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读《自卑》有感
《自卑与超越》一书,是维也纳心理学家a·阿德勒(alfred adler),成书于他思想最为成熟的时期的代表作。在该书里,作者以平易轻松的笔调,描写了自卑感的形象、对个人行为的影响。以及个人如何克服自卑感,将其转变为对优越地位的追求,以获取光辉灿烂的成就。以下这篇关于《超越自卑》精彩的1500字读后感由应届毕业生读后感栏目为大家整理提供,祝大家阅读愉快。
在读《超越自卑》前,我认真地把《生命对你意味着什么》读了一遍。以前我从来没有从心里去思考这个问题:生命对你意味着什么?很早的时候就知道了很多这哲人的说法:生命的意义在于贡献。可是,为什么呢?没有人曾经仔细地解释过原因,或者是那些冠冕堂皇的理由,听着都觉得失了真实。阿德勒在《生命对你意味着什么》里,用他自身的经历以及遇到的各种案例,给了我们很深刻的启示:生命的意义,在于对其他人、对社会产生兴趣。生命的意义在于合作,因为社会需要合作。怎么样才能合作呢?合作需要甘于贡献。所以,总而言之,生命的意义在于贡献。这为我读《超越自卑》提供了基础。
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而优越感即是自卑感的补偿。一个健康、正常的人,当他的努力在某方面受到阻挠时,他就能在另一方面找到新门路,争取优越感。例如人类是所有动物中最弱小的.,所以人类需要比其他生物更多的团结与合作。但是有些人却制定了错误的目标,使用错误的方法来追求优越感,将他们的努力转向生活中无用的一面,真正的问题却被遮掩起来或摒除不谈。例如缺乏勇气的人,因为不觉得自己强壮,所以他们总是逃避困难,透过避免战斗,他们得到一种比本身更强壮与聪明的感觉,这种优越感是他们用来逃避自卑感的方法。人类追求优越感是永远不会停止的,因为我们永远不会满足于自己的成就而止步不前,这正是我们对文化的贡献。
为什么有人不甘于奉献?那是因为他们对他人缺乏兴趣,他们感兴趣的人,只是他们自己。阿德勒认为,我们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为我们都发现我们自己所处的地位是我们希望加以改进的。如果我们一直保持着我们的勇气,我们就能以直接、实际而完美的唯一方法改进环境,来使我们脱离掉这种感觉。正常的人会通过与社会合作的方式,作出一定的努力,抵消自卑感。而神经症患者,则不再认为脚踏实地的努力能够改进他的情境,他们仍用错误的方式摆脱自卑感,只是用的是错误的方式。
“神经症病人的目标仍然是‘凌驾于困难之上’,可是他却不再设法克服障碍,反倒用一种优越感来自我陶醉,或麻木自己”。对于这个说法,我并不是很赞同。既然人有了自卑感,他们当然要想方设法摆脱自卑。他们确实在追求着优越感,在某个方面,他们通过努力摆脱了自卑感以后,他们是否就有了优越感了呢?个人认为,摆脱自卑是必要的,追求优越也是重要的,可是追求优越不是必要的。追求优越也不一定成为人行为的动力。人的行为,是由主客观的各种因素决定的。例如,我们的学习成绩不好,我们自然会觉得自卑。有些人确实如阿德勒博士一样,发奋努力,最终在学习上超越别人。可是,有些人也努力,可是努力的程度就没那么大了。因为他们努力的本意,不是为了超越别人,只是学习上不要被归于差等生就可。这里,就没有丝毫的优越可言了。
“同时,他的自卑感会愈积愈多,因为造成自卑感的情境仍然一成不变,问题也依旧存在。他所采取的每一步骤都会逐渐将他导入自欺之中,而他的各种问题也会以日渐增大的压力逼迫着他”。事实上,在生活中,不管是神经症患者,还是正常人,都会或多或少的自欺。但谁又能说他们有什么神经症呢?记得有一个同学,她每次考试前都会肚子痛,用弗洛伊德的话说就是有“癔症”,这是非常常见的现象。可是那位同学只是肚子痛,她并没有逃避考试,肚子痛也没有成为她逃脱考试的理由。相反,她的成绩很好。因此,那些自欺的行为,真的只是由于对优越感的争取吗?或者我们还可以有其他的解释?自欺的行为,可能也是为了缓和自己的紧张感吧。
