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傅雷家书》读后感
“人的一生难免会遇到磕磕碰碰,而这些坎坷正能磨炼我们的意志,使我们的生活不会像死水一般平平淡淡,波澜不惊,这种生活是无味的,也毫无意义可言。要保持极高的修养,平静、坦然地面对,保持一颗达观、向上的心。”
这是《傅雷家书》中的一段话,一封封书信,漂洋过海,传达出难以割舍的父子之情。傅雷在信中这样写道:“长篇累牍地给你写信,不是空唠叨,不是莫名其妙的gossip,而是有好几种作用:第一,我的确把你当作一个讨论艺术,讨论音乐的对手;第二,极想激出你一些关于青年的感想,让我做父亲的得些新鲜养料,同时也可以间接传布给别的青年;第三,借通信训练你的,不但是文笔,而尤其是你的思想;第四,我想时时刻刻,随处给做个警钟,做面‘忠诚的镜子’,不论在做人方面,在生活细节方面,在艺术修养方面,在演奏姿态方面。”贯穿全部家书的情意,是要儿子知道国家的荣辱,艺术的尊严,能够以严肃的态度对待一切,做一个德艺兼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
在这本书里,我看到了一位值得钦佩的父亲,他教儿子要做一个谦虚谨慎,热爱祖国的人,甚至让儿子立下三个原则:不说对不起祖国的话,不做对不起祖国的事,不入他国国籍。但他并不是古板地教育儿子,而是以身作则,循循善诱,在傅聪遇到挫折时,他通过鼓励让傅聪爬起来,勇敢地向前。在傅聪犯错误时,他并没有发怒或者包容,而是告诉傅聪,正视错误,用理智分析,彻底感悟。而当傅聪取得成就时,他会送上祝贺和赞美,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在对傅聪音乐的教育上,他有时以父亲的身份给他指导,比如先强调注重技巧,而后反复要他真正领悟音乐本身,有时他又以朋友的身份跟他交流。我觉得他的教育方式是优秀的、是成功的。相反,中国的一些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过于迫切,却又未采取恰当的方式,他们有的盲目崇尚“棍棒底下出孝子”的做法,有的采取“打压式”教育方式,还有的盲目跟风……殊不知,这样只会让孩子饱尝辱骂、拳头的滋味,在恐惧的压力下成长,我想这些人真应好好地读一读《傅雷家书》。
此外我也从这本书中学到许多人生道理,比如“一个又一个筋斗栽过去,只要爬起来,一定会逐渐攀上高峰,超脱在小我之上,心酸的眼泪是培养你心灵的酒浆。不经历尖锐痛苦的人,不会有深厚博大的同情心。”是的,跌倒也并不可怕,最重要的是要有爬起来的勇气。
这朴实的家书,却有着深邃的父爱,深远的教育意义,实在让人感叹!
第2篇:《傅雷家书》读后感
一封封家书跃然纸上,仿佛听到了他们之间在对话,似乎我是一个躲在角落里侧身倾听的第三者。这些内容真的极大地满足了我的内心想要父母管束,教育的渴望,也填补了我对知识家庭教育的另一种认识。
我出生在一个缺乏书香气息的家庭,也以放养的方式成长着。从没有什么所谓的家书,知识的灌溉,修养的培养之类的存在。回顾过往,好像都是自己一个人在经历,在摸索,在成长。父母只是尽他们力所能及的一切帮助我,更多的还是要我自己去塑造,去培养,去提升。
之后,我发现,阅读是一个很好的路径,我能从书本中找到有价值的思想,挖掘到深刻的哲理,体味到他人的人生,从而确立我自己的思想立场。
如果我没有读《傅雷家书》我就错过了一幕幕父母与子的对话。
傅雷在给傅聪的信里这样说:"长篇累赘地给你写信,不是空唠叨,不是莫名其妙的说长道短,而是有好几种作用的。第一,我的确把你当作一个讨论艺术,讨论音乐的对手;第二,极想激出你一些青年人的感想,让我做父亲的得些新鲜养料,同时也可以传布给别的青年;第三,借通信训练你的不但是文笔,而尤其是你的思想;第四,我想时时刻刻随处给你做个警钟,做面"忠实的镜子"。不论在做人方面,在生活细节方面,在艺术修养方面,在演奏姿态方面。"
