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规》读后感

句文网    发表于:2023-07-29 11:15:14

第1篇:《弟子规》读后感

我喜欢看书,就如高尔基说的:“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然而在这千千万万本书中,我偏偏对《弟子规》这本书“情有独钟”。

《弟子规》是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写的。它是以三字一句、两句一韵编撰而成的,总共360句,1080个字。这本书用“短小精悍”的句子告诉我们要做一个孝顺父母、诚实守信的人。其中“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命,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这一段话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命,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这段话的意思是:父母呼唤你时,应及时回答,不能慢吞吞的很久之后才回答。父母有事交给你干,要立刻去做,不推辞偷懒。父母教导我们做人处事的道理时,应该恭敬的聆听。做错了事,父母教诫你时,应该虚心接受,不能强词夺理,让父母生气伤心。

每当读完这一段话时,我总会想起黄香温席这个故事。黄香温席这个故事主要讲述了汉朝的时候,有一个叫黄香的人,年纪刚刚满九岁,就知道孝顺长辈的道理。每当炎炎夏日到来的时候,他就给父母搭蚊帐,扇扇子,让枕头和席子更清凉爽快,把吸人血的小虫扇开,让父母睡得更好;到了寒冷的冬天,就用自己的身体让父母的被子变得温暖,让父母睡得更好。

不用父母交代,九岁的黄香就能自觉帮父母做事,现在再想想自己以前对父母交代的事爱理不搭的态度,脸不禁火辣辣的:是啊,父母手把手的把我们拉扯太不容易了,我们做为儿女就算倾尽一生都回报不了,连一点力所能及的事都不愿意去做,更别提什么报答父母了。但是有些儿女却一而再再而三的伤害父母,总认为父母为自己做的事是理所当然的,自己不需要听父母的教导和做他们交代的事。在这里我希望这些人可以早点醒悟过来,多替自己的父母着想,不然等到父母对你完全失望的.那一天,想后悔也来不及了……

读了《弟子规》,我懂得了:“父母呼 ,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 。 父母命 , 须敬听。 父母责,须顺承”。希望大家都能明白这个道理!

第2篇:《弟子规》读后感

幸福源于感恩——读《弟子规》有感幸福,是一个很美的词,像花开一样没有声音,可是却让人感动得流泪。

人们就像追求一切美好的东西一样,也无悔地追求着幸福。而每个人都在追求着的幸福源于哪里呢?是那片蘸着奶酪的面包?还是那杯冒着热气的牛奶?真正的幸福源于我们的感恩的心。这是在读了《弟子规》之后得到的感悟。《弟子规》教诲我们要懂得感恩,学会感恩。古语云: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当我们刚出生的时候,我们是什么也不懂什么也没有的,我们只是带着一具躯体来到了这个世界上,还有那呱呱的哭啼声。我们人生中的一切所得一切幸福也都是父母给予的。只要我们去学学一门外语,我们就能体会当初父母教育我们讲话的辛苦了;只要我们用自己的双手挣一笔钱,我们就能体会父母为我们的生活奔波的劳累了;只要我们去尝试教育一个调皮的小孩我们就能体会父母对我们的养育之恩了。

我们有了父母的关爱本是幸福的,但只有当我们真正的去感恩了才能感受到生活的幸福,合家欢乐的幸福。要如何感恩呢?父母对我们的索求并不多,只是孝顺,便让他们觉得欣慰。《弟子规》所教导的我们的感恩方式也是简简单单的生活礼仪。家和万事兴说的也就是一家人互相敬重互相关爱的幸福。一个人若是连父母都不能赡养,不能尊敬的话,如何能对别人友善呢?那他就更不可能得到别人的尊敬和礼让了。所有,我们首先要培养的就是感恩的品格,尤其是对父母的感恩。每天早上起来关心父母的身体是否依旧硬朗,吃饭时间关注他们胃口是不是还一如以往,晚上睡觉留意他们会不会因为操劳过度而太疲惫,这些就是切切实实的感恩了。这些我们做到了吗?如果做到了,那我们就是幸福的了。我们不但要感恩父母的善待,更要感恩父母的斥责。

虚伪之人常以笑脸相待,以阿谀奉承之语相赠,只有真正关心我们的人,真正为我们好的人才会斥责我们的过失并帮助我们改正自己的缺点。有了父母的斥责,我们才知道什么可为而什么不可为,我们才有了正确的道德标准和法律意识。因此,今天我们的成就的功劳就是我们的第一任老师——父母。在这个感激的过程中,我们也在用心地感受着生活的美好,所有这也是一种巨大的幸福。有父母的爱和养育是一种幸福,去感恩这种幸福本身也是一种幸福,幸福不需要寻找,只要用心去感恩,便已是身处幸福之中,而这份幸福恰恰是《弟子规》带给我们的思考所得的。

第3篇:《弟子规》读后感

兄弟姐妹,我懂了“恭”“睦”,我要与你们和睦相处。

朋友们,我懂了“谨”“信”,今后让我们以一颗真诚的心交流吧。

同学们,我懂了“爱众”“亲仁”,在将来的日子里,让我们以理服人,为集体共同做贡献吧!