阿德勒认为,在生命开始的第五年未了之际,儿童已发展出一套独特而固定的生活模式,这就是他处理问题与事物的模式,即使这模式错得一塌糊涂,会不断带来不幸与痛苦,他们也不会轻易放弃,除非由受过训练的专家来帮助发现最初的错误,并从旁建议一种较为合适的意义。三种容易使人赋与错误意义的情形:器官缺陷的儿童、被骄纵的儿童和被忽视的儿童。首先,我们得知,容易这些形成错误的生活模式的时间是童年,形成的条件是出生环境以及家庭环境,教育等等。
心理学最重要的使命是帮助到需要帮助的人,帮助他们成长,帮助他们适应生活。可是,当一个人真的患上了某种心理疾病时,无论我们怎么努力,总是收效甚微。因此,最好的防治办法是防患于未然。例如,对器官缺陷的儿童,给与他们更多爱、关怀和鼓励,儿童就能减少向错误的方向走的可能性。阿德勒博士小时候有器官缺陷,可是他也健康地成长,并成为了人们追求优越的楷模。这不仅是靠他自己的向上意识,他父亲给他的鼓励和支持也是起了很大的作用的。他父亲常常对他说:“阿德勒,你不要相信任何事。”父亲对他的鼓励总是在影响着他、激励着他不断挑战困难,超越自卑,超越自我。
对那些孤儿、单亲家庭的子女,或者正常的儿童,也是需要同样的关怀和爱心。我们相信,任何儿童,给与了这两种必不可少的条件——理性和关怀,他们都能正常地成长。
阿德勒博士给我们的启发是很多的。不管我们是否认同他的观点,超越自卑与追求优越的确可以成为激励我们积极向上的动力。虽然这并不是我们行为的决定因素,但不能否认,我们都渴望超越自卑,我们都希望自己能在某一方面超越别人。只要我们拥有社会兴趣,乐于与人合作,我们便永远保持了追求优越的决心。
第2篇:读《自卑》有感
《超越自卑》一书是阿德勒的代表作品。阿德勒1870年出生于维也纳郊外,自幼患有驼背,行动不便。五岁那年,患了一场几乎致他死命的重病,痊愈后决心成为一名医生。在之后心理学上的许多观点都可以在他的童年时代找到蛛丝马迹,也反向诠释了他的观点。在心理学领域上,阿德勒是与弗洛伊德齐名的精神心理学大师,但由于观点的分歧与弗洛伊德分道扬镳,水深火热。阿德勒一生著述颇丰,这部著作完成于阿德勒最为成熟的时期。
本书总共分为12章,第一章“生活的意义”为全书的纲领。涉及了我们每一个大学生都会反复问自己的问题“活着为什么?什么是生命的'意义?”之前我也时常在想,人终有一死,那么人生有何意义?不过始终思考未果。作者在书中说道“他们只有在遭遇挫折后才会想起这样的问题来。假若一切都一帆风顺,他们不经历逆境的考验,这些问题绝不会提出来。”突然发现是经历的不够,没有经过岁月的沉淀,生命这个沉甸甸的词对于自己来说是空泛的。杨慎“是非成败转头空”,王维“行到排水穷处,坐看云起时。”都是在失意,挫折之后的感慨,也可以说是遍历的人世的沧桑经历了繁华,经历了奋斗,见识了人世更深刻的道理,才收获了豁达,收获了人生对于自己的意义!
关于“自卑感”,阿德勒认为在生活中时刻都有可能发生,像先天的生理缺陷、人在面对现实社会产生的不完满、不得志、比别人差时的情绪。或者说当一个人无法适应或者应对一个新问题的出现,并且坚定地认为自己无法解决,那么这时也会变现出自卑感。我想我们的一生都是在于这种自卑感做斗争,因为人是社会性动物。阿德勒认为这种情感是正常的,并不是病态的,关键是如何对待这种自卑。利用自卑来逃避现实还是克服并超越自卑,由此而形成截然不同的生活风格。非常赞同大师的一个观点:一个人在某方面有缺陷的人,会比优越的同伴更渴望超越自我。而接受太多宠爱的哪一个,是内心最具有优越感的,在自我陶醉于优越感的同时,麻木、消沉、逃避,形成更大的自卑。小学初中高中都经历过许多这样的事情,某位同学英语成绩不好,上课时被老师批评伤及自尊,于是发奋学习英语,最终英语成绩稳步上升。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
对于这种心理,首先要建立良好的心态,书中有详细说道,就不在此赘述了。最重要最核心在于“合作”二字,包括婚姻也被阿德勒归为一种合作。许许多多的问题都是出在不愿意合作、不懂合作上。人只有融入集体之中,融入社会之中,才能感受到生命的意义,实现自我价值。小隐隐于山,大隐隐于市。
超越自卑!
增加对他人对社会的兴趣,才能使我们真正认识到“奉献乃是生活的真正意义”,培养平等的,积极的与人合作的习惯,使我们追求奉献社会的优越感的目标,这样慢慢的我们会获得成功,超越自卑!