贯穿全部家书的`情意,是要儿子知道国家的荣辱,艺术的尊严,能够用严肃的态度对待一切,做一个"德乙兼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
从这些充满爱意的文字里,我看到了一个父亲,一个母亲对孩子的操心,一生苦心孤诣,呕心沥血,培养自己的孩子。谈艺术,谈做人,谈修养,谈人生,他用自己的经历为孩子指引着道路。
他说:"人一辈子都在高潮——低潮中浮沉,惟有庸碌的人,生活才如死水一般;或者要有极高的修养,方能廓然无累,真正的解脱。只要高潮不过分使你紧张,低潮不过分使你颓废,就好了。"这就是人生的起起落落。
真的学到了很多有价值的思想,这大概就是读好书的价值所在。
昨天,翔仔跟我说,真的很羡慕你们这些能静下来读书的人。我想说,你也可以的!我能做到,是因为我深知我的阅历不足,知识不够,思想不深刻,所有我不得不去汲取知识。
第3篇:《傅雷家书》读后感
“一封家书表孝心”,一封小小的家书,蕴藏着多少子女对父母的爱与为他们尽孝的决心。是啊,我们都懂得父母希望我们成才的愿望,但我们是否也误解过他们,让他们失望了呢?其实,我们无论过得好与不好,父母也常常牵挂着我们,所以父母们对我们的爱护不止你所看到的。我们常常印务课业繁忙,学习负担重没有与父母进行过多的交流,但正因为如此,我们更需要一封家书来表达我们自己的心声,让无声的交流避开一些无谓的争吵,让跳跃的笔尖代我们向父母说声对不起,让所有的不开心都化作小小的家书。
众所周知,《傅雷家书》是傅雷写给他儿子的家书,其中我们看到的是傅雷先生对他儿子无声的教育和纯纯的父爱,这样一位父亲值得我们敬仰与学习。我们也应该有一封写给亲人的家书,不在于多少,而在于我们的孝心。有了家书,我们不用担心没有地方诉说烦忙;有了家书,我们不用担心出门在外没有依靠……这就是一封家书的力量,小小家书,真挚的爱。
既然不能常回家看看,为何不用家书这种古老却温暖的方式来表达我们的问候与孝心。父母希望我们在外过得好,却又希望我们可以多回家,却怕耽误了子女,只好日夜无间的等待,他们思念在心头不敢放下,他们逐渐老去,只有对我们的爱从不老去,这种无私的情感我们要给予回报,我们要用孝心去守护那份爱,让那份爱也守护着父母。
一封家书可以是简单几句的问候,可以是一些烦恼的倾诉,可以是我们的担心,可以是一张回家的时间表,可以是分享的一洗开心的事……一封家书,哪怕是小小的,都会让父母感受到的隔着纸的那份爱和那份孝心,家书也让他们放心。也许父母听到我们的声音,看到我们的身影会更加开心,那就写封家书你回家的时间的家书,并附上你们的孩子会如期而至,给他们一个惊喜,也给自己一个机会,一个好好尽孝的机会,哪怕这个机会的期限只有短短的一天,但相信机会永远不止一个,因为没有什么比父母还要重要。
多写家书,给父母当作纪念,给自己一个宽慰。让小小的家书,守住你不在的家,守护你的家人,让所有真挚的爱流露在字里行间,让那些想说却说不出口的话也有表现自己的机会,不要错过一些机会,也不要错过父母的爱。
小小的家书,真挚的情感,如期而至的孝心,请收下。
第4篇:《傅雷家书》读后感
这个暑假我读了《傅雷家书》一书,令我收获极大。
《傅雷家书》是我国文学艺术翻译家傅雷及夫人写给孩子傅聪、傅敏的家信,该书是一本优秀的青年思想读物,是教育子女的经典名书,是充满着父爱的教子名著。他们呕心沥血培养两个孩子,教育他们先成人、后成家,是培养孩子独立思考,因材施教等教育思想的成功体现,因此我认为傅雷夫妇是中国父母的典范及榜样。
我认为如果人的一生真的可以为自己所热爱的事业而奉献那是一件多么伟大事情,同时也会让自己的人生变得更加充实。我现在已经可以找到生活的目标,虽然以前是盲目的。但我知道只要我们朝着目标努力就会有所收获。
