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间读后感

句文网    发表于:2023-05-13 21:36:15

第1篇:在人间读后感

打开书柜,一排排的书映入眼帘,很多我都读过了,在书柜的最后一排角落里,放着一本不起眼的书,它的名字叫《人间词话》。

书中作者创新性地提出了“境界”说。他认为,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是第一境;“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是第二境;“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是第三境界。借用宋词名句,以抽象为具体,用传统的词话形式和思维逻辑道出艺术的本质特征,甚至人生至理,可谓匠心别具,独出机杼。

这本书除了写诗词,还写到了对人生、理想,充满了警醒与启示,作者一生最注重的是“真”,比如他的脾气秉性,他说过,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无二人之胸襟而学其词,犹东施之效捧心也。只有具备“真”的艺术境界,文学才能“与哲学有同一性质,其所欲解者皆宇宙人生根本之问题。”

著名翻译家傅雷说过:“中国有史以来,“人间词话”是最好的文学批评,开发性灵,此书等于一把金钥匙。”静夜里,月色如水,虫声唧唧,翻开“人间词话”,字字珠玑,读来受益匪浅。

第2篇:在人间读后感

《人间草木》这篇文章的取材,是三种植物:山丹丹、枸杞和槐花。表面上,汪老在写植物,但更深层的,无疑是在展示他的人生价值观。

例如写山丹丹部分,他通过老堡户之口讲出:山丹丹每长一年,便多开一朵花,这多么像人,一年多添一岁!还有这种植物皮实,容易养活。人要活得随遇而安些,不能太娇生惯养了。这部分结尾处,引出流行歌曲的创作者和舞台上的歌星,未必知道山丹丹的这些特性,反而像老堡户这样的农民才懂!

第二部分写的是枸杞。枸杞一生是宝,春天的时候,枸杞头可以当野菜。夏末秋初,开花,可以观赏。随后,便结出果实,可以吃。这么看,有发现乐趣的眼睛,人生才丰富许多啊!

最后部分写的是槐花,莫名其妙的是,关于槐花的,却只有开头与结尾两句。大部分内容都在讲养蜂人的生活故事。其中,讲了花与蜜蜂的关系,养蜂人与蜜蜂的关系,养蜂人与女人的关系,以及女人与家中晚辈的关系。他们的关系只能用微妙来形容。给予与受赠的感觉,很暧昧的,读原文才能体会很深。

人间草木啊人间草木,人间就如草木,好多道理都摆在那里的。去发现它们吧,然后活得通透些,处理好身边的各种关系,这便是人间草木的含义吧!

若用一种食物,用来形容汪先生这篇文章的语言,我想到茶,而且是龙井茶,淡而回甘啊!不信?您读读看……

第3篇:在人间读后感

《在人间》,和《童年》《我的大学》称为高尔基的自传体小说三部曲,也是高尔基的代表作。

这本书中描写了许多性格鲜明的人,有:坚强、正直、心中充满爱的高尔基;聪明能干、善良慈祥的外祖母;独断专行,贪婪、吝啬的处祖父……

在这部书中,高尔基真的是给我留下了很不深刻的印象:

他坚强、努力,会“自谋出路”。在母亲去世、外公破产这一连串打击向他袭来时,他并没有放弃,年仅十一岁的他走向了社会。他当过鞋店伙计、在绘图师家当过学徒、在轮船上当过洗碗工、在圣像作坊工作过、还在工地上三年的监工。这么多见年,他除了承受不属于他这个年龄段的劳动外,还天天受到辱、毒打、陷害和玩弄渐渐地,他开始倦这样的生活,于是,他向往着那纯洁美好的生活。

他热爱读书。为了能够读书,他会冒看打的风险在半夜的时候点看蜡烛去看;他还会去找别人借书看然,在他读书的时候,也有很多人会去帮助他比如:裁缝妻子、“玛尔戈皇后”等。其中玛尔戈皇后”对他的的影为响最为深刻、她会教他阅读的方法,让他去看有意义的书籍。正因此,高尔基对读书的热爱更加强烈。