第3篇:读《自卑》有感
我在《读者》上看到了这样一篇文章:有一个自卑的男孩,因为怕同学嘲笑自己来自农村,不敢与同学说话,不敢展示自己的才华;有一个女孩,因为肥胖的身形,一直生活在极度孤独自卑中,就连体育课也不敢上,读《曾经自卑》有感作文。就是这样的一对男女,最后成为了中央电视台著名的节目主持人。
这篇《曾经自卑》,给了我很多启示。
它让我知道地球上没有一个人是完美无缺的。
上帝造人时就注定了这一切,因为有了缺点,人的其他优点才能更加完美的体现出来;因为有了差异,人类中才有竞争,才有超越自我。可是这种美丽的差异有时竟成了人们互相嘲笑的导火线。
于是世上就有了“自卑”这种恶劣的心态。人们就是因为有了自卑,才有人被自己心里的黑暗所埋没,才有人过分在意其他人的言语而伤害自己,才会有人一辈子在自责与惭愧中生活。可是自卑是可以彻底摆脱掉的。书上的男女就是这样,他们曾经自卑过,但是通过自己的努力摆脱的束缚自己展示自己的自卑。
这篇文章还让我知道人可以战胜自我。
那位男孩就是现在著名的主持人白岩松,那位女孩就是现在的才华横溢的主持人。按理说做主持人是非常需要从容自信的`,可是曾经极度自备的人也可以成为著名主持人。他们战胜了自卑,战胜了自我。我想他们上台演讲时需要的勇气比别人要多一千倍,一万倍,可是他们做到了,他们战胜了自己的思想与恐惧,登上了成功的顶峰。我想是因为他们明白了,一个人的出生与外貌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它们的内心。当我们判定一个人时,最多的是看他的文化教养,心理素质,而不是他的出生与外貌。就算你长得再漂亮,家庭再富裕,你如果有一颗恶毒的心,人们会鄙视你,会讨厌你。如果你又一颗善良美丽的心,就算你生长在偏僻的农村,你长的丑陋,人们也会尊敬你,会喜欢你。
通过这本篇文章,我真正的认识到了自卑的伤害性与战胜自我的重要性。以后每当我感到自卑时,我就会想到这篇文章里的主人翁,他们从极度自卑到从容自信的过程。然后鼓起勇气,继续前进。
第4篇:读《自卑》有感
人活在这个世界上就不要自卑,只要有自信就能战胜自卑。
《自卑》讲述了一个长相很丑陋的女孩,一直为此感到十分自卑她放弃了所有的机会。后来有一次,老师让她上讲台去讲一堂课。女孩刚一上去,全班就哄堂大笑,在平静下来后,她俨然变得像一位老师,不少同学开始慢慢地认真起来聆听她的讲课,直到上完课,她还依旧保持着老师的.严肃。经过那一次后,同学们都不再嘲笑她了,她也变得活泼开朗起来,一天比一天自信。
老师鼓励女孩勇敢地走上讲台,满脸一定充满了肯定的神情。文章开头说女孩自嘲是只变不成“白天鹅”的“丑小鸭”,可见女孩有多么自卑,同时能从侧面看出她没有朋友。一个人如果没有朋友,那会多么可悲。但最终,她在老师的鼓励下战胜了自卑,战胜了困难。我曾想过假若换成是我站在讲台上,我多少也会有些不自信。其实,我也曾经自卑过,刚刚学二胡时,我十分羡慕那些师兄师姐们拉的那么好,而自己的琴音就像一只乌鸦在唱歌。但通过这个故事,让我明白了,我也要和那位女孩一样去战胜自卑。这样,你前方的路必将会一片光明。
其实自卑很容易战胜,看的就是你是否敢于去面对它与挑战它。让大家都能自信起来,这个世界就没有自卑可言了。
第5篇:读《自卑》有感
作为心理学通俗读物,此书系统地介绍了阿德勒创立的个体心理学,从个体心理学的观点阐释生活的意义、肉体与心灵的关系、自卑感与优越感、记忆力、梦,并具体地展现个体心理学如何看待家庭的影响力、学校教育的影响、青春期的引导、犯罪与预防、职业与工作、同伴、爱情与婚姻等问题。
以下谈谈受到的启发:
一、合作的重要性
整本书让我印象很深刻的是合作。作者非常强调合作与奉献,他认为了解心理差异的最好方法就是检验人合作能力的高低。书中写到:“人类所有对价值和成功的判断,最后总是以合作为基础,这是人类种族最伟大的共同点。” “假如一个人不合作,对别人不感兴趣,而且也不想对团体有所贡献,他们的整个生活必然是一片荒芜,他们身后也留不下一丝踪迹。”
受环境以及人类自身寿命和能力的限制,我们作为一个个体,能对社会做出的贡献实在是太微不足道了,而我们如果选择合作,就能像滴水聚成河流一般,显示出势不可挡的力量。人类的语言、文明都是在人类的合作中诞生和发展下去的,我们也要将这种合作的精神传承下去。
二、自卑感与优越感
自卑情结是个体心理学的重大发现之一。书中写道:“我们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为我们都发现所处的'地位是我们希望加以改进的”。但是假如一个人不设法克服障碍,而是用一种优越感自我麻痹,则会造成“自卑情结”,即自卑。