傅雷说:也许金钱物质方面不能给予你足够的回报,但是学术和艺术一定会给付出的努力以一个答案。我想不管努力是否可以带来回报,但是它至少可以使我们心灵更加充实。我相信如果每天都把时间用在自己认为有用的地方上去,一定会得到进步和满足。
我认为只有在互相鼓励和互相支持下,有着最真实的心灵的沟通才是最让人羡慕的。傅雷说他和他的儿子是最亲密的朋友,多好的一种父子关系啊,我觉得读《傅雷家书》真的可以丰富人的内心,让人变得平静。而且文学和艺术都会给我们心灵的熏陶。我们在那里面吸收的养分会让我们茁壮成长,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很多的乐趣。
《傅雷家书》是傅雷思想的折光,可以说是傅雷毕生最重要的著作,因为《傅雷家书》是给他与儿子之间的书信,充分体现了作为爸爸对儿子的心意。写在纸上的都是些家常话,心里怎么想的,笔下就怎么写,用不着担心读者。正因为这样,感情才那样的纯真挚朴,没有半点虚伪《傅雷家书》的意义,远远超过了傅雷家庭的范围。书中无处不体现了浓浓的父爱,或许每个父亲对子女都疼爱有加,但在疼爱的同时,不忘对其进行全方面教育的,在人口众多的中国,能够达到此种地步的,能有几人,因为这需要充足的条件,父亲要博学多才,儿子要知书达理,而父子之间更要有充分的默契。
好读书,读好书,《傅雷家书》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是一本充满父子之情的好书。
第5篇:《傅雷家书》读后感
傅雷对儿子的失败,并没有责骂,也没有训斥,而是祝贺儿子又有了一点失败的经验,再教儿子如何面对失败,战胜失败。这种循循善诱教育孩子的方法不是一般家长能做出来的。是的,在生活中栽了跟头并不是坏事,重要的是事后能否爬起来,这样,便有了一次失败的经验,离成功更近了一步。每个人的成功都伴随着痛苦,战胜痛苦,就能成功。
傅雷对儿子说话,一会儿像一位语重心长的长辈,教育孩子如何做这做那,这个放心不下,那个放心不下;一会儿像一位知心朋友,在困难时给孩子打气、谈心、给予安慰,解决烦恼。作为家长,对孩子的教育要讲方法,大道理谁都懂,孩子需要的仅是一点安慰,因为这安慰可以使他们的意志更加坚强,行为更加独立。
一般家长,为了鼓励孩子,让孩子以自己为榜样,把自己说的无比伟大。但这也是不好的,因为一旦让孩子发现父母在说谎,就会失去孩子的信任,直至不服家长管教。傅雷将自己儿时的不用功毫无保留地告诉儿子,只是为了鼓励儿子,不要为俄语成绩太低烦恼。傅雷并不希望儿子以他为榜样,他对儿子就像对待老朋友一样推心置腹,没有秘密。傅雷这种对待儿子的方法,就是一般朋友之间也很难做到。
虽然傅雷对待儿子像朋友一样,但在儿子犯有原则性错误时,哪怕是很小的一个细节,也要立刻纠正。人的仪表仪容十分重要,人们之间的第一印象就是靠仪表仪容得出的。行为习惯也是非常重要的,好的行为会给他人留下美好印象,但不文明的、不合习俗的行为会让他人恼怒,尤其是对师长和老人,只有行为规范,他们才愿意为你讲授知识。好的行为规范可以使人受益终身。
傅雷对儿子的成功没有大加赞许,而是语重心长地给儿子讲一些生活中的细节,提前防范一些不好的习惯。对于儿子已经懂了的道理,没有长篇大论,只有一句“你是对的。”节约,是一种传统美德,但如今有许多人不懂得节约,尤其是一些暴发户。在精力方面,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分散精力往往一件事也做不好。生活也是一件较难处理的事,对生活有预见的人,知道防患于未然,才能生活得好,才可能生活得有品质。
第6篇:《傅雷家书》读后感
这是一本沉甸甸的书,并不是正因它厚重,而是因为它里面包含的都是爱。它就是《傅雷家书》,一本关于爱的书。
没读过《傅雷家书》之前,我以为只不过是一封又一封枯燥无味的家信罢了,为什么要编成一本书来让我们阅读呢,可是,当我认认真真地读完这本书后,我完全消掉了我这个认为枯燥无味的想法,这本书竟给我带来了无数启示,从中我感受到更多的是父爱!
