。今天,我要谈一点读《明朝那些事儿》的感想。

《明朝那些事儿》的作者是当年明月(本名石悦)。他写成这部书至少用了三年时间。这部书写了什么?主要是明朝那些风云人物的所想所说所做,没有贯穿整本书的主人公。他在说历史的时候,带有属于自己的独特的幽默、风趣、哲理性思考以及......悲伤,字里行间都流露出一种诙谐——虽然我感觉有时候他是装出来的,这是表面的;却把悲伤这种东西,深深地放在自己的心里。

看完几部《明朝那些事儿》,不仅让人心潮起伏。我们既可以从大处思索国家的命运问题,也可以从小处赞叹一些历史人物的可贵品质:隐忍、勇敢、善良......还可以谴责一些乱臣贼子的残暴、恐惧、暴怒等等。

今天我们就来谈谈“勇敢”在历史事件中的表现和作用。

勇敢,往小了说,就是在关键时刻能说出自己的想法;往大了说呢,就是具有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精神!

好了,这次我们要谈的主人公是于谦。还是像我说的那样,这本书并没有统领全书的主人公,于谦只是这次事件的主人公,虽然只有这一件事,但从这件事里,我们可以得出来很多东西。

先让我们回顾历史:在整个大明王朝的`历史中,土木堡之战也算比较有名的一次战役了,那场战役,导致大明王朝直接耗光了所有的一线士兵,让整个大明王朝如同一个孩子般暴露在敌人的獠牙之下,只要轻轻一碰,大明王朝就将崩溃。危难之际,多数人建议南迁,放弃首都涿郡(今北京),从当时的整个局面上来看,这无疑是一个正确的选择。但是后来证明,当时要是实施了这个方法,恐怕历史就要改变了,大明王朝也就就此结束了。危难之际,一个人的怒吼,将偏离轨道的大明王朝拉回了正轨。“建议南迁之人,该杀!“于谦喊出了这个勇敢的声音,拯救大明王朝这个重任就落到了他的肩上。这是一条不归路,输了,整个王朝就完了,他也就有可能遗臭万年。但是,尽管如此,他身为一介文官,他还是站了出来。

“于谦,你有多少把握?”“没有多少。”“你能取胜吗?”“不知道。”“那你为什么还是站了出来?”“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这一段并不是什么历史著名对话,奥不对,准确的说,根本就不存在这段对话。但是,我相信,这段对话,肯定是于谦内心的表白。这就是勇敢。

我们虽然无法像于谦那样伟大,但是,我们一定要欣赏于谦身上散发出来的那耀眼的光芒。

在日常生活中,困难无处不在,当我们遇到困难,我们绝不能逃避,我们要学会面对。“战斗一定会到来,如果只是一味的逃避,永远都不会到达我们期盼的明天!”我见过很多人,当困难来临时,都会不由自主地后退;但是也有些人,他们会前进。当内心的懦弱袭来时,他们会挥起意志的铁锤将其击碎,大步向前,最终会战胜困难。这就是勇敢!

勇敢,不是口头上说说说就完事的,真正的勇敢是行动起来!

第14篇:读《明朝那些事儿》有感

自古以来,建立一个王朝很难,毁灭一个却相对容易得多,所谓墙倒众人推,破鼓万人捶,不是没有来由的。

唐时的黄巢在考试落榜后,站在长安城门前,惆怅至于,豪气丛生,作诗一首,大大的有名——《咏菊》:待得秋来九月八,我花开时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一个人要显示自己的力量,从来不是靠暴力,挑战这一准则的任必然会被历史从强者的行列中淘汰,历来如此。

迷信是封建时代人们的通病,想要占有天下,必须要占据王气之地,南京就是这么一个地方,紫金山纵横南北,恰似巨龙潜伏,而石头山则临江陡峭,如虎盘踞,这就是南京龙蟠虎踞的来历。

从跟随当年那个给地主放牛的小屁孩起义的小兵,到跟随道衍的小和尚,从见识于谦力挽狂澜的小吏,到独在异乡为身是客的朱祁镇的侍从,从陪同王守仁前往龙镇驿站的家仆,到连中三元张居正的书童,从汤显祖的粉丝,到带走袁崇焕人头的刀斧手,最后看着崇祯上吊的小百姓......

整个过程三百多年,说长不说短不短。对于时间,我们无法给与最公正的评论。很久以前我收藏过一句话:世人都以为时间就象一条平静流逝的大河,永远只向着天的方向奔流不息。但我可以告诉你,我见过时间的真面目,其实他们都错了,时间就像是在狂风暴雨中的'大海,或许,你想知道我会是谁?来吧,跟我来吧,我会告诉你一个故事,一个你从未听说过的故事……。

这或许是时间最真实的面目。而正是这三百多年的波浪壮阔与夹杂其中的平淡不惊,给我们一段鲜活的历史,给我们无数站在历史舞台上的人格形象,而这段历史中,我只留下了2个人。

这两个人,一个是于谦,一个是崇祯。 一个是力挽狂澜,两袖清风的臣子,一个是最为勤劳却最为悲剧的帝王。然而历史终将把他们带到同一个地方,那个是个伟大的地方,那个地方,只配站立伟大的人。

