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
毛姆在中国的读者心目中有着比较特殊的地位。一方面因为他是为数不多的来过中国的欧美作家,1909年到1910年期间,毛姆沿着长江流域一路旅行,写下游记若干,并以中国为背景创作了长篇小说《面纱》;另外一方面是因为《月亮和六便士》这本书,严格来说这并不是毛姆最好的小说,但是因为作品本身带有的属性,展现了艺术攫人的力量,在文艺青年中口口相传。
简单来说,如果你要走上文艺之路,请先看一遍《月亮和六便士》。书中文字的犀利,人性的洞察,艺术的表达已经被反复谈论了很多次,这一次,我们来谈谈有趣,八卦一下这本书相关人物。
毛姆和高更有没有交情?
虽然毛姆从来没有承认过,但是评论界一直公认《月亮和六便士》中的主人公思特里克兰德是以法国后期印象派大师高更为原型进行的创作。书中毛姆以第一人称的身份讲述了他和这名天才画家的故事,虽然毛姆在多本小说中应用了这一手法,但结合到原型这一说法,我们不妨八卦一下毛姆和高更有没有可能是认识或者有交情的呢?
毛姆1874年出生,1965年去世,他的作品很多,足迹也遍布全世界,也曾经长期生活在巴黎,但他的活跃期间主要是二十世纪上半叶;高更出生于1848年,去世于1903年,他的活跃期间主要是19世纪70-90年代。毛姆写出处女作《兰贝斯的丽莎》是在1897年,在此之前他只是英国一家医院的学生,而且毛姆真正在文艺圈声名鹊起是在1907年的几部戏剧;而1897年高更已经进入人生中的最后几年,在马克萨斯群岛上孤独地生活并于1903年去世。所以,从理论上来讲,两个人是没有任何交情的,甚至有可能的一种情况是,在高更去世前,毛姆都没有听说过这个人的名字。
据说毛姆在周游南海群岛的时候,在塔希提岛上发现了高更画的窗板,从而产生了灵感,从而才创作出的《月亮和六便士》,但这是一本小说,而不是传记,而且毛姆也从来没有公开说过原型是高更,因此这件事情其实是要打个问号的。
思特里克兰德到底是不是高更?
翻开高更的生平,对比《月亮和六便士》,会发现思特里克兰德和高更最大的几个相似之处在于:他们都曾经做过股票经纪人,他们都在中年时辞去工作并与家庭决裂然后从事绘画,他们都去了塔希提以土著人的方式生活相当长的时间,他们都是生前穷困潦倒而在死后成为了伟大的画家。
但是两个人不同的地方也比比皆是。首先国籍就不一样,思特里克兰德是英国人,辞职后才去了巴黎,但高更是土生土长的法国人。思特里克兰德后来去了塔希提并且在那里重新结婚生子画画,到死也没有离开过,也没有再与外界联系,并从始至终保持着昂扬的生命力和创造力。高更虽然在塔希提生活了相当长的时间,但是他曾经带着在塔希提创作的画作回到巴黎办展,失败后重回塔希提,穷困潦倒下一度自杀,后来又去往马克萨斯群岛,并在那里去世。
书中的思特里克兰德在抛家弃子要去搞创作之前,似乎与文艺圈没有任何交集,也不热爱她妻子的那些文艺圈聚会,离家出走开始画画好像是突然间灵光一闪的样子,所以一度被家人怀疑是跟人私奔去了巴黎,就连毛姆也没有清楚地解释他这样做的动机,似乎仅仅是凭着艺术对于他灵魂深处的那种感召而依然走上这条道路。高更虽然做了类似的事情,但是就好理解许多,高更一开始就在做买画投资的交易,也是一名业余画家,混迹于印象派画家圈子,和毕沙罗的交情还不浅。在1883年辞职成为一名职业画家之前,高更其实就已经小有名气,1876年他的一副作品还入选了巴黎沙龙,这可是相当高的认可了,所以高更最终决定辞职开始追求艺术,其实是一个再正常不过的逻辑。只不过印象派当时还没有这么高的地位,巴黎的著名画家也是一抓一大把,当画家基本就等同于生活没保障,应该是高更家人的极力反对导致了他与家庭的决裂。
书中的思特里克兰德性格异常怪癖,不爱跟人打交道,甚至连自己的作品都不肯轻易给人看,更不拿出去卖,似乎创作只是为了最纯粹的对艺术的终极追求;但是高更不是这样,那个年代的画家全都不是这样,虽然我们听说过很多不被当时的世人所认可的画家,但是他们都会努力地到处去推销自己的作品,因为他们如果不这样做就会饿死,更何况他们还要喝酒喝咖啡泡妹子;高更也是如此,他的社会活动相当频繁,参加了印象派的几次画展,还办过个人画展,他一度是印象派的中坚人物,是梵高的崇拜对象,只不过后来他的个人风格发生了重大变化,与印象派正式决裂之后,他才陷入了作品无人问津的境地,孤独地踏上了塔希提。所以说高更的艺术人生有大气有大落,而思特里克兰德的艺术人生从来就没有起过。
第2篇: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
爱情这个东西,我觉得复杂而又简单。
所有的爱情都是因为开心而在一起,又是因为不开心而分开。
开心与否决定了两人是否能在一起,是短暂的开心还是能维持一生的开心决定了一辈子的幸福于不幸福。离婚或者一直在一起。
每一段分手,我们总能从别人的身上挑出万处问题并且加以讨伐。但是很少能看见自己的不足和问题的。就算看见了也是轻描淡写的几句话淡淡略过。以前看别人分手,听他们诉说,我可同情朋友了,但是现在我一点都不同情,所有的一切不都是自己的选择么。
这本书里面又好多段爱情。
1.查理斯.思特里克兰德还是证券经纪人的时候的陪伴的人是斯特里克兰德太太。太太是一个纯粹爱看书的人,并且以结交各类艺术家而自豪而有面子。在她的心中斯特里克兰德就是个呆子没有一点艺术细胞。所以她尽量不安排斯特里克兰德同他那些高贵的朋友见面,偶尔的见面她又总把思特里克兰德放在很蠢的位置上,觉得斯特里克兰德给她丢尽了脸面。斯特里克兰德规律性的出去学画不在家骗他说去玩牌,她也一点不在乎,那么长时间一点不好奇丈夫的工作之外的生活。思特里克兰德太太打心眼里瞧不起思特里克兰德,但是因为钱而又不得不和他在一起。而斯特里克兰德早已看透俗气的妻子,只等在合适的时机离开他。
2.麦克安德鲁上校和妻子麦克安德鲁夫人的爱情。这种爱情怎么说。现实中也知道好多这样的夫妻,丈夫对妻子极度宠爱,宠的赛闺女。但是对女性掌控和依赖的也特别厉害,有些小女生应该是很喜欢这种婚姻的,因为一直被保护,我个人来说不希望我将来嫁得人是这样的,因为会影响我人生的成长,会失去许多生命拼搏的力量和成就感。不过也是我比较赞赏的一种婚姻,男孩子强大本来就该保护和容忍撒娇的女孩子,同理这样的女孩子是比较温柔的(●''●)。
3.戴尔克.施特略夫和施特略夫夫人的爱情。怎么说,我超级心疼像施特略夫这样的大好人。总想保护类似这种性格的人,我有个朋友就是这样的大好人。我经常帮他卷那些欺负她的亲人,把她累死,而她又没有力气拒绝的。如果我认识施特略夫我就把他雇来给我工作,绝对是我的得力助手,利用他的鉴赏力。施特略夫夫人这种小比奇,看到她死我觉得好痛快。虽然现实中也有很多女的这种手段往上爬,爬倒没事,但是欺负大好人就是你的不对了。先当家庭教师去勾引贵族,以为怀孕了就可以一步登天了,没想到被扫地出门了。在施特略夫的帮助下不知道知恩图报,还恩将仇报。去和画家一腿,而且画家告诉你他不要你你就得离开,怎么说,没有爱画家那种人的勇气你还敢去碰,以为画家和施特略一样可以听你的话么,要记得画家抛弃的可是有儿有女的所谓的幸福的家庭,怎么会受你掌控,爱上那种人你想到掌控你就太高看你自己了。施特略夫夫人的死只是死在对自己的高看。朋友看这本书都很心态勃朗什,或许因为死了吧,同情一切弱者,而我觉得她死的好爽,不然还要欺负可怜的施特略夫。虽然不知道施特略夫后面会怎样,但是他那么善良和爱帮助人肯定不会得抑郁症,勃朗什死了就好了。
4.一个漂亮女人,金黄月亮照耀下得那不勒斯海湾,这画面想想都觉得好迷人。我得下段感情开始在这样得环境下就好了。那么我得做多优秀才能算的上一个漂亮女人呢,这个是个严重得问题,嘻嘻(●''●)。
5.尼柯尔斯船长和他太太,寥寥几笔,勾画了一个瘦小而泼妇得女人形象,昂,现在社会依然有这样得女人。人生不知道为什么要和这样得女人共度一生,或许真的是上辈子欠钱吧。
6.鲜花旅馆得蒂阿瑞.喜欢笑话,酒和漂亮男人。哎呀妈呀,我不喜欢酒,但是我也喜欢笑话和漂亮男人。O(∩_∩)O,蒂阿瑞很善良。也有自己得店铺,所以她可以想喜欢什么就喜欢什么。蒂阿瑞是一种芳香洁白得花,我也喜欢洁白得花,我喜欢栀子花,啦啦啦。
7.天才医生阿伯拉罕和他圆滚滚得希腊妻子在一起生了一打不完美得孩子。如果希腊妻子每天做好吃得,回家孩子绕膝多么美妙。
8.千年老二卡来克.卡尔米凯医生和漂亮媳妇。如果漂亮媳妇天天要名牌要参加高端宴会,那点点工资恐怕是不够用吧。还活的老心酸了。
9.爱塔和画家。爱塔应该是被画家得人格魅力所吸引。而且敢爱,家里有房有椰子树。在她得照顾下,画家才得以发展自己得才华吧。而他又特别欣赏画这样得人,甘愿为画家做一切。画家嘴上说着打她不爱他,但是画里全是爱塔。虽然他两最少没有那些客套,说起来貌似还有点残忍。但是我觉得画家最爱得是她。而爱塔也极为爱他。无论容貌肤色如何,认定了,就一直在一起相互扶持,不管世界和人生有多难,两人相互扶,什么事情都会一起迈过。一起吃苦,一起享受双手创造得繁华,因为爱情得到得孩子也异常得善良勇敢在海上当了一个水手。
爱情这种东西就该两人相互了解,相互吸引,一方支持和陪伴着另外一方。而不是两人天天在一起又打又闹。那不是爱情。好羡慕爱塔和画家得爱情,人生得一爱塔得天下。谁是谁得爱塔,谁又是谁得画家。
第3篇: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
终于有时间读完《月亮与六便士》了,满地都是六便士,可他抬头却看见了月亮。想想都激动,这是一篇梦想和现实纠缠然后梦想战胜现实的有现实原型的故事,生活本身就是平淡的,每个人心中或多或少都藏着梦想,太需要这样的一本书跳出平淡的生活做做梦了。
然而,读完后怎么感觉和想象的不一样?纳尼,怎么觉得这是一个以艺术为名的渣男之成功代表,起到非常恶劣的示范作用。尤其对于单纯的单身的女孩子,如果遇到这种渣男,还手之力都没有呢,文中布兰琪.史特洛夫最后为他自杀,他没有一点点儿愧疚和自责,觉得一切都是她自找的,这个可恶的男人,也包括可怜的女人。
而且,文章给了很多看不到月亮,也赚不到六便士的人躲避现实的理由,这些人即不安于现状,又借实现梦想之名不尽应该尽的责任和义务,却非常心安理得、堂而皇之。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听起来多美好啊。人类100多年才出现一个高更,文中的原型,最后他在贫穷和疾病中悲痛、孤独的死去。可是如果,如果在把现实过得还不错的情况下,再实现梦想不是很好吗?大多数人会平凡的度过一生,心怀梦想,努力实现,过好当下,尽到责任,感受幸福,这才是真正的人生吧!
