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
未名湖上,晚霞满天。沿岸的垂柳、国槐、银杏,一片金黄,湖心岛上的那一丛枫林,红得艳紫,略显出秋的悲凉。
世世代代与玉相濡以沫华美而又凄凉的诗篇从此揭开帷幕。如果可以,请让我预支一段如玉的时光,哪怕将来玉殇玉别玉殒,我亦无悔。只让时光告诉你,曾几何时,它是那样的璀璨。
伦敦——一个虚幻的,缥缈的雾都,每个到达那里的人都会有一段缠绵悱恻的往事,梁冰玉自然也不会逃脱。国内战争爆发,出于对玉执着的喜爱,韩子奇携玉前往英国避难。两人共同躲避战争的硝烟,朝夕相处,互生情愫,邂逅于雾都之中,于是有了他们爱情的结晶——新月。
一轮新月独挂夜空,在它耀眼的光芒下,一轮新明月降临到了穆斯林的怀抱中。我们无法从一个婴孩脸上读出任何故事,她死前抹去了前世所有的记忆,出生时,又带来了极具神秘色彩的表演。韩新月的出生既给这个回族家庭增添了喜悦,也预示着一场悲欢离合。
光阴荏苒,如白驹过隙。新月已长大成人。徘徊在枫林的小道上,手捧一本外国名著《简。爱》,眼神如月光般倾泄出来。耳边回荡的是母亲的厉声斥责与父亲的抱头叹息。她不明白为什么自己总是得不到母亲的关爱和支持,在这个风平浪静的表面究竟隐藏着多少未知的往事。在现在看来,一切都如雾里探月。笼罩着一层看不透、摸不着的轻纱。
她所喜爱,所盼望的琴声在耳边响起,琴身在舒展,丝弦在震颤,扣人心扉的节奏和旋律如诉、如泣、如诗、如画。新月的心被楚雁潮的琴声俘虏了,懵懂的少女浅尝了爱情的果实。一个风华正茂,一个才情横溢,本是鱼儿和水,花儿和蝶,却被父母无情地拆散,新月并不畏惧病痛的折磨,只想静静地谛听着,琴声在她耳畔回旋。
就这样,新月在临死之际才得知真相。她在新月升起时来,又在新月升起时离开,悄无声息地完成了降落人间的使命。
琴声在坟前回荡,西南天际,一弯新月出现了,虚虚的,淡淡的,朦朦胧胧,若有若无……
第2篇: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
一部葬礼,一曲悲歌,如泣如诉!
读《穆斯林的葬礼》,感觉这是一场人间悲剧,一场跨越三代的悲剧
梁亦清一辈子兢兢业业,苦苦守着奇珍斋的名号。有着两个天生丽质的闺女,梁君壁、梁冰玉,人名如玉。虔心向着麦加方向朝拜,最后却未得到真主安拉的庇护,面对功亏一篑的宝船,口吐鲜血,含恨而去!
昔日的易卜拉欣,今天的韩子奇,不辱师命,保住了摇摇欲坠的奇珍斋,并发展到梁亦清生前所想不到的盛况。一场览玉盛会,赢得玉王称号,并抱得美人归。谁知一代玉王,以后命运如此坎坷。为保住那比他生命还要重要的玉,忍受与妻儿十年分离之痛;在伦敦与梁冰玉的结合,又欠下一生无法偿还的情债;婚姻不幸之恨,老年丧女之痛,对两个女人心存内疚之苦。最终落了个玉损人亡的结果。成也玉,败也玉!
韩新月,天生丽质,聪慧过人。虽无衣食之忧,却有着外人无法理解的痛楚:她感受不到母亲的爱,她疑惑照片上的母亲是那么温柔可亲,现实中的母亲却如此冷淡无情。虽如愿走进北大校园,徜徉于未名湖畔,还未好好享受汲取知识的快乐,却被病魔缠身。在病中与老师楚雁潮的相恋,给了她继续存活下去的勇气,却无法战胜残酷的命运。临死之际,得知自己的身世之迷:自己的母亲、照片中的母亲竟是梁冰玉,是自己一直认为漂流海外的小姨!十七年的疑惑终于解开,也算是一种安慰。可遗憾的是等到生身母亲来找她时,她已在坟墓中安息了数十年。
梁君壁、梁冰玉、韩天星,他们的人生又怎么不是一出悲剧呢?如此多的痛楚不幸集中于这一家,却让人感受不到刻意做作之假,给人的只是一声声叹息。一出穆斯林的葬礼,一出悲剧!相信这一不幸的穆斯林之家,定能在天园相会,那里再没有痛苦,毕竟前生受过太多的苦,那里再没有不幸,毕竟前生遭遇了太多不幸。天下非主,唯有安拉!
