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兰河传》读后感

句文网    发表于:2023-05-11 22:32:09

第1篇:《呼兰河传》读后感

喃喃自语般平静的叙述将我们领进了那接近80多年前的东北,一个衰落的村庄。整个村子里面,到处都是萧杀,灰色的背景,灰色的人物,整个村落就像雨前的天空一样,乌云蔽日,见不得半点阳光。那么多交替出现的人物,我甚至都来不及辨认出哪个是我应当同情的,哪个又是我该鄙夷的……呼兰河人遵循着一种“屏息低头,毫不轻举妄动,两眼下视黄泉,看天就是傲慢,满脸死相,说话就放肆”(鲁迅语)的生活规则。偏偏小团圆媳妇正是这种极度卑琐低下的生活方式的背叛者。她本性天真、善良、活泼,走到哪儿永远都挂满了笑容,打破了呼兰人所遵循的生活陋习。因为她“头一天来到婆家,吃饭就吃三碗”,因为她“太大方了”,“一点也不知羞”,所以她被人们认为是“团圆媳妇不像一个团圆媳妇”。

小团圆媳妇的这些行为,只不过是一个正常人正常的欲求和需要,但在这个人性扭曲的世界里,这些都是不允许的,在这种非人的环境中,她的本性始终被压抑着,她希望尽情展示自己的本性,不愿像其他人那样屈服,过着卑琐低下的生活,所以她感到苦闷。她的苦闷、沉默被认为是一种病,她的婆婆按照习俗请了大神并按大神的指示把她扔进开水缸之中,用开水烫。这个“奇闻盛举”招来了很多的看客。这些人还七手八脚帮忙,直到黑乎乎笑呵呵的小团圆媳妇死了。”

其实,小团圆媳妇的悲剧是必然发生的。首先,在这个畸形的环境之中,她的善良、活泼的本性使她成为一个越轨者。如果她不想向这个环境屈服,那么她必然遭到扼杀。其次,这个环境产生了杀害小团圆媳妇的凶手——呼兰河的人们。呼兰河的人们,他们也是可怜人。他们是无知的,是愚昧的,是保守的,是腐朽的。尽管他们的本性是善良的,但是愚昧的善良比单纯的恶毒更可怕,恶毒令人憎恨,愚昧的善良则不同,它其实是恶毒的一个分支,只是挂上了“善良”的头街,因为愚昧无知,所以总是被人们谅解。正因为人们对它的纵容,它才会一次又一次地变相地“杀人”。他们的畸形变态心理无以发泄,而小团圆媳妇的离经叛道正好成为他们排泄无聊的工具。人的健康成长被阻碍,人的心灵残缺不全,心理扭曲,于是成就了小团圆媳妇式的悲剧。从本质上来讲,小团圆媳妇的悲剧,是一个社会的悲剧。

作品总的笔调是沉郁哀婉的,如同一曲末世的挽歌,低低地吟唱着无尽的凄凉与落寞。一段已经逝去的遥远的记忆,但在萧红心里却留下了永远抹不去痕迹。过去与现在,已然达成了某种契合,并折射出人之命运的脆弱和不堪。

第2篇:《呼兰河传》读后感

我们现在生活在一个全新的时代,没有了旧社会时的封建思想,没有了人与人之间的阶级地位,也没有了欺压百姓的罪恶统治者。

疫情期间,我读了萧红写的《呼兰河传》,这本书。记叙了旧社会人们的封建,思想,导致无意识的杀人。但其中也充满了人们对“生”的希翼。

在整本书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那个小团圆媳妇,才只有12岁,嫁过去了没有几天,那家就开始打团圆媳妇,打得很厉害,总是传来哭声、叫声。邻居都说那团圆媳妇早该打,走路快如风,坐得笔直、不害羞。而在我心目中,他是最活泼、最可爱的。那家不打了,又开始跳大神,跳了一个冬天,把团圆媳妇都跳出病了,面黄肌瘦,但还是笑呵呵的。这团圆媳妇一病,她婆婆就给她吃连毛鸡、吃黄连猪肉,又请来抽帖儿的,还把他吊在大梁。上用皮鞭抽,竟还用烧红的烙铁烙她的脚心。眼见小团圆媳妇越病越重,人们又想出了法子一当众洗澡。这消息一传开,邻里都来看热闹。团圆媳妇被破棉袄蒙着,蒙的没头没脑的。过了一会儿,小团圆媳妇被当众脱了衣裳,还进大缸,用滚烫的热水浇,她叫着、跳着,但怎么也跳不出来,被人们按着。最后连洗了三次,洗一次昏一次。还没有到二月,那个笑呵呵的小团圆媳妇死了,那小团圆媳妇一死,老胡家也乱了。我读完后为小团圆媳妇打抱不平总有两三颗冰凉的泪珠落下,不觉感叹一个孩子竟然都会成为封建思想的牺牲品。