也许我的观点太大众化了,可是这就是我真实的第一感受呢!
通过这本书,我总结出查尔斯3宗罪和3大特点,请各位看一下,再去拜读这本书,也许会更真实,我看过很多评论都是没有批评的,这不正常啊,从一个普通人的角度来看,书中主人公的很多行为确实有悖天理,我是必须要说一说的。
他的罪过之一:不告诉妻女就离家出走是极其不负责的渣男行为,而且在他离家出走之前已经在谋划,但是却不露声色,天哪,如果现实中有这样一位老公,生了一对儿女,生活了十几年,有一天他突然不见了,而且没有留下任何信息和钱财,让妻儿如何承受,一个不靠谱的老公,一个不负责任的父亲,这不是渣男是啥啊!
他的罪过之二:和对他非常好的朋友的老婆搞到一起,最后导致那位女子自杀,而且查尔斯无动于衷,他冠冕堂皇的说:“我不想要爱情。我没那个时间。那是种脆弱。我是个男人,有时候我会想要女人。满足了激情后,我就准备着手其它事情了。我无法克服欲望,但我恨透自己这样子;它囚禁了我的心灵,我引颈期盼有一天可以不受任何欲望主宰,了无挂碍地投入我的作品。”说实话,看到这段话,其实我觉得是有点道理的,因为爱情确实不是人生的全部,如果能有一件事让你投入,忘却其它的一切是非常了不起的行为,很多有成就的人们都是这样做的,可是在查尔斯的眼里,女人就是他泄欲的工具,这一点儿太令人愤怒了,渣男行径,需要的时候就要你,不需要的时候离我远点,把女人工具化,这真的忍不了!
他的罪过之三:借钱不还,没有钱的时候就向朋友借钱,关键就没想过还钱,满不在乎的样子,如果你的身边有这样一位朋友,你会觉得很爽吗?
好了,看到上面那些罪过,你会不喜欢这个人吗?如果你都不想看了,那你也过早的下了结论,他的厉害之处就是像文中主人公自己说的:你永远没办法真的讨厌我,只要我能不时给你说说笑话。他自私,从不在乎别人的想法,他不尊重女人,他的人生在做减法,可是,他就是那么吸引人,比如:
1、他活的通透,他不在乎任何人的想法,他想明白了人生的意义,他敢放下现实的所有一切去追逐自己想要的东西,他对艺术的热爱超过自己的生命,既然生命都没有那么重要了,你就能理解他如何对待他身边的人,他不在乎任何形式的东西,他不在乎吃什么,住在哪里,穿什么,他过得比任何艺匠都还有贫穷,也比他们都来得努力。他完全不在乎我们大多数人借以使生活变得优雅美好的事物。他对金钱无动于衷,他对名声视若无睹。
2、他对人性的理解深刻至极,当别人质疑他为什么抛弃妻儿的时候,他说,他已经养了他们十七年,他们可以试着养活自己。就如他所料,他的离开没有让他的妻子孩子流露街头,反而激发了妻子的经商能力,最后两个孩子都健康的长大。人的潜力是无穷的啊。他和朋友的老婆在一起了,别人质疑他破坏别人的幸福,他反问:你怎么知道他们是幸福的呢?的确,他的朋友和妻子有着不为人知的秘密。
3、他对女性的不尊重令人憎恨,可是你又不得不承认也许在现实生活中,这样不值得尊重的女性也是大有人在,或者说示爱情为人生的全部的女人是大多数的,说白了这也是没活明白的表现,那么就很有可能作为男人的牺牲品了。
他那么那么多毛病,可是他虽然可憎,但我仍然觉得他是个伟大的人,因为就如文中所说:
而攫住思特里克兰德的狂热,是一种创造美的热情,它让他不得安宁,一直驱策着他四处奔波。他是永远的朝圣者,被神圣的乡愁所缠身,他体内的恶魔毫不留情。有些人追求真理的欲望无比强烈,为了达到目标不惜粉碎自己世界的根基。思特里克兰德就是这样的人,只是对他而言,美取代了真理。
这就是对这本世界名著的感悟,你是否想看一下呢。
第4篇: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
这是我读的第一本毛姆的小说,也是他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前面一小半花了我快两星期的功夫,每天睡前看一段;后面一半却在两个晚上就看完了。毛姆确实是讲故事的高手,他罗嗦了小半本书,前面还写得跟论文似的,当你快没有兴趣的时候,突然来了个转变,发生了大事,于是你一路飞快地看了下去,还激动得不行。
读完全书,我也没发现哪里提到月亮,哪里又提到六便士,不知道他为什么起这么个名,也许只是个名吧。实际上我对毛姆基本是只知道名字,刚才Google了一下才看了他的生平。又有说法说这本小说是以画家高更的生平为基础的,于是我又Google了一下高更,发现完全不是那么回事,虽然高更确实落魄过,确实跑到过塔希提岛,也确实画了很多原始生活的画。但小说本身确实和高更关系不是很大,没有高更这个人也完全没有关系,倒是毛姆在那里自言自语,自得其乐。
先说一下大概的故事。作家先讲了番某画家如何如何优秀,他的画如何热卖,他的家人如何八卦等等。然后就讲“我”在伦敦,混一些文学类的日子过,认识一些人,其中一位是个证券经纪人的老婆,她自己不写,但热爱文学及文学男女青年,于是经常请他们吃饭。偶尔遇到她的丈夫,发现就是个标准的老实的职员类型的中年人,也不说话。然后他们去度假。这已经是小半本书了。
当我正要看不下去的时候,突然间,这位老实的事业小成的职业中年突然跑掉了,抛弃了家庭,金钱,职业,什么都不要,跑去了巴黎。然后这位妻子就讲作家帮忙去巴黎找他。这位中年男子已经变了个人,完全不讲情理,对家庭社会这一套完全失去了兴趣,也完全不认为自己所为有什么不妥。他全部身心都在画画上,自称感受到了召唤,整个人受到某种力量的支使,而不再是他自己了。
虽然“我”不认为他画得如何,另外一位二流画家却认为他画得很好,不世之作,于是老是借他钱,帮助他,他快病死了还请他到家里去养病。此人养病期间勾搭上人家二流画家的老婆,二流画家自己只好离家出走。三个月过去,突然间,二流画家的老婆自杀了,而他仍然没有任何表示,只是留下了一幅以这位可怜的女子为模特的画,二流画家深为拜服。他还明说,这位女子他根本不爱,只是需要一位模特,画完了,就没用了。
后来他请“我”去看了三十来张画,“我”感受到他在其中的挣扎。然后数年间没有消息。后来他就成了名,死在塔希提岛上了。于是“我”就到这个地方,采访了一些人,了解到他在这个岛上的生活。他同土著女子结婚,生了孩子,住在茂密的丛林里,一直画画,后来生了病,于是死掉了。
从这位画家,书里叫斯德里克兰德的,出走巴黎并以一幅毫无人性的态度出现开始,毛姆实际上已经取代了传说的高更,不管高更自己是否真的经历过这个心灵历程,我想毛姆是经历过的,他把这些想法全写了出来。
一开始的思路是人生没有意义,你必须尽可能活得有意义些。为此故,你可以牺牲你自己,这许多人可以做到,你可以牺牲其他人,这只有极少数人可以做到。书中画家表现得对这个问题完全没有概念,他已经根本不想这个问题,他自己的身体没有关系,别人的身体也一样没有关系,一切只为了他的画画。
其次这个意义到底是什么,一个人怎么去探究它,如果能有所感悟又如何表现它?上面提到的“我”看出他在挣扎,便是在此处挣扎。这位斯德里克兰德已经有所感悟,并且在他的画上有所表现,但画风仍然不统一,没有一个完善的思路,也就是他还不知道如何精确地表达这种突破,以及他是否可能去表达这些,以及是否他根本就没有能力去表达。
到后来在塔希岛上,毛姆开始转向思考如何生活去达成这个意义,以及是否一定要走这种六亲不认的道路。他举了一位正要获得提升的外科医生的例子,他在亚历山大城突然觉得像回了家,于是放弃一切,住在埃及当一名低下的海关检疫员,但也从来不后悔,感觉自己活得很好;又有一位农民,他在太平洋小岛上开辟了自己的农场,盖了自己的房子,生了孩子,只等着自己儿子长大接班,他也很快乐。
在前面,毛姆讲究的是突破人性的枷锁,似乎只要突破这些后天的束缚,人就得获得生活的自由;但我感觉到在后面毛姆自己突然对这个结论变得不自信起来,转而描述了其他一些只是听从内心召唤但并不反驳人性的例子。而在此之前的巴黎段落里,作家甚至借画家之口说了许多对女性甚为不恭的话,似乎女性都是在把杰出的男人往人性的火坑里拉,甚至于二流画家的老婆也是在此举毫无成功希望的情况下才自杀的。
实际上毛姆在靠戏剧成名后的第一部小说就叫《人生的枷锁》,这似乎成了他一贯的主题。单就这本小说而言,我不认为他对这个问题解析得很成功,但这仍旧是一本很好的书。
毛姆确实是讲故事的好手,其实挺无聊简单的事也被他讲得高潮迭起,没有什么曲折的情节也显得很有内容。说起来大段的内容是他自己在说,既不是故事,也不是背景,夹杂了各种心理哲学社会的描写,但仍然不失有趣。毛姆生前就极受欢迎,但似乎也因为这个原因,他不受评论家的喜欢,就好像伟大就不能畅销一样,而毛姆卖书的钱可以在法国买别墅并住到纳粹入侵。但毛姆自己说他是二流作家里的一等人物,也真是谦虚了,他虽然不一定是最好的,但说是一流应该没有问题。