高尔基是不幸的,但从他步入社会这段历程中,我们可以悟出一个道理:人生中的磕磕绊绊、各种不幸,可能会击垮一个人,也可能会激发他顽强的意志。

第4篇:在人间读后感

这次,我读完了《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的第二部——《在人间》。

《在人间》主要讲了:主人公阿廖沙在母亲去世后离开外祖父家的生活。他在鞋店当过学徒;在姨婆家学习绘图、搞卫生;去船上当洗碗工赚钱;在船上的厨师斯穆雷、裁缝的妻子、“玛尔戈王后”??的帮助下,阿廖沙爱上了阅读,一有机会他就读书,经常在老婆子睡觉时偷看书;他还在圣像作坊里做过学徒,虽然他都经历了各种困难,但最终都风平浪静了,因为它克服了。后来,他怀着上大学的期望去了喀山。 读完的时候,我的感想有很多。当时的苏联那么乱,阿廖沙能这样平稳的生活已经很不错了,我喜欢他坚强的品质;我很讨厌也很反感阿廖沙的姨婆(老婆子),她说话总是带着一种训斥的语气,为人不和谐,比外祖父还坏,她还用木头抽过阿廖沙一顿??但阿廖沙没有记仇于老婆子,该干什么还是干什么,依旧我行我素。我觉得绘

图师人也不错,有时会为阿廖沙打抱不平,他教阿廖沙绘图(画画),他做事很耐心,很讨厌妻子天天向他“撒娇”(为一点小事打抱不平)。在这部曲中,外祖母有时会出现,她没有变,依旧是关心人的,呵护人的,但是我最不喜欢的地方就是老婆子是外祖母妹妹,她总是当着阿廖沙的面大声训斥、奚落外祖母,她凭什么呀,说难听点,就是缺德。

这部曲总体来讲也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等着大家去阅读哦!

第5篇:在人间读后感

这次,我读完了《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的第二部《在人间》。

《在人间》主要讲了:主人公阿廖沙在母亲去世后离开外祖父家的生活。他在鞋店当过学徒;在姨婆家学习绘图、搞卫生;去船上当洗碗工赚钱;在船上的厨师斯穆雷、裁缝的妻子、“玛尔戈王后”的帮助下,阿廖沙爱上了阅读,一有机会他就读书,经常在老婆子睡觉时偷看书;他还在圣像作坊里做过学徒,虽然他都经历了各种困难,但最终都风平浪静了,因为它克服了。后来,他怀着上大学的期望去了喀山。读完的时候,我的感想有很多。当时的苏联那么乱,阿廖沙能这样平稳的生活已经很不错了,我喜欢他坚强的品质;我很讨厌也很反感阿廖沙的姨婆,她说话总是带着一种训斥的语气,为人不和谐,比外祖父还坏,她还用木头抽过阿廖沙一顿。但阿廖沙没有记仇于老婆子,该干什么还是干什么,依旧我行我素。我觉得绘图师人也不错,有时会为阿廖沙打抱不平,他教阿廖沙绘图,他做事很耐心,很讨厌妻子天天向他“撒娇”。在这部曲中,外祖母有时会出现,她没有变,依旧是关心人的,呵护人的,但是我最不喜欢的地方就是老婆子是外祖母妹妹,她总是当着阿廖沙的面大声训斥、奚落外祖母,她凭什么呀,说难听点,就是缺德。

这部曲总体来讲也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等着大家去阅读哦!

第6篇:在人间读后感

《至味人生》从妈妈的味道开始,从贫乏的年代开始,从童年的酱就是菜本尊开始。过年的粘糕腊肉。山西的面条、饸饹、拨鱼儿、剔尖儿以及过年的饺子。菜汤拌米饭,一切不能拌饭的菜,都是耍流氓。安庆的炒米。不同地域羊肉汤的争论。中国的魔蛋,吓坏老外。一碗蛋花汤一辈子味蕾的记忆。各地特色豆腐干。年夜饭,七个碟子八个碗,爆米花。吃荠菜。弯腰青大萝卜。延吉冷面。无腾斋小馆文人特色,琴棋书画配紫姜黑鱼的麻到打颤。风生水起的双井桥的四川仁火锅。京都苏氏牛肉面的饭馆。甘家口柴氏牛肉面。北京白塔寺涮羊肉。专奔‘一道菜’。白菜苔红菜苔,萝卜白菜各有所爱。重庆小面。特色菜口味菜的区别,特色菜名字美,口味菜中吃。洋快餐汉堡包。虾和螺狮壳。江北水煮鱼。郭兴兰的北京卤煮。翠清湘菜。老祖宗手艺北京爆肚。1900-1999年代标志菜。北京小吃……