“对父母孝顺,讲诚信......”这可以说是一个很古老的话题,是挂在中学生嘴巴上的,可是,又有几个人将这挂在嘴上的事真正做到了呢?

入则孝是弟子规的第一课,“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曾经,你们叫我吃饭,我不以为然,稀稀拉拉的应了一句。

以前,你们让我帮你们递一杯水,可是我却拖了很久还不想起身。

过去,你们苦口婆心的劝我学习做家务,但我左耳朵进右耳朵出。

当时,你们对我进行一些善意的提醒,可我当面和你们顶撞。

现在想想,当时的我实在不懂事,竟然不懂孝的含义,或许将来成就一番大的事业成是孝。可是父母需要的却是一声问候、一句关心、一次应答、一个微笑。现在,我们没有能力给父母一份多大的回报,但是我们可以从身边做起、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凡事不要只考虑自己,多为父母想一想,不要动不动就让父母生气。时光会让我们成长,可是它会让我们的父母苍老,岁月会让我们的肩膀越来越结实,可是它会让父母的臂膀失去了当初的活力。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不帮家里承担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呢?对于我们来说,只是浪费了一个看电视、玩电脑的时间。可对父母来说,他们却好好休息了一次,得到了一份欣慰。读了《弟子规》,我知道我们应当把父母看得比自己更重要。可怜天下父母心,天下的哪对父母是不心疼自己的儿女的呢?作为儿女的我们就更应该好好孝顺父母了。

接下来讲的是“谨”、“信”。

或许,我为了自己的利益耍过小心眼。

或许,我满口答应别人的事却没有做到。

或许,我对待一些事物轻率潦草。

可是读过《弟子规》,我明白了讲“谨”、“信”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品德,一个心中有“谨”、“信”的人一定会受到人们的尊敬。我应该要改掉以前的坏毛病,向“谨”、“信”看齐。

要是没有阅读《弟子规》,我可能还是那个傻傻的孩子,读过《弟子规》我懂了更多的为人处事的准则。它在我以后的生活里会用来时刻提醒自己,这是一本让我受益匪浅的书!

第4篇:《弟子规》读后感

自从读了《弟子规》这本圣贤书,我领悟到了不少做人的道理。这本书是圣人李毓秀所写。本书一章虽只有短短八句话—二十四个字,却蕴藏着无尚的道理。其中,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总叙中的一段:首孝悌,次谨信。它告诉我,做人应该做到孝敬父母、敬重师长;其次要做到诚信待人。这句话简单易懂,但又有少人真正的领悟,实践呢?

一次,我在放学回家的路上遇见了一对母女在争执着什么,女儿看上去不以为然的样子。当路过她们身边时,我听到了她们争执的内容,女儿说:“哼,你不配当妈妈,连一部好的手机都不给我买,你知道别人用什么吗?用苹果(手机)!而我用小灵通……”很明显是为了换一部新手机才跟母亲吵架的。看到此情景我很是心寒,因为这位姐姐并没有按照古人所说的“首孝悌”去做,作为炎黄子孙,竟然做出如此不孝之举,怎能不感到耻辱?此刻,我想对那位姐姐说:父母辛辛苦苦地将你养大,并默默地付出,可你却对母亲这么大言不惭。若你还能问心无愧,不知羞耻,那只会让你身边的人感到可悲,可笑!当读到“次谨信”时,我也回忆起曾在幼儿园发生的事。当时,我忘记带铅笔了,就向同桌借了一支,说是第二天还给她。第二天,一来到幼儿园就开始翻书包,想赶紧把笔还给她,可是找了半天,连个影子都没出现。那时,我突然想到昨天放学回家时似乎把她的笔弄掉了!我心头一紧,看到这空荡荡的书包里,一支笔都没有。但我却暗自庆幸她记性不好,因为一般这些小事她都记不清。她来到班级了,我假装在若无其事地看书,她果然忘了那件事。那几年,这件事像一块大石头压着我喘不过气,原来这就是说谎后的滋味。从那件事发生后,我就下决心,以诚待人,不可以再对他人说谎;而在那以后,我做到了实事求是,以诚相待他人,真的快活多了。