第5篇: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
“你不是成为你想成为的人,而是成为你不得不成为的人”—毛姆
初看书名,不太理解这两者之间有何牵连。说是理想与现实,可月亮虽是手不可摘却是自然存在,金钱看似随手可得大多又都遥远。到底谁是理想,谁是现实,本是有些模糊的。难道低头捡了六便士就不能再抬头看月亮么?理性人做久了就是有这种纠结,对虚幻的文学之美少了些许感受力。原来讲的是人到中年是否该继续怀揣梦想并孤注一掷的事儿。
我想说的是关于自我与自我之外,关于梦想和现实之间的故事。
一个42岁的男人,抛家弃子,出走流浪,他该有多大的勇气才能抛弃所有?可是那一切他真的拥有么?一个妻子,混迹于作家圈的中上层社会,攀附着形形色色的表达者,尴尬又小心地提起丈夫,内心并不以一个能给她带来优越生活的男人为骄傲和感恩。作为她的丈夫,不过是她拥有完整的平凡生活的工具和掩饰,是她作为妻子和母亲角色的必然出演。她的丈夫真的拥有她么?孩子自不必说,为了离开而接近的现实存在,不管当初因何带到了世上,他说的没错,养了那么多年,他的责任已尽。那么他自己呢?像大多数人一样,前面四十年过着该做的人生,一份体面且收入不错的工作,一个完整的家庭,一个丈夫,一个父亲。为养家糊口而奔波。当他数十年如一日回到家面对生活的琐碎,心中是否有那么许多时刻想要逃离?是否他也迷茫,眼前的人事哪些点滴是真正属于自己?到底他在做的是那个想要的自我,还是别人眼中的自我?而他的人生到底是活成该活成的样子,还是他自己认为的样子?所谓自我,一方面是一种客观存在,能够区分的该是不同于他人的特征,可大多数都是一个个符号的标注,并不觉得abc有什么本质区别,甚至他人都没兴趣分别;一方面是一种主观定义,本心能够感受和认可的部分。而这方面,大多在现实的蝇营狗苟中模糊了。我是谁?我在哪?我们经常会有这种疑问。当物质越来越多的满足了本身并不需要的虚荣后,内心日益空虚,到底该用什么填满?于是他走了,也许他并不是真的想画画,只是一定要有一个理由支撑他离开,决绝地离开。他选择了画画。他内心有太多迸发的激情需要表达,他找不到出口,他觉得也许画笔可以。正如他身边朋友建议的,也许他应该尝试其他方式。因为在他所生活的年代,并非所有人都有这种被现实所扭曲的内心和压抑的病态,大概金融业就是有这种特征,集中放大了形色各异的人性,使人们能在最短的时间里理解、厌倦并逃离。如果你追寻的是自我,说到底,关他人什么事呢?书中多次提到,他如何不在乎别人的看法,甚至不在乎自己的舒适。我想他是在乎够了,经纪人是一个高压的职业,现实和虚拟的世界中充满了人性的贪婪和恐惧,让人看到所有的不堪和边界的突破,没有底线,而他自己就是底线。他还有什么需要在乎呢?而自我的舒适该是由于长久的麻木吧,习惯了不享受乃至不感受,正急需一些不适感甚至强烈的刺激才能激发出早已麻痹的感官神经,才能引导体内和心中的种种激情。可见长久的浑浑噩噩后再次找寻自我需要透过多大的痛苦才能做到。甚至于到死才能真正释放。我能理解作者写他在完成最终的作品后选择销毁的意图,那样才符合真正自我的态度。但其实,他根本不在意他人是否理解或认同,甚至不在意他人是否得见。对于他而言,创作结束即为圆满。
说说梦想与现实吧。很多人会把内心向往却无法实现的叫做梦想,其实我是不太认同的。既然向往为什么不能把它变成现实?我们是多么轻易地给自己找到各种借口,时间、自由、甚至现实都能成为之一。我们很多时候自以为是地认为自己对于他人是多么地不可或缺,更多的只是想证明自己的存在感吧。当他离开之后,他的妻子经历了短暂的痛苦,确认他不会再回来时,便理所当然地背起了家庭的责任,按部就班地生活开了,似乎他从未在过。最初的感觉没有错,她只是需要一个角色,而至于他是谁并不重要,只要能满足她的一切虚荣心即可,甚至即便没有也不要紧,她还能收获同情,生活安然无恙。到底是我们觉得自己重要还是缺乏追寻的勇气?如果你知道自己要的并去追寻它,你就会得到。现实是什么呢?我们用尽全力,过着平凡的一生。认清了生活还能热爱的英雄主义算不算平凡?放弃一切选择了浪漫主义的方式却终无所获算不算平凡?像高更一样致死寻找自我而终被世人所理解算不算平凡。他的荒唐行径以他死后画作受追捧而得以有了更伟大意义的初衷,那些曾经被嘲笑的粗鄙行为似乎也因此成为艺术家不可或缺的缺陷,他的梦想真的不依赖于现实么?如若千百年后都没有人能接受他的作品,那他的一生不就只是他的一生了,连附加的意义都没有。也许更重要的是把梦想变成现实的过程,或者为人所认同的结果。可是在他死后这种世俗意义的现实对他有何助益呢?而他的梦想,与其说是画画,不如说表达,或者内心真实情感的释放。他创作的过程一度受阻,需要借助于最原始的性爱才能激发,而当他发现自己仍囿于身体的欲望时,他害怕了,仿佛又走进了曾经的桎梏和枷锁。最后他在一片现实的伊甸园里,与一个对他无所求的女人结婚生子,并且生活下去,在生病的过程中完成了最终的释放与表达。原来他想逃离的并不是婚姻和家庭,只是身边人企图的控制、摆布和要求,以及世俗的标准和界限。他需要一个家庭,一个女人,但前提是,他必须首先是他自己。
我们很多时候成为了不得不成为的人,可是在此之中或之后,如果还有某个时刻你也在思考自我,追寻自我,是不是也可以在向想要成为的人的路上前行,就那么一步步地走过去呢?当你弯腰捡起六便士的时候,也顺便抬起头看看月亮吧。也许看着看着它就在你心里了。
第6篇: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
看的太粗太快以至于当前的理解还停留在表层,即故事情节上,但分明能够感受到作者对人性、对本能、对爱情甚至人生的有力刻画,这段话大概可以描述合上书的瞬间:真是恐怖,一个超凡脱俗的君子,一下子像鲤鱼一样一言不发了,那个充满诱惑的人,把你洗劫一空,使你一文不名。这不是在理论上的,我被宰的鲜血淋漓。
斯特里克兰自然是灵魂人物,“我说的伟大,和时来运转的政治家或平步青云的军人无关…”。开篇这句便让我想起他的名言,“人时刻要培养自己的偏见”,尽管还不甚理解其含义,但这话的确带有偏见。这其中有些人的伟大确是“源于自身的品质,而非他们的地位”。当然,这个细节太微不足道。
布兰奇的下场让人感触。泰戈尔有诗云:第一眼就心动的人要怎么做朋友。如果你还听过弗洛伊德说“当你做小的决定时,应当依靠你的大脑,把利弊罗列出来,分析并作出正确的决定;当你做大的决定,如寻找终身伴侣或理想时,你就应该依靠你的潜意识,必须由你的心灵深处的最大需要为依据”就知道这句诗写的多么至理名言。
尽管如此,她依然是个可怜的女子,不知是该同情还是该怜悯,或者都是多余的。抛弃家庭跟随一个欲望来了需要女人却不需要爱情的男人。“她的身体很美,而我正要画一幅裸体。等我画完了,也就对她没兴趣了”。哲学家也许会说,你不过是失去了一个不爱你的人,而他失去了一个爱他的人,这是他的损失。这个逻辑当然没错,但也正如帕斯卡所说,“感情自有其理,理性难以知晓”。这本就不是个可以讲理的事,况且他会将此定义为损失吗?他甚至会觉得这是一种自由。
斯特里克兰那摄人心魄的眼神勾的布兰奇蠢蠢欲动,话说回来,面对不曾拥有之物谁又能真正做到静如止水呢?斯特洛夫给不了布兰奇想要的感觉,布兰奇触不到斯特里克兰的灵魂…这是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认识自己的时候啊。过后我们会看到,有时我们的坚持是多么荒谬,我们的奋不顾身是多么稚气未脱。当然,我们也同样无法感受那颗拍案而起勇敢的心跳。我跟朋友说,阿塔也许是最幸福的女人,也最值得尊重。
斯特洛夫的宽恕我更愿意理解为一种对艺术的呵护,“没有宽恕就没有未来”是否比“一个也不宽恕”更具神性?那是对艺术审美有着深刻理解力所带给他的理性抉择,颇有点“国家不幸诗家兴”之味道。我想起皮皮对克罗斯说,“你不了解女人,她要是喜欢你,你在水槽里撒尿都可以;她要是不喜欢你,你就是把她捧在头顶,她也会在上面拉屎”,看到这么俏皮深刻的表述谁不会笑呢?所以,鸣人是不是很机智,娶了爱自己的雏田小姐。但这毕竟是两个人的事,“说话只要一个人发声就可以了,但沉默却需要所有人的配合”,甚至像很多人坚称的那样,这是两个家庭的事。总之,你须寻得所爱。
也许,任谁都有被爱的能力,但爱人的能力呢?很多时候,也许是为了占有。关于这点,谁都不敢轻易论断。跟朋友探讨说这个人首先要美好,其次要善良,然后就接近了...抄了几段文字:
波伏瓦说,男子间的友谊,是建立在个人的观点和兴趣上,女子间的交往,则是由于她们处于共同命运。告诉妈妈的时候还被问这话谁说的,哦,大师似乎忘了表述男女间的友谊了,soulmate?这难道就是所谓的“灵魂会找灵魂”?