第3篇: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
其实,我并不会写读后感。只是,为了摆脱这枯燥无味的`假期而信手由缰的发发感慨,以减轻这种自然而然的郁闷之情罢了。
记得看这本书时,正逢我出水痘而闷在房子里,一边是拿着镜子看着脸上的水痘慢慢的消失,心里感觉到一种难以名状的欣喜和期盼;另一边是由于好几天没有出过房门,没有晒过太阳,一种无形的压抑伴随左右。好想出去兜兜风,嗅嗅阳光的味道和花草的清香,但我不能,我只能披着衣服,静静地站在窗口默默凝望远方,在这种活动以外的时间,我看《穆斯林的葬礼》。
回想一下,《穆斯林的葬礼》到底带给我什么?是在为韩新月与楚雁潮的爱情悲剧而惋惜?还是在为韩子奇在婚姻上的懦弱而痛心呢?我不知道,冥冥之中,我总觉得霍达带给了我一些很现实的东西。
在书中,我第一次了解了回族人民的生活习俗和礼节。当然,这书中,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葬礼的仪式。梁亦清死了,韩新月死了,“姑妈”死了,韩子奇死了,这些人的离去,怎能不使我对“葬礼”记忆深刻呢?虽然我曾经为他们伤感过,痛惜过,感慨过,流泪过,但它也带给了我许多的思索。
也许此时,此年龄,信口开河的谈论爱情似乎让人感觉到我的稚嫩与单纯。但它却使我不禁要问“什么样的爱情才会幸福”?那些因为怜悯、因为同情、因为感恩而形成的婚姻是否存在真爱呢?为什么爱情在世俗、在民族差异、在宗教信仰面前竟是如此的苍白无力呢?我想谁也无法选择自己的出身,自己的家庭,却又权利去寻找自己的爱情。也许是因为生活,生活让我们改变了太多。是生活让爱情变成了婚姻,由婚姻组成了家庭,但也是因为生活,让大多数人在压力下凑合着过日子。我太年轻,不懂得什么是真爱,在现实中,人总是要生活,这也许就是韩子奇为什么割舍梁冰鱼儿回到与梁君璧组成的家庭中的原因吧。
好了,写到这,我无法再写下去了。因为我没有什么更深的理解或有什么能让人引起思考的感慨。我看完《穆斯林的葬礼》的收获是我还想再看一遍,至于这美其名曰的读后感,权当我个人在这浓厚的氛围中呼吸一点别的空气,至于其他的意义,我觉得很寥寥,只是希望看到此文的人别见笑,本人就倍感欣慰了。
第4篇: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
很早以前听过这本书,不知道里面的故事,甚至不知道是中国作品,却对它的名字产生了兴趣,迫切地想读一读。
在图书馆借了本,拿到手的感觉是,够厚,够破,有的人不喜欢读旧书,我倒还好,觉得图书馆的书越旧证明越多人读过,越是好书,如果借到不好的书,往往翻几页就还了,书是新的,当然这只是个人理解。
刚开始看的时候,除了新月的报考,其他的地方感受的是挺平和的,包括梁亦清一家清贫却安静的日子,然而,事情开始有了各种转折,有了冲突,有了悬念,看到最后,是满心的揪心,看到一半的时候实在忍不了了,先百度了故事梗概,可是真正看到那一章一节的时候,心里还是堵得慌。其实就是一个悲剧,或者说是一个个的悲剧组成了这个冗长的故事,三段夭折了的爱情:玉儿和韩子奇,天星和小容子,新月和楚雁潮,每一段都有让人唏嘘的地方,说到底是璧儿的霸道,她不容许她们每一对在一起,她总有自己的理由。
