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廉颇蔺相如读后感
这一篇除了写廉颇、蔺相如外,还写了赵奢、赵括父子及李牧。
廉颇成名最早,在赵惠文王十六年时就因大破齐国而被授为上卿。蔺相如次之,因在完璧归赵一事中表现出来的勇气与智慧成名,被赵王拜为上大夫。完璧归赵的故事应该很多人都熟悉,记得中学课本中学过,这里不再赘述。基本上就是秦国给赵国制造麻烦,以找借口攻赵。蔺相如舍身帮处于弱势的赵国挽回了面子,也使秦国暂时不好意思打赵国。
不过,一个国家会不会挨打不是光靠某个人或某些人的勇气就能决定的,最终还得靠实力说话。这件事后不久,秦国举兵伐赵,攻下石城,第二年又攻赵,杀二万人。然后秦王派使者传话邀请赵王在渑池相会谈谈两国友好建交的事。赵王畏惧,不想去,廉颇、蔺相如都说“王不行,示赵弱且怯也”赵王只好去了,蔺相如随行,廉颇送他们,并说:你们这一去,估计路上行程加上面见秦王商谈礼毕再回来,应该不超过三十日,如果三十天还没回来,“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这话说得很是老成持国,不过不知道会不会对赵王有所得罪。
这一行,蔺相如再次表现出外交智慧与勇气,在酒席上与秦王针锋相对,秦王借洒意要赵王弹瑟助兴,蔺相如则请求秦王击缻“以相娱乐”,秦王怒,不许,蔺相如近前跪请,秦王仍不同意,相如拨剑以自刎相逼,秦王左右欲杀相如,被相如怒目瞪回去了(这个,大概是因为相如离秦王较近,投鼠忌器吧),秦王不得已敲了一下缻。为什么双方要为这件事这么较真呢?因为双方都有史官在场,对赵王为秦王弹瑟助兴,秦王为酒宴击缻作乐都是要一一记录在案的,事关国家体面,不能马虎。后来秦之臣提出“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蔺相如答曰“请以秦之咸阳为赵王寿”,这个有点过分了,想要秦都给赵王的生日礼物。“秦王竟酒,终不能加胜于赵。”直到酒席结束,秦王都不能在气势上胜过赵国君臣。其实最后这句最关键:“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
这一顿鸿门宴后赵王与蔺相如等一起回到赵国,“以蔺相如功大,拜为上卿”这没什么问题,问题出在后面一句“位在廉颇之右”,廉颇不服气了,认为自己为大将,有攻城野战之功,蔺相如不过靠口舌之争立功,再加上蔺相如出身卑贱,廉颇耻于居其之下。蔺相如知道此事后,对廉颇种种回避,以免与廉颇发生冲突。蔺相如的舍人不理解,认为蔺相如懦弱,纷纷请辞,蔺相如解释道:我在强大的秦王面前尚且不曾畏惧,难道会惧怕廉颇吗?躲他只是因为“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害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岂不会让亲者痛仇者快吗?廉颇听说了蔺相如的话,幡然悔悟,于是去蔺相如家负荆请罪,然后就出现了将相和的一幕。然后廉颇兵伐齐、攻魏,得胜还朝,蔺相如也带兵攻齐,“至平邑而罢”。
嗯,这段将相和有点戏剧化了,蔺相如那句“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害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是否有点过于目中无人了?感觉廉颇与蔺相如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就想把赵国的家当了一样,赵王知道此事会想到什么?赵平原君又怎么想?……好吧,也许是我想多了。
写完将相和一幕,司马迁掉转笔头写赵奢的发迹。赵奢是赵国的田部吏,收税的官儿。曾经因平原君家不肯交租税而按律杀了平原君家管事的9人,平原君怒,要杀了赵奢,赵奢说了一番道理让平原君不但不记其仇,反而“以为贤,言之于王”推荐给赵王,赵王任用赵奢“治国赋”从而“国赋大平,民富而府库实”他那一番道理其实很浅显,完全不深奥,大概意思就是:您平原君是赵国的贵公子,若现在纵容家臣则国家的法律就被削弱,法律被削弱则国弱,国弱则诸侯加兵,诸侯加兵就无赵矣,赵国没了,还有你平原君的荣华富贵吗?反过来,“以君之贵,奉公如法则上下平,上下平则国强,国强则赵固,而君为贵戚,岂轻于天下乎?”