短暂而脆弱的生命会产生无能为力的自卑感,我们在社会中也会因人与人的差异性,产生不同程度的自卑感,但假如我们不去介意心中的自卑,自卑感反而能不时提醒我们自身的差距,鞭策自己不断向前,超越自卑,成就人生。
第6篇:读《自卑》有感
虽然我成天忙于思想品德课和一大堆班主任工作,但对心理辅导室和我的心理学专业总是一直保持着某种恋舍。一直没有机会拜读个体心理学创始人阿德勒的作品,这次机缘巧合得了一本他的早期作品《what life should mean to you》,吉林出版社将它翻译为《自卑与超越》,但我更喜欢原来的译本《生活对于你意味着什么》,可惜在现代浮躁的社会,这种心灵鸡汤式的书太泛滥,以致于选取了其中一个章节的名字作为题目。
大学里学个体心理学,对阿德勒的最深刻的印象停留在他敢于反对弗洛伊德的主张,作为与弗洛伊德同时期的心理学家,从人本主义心理学中分裂出自己的想法可见他的心理学功底不可小觑。
《自卑与超越》一书著于同思想最成熟的1932年,涉及学校教育,家庭教育,青春期,职业问题,婚姻,梦等方方面面。书中与标题最契合也是本书中一直强调的一点是,我们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如果找不到合适的方法去克服就有可能发展成为神经症患者,而我们可以寻求合理的解决方法来释放自卑感。想想也是,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人,如果只沉迷于自怨自艾中,人就会意志消沉,不思进取,敏感多疑,在乎别人的想法,那么他又怎么将注意力集中在自己身上?
那我们如何去克服自卑感呢。就是另外一个观点,生命的意义在于奉献与合作。阿德勒认为,个人意义没有任何价值,真正生命的.意义存在于个体与他人的交互作用中。这句话放在现在社会就显得有些片面,人只有先学会爱自己才有能力爱别人,这是人与人之间互动、产生爱的基础。而自卑与超越的相对强弱程度不同,在不同的人身上,会衍生出许多不同的性格与行为。正因这股力量相当强大,若能够妥善运用,则可以成为一股不断突破的动力,反之,将成为另一个失败的开始。
在人的所有的心灵现象中,最能显示其中秘密的是个人记忆。特别是早期记忆,因为它显示了人的生活方式的根源及其简单的表现方式。而梦是人类心灵创造活动的一部分。目的在于支持我们的生活方式,并引起适合于生活方法的感觉。每个人做梦时都好像他在梦中必须努力追求优越感一样。
家庭对人类的影响也很大,儿童时期在家庭中的地位和生活方式给他留下的印象不可磨灭。母亲不仅能使孩子和她很好地合作,更重要的是培养孩子学会与其他人平等合作,从而发展自己的独立性。而父亲必须以平等的立场和妻子合作,以良好和积极的方式处理好职业、友谊和爱情三大问题。
从某种意义上讲,学校是家庭的延续。注意儿童的困难、纠正父母的错误,是学校教师的任务。教师应该对儿童有真正兴趣;同时也训练他们对别人发生兴趣,使他们走上独立而又与人合作的生活道路。
青春期的所有危险,都是由于对生活的三个问题:职业、社交和爱情,缺乏适当的训练和准备所造成的。青春期给人的只是个机会,是开始对成年人的生活问题做出独立的而有创造性的解答。
作为生活三大问题之一的职业,与其它两个问题紧密相关。童年时期的经历和人后来职业的选择大有关系,家庭和学校对儿童未来职业的影响也非常重要。爱情和婚姻都是对异性同伴最亲密的奉献。每个人在爱情和婚姻中的表现都与他的生活方式相一致,都与反映出他是自私自利的还是充满合作精神的。
在《自卑与超越》里,阿德勒以非常轻松的笔调,描述了自卑的形象以及对个人行为的影响,个人如何克服自卑感,如何将其转变为对优越地位的追求,来获取灿烂的成就。刚出生的婴儿到幼年阶段,接收到任何负面的信息,印象都会特别深刻。容貌、身材的高矮胖瘦、课业成绩的好坏、家庭背景的差异等等,都有可能在人的成长过程中,种下自卑的因子。因此我们要做的是,以坦然的态度面对内心的自卑情结,拥抱自己的内在小孩,能够超越自己。
第7篇:读《自卑》有感
选择读这本书的原因很简单,在某些方面,我也是一个自卑的人。究其原因,或来自家庭,或来自外表,或来自活了二十多年的轨迹,且不论到底为何,我也想超越它。
实话讲,这本书并没有想象中吸引我,理论性很强,知识又散落,读起来比较晦涩,我差点弃书。不过作为畅销书,自然有它的价值,而且阿德勒强调意识的重要性,对人格的形成发展持乐观态度,这会让我们的成长之路遍布阳光。