《弟子规》是我无声的老师,它教会了我如何做人的道理,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我将遵循《弟子规》之训,伴我走好人生的每一步。我会将它教导我的一字一句都刻骨铭心,运用到以后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中,时时刻刻警惕着自己。

第5篇:《弟子规》读后感

要注重道德认知,处理好知与行的关系,注意实际行为的锻炼,在实践中增强道德情感、意志力?社会离不开诚信,一个人要诚实守信才能被社会所接受,所容纳。弟子规读后感作文沙漠需要更多的绿叶降临,哺育 绿树,用绿色点缀沙漠,告别生命的荒漠。750字作文那太累了!请简要说明理由。其实一点不,也许说的人是为了写好一篇文章、得到大家的支持,但是雨不伤感,在我的字典里,雨的解释是“快乐的故事”呵。

现在的人在阅读之后不难发现《弟子规》从里到外都渗透着儒家的气息,在通读之后净是德行两字贯穿了全文。儒家就是在强调通过对先贤的学习提升个人的德行。且可发现《弟子规》中的大多数句子就是有《论语》中直接简化过来的。在儒家哲学体系中强调了社会等级与身份象征,正所谓其云;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长幼有序尊卑各异。在森严的等级框架下通过仁爱等德治思想使社会和谐发展。而《弟子规》则是儒家治国中治民的初级教程。通过日常的行为规范,初步的构建等级框架,在这个框架下正常的发展后会形成一个较和谐较礼貌的社会风气,正如邻国日、韩。

有些历史常识的人会发现中国的历史发展一直处于儒法并举的兼容式发展下几度出现民富国强的大盛事。在倡导法治社会与国门大开的今天,在受到外来文化的侵袭中,国人的素质在逐渐的下降不仅80、90年代的人饱受骂名倚老卖老者不胜数。一系列社会为题不断的暴漏出来昔日的礼遇之邦无颜再谈礼法。反而效法我们的岛国却搜获名誉。正是因为我们在发展经济的时候忽略的文化的传承,渐渐地我们的价值体制开始发生变化拜金,趋权附势等不良风气渐长。儒家思想左右华人20xx余年,当我们重新捡起他时会重骨子里透出一股子亲和力。不够让大学生来背诵《弟子规》实属多余,对经典的背诵给该是自发的背诵能引起自己共鸣的。

这次的《弟子规》品读活动最大的意义应是同学们在拜读之后会自发的去阅读其他传统作品。通过对古代先贤的品读与自身环境的辨别形成自己的一套价值体系,而对于《弟子规。》中的一些观点,因为我们和作者处于不同的时代故我们只要领会其中的精神就好,不必一步一手的尊崇,正如鲁迅言:取其精华,去其糟糠。

第6篇:《弟子规》读后感

《弟子规》这本书的内容,是圣人对学生的训示,为人要孝敬父母,尊敬兄长,还要对自已行为约束,诚实可信,博爱众生并亲近有德行的人。

百善孝为先,而“孝”和“弟”这两个字则是弟子规贯穿中心的“一条线”。“孝弟”里面还包含一个很重要的态度,就是恭敬之心,对长者的恭敬。而一个人的道德、学问都是从“孝”跟“敬”当中不断地提升。其实一个人只要做到“孝”跟“弟”,相信他就可成为国家栋梁。

学习《弟子规》,可以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常常读《弟子规》,并细细思量,我真是受益匪浅,感慨良多啊!

父母把我们带到人间,他们用自己浓浓的亲情教育我们,希望我们能快乐生活,健康成长,对父母来说,我们是上天赠给他们的礼物,但在我们心中,父母是无可替代的,爸爸、妈妈良苦用心,谆谆教诲的话语,你们也常常随着自己的意愿,想听就听吧,若有一点不如意就顶撞回去,以至离家出走,更厉害的,竟然反其道而行之,今天想来,你们不觉得惭愧吗?

