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孝读后感

句文网    发表于:2023-05-12 16:16:17

第1篇:二十四孝读后感

俗语说:“羊有跪乳之义,鸦有反哺之恩”。今天,我读了《二十四孝子》的两个小故事。一个是“亲尝汤药”,另一个是“涤亲溺器”。这两个小故事者是说古代两位孝子所作所为。“亲尝汤药”主要讲的是:一个叫刘恒的孝子,母亲三年生病时。虽然当了皇帝,可以叫别人来照顾母亲,但他没有,一直陪在母亲身边,目不交睫、衣不解带,为母亲服的汤药都要自己先尝试过再放心让母亲吃。“涤亲溺器”主要讲的是:一个叫黄庭坚的人,虽然官很大,可他每天晚上都亲自为母亲洗溺器,从来没有空过。

读了这两个故事后,使我深受感动。这两位孝子,虽然做了大官和富有,可以叫别人来照顾自己的母亲,但他们没有,都是亲自照顾母亲。我们虽然不能向刘恒和黄庭坚哪样为母亲尝药或为母亲洗溺器,但我们可以为大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比如:洗碗、扫地、擦窗户……来减轻父母的负担。

读了这两个故事后,我懂得了一些道理:父母把我们从小养长大是很不容易的,我们一定要珍惜今天美好的生活,努力学习,天天向上,以优异的成绩来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在此,我希望大家都能够从小孝顺父母,尊敬师长,团结同学。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为取得一个好成级而奋斗。

第2篇:二十四孝读后感

读《古代二十四孝故事》有感五年级(1)班王诗雨古人云: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意思是:孝敬父母是天经地义的。父母辛辛苦苦地把我们长大,他们投入了多少精力,多少心血呀!今天,我读了《古代二十四孝故事》这本书,思绪万千。这本书主要讲了舜,汉文帝,曾参等人的孝道故事,其中最让我感动的,便是汉文帝刘恒亲尝汤药的故事。说说汉文帝刘恒亲尝汤药的故事吧。汉文帝刘恒和母亲薄太后感情深厚,但薄太后身体虚弱,经常生病,连续三年都卧病在床。这三年里,汉文帝每天都勤理朝政,下朝后就为母亲品尝汤药,他总是亲自品尝过后才能放心的给母亲薄太后服用,汉文帝刘恒的孝心感动天下人。

我们想想,汉文帝刘恒贵为一国之君,每天都要整理朝政,可他却还要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亲自为母亲品尝汤药,这份孝心真令人感动呀!很多人都说:父母把孩子养大不需要回报,可真是这样吗?不是,这只是嘴上说的话,父母吧我们辛辛苦苦地养大,我们能不孝敬他们吗?不能。哪怕是爸爸妈妈下班后给他们递上一杯热茶,她们就会非常高兴,人前人后夸你懂事,孝顺,这就是做父母的心呀!现在社会上,还有很多嫌弃父母,不愿意为父母养老的人,希望你们不要像他们一样。

我们要关心父母,哪怕,只是一杯热茶。

第3篇:二十四孝读后感

二十四孝图着重分析了,这样的字眼映入眼帘,“卧冰求鲤”,却有违人性,我愿中华美德——“孝”道世代传承,一则有违老母爱孙之心,“孝感动天”,今有为父母治病献五脏的,挖坑要埋。兴好挖出一坛金子来,盲从是可悲的,“埋儿奉母”让人感到冷酷无情,节省粮食好供养母亲?才是一个有责任心的,人为贵”的人本观念?最源远流长的中华美德,自己独养母亲,其实是残忍。古有为求神为父母治病舍身的,妻子生一男孩,对母极孝?必然影响供养母亲,他把家产分为两份,懂得孝敬长辈。只有孝敬父母的人,但杀儿之举,此拼笮?母亲死了不能复活,

所谓《二十四孝图》是一本讲中国古代二十四个孝子故事的书,它让我懂得感恩。

百善孝为先,“卖身葬父”,迂腐是愚蠢的,不如埋掉儿子,郭巨担心养这个孩子,父亲死后,“哭竹生笋”?原本家道殷实,就想把自己的亲生儿子杀了,我们应该懂得理解长辈的心,高尚的人。

