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读后感

句文网    发表于:2023-05-11 11:41:40

第1篇:《童年》读后感

以前,我总觉得自己过得不幸福。不能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想买名牌就能买…..

《童年》这本书是高尔基写的,它的主人公阿廖沙是个可怜的孩子。在阿廖沙小时候他的父亲就去世了,他跟着妈妈去了外祖父家。外祖母很疼她,可是外祖父却很凶恶,经常打骂阿廖沙,阿廖沙有两个舅舅,对他也不好。后来,阿廖沙的妈妈改嫁了,他的继父是个恶棍,更本不关心他们的死活,小阿廖沙不得不自己去干活,来养活自己和外祖母。

阿廖沙受尽了人间的苦难,但他从不放弃,坚强的面对生活,想想我自己,真觉得惭愧。虽然不能说和家境富裕的同学相比,但我也是在父母的`疼爱下长大的啊!!!!

今天,我读完了童年这本内容丰富的小说,我思绪万千。

阿廖沙是个坚强的孩子,更是个刻苦、懂事的人。当外祖父与外祖母分家后,分文无收的外祖母陷入困境,正上学的阿廖沙得知后,他便决心帮外婆赚钱,每天刚放学,他便背着沉甸甸的书包在肮脏的墙角处拾垃圾,有时一个铁片能卖10个卢布,相当于他和外祖母一天的开销,就这样他用捡垃圾得的钱满足了经济需要费。

读了高尔基的《童年》这本书,我受益匪浅。和高尔基的童年相比,我们今天是多么幸福啊!

高尔基出生在一个木工家庭里。5岁时,病故了,生活就更加艰难了,他和住在外祖父家。由于家境贫寒,高尔基上学只好穿和外祖父的衣服。想到这儿,我不禁有点惭愧。因为尽管我们有这么好的条件,我们却身在福中不知福,常常挑三拣四。

高尔基为了上学,只得捡破烂换钱,每逢不上学的时候,他一大早起来,背着一个大布袋,走街串巷,捡一些破布头,破纸片卖给废品加工。运气好才能有半个卢比的收入,如果运气不好呢,高尔基上学的事就没着落。我们现在上学什么也不用担心,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美日子,相比之下,我们有什么理由不珍惜自己的生活,有什么理由不加倍努力学习呢?

第2篇:《童年》读后感

这几天,我读了老师推荐的名著——《童年》。这部举世闻名的小说,深深地吸引着我。捧着它我经常忘记吃饭,放下它我感慨万千,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这是一部自传体小说,写的是作者高尔基悲惨的童年生活。主人公阿廖沙是个孤儿,寄居在外祖父家。外祖父吝啬、残暴,两个舅舅自私,粗野,只有外祖母疼爱他,给他讲故事,教他怎样做人。阿廖沙受尽苦难与折磨,11岁时,他被外祖父赶出了家门。

我是非常投入地读这本书的。我常常觉得自己就是书中的主人公阿廖沙,他快乐,我和他一起快乐,他痛苦,我和他一起痛苦。读到“为了能生活下去,阿廖沙只好去捡拾破烂赚钱”那部分时,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散发着冲天臭气的垃圾堆里,瘦弱的阿廖沙顶着烈日、背着口袋寻找破烂的身影,泪水模糊了我的双眼。阿廖沙的生活太艰难了,他真是太可怜了!

与阿廖沙相比,我的生活无忧无虑,没有烦恼与痛苦,就像生活在蜜罐里。父母每天无微不至地照顾着我,我吃着可口的饭菜,穿着漂亮的衣服,爷爷姐姐都疼爱我,我还有零花钱……阿廖沙的痛苦童年让我觉醒,我真正地认识到自己的生活是多么的幸福与美好啊。我应该知足并珍惜这种快乐的生活,感谢为我创造这一切的父母。

在这部小说里,我十分喜欢外祖母。她善良、慈爱、坚强、宽容、快乐,她有讲不完的故事。她“腰弯得几乎成为驼背,肥肥胖胖,可是举动却像一只大猫似的轻快而敏捷,并且柔软得也像这个可爱的动物”的形象让我一闭眼就能看见。我庆幸阿廖沙有这样一位外祖母。在她的教育、影响下,阿廖沙无论生活怎样恶劣,始终都能保持一颗正直、善良、健康的心灵,这颗高尚的心灵以及不断地追求、学习,使他日后成为伟大的作家。