羊跪乳,鸦反哺,为人子女理当“孝”字为先。“孝”就是心怀感激,用爱作出回报。我们的父母大都承担着家庭的负担,每日里,有的或在工厂车间、野地农田辛勤劳作,有的或在书山文海之中与科学技术领域艰辛探索,他们用汗水和心血努力回报社会,同时还对我们呵护有加,似明灯引领我们一步一步前行。作为儿女,每天惦记着父母,为父母辛劳,这应该是做人的起码良知,是作为后人应尽的最基本的责任。我们现在年纪还小,有些事情还无能力做到,但按照父母的意愿与希望,抓紧时间好好学习,将来回报社会。每天让父母开心,这无疑是我们今天必须努力去做的。我认为这才是一个学生所尽孝道的最好体现。

“入则孝”,一个在家能敬重、孝顺和关爱父母长辈的人,其品格与德性的延展必然会有一颗感恩于博爱之心,就一定会在社会生活中始终善行善为,对社会做出有益的贡献。古有大孝之女花木兰,大孝之男岳飞;今有著名孝子许世友无不为国家民族创下惊天伟业便是有力例证!

我深信:“心中有爱,就有‘孝’。”父母需要的是“真爱”,而不是敷衍了事的“奉养”。我们要诚心孝顺父母,并化成行动,这样父母一定会非常感动,那也就能报答父母恩情的万分之一了。

第7篇:《弟子规》读后感

我们的祖国拥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许多经典诸如《论语》、《弟子规》、《史记》等文章传诵久远,寓意深刻。在这些经典文章中我最喜欢《弟子规》的“信”篇。

在“信”这一章,古人这样说:“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这教育我们开口说话时,诚信为先。我们答应别人的事情,一定要遵守承诺。当我们没有能力做到的事不能随便答应。至于欺骗或花言巧语,我们更不能用来骗人。《弟子规》的“信”篇还教我们怎么说话:“说话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奸巧语,秽污词,切戒之。”说话多不如说话少和好。说话要恰到好处,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与此同时我们该说的就说不该说的就决对不能说。在我们跟他人交谈时,谈话的内容要实事求是、口齿清晰。不要听信花言巧语,因为这些话虽然好听却靠不住。奸诈取巧、下流肮脏以及无赖粗俗的语言,都尽量不要沾染。

有一天是星期五,而明天就是星期六了,我经过爸爸同意,邀请一位跟我关系比较好的同学来我家做客。他同意了,并且跟我说好,在我家早上8:00不见不散。

第二天,我早早的起了床,打开电视机,一边看着节目,一边吃着我准备好的零食,一边等待客人的到来。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怎么还不来?”我嘟囔了一句“也许因为路上堵车吧,应该马上就会到了。”我自我安慰道。光阴似箭,转眼间又过去一段时间,我打了一个哈气,抬起头漫不经心的扫了一眼钟:已经是9:30了!这是怎么回事?他不会不来了吧?不可能!最后我忐忑不安的拨通了他家的电话,在电话里我得知令我大吃一惊的消息:他去别的同学家玩了!令我忍无可忍的是,星期一,当我怒气冲冲的找他算账,他不仅不承认,还反咬我一口,只见他“彬彬有礼”的说道:“你并没有邀请我去你家玩,你这属于诽谤行为……”“什么?”我火冒三丈,结果他把我气的一个星期都没理他。

在《论语》中有一句话:“与朋友交言而有信。信近于义,言可复也。”表示人要遵守与别人的约定,不能失去信义。如果人人都像这位同学那样不守信誉,那么世界岂不是乱了套?

诚信并不难做到:我心想。只要人人认真去做,那么诚信的世界离我们还会远吗?

第8篇:《弟子规》读后感

弟子规——我的经典启蒙老师《弟子规》我国传统文化的书,是人们的生活规范。

小时候,我很调皮,经常惹祸。妈妈就给我买了一本《弟子规》。这本书讲了很多古代名人精彩的小故事,从中引出许多道理,让我很快就喜欢上了它。读了《弟子规》让我懂得了很多做人的道理,《弟子规》中讲到:"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不禁让我想起了那年我还在念幼儿园大班时的一天,妈妈带我去爬龙山,在下山时不小心摔成右手肘骨折了,妈妈整夜陪着我,在我伤口疼痛的时候,用轻柔的声音安慰我,在我入睡的时候,她整夜陪在我的身边,替我盖被子,按摩伤口。等我睡着的时候,她才小睡一会儿。有一天早上醒来,我看见妈妈脸上挂满了泪痕,眼里布满了血丝。不懂事的我当时一点都没放在心上,现在想起来,感觉十分惭愧,妈妈这样子,就是因为我“身有伤”所以“贻亲忧”啊!我们做子女的应该要体贴父母,尽量不要让父母操心。