它正能量满满,足以激励人。
阿德勒认为人类的一切问题都可以归结为人生三大任务:职业、社会和性。我们生而为人,是为了活出人生的价值,想要实现价值就需要与他人建立关系,也就是马克思所说的“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从这个角度讲,人生三大任务其实就是一个人的工作关系、社会关系、婚姻家庭关系。一个人建立关系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能力就是关注他人的能力,以及与他人合作的能力,而一旦我们的统觉系统储存了对童年早期经验的误读,我们就会形成错误的生活方式,它会阻滞我们上述能力的发展,进而无法完成人生任务,实现人生价值。
印象最深的是书中所讲童年对人生的影响,最近刚好在看一部剧——《虽然是精神病但没关系》,也涉及到了相关内容,特别想放在一起说一说。
读到第四章早期记忆,我才明白为什么文康泰(剧中主人公)到现在才记起母亲带他和哥哥去吃辣海鲜面的事情。
人的记忆会随着思想改变,也有可能出现记忆的偏差。母亲对自闭症哥哥的偏爱,是康泰永远无法克服的苦难,作为哥哥的附属品,内心伤痛被无限放大,而忽视了某些温暖瞬间。
童年早期经历的所有记忆,都在我们的潜意识里,只不过我们选择记住那些与我们解读结论相符合的童年记忆。也就是说我们选择关注什么,选择记忆什么,身体和心灵就全力配合我们实现目标而已。海鲜面是因为康泰爱吃母亲才带他们去的,这段记忆是温馨的带有爱的,对他来说是“异类记忆”,与他对童年的解读不符,当这些记忆被潜意识接受后,没有在意识里出现的机会,就被遗忘在记忆的最深处,不见天日了。
而他在与自闭症哥哥的对话碰撞里,与反社会人格高文英的互相治愈里,修正了旧有的童年早期经验的解读结论,支持新的统觉系统的童年早期记忆又浮现在了脑海里。
他对母亲释怀了。
我也释怀了,我觉得我找到了《自卑与超越》这本书对我的价值。我原本坚信原生家庭对人的影响是最根本的,是难以抹掉的能追随一生的影子,看剧的时候我也一直暗自感伤那句被说烂了的话:“幸福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但这本书能够很乐观的让我看到,我们不必深受童年经历的影响而无法自拔,我们完全有能力回溯童年记忆,去修正那些最早期的错误,改变曾经让我们自卑的解读定义,以实现自由的人生,就像文康泰一样。
童年经历不会决定我们的一生,我们怎么解读这些经历,决定我们的一生。也就是说经验本身无法决定成败,我们并不会因为经历本身所带来的冲击而遭受创伤,决定人生的不是经验,而是我们自身赋予经验的意义。
意识会自我成长,主动去修正曾经的误读,我们会拥有更加积极的未来。
第8篇:读《自卑》有感
今天,我读了《要自信,不自卑》 这篇文章,看完后我心潮澎湃,心久久不能平静。
这篇文章写了小学五年级学生王静在第一次比赛后落选,被别人嘲笑,但她没有因此而放弃,没有自卑,而是重新鼓起信心,最后在第二次比赛中得到冠军的事。告诉我们:做人,要自信,不自卑。
当我读到“人只要不对自己失望,充满自信心,就能战胜前进路上的挫折和困难,而获得成功”时,我不禁浮想联篇:是啊!只要你不对自己失望,对自己有信心,那你就能战胜一切困难和挫折,最后,你就能获得成功。但如果一个人没有自信心,对自己很失望,总觉得自己比别人矮半截,这也不敢做,那也不敢说,怕失败,怕出丑,怕别人笑话自己,结果失去一个又一个机会,那你永远也没有成功的希望。就像人要吃饭才会饱一样,如果你有了自信心这份粮食,那你就会精神饱满地去战胜一切困难、挫折,你才能有机会获取成功。
读了文章后,我的脑海里突然浮现出一件事。那是发生在我读幼儿园的时候。记得一年的夏天,老师要求我参加“小星星杯”画画比赛。在此之前,我已在全国画画比赛中得到三等奖,所以,老师才让我去参赛。开始我满怀信心地说:“老师,我一定夺个金牌给你争光!”可是,当我从老师口中知道,参赛选手都是获得金牌的.”“高手”时我就犹豫了,我反复地想:他们都是获得金牌的“高手”,我只是个“新手 ”,我要是出了丑怎么办?要是被嘲笑怎么办……这一连串的“怎么办”,让我丧失了信心,让我失去了一次展示自我的机会……这几年,只要想起这事,我就很后悔,后悔自己的自卑、怕出丑、怕被人笑话……和王静相比,我太渺小了!
读了文章后,我懂得了:做人,要自信,不自卑,不怕出丑,不怕失败,不怕别人笑话自己。只要你自信,勇敢地面对一切,你就能战胜挫折与困难,才有机会获得成功!