说起父爱,他是不同于母爱的,他没有优柔绵长,他更像的是一杯温开水,虽然平淡无奇,可又能让你浑身温暖,倍感热血。
这本书主要是傅雷在书信中告诉孩子如何做人,如何搞艺术,以及如何对待生活等问题。他教儿子要做一个谦虚谨慎的人,做一个“德艺兼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在生活上,傅雷也对儿子积极的引导。家书中大到事业人生艺术,小到吃饭花钱,事无巨细,无不关怀备至。而且他敢于剖析自己,在子女面前承认错误,从自身的经历中给出经验和教训。
家书中,傅雷不忘时刻教诲儿子,没有一丝的溺爱,既教他为人处世的道理,也常像朋友一样与儿子闲谈,与他交流音乐、文学、艺术等等,扮演着一半父亲、一半益友的角色,他无疑是儿子的良师益友。
《傅雷家书》给我们了解过去的历史,开启了一扇不大却能看清一切的窗户,很好的为我们保存了那个年代珍贵的记忆,正因为有它的存在,才将中华民族优秀道德清楚明了的阐释出来,它不仅仅是傅雷对孩子的教育,也是我们立生行事的准则。
说到这里,我不禁想到我的父亲,在现实中又何尝不是这样,他虽然不是像傅雷那样的伟人,但是他给我的爱却并不比傅雷给傅聪的爱要少。他事事为我着想,为我考虑,他给的爱是永远不能与任何人相比较的。他虽然不能讲出许许多多为人处世的大道理来,但是,他的教育方式和处事态度也是非常好的。
书中有这样一句话令我记忆犹新,“人一辈子都在高潮——低潮中浮沉,惟有庸碌的人,生活才如死水一般。”当我们面对成功时,要坦然谦虚,面对失败时,要积极进取,人生本就是一曲跌宕起伏的音乐,这些高潮和低潮构成了精彩的人生,坦然面对,才能真正幸福。这句话给了我深深的启迪,我一定会永远铭记。
第7篇:《傅雷家书》读后感
当我读着这本家书,傅雷的严格教育,以及对儿子的无限关爱,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一封封家书就好像一次次交心的谈话,将相隔万里的一对父子紧密相连。傅雷用自己的文字点亮了儿子心灵的灯,也点亮了千千万万孩子心灵的灯。
傅雷以身作则,立身行事,在一封封的家书背后,我们更多感受到的是他大到事业与人生,小到吃穿冷暖,事无巨细,对儿子无不关怀至微。书信是最真切的文字,它将内心所想传递,浓浓的爱子心切在这诸多封信中最为强烈的表达。对于儿子的爱与希望,不舍与思念,都浓缩在这真切而又朴实的文字里面。面对儿子为了自己的未来,在异国漂泊打拼时,他是悲喜交加的复杂感情。
由于在儿子幼年的时候,傅雷对他的教育过于的严苛,所以导致他们二人的关系并没有那么亲密。面对因为这样的原因导致他们紧张的父子关系,傅雷先生在书信的伊始就表达了自己强烈的悔恨,并且他也一再提到自己的教育有很多不适的地方,也不断感叹希望儿子能够避开这些不利因素,最终可以成为一个真正优秀的艺术家。
在这从1954年开始长达十余年的信件里,字里行间渗透的是他们夫妻二人对傅聪生活的真诚关心,对他事业进步的欣慰,并且也在不断告诫他如何做人,如何爱国。傅雷对他的子女是一种因材施教的爱,他始终把教育和艺术放在首位,呵护和疼爱放在第二位。是傅雷的教育使傅聪在音乐上展示出了自己的天赋与实力,富有勇气与信心去施展自己的才华,为他将来成为钢琴大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这本家书以一种家常谈话的口吻来展现,字里行间流露的是质朴与亲情,它拉近了与读者之间的距离,也就是因为这样一种真实,在读完之后,书中的许多情节烘托出来的感情仍让人久久不能忘却。它记录的是一段浓浓的父子情,傅雷的循循善诱,他在不断的给他的孩子指引前进的方向,与儿子的交谈中悟出的许多人生哲理,现实而又客观,是对儿子的深深关切,也是对国家前途命运的眷恋。