在《弟子规》里,我最喜欢的一段话是“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这句话告诉我们要如何孝敬我们的父母,我想起了汉文帝刘恒亲尝汤药的感人故事:汉文帝刘恒,是汉高祖刘邦的第三个儿子,灾年被封为代王。汉文帝对母亲非常孝顺,从来不怠慢。有一次,他的母亲得了一场大病,一病就是三年,卧床不起。这可急坏了刘恒,为了母亲能早日康复,他日夜守护在母亲的床前,常常是衣带不解,觉也不睡。有时看到母亲睡熟了,才趴在母亲的床前打一会儿瞌睡。刘恒亲自为母亲煎汤药,每次煎完了,自己总先尝一尝,看看汤药苦不苦,烫不烫,自己觉得差不多了,才给母亲喝。刘恒孝顺母亲的事,在朝野广为流传,人们都称赞他是一个仁孝之子。我想,刘恒是皇帝,还这么孝顺父母,孝顺父母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一定更把这种美德发扬光大。现在,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吧,让我们用一个个细小的进步,一天天的长大懂事,一次次的优异成绩来回报父母,因为我们永远是父母的牵挂。

《弟子规》,你就象是充满智慧的长者,不,更象是我领略经典的启蒙老师,让我在生活中不断实践,在领悟中不断成长,衷心的谢谢你!有您的陪伴未来一定更美好!

第9篇:《弟子规》读后感

这几天一放学,我就急匆匆地赶回家。你可能会想:“莫非她是有急事不成?”——“NO!”我是赶着回家看爸爸前不久送给我的《弟子规》!那是几个星期前的事了。我在家中上网,无意中看到了一本名叫《弟子规》的书,我想这本书的名字挺怪的:这“弟子”指的是什么呢?那“规”又是指什么呢?“规范”吗?一连串的好奇心驱使我把它买下来。可我没这么多钱!怎么办?我只好向爸爸“求助”。没想到爸爸不假思索地答应了。但是爸爸给我提了一个条件——要我对照自己平时的行为阅读这本书。哈!这还不容易!我平时在学校是尖子生,在家里是大人夸的好孩子,应该不会有太大的差距吧!

我每天认真阅读《弟子规》,慢慢地,我发现自己在学习和生活中还是存在着许多缺点的。

《弟子规》中说:“房室清,墙干净,几案洁,笔砚正。”可是我呢?真是“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我的房间永远不会和书中所说的有相交点——我的房间里乱七八糟的,地上一块橡皮,床上一个文具盒,桌子上又胡乱地搅和着几本书。要让我的房间做到“窗明几净”,简直是天方夜谭!

《弟子规》中还说:“列典籍,有定处,看完毕,还原处。”“虽有急,卷束齐,有缺坏,就补之。”我虽然学习不错,可偏偏和书“作对”。你只要翻开我的语文书,就会发现一些“不堪入目”的字迹映入眼帘。各式各样的抄写本也难逃“此劫”。有的被我打上了草稿;有的被我用来画上了不三不四的画;还有的就是被我撕下当折纸了。一本新书用不了多久就会在我的手下变成“烂书渣”。别人向我借作文书我也拿不出手——因为作文书上满是我“琳琅满目”的“草书”!

《弟子规》中还有一条使我更加惭愧:“对饮食,勿拣择,食适可,勿过则。”我吃东西可是出了名的挑:什么冬瓜呀、白菜呀、萝卜呀、茄子呀,我从不入口。任凭妈妈怎么说,我就是不吃,最后惹得妈妈拿着鸡毛掸子在我后面“穷追不舍”。但是,一碰到大鱼大肉,我就暴饮暴食,到头来受罪的还是我的肚子。想起来还真后悔,现在我已经改变了食谱,荤素兼容,这样不仅让我口感丰富,还使我营养搭配均衡,我的身体也慢慢地棒了起来,如此好事何乐不为呢?

渐渐地,我反复读了《弟子规》,感触颇深。其中许多警句我都能脱口而出,更重要的是他常能给我的言行举止敲响了警钟,并时时督促我用规做事,用规做人。《弟子规》不但使我改掉了学习和生活上的许多不良习惯,他还将成为我一生的座右铭。