翻到书的最后一页,看到那首诗,读到那首诗的最后一句:相信未来,热爱生命。结束了吗? 结束了。 真的结束了吗?没有,因为我将用我自己的方式,度过我自己的人生。

第15篇:读《明朝那些事儿》有感

用几天的时间,我读完了长篇历史小说《明朝的那些事儿》(第一部)。真是一部精彩的历史读物,集史实与评说于一体,故事性和趣味性很强,通俗易懂而又幽默风趣。

每一捧起,都不忍放下,真想一口气读完。

难怪被评为网上畅销书,并且被翻译成多个国家的文字。优秀的文学,总是能打动人心,有着广泛的读者群。

透过写作者当前明月的文字,我缓缓的走进几百年前的历史,在朱元璋驰骋疆场、历经磨难、征战南北的故事中载沉载浮。明朝的那些事儿,在我的面前一幕幕的上演,精彩纷呈,刀光剑影,血雨腥风。

我一步步的走近明朝,和书中的主人翁同悲喜。

该书从朱元璋童年苦难身世写起,到他造反带兵打天下,再写到建国后的保护皇权和一系列的爱民政策等,最后又写到了燕王朱棣谋反,夺得侄子朱允炆的皇权。

纵观这段历史,可以得出以下几点感想:

一.一个朝代的兴起是以另一个朝代气数将近为背景的。

历史是不断向前发展的。一个王朝经历一代又一代的帝王统治之后,逐渐走向衰亡,于是,朝廷,官吏贪赃枉法,百姓民不聊生。这样,改朝换代就成了历史的必然。朱元璋的出现,就是顺应了这一历史大趋势。如果没有他,也会出现张三,或者是李四。在这样的背景下,处于历史飘摇中的元朝,灭亡就成了谁也改变不了的大潮流。

二.时代造英雄。

元朝末年,灾害不断,官府,百姓生活无着,饿死者无数。由于瘟疫和旱灾,朱元璋的.父母、大哥都饿死,他只得到了皇觉寺当和尚,混口饭吃,然而严重的饥荒使他只得以讨饭为生。朱元璋童年的苦难,是元末广大农民的共同生活处境。所以,他只是那个时代,百姓的一个缩影。饿死也是死,造反打天下,说不定还能闯得一片江山,赢得人民的拥戴。所以,智勇双全、胸中有韬略的朱元璋的出现,就不足为怪了。

这也应了那句话:时代造英雄。

三.宽大仁爱,得民心者得天下。

朱元璋出身底层农民,家庭苦难,当过和尚,做过乞丐。他深知人民的疾苦,所以,他领兵打仗的时候,对待下属仁爱有加,对待俘虏,宽大为怀。比较典型的事例是,鄱阳湖大战后,心狠手辣的陈友谅恼羞成怒,下令凡是抓到朱元璋的士兵和将领,就地处决。而朱元璋得知此命令后,却下了一道相反的命令,凡是抓到陈友谅军的俘虏,一律好好对待,然后放走。这两道截然相反命令的发布,彻底断送了陈友谅的军心,士兵对陈友谅极其不满,纷纷逃跑。陈友谅用他的愤怒和残忍挖了个掩埋自己的大坑。量小非君子,有大胸怀者才能成就大事业。

有时,宽容比强硬、比武力更能征服人心。朱元璋历经千辛万苦,南征北战,得到了大家的支持。民心所属,是他取胜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

四.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

不得不佩服这个农民出身的军事奇才,他没有读过兵书,却能够审时度势,在战争中总结作战经验,一次次的出奇制胜,打败敌人的进攻。龙湾之站和鄱阳湖大战,都是在和陈友谅军事悬殊很大的情况下,取得的骄人战绩。特别是鄱阳湖大战,彻底击败了陈友谅的主力,击垮了这个对朱元璋威胁最大的敌人,为他赢得天下,拔下了一颗坚实的钉子。后来,收拾了张士诚和王保保,虽然也费了一些劲,但和大战陈友谅相比,那是小巫见大巫。所以,小说部分,对朱陈之争写的最为详细,也最为精彩。真是不看不知道,看了佩服朱元璋的军事谋略和惊人才气。在那乱世出英雄的时代,这样的人不得天下,谁能得天下呢?在朱元璋带兵打仗的那一天,就该自信的说:“得天下者,舍我其谁?”

历史是公正的,它总是垂青于那些才华出众、有勇有谋的英雄。所以,朱元璋就成了改朝换代的一代王者。

五.要善于用人。

招贤纳士,善于用人,是得天下的一个重要原因。朱元璋的手下,有一批为他所用的武将谋臣,像驰骋疆场的大将徐达、常遇春、李文忠,韬略满腹的谋士刘基,他们在他开创天下的过程中,都立下了汗马功劳。尽管,明代建立后,他们的命途都不好,但我们不能否认他们的重大功绩和军事才能。

六.人民是历史的开创者,是改朝换代的牺牲工具。

打仗要有士兵,他们来自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广大人民。一次又一次的争夺战,是以无数士兵的冲锋陷阵,是以他们的流血牺牲为代价的。所以,一个王朝的兴起,是广大人民用累累白骨堆就的。

读了历史,我不禁感叹:亡,百姓苦,兴,百姓苦。史书往往是王者写成的,但我仿佛看到了史书的背后,是人民殷红的鲜血和妻离子散的悲戚。

更多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