第9篇:读《自卑》有感
“Happy Teacher's Day
第36个教师节如期而至,这是老师们最幸福最有获得感的一天:当下的学生的一张张可爱的笑脸,一声声诚挚的祝福;从前的学生,五湖四海,通过各种媒介诉说着对老师的祝福与感恩。方塘读写也在这个特殊的节日里,对我们辛苦的老师们道一声:老师,您辛苦了!节日快乐!
老师自己似乎从来不会自诩“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会把自己的职业当成“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他们只会兢兢业业地备好每一节课,诚诚恳恳地关怀着每一个学生。他们对于时间的概念是“我再讲两分钟就下课”,他们对于学生的概念是“这是我们家的孩子”……他们对教育的热忱是流淌于血液的,甚至连读的每一本书都有他们对教育的反思:
不可否认,很多教师可以像母亲一样,对孩子进行无微不至的关心,我们会看到很多失足少年,在老师的感化下,生活被他们重新赋予了意义,走上了正常的成长之路。
那么,身为老师的我们是否可以在平时的`教学中尝试着发现学生言行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引导?在教会他们知识的同时,帮助他们纠正错误的认知呢?
下面让我们在杨洋老师的这篇读后感中,在书香的浸润中,一起度过教师节的愉快时光,倾听一个为人母为人师内心感悟。
《What Life Should Mean To You》
第10篇:读《自卑》有感
“生活对你应有的意义”,这是《自卑与超越》这本书的原名(《What Life Should Mean To You》),个人觉得,这个原名,更符合书的内容。这本心理学著作是奥地利精神病学家阿德勒在62岁时写下的,可以说是其毕生研究成果的总结性著作。本来以为心理学著作会有大量的心理词汇,读起来会让人有晦涩之感。但这部书却不是这样,作者用大量生动具体的事例,把深奥的道理说得浅显易懂,让我们在明白作者写作意图的基础上开始反思自己的人生。
生活的意义
那么,生活对我们的意义是什么呢?作者认为,生活的意义因人而异,没有人拥有绝对正确的生活意义,也没有人拥有完全错误的生活意义,所有的生活意义都在这两个极端之间变化。作者笔下有意义的生活,是能正确理解和处理好“人生的三大事实”。这“人生的三大事实”是:我们没有办法脱离地球表面生活,无论我们做什么事,我们的行为都是我们对人类生活情境的解答;我们是人类成员的一部分,只要我们活着,就必然要和他人产生联系;人类有两种性别,个体和人类集体生命的存续都必须依赖于这一事实。
概括来说,就是我们要想生活的更有意义,就要学会处理好社会关系与家庭关系并使自己对整个人类社会有意义。具体的说,如果一个人,他在工作上取得了可观的成就,他的朋友很多,交际面很广而且成果丰硕,他的爱情生活很幸福,与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很融洽,与孩子的关系亲密且友好,他能与同伴携手共进,并作为社会的一份子,为人类的幸福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这样的人,就是作者认为的寻找到正确人生方向的人,是真正的生活的有意义的人。
如何能让自己的人生变得更有意义,作者提出了“合作”的概念。家庭关系不融洽、学校里产生的不和谐因素、青春期出现的问题……一切问题的产生,都可以认为是人类在处理与不同时期的同伴关系时,没能很好的与之“合作”,没能明白人类生活的根本意义是与同伴携手共进,为人类的幸福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如何更好的与人合作,进而达到作者笔下的有意义的生活呢?作者认为,处于不同的身份,面对不同的对象,要采用不同的方式与对方合作,进而超越自我,才能得到有意义的生活。
我们常说,有些人,用童年治愈一生;有些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阿德勒的理论也印证了这句话,他的团队研究表明:“成人时在儿童早期留下的印象是永远不可磨灭的”。这就说明童年时期对人类的一生至关重要,如果人们在儿童时期树立了错误的人生目标,那他的一生很难成为有意义的人生,我们要避免这一情况的发生,唯一的方法就是给予儿童更多的合作训练。就是要在他们人生的起步阶段,教给他们如何与人相处,如何更好的与人合作,为将来的人生打下坚实的基础。
这时,母亲就显得格外重要。她要在孩子最初的时刻帮助孩子和自己建立好良好的沟通,给孩子足够的安全感;还要学会适时的放手,让孩子尝试与社会上的其他成员建立起良好的合作关系,并教导他和环境中的其他人平等合作。让他们知道,家庭是社会的一个单位,在家庭之外还有许多值得信赖的人类和朋友。