第10篇:《弟子规》读后感

一个个教诲犹如金子般正在发光发热,一个个道理犹如指南针般给迷途的人们引出正确的路线。如此丰富而宝贵的经验,不知是谁偏心地将它们都记载于《弟子规》中。

不过,没关系,从小妈妈就教导我要做,《弟子观》为榜样,我已经从中悄悄汲取了一部分最灿烂的。“百善孝为先”《弟子规》中写道:“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也许你会问:“你才多大呀,这些是我们这代人该做的吗?”但俗话说的好:“从小定八十嘛。”打小无论是亲戚朋友还是左邻右舍,他们都夸我是一个懂事乖巧孝顺的好孩子。想要成为这样的好孩子并不难,我们大家都能按照《弟子规》去做,那么啧啧夸赞将会属于你,属于相信《弟子规》的人,如果不相信试着做做看,相信那时你会觉得很幸福快乐,《弟子规》教导我们不能因为父母的宠爱忽略应从小培养礼让的美德,它是历代学童们的生活规范,它是依据至圣先师孔子的教诲编成的,它教育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姐妹,一切言行要谨慎,讲信用,和长辈交往时要平等仁和,亲近有仁德的人,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弟子规》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它是儒家孔子在教育弟子过程中,将教诲与道理浓缩的精华,任我们中华子女吸收,可我们现代人却完全不理会儒家的良苦用心,真是悲哀啊!我从《弟子规》中懂的很多做人道理,群主另我启发最大的是入则孝中的“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录。”它成了我人生中最重要的教诲,这是做人的根本,如果连自己父母都不孝顺,那么何谈做人呢?由此我为以前的行为而自责惭愧。以前

爸妈让我做一些事情,我总会对他们埋怨不停,有一次我看电视正看的入迷,爸爸让我去扫地,我没理会他继续看我的电视,爸爸很是生气把我数落一顿,我觉的特别委屈,跑到房间大哭一场,最后我也没扫地。现在明白我连那么小的事都没做好,爸爸当时多伤心啊……

《弟子规》就是人生的指南针,当我们在漫无边际的大海中迷失了方向,它就给我们指出正确的道路,我们努力学习《弟子规》的道理吧,让《弟子规》的精神在我们现代人身上延续吧,为了自己为了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共同携手努力奋斗吧!

第11篇:《弟子规》读后感

如何做人?怎样做人?做一个什么样的人?这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门学问。很多人一辈子都没有弄明白。可见,做人不是个小问题,而是大问题,是每个人一生的必修课。最近学习了《弟子规》,从这本书中,我也懂得了一些做人的道理。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在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中华文明是唯一不曾终绝而绵延五千多年的。中国自古就重视儿童的早期启蒙教育,在众多的启蒙教材中,《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唐诗》等文字简练、合辙押韵、内容丰富,读起来琅琅上口,对孩子语言能力的开发和良好品质的形成都具有重要意义。

《弟子规》,先后有序地讲解了学童们孝敬父母、关爱兄弟、修身养性、为人处世、读书求学的生活基础规范。这本书分为入则孝、处则弟、谨篇、信篇、泛爱众、亲仁和余力学文。

第一章,就是“入则孝”顾名思义就是告诉我们做人的最根本是从一个孝字开始的,懂得了父母对我们的恩情,才会知道回馈、报答。也会对所有付出的人,对这个社会有所感知,有所理解,不是想当然的说:这是他们应该做的。进而我们也会有所付出,才会之恩图报。而回馈报答父母的方式并不是只是对他们好那么简单而已……第二章“出则涕”则告诉我们,兄弟姐妹之间交往的方式;第三章“谨”让我们学会如何修身养性,如何使自己成为一个具备良好品质的人;第四章“信”让我们学会做一个讲诚信的人;第五章“泛爱众”这一章则教育我们要先尊重他人,爱社会,爱集体,爱他人,这样的人一定会收到他人的爱戴与尊重;第六章“亲仁”,这一章虽短,但它也深刻的教育我们学会“仁!”; 最后一章为“余力学文”,这一章则是让我们懂得如果不能身体力行孝、悌、谨、信、泛爱众、亲仁这些本分,一味死读书,纵然有些知识,也只是增长自己浮华不实的习气,变成一个不切实际的人,如此读书又有何用?反之,如果只是一味的做,不肯读书学习,就容易依著自己的偏见做事,蒙蔽了真理,也是不对的。

这短短的360句话,1080个字。道出了我们每一个人,每一个学生,每一个子女应该如何做好一个善良的人,做好一个孝顺父母的人,做好一个有礼貌的人。让我们在学习这圣贤的话语时,学会做一个真真正正的人!