以上,记在看到第四十四章时,显然,这不是该书核心要义。选择何种生活方式、如何不负此生的主题也许更宏大高远。
孔子说朝闻夕死,那是圣人的理,却不是每个人都能够认识到自己的天命,又何谈努力为之?甚至,我们根本不知道究竟要过怎样的生活,全凭惯性日复一日。午休起来,拉开窗帘发现阳光很好,那就跑跑步吧;朋友推荐了一本书,翻了几页还不错,那就看下去吧;查哨回来睡不着,心里有些东西,那就整理出来吧…“干一行,爱一行”是入世的哲学,“男怕入错行”才是刻骨铭心之谈。嗨,这都是口水话,说多了有祥林嫂之嫌。
斯特里克兰的伟大只能“高山仰止”了,哪怕像布吕诺船长那样也好啊,“对上帝的信仰,要不然,早就迷失了方向”。下午跟小瑞说,是否要弄本《圣经》看看,那里也许有光。
文中有很多富有哲理的见地,那样耐人寻味,那般意味深长,感觉以后还会再读,甚至成段背诵也不过分。我想起慕容雪村讲的故事,给你一种酣畅淋漓的发泄,然后是一种巨大的空无。毛姆似乎埋下了一颗种子,一颗浮想联翩的种子,一颗等你去浇灌的种子,直到你也可以一试:生活或许没有那么扣人心弦,但你却是在创造美;回顾过去,你会感觉一生都很幸福。
朋友觉得最感人的片段是他把画烧了:喜欢是一个人的事,跟别人无关,我画画是为了自己,不为其他任何理由。就像库塔拉斯觉得“我们没有权力让人类失去它”,可谁又有权力拥有它呢?蓦地想起“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把神性的东西创造出来,又亲手把它毁掉,也许这正是他艺术人生最浓墨重彩的一笔吧,也是其被称作伟大的地方吧——无需世人知道他来过。
书名为何叫“月亮与六便士”呢?黑夜总和深邃有关。社会生活在夜里是不在场的,终于能够问问自己到底想要什么了吗?遥远的星空和人的心灵一样神秘,这世上还有比自己更清楚心底所需吗?六便士多好啊,打仗需要钱,买房需要钱,火锅需要钱...什么不需要钱呢?哦,呼吸不要钱,晒太阳不要钱,吹牛不要钱…还有什么吗?
“而他们没有注意到的是,在河岸上,人们建立家园,相亲相爱,养育子女,歌唱,谱写诗歌,甚至创作雕像”。
第7篇: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
最初接触到《月亮与六便士》这本书,朦朦胧胧地记得书讲述的是一位执拗的流浪画家的故事。也是我翻阅地最多的一本书,作者通过文字所传递的精神世界,让我无比感动又无比憧憬,随着年龄的增长,每一次阅读都令我有了些新的感悟,发现这不是一个简单的用狂热理想去对抗世俗现实的故事。
书籍的简介《月亮与六便士》成书于1919年,出自英国小说作家威廉· 萨默赛特·毛姆之手。该小说以“我”作为第一视角,或是与书本主人公思特里克兰德直接交谈,或是听天涯四方的人讲述他的故事,最终将这位流浪、冷酷、坚强,伟大的画家一生传奇之旅娓娓道来。主人公思特里克兰德本是英国伦敦的一位证券经纪人。他放弃了舒适安逸的生活,抛妻弃子,四处流浪,不断作画,罔顾世俗道德的批判与指责,被灵魂深处本能的、神秘的原始力量所裹挟,最终在南太平洋的塔西提荒岛找到了灵魂的栖息之地,终成大师。
关于作者笔下思特里克兰德的决绝,他身边的人都觉得出乎意料又无法理解。因为在世俗的眼光里,思特里克兰德有一份不错的工作和美满的家庭,理应过得很幸福,可许多人都是在这长年累月看似幸福的生活里渐渐厌倦和迷失了自己。因为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枯燥轮回的生活里,他们找不到能让自己再满腔热血兴致高昂的动力与欲望,他们想要的压根就不是金钱和名利。
作者笔下这种安稳的生活在他们眼中是一个泥潭,会越陷越深,终究挣脱不出,而心中的不安分,一直在他们心中萌动,最终会占据他们的全部身心,不顾一切的追求心中所想,除了那个炽烈的追求,其他都变得微不足道了,并不是每个人都有勇气和毅力去追求内心深处散发着让人灵魂出窍光洁的月亮,我们大多数人都只能为六便士奔波跋涉。冷酷而苍白的现实,终是现实对于理想最牢固的枷锁。也许当他们意识到这一点的时候,已经太老了,或者有太多世俗的东西牵绊着他们,来自社会各方面的责任纷纷都成为压死他们想要脱离这潭死水的最后一根稻草。
作者笔下的思特里克兰德不一样,他无惧众人的谴责与谩骂,甚至无视道德的束缚。他说:“做自己最想做的事,生活在自己喜欢的环境里,淡泊宁静,与世无争,这难道有错吗?我想,这一切都取决于一个人如何看待生活的意义,取决于他认为对社会应尽什么义务,对自己有什么要求。”
如梵高所说,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团火,路过的人只能看到烟。我曾读到过一篇书评,上面说:“思特里克兰德为了遵循自己的内心,宁愿付出财富亲情,甚至是生命也在所不惜 ——这种选择,”与其说是主动的选择,倒不如说是一种无奈的接受,接受我们内心的渴望在召唤。毕竟这种渴望,即便我们能够逃避一时,也逃不了一辈子。就像人老了一样,总想着落叶归根。而“责任”这两个字眼,是最大的文明,也是最大的虚伪。大多数的人一生都被责任束缚着双脚,与理想背离,越走越远。倘若我们无视内心对自由与理想的渴求,即使到了生命的最后一刻,相信我们也没办法对自己妥协。
从某些角度来讲,毛姆又是极其幸运的。他找到了此生挚爱的东西,不过代价确显得沉重了些,可至少他的精神世界是富足丰满的。也许很多人,包括我自己都不喜欢主人公思特里克兰德,讨厌其对人情与人性的摒弃和过分自私的性格。但是又对其苦行僧式的对于艺术和美的执著追求深感敬佩。为了心中的月亮,放下脚下的六便士,终日在别人不解、厌恶鄙弃的生活中完成对生命意义最崇高的创举。总是想起里面的一句话“只有诗人同圣徒才能坚信,在沥青路面上辛勤浇水会培植出百合花来。
月亮高高在上,他象征着灵魂和理想。而六便士随处可见,他象征着物欲和现实。理想和现实的冲突就是人生最大的冲突,那人的一生是应该高高抬起头仰望空中的明月,还是应该默默俯身去捡拾地上的硬币呢?
每次看着本书的时候,都想用文字的方式分享给大家,公众号取名也跟这本书息息相关,其中几段个人比较喜爱的文摘分享给大家。
(一)在满地都是六便士的街上,他抬起头确看到了月光。
(二)有人说灾难不幸可以使人性高贵,这句话并不对;叫人做出高尚行动的有时候反而是幸福得意,灾难不幸在大多数情况下只能使人们变得心胸狭小、报复心更强。
(三)我们每个人生在世界上都是孤独的。每个人都被囚禁在一座铁塔里,只能靠一些符号同别人传达自己的思想;而这些符号并没有共同的价值,因此它们的意义是模糊的、不确定的。我们非常可怜地想把自己心中的财富传送给别人,但是他们却没有接受这些财富的能力。因此我们只能孤独的行走,尽管身体相互依傍却并不在一起,既不了解别的人也不能为别人所了解。
第8篇: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
10:32中秋三天的假期的后两天,看完了毛姆的《月亮和六便士》。首先说明这书压根和月亮或者便士就没有任何关系,就如我读书的夜里,虽应是月圆人圆的时节,天上和四周却空空荡荡一样。
故事的情节不算多复杂,一个英国证券交易所的经纪人,本已有牢靠的职业和地位、美满的家庭,可谓中产有余了,但却迷恋上绘画,像"被魔鬼附了体",突然弃家出走,到巴黎去追求绘画的理想。他在异国不仅肉体受着贫穷和饥饿煎熬,精神亦在忍受痛苦折磨。经过一番离奇的遭遇后,主人公最后离开文明世界,远遁到与世隔绝的塔希提岛上。他终于找到灵魂的宁静和适合自己艺术气质的氛围。他同一个土著女子同居,创作出一幅又一幅使后世震惊的杰作。在他染上麻病双目失明之前,曾在自己住房四壁画了一幅表现伊甸园的伟大作品。但在逝世之前,他却命令土著女子在他死后把这幅画作付之一炬。
这个故事的精彩程度远远没有作者讲故事本身精彩。一个追求梦想的人,抛弃家庭妻子孩子工作一切,去追求梦想。这样的人,特别是故事中的Strickland,是自私、不负责任、逃避现实不敢面对、甚至有些冷血的与世俗价值观绝对违背的社会异类,他妄图摆脱社会给他的一切枷锁,寻找自己的生存方式,哪怕是忍受饥寒交迫和种种折磨苦难,都无怨无悔。这样的人让人觉得可恨,因为如果大家都向Strickland一样,这个社会要么彻底乱套,要么就是实现了共产主义。但这样的人又让人佩服,甚至羡慕,他无疑是强大的,有勇气与毅力。无论最终的结果是什么,他能够找到自己的梦或者过上梦里的世界,他都已经成功了。做自己的梦,让别人说去吧!毛姆在讲故事的过程中,从各种人的角度出发,间或夹杂些自己的评论,将主人公刻画的淋漓尽致。他的笔就如刀,雕刻出的现象丰满生动。