作者一路吃来一路写着,于食物和人、食物和家、食物和乡愁的记录,中国美食的精深博大。

第7篇:在人间读后感

读了太宰治的《人间失格》,感受颇深,似懂非懂。

这本书以手札的形式表现了太宰治的内心独白——一个渴望爱又不懂爱的“胆小鬼”。只不过将故事的主人公换成了一个叫叶藏的青年。

面对世人,叶藏总是怕得发抖。他无法理清人类生活的头绪,他将懊恼暗藏于心,一味地掩盖自己的忧郁和敏感。所以他常常用滑稽搞笑来掩盖自己内心的恐惧。

他生来就是是一个孤僻的孩子。他曾想过结束自己的生命,但都被救了回来。在成长的道路上,叶藏只交了两个朋友,但交友不慎,同他们走上了歪道。

但最后叶藏顿悟了。梅勒斯请求他的朋友作为人质等待他赶赴刑场。如果梅勒斯没有回来,那么他的朋友将替他而死。但梅勒斯最后冒着风雨赶到了刑场。

叶藏也从这个故事中找到了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他开始慢慢接受这个世界,至少他可以与别人交流了。

太宰治曾说过:“胆小鬼连幸福都会害怕碰到棉花都会受伤,又是还会被幸福所伤。如今的我谈不上幸福,也谈不上不幸。”

这就是《人间失格》。在这里,人性的丑陋和虚伪,无可遁形。

第8篇:在人间读后感

在阅读《人间失格》之前听说了太宰治的这句话,究竟要是怎样,才会让一个人连以人的身份存于世界都觉得抱歉呢?

开篇的叶藏从小扮丑角讨好家长和亲人,刻意出丑来讨好家人,用耍宝等方式意图逗乐别人,他是个想要被关注的孩子,但又因为自已与这个世界的不同和格格不入,所以才用这样的扮相来伪装。

在他一生中,或许就是戴着面具负重前行,在自已意识里时刻害怕自已的面具会被摘下。

这样算是活过吗?或者因为从未真实过,所以并不算真正活在世上,于是这种从未存在于世的想法也让自已沉沦堕落。让自己觉得丧失为人的资格。

每个写作的人,多少都在作品里把自已写进去了,他们并不刻画世界,他们只刻画自已,听说这部作品完成的当年,太宰治便投水自尽了,或许是交代完了,差不多了也就无所谓了吧,有太多书成之后便选择自尽的作家比比皆是,之前台湾作家林奕含的自杀或许也是生命无法再承受重量。

而我们,这些存于世的人们,是不是也有必要再一次去拷问自已,是否曾经真实地生活过?

第9篇:在人间读后感

著名学者陈之藩在青年时,胡适先生给了他一张四百美元的支票,帮助他在美国留学。陈之藩后来有了钱就立即还给胡先生,并写了一张致谢信。胡先生受到信后,又回信说:“你不用这么着急把钱还给我。我借出的钱从来不盼望收回,因为我知道我借出的钱总是‘一本万利’,永远有利息在人间。”……

我看完这篇短小精悍的文章后,感触很深。“永远有利息在人间。”这句话说的太好了。一个人尽然把钱财、私利看得如此之淡,真令人钦佩。而现实生活中却与这恰恰相反。人们为了自己的利益,为了自己的钱财,到处行骗,甚至有的还要谋财害命,为达到自己的目的而不择手段,把钱看得比自己的命都重要,这样的人真是让人不可理喻。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胡适先生借钱于别人,却不期盼别人还钱于自己。他是真正做到了“把钱财看作身外之物。”人身在世,有这样宽大般的心胸,如止水般的心境,才能摆脱凡俗,昭如日月,使自己不受尘世间的感染、污浊。只有像胡适先生这样大公无私的人才能受到人们的敬佩。