最后,二则陷老母于不仁。所以后来有人把这种孝举,主要目的是宣扬封建的孝道。但其中的“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尝粪忧心”令人发指。 先说说那个郭巨埋儿吧。说是晋代有个叫郭巨的,“儿子可以再生,极少有为父母去杀人的。为了节约粮食,“埋儿奉母”,“哭竹生笋”迷信思想严重,也有割股肉以解父母想吃肉之念的,才免了儿子一死。

第4篇:二十四孝读后感

姑姑送给我一本书。这本书很特别,它的名字叫《二十四孝》。我马上打开,看了起来。我读了第一篇《孝感天地》。

这篇文章主要讲我国古代有一个圣贤的君主,他的名字叫舜。舜出生在一个贫穷的农民家里,他很小的时候母亲就死了,父亲取了个后妈,后妈生了个弟弟叫象。从此,舜的后妈和父亲就不喜欢他了,并且伤害他。他父亲还扬言要杀了他。但是,当舜的父母亲生病的时候,舜马上回到父母身边。尽力服侍父母,还处处让着弟弟。舜的孝心感动了天地,大象跑来为他犁地,小鸟飞来为他播种。舜在河里捕鱼,遇上了狂风暴雨,可是他却一点也没事。舜孝顺父母的事,感动了首领尧。尧就把己的女儿嫁给了舜,并且还把己的王位让给了舜。

读完这篇文章,我深深地被舜感动了。我要向他学习,在家做一个孝顺父母长辈的好孩子、在学校要尊敬老师、和同学要互相帮助团结友爱。孝,是中华民族的美德。姑姑说:百善孝为先。作为一个中华民族的子孙,《二十四孝》是儿时必读的书。

第5篇:二十四孝读后感

孔子曰:”孝,德之本也”,孝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孝是传统的中国文化;孝也是奠定和谐社会的基础。从古至今,中国五千多年的长史上不知留下了多少孝子的身影,万古长青!

最近教师给我们读了古代最具代表性的孝子,被当作故事流传至今的——《二十四孝》。

听著教师念《二十四孝》,我被裡面的情节深深吸引了。其中有一篇讲的是闽子骞的后母因偏向自我生的两个小儿子,于是在做棉衣时,给两个小儿子用厚厚的`棉絮却给子骞用芦花絮,之后父亲明白了,说要休了子骞后母,而闽子骞因为看到后母和弟弟报在一齐哭,不但冰释前嫌,还跪求父亲不要休后母。读到这我的眼眶不禁湿润了起来,不说别人就说我吧,要是我是子骞,后母大冬天用芦花絮给我做棉衣,当父亲要把他休了的时候,我在一旁拍手都来不及,怎会跪求父亲不要休她呢?子骞的行为让我深深感到,后母大冬天让他受寒,平日也偏心,可他非但没一句怨言,还求父亲不休后母,这是何等孝顺啊!

我想:我们应当向二十四孝里的每一个人物学习,就衝著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百善孝为先!懂得感恩,懂得孝敬父母,孝敬长辈。仅有懂得”孝”的人,才能做一个高上的人!

第6篇:二十四孝读后感

孝,即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特别强调的一种,《*规》中,对待长辈的态度无疑写的清清楚楚,“孝”这一概念,早应该在中华民族的传统中成为不可磨灭的一条了,从“乌鸦反哺,羊羔跪乳”这妇孺皆知的故事中体现出来了。

文中说,当作者看过二十四孝后,看到做个孝子如此之难,原先做个孝子的计划便彻底放弃了,其实我觉的,做孝子不一定非要将事例硬安到自己头上,那样多生硬来着,只要打心眼里替母亲着想,替父亲着想,不让他们为自己操心,在家务上替他们分担一些,也是一种孝,虽不如事例上那么感天动地,但至少也是一种平平凡凡的孝呀!

硬把事例往自己头上安,是行不通的,毕竟时代在变,你说有一天你父母想吃鲤鱼,你说:“好,我要做一个孝子,卧冰求鲤去!”行的通吗?现在冬天没有古代冷,湖面上通常才结一层薄冰,恐怕人才站上去还没来得及卧下呢,冰就碎了,当时别说父母吃不到鲤鱼,恐怕也会吓的赶紧跑到湖边来救人,再说,现在市场上明明有鲤鱼卖,干吗要那么费劲去求鲤鱼呢?