这个女人小的时候是可爱的,有灵气的,可是越长大越变成了一个跋扈的女人,她的无知是那个年代赋予的,她没有读过书,没有玉儿那样开放的前沿的思想,可以把人生都上升到精神层面,她只是个普通妇人,算计着她的小日子,不关心政治,只关心丈夫孩子,有她自己的执着和计较。
可是无论如何,我还是理解不了玉儿的,我理解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所造成的错乱,可是我认为,不管是怎样的爱情,都应以不伤害另外一个家庭为底线的,否则都不会有什么好结果,那是自私的代价。作为妹妹,她抢了姐姐的丈夫;作为母亲,她的离开以及留下的那封信最后断送了女儿的性命,缺席的那么多年的母爱,不是白发苍苍在新月生日拎块蛋糕就能弥补的,别说苦衷,所谓苦衷都是拿来在傻眼了时叙述的借口。
整个一个大悲剧,唯一让人暖暖的是那个甚至有点木讷的天星,他不管上一代到底是神马情况,只是心疼妹妹,每次看他疼新月的时候,都想拥有这样一个哥哥。
新月是幸福的,在最风华正茂的时候离开了,可她拥有那么疼她的天星,那么爱她的楚雁潮。若干年后,她爱的男人还会在她生日的时候去她的墓前拉她喜欢的小提琴曲子,对一个女人而言,这已足够。
第5篇: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
看完这本书,我心里竟有些怅惘。从梁亦清到韩子奇,从梁冰玉到新月,从天星到清萍、结绿……四代人的恩恩怨怨交缠错杂,似水中生出芦苇荡。水下纠结的根,水面微风轻抚漾起涟漪层层,洁白的芦花飘飞似梦,却缓缓落入池沼,不复往昔。
《穆斯林的葬礼》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韩新月,一个小姑娘。她被牵扯进父辈的爱恨情仇,失去生母,至死未见。她短暂的一生也因此增添许多坎坷,更是因养母的宗教偏见未能与楚雁潮完婚,遗憾离世。
新月有着属于她那个年纪的少女的活泼娇俏、天真浪漫,也有她所特有的恬静、懂事与诗意。她容貌清秀典雅,似水中粉荷——“细腻雪白的肤,玛瑙珠般的唇,黑中微蓝的眼眸……”,当真是一弯新月,象征着生命的美,象征着幸福,圣洁而充满希望。
然而,天意弄人。在这豆蔻年华,新月却换上心脏病,最终早早辞世。一朵柔嫩的生命之花还未完全绽放便已夭折,一轮弯弯的月儿还未迎来黎明变为乌云所蔽、霜雾所掩。她从未失去希望,她顽强地站起又倒下,她一点一点爬出黑暗的“魔窟”,追逐光明。因为她知道,在这个世上还有人在为她祈祷;她明白,自己还有心愿未完成——她想再见一见楚雁潮,她想和父亲、哥哥继续幸福地生活下去,她想重回燕大校园,她想获得家人对她爱情的支持与祝福……这个娇弱的少女爆发出令人难以置信的生机与力量。她是脆弱的,亦是坚韧的。她是新月,以银白的月光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个人;她亦是小草,以稚嫩的身躯对抗可怕的病魔。
正如书中所说:“人,最可怕的不是疾病,而是丧失了意志与信念。”
史铁生双腿瘫痪,他写下了一篇篇文章,出版了一部部书籍,用笔将自己的失意与乐观、不幸与坚强传达给每一位读者;霍金全身瘫痪,他探索着未知的宇宙,在人类史上谱写传奇;海伦·凯勒双目失明的同时是个聋哑人,她看不见世界,也无法聆听世界的声音,但她用心感受世界,成为了不起的作家、慈善家,激励了无数人……这些,难道还不能说明什么吗?