这个有些冷峻的的故事,再我看来却很有童话的味道。Strickland是孤独的,"我们每个人生在世界上都是孤独的。每个人都被囚禁在一座铁塔里,只能靠一些符号同别人传达自己的思想;而这些符号并没有共同的价值,因此它们的意义是模糊的、不确定的。我们非常可怜地想把自己心中的财富传送给别人,但是他们却没有接受这些财富的能力。因此我们只能孤独地行走,尽管身体互相依傍却并不在一起,既不了解别人也不能为别人所了解。我们好像住在异国的人,对于这个国家的语言懂得非常少,虽然我们有各种美妙的、深奥的事情要说,却只能局限于会话上手册上那几句陈腐平庸的话。我们的脑子里充满了各种思想,而我们能说的只不过是像'园丁的姑母有一把伞在屋子里'这类话。"他的这种孤独很有幻觉的成分,虚幻不可触摸。他的生活有些超然物外,无法想象一个在现实社会生活了四十多年,过着"正常"生活的人,能够一夜之间就放弃一切。他对爱情的评价体现了他的价值观:"我不需要爱情。我没有时间搞恋爱。这是人性的弱点。我是个男人,有时候我需要一个女性。但是一旦我的情欲得到了满足,我就准备做别的事了。我无法克服自己的欲望,我恨它,它囚禁着我的精神。我希望将来能有一天,我会不再受欲望的支配,不再受任何阻碍地全心投到我的工作上去。因为女人除了谈情说爱不会干别的,所以她们把爱情看得非常重要,简直到了可笑的地步。她们还想说服我们,叫我们也相信人的全部生活就是爱情。实际上爱情是生活中无足轻重的一部分。我只懂得情欲。这是正常的,健康的。爱情是一种疾病。女人是我享乐的工具,我对她们提出什么事业的助手、生活的伴侣这些要求非常讨厌。"
这些话离经叛道,这样的人被作为异端。"性的饥渴在思特里克兰德身上占的地位很小,很不重要,或毋宁说,叫他感到嫌恶。他的灵魂追求的是另外一种东西。有时欲念把他抓住,逼得他纵情狂欢一阵,但对这种剥夺了他宁静自持的本能他是非常厌恶的,他甚至厌恶他在淫逸放纵中那必不可少的伴侣,在他重新控制住自己以后,看到那个他发泄情欲的女人,他甚至会不寒而栗。他的思想这时会平静地飘浮在九天之上,对那个女人感到又嫌恶又可怕,也许那感觉就像一只翩翩飞舞于花丛中的蝴蝶,见到它胜利地蜕身出来的肮脏蛹壳一样。"所以他可以抛妻子,待他遇到第二个女人的时候有弃如敝屣。
他格格不入,寻找梦幻岛,"我认为有些人诞生在某一个地方可以说未得其所。机缘把他们随便抛掷到一个环境中,而他们却一直思念着一处他们自己也不知道坐落在何处的家乡。在出生的地方他们好象是过客;从孩提时代就非常熟悉的浓荫郁郁的小巷,同小伙伴游戏其中的人烟稠密的街衢,对他们说来都不过是旅途中的一个宿站。这种人在自己亲友中可能终生落落寡台,在他们唯一熟悉的环境里也始终孑身独处。也许正是在本乡本土的这种陌生感才逼着他们远游异乡,寻找一处永恒定居的寓所。说不定在他们内心深处仍然隐伏着多少世代前祖先的习性和癖好,叫这些彷徨者再回到他们祖先在远古就已离开的土地。有时候一个人偶然到了一个地方,会神秘地感觉到这正是自己栖身之所,是他一直在寻找的家园。于是他就在这些从未寓目的景物里,从不相识的人群中定居下来,倒好象这里的一切都是他从小就熟稔的一样。他在这里终于找到了宁静。"
这部小说,对于想要追求精神自由但又无勇力去实践的人,或安慰或被击中,总之能收获些什么。
最后说说书名的由来。按照译者的解释,月亮,高高在上,如理想;便士,是最小的货币单位,就如现实。现实和理想的冲突,是人类永恒的主题。
第9篇: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
《月亮和六便士》是英国作家威廉·萨姆赛特·毛姆的经典之作,书名取自毛姆另一部作品《人性的枷锁》的一篇评论,评论写道“主人公菲利普像所有年轻人一样,终日仰望月亮,却没有看到脚下的六便士”。月亮代表高高在上的理想,六便士则是现实的代表。毛姆觉得这个说法挺有意思,就用作了本书书名。
本书情节取材于法国后印象派画家高更的生平。主人公斯特里克兰德原本是位证券经纪人,拥有温柔的妻子、乖巧的儿女和成功的事业。但是人到中年之后,内心中对曾经的绘画梦想的追求越发强烈。他极度渴望成为一个画家,就像被魔鬼附身一般。于是他决然地放弃已经拥有的平淡幸福的生活,抛妻弃子去巴黎追求绘画的理想。在异国他乡,他不仅肉体上承受着贫穷和饥寒,而且为了寻找不同寻常的绘画手法,在精神上亦承受着痛苦折磨。在生活中他性格冷漠、偏执自私,然而在艺术的道路上他拥有极大的热情,完全追寻自我,坚持自己独特的作画风格。在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离奇的遭遇后,主人公离开了文明的世界,来到与世隔绝的塔希提岛上。在这个宁静又质朴的小岛上他和当地的土著女子同居,创作出一幅又一幅震惊后世的不朽之作。
读完这本书后,我对书中几个人物的故事印象深刻。他们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在作者的笔下鲜活而脆弱。
一、施特略夫——尊严和爱情的较量。
施特略夫是书中一个令人唏嘘的人物。他说过:“我爱她远远超过爱我自己,我觉得,在爱情的事情上如果考虑起自尊心来,那只能有一个原因:实际上你还是最爱自己。”施特略夫是一个人人都期待拥有的好朋友、热心肠的大好人。但是对待妻子这样一个他意外得到的美丽尤物,他却卑微到尘埃。他对于妻子过分地讨好,甚至使他散发出低贱的气质。然而他的妻子最终还是背叛了他,在施特略夫的懦弱性格的对照下,斯特里克兰德的霸道和原始的雄性气质的呈现,征服了这个外表文明,内心原始的女人。
施特略夫无疑是善良的,但是他不明白的是,并不是一味的宽容和放下尊严就是爱。尊严在这里并不能和爱情成反比,不是低到尘埃里面爱情就能开出花朵,在寻找爱情的道路上,我们应当了解自己,保持尊严。
二、斯特里克兰德太太——爱情和理想的较量。
“如果他为了另一个女人离开你,你是可以宽恕他的,但是如果他是为了理想离开你,你就不能了对不对?因为你认为前者是对手,可是和后者较量起来就无能为力了”。这是文中的“我”对斯特里克兰德太太解析其丈夫离家出走的原因,一针见血、丝毫不给对方留情面,这甚至是对爱情的一种赤裸的羞辱——是的我爱你,但是我更爱我自己。
通常人们讨论的都是爱情和面包的较量,一面是心灵所向,另一面又是生存必须。但是或许我们没有想到的是,在这二者之外还有更加强大、不能令人拒绝的选择,那就是去追求自己的理想。这是一种更加抽象、存在更多不确定性的东西,它让人充满好奇,想要去征服。在这些人看来,钱没有了还可以再赚,爱情没有了还可以再追求,但是如果失去了追寻内心那份执着的勇气,将永远不能成为自己想成为的那个人,而成了“不得不”成为的人。
三、斯特里克兰德——理想和现实的较量。
斯特里克兰德先生寻找到了自己的理想,找到了那个拥有茂密的植物,永远蔚蓝的天空,慷慨的大自然和简朴的生活的小岛。与我国诗人陶渊明类似,他们的志向都是隐居山林,寄情山水。陶公不喜现实浑浊之风,于是归田园居;斯特里克兰德不愿受生活的束缚,只想用画笔表达自己。但是陶公并没有将与山水为伴的生活坚持一生,当朝廷再次向他递出请帖,他放弃了自在随性的生活,而投入纷扰繁琐的现实之中,那是因为在陶公心中心系天下的想法从来没有消失过。而斯特里克兰德最终在这个美丽迷人的小岛上,用一场平庸而又窘迫的死亡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这是现实给斯特里克兰德最后的无情抽打。
其实不论是小说还是生活,理想和现实从来都不能割裂。理想升华于现实,然而又必须归于现实。可以问问自己,到底想要的是什么,如果是平淡舒适的生活,这本身不值得羞愧。因为可耻的不是生活本身,而是你做了违心的选择还心虚地为自己辩护。如果不愿放弃心中的不甘,不愿折服于这枯燥乏味的生活,那么引用书中的一句话“满地的六便士,只有他抬起头才看得见月亮”,用高晓松的歌词来说就是:“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
第10篇: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
不间断的读完英国作家毛姆的《月亮和六便士》,意犹未尽。
书的主人公斯特里克兰德原本生活殷实,有两个可爱的孩子,妻子爱好文学与艺术,是个女文青,她喜欢与体面的人物交际,所以家中经常高朋满座,熙熙攘攘。在妻子亲友圈中,斯特里克兰德并不出众,作为证券经纪人,虽然他挣钱养家,但因为缺乏艺术感显得平淡无奇。不料,就是这样一个平淡正常的人,却在中年后迷恋上绘画,并且“像被魔鬼附了体”,弃家出走,先是在巴黎的一个破旧旅馆,后来干脆到了南太平洋一个与世隔绝的小岛。后半生病魔缠身,穷困至极,死后名声大噪。
斯特里克兰德是被魔鬼付了体的,所以他的所作所为超出了我们常人的理解框架,在他的世界里没有我们熟知的爱恨、责任、感恩、因果、窘迫和灾难,所以他轻巧的离开了没有收入来源的妻子、孩子,没有一丝愧疚。更让人不解的是,在他贫病交加快死的时候,荷兰画家施特略夫好心相助,把他搬到自己的家里悉心照顾,不仅挽救了他的性命,还腾出自己的画室给他作画。斯特里克兰德竟然和荷兰画家的妻子私通,并导致荷兰画家家破人亡。造成如此恶果,他本人也没产生愧疚之意,表现的极度自私。另一方面,他自己生活穷困,饿的吃了这顿没下顿时,他也没有后悔当初离开舒适的家,从来没有想回到过去,他没有肉体上的痛苦感,反而愿意在与世隔绝的小岛到生命的终结,在最后惨淡而终的时候仍然很平和。
因为他不合世俗逻辑,所以即便做了看来极度自私的事,我们仍然无法对他痛恨。他就是个外星生物,上帝或者魔鬼派他来就是通过他的手画出不一样的作品,为神灵发声。上帝或者魔鬼只在他的脑子里装置了对绘画的痴迷和独到见解,至于人类社会的公序良俗在他离家出走时就一键删除了。
所以对这样一个怪胎,我完全不理解。也许这正是大师的境界。
但是,这本书让我更动容的是里面的各个配角。
