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开始读郗海飞的《城市的表情》是因为被书名所吸引。城市总会带给人们无限的幻想,我们成长的足迹,有城市变化的烙印。而城市又是以一种怎样的表情呈现呢?怀着这种疑问我翻开了这本《城市的表情》。
本书涉及面广,具有明确的针对性和宏观通达的大视野,有很高的审美品格与品评水准,坦诚地抒发了作者的真知灼见。既有尖锐的评述,也有轻松的散文,既有生动的访谈和兼顾学理与历史的议论,亦有对城市以及城市文化的今昔回顾和瞻望。
随着他在书中的描述我可以体会到作者在游览过程中的感受。比如在古城巴黎,城市中尽管没有摩天大楼和宽阔的街道,但古老的街区,宁静的乡村,除了生活的高水准与便捷以外,至今依旧如传说般的美丽动人。街上的人们衣着洁净,热情礼貌,从容而友善,矜持而节制。在公共的场所,人人顾及并尊重他人的感受,绝无人大声喧哗与招摇,国内常见的挤车夹塞儿等毫无秩序的情形,是绝对看不到的。我不能想象那是怎样的宁静与惬意。但在国内我们的确看到了高楼大厦和宽阔的马路,但我们也看到了攀附在栋栋高楼之上的密密麻麻如牛皮癣般的广告,看到更多的是毫无秩序且肮脏的马路,以及许多冠之以艺术与文明象征的城市美化物。
人的眼睛就像是一对自动的搜索器一样,总是处于寻找状态。住在大城市里的人通常都有过这样的感觉,眼睛明明是看到了很多东西,但却好像什么东西都没看到,空空洞洞的,这就是某些城市里的景色给我们视觉带来一种污染。
在对待历史建筑与新建筑建设方面,建筑和城市应当具有时代之貌20xx年10月落成的苏州博物馆新馆位于苏州古城北部历史保护街区,与拙政园和太平天国忠王府等重要的历史建筑相毗邻,新馆建筑群设计借鉴了苏州古典园林风格,新馆建筑群在现代几何造型中体现了错落有致的江南特色。深灰色石材的屋面和墙体边饰,与白墙相配,与周边古建筑和谐共处,为粉墙黛瓦的江南建筑增加了新时期的内涵,成为展示传统苏州和现代苏州文化传承与发展的载体,保存并创造着历史。个中深意,非常值得我们去研究和学习。
作者在这书中指出我们对于城市景观里种种不尽如人意之处的地方往往进行一些修补与改造。而对于这些修补和改造仅仅是纸上谈兵。因为我们现在存在的问题过多且又一时无力改变,于是无奈中只好选定一个目标作为靶子,令学子们实施无望的改造;或者干脆虚拟一个目标与题目,依了各自的眼光,狠狠的在纸上描来画去的推敲。
同时作者还指出大屋顶、房顶上硬加小凉亭等等,其实仿古的样式是没有必要的。在一个城市里应有不同历史时期的建筑及街区融合共存,这样才能显示出城市的自然发展进程。只要对历史做了充分的保护,就可对现代化进行大胆的追求。这样,城市文脉也就得到了很好的延续和传承。
本书阐述了从中国实际出发,面对城市建设过程中,我们的城市,理应是一座“可爱的城市、和谐的城市”,在文化生活的内容与节奏上,它既应有满足迅即需要的、方便的文化快餐,同时更要有具备多样风格的文化正餐,从根本上提升城市与文化的品质。
城市表情是城市文化的积淀,是城市内涵的外在表达。每座城市都拥有而且应该拥有各自固有的、独特的“表情”:北京四合院的悠然亲切,上海里弄的小资情调,杭州西湖的秀美动人,沈阳城的豪放朴实等等,这些个性化的城市表情深深烙印在每个人的记忆里。但是,一座城市的内涵显然要更加博大和深沉,它代表着所在区域的历史和文化的传承,代表着城市文化的.精神实质。不同的城市,因为地域、气候和风俗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的地方文化和建筑,而融合于环境、融合于生活、有自己独特文化氛围的建筑,构成了有丰富变化而又独特的城市“表情”。
城市如人,不同的城市应该具有自己与众不同的城市“表情”。它来自城市清晰自然的历史发展脉络,来自昨天与今天融洽的衔接。建筑文化是继承、延续、发展的产物,我们应从先人给我们留下来的宝贵的城市遗产中,不断发掘它的积极一面,透过具体的传统形式的运用,深入到文化层面,追求在视觉审美表面下的艺术与文化内涵,对传统建筑的空间韵律、审美意境以及“天人合一”的自然观等等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进行神似的借鉴,将其作为今天城市建设的发展源泉。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勇于创新,使城市保持与时代对应的风貌,只有这样,才能使城市的文脉得以良好的继承和发展,才能使城市保持自己的特色并焕发出新时代的优美的“城市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