其实,这些事例所要表明的,是“孝”的精神,“孝”不是一件事情,而是一种精神,平平凡凡的“孝”反而更加的温馨,向一缕淡淡的香气迷漫在家庭之中,使每个人都感到淡淡的幸福。

不用那么惊天动地,平平凡凡的“孝”,一句话、一个眼神、一个动作,更加的温馨、幸福。

第7篇:二十四孝读后感

熟话说:“百善孝为先”,当今年轻人明白“二十孝故事”的人不多啦,近期空暇时间店长带领我们重温了《二十四孝故事》,感触颇深,虽然这是十分久远的故事,可是这种孝道感动好像就在眼前,《二十四孝故事》中的二十四位孝子,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平民百姓都深知孝悌之道,故事涉及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涵盖了我们的对待父母是如何的行孝,又能否像《二十四孝故事》中那样感天动地。

读了《二十孝故事》这让我想起了长期躺在病床上的妈妈,由于前期胃癌做的手术此刻复发转移肿瘤压迫到大肠,不能进食,每日靠营养液维持生命,看到妈妈整日被病痛折磨,心里难受至极,多么期望能像晋朝的孟宗《苦竹生笋》,妈妈喝了竹笋羹汤也会好起来……

尽孝不在于行,而在于心,最重要的是要明白父母要什么,也许和父母打一通电话,一个问候,一次和子女共享家宴的机会……记得有一首歌叫做“常回家看看”……不要留下“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憾,让我们大家都行动起来,及时行孝,及时尽孝。

第8篇:二十四孝读后感

孝,即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特别强调的一种,弟子规中,对待长辈的态度无疑写的清清楚楚,“孝”这一概念,早应该在中华民族的传统中成为不可磨灭的一条了,从“乌鸦反哺,羊羔跪乳”这妇孺皆知的故事中体现出来了。

文中说,当作者看过二十四孝后,看到做个孝子如此之难,原先做个孝子的计划便彻底放弃了,其实我觉的,做孝子不一定非要将事例硬安到自己头上,那样多生硬来着,只要打心眼里替母亲着想,替父亲着想,不让他们为自己操心,在家务上替他们分担一些,也是一种孝,虽不如事例上那么感天动地,但至少也是一种平平凡凡的孝呀!

硬把事例往自己头上安,是行不通的,毕竟时代在变,你说有一天你父母想吃鲤鱼,你说:“好,我要做一个孝子,卧冰求鲤去!”行的通吗?现在冬天没有古代冷,湖面上通常才结一层薄冰,恐怕人才站上去还没来得及卧下呢,冰就碎了,当时别说父母吃不到鲤鱼,恐怕也会吓的赶紧跑到湖边来救人,再说,现在市场上明明有鲤鱼卖,干吗要那么费劲去求鲤鱼呢?

其实,这些事例所要表明的,是“孝”的精神,“孝”不是一件事情,而是一种精神,平平凡凡的“孝”反而更加的温馨,向一缕淡淡的香气迷漫在家庭之中,使每个人都感到淡淡的幸福。

不用那么惊天动地,平平凡凡的“孝”,一句话、一个眼神、一个动作,更加的温馨、幸福。

第9篇:二十四孝读后感

鲁迅的《二十四孝图》是收录在《朝花夕拾》中的一篇文章,作者叙述了自己对于《二十四孝图》中对于“卧冰求鲤”、“老莱娱亲”、“郭巨埋儿”孝道故事的看法,批判了这种封建制度下变形了的孝道。

百善孝为先,古人讲“孝道”摆在所有道德的最前面。一个人品德怎么样,首先看这个人孝不孝顺,如果不孝顺,连官都做不了。自古以来流传的孝道故事有很多,给人很好的教育意义。但是《二十四孝图》中存在的一些扭曲人们孝道的观念,鲁迅先生给与了强烈的抨击。“卧冰求鲤”、“老莱娱亲”、“郭巨埋儿”是一种封建社会畸形的孝道,为了孝道就能枉顾子女性命吗?这种低级趣味的肉麻就是孝道吗?这些都属于愚孝,这些故事遗留下来的封建孝道观念毒害了一代代的人。我们为人子女的,孝道是天经地义的事,但是要科学,而不是迷信,要观念要与时俱进,而非封建愚昧,更不能因为孝道而伤害到其他人。破除封建孝道的观念的虚伪和残忍,就是要我们有意识,而不是盲目尊崇。就像鲁迅认为的那样,只要自己孝顺父母做到心中无愧就行了。

