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

句文网    发表于:2023-05-14 10:52:09

第1篇:学生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

月,皎白明亮,纯洁明净。玉,光滑圆润,令人富贵。一对恋人的生死之恋……

《穆斯林的葬礼》是一本由回族女作家霍达写的长篇小说,讲述了一个穆斯林家庭近六十年三代人的命运两个令人难以忘怀的爱情。

第一个爱情是韩子奇和梁冰玉的生死之恋。

韩子奇因为国家局面动荡,内忧外患,随着沙蒙?亨特远走他乡,来到英国避难。没想到梁冰玉也跟着来了,在英国,却仍动荡不安,从此他们演绎了一场生死之恋。

第二个爱情是楚燕潮和韩新月之间那超越生死、超越世间世俗的爱。

楚燕潮是韩新月的老师。韩新月是楚燕潮班上最出色的学生。韩新月因为偶尔一次晕倒被发现患有严重的心脏病。几次住院,楚燕潮都去看望她,从而,良好的师生之情渐渐变为了淡淡的爱情。在最后一次住院时,新月在弥留之际也要等到他的到来,但最终,她没能等到她的恋人,就先去了。而楚燕潮,他也用他的行动诠释了他对新月那永远也不便的爱。在他即将告别新月,把最后一块砖放好的那一刻,他的心碎了,我的心也碎了。恋人的爱是纯真的,恋人的心是脆弱的,恋人的情是永远不会变的,恋人的……

楚燕潮和韩新月的悲凉挚爱,何尝不似《红楼梦》中的贾宝玉和林黛玉呢?爱的力量是伟大的,何况这只是一人之爱!这种爱,在我们看来似乎不值得,但对他们来说,却意义深重。

或许,我们并不需要只对恋人有爱,对社会中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他们是真正需要爱的人。或许,我们也不用爱的深沉,因为只要人人都播撒爱的种子,就能长成爱的森林!

第2篇:学生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

《穆斯林的葬礼》是回族女作家霍达的长篇小说,曾获第三届茅盾文学奖。这一次看时因为看过了电影知道了情节所以看的比较快。只是感觉三代人的感情交杂,不是那个时代的话可能会是另一种情景。作者给全书设置了一个带有神秘色彩的宗教背景。巧妙地将玉与月作为线索贯穿整部小说,讲述了一个穆斯林家族,六十年间的兴衰,三代人命运的沉浮,两个发生在不同时代,有着不同内容却又交错扭结的爱情悲剧。玉器梁是一个本本分分的琢玉高手,在他接受制作郑和下西洋制作时,不是为了钱,而是因为郑和也是回民,看出了他的爱族精神。而徒弟韩子奇是个有抱负的人他在看到别人用自己的劳动赚的很大差额的时候,能够下定决心一争高下。同时是一个有仇必报的人,在自己的努力下为师父为自己报了仇。

其实我对于回民并不陌生,在我生活的市里就有很多回民,还有清真寺。他们对我的感觉就是爱干净,不吃猪肉,头上戴一个白色的帽子。还有就是他们每隔一段时间就去清真寺礼拜,我并没有机会去看一看,因为我的回族同学告诉我,不是回民的不得进入大殿。还有比较让我向往的是他们做的羊肉,羊汤,各种爆炒羊肉等等。他们很信仰真主安拉,感觉就像崇拜一样。他们不能让我理解的是对于回汉通婚的问题上。书里也暗示了不可以跟汉人结婚。现实中,我跟回族同学交往中得知,他们不成文的规定是回族男子可以娶汉族的女子。可是汉族的男子要是娶回族的女子会有很大的阻碍,要经过很多的繁琐礼仪才可以。

整本书来看,这是一个悲剧,一个三代人的悲剧。这样的爱情悲剧相互独立可是又同时错综复杂环环相扣。

第3篇:学生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

仰望天空,仿佛湛蓝的天幕上被“玉魔”老人挥笔勾出了一弯新月;脚踏实地,好像自己正怀着一颗虔诚的心走向穆斯林的'基地。幻想中,不禁心灵在颤动;冥思中,不禁心灵被折服……