我的奶奶就是一名小团圆媳妇,她12岁订了婚,嫁给了我的爷爷,奶奶的婆婆也对她很不好,经常打她、骂她,有时还骑在她背上打。我不明白为什么总有那么多婆婆虐待儿媳的画面?难道古人都是以捉弄儿媳为乐吗?奶奶现在有70岁,不识字,还患有高血压、脑梗塞,但是她对生活总是报以乐观的态度,从不在困难面前低头折节。唯一美中不足的是一奶奶有封建思想。奶奶共有两个孙子,但是对我的堂弟更疼爱一些,如果堂弟弄坏什么就说是我的错,是典型的重男轻女。有时我晚上梳头发,奶奶就不让我梳,说晚上梳头不好,尽管如此,我还是很爱我的奶奶。

我们新时代拥有了新文化,对于那些封建思想我们要巧妙对待,人们的迷信在生活中随处可见,但是新社会的新风尚是不能改变的。

通过读《呼兰河传》,我明白了:一个人,应该活在希望之中,要明辨是非,对于封建思想不能盲目跟从,建立新的社会。思想意识。生为女孩,我一定要做自己命运的主人,用法律来捍卫自己,决不能让那些无知者和恶人,拿新中国未来的花朵去践踏侮辱

第3篇:《呼兰河传》读后感

前几天我有幸读了“民国四大才女”之一萧红的巅峰之作《呼兰河传》。《呼兰河传》是一部回忆、自传性小说。萧红以他清新自然的笔触,描绘了东北边陲小镇呼兰城的风土人情,展示了女作家独特的艺术个性,为世界文苑开出一朵美而不艳的奇葩。著名作家茅盾先生曾这样评价过《呼兰河传》:“要点不在《呼兰河传》不像是一部严格意义的小说,而在于它的‘不像’之外,还有别的东西,一些比像一部小说更为诱人的东西:它是一篇叙事诗,一片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呼兰河的生活是当时社会的一个缩影,在作者烂漫的笔调下刻画出一个寂寞的世界。书中的故事里充满了那时候人们迷信的影子,什么海龙王啊,叫魂啊,说来说去还不是为了个大泥坑。那里的人是萧红那个年代最平凡的一种人,自力更生却摆脱不了小市民的身份,往往为了鸡毛蒜皮的小事而喋喋不休。人们的生活除了迷信还是迷信,如给人看病时请跳大神,嫁女儿时需得先看了生日,若是生日不好但家财万贯的男孩是可以嫁得的。还有些扎彩铺是为死人而准备的。人死了,灵魂就要到地狱里去。地狱里边怕是没有房子住,没有衣服穿,没有马骑,于是,活着的人就要为他做这么一套,用火烧了,据说是到阴间就样样都有了。怪不得成里穷人都说“活着还没有死了好”之类的话。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呼兰河封建思想的受害者成为全中国的写照。

当然故事中有好的人,不好的人,故事中的事也有好的事,不好的事,他们事后的结果,又分好的结果、坏的结果……

自从读过这本书之后,我知道了:人最关键的是要继续生存下去,另外,还要有一种自由,就像故事的主人公一样,快乐的生活,每天天亮就起床,天黑就睡觉,就像小猴在森林里玩耍,就像蝴蝶在花丛中飞舞,这是什么?是自由,其实,也是一种享受。同时,我也悟出了许多道理,例如:不能今天推明天,明天推后天的做事;做事要有一定的规则和计划;自由,是一个人的最大的需求和需要。从小,父母就应放任我们,不要做什么事都要经过家长的同意才肯做。

爱读书,既可以哺育你的灵魂,增长你的智识,开阔你的视野,还可以增强、提升你的写作能力。你所喜爱的一本书就像一个朋友,一位老师、一个温暖的家庭。

我们以一种宽广的胸怀召唤一份真情,一份温暖。让震撼心灵的华彩美文,滋养我们的精神、生命于灵魂。

第4篇:《呼兰河传》读后感

在茫茫书的海洋中 ,《呼兰河传》给我留下了无限的思考。它用朴素而又亲切的语言为我们展现了作者萧红童年时一幅幅欢声笑语、自由自在、温暖动人的场面。

萧红的童年是无忧无虑的,因为有了一个疼她、爱她的祖父。让我最难忘的是祖父带着萧红在门前的菜园里辛勤劳作。祖父拿着铲子铲土,萧红也拿着一把铲子,在地上磨啊磨,把铲子拆成了两半。祖父正在给植物浇水,萧红采了一条黄瓜,用水洗了洗,津津有味地吃了起来。有一次,玫瑰花开得正香,萧红偷偷采了几朵,趁祖父不注意时,悄悄插在他的头上,回到家时,祖父还大声称赞,说:“今年的玫瑰花开得可真香,这么远都能闻到浓郁的花香。”听了这话,萧红便捂着肚子哈哈大笑起来,这时,祖父才知道自己头上戴了几朵玫瑰花,也跟着笑起来。萧红最喜欢摆弄家里的旧东西,她又在仓库里翻箱倒柜,翻出了一个满是灰尘的旧灯笼,祖父看见了,不但没骂她,还仔细地擦拭干净,才给萧红玩。正因为这样一位慈祥的祖父,萧红才能每天把笑容挂在嘴边。