第12篇:《弟子规》读后感

读了《弟子规》之后,我深有感受,特别是在入则孝那一部分,反思自己的行为,觉得自己还做得非常不够,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像这个最基本的我都没有做到,每次父母叫我做一些事时,我都懒在那里看电视不闻不问,而且有时候很不耐烦,可是每当自己让父母给自己做事时,父母都会做而且做的很好,我每次就算是做了,也是一副不情愿的样子。

“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对于父母的教诲,我一直觉得那是啰嗦,所以我经常不喜欢听,而且动不动就发小脾气,对父母的责备我更是不屑一顾,而且经常喜欢埋怨父母,其实想想都是我的错,父母苦口婆心最终都为我好。

“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这一点我更是没有做到,我连跟爸爸妈妈洗脚都没有洗过,他们病了,我感觉自己连句安慰话也说不出来,只记得自己病了,父母对我很呵护,更别说帮父母尝药了,而且从来没有陪伴在他们的身边。

其实《弟子规》里面的很多我都没有做到,读完《弟子规》,知道了做人的规矩,处事与处世,我希望自己以后可以改掉不好的毛病,在父母叫我做事的时候,认真对待,

在以后学习的过程中,我要认真学习,不让父母伤心,那样父母就可以开心,不会责备我,即使犯了错误但是我依然要认真听父母的教诲,因为父母终究是为我好。

出去玩时告诉父母自己去了哪里,回家时也慰问了父母,这一点我很高兴,因为我做到了,《弟子规》带我们学习了很多,那些刚步入学堂的孩子们可以从小开始领悟到做人的道理以及做人的准则,从小培养各种好的习惯以及一颗善良的心,《弟子规》可以让犯了错误的孩子们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且勇敢的承认并改正。

其实刚开始我也不相信《弟子规》有这么大的威力,但是我亲眼见证过身边发生的一些事,《弟子规》的每一句话背后带给我们的都是感动和忠诚、信义等,我觉得应该把它做为人生的准则,规范我的行为,让我今后不再犯错。

做完那些最基本的要求之后,我应该尽最大的努力将剩下的力量留去学文,就像老师说的那样,有余力,则学文。

第13篇:《弟子规》读后感

“弟子规,圣人训,首条弟……”校园里不时传来朗朗书声,随着读书声,李毓秀的《弟子规》也来了。它的书香弥漫了整个校园,低年级背着,中年级读着,高年级理解着。全校每人都有着一本集孔孟等圣贤的道德教育之大成——《弟子规》。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是中国启蒙教材,作者是清朝康熙年间的秀才李毓秀。文章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格守的守则规范。

《入则孝》是《弟子规》里一个重要的部分,“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呼唤,应及时回答,父母有事交代,应立刻动身去做。父母教导,应恭敬聆听,父母责备教诫时,应虚心接受,不可强词夺理,不使父母生气。我们要学习黄香,十分孝顺父亲。平时生活起居,要保持正常有规律,不要任意改变,以免父母忧虑。纵然是小事,也不能任性,擅自作主,而不向父母禀告。我们不能损为人儿女的本分,因此惹父母担心,是不孝的行为。如有私藏,品德就不完美,父母会伤心。

诚信是一个道德范畴,是每个人第二个“身份证”,在日常行为中,是诚信和信用的综合表现:即待人处事真诚,老实,讲信誉,言必果,一方九鼎,一诺千金。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诚信守信作为基本的公民道德规范,已经成为现代经济的一道重要的底线,成为国家强盛,民族复兴的一块基石。

诚信,可以引来发家致富。哲人的“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诗人的“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民间的“一言既出,驷马难追”,“言而无信,行之不远”,都极言诚信的重要,几千年来,“一诺千金”的佳话不绝于史,广为流传。开口说话,诚信为先,答应他人的事情应尽力做好,而不能用花言巧语或欺骗。华盛顿与樱花树是个流传为广的故事,华盛顿小时砍倒了棵父亲的樱花树,他勇敢地承认,并得到了父亲的谅解。

古代流行弟子规,今天仍然流行,它不是人认为那是老顽固,而是我们的优秀好传统。读了它,我已知做人,做事的道理了,我会时刻用它在人生中鞭策自己的,这让我们成功,何乐而不为?