这是一位亭亭玉立的少女,或许是真主嫉妒她的美貌,从而培了她一颗不健全的心脏;这是一位才华横溢的少女,或许是真主嫉妒她的聪颖,从而培了她一个匮乏爱的人生。

一个孩子,从呱呱落地到长大成人,无时不需要母爱的温暖,面对人生的挫折坎坷,又多么渴望得到母爱的支持,可她却什么也没有。拿到高考报名单,她得到的是“母亲”冷漠的反对;病魔缠身,却依然被“母亲”视为累赘;在最渴望爱情的时候她有幸拥有了爱情,却又因“母亲”无情的“不许可”而以泪洗面。她得到的关爱太少了,除了姑妈无微不至的关怀和哥哥的体贴,父亲帮不了她,“母亲”也不会帮她。

16年的折磨,她终于倒下了,在父亲的病榻旁倒下了。这个脆弱的少女已经禁不起任何打击,失去父亲就等于失去了双亲!躺在病房里,呵护她的只能是爱,生存的希望只能是爱。楚雁潮带着她的所需出现了,他的出现带培了新月多少欢乐,他的出现让新月在一天天欣喜的期待中度日。可谁能想到,这个获得的爱微乎其微的少女却奉献了如此多的爱:她爱自己的朋友,爱自己的老师,爱自己的亲人,爱自己的事业。她是最终因得知自己的生母无从寻觅而死去了。在死前,她依旧怀着对爱的向往。

多少年后,新月的生母回来了;多少年后,她的生母和楚雁潮——两个最爱她的人一同在新月的坟前“名祭”。一轮艨胧的新月高高升起,载着这位少女圣洁的灵魂,真主会让她前往天国。祝福她在天国中享受在人世间未曾得到的一切……

第4篇:学生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

精致雕琢的博雅宅,前有玉魔、梁亦清,现有奇珍斋主韩子奇,梁君璧说的很对,只要把玉锁在家里,韩子奇就哪也去不了,甚至可以把刚寻到的体会到的爱情(梁冰玉)丢下。战时抛妻弃子远走异国,奥利弗的死让他意识到没有了继承,他宝贝珍藏的玉将一文不值。玉王?玉痴罢了!

新月,美丽单纯善良的青春少女,积极上进,成绩优异,渴望母爱,心脏病夺走了她的身体,萌发的爱情被宗教信仰束缚,分裂的母爱成了压死她最后的稻草。想起我那离开了人间的大学室友,正值青春年华啊,泪。病痛你不要降临给那些可爱的人

楚雁潮,小心翼翼的师生恋+艰难的事业——申请党员,成为讲师,出版译作,六七十年代,组织要你推迟就推迟,要你搁浅就搁浅。

梁君璧,宝玉说“这些婆子们做姑娘的时候都是珍珠宝玉,怎么一嫁了人都成了死鱼眼睛了”。虔诚的穆斯林教徒,傲慢清高,工于心计,始终没把姑妈当自家人,虚荣自私冤枉老伙计,痛心丈夫出轨,精心策划棒打儿子天星的爱情,阻止新月上学又强横拆散她的爱情,可能一辈子都没尝过爱情的滋味,依然封建的旧思想女性。丈夫出走的那十年在战火中持家撑着门面,也是坚强刚毅。

梁冰玉,从小在家的温暖中长大,独立自主新思想女性。和姐姐正面呛声对质那段也是理直气壮。可是作为母亲为了独立自由抛下女儿十八年也太狠心太自私了点。

天星,娶一个不爱的人(陈彦淑),还要承担起家的责任。

姑妈,鬼子带走了她的丈夫儿子,为博雅宅又当奶妈又当仆人,却没人注意到她已患重病。

第5篇:学生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

高中的时候看的这本书,好多东西都不记得了,但是当时窝在被窝里哭的一塌糊涂,我不知道谁错了,但是没有一个人幸福,每个人都不是坏人,每个人都那么不幸。

梁俊碧错了吗?她很不讨人喜欢,但是她没错,丈夫跟妹妹生了女儿,她无奈之下抚养成人,确给不了她母爱,这个立场,换谁能给爱呢,她有着中国妇女根深蒂固的东西,这让她不可能跟丈夫离婚,那个年代也非常非常少人离婚,他只是一个守卫自己东西的传统妇女,不可爱甚至讨人厌,但是她不是坏人。

梁冰玉错了吗?她有着那个年代的热血和无知,孤身在国外,身边唯一熟悉的就是姐夫,是人都会想依靠吧,在绝望的时候人往往会做出很多丧失人性的事情,她就是在那样绝望的时候成了姐夫的女人,何况那个年代绝对的男权还没有崩塌,二女一夫也不是那么难以接受,她无知不够坚强但是她也不是坏人。