读《童年》,我明白了一个道理:每个人的童年都不一样,有的快乐,有的悲惨。我们要学会珍惜或承受。只要心中有梦想,再大的困难也能克服,再多的痛苦都会过去。

第3篇:《童年》读后感

我仰慕高尔基的《童年》很久了,今天终于有机会读它,真是很高兴。将全书读完,我长长地叹了一口气:这是一本伟大的书,既充满黑暗,又能看见光明,在冷酷无情中又看到人性的光芒。

此书讲述的是阿廖沙幼年时期从三岁到十岁的生活片断。一直读下去,我进入了一个黑暗但又光明的世界。读到他的外祖父如何贪婪、残暴,有一次竟将阿廖沙打得失去知觉,结果大病一场;还曾疯狂地殴打外祖母的脑袋,致使发针都扎进了她的头皮里;他的舅舅为了争夺财产,把阿廖沙的爸爸推进冰窖里,还残无人性的折磨自己的老婆,害死徒工小茨冈。他们冷血得连禽兽都不如。我认为童年是人生中最美好、最幸福的一个阶段,可读到这里,我才知道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拥有快乐的童年。我不禁感到我比阿廖沙幸福多了。他的童年充满黑暗,而我童年时,外祖父和舅舅可疼我了,常常买糖果给我吃,和我一起玩游戏,还带我到郊外游玩,快乐极了。我为他感到心疼和同情。正当阿廖沙处在困境时,终于出现了缕缕阳光——他的外祖母,她经常讲正义和光明的故事给他听,像个天使般引导他走向光明。正如文中写道的:“在她没有来之前,我仿佛躲在黑暗中睡觉,但她一出现,就把我叫醒了,把我领到光明的地方??她马上成为我终身的朋友,成为我最了解、最珍贵的人——是她那对世界无私的爱丰富了我,使我充满了坚强的力量,以应付困苦的生活。”她给予阿廖沙知识和战胜黑暗的力量,给予他迎接光明、向往美好生活的希望,使他成为一个坚强、善良的人。

读完这本小说,我受益匪浅。我现在才知道我的童年有多幸福,父母的疼爱、良师益友、良好的学习环境,使我的童年充满快乐,使我健康成长。于是我明白:我要一边享受童年快乐,一边认真努力学习知识,用知识和智慧为我们的下一代创造一个更美满更幸福的生活。 其实,阿廖沙的原型就是高尔基本人,高尔基借阿廖沙这个人物来描述自己的童年。这令我深深地体会到了当时那个年代的人的丑陋面目。高尔基的童年跟我们现在比起来,实在是太悲惨了!我们多幸福啊,被父母宠着。每天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中,听着老师讲课;回家有大鱼大肉等着你品尝;你想要什么,就给你什么;如果有人欺负你,大人会毫不犹豫地狠狠地教训那个人一番。而高尔基那个年代呢?高尔基很少有安宁的日子,几乎天天有人伤害他、辱骂他、欺负他。我也有些想不明白,那些人做这一类损人不利己的事情干吗呢?这些毫无意义的事情值得他们去做吗?所以,我们更要珍惜如今美满、幸福的生活。我们要抓住童年的尾巴,努力学习,千万别身在福中不知福。这样优秀的学习环境,这样美好的童年生活,我们再不好好学习,那就太对不起父母了。如今,眼看童年就要走了,迎来的是充满活力的少年,让我们珍惜童年的最后一刻,稍不留神,童年就会离我们远去,抓住童年最后的时光,留下我们对童年最美好的印象吧!

第4篇:《童年》读后感

《童年》是作者高尔基以自己童年为基础写的一部自传体小说。

莫名的竟有一种想哭的冲动 这本小说揭露了俄国沙皇时期的黑暗、残暴和非人的生活。而高尔基从小就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受尽折磨与欺辱,无论是在神上或是肉体上,都承受着巨大的痛苦。但是高尔基却没有对生活失去信心,而是坚强地走了过来。 高尔基他自幼丧父,随着父亲和外祖母来到外祖父家。这一切只是主人公阿廖沙艰哭命运的开始。