“在黑白里温柔地爱彩色,在彩色里朝圣黑白”,让我们用心去感受世界,让我们以爱来回赠生活。
第6篇: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
第一次听说《穆斯林的葬礼》这本书是听至交好友介绍的。说这本书的内容很丰富,也很感人,曾感动了一辈人,当然也感动了我的这位好友。书拿到了,粗粗一看封面,很平常,简单的文字和几笔图画,一弯月牙一行回文,看不出有何奇特,感觉是很普通的一本书,洋洋数十万字,也没有感到什么奇特地方。
匆匆粗略看完这本书,才在脑海形成一个大概格局,但我再次欣赏此书时,却得到了更多的感触,惊叹于回族女作家霍达的笔触,可以让人陶醉在那样的意境里,让我真实地感觉到和主人公进行一次零距离接触,为他们欢乐,为他们痛哭,当一个个的送他们离开人间的时候,也为他们生死离别折磨的痛彻心肺。默默地,我流着泪,以特有的方式向已逝去的人表示我最沉痛的哀悼!
回族,我知道的也很少,只知道回族人都很爱干净,不吃猪肉,男人们头上都戴一顶小白帽,而女人则是头戴黑纱,仅此而已。《穆斯林的葬礼》的确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好作品,在这部长达五十余万字的长篇小说里,作者以自己独特的视角,真挚的情感,丰厚的容量,深刻的内涵,回顾了中国穆斯林漫长而艰难的足迹,揭示了他们在华夏文化的撞击和融合中独特的心理结构。
以及在政治、宗教的氛围中对人生真谛的困惑和追求,塑造了梁亦清,韩子奇,梁君璧,梁冰玉,韩新月,楚雁潮等一系列栩栩如生,血肉丰满的人物,展示奇异而古老的民族风情及充满矛盾的现实生活。作品清新流畅,质朴无华;以细腻的笔触探测人的心灵,读后荡气回肠,留下深沉的思索,让我们看到了更多有关穆斯林的精神生活。
和新月的坎坷命运相比较,想想其实我们还是应该感到十分幸运和满足的。生活在现在这个和平社会,有父母的疼爱,更有追求幸福的权力。当看到当新月在病榻上还念念不忘学习她所钟爱的英文时,这种精神不正是我们现代人所要学习的地方吗?人啊,是应该学会满足,正所谓知足长常乐,当经历了生离死别,当看透了悲欢离合,我们最应该学会的是放弃看似重要东西。因为放弃更是一种美,而人生就是一个不断进取、知足常乐的过程。
第7篇: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
我从小就是个书迷,几乎看遍了我所有能看到的书,但一向没有时间,也没有毅力去看完一本完完整整的小说。那一天,妹妹带来了一本厚厚的小说,说是专门为我借的。惊讶之余,我第一次细细打量了这样一本拿在手里仿佛有着浓厚岁月沧桑的小说——《穆斯林的葬礼》。精致的封面,引人入胜的介绍一下子抓住了我的眼球,我静下心来,开始翻阅。令我没想到的是,这本书的文风那么贴合我的胃口,就好像一个赤脚走在遍布荆棘的荒路上的人突然穿上了一双舒服的鞋子,那种感觉是无法表达出来的,只能用心去体会。
书里的文字,就像一件件华美的羽衣,不仅仅语言优美,韵味悠长,还经得起细细的推敲。它给我一种远离人间,像是在另一个世界的感觉。清新脱俗,华丽精致,既不庸俗,也不拖拉。这才是我一向想要阅读的作品啊!
书里的主人公韩子奇痴迷于玉,促使了他与梁君璧的婚姻,可是那是逆境中的自然结合,没有感情。可是在海外流浪十年之久让他与梁冰玉惺惺相惜,产生感情,最终生得一女,新月。而她,又是另一个荡气回肠的故事了。她始终逃脱不了命运的安排,和自我相爱的人阴阳相隔,仅有一首《梁祝》永永远远的陪着楚雁潮,陪着他寂寞的心……
这是一个杯具,却充满着力量。也许是我还小,对于这本书的真正含义我理解得并不透彻,可是我无法否认对它的喜爱,它所表达的情感远远超出了文字本身,它的身上有着浓浓的民族气息,它的身上烙着鲜明的时代的印记,成为了一个民族,乃至一个时代的记忆。
我用了四天的休息时间将它看完,才发觉自我已深深陷入了霍达用文字编织的世界里。那个似真似幻,欲语泪先流的世界,成为了我心中永远的神圣。直至此刻,那婉转千回的故事仍似历历在目,只要脑中一想起它,各种刻骨铭心的感情杯具便会蜂拥而至,要思考好久才能回味过来,心中早已不复平静。
指尖磨砂着精致的封面,我的嘴角却勾起了笑容,经典便是经典,只可永远在心中珍藏。
第8篇: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
再度重相逢,细细读过,心情格外的沉重。
书中讲述了一个穆斯林家族三代人的命运故事,两个发生在不同时代的爱情悲剧。
书中的“路”坎坷复杂。情节像是一团被人千百次蹂躏的线团,一线绕着一线;又像是一颗洋葱,一层剥过又露一层。但那淳朴庄严的内容,根本不会让人觉得乏味、无趣。反而让人钻了进去,成为故事中的一员!