父母的叨唠是对我们最深切的爱的诠释,我们要理解他们的爱,感恩他们的付出,用我们的进步让他们感到欣慰,像傅雷一样立身行事,让浓浓的亲情不再渐行渐远。
第8篇:《傅雷家书》读后感
读完这本书后,心中似乎只留下一种感觉,那便是父爱的温暖。——题记
父爱,没有母爱的温馨与娇纵;没有友爱的直接与热情;却拥有了一种明智与深沉。
《傅雷家书》中,那一封封书信,字里行间,都表现着傅雷对儿子的浓浓的爱。当我在阅读时,脑海里不由地闪现出一个伏案写作的背影。看啊,他在为孩子的成就而骄傲微笑;看啊,他在为孩子的受挫而眼含忧虑;看啊,他在为孩子的骄傲而不满……他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是为了他的孩子。
总的来说,《傅雷家书》主要写了傅雷对儿子生活、艺术上疑问的解答。在生活方面来说,傅雷并不是拉家常,嘘寒问暖,而是与儿子谈怎样做人,修养,恋爱,甚至于儿子因长期在国外偶尔写错的汉字。诸多方面,都写得让人心悦诚服,入情入理。这也表现了傅雷渊博的学识,而更重要的,一个多年与儿子分离的人,竟能一提笔便写出儿子的心声,驱除儿子的烦恼,并在生活当中的处处细节中给以指导,不能不说是一个父亲对儿子体贴入微的关怀。
而我们在保存仅少的傅聪家信中,看见了他的成长,,从一名上台表演忐忑不安、情绪化的钢琴家,晋升为初露锋芒的音乐家,转变为才华横溢的艺术家,最后成为了一个活得有价值的人。这一过程,我们见证并感悟着,正如傅聪父母教育他的信条一般;“先为人,次为艺术家,再为音乐家,终为钢琴家。”他做到了,他通过自己无数次的努力做到了,不是吗?这些也是傅雷所希望的。
父爱其子,胜于一切。傅雷对孩子所灌注的心血,全部融入到一封封家信中。傅聪在异国他乡漂流的生活中,从父亲的这些书信中汲取了信念与精神。使他在海外孤儿似的处境里,好像父母仍在他身边给他教导、鼓励和鞭策,使他拥有更多的勇气与力量,去战胜各种各样的艰难险阻,走自己正当的道路。他拒绝与祖国敌对国家的邀请,从不做有损于祖国尊严的言行。这种热爱祖国的精神,与傅雷在万里之外给他殷切的爱国主义教育是分不开的。
再看看这些书信的背景,傅雷是在怎样的政治处境中写出来的。有多少人在那场“黑暗的灾祸”中受到伤害,傅雷却在其中显出了他不变的本色。
《傅雷家书》,凸显了傅雷苦心孤诣的教子之道。
优秀的父亲,出色的儿子,不平凡的家书。
第9篇:《傅雷家书》读后感
第一次看到《傅雷家书》是在父亲的书架上,那时我正要上高三,父亲只是简单的给我说了一下内容,要我好好的把它看完。在我的藏书中,《傅雷家书》是我多年来翻阅次数最多的一本书,它虽然装裱陈旧,且从第一页到后记都有自己当年用笔画下的重点感悟印记。
犹记得当时读完家书,思绪万千,心情极不平静,为人之父的傅雷先生,它规定孩子该怎样说话、怎样行动、做什么、吃什么,不能有所逾越。大气之成,有待雕琢。在长子傅聪长大成才的道路上,我们看到了作为父亲的傅雷所倾注的心血……
傅雷先生告诫在异国求学的傅聪:“单纯的乐观是有害的,一味的向前看也是危险的。古人说‘鉴往而知来’便是教我们检查过去,为的是要以后生活得更好。”这段话给了当时正要的我感触很深,几次向父亲讨教:“我是否已走出单纯的乐观?我是否已知道去回顾自己的不足?”‘鉴往而知来’几乎就成了我初涉世事的座右铭。
在我反复多遍的阅读中,这段话给了我无限的感慨和激情,也使我在人生的道路上冲破了一些艰险与磨难。与人为善,快乐求生。傅雷先生是这样说的:“尽管人生那么无情,我们本人还是应当把自己尽量改好,少给人一些痛苦,多给人一些快乐,说来说去我仍抱着‘宁天下人负我,毋我负天下人’的心愿,我相信你也是这样的。”