萧红的童年是丰富多彩的,是因为有了一个平凡又不平凡的村子。这个村子里有一个作恶多端的大泥潭,这泥潭不但挡了许多人的前进道路,还经常弄翻人马,淹死人和牲畜,是因为这个泥潭,村里才开始热闹起来,大家互帮互助,翻了马车抬马车,人掉了下去救人,如果挡住了人,大家就会从旁边的墙上面爬过去,没有一个人会不愿意来救人。当然,事物都具有两面性,泥潭也有好的地方,如果淹死了几只猪,大家都会争先恐后的抢,想要捡点便宜,如若被卖猪肉的撞见了,他就会捡回家,再以半价卖出,但也不会有一个人嫌弃这肉,都会一个劲夸好,如果有人说这是淹死的猪肉,大家一定会骂他胡说。正是这样一个无恶不作的泥潭,让呼兰河充满热闹。

虽然在呼兰河时时刻刻会发生一些悲惨、凄凉的事,但却永远也不会埋没萧红那一颗真诚质朴的心。这段至纯至美的平凡童年生活会像小苗那样在萧红和每个人心里生根发芽,长出一朵最独一无二的鲜花。

读了《呼兰河传》这本书,读出了童年的珍贵,读出了人间的真、善、美,读出了那个独一无二、平凡亦温暖动人的呼兰河。

第5篇:《呼兰河传》读后感

放假了,我开始迷上了阅读;这不仅是在读别人的故事,而是在体会、欣赏。

最使我记忆犹新的莫过于萧红后期的代表作《呼兰河传》,这本书是作者记忆中的家乡,一个北方小镇单调的美丽,也介绍了人民的善良与愚昧。它透彻体现着作者巨大的文化,含量与生命的厚度。

打开书卷,默默的欣赏作者赋予着小镇的情感。灰色的色彩,平静的叙述,灰白的画面将我带到那暗淡无味并不繁华的小城。在那里,春夏秋冬,一年四季周而复始,到处都是寂寞。没有色彩的绚丽,没有活力的人生,整个村庄都笼罩在灰暗中。在这里,因为人们的无知愚昧,发生着一场又一场的灾难,人们都在等待幸运的光临。同时也有死亡的号召,我读后与作者相同,不知该对他们是同情还是憎恨……

看完第一章,其中有一个情景令我感到悲愤,在那个小镇的一个大泥坑,七尺来深,就因为它。淹死过猪,闷死过猫,将很多家畜给害死,人们说拆墙、种树,但为什么不把大坑填上,是因为天意如此,让这里有一个大坑我们就该顺应天意!

最使我难以接受的是那个美丽的团圆媳妇小姑娘,可爱、善良的小姑娘,十二岁就卖到别人家的家里做童养媳。她受尽欺凌!婆婆的打骂,外人的误会,只是认为婆婆对媳妇的管教。刚刚开始活泼、开朗、健康的花季少年,没多久就匆匆去世了。而让亲人伤心的并不是她的去世,而是他们做了一个赔本的买卖。

在旧社会中,有多少像团圆媳妇那样,等待接受生命中的折磨。就因为旧观念,旧思想,我庆幸现代的人们在知识中变得更睿智,能用自己的双手创造美好未来,也没有了男女的不平等……

在作者的描述中,她的童年是快乐的,也是寂寞的,她与祖父在那座大花园里充满快乐。而我忆起我的童年,是温馨的,童年在每个人心里,如诗、如酒、如画,我们可以自由玩耍,没有烦恼,没有争论,相比之下我们是幸福的。所以我更可以体会出萧红在离开香港后对故乡的深刻怀念,用自己的笔记录下来自己童年的过往,这里没有优美的故事,而处处是令人心动的故事。

第6篇:《呼兰河传》读后感

《呼兰河传》是一首叙事诗,一幅多彩的山水画和一串悲伤的歌谣。灰色的基调,平静的叙述和暗淡的画面.带我去了呼兰河——号的一个小镇。

作者萧红向我们展示了小城市的人们屈服于传统、迷信、无知、麻木甚至残忍。作者无情地鞭打他们,但也同情他们。

书的开头解释道,东二道街的大泥坑是戏剧的舞台。汽车翻倒了,马卡住了,猪窒息了。所以人们忙着抬车和马。有人说要拆墙,有人说要种树,但没人说要填坑。也可以看出这些人是多么无知和固执。他们不知道如何顺应社会和命运。这是小城镇人民的悲哀和当时的社会现状。作者抨击他们没有改变现状,同情他们有限的思想。