一个北京玉器家族两代人的故事以章节交错的方式,让故事有穿越时空的感觉。一个穆斯林家族六十多年的兴衰,三代人命运的沉浮,发生在不同年代的母女二人有着不同结果却又相互交错的爱情悲剧。读完此书,我感受到穆斯林们一千多年来漫长而以艰难的足迹。同时也为人们那种长期以来的民族意识,种族歧视而感到悲哀。
书中的韩子奇一生坎坷,他是一个有理想有追求的人,他毕生都在为他的“玉”而奋斗,让人钦佩让人心疼,可是他在爱情面前却是那样的懦弱那样的让人叹息!就如同在他死时作者对他一生的总结:他自己,只能赤条条归于黄土,什么也不能带走,只有一具疲惫的躯壳,一个空虚无物的灵魂,一颗伤痕累累的心,和永不可饶恕的深重的罪孽……。韩新月,一个年轻鲜活的生命就那样早早的结束了,没来得及享受生命的美好,没来得及展开她理想的翅膀,就那样悄悄的走了,最让我感动的是新月和她的老师楚雁潮的爱情,他们互相信任、崇拜,彼此理解并深爱。在他们相识两年来,共同以顽强的毅力和病魔搏斗,执著地追求生命的价值,可最终还是逃不过疾病的魔掌。而这一切与新月的“父母”韩子奇和梁冰玉有一定的关系。梁冰璧相对来说是一个让人有点同情让人心痛的角色,她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个悲剧人物。
故事的结局让人回味无长,最后那个情节设计地很好,梁冰玉和楚雁潮两个人在墓地相遇,这两个都是新月爱着的人,他们也都是最爱着新月的人,那种相对无语却是无声胜有声。天地之间那久久回荡的琴声,如清泉淙淙,如絮语呢喃,如春蚕吐丝,如孤雁盘旋……
第9篇: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
昏暗的灯光下,我伏在桌上轻轻地抽泣着。手里却还紧握着它——《穆斯林的葬礼》。她——韩新月,是一位优雅、学习刻苦,十分擅长于喜爱英语的学生,就读于原燕京大学,身处于充满危机与矛盾的家庭,有着凄凉的身世。他——楚雁潮,刚毕业于原来的燕京大学,却又被在此代课,成为了韩新同的班主任,热爱英文翻译工作,于韩新月有着共同的爱好,两人后来成为了一对恋人。不过,“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韩新月竟然被查出患有严重的心脏病,最终还是不行的去世了。最令我难忘的就是,当楚雁潮千辛万苦地一大早奔到医院时,却发现韩新月的床铺已空,人已不知所踪。我的心咯噔了一下,期望着不要看到自己最不想见得事,可最终还是瞟到了。“她已经走了。”当医生遗憾的说出这句话的时候,我的心如刀绞一般,泪水夺眶而出。殁的,眼前突然浮现出了楚雁潮的面孔。
苍白、遗憾、失望、自责全部都集中到了他的脸上。她一直撑着,却未能和他见上最后一面,说出最后一句话,在她的守护下安心地离开。她们就这样充满遗憾地分开。在病魔的面前,许多人根本无能为力。我痛苦并为他们感到十分的惋惜,感叹着他是否能见到他的“最后”一面。
口试,他是汉人,而她是穆斯林,汉人是不能随便闯入穆斯林的葬礼的。很快,就有人过来把他给赶了出去,她拼尽了全身的力气想要抗拒这一切,用那已声嘶力竭的声音哭喊着……我愤怒,为什么会有如此的宗教信仰,为什么他不能和她结婚,为什么连她的葬礼他都不能参加。为什么这些人不懂得他对她的爱,为什么要留给他太多太多的遗憾。为什么,为什么?他已无法控制自己的理智。他害怕,害怕自己与她的距离越来越远,可是无论他怎么努力,事实也已摆在了眼前——她死了。
看到这里,我已泣不成声了,我被楚雁潮那种对爱的执着深深地感动着,他们的结局是悲惨的,有情人终未成眷属,却也造就了一段辛酸、伤感的往事。泪水在脸上肆意地流淌着,嗒嗒地落到了书页上,书页已被浸湿,心中却像被堵塞了一半,久久不能释怀,是个人、宗教。还是命运,导致了悲剧。
第10篇: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