这话说得,……义正辞严,有点像教育小学生,让我觉得,很佩服平原君的容人之量。我发觉吧,平原君经常很没面子地被别人教育,或者是教训,上次在《平原君虞卿列传》里他就被门客教育了一番后才忍痛杀了取笑跛子的小妾,感觉上平原君是一个性格稍微有点懦弱的老好人,不过他在《范雎蔡泽列传》里面对秦昭王的威逼还是表现出了足够的气节。
继续说赵奢。后来秦伐韩,赵王连问廉颇、乐乘,都说道路险狭,难救,最后问赵奢,赵奢说:“道路险狭,譬之犹两鼠斗于穴中,将勇者胜。”于是赵王派赵奢带兵救韩。这次战役写得很详细,过程就不细说了,总之就是赵奢领兵救韩赢了。结果是“赵奢于是与廉颇蔺相如同位”。
这次战役结束四年后,赵惠文王死了,赵孝成王即位。赵孝成王七年,秦与赵在长平对阵,这时候赵奢已死,蔺相如病重,赵派廉颇出战,刚开始时秦数次打败赵军,然后又多次挑战赵军,廉颇固守不出,赵王听信秦军间谍的挑拔,临阵换将,让赵奢之子赵括代替廉颇领军。
写得太长了,剩下的下一篇再写。到这里为止,廉颇、蔺相如的戏都还没完,他们后面还有很多表演,暂时无法给他们一个评价,反倒是赵奢的人生走完了,可以盖棺定论了,但是赵奢的戏又太少,看不出多少个性,主要就两点:一是执法严格,二是待兵亲厚。
第2篇:廉颇蔺相如读后感
书轻轻的已经合上很久了,可是书中蔺相如的智慧和大度却在我的脑海里挥之不去。门客蔺相如在“完璧归赵”、“渑池相会”的故事中,勇敢机智的与秦王以牙还牙,毫不退让,立了大功,于是,赵王将他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上。廉颇听后非常生气,便四处扬言:“如果我见到蔺相如,就一定要侮辱他一番。”蔺相如知道后,便不和廉颇见面,最后廉颇知道了实情,便负荆请罪,最后,蔺相如和廉颇成为了好朋友,一同辅助赵王成就了霸业。
读完了这本书后,我感悟出了一个道理:人要团结,要多为自己的家、自己的国家的利益着想,而不应该只顾及自己的私人恩怨。
第3篇:廉颇蔺相如读后感
在这个假期,我读了许多有关中国历史的书,其中我最喜欢的便是《史记故事》这本书。读了这本书,让我知道了中国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时也让我了解了这位汉朝的司马迁。
司马迁用他那根生花妙笔,写下了许多耐人寻味的故事。比如:“卧薪尝胆”“鸿门宴”“晏子使楚”“项庄舞剑,意在沛公”……这些故事不仅精彩有趣,还为我们打开了一扇了解历史的大门。
在这些故事中,我最喜欢的故事是《廉颇、蔺相如的故事》。
本篇文章通过讲述“完璧归赵”“渑池会面”两个故事,有声有色地描绘了他面对强权而无所畏惧的大无畏精神,以及机智与果敢。又通过“负荆请罪”表彰了蔺相如“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的高尚品格。
而廉颇居功自傲,心胸狭隘,对蔺相如不服气,但是他一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就立即改正,背着荆条去认罪,这比战场杀敌需要更大的勇气,因而受到人们敬佩。而文章用了大量笔墨写了赵括取代廉颇,使赵国大败秦国,又写了楚国想挖走廉颇,都很好地说明了廉颇的武艺高强,及对赵国的用处很大。在楚国有了更好的生活,可廉颇却说想指挥赵国的军队,体现出廉颇的忠诚,最后廉颇死在了楚国。
读了这篇故事,我真正明白一个道理:只有无所畏惧、机智勇敢、知错就改、忠于祖国才是真正的伟人。
第4篇:廉颇蔺相如读后感
读过《廉颇蔺相如列传》的人往往为蔺相如机智勇敢的胆识和顾全大局的精神所感动,也为廉颇知错就改的态度和“负荆请罪”的行动而赞叹。多少年来,他们的事迹一直脍炙人口,传颂不衰。
然而,令我不解的是,赞廉颇、蔺相如者大有人在,而故事中的另一位主要人物谬贤却很少被提及。惊诧之余,感到有点不平。