第14篇:《弟子规》读后感

有段时间网上流传着一个非常感人的视频,说的是一个曾经走错路的男孩因为结识了《弟子规》这本书而获益良多,从而浪子回头,走回了正途。视频中男孩一把鼻涕一把泪的诉说着弟子规给他个人所带来的重大影响以及人生意义。虽然不否认这个视频有炒作的成分,但是我们必须承认《弟子规》这本书籍中的优秀传统知识。况且,在没有阅读过这本书之前,我们都没有任何权利去评判它。于是乎,为了有权去评论这本书,阅读《弟子规》似乎成为了理所当然。

初步了解之后,知道《弟子规》原名《训蒙文》,原作者李毓秀是清朝康熙年间的秀才。《弟子规》分为总叙、入则孝、出则悌、谨、信、泛爱众、亲仁和余力学文八个部分,这八个部分独立成章却又密不可分,具体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做人、处事等行为规范。这本书的主要功用就是启蒙养正,教育子弟行为敦厚、人伦尽份、防邪存诚,对于处于今天聒噪社会的我们有着深远的影响。通过诵读,可以使人在孝亲、友爱、诚信等优良品德和礼仪规范的教育中得到熏陶,从古人的修身思想中得到启迪,净化和升华思想意境,从而规范自身行为,可谓一本教人为善修德的好书。

虽然在这个世界上才活了22年,但是不得不承认做人的确是一门学问。做人也有许多规则,尤其是想做一个受人肯定的人就更得有规有矩,有礼貌,尊老爱幼,守信用。本书分为八个部分,我不一一作出介绍,只选择其中几个个人觉得很有参考意义的部分进行简单阐述。首先是“入则孝”,这里主要是教育我们要孝顺父母、亲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没有父母,就没有我们。孝顺长辈是作为一个人最基本的素养。“入则孝”告诉我们在家中要听从父母,爱亲人。亲人有病,要耐心细致地照顾他们,不与父母争吵。这让我们在家中与父母之间更加和睦、温馨。

其次是“出则弟”,它是教我们怎么和别人相处的。“出则悌”告诉我们出行在外要有良好的修养,为人谦虚,见长辈要让道,这使我们在外出时有“风度”、“彬彬有礼”。在日常生活中,虽然不必做到见长辈让道那么正式,但是尊老爱幼却应时时刻刻体现在我们的周围。“信”告诉我们要时时讲诚信。中国自古就有“君子一言,驷马难追”,可见讲诚信对于人而言是如此之重要。当别人对你的信发生质疑,那也就意味着别人在和你相处的时候,在心里已经无形中设置了一道屏障,对于你的言行,他们会谨而慎之。

第15篇:《弟子规》读后感

《弟子规》是清朝康熙年秀才李毓秀所著,它仿《三字经》体例,三言成语,名句叠韵的形式为古代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学敬师规范,由《论语》《孟子》《礼记》《孝经》和朱熹语录编纂而成,今天读来仍然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当今发达的商品经济社会和古代的社会环境不能同日而语,读《弟子规》我想在现实和传统之间有没有一个承继关系?中国有五千年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讲得最多是一个“育人”的问题,所谓至乐莫如育人,怎样教育人,怎样增加修养,做一个完善的人?这是我们应从传统中继承和发扬的。在物质丰富、科技发展的现实环境下,很多人在精神上已没有依托,往往在纷繁的生活中迷失了自己,失去了指导原则,而在《弟子规》中所提到的做人的总纲“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教诲,以此成为做人的原则,那么我们在工作和学习时,就能加深自己的修养,在物质社会的时代不迷失,不动摇,时时保持清醒,和谐和同事之间、领导之间、亲人之间、朋友之间以及陌生人之间的关系,进而和谐整个社会成员的关系,那么共建和谐社会就不会是一句空话。

《弟子规》中讲到日常起居、待人接物、外出求学等方方面面的行为标准和作人准则,提倡正人先正心。我从中深刻领悟,明白很多做人的道理,从而反省自己的不足之处,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要养成良好的习惯,严以对已,宽以待人,积极融入到团队当中,要尊重领导,认真完成领导所交待的各项任务,忠于职守,互相帮助,协作共事,作为服务窗口工作,要树立良好的服务形象,礼貌待人,微笑服务,做到百问不厌,应保持坦诚、公正、客观的态度对人对事,并且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和业务水平,积极参加培训和学习,提高工作效率。

《弟子规》对和谐家庭也是有着重要的意义。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只有每个细胞的健康才能保证社会机体的健康,其中“二十四孝亲图”在感化人的同时,也教会我们应该怎样孝敬父母,怎样对待亲人,也让我们思考在当今社会怎样去实现传统文化的价值,试想,如果一个连父母长辈都不尊重、孝敬的人,一个丧失了做人最基本的伦理道德的人,如何能对别人以礼相待?这样的人能否让人信服与尊重?

《弟子规》是一本不可多得的教材,我们要从中领悟其精华,发扬中华美德,做一个完善的知礼仪、知廉耻、知谦虚、知恭敬、知忠厚的人。这样,在我们继承传统,发扬传统中,才能体现其价值。

更多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