作者对于封建孝道给与了无情的批判,同时,《二十四孝图》也能让人对孝道与更深的领悟。千万不要再出现“尝粪忧心”、 “郭巨埋儿”这样的愚孝了。其实,我觉得让父母开心自在就是最大的孝顺了。

第10篇:二十四孝读后感

今天我和爸爸妈妈读了《二十四孝》故事,其中有几只故事我印象特别深刻。分别是哭竹生笋、卧冰求鲤、弃官寻母……

哭竹生笋讲的是在三国的时候,有一个孝子,叫孟宗。从小爸爸就死了,家里十分贫穷,母子俩相依为命。长大后,妈妈年纪老了,体弱多病。不管妈妈想吃什么,他都想方设法满足她。一天,妈妈病了,想吃竹笋烧的菜,但这时正是冬天,冰天雪地,风雪交加,哪来竹笋呢?他无可奈何,想不出什么好的办法,就跑到竹林抱着竹子大哭。哭了半天,只觉得全身发热,风吹过来也是热的。他睁眼一看,四周的冰雪都融化了,草木也由枯转青了,再仔细瞧瞧,周围长出了许多竹笋。他的孝心感动了天地。他把竹笋让母亲吃了,母亲的病就好了。

卧冰求鲤讲的是晋朝时期,有个叫王祥的人,心地善良。他小时候失去了妈妈。后来后妈对他不慈爱,时常在他父亲面前说他坏话。他父亲对他也开始不好了。王祥的后妈喜欢吃鲤鱼。有一年冬天,天气很冷,冰冻三尺,王祥为了能得到鲤鱼,光身卧在冰上。他浑身冻得通红,仍在冰上求鲤鱼。正在他求的时候,他右边的冰突然开裂。王祥喜出望外,正准备跳入河中捉鱼时,忽从冰缝中跳出两条活蹦乱跳的鲤鱼。王祥高兴极了,就把两条鲤鱼带回家烧给后妈吃。他的举动,在十里乡村传为佳话。人们都称赞王祥是人间少有的孝子。

读了这两只故事,我知道长大了要报答爸爸妈妈的养育之恩,要孝顺爸爸妈妈。

第11篇:二十四孝读后感

《二十四孝图》图文并茂,非常感人。我发现,百事孝为先,小时候那些孝顺的人,长大都有了很大的成就。

二十四孝有:孝感动天、亲尝汤药、啮指痛心、百里负米、芦衣顺母、鹿乳奉亲、戏彩娱亲、卖身葬父、刻木事亲、行佣供母、怀橘遗亲、为母埋儿、扇枕温衾、拾萧异器、涌泉跃鲤、闻雷泣墓、乳姑不怠、卧冰求鲤、恣蚊饱血、扼虎救父、哭竹生笋、尝粪忧心、弃官寻母、涤亲溺器。其中,我最喜欢刻木事亲,意思是:丁兰,相传为东汉时期河南(今河南黄北)人。幼年父母双亡,他经常思念父母的养育之恩,于是用木头刻成双亲的雕像,事之如生,凡事均和木像商议,每日三餐敬过双亲后自己方才食用,出门前一定禀告,回家后一定见面,从不懈怠。久之,其妻子对木像便不太恭敬了,竟好奇地用针刺木像的手指,而木像的手居然有血流出。丁兰回家见木像眼中垂泪,问知实情,遂将妻子休弃。

虽然这篇文章里木头人的手指会流血不现实但古代人真的是孝顺。现在有很多人特别是我们这代人一天到晚都是在想自己该怎么样,自己吃的好不好,玩得好不好,向父母要这要那,达不到要求就发脾气,有时对父母和长辈说话、行为很不礼貌。和前人相比我真的对“孝顺”二字没有做好。读了这本书,我以后一定要孝顺父母,尊敬老人,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美德。让我们从点滴做起吧!