外祖父家,与其说是家,不如说是人间地狱。外祖父掌管着家里的一切,脾气非常暴躁、视财如命,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吝啬鬼,主人公阿廖沙时常因为犯错而被痛打,有时甚至会被打晕过去;两个舅舅常为了分家而争吵、大打出手;家中的女人更是没有地位,任丈夫打骂,发泄。这一切在阿廖沙幼小的心灵留下了阴影。 之后,阿廖沙离开了外祖父家,独自一人踏上社会自己谋生去了.其间,他被一些人欺负,嘲笑,歧视等等。比如,他在船上工作完后看书时被监工发现了,监工就会不分青红皂白的将高尔基毒打一顿;在他没有住处时就只能睡在马路上,这时就会有一些人欺负他,嘲笑他。凛冽的寒风使他直打哆嗦,酷热的烈日使他汗流颊背。这对于一个同龄人来说,想必没有一个人可以做得到。然而,幼小的阿廖沙却以他顽强的毅力和坚定的信念做到了。

他是一个大写的人。虽然他的一生是坎坷的,但他遇到困难从不退缩,想尽一切办法也要克服。 作为90后的我们,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我们不愁吃不愁穿,而小阿廖沙却吃不饱,穿不暖,还要挨打、受欺辱。悲惨的一幕又一幕,让我情不自禁地会想:假如我们生活在俄国沙皇时期又会怎么样?会认为那根本不是人生活的地方吗? 时代在不断进步,但人们却越发变得懦弱了,遇到困难就想要退缩、逃避或者走捷径。屠格涅夫说过:“想要得到幸福,你首先要学会得起苦。”美好的生活必须有所付出,才会长久,有所争取,才会得到。 现在,我们的祖国繁荣昌盛,我们生活在如此幸福的一个时代中,做着一个个“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小公主,小皇帝。家长视我们为掌上明珠,“捧在手里怕丢了,含在嘴里怕化了”。在这种爱下长大的90后,都缺乏独立坚强的精神。阿廖沙十一岁已出去打工,去闯世界;而我们则呆在家看电视,玩电脑。溺爱是一种错爱,用溺爱浇灌的树苗怕风怕雨,轻易就会倒下;用挫折哺育的树苗天不怕地不怕,无坚不摧。

我们依赖父母家人,殊不知依靠一个人,只能依靠一时,不能依靠一世呀!人生的路还很长,需要自己慢慢走.人生的坎坷还很多,需要自己一个一个的克服.这样的一生才无愧于心啊! 面对困难时我只要想起阿廖沙童年的悲惨遭遇,那一切困难都会显得微不足道,我便有信心去克服,阿廖沙在这样黑暗污浊的环境中都仍然保持着生活的勇气和信心,难道我们不应该比他做得更好吗?90后,让我们争做一名自强不息的少年吧!

第5篇:《童年》读后感

读罢高尔基的《童年》后,我真的被主人公阿廖沙的童年以及外祖母的积极乐观深深感动了。

全书以阿廖沙的成长为主线,以外祖母的美丽形象作为勾勒文章浓墨重彩的几笔。这本书给我们讲述了一个又一个故事。开头就描写了父亲死去,然后讲述了外祖父家充满仇恨,后来又有几次的搬家,从而带来许许多多或有趣,或痛苦的故事,最后阿廖沙去“人间”了。

不过,在阅读的时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阿廖沙的坚强了。阿廖沙无论被他的舅舅骂,被外祖父打,遭受挫折等,他始终对未来的美好充满美丽的憧憬。

这让我想到了我自己。我是一个极其不坚强,也就是说是一个脆弱的人。读完这本书的时候,刚好碰上了 “数学预习班”的中段测试。测试成绩出来了,考的不是特别好。沉浸在假期的愉快中的我一下遭受了打击。回家的路上,真的是思绪万千:唉,之前都没有在课外辅导班考得那么不理想啊????我的内心真的不是滋味,心里纠结着。过了一会儿,又想着:我寒假都学得不那么理想,下学期会不会越来越差呢?想着想着,心里仿佛就在流泪了。

回家后,我刚好看到那本放在桌上的《童年》,想到我刚读完的这本书中,坚强的阿廖沙。阿廖沙被打,被骂,上不了学,经常被别人欺负????他经历的事儿的“悲惨程度”比我高的多了,可是阿廖沙依然坚强地生活,依然对未来充满美好的憧憬,依然富有正义感。为什么他能继续顽强、努力地生活下去,我却因为一次的考不好而对下学期的学习生活蒙上了一层薄薄的阴影。这,绝对是不应该的嘛。

阅读过《童年》后,我终于明白了,高尔基在文坛上的成功,并不是因为他上了两年学,而是因为他有那么一份坚持,他十分坚强,对未来充满希望!我想,如果我也能逐渐学会坚强,那么我也应该会比现在做的更好!