很久以前,隐约听过《穆斯林的葬礼》这本书,但一看到书的厚度,就望而却步了,后来,学校规定读这本书,耐着性子读完了这本书,却感觉仿佛接受了一次心灵的洗礼。
一本好书,真的可以让人留连忘返。看完《穆斯林的葬礼》,看到最后,泪水止不住地流下来。《穆斯林》给人的是一种感动和遗憾。我不是一个穆斯林,可我深深的喜欢这本书,我不善于评价,但我敢说这本书绝对值得一读。这是一本作者用心写作的书,在阅读的时候,我仿佛真的进入了另一个世界,听不到身边的任何声音,眼前是书中的人,耳中是书中的声,自己的喜怒哀乐,全被牵引着,仿佛走进了一个巨大的电影中,竟然完全忘记了自己的存在。
看多了浮躁的文字,翻一翻这些获奖巨著,感觉脑中一片清新。《穆》的文字维美流畅,文中用于描写景物的文字的比较多,不时地带给人诗一般的意境。作者对人物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的细腻刻画,深深地打动了我。
霍达一个了不起的作家,无论是唐诗宋词还是成语典故,她都能信手拈来,而且运用的惟妙惟肖。读她的小说不仅是一种享受,更能从中了解到许多知识。在《穆》中我看到了许多有关回族人的生活习俗、宗教信仰的细致描写,使我对这个民族、这个宗教有了重新的、进一步的认识,有了想探究的兴趣。
月是个多么善良纯洁开朗的女孩啊。她对每个人都那么好。她对未来的向往,对事业的热爱,都在她的了心脏病后破灭了,她是个没有未来的人。而她并没有自暴自弃,反而更加积极地面对一切,做她有权利做的事。可是命运却从不眷顾任何人,她最终还是带着遗憾,带着她对所爱的人的依恋离开人世,而活着的所有爱她的人,都不得不痛苦的承受这一切。
我们有未来,有生活的权利,因此,我们就拥有一切。热爱生命,善待生活,善待自己,关爱身边每一个人,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延续新月的生命。
第11篇: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
这本书总共写了三场葬礼和一场婚礼,第一场是梁亦清的葬礼,这个一生都献给了玉的手艺人,临终也还没有完成他最后的作品,或者也可以说就是这件为期三年的作品把他最后的精力给打磨掉了。
葬礼的描写在下一章出现,非常详细的向读者介绍了穆斯林的葬礼。从这部小说里,我了解到了许许多多关于穆斯林这个民族的文化,习俗和生活方式。葬礼是在高中时听同桌马勋旺说过,我这个高中同学就是一个地道的穆斯林兄弟,记得当时从他哪儿也简单的了解到了一些关于他们民族的知识。梁亦清带着毕生的遗憾和操劳走了,留下孤儿寡母和一个小徒弟-韩子奇,这本书的重要角色之一,开始了另外一段充满辛酸,幸福,甚至有些传奇味道的故事。读后感·接着到了一场婚礼,一场隆重的韩子奇的儿子天星的婚礼,这场婚礼在60-70年代办得相当的“体面”,沉寂多年的韩家再次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世人面前,向他们证明玉器世家的家底殷实。而就在韩家的长子新婚大喜之际,他们家的女儿新月的病情却加重了。
自始至终,新月都是一个悲剧的角色,这个涉世未深的小姑娘承受了太多的不幸,自小亲生母亲的离去(而对此她却毫不知情,直到最后的那些日子),考上了北京大学却由于父亲的意外而发现了她更严重的心脏病,与她的老师楚雁潮没有结果的爱情等等等等...这个纯洁善良的女孩做错了什么,上天要这样对待她,要给她安排这样的命运,而对于她来讲,她做出的想要改变她自己命运的努力都显得如此的苍白无力。
只有楚雁潮,这个以老师身份出现的学者在她最后的日子让她感受了爱情的甜蜜,让她在漫长的冬季看到了丝丝绿意,诚然,他们的爱情是没有结果的,但正是这段没有结果的爱情让我们为之动容,为之黯然泪下。接着写了姑妈的葬礼和新月的葬礼。我觉得全书的精华所在就是新月的葬礼,对于这个承受了太多不幸的女孩,也许魂归天国是她最好的解脱,但这个世界上从此也多了一个孤单的灵魂......