首先是荷兰画家施特略夫,他那么善良,愿意毫不保留的帮助别人,尽管画技不高,长得肥肥圆圆一点也不帅,常常成为别人的笑料。他的妻子原本是一个贵族的家庭教师,与贵族家的少爷有染,在临产之时被这家人一脚踢出门。在落难之时,施特略夫发现了她,并同她结婚。婚后更是把妻子捧在手心,百看不厌。然而,他的妻子却出轨斯特里克兰德!荷兰画家和妻子的爱情可能只是他一厢情愿的,妻子对他更多的是感激,在女人没有工作,无法谋生的年代,找到一个能提供稳定生活的男人是多难得,更何况这个男人还爱她,对她好!然而,施特略夫看到过妻子最不堪的一面,两个人在心理上是不平等的。所以,妻子会爱上一无所有脾气差的斯特里克兰德,并最终饮鸩止渴。
还有一个犹太人姓阿伯拉罕,作者提及这个人是为了表达某种价值观。这个犹太人是个不折不扣的学霸,年纪轻轻被选进医院的领导机构,前程似锦。然而,在一次度假时,犹太人递交了辞呈,带着行李去了亚历山大港。他形容当时的感觉“好像回到了老家,取得了无限自由”。尽管之后的生活收入很低,老婆也不漂亮,但是阿伯拉罕非常知足,从未后悔过自己的选择。
联想起来最近一期的《奇葩说》,在非洲拍摄野生动物的青山,放弃了外交官的工作,到野生动物保护区工作,薪水只有原来的十分之一。他说自己的生活草原化了,如果在城市里看到青山,那一定不是他本人。
“在出生的地方好像是过客,这种人在自己的亲友中可能终生落落寡合,在他们唯一熟悉的环境中也始终孑身独处。也许正是在本乡的陌生感逼迫他们远游异乡,寻找一处永恒居住的寓所。所不定在他们内心深处仍然潜伏着多少世代前祖先的习性和偏好,叫这些彷徨者再回到他们祖先在远古就已离开的土地”。有时候一个人偶然到了一个地方,会觉得这是他们精神上的家园。
由于阿伯拉罕的辞职,之后接替他工作的幸运儿取得了世俗眼中的成功,收入颇丰,加官封爵,有一个美丽的妻子。但是,究竟谁是成功者,也许难以下结论。叩问内心,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不随波逐流,才是真正值得羡慕的人吧。
最后,说一下这个书名,尽管在序言中,译者也解释了这个书名。但是我愿意相信,月亮代表梦想,六便士代表现实的说法。我们有太多牵挂与束缚,做不到像斯特里克兰德那样洒脱与决绝,但是在平凡生活中仍然可以有一份英雄梦想,在关心蔬菜与水果的时候,不忘畅想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第11篇: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
满地都是六便士,他却看到了月亮。
凡是谈到英国作家毛姆的《月亮与六便士》,基本都会首先引用这段话。六便士指的是现实世俗生活。月亮,则代表着梦想。
小说以后印象派的高更大师为原型,描述了一个名叫思特里克兰德的证券公司经理人。在中年拥有了不错的事业、优渥的生活、美丽的妻子和可爱的孩子后,他被理想或者说命运的闪电打中,抛家弃子,在巴黎一边过着流浪的生活一边绘画。他看不起当时的艺术家,没有老师,全靠自己摸索。理所当然的,画作没有得到别人的认可。甚至他自己也不认可自己的作品,他总是不停地画画,却又在画完作品后毫不在意地把作品丢弃。“我必须画画,就像人活着必须要呼吸一样。”
这个落魄三流画家的生活基本是食不果腹,全靠几位资助人朋友过活,但他毫不在意生活物资的匮乏。这家伙是个忘恩负义的流氓。一个对他最不计回报、最慷慨大方的朋友被他弄得家庭破碎。朋友之妻爱上了他,朋友出于善良还把自己的财产和家让给了他们。可像他这样的家伙是不需要爱情的,他热爱的只有画布和颜料。面对得不到回报的爱,女人最后选择了自杀,朋友则是备受摧残最终远走。这个家伙面对这些丝毫没有内疚,他不在意牺牲自己,更不在意牺牲别人,是个对待人情世故全然不在意的人,一个人类社会的异端。
所以最后他不得不离开文明社会,逃到太平洋上的一个岛屿,在土人的原始社会中生存。即使这样他也不能适应,只能住在岛屿的偏僻角落,依靠种地和采摘椰子维持最基本的生活。这个男人最终死于麻风病,在文化符号中,这是上帝用来惩罚恶魔的。病逝前,他用画笔在木屋里画出了生平最具有艺术感染力的画作,然后他烧掉了木屋。因为没有钱去买画布,这个男人最后的作品画在了木屋墙壁上。
以上就是整个故事。
如果你看这本书的缘由是和我最初一样,想通过本书认识高更大师的话,那你肯定要失望了。毛姆在这个故事里,仅是借鉴了高更从事艺术生涯的动机,虚构了一个叫思特里克兰德(这个名字巨难记)的人类社会妖怪。他的人生经历倒是大致和高更相似,但个人情感性格方面完全不同。本书是作者心目中理想主义的拟人化。
理想主义、绘画、艺术家,这些都是些很浪漫的字眼。初看上去,这样的人应该在生活中充满诗意,擅长在生活中发现美好。毛姆却在本书中近乎冷酷地戳破了幻想。月亮的确很美。但美,从来都不是没有代价的。
我特别喜欢毛姆在这本书中对什么是美的评述。美是艺术家通过灵魂的煎熬,才能从混沌中创造出来的美。而每一个想要认识美的人,也必须经历同样的灵魂煎熬才能认出什么是美。凭什么美这种人类最伟大的发明,会像沙滩上的贝壳一样,被随便哪个路过的张三李四都能轻易发现,然后放进口袋带回家中呢?
高更的美来自他的生活。他在南美度过的童年,在欧洲向印象派大哥毕沙罗的学习,在妻子娘家遭受过的白眼,面对付不出儿子学费时的精神崩溃,布列塔尼时的悠然生活,在阿旺桥带领年轻画家自成一派,与塞尚梵高等人从惺惺相惜到彻底对抗,以及最终在塔希提直面内心,这些塑造了这个创造美的男人。
但是这样的美很残酷,充满了牺牲。
高更自己从一个衣食无忧的证券经理人,最终成为了一个梅毒,不得不在荒岛上孤独等死的可怜虫。他的妻子度过了独自抚养孩子的后半生,孩子则饱尝苦涩的童年。他是不值得社会同情的。他是自我选择走上了这样的道路,即使他的老师毕沙罗明确告诉他这是怎样的一条苦路。这个男人点燃了自己和家人的生命,只为创造出社会理解不了的美。对于绝大多数的普罗大众而言,他的艺术,叫做“小孩似的乱涂乱画”。
我想毛姆要是遇到高更肯定成不了朋友,人不都是最讨厌那些和自己一样的人了吗。这位英国绅士从来没放弃过优裕的生活,他总是衣着得体,透着萧伯纳、王尔德似的英国式辛辣。他讲故事的手法有种站在第三人称视角上透视的冷冽感。开头部分,大量穿插印象派及巴比松画派的绘画及画师,有的是各种含义,对艺术了解的读者读到时难免会心一笑。书中人物很难让人爱的起来(或者说恨得要命,反正这是一回事),虽然他们在理念上都脸谱化的纯粹,但是行动上却有充满生活的矛盾性。思特里克兰德这个人物就和他名字一样怪的要死,脸谱化的要命,但他就是那么有吸引力。就故事的叙述而言,也该给毛姆个大英爵士。
本书是难得写出理想主义残酷性的作品。我看的版本后面写着,“我是为了不愧自己而不顾一切,就让那热情与梦想的熊熊烈火,烧掉所有道德与社会的原则羁绊,烧亮我穷尽一生的追寻!”话说的很漂亮,故事很苦涩。毛姆即使到书的最后,也没给思特里克兰德留下什么愉快的经历。甚至他穷尽燃烧一切所获得作品,只能被岛上的土人妻子,和一个难称懂得绘画的医生看到。他的作品震撼了医生,医生自称从未看到过如此表现力的绘画。然后毛姆安排让土人妻子执行画家的遗嘱,烧掉了满屋的壁画。这个永恒的悲剧性结尾很有希腊式的风格,很贴合思特里克兰德,或者说高更,或者说人类的命运。我很喜欢。
在星像学中,月亮代表的含义,是灵魂。愿你在六便士的生活中,能常常抬头看看月亮。愿你在凝望月亮的时候,能永远记得回归六便士的生活。
第12篇: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
这本书给我太多的震撼了,压的我踹不过气来。这本书对人的心里的细节描写及为何会产生这种心里的分析,让我十分震撼,以至于我到现在心中翻起的那份波浪还没有得到平静,甚至是连语言这个我最为熟悉的东西我都不知道如何说了。这是使我相信作者毛姆不仅是一位伟大的作家,而且也是一位很伟大的心理学家。
毛姆的《月亮与六便士》讲述了主人公恩特里克兰德是个在伦敦做事的证券经纪人,他有一个富裕和美满的家庭:妻子漂亮,喜爱虚荣,两个孩子健康快乐。按理说,他应该满足于这种人世的快乐才对,尽管这种生活未免太过平淡。但是,就在他们婚后的第17个年头,他突然离家出去去了巴黎,抛弃了令外人羡慕的事业和生活。就在人们以为他的出走是因为有外遇的原因时,人们发现的事实是:他原来只是为了画画。
大部分人的人生都在做加法,一个个身份,一个个角色,不停地往身上加,人的每一种身份都是一种自我绑架,将你困在生活这个大牢笼里,挣脱不得。思特里克兰德却在做减法。他甩掉一个一个身份,如同脱去一层又一层的衣服,最后一抬脚,赤身裸体踏进内心召唤的冰窟窿里去了。
毛姆在书中这样写到:“我认为有些人诞生在某一个地方可以说未得其所。机缘把他们随便抛掷到一个环境中,而他们却一直思念着一处他们自己也不知道坐落何处的家乡。在出生的地方他们好像是过客……有时候,一个人偶然到了一个地方,会神秘地感觉到这正是自己的栖身之所和他一直在寻找的家园。于是他就在这些从未寓目的景物里,从不相识的人群中定居下来,倒好像这里的一切都是他从小熟稔的一样。在这里终于找到了宁静”。一个终生跋涉的香客,不停地寻找一座可能根本不存在的神庙”。在小说行将结尾之即,他又借布吕诺船长之口说出:“思特里克兰德好像一个终生跋涉的朝圣者,永远思慕着一块圣地”。毛姆在书中为读者描绘了一个世外桃源般的场景,丛林、椰子树、土人、古老风俗,妻子埃塔;在蛮荒乐园里终老,在棕榈树间漫步、作画,美无处不在。在那里,常识和道德失去价值,和谐不必刻意维持,人们无需社会规则,一切油然而生。但最终这一场景还是在主人公患麻风病惨死后被付之一炬,不复再现。