韩子奇这个倒插门女婿,在强势妻子的淫威下本就软弱,他既保护不了爱情也保护不了女儿,做的一切都是偷偷摸摸的,他软弱不男人,但是也不是坏人。

韩天星隐忍 安静 朴实,也因为他的隐忍安静毁了自己的爱情,娶了别的女人,他给不了那个女人爱情,但是他懂得他的好,他总是默默的,他知道新月不是他亲妹妹,母亲不爱新月,但他默默的对妹妹好,他不勇敢 不爷们,但是他很好。

没有一个坏人,但是悲剧就那么不可阻挡的发生了,因为没有一个坏人,不知道把气撒在谁身上,不知道该怎样做能够阻挡这一切,没有一个人做过一件不可饶恕的事情,每件事都有理可依,所以悲剧才那样的不可逆转,让人有心无力。

第6篇:学生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

雁潮在同一个地点缅怀同一个人,我无奈。除了无奈,还能怎样?还能怪谁?

这个玉器家族的兴衰成败,该由谁担责?梁君璧吗?她年少时就作为父亲助手打理家中大小事务,苦苦守着、撑着这个家,她必须看上去镇定冷漠,敛藏起喜怒哀乐、爱恨情仇。她和韩子奇一起重振奇珍斋,让梁冰玉上了学,在战乱年代苦守十年,怎么忍心责怪她?当冰玉指责她顽固不化,指责她自私、世俗时,大概很多人不仅赞同,而且拍手称快。她目不识丁,她不懂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她只知道作为妻子、作为母亲,她要维护自己的小家。她本是俗人,她用俗人的思维处事,又有什么错呢?新月是她妹妹和自己丈夫的女儿,对这个“女儿”她究竟是爱还是恨?她不能控制这种既爱又恨的矛盾心理,只能冷漠。毕竟她只是个普通、世俗的女人啊。

那么,责怪韩子奇,还是那个易卜拉欣?

韩子奇为奇珍斋呕心沥血、忍辱负重。他飘洋过海,和梁冰玉有了孩子,这也许是他最大的错。可是,这完全是他的错吗?在异国他乡,当梁冰玉如飞蛾扑火般追逐所谓的爱情时,当她发现韩子奇并非理想爱人而远走他乡时,韩子奇有选择的余地吗?新月,她的命运由她的出生注定。她那么美,那么善良,却躲不过病魔的追捕,她最是可怜,唯一欣慰的是,她在短暂生命中感受到了爱和被爱的快乐。

谁都没有错,错的是那个时代。如果没有战争,韩子奇不用飘洋过海,也就没有那段孽缘;如果没有文革,韩子奇也不必东躲西藏,梁君璧也不会那样极端。

一段荒谬、动荡的时代毁了千万个本该和睦、幸福的家庭,也毁了本该享有完整人生的男人、女人。

谁才是最幸运、最美满的呢?或许是那位一定能走到终点的吐罗耶定巴。

第7篇:学生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

《穆斯林的葬礼》这是本书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一个对我们来说比较特殊地民族的生活习性,好的事物很少有喜剧结局的。

进入师范读书后,文选老师布置我们每个月读一本书。那时的我是从乡下中学刚考入师范的,中学时代对所谓的文学作品是知之甚少,所以一些文学名著我是非常的陌生。后来经过老师的介绍,我选读了《穆斯林的葬礼》。

美好的事物很少有喜剧结局的,这本书也是的,一个那么好的姑娘,一个北京大学的高材生,为了她的长辈犯下的错误(如果可以说是错误的话)付出了那么沉重的代价,一个如花似玉的姑娘就这样没了,几乎所有的人都在追逐真的爱情,但是没有一个人能得到,无论是韩新月和楚雁潮,韩天星和容桂芳,还有他们的长辈们,韩子奇和他的小姨子(也是他的妻子)梁冰玉,读完以后,被书中的细腻的感情实在感动了,其实我这人本来就有点感情丰富,所以很能够理解作者以及书中的人物的心情,一边是爱情,一边是亲情;一边是悬崖,一边是教义;所谓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凡事不能完美,人格的扭曲还有现实的不如意让人有种既想反抗又没有力气的感觉,这本书里我最佩服的人物是韩天星,是条汉子,为了能让自己的妹妹幸福,即使牺牲掉自己都没有怨言,正因为这样,他和容桂芳分开了,但是他的妹妹真的得到幸福了吗?没有!家里有韩太太这样的家长,其实也不能完全怪她,她没有什么文化,刚开始的光景也很凄惨,父亲的惨死,家境的败坏,都没有击倒这个坚强的女性,可以想象,在梁子奇转头蒲