第12篇: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
这个暑假的收获之一就是看了霍达的长篇小说《穆斯林的葬礼》。看完,只是静静的合上书,仿佛担心者会惊动了里面的人,活着的和死了的。轻轻用手碰了碰封面那弯金灿灿的弦月??月亮可以圆了再缺,缺了又圆,月是却人非,它看过人间太多故事了。
我不知道我什么时候会再鼓起足够的勇气再次翻开它,这本书好像比以前沉重了,我的心也从此变了重量,因为里面又多装了一个故事,一段有关玉与月的人生。
梁冰玉最后还是回来了,带着满怀的悲怆。谁又知道,依旧生活在五间倒座里的,他早已认不出来的家人给她呈现的过往会叫她如何的揪心。她老了,该属于她的已经不再属于她了。
年轻,可爱,单纯而且善良的新月,这个生日只比我早一天的女孩,我为她留了最多的眼泪。她的身世,她所经历的无法言说的委屈,她的一病不起,她那弥足珍贵却不能再续的爱情,她短暂的生命和她应该得到却没能得到、已经得到却有失去的所有一切。我不只一次的像她哥哥天星一样悲叹。这孩子,太苦了,太苦了,但她也是幸福的,有那么多爱她的人,视她如命的爸爸,用真心疼她的姑妈,哥哥,朋友,同学,深情并痛苦地给她爱情的楚老师,还有后来把博雅宅堵得水泄不通的前来送葬的穆斯林。
我生日那天也有新月,但我没有想过,它曾那样凄美过。
霍达这篇用血泪著成的巨作,给了我太多的思考了:关于神圣的信仰和恪守的礼数,关于财富和生命,关于得与失,关于漂泊与乡情,关于等待与背叛,关于面对与逃避,关于隐瞒和真相,关于时代与命运,还有最让我敏感的,是关于真正的爱情。
真正的爱情是什么?是奥立佛至死还紧拥的像红玛瑙一样的玫瑰,是玉儿和韩子奇在异国纷纭战火中的结合,是天星在知道真相以后为容姑娘淋的那场大雨,是楚雁潮送给新月的巴西木和只属于他们的提琴曲《梁祝》和那个充满悲剧的时代相比,真爱是那么的珍贵、美好,美得让人忘掉理智,不顾阻挠,跨越生命和宗教伦理的界限,却又美得让人肝肠寸断。
楚老师说,爱就是火,或总是光明的,不管那熊熊燃烧的是煤块还是木材,是大树还是小草,只要是火,就闪耀着同样的光辉!爱就是爱,它是人类自发的美好情感,我因为爱你才爱你,此外没有任何目的!