查尔斯的最后时光。一个太平洋孤岛的丛林深处,一间简陋土屋里,那位因麻风病而毁容的老人,坐在自己描画的满墙壁画中,聆听波涛汹涌的颜色。他不是选择了梦想,而是被梦想击中。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我必须画画,就像溺水的人必须挣扎”。如果说他与别人有什么不同,就是他比别人更服从宿命。梦想多么妖冶,多么锋利,人们在惊慌中四处逃窜,逃向功名,或者利禄,或者求功名利禄而不得的怨恨。但是查尔斯拒绝成为“人们”里面的那个“们”。满地都是六便士,他却抬头看见了月亮。
世界是冷酷无情的、残酷的。
毛姆是讲故事的好手,其实挺无聊简单的事也被他讲得高潮迭起,没有什么曲折的情节也显得很有内容。说起来大段的内容是他自己在说,既不是故事,也不是背景,夹杂了各种心理哲学社会的描写,但仍然不失有趣。
这部书的悲剧在于月亮与六便士无法兼得,为什么无法兼得?这是一个大的课题,不同的人,不同的环境,又因不同的环境产生不同的三观,不同的三观造就了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角度产生的话语会把另外角度的人逼疯。这也许真不是人的错。也许看到了这一点,如今的人本主义开始繁盛起来。这是一个缺乏理性的时代,先学会如何理性吧。少些道德审判,道德评价。
这本书有很多我想要分享的句子。“我用尽了全力,过着平凡的一生”“做自己最想做的事,生活在自己喜爱的环境里,淡薄宁静、与世无争,这难道是糟蹋自己吗?与此相反,做一个著名的外科医生,年薪一万镑,娶一位美丽的妻子,就是成功吗?我想,这一切都取决于一个人如何看待生活的意义,取决于他认为对社会应尽什么义务,对自己有什么要求。”“梦想什么时候开始都不晚”……
查尔斯用他的一生在告诉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也都有权力选择自己理想的生活,不管是不可企及的月亮,还是卑微平凡的六便士,它都应该是能照亮你内心的追寻之路。
读后我明白了理想与现实是一对矛盾,它们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一方面它们是对立的,比如,理想是观念的,现实是客观的;理想是完美的,现实是有缺陷的;理想是未来的,现实是当下的;另一方面,它们又是统一的。现实中孕育着理想,形成着理想,包含着理想实现的条件和因素;理想来源于现实,包含着现实的因素,并且将来会变成新的现实。不仅要看到理想与现实矛盾冲突的一面,还要看到它们相一致的方面。只有这样才能全面地把握二者的关系,不因为现实中遇到这一矛盾而产生偏颇的思想认识和态度。
第13篇: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
读了两遍《月亮和六便士》,对毛姆的这个并不算很长的名作所知还是甚少,姑且聊一聊自己肤浅的看法。
之所以读毛姆的这篇名作,是因为之前不知在哪里看到一名篇介绍,略微知道这部小说的主人公的原型是高更,抱着借读小说了解一些绘画艺术的功利目的,开始了阅读这部以前并不太在意的小说。通读后,发现自己这个功利想法落空了,自己对绘画的了解,并没有增加些许。或许,这是对我如此功利的一个嘲讽。
从我所涉猎不多的文学作品来看,窃认为小说要不因为情节曲折离奇取胜,要不因其擅长刻画人物见长,毛姆的《月亮和六便士》却如同一个中间派,既谈不上情节的跌宕起伏,刻画人物较一些文学作品也无太多过人之处。但是,作为名篇,这部小说的独特之处,对人性的剖析却是其极其出彩之处。
一般的人作为一个社会性群居动物,对周围人的看法极为在意,哪怕外在的事物,其实对内心并没有最终的伤害,但是为了获得社会的认同,人就会屈从外部的影响,最终自己都不了解自己,成为浮萍,随波逐流。无论是在世俗眼光中看来,是平庸的普通人,还是所谓的成功人士,概莫能外。如果硬要说有区别,无外乎浮萍大小不同而已,最终也是流向同一个方向。这点,在斯特里克兰德太太身上表现的非常鲜明。
当得知她丈夫弃她和孩子而去追求绘画的梦想时候,她要求作者不要告知外人她丈夫弃她而去的具体原因,对外只称是丈夫携情人私奔。这个原因,在外人看来很容易理解,她也能得到其他人的同情和支持。如果外人知道她丈夫是为了追求绘画梦想而抛弃她,周围的人肯定难以理解,她肯定也会成为很多人的笑柄。
当斯特里克兰德死后名声显露,她又紧紧抓住自己是名画家遗孀的头衔,抓住世俗的功名。如此种种,在作者看来,极为讽刺。但是,站在世俗人的角度,她的做法也格外正常。所谓求仁得仁,世俗人只要表面上的功成名就,且早已把它作为信条,深深地扎根在心底深处,丝毫不能动摇。或许,这不值得推崇,但也无不可。
《月亮和六便士》中借斯特里克兰德的话,说了很多在现代社会看来对女性不敬的话,对女性做了很多在现在看来有失公允的判断,女性在看书过程中,心里难免有些膈应。但是,撇开本书成书的历史背景,某些说法,在现在看来,仍有普世意义。
女性,深窥其内心,真的感性多过于理性,对待爱情,较男人认真的多,也偏执的多。施略特夫太太对待斯特里克兰德的感情,就很好的体现了这点。
当施略特夫请求她照顾斯特里克兰德的时候,她极力反对,就是她女性的潜意识已经意识到,只要她与斯特里克兰德朝夕相处后,肯定就会发生不好的事情,她的贞洁和良心要求她对得起施略特夫。当施略特夫把斯特里克兰德接回后,她所担心的终于成为了事实。她对施略特夫的感情,原本就是建立在很不牢固的基础上,斯特里克兰德这个外力一介入,很快就冲毁了这个篱笆扎的并不深的感情小屋。
遗憾的是,斯特里克兰德本身都掌控不了的极端人性摧毁了她,女性对感情的偏执也摧毁了她,让她走上了不归路。其实细究起来,施略特夫太太对斯特里克兰德的感情,可能也不算爱情。然而,这肯定不是作者在本书中着重强调的,我也不敢啰嗦太多。
即便施略特夫太太的结尾让人伤感,仍需说明女性是这个世界上最坚韧的动物,或许只有斯特里克兰德这样被心中欲望牢牢掌控已忘却人情伦理的男人才能与之匹敌。当斯特里克兰德抛妻弃子后,斯特里克兰德太太马上自谋生计。斯特里克兰德太太或许虚荣,或许有点市侩,但女性的坚韧却从未抛弃她。同样,施略特夫太太走上不归路是个悲剧,却也可以看作女性坚韧的表现,幻想破灭了,她可以付出生命,这份决绝,这份悲壮,不也是女性坚韧的一种表现吗?爱塔不也是如此吗,即便斯特里克兰德深染重疾,她不离不弃,坚决执行斯特里克兰德的遗愿,其忠贞也着实让人动容。
通篇看来,作者探究最多的还是艺术家的人性。斯特里克兰德在抛妻弃子之前,对人际交往虽然不是很擅长,但是至少场面上稍微应付得过去。但是当他弃家出走后,他仿佛成为了一个天外来客,人情伦理对他不起一丝作用。他可以舍弃作为丈夫和父亲的责任,抛妻弃子。他在得到施略特夫的帮助后,接受了施略特夫太太的弃夫跟随,完全就是忘恩负义的行为。他的身上有太多矛盾,或许正如书中其他人所言,作为一个天才,他也背负了太多负担。
他的欲望控制了他,让他离经叛道,做出了很多在世俗看来绝不能接受的举动。他控制不了自己,他也在苦苦挣扎,细思之后,这也成为作者同情他的理由。但或许就是这诸多矛盾,是一个天才所必须背负的,上天在给予他一个东西的时候,必然要拿走另外一个东西。
其实上天是公平的,对待天才如此,对待我们平凡人也是如此。正因为如此,天才虽然有不少为世人所不容,但世人应该宽宥他们,正因为他们的背负,才留给我们非常有价值的东西。这些东西,突破了我们普通人的天花板,某些方面,让我们的文明前进了一大步。所以,作为普通人,我们应该感谢天才的背负和付出。
除了以上人性的剖析,对女性的解读,此书最着重的应该就是人应该怎样度过这一生的灵魂拷问了。为了追求绘画的梦想,斯特里克兰德会在不惑之年,不顾世俗眼光,抛妻弃子,从头开始。亚伯拉罕放弃唾手可得的光明前程,成为一个检疫师,如此等等,无不体现了作者对人应该如何度过一生的诘问。或许借用《明朝的那些事儿》中的`一句话可以说明这一问题,“以自己的方式,度过这一生。”
第14篇: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
小说主人公的创作灵感来源于法国印象派画家保罗·高更,毛姆用这位画家的生平轮廓(即由一个证券经纪人转行为画家,最后长眠于塔希提岛),创造出一个与之完全不同的,让世人在现实常理中无法理解、厌恶鄙夷,却又在艺术精神世界里敬畏敬佩的,斯特里克兰德。
原本有着幸福生活的斯特里克兰德,放弃自己在伦敦的证券经纪人工作、抛弃与之相伴了17年的妻子、抛下一对可爱的儿女,像是受了神的旨意一般,毅然决然地只身去了巴黎,只为画画。在巴黎流浪期间,他桀骜不驯,为人刻薄,毁了救他性命、视他为天才的斯特罗伊夫的家庭,却毫无愧疚之心,而斯特罗伊夫,面对时常侮辱他的画作,抢走他的妻子布兰奇并导致她最后自杀而亡的斯特里克兰德,仍旧选择原谅,仍想着保护这个他心目中的天才。斯特里克兰德自始至终的冷漠和冷血,让常人简直无法理解,并且抑制不住地厌恶,可他毫不在乎,不在乎任何的谩骂和指责,不在乎穷困潦倒,不在乎别人对他画作的嘲笑,一心只为着画画,并最终找到了适合他包容他的地方——塔希提岛.....