但实际上我们在与孩子建立沟通方面做的都很好,世界上几乎没有不爱自己孩子的母亲。但在“放手”这件事情上,很多母亲都有着错误的经验,拿我自己来说,儿子二岁左右,我尝试给儿子断奶,但是在儿子终于断奶成功的时候,我的内心又充满了失落感,好像失去了哺乳这种最直接的与儿子交流、接触的方式,自己对于孩子的价值就失去了,从此之后,他成为了一个可以自由活动的个体,他不再依附于我,这种“失去感”困扰了我好长时间,这其实就应该是母亲不愿意放手的一种表现吧!所以我们说一个聪明的父母应该是“在孩子年幼时给予强烈的亲密,又在孩子长大后学会得体的退出。照顾和分离,都是父母在孩子身上必须完成的任务。”
现在想想,这种被需要感实际上应该是我自己寻求的一种人生的安全状态,也就是我可能是一个缺乏安全感的人,所以,我需要这种被人需要的感觉,这与孩子无关,我不能因为自己的这种需求而要求孩子一味的迁就于我,孩子应该有他自己的生活,而不是有母亲为他限定的生活。
阿德勒特别强调了三种需要引起注意的儿童:有生理缺陷,被娇宠,被忽视。这三种儿童最容易把错误的意义赋予生活。所以,作为家长,我们要特别注意对孩子的早期教育,避免孩子因为被过分的娇宠,被忽视而在将来成为问题少年。
但并不是所有的父母都是合格的父母,如果孩子在儿童时期没能形成良好的性格,导致他们给生活赋予了错误的意义,应该怎么办呢?阿德勒进行了“学校对孩子的影响”的研究,提出了“性格教育”的理念。注意儿童的困难,纠正父母的错误,这都是学校教师应该做的工作。那教师该如何帮助学生呢?阿德勒指出:教师要做的事情必须和母亲应该做的事情一样——和学生联系在一起,并对他发生兴趣。
但扪心自问,我们真的会很在意学生们的困难,想要帮他们纠正父母的错误理念吗?不可否认,很多教师可以像母亲一样,对孩子进行无微不至的关心,我们会看到很多失足少年,在老师的感化下,生活被他们重新赋予了意义,走上了正常的成长之路。但在整个社会“唯分数论”的今天,我们似乎更关心学生的成绩。或者说,如果我们不去关心学生的成绩而去关心学生的成长,人们会觉得很奇怪,因为家长给老师打电话永远说的是“我孩子的成绩为什么下滑了?怎么办?”学校也主要是依据班级成绩来评定教师。所以,我们的孩子从小进行的是竞争训练,对孩子而言,这其实是一种不幸。如果人们从小被灌输的人生目标不是奉献和施与,而是想尽办法夺取第一名,从而得到自己想要的一切,那么后果是可怕的。这也许就是最近一段时间女儿弑母,儿子残忍杀害双亲,大学生不能忍受自己作弊被抓跳楼身亡等事件接连发生的原因吧!我们都走得太快,忘记等一等灵魂!
阿德勒提出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是“成立顾问会议室”,即要有经验丰富的心理学家入驻学校,定期与每位学生谈话,发现其心理不健全之处,进而与教师沟通合作,探讨适合每一位学生的教学方式,帮助他们纠正在家庭中形成的错误人生目标。个人认为,这是一个非常理想化的方法。阿德勒在维也纳及欧洲已经进行了有效实验,但我觉得在中国实施起来还是有些难度的`,但是,我们如果知道了通过深入学生心灵,教会学生正确的与人合作的方式,可以帮助学生走出迷茫,梳理正确的人生方向,那么,身为老师的我们是否可以在平时的教学中尝试着发现学生言行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引导?在教会他们知识的同时,帮助他们纠正错误的认知呢?
现在的语文教学强调的核心素养便是:立德树人。学校也提倡让教师们考取心理咨询师证书……相信这是已经发现唯分数论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后采用的应对方式。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全体教师的努力下,阿德勒认为的理想化学校的出现,指日可待。
其实作为一个人类社会的成员,我们无时无刻不与身边的人产生各种各样的联系。以前,我总认为,我做好自己就可以了,在读完《自卑与超越》,我发现身为母亲,我还有教会孩子与人合作的任务;身为老师,我还有纠正学生对人生意义的错误认知的责任。这可能就是读心理学著作的好处吧:懂得一定的心理学知识,可以更好的指导我们的生活。
最后请允许我以《自卑与超越》中的一段文字,作为我文章的结尾:
不管你的职业特点是什么,我们每个人在最初赋予生活的意义时,都有可能会犯错,即赋予了人生错误的意义,当遇到问题时,我们应该不断努力,我们应该说:‘我们必须开拓我们的生活,这是我们的责任,我们也能够对付它。我们是自己行为的主宰,除旧布新的工作,舍我其谁!’假如每个独立的人都能以这种合作的方式来对待生活,那么人类社会的进步必然是无止境的。
愿我们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正确的人生意义,都能幸福的度过此生!