书中有一个孩子曾经掉进泥坑,是学校校长的儿子。人们认为是因为学校建在龙王庙里,与龙王相撞,才惩罚了人们。所以即使有些人也不希望他们的孩子去上学。可以看出,当人们最需要接受教育、最需要敞开心扉的时候,却过分迷信、不重视教育,这说明人们屈从于传统,愚昧无知。他们也写下了他们可怜和悲伤的想法。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胡夫家族的重聚媳妇。她只是一个12岁的女孩,应该是最活泼的,但在一个无辜的年龄,她已经是一个妻子,被婆婆虐待,挂了三个月,只是为了让她服从。可以说,生不如死,就像一个囚犯。甚至在她生病后,人们用各种民间疗法和伟大的神来虐待她,甚至让她在沸水中洗澡和晕倒一次。尽管她很穷,但没有人愿意帮助她。最后,他悲惨地死去了。但是她的婆婆只爱她自己的钱。作者最大限度地展示了人们的迷信、无知、麻木和残忍。他还对媳妇团聚表示同情,并批评当时的社会风气极其恶劣。

事实上,小城市的生活并不糟糕,但它们只是在这样的社会氛围下创造出来的。

团圆媳妇、王小姐、冯伟最的悲剧都是封建迷信和冷漠造成的。呼兰河是整个社会的缩影。《呼兰河传》以灰色的基调、平静的叙述和暗淡的画面描绘了当时的黑暗社会。它以通俗的故事来批判封建伦理、社会风气、麻木不仁的人性。它让人一口气又一口气,这种情绪久久不能抑制。

第7篇:《呼兰河传》读后感

萧红,是民国时期一位有学问的女子,也是一位作家。一生坎坷使她饱经风霜,在社会的旧风,人们的愚昧中,她写下了一部《呼兰河传》。

“呼兰河这小城里住着我的祖父。”萧红在一个章节里这么说,她告诉我们,她童年的快乐时光多半是在祖父的园子里与祖父共同度过的。记得以前在学习《我和祖父的园子》这篇课文时,老师曾跟我们讲过,在旧社会中,许多人都是“重男轻女”的,萧红的父母也是这样,她的祖母信一种教,自然也不喜欢萧红,所以,唯一幸运的是祖父很疼她,是她最亲的人。她写自己在祖父的园子里摘花、拔草、种小白菜,又写自己把韭菜当做野草拔掉,把狗尾草当做谷穗留着的“傻事”。“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一切都是自由的。”这是萧红描写在祖父的园子里自由自在的一句话。这让人既是羡慕,又对这个小姑娘产生怜悯之情,一个缺少父爱和母爱的孩子,只能从她的祖父那里获得童年应有的一份快乐?

萧红总是保持着乐观,她对这旧社会里的酸甜苦辣都存在自己的观点。呼兰河干旱时,整个河道里都是烂泥,不时会有一些牲畜陷在里面,鸡、鸭、猪还有马,如果这只牲畜还有一口气,人们就奋力把它救上来,如果沉下去溺死了,它的主人就到市场上把它给便宜卖了,这样一来,许多穷人也吃上了肉,也有人依葫芦画瓢,把家里的瘟猪拿去卖,有人怀疑,卖主就说是呼兰河上淹死的,然后这人就将信将疑地买走了,反正到最后也没有吃死一个人。

还有一件令我印象深刻的事,是小团圆媳妇的惨死。那时候的人很迷信,谁病了就花钱请一两个“巫师”回来大唱一通,然后开几个纯属“胡闹”的药方。小团圆媳妇就是被愚昧的家人不停地扔进开水里烫晕,然后用冷水泼醒,最后用厚棉被裹出一身汗来,给折磨死的。萧红亲眼目睹了这件事,想起才十二岁的小团圆媳妇,心里很是不舍。

“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这是著名作家茅盾对《呼兰河传》的评价。我想,像萧红这样的童年,是正常人无法体会得到的。

第8篇:《呼兰河传》读后感

在这个暑假,我阅读了《呼兰河传》,这本书是萧红走到人生尽头时创作的长篇小说。当时,萧红虽然还不到30岁,可是身体十分虚弱,战争的摧残和感情的冲击令她长期身心疲倦,患有多种疾病。与此同时,她的文学水平、创作观念和技巧已经达到了顶峰。全书共分为七个章节,里面的内容无关现在,也不关未来,只是萧红对自己童年时代的一个回忆。她既没有美化它,也没有丑化它,而是以一个现代主义作家的态度描绘了一个长长的旧梦。呼兰河小城里的人既有善良的一面,也有丑恶的一面。其中的民俗描写,使我领略到了呼兰河小城的风土人情。

萧红的童年是快乐的,因为有了一个疼爱她的祖父。祖父带着他在菜园里,摘黄瓜、浇水,给她点灯笼,让萧红玩得不亦乐乎。让我难以忘怀的还是祖父给萧红点灯笼了,萧红在房间中翻箱倒柜,找出了一个陈旧的、落满灰尘的灯笼,祖父细心地把灯笼擦拭干净,点上蜡烛,给萧红玩,直到坏了为止,但祖父依然笑眯眯的。这是一件不起眼的小事,可是祖父却有着惊人的耐心和宽容。

首先,萧红翻箱倒柜,家里一定翻得七零八落的,一般家长见了都要大骂。其次,萧红找到了一个破旧的灯笼,一般的家长一定没有耐心擦干净,点上蜡烛给孩子玩。更重要的是萧红把灯笼打坏了,祖父没有把她臭骂一顿,居然还笑眯眯的。正因为有了这样一位慈祥的祖父,萧红才有了一个快乐的童年。