读过这本书的人都明白,蔺相如是谬贤推荐给赵王的,没有谬贤,蔺相如恐怕就无缘会见赵王,出使秦国,恐怕也谈不上为维护赵国的尊严而崭露头角,显露才华。诚然,相如不辱君命,廷叱秦王,愿以“头璧俱碎”,敢于“跪请击缶”,使“完璧归赵”,“华丽而归”,其功可谓大矣。但是此功同谬贤的推荐分不开,可以说“完璧归赵”有蔺相如的一半也有谬贤的一半。特别是在当时的社会,真正“脱颖而出”的能有几人?在特定的情况下,没有伯乐,就没有“千里马”;没有谬贤,哪会有蔺相如?徐元直推荐诸葛亮,一直传为佳话;王亚南之识陈景润,也已成为美谈。而谬贤之举蔺相如,自也应该大赞特赞。俗话说“慧眼识英雄”。“慧眼”的可贵就在于一个“识”字。谬贤确实“别具慧眼”能“识”相如之才,并能“替人才开路”,把蔺相如这个人才推荐给赵王,这实在是了不起的。如果“功劳簿”上的`名次有先后之分,那么,我认为,谬贤第一,蔺相如第二。
谬贤第一,不但是因为他能“识”、能“荐”相如,而且还因为他在向赵王推荐之时,能扬相如之长,不避自己之短,并敢于以己之短来衬托相如之长。这就更加可贵了。为了荐贤,为了让贤才为世所用,为了赵国的荣辱安危,谬贤不计一己之利害,勇于在赵王面前揭“短”,敢于把自己的“短”同相如的“长”对比,肯定相如是“勇士,有智谋,宜可使”。试想,没有一点为人才铺路、开路的决心和勇气,没有爱才、荐才、用才的强烈意愿,能这样吗?世人都赞扬春秋时期的祁黄羊,说他“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这自然有道理。而谬贤的举才不瞒隐私,不避短,那就更难了。要不是谬贤这样极力推荐,赵王能否“召见”蔺相如,那也很难说呢!
“慧眼识英雄”可贵;“舍己荐英雄”更可贵。谬贤既具“慧眼”又能“舍己”,善“识”又敢“荐”,这就是我特别要赞他的原因。
第5篇:廉颇蔺相如读后感
司马迁写《廉颇蔺相如列传》,顺便记录了许多发人深思的历史故事。赵惠文王任人唯贤就是很值得后人钦佩和效法的。
赵国得了和氏璧,强秦发书欲用十五城易之。在给还是不给正处两难且无人可为合适的使秦人选之际,宦者令缪贤举荐了他的舍人蔺相如。一个宦官头目的门客,其地位之低下不言而喻。但是赵惠文王在初步了解了缪贤举荐的理由之后,亲自招见了他,经过一番考察,遂决定派其携璧使秦。蔺相如不辱使命,完璧归赵。赵惠文王任其为上大夫。渑池会上,身无缚鸡之力的蔺相如蔑视秦国君臣,以牙还牙式地逼着秦王为赵王击缶,用“献咸阳为赵王寿”。凭着满腔爱国热情和自身的勇敢机智,扞卫了国家的尊严。之后赵王更是委以上卿之任,位在老将军廉颇之上。
赵奢为田部吏,官不太大,但他不畏权贵,依法治税,敢跟平原君较劲。当然平原君毕竟也是一代贤人,为赵奢义正辞严的申述而折服,并将其荐与赵王。赵惠文王用其治国赋。秦伐韩,军阏与。惠文王问廉颇,问乐乘,能不能救?都说太远太险,难救。及问赵奢,却说道险就好象两只老鼠斗于穴中,勇者胜。于是惠文王就派赵奢为大将率军出征,结果大破秦军。而有在这次战役中,有一个叫许历的军士,因为敢于抗令向赵奢进言并被采纳,为这次战役的胜利做出了贡献。事后赵惠文王封赵奢为马服君,并将许历从一个普通军士提拔为国尉。
从这几件事情里头,我们可以发现,赵惠文王用人有几个与众不同之处。一是不看重被举荐人的出身——地位——和资历,而只注重他是否贤与能;且唯贤唯能是用。二是不光听举荐人怎么讲,还得亲自考察一番,通过考察证实了举荐人所言不虚,就大胆使用。三是实践证明了被用之人确属贤能之士,就不断地委以重任,让其在更重要的位置上发挥更大的作用。因此赵国在惠文王时代是当时少有的敢和强秦抗争的国家之一。我们不得不承认,即使到了今天,赵惠文王任人唯贤的故事仍然对我们具有非同寻常的启示。
本文标题:廉颇蔺相如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