第8篇:学生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

很久以前,隐约听过《穆斯林的葬礼》这本书,但一看到书的厚度,就望而却步了,后来,学校规定读这本书,耐着性子读完了这本书,却感觉仿佛接受了一次心灵的洗礼。

一本好书,真的可以让人留连忘返。看完《穆斯林的葬礼》,看到最后,泪水止不住地流下来。《穆斯林》给人的是一种感动和遗憾。我不是一个穆斯林,可我深深的喜欢这本书,我不善于评价,但我敢说这本书绝对值得一读。这是一本作者用心写作的书,在阅读的时候,我仿佛真的进入了另一个世界,听不到身边的任何声音,眼前是书中的人,耳中是书中的声,自己的喜怒哀乐,全被牵引着,仿佛走进了一个巨大的电影中,竟然完全忘记了自己的存在。

看多了浮躁的文字,翻一翻这些获奖巨著,感觉脑中一片清新。《穆》的文字维美流畅,文中用于描写景物的文字的比较多,不时地带给人诗一般的意境。作者对人物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的细腻刻画,深深地打动了我。

霍达一个了不起的作家,无论是唐诗宋词还是成语典故,她都能信手拈来,而且运用的惟妙惟肖。读她的小说不仅是一种享受,更能从中了解到许多知识。在《穆》中我看到了许多有关回族人的生活习俗、宗教信仰的细致描写,使我对这个民族、这个宗教有了重新的、进一步的认识,有了想探究的兴趣。

月是个多么善良纯洁开朗的女孩啊。她对每个人都那么好。她对未来的向往,对事业的热爱,都在她的了心脏病后破灭了,她是个没有未来的人。而她并没有自暴自弃,反而更加积极地面对一切,做她有权利做的事。可是命运却从不眷顾任何人,她最终还是带着遗憾,带着她对所爱的人的依恋离开人世,而活着的所有爱她的人,都不得不痛苦的承受这一切。

我们有未来,有生活的权利,因此,我们就拥有一切。热爱生命,善待生活,善待自己,关爱身边每一个人,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延续新月的生命。

第9篇:学生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

多少肺腑之言,都代替不了那悠扬的琴声。一段真情的回忆,一句郑重的承诺,永远不是红尘能隔断的。多少珍贵的东西,如昙花般迅速凋零,但也如昙花般绚丽绽放。新月和楚雁潮的爱情虽然短暂,但那是一段永恒的隔世之情。

楚雁潮深知新月的病情,想用自己的力量去拯救新月。这段凄美的爱情,从一开始就是个错,却也是个对。错在情太痴,对在情挚深。若是爱得早了,便破坏了师生的真情;若是晚了,便永远没有了这段刻骨铭心的回忆。新月,像荷花般圣洁,像桃花般可爱,一个近乎完美的女孩。楚雁潮,像山一样雄峻,像海一样包容,他的才华令人欣赏。小说的情节从新月把楚雁潮误认为是同学,与他用英语攀谈,楚雁潮帮助她提行李的小插曲开始,那时谁也不会想到后来居然在这小小世界中发生了那么多惊天动地的事。多少困难,他们都一起走过,即便楚雁潮的家庭不同意,但是楚雁潮依旧把这件事烂在心底。新月知道自己的身世,突然想起了自己和楚雁潮隔着教门,隔着民族,自己的“母亲”又不同意她和楚雁潮在一起,多少冷嘲热讽,多少如山崩地裂的打击,新月还是在死前念念不忘那个名字 楚雁潮。

谁拿纷事乱了流年,又拿流年乱了红尘。即使知道结局,知道自己身处悲剧之中,但他们依然无悔。一段纯洁的爱情,一句心底的承诺,比多少甜言蜜语都要长久。那是一份心灵的默契,一份天地为之动容的感情。一声来自九天之上,来自九泉之下,来自天地之间,长住在他心底的叹息,挽着如泣如诉的琴声,如孤雁盘旋,久久未散。隔世之情,也是永世之情。