第6篇:《童年》读后感

正在那陈花遍天、芳喷鼻四溢的时节里,我读完了那本令我背往已暂的《童年》,内心有一种莫明其妙的羞愧战悔恨,我念到了我的童年。童年本是万紫千黑的河,童年本是一讲灿素多彩的路,童年是那样的好好,那样的令人留念,童年有太多好好的回念,童年有太多易记的故事。但是正在前苏联着名文教家下我基的笔下倒是那么的令人没有胜回顾。

阿廖沙自幼丧父,随着母亲住到了中祖母家,中祖母的家,与其讲是家,倒没有如讲是人间天国。中祖女掌管着家中的统统,中祖女是一个性情浮躁的人,他视财如命。而年幼的阿廖沙,因为贪玩常常出错,出错本是小孩子的本性,但是正在那女,便连阿廖沙犯的只要芝麻年夜的小错女,也遁没有中中祖女的大骂战毒挨。阿廖沙的两个娘舅一样也是卤莽、贪财战益人利己的人,以至连他们女女也是那样。正在那样的家庭里,阿廖沙饱受虐待,却由此熟悉了许多的工具,看浑了许多的人。他看分清楚明了益人利己、得陇视蜀、卤莽悍戾的两位娘舅;吝啬、跋扈、吝啬、暴虐的中祖女;朴真的小同陪“小茨冈”;正直、善良、慈爱的中祖母。每天皆糊心正在暴虐、笨笨、亲人之间我虞我诈辩论中的阿廖沙,从善良与罪过之间,明黑了许多许多。

与他比起去,我的童年是灿烂的,是荣幸的,出有辩论与徐苦,糊心得是那么的无忧无虑。可我借是那么天没有顾惜本人如古的荣幸糊心,调皮、没有爱进建,如古看去,那统统是何等的没有该当啊。而文中的阿廖沙固然糊心是那么的没有快意,可他仍旧对好好的糊心布谦了自疑心,用本人的勤劳好教缔制本人的好好将去。从那一面去看,我真得好好天背他进建。

同教们,我们如古的日子真的很荣幸,但荣幸的日子也易免有没有尽善尽美的天圆。其真,糊心没有会到处快意,但只要您能连结没有灭的自疑心,便算您少远有漆乌有悲戚,只要您对峙“多乌的天早早皆得明”的疑念,那么,将去的您一定会迎去灿烂的来日诰日。'

第7篇:《童年》读后感

他,坚强不屈,乐观向上,积极进取,奋发读书,他,就是高尔基。

他,坚强不屈。高尔基出生贫苦,幼年丧父,十一岁即为生计在社会上奔波,当装卸工、面包房工人。一切常人无法想象的困苦磨难他都经历过了,可是他并没有被生活的不尽如人意所打败,并没有对命运的不公所屈服,而是化悲痛为力量,拿起手中的笔,写了一辈子,也为人民奉献了一辈子。在遇到困难的时候,有成功的,也有失败的,而所有人的成败与否都完全有自己决定。在困难面前,你畏惧它,那么你注定只能是失败者;反之,若果你不畏缩,主动去挑战它,这时,你已经成功了。困难只是人生路上的一块铺垫石,想要成功,就必须要站上去,跃过去。正是这样,坚强不屈便是克服困难的最好方法,只有你为自己定下一个切实可行的目标,并为之坚强不屈的努力,你才能获得成功。

他,不仅坚强不屈,乐观向上,积极进取,而且还奋发读书。高尔基读得更多的书是社会的书,社会便是他的课堂。他在这个大课堂中学到的东西远远比普通课堂中学到得多。正所谓“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我们必须要走进社会这个大课堂,体会到人间疾苦,温饱冷暖,酸甜苦辣,世间百态,这样,我们才能了解到更多知识。