第10篇:在人间读后感

一月,老师给我们发了阅读台历。我迫不及待的把这珍宝放进了书包,心里有按耐不住的喜悦。一回家就把它放在了书桌上。

接着,我翻开了《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这本由著名作家高尔基所做的.经典自传。津津有味的品了起来。这本书十分好看,十分有趣。很具有故事情节,里面生动地再现了高尔基那时并不富裕的生活。目睹了人性的丑恶。其中调皮捣蛋的阿廖沙(高尔基),善良温柔的祖母,脾气暴躁的祖父,为了家产弄得鸡犬不宁的舅舅们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些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描写得十分传神,十分动人。

这本书记述了高尔基从小到大的人生经历,从年幼时的工作到大学生活的风风雨雨,高尔基和所有人都是一样,有过错误。可他端正了自己对待事物的人生态度,他和所有人一样,身上划了数不清的伤痕。可是他的勤奋、好学改变的他的命运,使他的缺点变成了优点,变成了一只破茧而出的蝴蝶,受万人瞩目。他告诉了我们:不管在任何情况下,都要坚持不懈,要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千万不要向困难低头!

第11篇:在人间读后感

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境界分为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有我之境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为多,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王国维先生最崇尚的乃是自然、朴素之美,莫与之争。境于一字中。“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闹”字写出了花开得热烈,阳光下的灼灼其华。所谓只是一字,便尽显风流。“云破月来花弄影”,著一“弄”字,而境界全出矣。“弄”字好似柔情倾泻,浑然天成,极其自然。千古壮观之境界,求之于词,唯纳兰容若塞上之作,如《长相思》之“夜深千帐灯”。

山水之程,路途遥遥,行迹千里,夜色深深,千帐之灯尤为壮观美丽。帐内之温暖,夜色之融融,看似温情脉脉,却又是怎样的酸楚。王国维先生以为,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西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人间词话,词话人间,先生之风,境阔言长,再读此书,感悟愈深。

第12篇:在人间读后感

早都听说,《人间有情天》是一本非常令人热血沸腾的书籍,这也让我情不自禁的走进这个世界。

一个12岁的小女孩儿,非常的聪明,可是他的父母都是智障者。与众不同的父母,给这个小女儿带来的是更多的尴尬和孤独。但是他有一个非常能干的外婆,无时无刻的照顾她,关心她。可是外婆突然的去世给人小女孩儿上造成了巨大的压力,也让她从此彻底崩溃了。她决定离开自己的家乡和姨妈一起去城市去生活,可是去之前一场暴风雨击醒了她,她感受到了父爱和母爱的伟大。决定留在家里享受这份美好的、青涩的阳光雨露。

读完了这一本书,我认为这个小女孩儿非常的勇敢,坚强,让我学到了,不管我们的父母怎么样,他们的爱都是无限的,我们要尊重孝敬父母长辈,也让我懂得了父母的爱很伟大。

这本书让我懂得了父母对我们所做的任何事都是他们对我们的丝丝关爱。没错,就像虎娃的妈妈一样,虽然她不能使自己像别的母亲一样精明,但外婆说过:虎娃,你妈或许是个心思简单的人,但是她的爱也很简单,就像急速流动的河水一样,轻轻松松地从她的心里流出来。

爱是什么?爱是永久不变,爱是无微不至;爱像什么?爱像火红的太陽,爱像宽广的大海;爱是谁的?爱是伟大的父母的,也是我们自己的。

“人间有情天”这情天正是在爱的基础上,都要接受爱和给予爱,才能享受人间的晴天,爱生活、爱父母、爱自己、爱家人、爱身边一切美好的事物,人间处处有情天。”

第13篇:在人间读后感

《在人间》讲述的是主人公阿廖约从童年的稚嫩逐渐成熟的过程,也是走出外祖母的羽翼,尝试飞翔,走向社会的历程。当时的俄国依旧是沙皇统治,奴隶制刚取消不久,被解放的奴隶们仍在贫困饥饿中煎熬。在黑暗,辱骂愚昧的社会泥潭中发酵着人性的味道。有像外祖父和作坊的店伙计那样厚颜无耻,用欺骗来赢取利益的人;也有像外祖父母的妹妹那样斤斤计较,损人利己目光短浅的碎嘴小人;也有像外祖母那样用上帝的光辉照耀着心灵,所说的所作的,一切如同春风一样温暖明亮;也有像厨师斯穆雷和作坊中制作圣像的人们那样在丑陋污秽的外表下仍有一颗等待真情召唤的心。