第10篇:学生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

最近读完了《穆斯林的葬礼》,我感动于韩子奇对玉的痴迷,韩新月与楚雁潮的浪漫凄美的爱情,敬佩于梁冰玉对爱情无畏的追求,然而给我感触最深的,确是那个一开始让我气愤,后来让我同情和敬佩的女人——梁君璧。

她用爱的名义用计拆散儿子的爱情,替儿子做了自以为正确的选择,让他一生活在痛苦之中;她用刻薄尖锐的嘴脸对待丈夫,让丈夫过得如行尸走肉;她还坚守着所谓的不与汉人通婚的宗教信条,阻隔了两颗年轻的炽热的心相互靠近,更是断了在重病中女儿的最后一丝念想,加速了这个美好生命的消逝。她自私、刻薄、自以为是,开始的时候我简直对她痛恨至极,我觉得一切的不幸都是因她而起。

但是到了小说的最后,我完全改观了。她是个可悲可怜的女人,一生都不曾得到过爱情。幼时,她忙里忙外为家操劳;少女时顺理成章的嫁给了"奇哥哥",他是亲人,也是一个少女的梦。战乱时,丈夫把家业丢给她,自己带着他心爱的玉远渡重洋。一个没有文化,一直躲在男人身后的女人,是怎样一边抚养孩子,一边守着这日渐衰弱的家业!是靠着这对丈夫的期盼,对这个家的爱,和对生活的希望。然而让丈夫归来,还带着一个女人和一个孩子,女人还是自己从小百般疼爱的亲妹妹!她心里的痛心里的苦又该向谁去倾吐!可是为了这个家,她忍。她忍住痛,咽下苦,也封住了自己的心。

她真的是个可怜的女人,她也有过梦,可是被现实打碎;她也有过光,可是被现实扑灭。她心里的苦,又有谁能懂呢。她也是个可敬的女人,在丈夫不在的时间里,她展现了巨大的勇气和魄力,才堪堪保住偌大的家业;面对亲情和爱情的背叛,她展现了一个女人所拥有的巨大的隐忍,为了让家庭完整,宁愿让自己痛苦。可她毕竟是个有血有肉的人,如何做到完全不介意,即使把痛苦压在心底,总有一些时刻会忍不住的喷薄而出。

她爱丈夫,但也怨恨他;她爱这个家,也埋怨命运的作弄。她终其一生在守望丈夫,守望这个家,她承受了太多太多,我为她心疼,更对她钦佩。

第11篇:学生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

拿到这本厚厚的书时手上沉甸甸的,合上这本书时淡淡悲伤和压抑久久荡在心头。霍达这位伟大的女作家用她淡淡的清新的笔触向人们讲述了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初期开始,一直到改革开放的七十年代末大约六十年间的兴衰一家三代人的爱恨情仇、荣辱兴衰,玉与月向世人展现一幕幕哀伤的爱情悲剧。

质朴无华的葬礼让我认识了穆斯林,从未了解过的宗教与信仰也在这本书中缓缓展开在我的眼前,宗教的传统,政治的交锋,爱恨的交织。

故事的开端从一个虔诚的穆斯林老人带着年幼的韩子奇引出,墓地里楚雁潮缓缓的琴声与天上的新月相交辉映着让这命运的舞台缓缓落幕,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也在场终结了,而当我静静回首书中的一幕幕,‘玉王’韩子奇艰辛的创业,对玉的执着,对感情的无奈,直至死前含泪而终。

有着不同观念的姐妹,迂腐梁君璧为信仰毁掉了儿女的婚姻和爱情,带着新观念大胆追求自由和爱情的梁冰玉是新一代青年的象征,却漂泊他乡;向往美好幸福生活的老姑妈终究守候着一家人直至病死;韩天星和陈淑彦这对被命运硬拼成的夫妻带着悲伤活着;而那个十九岁的花季聪颖美丽的少女韩新月却因先天性心脏病早早凋谢了生命之花,那一轮新月之下,楚雁潮缓缓的拉着提亲……

在文章的最后:‘梁冰玉轻轻地走过去,心里只想着自己的女儿。和那个人一样。暮色悄悄的降临,婆娑树影渐渐和大地融合在一起,满目雄浑的黛色,满目温馨的清香。西南天际,一弯新月出现了,淡淡的,朦胧的,若有如无。’留于我心底的是对未来的一个憧憬,一个新的希望,期待着幸福与美好的明天,正如文中那个热爱生活的早逝少女。

更多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