《童年》绝不是一本普通的小说,这里面有高尔基太多的故事,太多的心血,我们应该学习高尔基的优秀品质,将来报效祖国。

高尔基童年读后感500字读《童年》有感“不要慨叹生活的痛苦!慨叹是弱者!”高尔基的童年是不幸的,但是他却坚强而出色地完成了人生的道路。

《童年》是一部自传体小说,在高尔基眼中的世界里,有吝啬固执的外祖父;憔悴冷漠的母亲;奸诈贪婪的继父;坚韧乐观的外祖母。高尔基用犀利的笔锋形象刻画出各种人物。因为父亲早逝,母亲憔悴不堪,“我”一直跟随着善良能干的外祖母,童年中有甜也有苦。直到母亲找了继父后,“我”便开始上学。起初,不善学的"我”总是淘气,遇上神甫才改变了"我”的人生。从此以后,“我”便走进“我的大学”,走进"在人间。通过拜读《童年》,我认为金色的童年和灰色的童年都是一样的,至少我们都努力过、奋斗过。高尔基说得对“只有满怀自信的人,才能在任何地方都怀有自信,沉浸在生活中并实现自己的意志。”美好只是在于过去,不能代表未来。

我的童年也是我生活中最美好的一部分,童年的趣事一件件在脑中留存。记得那年我家包饺子,刚开始我兴致满满,虽然包得都像一个个皮包骨头的“老爷爷”,后来终于不耐烦了,乘着奶奶上街的时候,我便开始了“秘密行动”。我从菜园里摘了青辣椒、黄瓜,和着冰箱里的橙汁打成浆,再放在饺子馅内搅匀。全家人欢聚一堂开始吃饺子了,所有的人都像被将了一军,惊呆了!那场面至今历历在目。

高尔基的童年是不幸的,可他用坚韧不拔的毅力谱写了生活的三部曲,我们的童年是幸福的,所以更要珍惜生活,努力奋斗,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

第8篇:《童年》读后感

读过《童年》之后,我们应该悔改自己曾经的奢侈浪费,应该学会珍惜。——题记

我放下了《童年》这本书,心情却久久不能平静。高尔基在这本书中真实的描述了自己苦难的童年,反映了社会基层人民被压迫的生活,令我深深地体会到沙皇制度的腐败、丑恶,老百姓身处黑暗而不知社会的黑暗,和年轻一代反抗黑暗,追求光明的艰难历程。主人公阿廖沙黑暗的童年生活深深地震撼了我:四岁丧父,跟随母亲和外祖母到外祖父家生活,却经常挨到暴躁的外祖父毒打。

阿廖沙的童年是黑暗的,就像他的家庭一样,每个人都想过着简单美好的生活,但是周围有许多残酷的事情,那些残酷的事情可能会发生在自己身上:他在外祖父家中第一个好朋友“小茨冈”,本来和阿廖沙玩得好好的,但后来被自己的两个舅舅给害死了。后来的一个好朋友“好事情”竟然被家人们给嫌弃而被赶走了,这些都使阿廖沙十分气愤。

不过就是在这样一个可怕的环境里,也有温暖与光明。这就是阿廖沙的外祖母——全家人的精神支柱。她勤劳、坚强、善良、对谁都十分忍让,常常给阿廖沙讲些神奇的童话故事,还常常保护他,叫他别再做错事,也维护了他幼小的心灵。她如一盏明灯,照亮了阿廖沙敏感而孤独的心,她对阿廖沙的影响,正像高尔基后来写的那样:“在她没有来之前,我仿佛是躲在黑暗中睡觉,但她一出现,就把我叫醒了,把我领到光明的地方,是她那对世界无私的爱丰富了我,使我充满坚强的力量以应付困苦的生活。”外祖母也默默地教阿廖沙做一个勇敢坚强,充满爱心的人,不要向恶习丑相低头。

其实,阿廖沙就是高尔基的乳名,他只是借阿廖沙来描述自己的童年。这令我深深地体会到了当时那个年代的人们的丑陋。和高尔基相比,我们现在的生活是多姿多彩的,且令人向往的。我们多幸福啊,被父母当成掌上明珠。每天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中,听着老师讲课,回家有大鱼大肉等着我们品尝,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所以,我们更要珍惜如今美满、幸福的生活。我们要抓住童年的时光,珍惜时间,努力学习,千万不能身在福中不知福。这样好的学习环境,如果我们还不抓紧时间学习,我们还怎么对得起父母给我们的养育,怎么对得起国家对我们安全的保障。