萧红的童年是快乐的,因为有了一个不平凡的村子。这个村子里有一个作恶多端的大泥坑,这泥坑经常弄翻马车,淹死人、牲畜,还阻挡了许多人的前进道路。有了这个泥坑,村里里顿时热闹非凡,翻了马车抬马车,人掉下去了救人,挡住了人从旁边的墙上面爬过去。没有一个人觉得累,更没有一个人要把这个“无恶不作”的泥坑填平。我想,假如填平了这个坑,村子就恢复了冷清,变得寂寞,大家没事可干,失去了抬车的乐趣……当然了,这个泥坑也给村里人带来了“福利”,当牲畜淹死的时候,许多人都去抢猪肉吃,杀猪的捡了回去,就会以半价卖出去。在艰苦的乡村生活中,处处闪耀着人性的真、善、美的光辉。

萧红的童年是快乐的,因为有了许多人陪她玩耍。冯歪嘴子啊,她们家的厨师啊,都是她的“寻乐工具”,团圆媳妇只有十几岁,她很乐意陪着萧红玩,乐此不疲,但她最终命运多舛。

我们再也体验不到萧红的童年生活了,但书中字里行间流露的人性的至纯至美,仍然使我的内心暖暖的。

读了《呼兰河传》,读了一个凄美的故事,读出了童年的珍贵。

第9篇:《呼兰河传》读后感

一到冬天大雪便封了路,而最繁华的地方是东西和南北走向交汇的十字街,呼兰河就是这样一个略显荒凉的小城。萧红的童年在这里度过。没有华丽的语言,没有激昂的评判,我们只是随她用六七岁孩子的眼光看着这世界。

“我”最爱的地方是后园。后园里有果实,有杂草,玉米如果愿意,能长到天那么高。一颗樱桃树,一颗李子树,虽然不开花,不结果,却寄予了“我”美好的期望。祖父是“我”最好的朋友,他总是挂着慈爱的笑容,带“我”去地里掰苞米吃。下午在后园里除草,任“我”给他戴了满头鲜花,还以为是今年雨水好,自家玫瑰香飘十里。

“我”在祖父的庇护下一天天长大,却也看到周围的悲欢离合。“我”看到扎花店的伙计把给死人烧的房子丫鬟粘的漂漂亮亮,自己却终日待在昏暗的店里,活得没有人样;“我”看到卖粉丝的人住在风雨飘摇的家,能享受到的美味是雨天房顶上长起的蘑菇,一年到头为温饱而忙碌,却在阳光下流着眼泪唱起歌;“我”看到老胡家的小团圆媳妇初来时健康开朗,黝黑的面容上连一双大眼睛都在笑,却最终受害于封建礼教和思想,在众多“善人”的“关怀”下凄惨死去;“我”亦看到磨坊里的冯歪嘴子冷静坚强,独自抚养两个年幼的孩子微笑面对生活。

“我”的生活里有封建,有善良,有无奈,有乐观。萧红的笔触简单却也真实,一点一滴,是那个年代的人间百态。

这使我想到了我的童年,同样是与祖父祖母生活在一个小镇。仍记得,那时放学后,爷爷骑车载我穿梭在大街小巷,经过惯常买豆腐的一家,那阿姨便装了豆腐出来,顺便给我切了一小块儿吃。白豆腐吃在嘴里并没有什么滋味,但坐在自行车上啃着豆腐,看西山一点点吞了那火红的太阳,却是无比的快活。更不能忘了的是朗朗上口的古诗和一个人的意识流。你一定不会想到我在傍晚的堂屋里看见“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茫茫敕勒川,亦想不到我在大院的台阶上感受那“烟花三月下扬州”的浩瀚与清凉;更不会想到我经过邻居家的篱笆,看到流连在黄四娘家的蝶子栖息在碗大的黄花上。

童年的事,现在想来,时常感动,偶尔神奇。总想着要把那些浪漫的事一一写下,害怕时间一久,竟忘了那时简单的快乐。

第10篇:《呼兰河传》读后感

时间一去,就在也不复返了,直到人们长大了,年老了,才回想起童年的时光,回忆起童年的趣事。《呼兰河传》的作者萧红或许也觉得童年时光宝贵,于是写了这本关于作者童年的散文《呼兰河传》。

《呼兰河传》主要讲了作者童年和祖父在后院里玩耍的情景和跟家人逛庙会,看团圆媳妇等温暖人心的事情。

但令我最印象深刻的就是作者像发现“宝藏”似的发现又小又黑的储存室的时候,瞧见了没有见过或是更好玩的东西,铜环、木刀、竹尺、观音粉。过了一段时间,作者萧红得到了一个小锯,她用它毁坏东西,椅子上锯一锯,炕沿上锯一锯,后来她把自己心爱的木刀也锯坏了。作者时时刻刻都把小锯带在身边,连吃饭的时候,也要用小锯锯馒头。

从这以后,祖父祖母常常说作者萧红,但她不听他们的话,仍然是该拿就拿,让祖母回忆起了很多往事。

童年,本该是快乐的,可是有些人总是悲观的心态去面对童年,面对生活,总是说自己“苦啊,真苦啊!一点儿自由都没有。”之类的话,这样怎能不苦呢?你能像人家萧红一样,把自己童年欢乐时光的点点滴滴都记录下来吗?你能让别人知道你的童年心情悲伤或愉快吗?如果你不能,那么你没有资格喊苦!