傅雷先生在婚恋观上,亦对傅聪有多番指教:“对终生伴侣的要求上,正如对人生一切的要求一样不能太苛,幻想多了未免不切实际,而主要还是本质的善良,天性的温厚,开阔的胸襟……相互尊重、谅解、宽容当是最重要的……”这封家书对我影响之深,是我一生都为之欣慰的。在我还是年少轻狂,对爱情懵懵懂懂的时候,这番话给了我一个明确的交友方向,让我不会再爱情这条道路上走上歧路,找到适合自己的男朋友或丈夫,这怎能不让我对《傅雷家书》感怀、难忘……
《傅雷家书》中上百封指点子女的家书随着我年龄的增长,角色的变化,不同时期给予我许多不同的人生指南。虽然著名翻译家、艺术家傅雷先生在家书中传授深奥的哲理及一些言传身教的范例,是我等平凡人难以企及、并未和汗颜的,但是这本好书中一些浅显易懂的做人准则确实让我终生受益的。
第10篇:《傅雷家书》读后感
两封简简单单的书信被入选中学语文课本,被视为家庭教育的成功范例,受到世人的推崇和效仿。它有什么独特之处呢?这些家书的伟大之处:在于从日常生活出发,既给予儿子艺术的教诲,更昭示出崇高的人生境界。通过书信往来,傅雷和傅聪,已经超出父子、朋友的界线,成为艺术上、思想上的知音。
读完《傅雷家书》,我感受最深的有三点。第一,“心中的苦闷不在家信中发泄,又哪里去发泄呢?”。是的,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儿行千里母担忧”,无论孩子年龄多大、地位多高,在父母眼中永远是孩子。而现在,人类已经进入“信息时代”,通讯、网络、媒体高度发达,但是众多的为人子、为人女者,却不愿与自己的父母交流、沟通,听不进父母意见。喜欢特立独行、我行我素,形成逆反心理,其实,主动沟通是一切交往的前提条件,更何况是与自己的父母呢?
第二,“早预算新年中必可接到你的信,我们都当做等待什么礼物一般地等着。”这不由得让人想起唐朝大诗人杜甫《春望》中的名句“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古代物质生活贫乏,书信作为交流思想、传递信息的主要工具,被视为至宝。今天书信的功能随着科技的进步而逐渐减弱,有了更为方便的联系媒介——电话、网络。可是有些远离父母的孩子,其中不乏大学生、甚至中学生,平时很少给家长报平安、交流思想;唯一使用电话的时候,就是囊中羞涩、伸手向父母要钱之时,真让人不可思议!
第三,“众多的掌声、拥抱,名流的赞美,都没有减少你对艺术的谦卑!” 能做到“胜不骄”,面对鲜花和掌声,而保持清醒的头脑,这需要高度的智慧。古往今来,有多少英雄人物,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取得过骄人业绩,就是因为不能正确对待别人的拥抱和赞美,而功败垂成,让世人感叹!太平天国运动领导人洪秀全定都天京后,自立为王,只顾享受、不思进取而遭遇失败,即是明证。在现代化建设时期,许多为国家、为人民,立下过汗马功劳的高级干部,醉心于灯红酒绿的环境中,忘乎所以,最终走向反面、悔恨终生! 俗话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儿打地洞”,形象地说明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良好的传统:孟母三迁,成就儒学大家;岳母刺字“精忠报国”,造就了“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的感慨!
今天,在一个条件如此之好的环境中,父母更应该从小培养孩子高尚的道德品质,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让孩子在快乐宽松的环境中健康成长!