如果不读前言直接从正文读起的话,很多情节反转得出人意料,好奇心让你不得不读下去。其中的很多言辞也让人耳目一新,笔者斗胆摘取其中几段,略微发表一些拙见。
“也许只是我本质里的一种怪癖作祟,就是在那些日子里也十分强烈,我感觉这样生活着,做大多数人中一分子,一些东西却失去了。我认清了它的社会价值。我看到了它的秩序井然的幸福,但是我的血液里有一种狂躁,要求一条更宽阔的通衢。我似乎觉得这样安逸的快乐中有某种警告的东西。我的心灵渴望过更加危险的生活。我已经有所准备,迎着崎岖的岩石,迎着暗礁的海滩,如果我的生活有预料不到的变化的话——无法预见的生活的变化和骚动。”安逸还是挑战,这常让我们难以抉择,有些人选择前者,有些人选择后者,还有人在两者之间徘徊不定,惴惴不安,我们无法评价究竟哪种更能让我们感到幸福或是更有价值,因为万事万物均有意料之外的时刻。也许唯有那条让自己内心充实且坚定的路,才是于自己而言正确的路,它无关安逸或是挑战。
“爱情是一种感情,慈悲是其中的基本成分......爱情有一种软弱的专义,有一种保护的愿望,热衷于做善事,给人以快活——如果算不上无私,那么无论如何也是一种千方百计掩藏起来的自私。爱情有一种羞怯......爱情是引人入胜的;爱情要把施爱的人从自身剥离出来;最聪明的人,哪怕他分明知道,也不能在实践中认识到爱情会停止;爱情很清楚自身是虚幻的,却赋予具象,而且,又很清楚自身什么东西都不是,却爱它胜过爱真实。爱情让一个人膨胀了很多,同时又让人缩小了不少。他不再是他自己了。他不再是个体的人,而是一种东西,一种工具,去追求某种与自我格格不入的目的。爱情从来避免不了感情用事......”爱让人慈悲,让人柔软,它既给人一种坚不可摧的错觉,又给人一种卑微如尘的幻境,它用自己虚无缥缈的影子,吸引无数世人遁入其中,或给予或索取,试图寻求一种专属于自己的具象,却又时刻被人性与世俗的枷锁束缚着,难得其真谛。也是因此,那些能真正驾驭爱的人,才是懂爱的人,才是极富有智慧,极其通透的人。
“紧紧抓住斯特里克兰德的那种激情,是可以创造美的激情。那种激情不会让他平静。它催促他,逼迫他,让他满世界乱走。他这一辈子就是一个上路的香客,附在他身上的那个魔鬼是铁石心肠。有些人渴望真理的劲头太大,他们为了求得真理,最后反会把他们世界的根基动摇了。斯特里克兰德就是这种情况,只是他追求的是美,而不是真理。我只会对他怀有深深的同情。”主人公被绘画的激情支配着,从第一次出走开始,就再也没有停止过颠沛流离,世俗的眼光敲打他,人性的原罪折磨他,生活的苦难侵蚀他,他却从未停止,也从不在乎,却也因而更让人同情和敬佩。也许最后在塔希提的那几年,是他生命中唯一的安慰,他终于被接纳被包容,终于可以毫无顾虑地创作。他一直仰望着悬在头顶的月亮,可现实生活中这样极端地追求真理与美,拥有些许幸运的能有几人呢?
作者给本书取名《月亮与六便士》,更多的说法是”六便士“代表现实与卑微,而”月亮“则象征着崇高,两者都是圆形的,都闪闪发光,本质却完全不同。但还有一种说法是,作者取这个书名带有开玩笑的意味,有一个评论家曾说,《人性的枷锁》的主人公像很多青年人一样,终日仰望月亮,却没有看到脚下的六便士银币,毛姆喜欢这个说法,就用《月亮与六便士》作为书名。
其实无论是哪种说法,在现实世界里,终日仰望月亮向往崇高的人,和终日低头屈服于“六便士”的人只是少数,我们大多数人都是一边仰望崇高的理想,一边拘泥于现实中的“六便士”,努力将两者平衡,让自己不过于失望和卑微。既然如此,那如果能将这“六便士”积淀成通往崇高理想的阶石,何尝不是一种快乐?
第15篇: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
读这本书的时候,感觉就是作者坐在你旁边和你讲他听说的,他接触的,他研究的一个“异类”的画家的故事。说他另类,是因为故事主人公年过中年的查理斯·思特里克兰突然放弃作为证券经纪人的成功事业和美好幸福的家庭——温柔贤惠的妻子,一双可爱乖巧的儿女,离开自己的家乡孤身一人去往法国巴黎,住在肮脏的旅馆过着潦倒的生活,只为学习绘画。倘若,思特里克兰学习绘画是为了完成自己一个年轻时候的愿望,开始决定专注自己的兴趣,这倒也为世人理解,毕竟在功成名就或者事业略有所成,衣食无忧,解甲归田享受单纯器物之乐的人也不在少数。然而,思特里克兰在巴黎不名一文,经常一天只吃一顿,有时候甚至一顿也没有。或者,我们把他这种做法理解为破釜沉舟,追求出色的绘画技艺,希望有一天能够一举成名,一幅画便能够卖几百万。这也能够为少数翘楚理解,毕竟成大事者必有常人没有的勇气和魄力。但思特里克兰不给任何人看他的画,也不卖画。甚至在一个唯一特别欣赏他的人为他的推销,他也恶言相对。最为极端的例子的是,在他弥留之际,让他的妻子答应在他死后将用带病之躯花费几个月完成的及其壮丽诡谲的壁画付之一炬。
“异类”的还有他的残酷,自私和毛姆不厌其烦的提及的粗野的透露出欲望的面容。
这样的“异类”当然为文明社会不容。毛姆并没有特别列举任何思特里克兰受到的排挤和厌弃。相反毛姆告诉我们他受到了一个并不高明但鉴赏能力极高的画家的认可。戴尔克·施特略夫接济他,为他推销画,在他因病垂危时候将他搬回自己家悉心看护,最后甚至赔上了自己挚爱的妻子。对于这些思特里克兰非但没有感激,反倒是认为戴尔克·施特略夫自作自受。读者在这样叙述中,对思特里克兰的厌恶一点一点地加深。
写到这里,才发觉了毛姆的高明之处,他将思特里克兰设计成一个表达能力很差,话语极少人,即便有也都是写极其恶毒的话语,而且整部小说很少有关于思特里克兰的正面描写。即便是思特里克兰稍显正常的表达,毛姆也特意强调那是自己根据思特里克兰的手势,表情和不成句子的词语中揣测出来的。
讲述并不是一气呵成,倒像是两个朋友偶尔见面,几个月或者几年,见面的时候又想起上一次聊到过某个人,于是继续补充故事的进展。所有其他的人讲述的思特里克兰的事情,毛姆也像女生八卦告诉别人“我也只是听说”那样告诉我们,他也只是听说,而且那个说的人也很靠谱。我仿佛看着他说完之后提起杯子喝了口水,又接着回忆思特里克兰的其他事情。
结果,虽然小说提供了很多思特里克兰的片段,关于所有关于思特里克兰的内心思想全靠读者自己揣测。
厌恶加深,但小说并不是以厌恶为终结。不然,这样的情感诉求也不会成就《月亮和六便士》这本经典。只是不知道从什么开始,我也同作者一起对思特里克兰产生了同情。作者是在思特里克兰的画里感受他内心的挣扎。尽管作者尝试道出那种不明晰的感受,这种感受无论如何也无法传到到我的内心。我想是因为缺乏绘画的艺术修养吧,没有经历过看一幅画时,内心产生激荡的情绪,于是无法移情。
我的同情或许始于作者提及他给戴尔克·施特略夫的妻子绘画。施特略夫得知妻子背叛他和思特里克兰在一起之后,在自己画室看到思特里克兰给妻子画的裸体画时顿时羞恼万分,正欲举手撕破之际,他还是被这幅画给震慑到了。按作者的说法,这是一幅透露着美与欲望画。也许,思特里克兰内心便是一直被这两种东西纠缠着,让他就像被“魔鬼给缠住了”。
更深的同情或者理解来自于思特里克兰毁弃了忍着病痛创作的巨幅壁画。思特里克兰舍弃文明生活,来到了南太平洋群岛的塔希提岛。在这里,他没有被当做“异类”,只是一个比较特别的人而已,就想这里的每一个人都有着自己的特别一样。他甚至在这里找到了个“不打扰”他的妻子爱塔,过着幸福的生活—至少静谧幽深的丛林给了内心的平静。
小说还有一个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在叙述主人公之外提及的他曾遇见过的同样被他人看做异类的人,还有一段论述家乡——出生地和另外一个家乡与异类之间的关系。
“我认为有些人诞生在某一个地方可以说未得其所。机缘把他们随便抛掷到一个环境中,而他们却一直思念着一处他们自己也不知道坐落在何处的家乡。在出生的地方他们好象是过客;从孩提时代就非常熟悉的浓荫郁郁的小巷,同小伙伴游戏其中的人烟稠密的街衢,对他们说来都不过是旅途中的一个宿站。这种人在自己亲友中可能终生落落寡台,在他们唯一熟悉的环境里也始终孑身独处。也许正是在本乡本土的这种陌生感才逼着他们远游异乡,寻找一处永恒定居的寓所。说不定在他们内心深处仍然隐伏着多少世代前祖先的习性和癖好,叫这些彷徨者再回到他们祖先在远古就已离开的土地。有时候一个人偶然到了一个地方,会神秘地感觉到这正是自己栖身之所,是他一直在寻找的家园。于是他就在这些从未寓目的景物里,从不相识的人群中定居下来,倒好象这里的一切都是他从小就熟稔的一样。他在这里终于找到了宁静。”
直到整篇小说读完,我也还不明白,为什么小说的名字是“月亮和六便士”。百度百科词条的解释是月亮和六便士对应的是理想和现实,这样的解释并不让我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