我的外婆是一个很好的“隔代诉苦”的例子。有一天晚上,我们一家正在吃晚饭,趁爸妈没注意,外婆又开始跟我诉苦了。谁知道她一说话,爸妈就把注意力转移到了她的身上。“柳亦馨啊,我跟你说,你看我们那个时候多苦啊!我在家里是最大的一个,太婆去山上砍柴、采茶叶,我一个人在家里带七八个小孩,太婆回来看我没照顾好他们,就打我嘞……”外婆后面说的话,我一句都没听进去,只是在刚才那会儿,外婆一边说,一边用手指着我的鼻了尖儿,脸上露出带孩子的自豪和被打的悲伤神情。“你那什么时代现在什么时代了呀,真是的。”一旁的妈妈又出来帮我抱怨着,“不对不对,人的童年总有乐趣的嘛,你看人家萧红写了整整一本童年趣事呢!带孩子也得到了带孩子的方法和乐趣,挨打也受到了教训,所以童年不仅有乐趣,而且还有意义。”我一锤定音般的定下了结论,使爸妈都无话可说。

童年虽然过得很快,但是童年的趣事和深刻的道理总能深深地烙在我的心上。

第11篇:《呼兰河传》读后感

先说说老胡家的团圆媳妇。她是老胡家花了八两银子在女孩八岁时就订下来的儿媳妇,之后的每年还要为这个儿媳妇支出头绳钱鞋面钱等,为了减少花费,等到女孩十二岁的时候胡家就上门把她从外地的娘家接回了自家。

这个团圆媳妇虽说只有十二岁,但长的一个大个,辫子又很长,公婆怕人家笑话,就让她对外人说她十四了。就这样一个“十四岁”的团圆媳妇刚入门没多久就讨来邻居们的非议,说她太大方了,见人总是乐呵呵的,一点儿都不知道害羞。还说她哪像个规规矩矩的团圆媳妇,女儿家家的,坐到那儿坐的笔直,走起路来走得飞快,吃饭一顿能吃三碗。

邻居们总是闲言碎语,婆婆听着觉着更是忍无可忍,三天两头的打她,觉得她是个另类,一点儿都不像媳妇的样子。婆婆打她,她竟然还反抗,婆婆拧她大腿,她反咬婆婆,再不然就说要回家去。从此以后,这个团圆媳妇就十分不受家人和邻居待见,常常受到婆婆的毒打和邻里人的言语攻击。

可团圆媳妇还是那样,整天还是笑呵呵的,不知道害羞,一打她她就反抗,还一个劲的说要回家去。胡家就视这个媳妇为歪门邪道上来的,要么就是有病了,需要找法子治一治。接下来就开始对这个儿媳妇实施一系列的“治法”。先是天天夜里请神仙在团圆媳妇门前跳大神,说是媳妇被鬼附体了,跳大神给她赶鬼。这样跳了一冬天,团圆媳妇的鬼不但没走,还真的生病了。

这个时候旁边善心的人都开始为胡家“出谋划策”了,有说用这个偏方的,有建议用那个土办法的。最终婆婆采纳一个人的建议给媳妇吃了半斤猪肉加二两黄连,由于黄连是大凉药,媳妇吃了出虚汗,泄了元气,病情开始加重了。夜里睡觉,她忽然就坐起来了,看了人她也害怕了,眼睛里还总是充满着泪水。

胡家人一看这情况,钱也花了不少钱,媳妇的病还是总不好。于是更加坚定媳妇是妖魔上身了。又开始到处求偏方,请大神,“抽贴儿”。钱也被骗了不少,媳妇的情况还是每况愈下:不笑了,目光也呆滞了,一滴水也不进了,行尸走肉了一般。

第12篇:《呼兰河传》读后感

《呼兰河传》创作于1942年,正是抗日战争最艰苦的阶段,这使远在香港的萧红更加怀念自己的故乡和童年,于是,她以自己的家乡与童年生活为原型,创作了这部小说。它在艺术形式上是一部比较独特的:它虽然写了人物,但没有主角;虽也叙述故事,却没有主轴;全书七章虽可各自独立却又俨然是一整体。作家以她娴熟的回忆技巧、抒情诗的散文风格、浑重而又轻盈的文笔, 造就了她 “回忆式”的巅峰之作。茅盾曾这样评价它的艺术成就:“它是一篇叙事诗,一片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简要的内容是这样的:那是一个既僻远又热闹的小城,在城中的交通要道上坐落着一个“大泥坑”,它常常淹死一些骡马和小孩,可居民都在看热闹,没有人出来加以整治。有的说应该拆墙,有的说应该种树,但没有一个人说要填平的,尽管填坑并不难。 又到了小城举行盛举的日子,人们有跳大神的、唱秧歌的、放河灯的、看野台子戏的、看庙会的,热闹异常。 我的祖父已年近七十,他是一个慈祥、温和的老人,家里面只有祖父最关心我,所以,一天到晚,门里门外,我寸步不离他,他常教我读诗,带我到后花园游玩,我走不动的时候,祖父就抱着我,我走动了,祖父就拉着我,祖孙俩相依相伴,有着无穷的快乐。