高尔基虽然小时候生活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下,但是还能成为一位如此杰出的文学家,是因为他珍惜时间努力学习,也学习到了别人优良的品质,才能成就出这样一个伟大的人。鲁迅先生曾经说过“珍惜时间是成功的秘诀”。我们现在有如此好的学习环境,是多么难得呀!所以我们不是更应该去努力拼搏,努力奋斗吗?“珍惜时间,努力学习,才是把握自己未来的关键!”我认为这才是《童年》一书最好诠释。

第9篇:《童年》读后感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童年,无论是开心还是无聊,都让我们刻骨铭心。童年反映了我们童年的喜怒哀乐。我觉得这些喜怒哀乐已经在我们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然而看了《童年》,我知道高尔基的童年是不一样的。

主人公阿莱莎在一个典型的俄罗斯普通公民家庭里度过了悲惨而黑暗的童年。他早年丧父,跟随悲痛欲绝的母亲和慈祥的祖母来到专横破产的祖父在一家小染坊的家中,却经常被暴戾的祖父殴打。在他爷爷的家里,他遇到了很多人,包括两个自私贪婪的叔叔,他们渴望分开,还有两个堂兄弟。简单而又深爱着阿丽莎,“小茨刚”(伊万)每次都用胳膊挡着爷爷的鞭子打阿丽莎,即使会红肿。但他很强壮,却在帮二叔雅科夫背十字架的时候被压死了。

在阿丽莎的童年,父子、兄弟、夫妻勾心斗角;为了争夺财产,人们经常为一些小事争吵和争斗.但好在这个世界并不是完全丑陋的,周围也会有善良正直的人。他们给了阿丽莎信心和力量,让他看到了光明和希望,相信黑暗终将过去,未来属于光明。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人是他的祖母,她把蜂蜜送到了阿丽莎的心里。祖母是她作品中最善良、最有人情味的形象。她总是用自己的温柔给阿丽莎播下爱的种子。种子发芽,长成参天大树。有了翅膀的保护,阿莱莎的世界将不再是风吹雨打。祖母抚慰了他的精神创伤,真正教会他做一个诚实的人的是格里高利,一个老工人。当然,善良、乐观、富有同情心的“小茨刚”也教会了阿丽莎如何面对生活的艰辛,但他被两个叔叔杀死了,但我觉得与其说是被他们杀死,不如说是被这个黑暗的社会吞噬了。

和高尔基相比,我们的童年是辉煌多彩的。没有烦恼痛苦,却无忧无虑。在家里,父母宠爱,呵护,保护。在学校,有老师的指导,有同学的陪伴。高尔基呢?与我们相反。在这样一个邪恶污秽的社会里,他那颗明亮慈爱的心并没有动摇,也没有被污染,反而越来越开放明亮。也许这就是他成功的秘诀吧!

在欢乐中,在悲伤中,在爱恨交织中,他的童年就这样匆匆而过。在阅读中,我找到了他的爱,想到了他的恨,尝到了黑暗的光芒。

我觉得高尔基的童年告诉我们,要坚持求知,不惧困难,持之以恒,永远以那种积极勇敢的态度对待现在和未来的生活!

第10篇:《童年》读后感

总有那么一天,我们会和童年挥手道别。当我们告别童年,走向少年的时候,想想自己童年的日日夜夜,对那逝去的一切,我们的心里会有瞬间的失落,不知道,别人是不是也和我们一样有相同的眷恋呢?

我们这一代孩子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从小就受到父母的百般呵护,过着衣食无忧的幸福生活,但年幼的我们却身在福中不知福。当我读完高尔基的《童年》时,心里真是感慨良多,相比之下,我们就真的像父辈们说的那样是在蜜里泡大的一代人,是一代不知道苦为何物、累为何物的一代人。如果不曾读过《童年》,我不会知道穷困是这样的;如果不曾读过《童年》,我就不会知道还曾经有过这样一个孩子受过这样的虐待;如果不曾读过《童年》,我就不会知道,一样是孩子,童年这么不一样。

《童年》反映了小主人公阿寥沙在父亲去世之后,随母亲寄居在祖父家中度过的经历。其间,他得到外婆的疼爱、呵护,受到外婆所讲述的优美童话的熏陶,同时也亲眼目睹两个舅舅为了争夺家财争吵打闹以及在平时生活琐事中所表现出来的自私与贪婪。这种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善与恶、爱与恨在他幼小的心灵留下深刻印象。阿寥沙就在这种可怕的环境里度过了自己的童年的。在阿寥沙的童年中,我们还能看到当时俄国腐朽的社会制度、黑暗的现实与自私、愚昧的小市民形象。

然而,这样的童年,如果换了我,我要怎么样面对呢?也许很多人会说,我要像阿寥沙那样勇敢面对。但是,又有多少人能够做到呢?现实是很残酷的,它不像是我们说一句话那样简单,所有的这些都需要我们付出很大勇气来承担,我们真的能做到吗?