第11篇:读《自卑》有感
今年暑假我读了《自卑与超越》这本书,收获颇丰,给了我不一样的体会。这本书是由十二个章节组成的,涉及到人生活中的各个方面。
所谓自卑,就是对自己的评价过低,对自己的人生价值持怀疑的态度,严重对自己不相信,这是人格上的一种缺陷,是一种失去了平衡的行为状态,经常会表现为嫉妒、紧张、羞怯、孤僻、不安等等。自卑会使人变得敏感,受不了刺激。自卑对人的发展具有很多坏的影响,这本书的作者阿德勒认为,每个人都有先天的生理或心理欠缺,这就说明了每个人潜意识中都有自卑感的存在,但处理的好,就会超越自卑变成优越,处理不好就会演变成各种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这也就是这本书书名的由来。
很多人对自己所处的社会地位都会有所不满,自然而然产生自卑感,他们想要追求更加优越的地位,以此获得优越感。在书中他提出了童年对人的影响,如果童年时期孩子常常被父母忽略,得不到应该有的爱与关心,长大后就会很内向,很自卑,想要避免这种情况父母必须做出应有的改变,给予孩子足够的爱与关心,去鼓励他,以此来增强他的自信心。相反,如果过于宠爱孩子则会让孩子依赖父母,以自我为中心,更别说与其他人合作了,离开了父母,当他发现自己并不是所有人的中心,他便会接受不了,不愿再与别人交往,在以后的生活与工作中他们没有合作意识,所以也很难获得很大的成就。
但是自卑不一定就是不好,正是人类对所拥有的感到自卑才不断发展科学,发展自己,才会让社会不断进步。人们对优越感的追求正是我们所有文化贡献的源泉。自卑与超越的强弱不同,在不同的人身上,会变成许多不同的性格与行为。如果可以把握好其中力度,便可以成为不断突破的动力,否则,就会成为一股逆流,将你卷入无尽的黑暗。
家庭对人们的影响也是很大的,母亲的角色尤其重要,孩子的所有潜能都会受到母亲的影响。母亲要尝试着引导孩子,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在家庭中,父亲与母亲有着同等重要的地位。母亲与孩子的关系必须延伸至父亲,否则,孩子在以后的生活中常常出现很多问题。婚姻是一种合作关系,没有地位之分,父亲应该给孩子树立一个好榜样,让他们学习勇敢。在家庭中,父亲和母亲的角色其实同等重要。母亲与孩子的关系必须涉及到父亲,他们应该共同为孩子的成长负责,否则孩子在以后的生活中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婚姻本来就是一种合作的关系,没有什么的地位之分。父母要起到一个很好的榜样作用。比如,让女儿像母亲一样温柔,一样上进,自尊自爱,自立自强。让男孩儿像父亲一样勇敢无畏,敢于负责。家庭教育非常的重要。
学校与家庭也是相互合作的。学校要时刻关心学生的问题,及时纠正家长的错误。这是老师的责任,老师的义务。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使他们学会独立与合作。
为什么大多数人会在青春期的时候产生叛逆心理?是因为他们这时候的思想还不够成熟,他们在并不完全了解成人问题时对这个问题妄加判断,做出他们认为正确的理解。对于处在青春期的孩子,在我们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模式中,最需要转变的就是我们要从直接的管理转变为间接的管理,所谓间接的管理就是要培养孩子的责任意识,让孩子们学会自己要对自己负责,而不是要一直靠其他人来督促。
从书中各种各样的案例里我们可以看出,啥对社会的兴趣而又没有学会合作的.人在追求虚假的优越感,工人大多都会走向犯罪的道路。如果想要改善这种情况,就必须要让他们学会通力合作。而父母的合作对孩子的成长又是具有重要影响,和谐的成长环境对于孩子的健康发展非常的有利。如果孩子从小就生活在暴力的环境中,非常容易造成人格缺陷,导致长大后与社会格格不入。
在我身边的很多例子,我们高中班里有一个胖胖的女生,就每天不爱运动,一有空就学习,还特别容易饿。但是她的成绩也并不是特别的好,只能属于中上等。她和我说她非常的自卑,但是又不知道如何改变。她说她想减肥,但是觉得在高中这样关键的时期,并不能抽出时间来做这件事情。而自己一直为之奋斗的成绩也提不上去。所以她每次走路都会不自觉地低头,她说没有漂亮的五官,也没有成绩在背后撑腰,她非常的自卑。但是经过大学一年,那个暑假,我们同学聚会的时候,她真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她变得很瘦很瘦,真的是那种非常有气质,当时前两眼都没有看出来,走路的时候也是那种,我从来没有在她那里看到过的自信。后来我问她是怎么瘦下来的,她和我说了好多好多。她说你不知道我下了多大的决心,经历了多大的痛苦。后来我想这也许就是超越吧。她超越了自己,超越了原来的那个自卑的自己。我想,有自卑感也是好的。有了前进的动力,也有了想变成更好的意念。
好多人都不愿承认自己有自卑感,他们觉得自卑并不是一件光荣的事情。自卑却不断影响着一个人的性格与发展,这个问题必须要正视。适当的自卑是好的,它会激励人不断前进。但是也不能过于自卑。我们要充分认识并相信自己有这个能力,学会与人们进行合作。超越了自卑也就获得了通往成功的垫脚石。
本文标题:读《自卑》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