我们有几家邻居,西边的一间破草房租给一家喂猪的;还有一间草房租给一家开粉坊的,他们常常一边晒粉、一边唱歌,过着很快乐的生活;厢房里还住着个拉磨的;粉坊旁的小偏房里还住着个赶大车的胡家。胡家养了个小童养媳——小团圆媳妇······这部作品是萧红后期代表作,通过追忆家乡的各种人物和生活画面,表达出作者对于旧中国的扭曲人性损害人格的社会现实的否定。不少研究者提出的作品所流露的那种“孤寂与苦闷”的情怀,其实也可以从这一角度予以理解。 当然,最值得重视的是这部作品的独特的艺术个性。茅盾对此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堪称精当。 “但是我却觉得正因其不完全像自传,所以更好,更有意义。而且我们不也可以说:要点不在《呼兰河传》不像是一部严格意义的小说,而在它于这‘不像’之外,还有些别的东西——一些比像一部小说更为‘诱人’些的东西:它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有讽刺,也有幽默。开始读时有轻松之感,然而愈越下去心头就会一点一点沉重起来。可是,仍然有美,即使这美有点病态,也仍然不能不使你炫惑。

我非常喜欢这本书,书中有我喜欢的景色,情节。我爱《呼兰河转》。

第13篇:《呼兰河传》读后感

有一个偏远又动人的小城叫呼兰城,萧红的《呼兰河传》真实地展现了当地百姓的生活。那里的人,既善良又愚昧,有些可恶却也无辜。其中令我有印象最深刻的是第五章第四节和第六章。

第五章说老胡家娶了一个团圆媳妇,但是那个团圆媳妇莫名其妙地病了。老胡家为她跳了好几次大神了,不见好。偏方用过了,各种各样的偏方都用过了,就是不见好。最后,有一个人,自称“云游真人“。他说觉得这里有难,特来相助。我看到这里,觉得这个人还挺好的。他说要抽帖,抽到黄的和红的是好的,抽到绿的和蓝的'就不好了。婆婆刚要抽,结果那个人说每帖十吊钱,不满意还能抽。十吊钱不是小数目啊,我这才意识到这个人是个骗子。那婆婆抽了两次,一个绿的一个蓝的。我觉得那个人手里只有绿的和蓝的。真是一个大骗子啊!婆婆着急,问怎么办?那人用笔写了四个字,要贴在团圆媳妇的手心和脚心上。他一看,团圆媳妇的脚心上被婆婆用铁烙过了,就吓唬婆婆说“这疤会给阎王爷留下不好的印象。”看婆婆不怕,又说得更严重,把婆婆吓坏了,让他在两个脚心上画了几笔。这样一算,总计五十吊钱。我更确定这是骗钱的骗子了。老胡家应该辨别一下这是不是骗子,但是当时的人都太迷信了,愿意花这点钱。给小团圆媳妇出药方的,多半是说要举行什么仪式,要把团圆媳妇的魂找回来。

第六章就更有趣了。姓有的二伯,有二伯,常常做出奇怪的事情。踢着石头了,他明知道石头没耳朵,他还要对石头说话。鸟往他身上拉屎,他要骂鸟。

有二伯有些自恋。听别人叫他“有二掌柜的”或“有二爷”或“有二东家”他开心。有调皮的小孩叫他的乳名“有子”,他不高兴,追着打他们。不过,有二伯的爸爸,也就是祖父,叫他有子,他不介意。

有二伯自相矛盾。他在萧红面前说他跑毛子时,不怕毛子的刀枪,毛子在外面乱叫,他在屋里自己煮面条呢。他说:“杀又怎么样?不就是一条命吗?”在祖父面前,他就说:“不怕,怎能不怕?也是吓得抖抖乱颤……眼看着那是大马刀,一刀下来,一条命就完了。”萧红听到了,她问有二伯,有二伯却说:“不怕……是人还有不怕的吗?”