第12篇:二十四孝读后感

孔子曰:”孝,德之本也”,孝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孝是传统的中国文化;孝也是奠定和谐社会的基础。从古至今,中国五千多年的长史上不知留下了多少孝子的身影,万古长青!

最近老师给我们读了古代最具代表性的孝子,被当作故事流传至今的——<<二十四孝>>。

听著老师念<<二十四孝>>,我被裡面的情节深深吸引了。其中有一篇讲的是闽子骞的后母因偏向自己生的两个小儿子,于是在做棉衣时,给两个小儿子用厚厚的棉絮却给子骞用芦花絮,后来父亲知道了,说要休了子骞后母,而闽子骞因为看到后母和弟弟报在一起哭,不但冰释前嫌,还跪求父亲不要休后母。读到这我的眼眶不禁湿润了起来,不说别人就说我吧,要是我是子骞,后母大冬天用芦花絮给我做棉衣,当父亲要把他休了的时候,我在一旁拍手都来不及,怎会跪求父亲不要休她呢?子骞的行为让我深深感到,后母大冬天让他受寒,平日也偏心,可他非但没一句怨言,还求父亲不休后母,这是何等孝顺啊!

我想:我们应该向二十四孝里的每一个人物学习,就衝著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百善孝为先!懂得感恩,懂得孝敬父母,孝敬长辈。只有懂得”孝”的人,才能做一个高上的人!

第13篇:二十四孝读后感

读了二十四孝的故事后,我受到了深深的启发,特别敬佩那些孝感天下的人物。如:亲尝汤药汉文帝刘恒、他身为一国之君能衣不解带的在母亲病床前伺俸三年,每次都会亲尝汤药;怀橘遗亲的陆绩六岁时吃到好吃的橘子就能想到让家中母亲尝一尝,还有扇枕温衾的黄香、最让我 感动的是卧冰求鲤的王祥。

王祥的母亲,去世的早,父亲又娶了继母,继母对王祥一点也不慈爱,反而经常在他父亲面前说他的坏话,以致让父亲也讨厌他,尽管这样,王祥还是很孝顺父母。

一年冬天,大雪纷飞,继母生病了想吃鱼,王祥听了,就来到冰天雪地的河面,忍受着外面的寒风刺骨,他发现河水都被冻上了,如果用石头砸开,那自己就会有危险,这时,王祥的脑子里冒出一个念头,他脱掉衣服,趴在厚厚的冰上,冻得瑟瑟发抖,王祥的举动感动了河里的鲤鱼,这时,冰面裂开了,从水里跳出两条红鲤鱼。王翔急忙穿好衣服,抱着两条鱼回家,给母亲食用。

看了这个故事,我深刻的被感动到,王祥的母亲对她并不好,他反而对继母亲那么孝顺,我的父母对我那么爱护,我还经常跟他们顶嘴,惹他们生气。我要向王祥学习做一个孝顺父母,尊敬长辈的好孩子。

第14篇:二十四孝读后感

孔子曰:”孝,德之本也”,孝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孝是传统的中国文化;孝也是奠定和谐社会的基础、从古至今,中国五千多年的长史上不知留下了多少孝子的身影,万古长青!

最近老师给我们读了古代最具代表性的孝子,被当作故事流传至今的--<<二十四孝>>、

听著老师念<<二十四孝>>,我被裡面的情节深深吸引了、其中有一篇讲的是闽子骞的后母因偏向自己生的两个小儿子,于是在做棉衣时,给两个小儿子用厚厚的棉絮却给子骞用芦花絮,后来父亲知道了,说要休了子骞后母,而闽子骞因为看到后母和弟弟报在一起哭,不但冰释前嫌,还跪求父亲不要休后母、读到这我的眼眶不禁湿润了起来,不说别人就说我吧,要是我是子骞,后母大冬天用芦花絮给我做棉衣,当父亲要把他休了的时候,我在一旁拍手都来不及,怎会跪求父亲不要休她呢?子骞的行为让我深深感到,后母大冬天让他受寒,平日也偏心,可他非但没一句怨言,还求父亲不休后母,这是何等孝顺啊!

我想:我们应该向二十四孝里的每一个人物学习,就衝著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百善孝为先!懂得感恩,懂得孝敬父母,孝敬长辈、只有懂得”孝”的人,才能做一个高上的人!

更多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