第11篇:《傅雷家书》读后感
每个人都体会过父母的慈子和教诲。当我读着这本家书,感到的是一种另一番教诲,我似乎找到了另外一种父母之子,这也是大多数子女所体会不到的。
这也许是这十年对她子慕不减的原因吧。是那一封封家书,就象一次次珍贵的谈心,拉近了我们的距离,我像一个乖孩子在感受着,聆听着,用心铭记着。傅雷是我国著名文学翻译家、文艺评论家,他是一个博学,睿智,正直的学者,极富个性。母亲朱梅馥是一个具有东方文化素养,又经西方文化洗礼,既温厚善良,又端庄贤淑的东方女性。
父亲傅雷对当今中外的文学、音乐、绘画、涉猎广泛,研究精深,个人的文化修养极高。而他培养的对象又是从小接受良好的家庭教育,终于成长为国际大师的儿子傅聪。他深刻懂得,艺术即使是像钢琴演奏也需要严格的技术因素,但绝不是“手艺”,而是全身心、全人格的体现。他教育儿子说:“我始终认为弄学问也好,弄艺术也好,顶要紧的是“人”,要把一个“人”’尽量发展,没成为艺术家之前,先要学做人,否则,那种某某家无论如何高明,也不会对人类有多大的贡献。
一个纯粹投身艺术的人,他除了艺术和个人的人格,已别无所求。读了《傅雷家书》之后,真为傅雷先生对人生的如此认真和对子女的如此关爱而感动万分。家书中大到事业人生艺术,小到吃饭穿衣花钱,事无巨细,无不关怀备至。为人父母的可以从中学习到教育子女的方法,学艺术的特别是学钢琴的可以从中学习提高技艺的方法,对解放初期这段历史感兴趣的朋友也能从傅雷这位当事人的描述中得到一些了解,而此书中对我印象最深的是加强个人修养。
从家信的话语中看出傅雷是一位对自己要求极严格的人,有些方面甚至有些刻薄自己的味道,傅雷让儿子立下的三个原则:不说对不起祖国的话、不做对不起祖国的事、不入他国籍。爱子教子的精神令人感动。有人认为书信是最为真切、自然和诚实的文字。是啊,因为写下的一切文字都是即时即刻的内心所想,思想到哪里,文字就到哪里。给亲人写信更是如此,而且是他敢于剖析自己,在子女面前承认错误,从自身的经历中给出经验和教训。所以,我想读傅雷家书我们读到的应该就是傅雷自己吧。傅雷在子女的教育上也是因材施教的,在对傅聪音乐上的教育上,原先是强调技巧、而后反复要他能真正领悟作品本身,这也就是凡事多从“为什么”的角度思考问题,从而看到事物的本质。
第12篇:《傅雷家书》读后感
“家书抵万金”,这是杜甫在战争年代对亲友的挂念;“欲作家书意万重”,这是张籍客居异乡时难平的情绪。过去,家书不仅是一封给家人问候的信件,也是一条维系亲人情感的纽带,还是一座沟通亲人思想的桥梁。在《傅雷家书》中,我读出了傅雷对儿子傅聪的爱与关怀。
众所周知,傅雷是一位著名的翻译家,一位有思想的作家,更是一个有着细腻情感的父亲。他对儿子的关爱,在家书的字里行间体现得淋漓尽致。他曾因为儿子的离开而难过,痛哭流涕;也曾因儿子的信被弄掉后,日思夜想,辗转难眠;也曾多次在信中告诉傅聪要记得回信,要说明是否收到……
傅雷的爱并不只是对儿子的宠爱,有时还表现出了老师般的严格。当傅聪在肖邦钢琴比赛中出乎意料地排行前列时,他告诫说,“人生本是没穷尽没终点的马拉松赛跑,你的路程还长的很呢,这不过是一个光辉的开场”,让儿子不要骄傲自满。当儿子想离开波兰时,他又仔细列出波兰与苏联的利与弊。这种谆谆教诲与思想引领,让儿子也变得审慎、严谨。
《傅雷家书》之所以能使人获益良多,还因为书中能见其广博的胸襟。他能兼有西方文化的优雅与东方文化的稳重,能客观看待东西方文化的优点与不足,并将其融会贯通。他也对批评家的建议大方接纳,深刻自省。他能公正对待儿子,他曾用“明察秋毫而不见舆薪”来教导儿子,也用《约翰·克里斯朵夫》中雅葛丽娜对爱情的一味追求来引导儿子的爱情。
《傅雷家书》也是一本有温度和真情的书。当傅聪的前任老师过生时,他会特地在信中提到务必要祝他生日快乐。当弥拉生病时,他也单独写信问候。当傅聪远赴重洋参加比赛时,他在信的开头让他记住祖国。他的关怀是衷心的,他的叮咛是温情的,他们父子的情感是真挚的,父子关系是和谐的。
我们总是会问,亲情到底是什么?父子之情到底该怎样?我想,《傅雷家书》给了我们很好的答案:亲情不是宠溺,也绝不是父辈与小辈之间的剑拔弩张。父子真正的良好关系应该亦师亦友,可在你身处险境时伸出援手,在你孤独寂寞时送上陪伴,当你迷茫困惑时给你指明方向,在你成功骄傲时给你温馨提醒。
家书,用笔墨让亲情团聚,用信封将亲情送达。我想,这也正是“家书抵万金”“欲作家书意万重”的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