有二伯有次偷东西,被萧红撞见了。萧红偷黑枣时,有二伯会去告状。这次有二伯偷东西了,偷了一罐铜酒壶。他说双方互不告状。萧红同意了。有二伯还偷各种东西,只要有东西没了,都说是有二伯拿走了。

《呼兰河传》这本书,虽然只有平淡的文字,但让人回味无穷。

第14篇:《呼兰河传》读后感

用针扎我的祖母去世,年幼的我并不感到悲伤,只是和来的小伙伴们玩,去了很多我之前未知的世界,到了街上,感觉后花园已容不下我,那一句是不是将来一个人也可以走得很远?触动了我的心,年幼的思考,以及对未来未知世界的那种好奇让我感到很惊讶,是否一个人也可以很好地走的很遥远,我也在问自己。

我想将来是不是我也可以到那没有人的地方去看一看。我和祖父学诗,祖父给我烤乳猪,鸭子吃,可见祖父对我的疼爱之情,那种浓的化不开的亲情,陪伴着我成长,让人羡慕的幸福!

破败的老屋,其中几件租给了养猪的,还有的租给了卖粉的人,他们生活很辛苦,整日为了活着而工作,很可怜!逆来顺受,你说我的生命可惜,我自己却不在乎。你看着很危险,我却自己以为得意。不得意怎么样?人生是苦多乐少?又是人生的淡漠,人性的麻木与冷漠

我家是荒凉的不论周围的风景,还是居住的人家都是荒凉一派的,团圆媳妇的到来,看似一则喜事,其实不然,只是她悲惨命运的开始,健康的,活泼的硬生生的被折磨出了毛病,竟然还说是被灵魂附体了你,用各种偏方医治,麻木和愚昧好让人无奈。

小团圆媳妇当晚被热水烫了三次,烫一次,昏一次。终于小团圆媳妇被他们折磨死了,在我看来,死或许是一种美好的解脱,不用再受折磨,死后被埋在城外,就如同死了一个不相干的人,没有同情,只有人性的冷漠,有二伯的半疯半癫,整日的胡言乱语,偷东西也是平常的事情。还有那冯歪嘴子的事,都让我感到一股巨大的压力和压抑之感,压抑的是他们周围人的态度,极致的冷漠,任何一点上吊自杀的事情在他们看来都是不用买票的表演节目,从别人的悲伤之中寻求一点活着的快乐,成为别人的看客,也在看着别人。其实,纵观整个中国,这种愚昧的情景随处可见,潜在的具有麻木性质的无形思想在统治着他们,失去所有作为人该有的意义,生只是为了死,过日子也只是为了完成从生到死的过程,何其悲哀呢?

但是,在小说的背后冯歪嘴子的女人王大姐死了之后,他坚强的担起了抚养两个孩子的情景,很令人感动,其中闪出人性力量的光辉,作为男人,或许他不成功不起眼,但他疼爱自己的老婆,坚强独自地抚养自己的小孩,或许他不知坚强,希望为何物,但是他在别人对他绝望的眼光中坚强了,结局不知怎样,但在那样一个愚昧的年代,是很令人感动的。

第15篇:《呼兰河传》读后感

家乡,有我们儿时的记忆,有我们和小伙伴嬉戏的样子,或许可以这样说,它是我们一生中不可或缺的印象。而在萧红笔下的呼兰河城,小街小巷不繁华,在这片土地上,人们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日子。但是人们的头脑中却充满了愚昧与无知。孩童心中的那份美好一直是作者萧红所憧憬的。

萧红的语言沉郁感伤,但不乏轻松优雅;朴素流畅,展现出城里风土画;静默凄婉,却又动人的美丽。呼兰河城,一座平凡普通的小城,每天却上演着一幕幕不平凡的事。读完这本书后,你会不禁回忆起自己的童年记忆,它会把你带入那一时期,当读到此处时,读者会想起自己脑海里的印象。

在了解这本书的梗概时,我就迫不及待想要翻开这本书,想要看看书中给我们展现怎样的呼兰河。当读到书的前篇部分时,我就被书中的情节吸引住了。“车夫从泥坑爬出来,弄得和个小鬼似的,满脸泥污,而后再从泥中往外挖掘他的马,不料那马已经倒在泥污之中了,这时候有些过路的人,也就走上前来,帮忙施救。”正因那泥坑不被人发觉,而就有些人跌倒在其中了。竟再往下读时,心中的怒火油然而生:“看那马要站起来了,他们就喝彩;看那马又站不起来,这时他们又是喝彩,不过喝的是倒彩。

有些乐于帮助的施加援手,而那些穿着高雅的子弟,可又在一旁说着风流话,看着发生的种种笑话。这里无不体现了人们的冷漠与无知。萧红在孩提时代,她家后院里的小花园成了她的心中的一抹暖色。正是在那个时期,孩子的心中并没有被愚昧所玷污,他的心中还保留着对事物的好奇。可越往下读,不免产生了对祖父、有二伯以及冯歪嘴子的感伤,他们都相继离去了。但愿他们能在那片天地里,不用受人束缚活出自己生活。

孩童,多么美好的时光,作者的孩童时代是灰色的,而我们这些孩子是生活在新时代的,但有时我们会因为一点琐碎之事而生烦恼之心,并感觉不出生活的美好,相比之下,我们比作者的那个时代幸福多了。读完此书之后,我深深感到要珍惜转瞬即逝的童年,珍惜当下美好的生活。我们正值成长的阶段,要在有限的时间内,珍惜孩童的美好!

更多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