第13篇: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
《穆斯林的葬礼》讲的是发生在少数民族回族上的三代家史。昨晚读完后感觉很压抑,不知是昨晚自己身体难受,还是书中故事情节使自己难受。
人生过去是个问题,现在是个问题,将来也会是个问题。人的一生总在不停地抗争,与自己的疾病,与自己的命运,与所谓的规矩抗争,但结局常常是悲剧,人常常用所谓的天命如此来作为妥协的借口,少的恰恰是那份坚持,坚持抗争,那么即使自己终究没扭转命运,铩羽而归,也可以问心无愧了!故事中天星的爱情就是如此,他不知道他的低头正埋下了一生的不幸福的种子,也许以后也会有幸福,但心中始终有痛。人这个个体具有很大的变通性,很多东西习惯习惯一辈子就这么过了,但这样也许和自己的幸福擦肩而过,所谓的随遇而安是指自己尽最大努力改变抗争之后而言的。
个人对宗教信仰没有什么概念,自己揣度,可能人生太苦,需要一个心灵的寄托安慰,也就是现实生活中自己已难以找到自己,幸福,于是希望有一个想象中的主来帮助自己,这也可以说是一件好事,人是需要寄托的。只是一旦有了信仰,有了主,就会有一些愚昧无知的规矩,而信徒们却不加分辨一味接受,这样的悲剧可想而知,璧儿不同意新月与楚老师的爱情就因为楚老师不是回回,多么愚昧可笑。再如,所谓的世俗规矩就像一副铁索永远戴在人们的身上,人们无法跳出生命的舞蹈,人们也没有勇气去抗争,去坚持自己的想法,这个规矩它到底是个什么东西,又害了多少人,规矩终究是过去人定的,而人们却不知调整,认为它们一定是正确的,多么可笑。老祖宗定下的规矩可能只适合他们那个时代,像任何东西一样具有很大的局限性,是只供参考的,人们怎么能被它束缚呢?
读到新月与疾病的抗争,我很痛苦,因为我自己也抗争过,我多么希望她能好起来,和楚老师一起幸福快乐地生活,但这个美丽的生命还是凋谢了,我心中一阵惆怅,楚老师在她的坟前拉响了她最爱听的《梁祝》,人生得此一爱人,她也是幸福的吧。
我还活着,的确,还要经历着人生,()还是会有幸福与痛苦陪伴,那么就这样好好地活着吧!
第14篇: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
《穆斯林的葬礼》是一本很好的书。主要讲了一个穆斯林家族,六十年的兴衰,三代人之间的关系。两个发生在不同年代,有着不同内容却有交错复杂的爱情悲剧。主人翁韩子奇被奇珍斋的老板收养当学徒,韩子奇的师傅有两个女儿大女儿君壁,二女儿冰玉,师傅由于做生意家道破落。但是韩子奇的技术没有到家。他必须到汇远斋当学徒,由于他是会回回,汉人都看不起他,他在那当了三年的学徒,忍受着常人难以忍受的痛苦,他终于学得了好的技术,然后就回到了奇珍斋。然后韩子奇娶了壁儿,在韩子奇的经营管理下。奇珍斋发展得很好,玉儿也渐渐长大,韩子奇很喜欢英语,在她的影响下,玉儿也是很喜欢英语的。而且她的英语水平相当高,但是后来日寇侵华战争爆发,韩子奇担心玉器珍品被毁随英商来到英国,玉儿不顾姐姐的反对,偷出家们和姐夫一同去了英国,在伦敦亨特之子奥立佛在伦敦大轰炸中不幸丧生,玉儿在异乡孤独寂寞,在这种情况下和韩子奇相爱。并且生下了一个女孩,女孩叫新月,下面又有新月发生了一系列的故事。新月在大学和自己的老师相爱,但是最后新月却得了心脏病。最后死去了。还有新月的哥哥在母亲的安排下和自己不喜欢的女孩结了婚,那个女孩是新月的好好朋友。最终生下了一个女儿和一个儿子。那个老师好像是终身未娶,当冰玉回来时一切的一切都是物是人非啦.....
我最喜欢的是新月的那一段故事,但是她红颜薄命,而且新月的母亲对她不是很好,但是她的父亲韩子奇对她很好,她和她的班主任楚雁潮是多么浪漫的爱情故事,但是遭到了梁楚两家的反对,还有就是韩天星本来会和自己喜欢的人在一起。但是自己的母亲太过势力。最终把自己儿子的终生大事给毁了、但是韩天星还是没有是抱怨自己的母亲,应为他抱怨也是没有用的,再有就是他知道母亲是对自己好。壁儿是个工于心计的人,而且思想老化,不知道变通。最令人感到惋惜的是韩子奇的一生。最后最吃惊的是他竟不是回回。
这是一部穆斯林的圣洁的书,充满悲剧的美感。过去的生活过去了,新的生活开始了。虽然是悲剧但是还是那么美好。
要是《穆斯林的葬礼》能被拍成电影或者是电视剧会很招人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