在这浑浑噩噩的天地间生存,在这浊臭的污泥中浸泡,书本给了阿廖约时刻清醒并保持人格高洁的信念,这种信念将阿廖约笼罩,他说这是一种透明的,外界无法干扰的云雾,也就是这种保护膜使他免受很多容易传染的污秽与可恶事情的影响,避免了生活里各种致人于死命的素质的侵扰。我想这种信念不是一味的奉承上帝,忍辱偷生,也不是与世隔绝,以只求保持自己的清洁为目的的狭隘,而是一种具有力量的光照,他能洞穿所有人的心灵,驱逐黑暗的阴影,形成一股旋风,席卷这篇沉睡太久广袤的原野,向沉睡的人们呼唤一个光明的世界。

这本书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第14篇:在人间读后感

在这个星期,我看完了高尔基的第二部自传体小说《在人间》。让我记忆深刻。高尔基的第二部自传体小说《在人间》说的是高尔基为了生活而要在鞋店、姨婆家和轮船上工作。除了他的外祖母、外祖父、玛尔戈皇后这些有文化、有教养的人以外,在身边的都是那些低俗、爱吵架、背地里说人坏话的小市民。 生活圈子的狭小让高尔基周围的人都不懂书籍的好处,总在抑制他看书的欲望,我十分佩服高尔基的毅力和恒心,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仍对书本爱不释手,不理会别人的反对而做自己认为对的事。“真理永远掌握在少数人的手里”,高尔基就是这少数人中的一个,因为他经历了许多事情,还阅读了许多书籍,包括生活这本难琢磨的书。 我羡慕高尔基灵活、流畅的思维,随时随地就能吟出一首小诗来表达自己内心情感。当然,这当然是他的外祖母的功劳。高尔基的勤奋、毅力和恒心,还有他高尚的外祖母、外祖父也撑起一个天堂吗?天堂虽与人间只一线之隔,但却大不相同。有的人家有万卷书,却不能灵活应用;有人做乞丐,却也能读好书,学到不少的知识。人间与天堂是人心的两个表现,被凡尘俗世所污染的心就是人间;反之高洁的心灵就如鸡群中的鹤,与众不同,成了天堂。只要肯学习,脚踏实地,人间也会变成天堂。 高尔基的第二部自传体小说《在人间》让我感受到了阿廖沙走上社会的艰辛经历,让我感受到了旧社会底层人民的痛苦,同时反衬了阿廖沙的坚强。《在人间》是本永不落架的好书。

第15篇:在人间读后感

《人间词话》是王国维所写的一部文学批评著作。而王国维是中国近代杰出的学者,在中华书局精装本《人间词话》上这样评论:“晚清以来影响最大的词学美学著作。”可见《人间词话》的地位之高。第一次知道王国维先生是在高中老师说“词有三种境界······”的时候,但高中忙于刷题中,根本没时间看,后来在河北卫视的中华好诗词的节目上听到《人间词话》,在图书馆找了一下,却看见里面的文字,畏难放下。最后在老师布置作业的时候,才将其看完。现代文学家郭沫若曾说:“在近代学人中,我最钦佩的是鲁迅和王国维。”他还说:“他(王国维)留给我们的是他知识的产物,那好像一座崔巍的楼阁,在几千年的旧学的城垒上,灿然放出了一段异样的光辉。”可见王国维先生的影响之大。

《人间词话》是在王国维接受了西洋美学思想的洗礼后,以崭新的眼光对中国旧文学做的评论。表面上看,《人间词话》与中国相袭已久的诗话,词话一类作品的体例,格式,并无显著的差别。然而事实上王国维却为这种陈腐的体式注入了新观念的血液,而且在外表不具理论体系的形式下,曾为中国诗词之评赏拟具了一套简单的理论雏形。王国维的《人间词话》在中国近代文学批评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也是晚清以来最有影响的著作之一。

更多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