社会是很复杂的,也是最现实的。我们应该认识到这个道理,在这个充满竞争的社会里,没有人会像父母一样对待我们,大家都可能是对手,你没有实力,就会被社会所淘汰,被人们排斥。高尔基身处逆境,但他是有理想的,他的身后没人为他加油,但他照样能坚持下去,在那么多人面前站起来。而我们现在有这么好的教育,又有父母、长辈都在我们身后作为我们的精神支柱,给我们前进的动力,只要我们脚踏实地,就一定能在众人之中脱颖而出!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我们从作家笔下看到了别人生活,也明白了自己的生活应该如何去过,这应该是我们读书最大的收获吧!

第11篇:《童年》读后感

为了将来更好地和宝宝沟通,最近开始学习育儿的知识,前几天刚刚读了儿童教育专家孙云晓先生的《扞卫童年》一书,收获不少,原来孩子的教育是如此细致庞大的一项工程,突然觉得好有压力,在育儿方面一片空白的我,将来怎么能好好的教育孩子呢?庆幸我在此时及时的注意到此问题的重要性,至少还有近一年的时间可以好好补习相关知识。要特别的感谢那些为了儿童教育事业呕心沥血的专家学者,可以让很多年轻的家长有更多的学习资源。

印象中每个人的童年都应该是幸福、快乐、无忧无虑的,然而现实却是在应试教育的威严下,很多孩子的童年被各种的学习培训占据,很多父母不能以平等、尊重的态度和孩子沟通,越来越多的孩子童年失去了绚烂多彩。孩子的成长过程是他用自己的方式探索世界、发展自己的过程,当孩子们连玩耍的自由都没有的时候,将来怎么能有发展创新。不是所有的孩子都喜欢读书、学习,当孩子被长期逼着做他不喜欢的事情,压力得不到宣泄,悲剧随时可能出现。

国际社会认同的儿童概念包括:第一,必须将儿童当“人”看,必须承认儿童具有与成人一样的人格,而不是成人的附属;这一点我的理解就是对儿童的尊重,家长或者老师与孩子之间是平等的,而不是前者就是高高在上,后者就任前者随意摆布的,如若不是读了这本书,我想我是不会反思我与孩子(哥哥家的孩子)的交往,虽然满脑子都是想着如何让侄子侄女更好地成长,但是似乎假期在老家与他们的交往并没有处处做到尊重他们,说教无效以后往往免不了大声训斥他们,他们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更是如此,因为农村生长的孩子们,家长心中并没有完整的教育孩子的理念。第二,必须将儿童当“儿童”看,承认并尊重童年生活的独立价值,而不能仅仅将它看做成人的预备;这一点理解不是很到位,也许是儿童和成年人是不一样的,我们不能用成年人的生活理念要求孩子,当家长和孩子沟通的时候,时刻要提醒自己,他只是一个几岁十几岁的孩子,他有自由玩耍的权利,他有选择他喜欢的事情的权利,家长不能把自己的想法要求任意的强加于孩子身上,而要考虑孩子的承受能力,童年对于孩子来说不仅仅是学习各种知识,更重要的是快乐健康的成长、养成良好的习惯。第三,儿童在成长阶段,应当为其提供与之身心发展相适应的生活,儿童个人权利、尊严应受到保护。这一点应该是孩子成长的各个阶段教会他应该做的事情,比如在他六岁的时候,他应该会自己吃饭、洗脸、系鞋带等,而不是仍然有父母代劳。

童年时代是特别有意义的,很多奇思妙想的萌芽都来自宝贵的不可替代与重复的童年时光。爱孩子,就来扞卫孩子的童年。给孩子创造自由发展的条件,让孩子感受成长的幸福,而不是每天都带着对学习和分数的恐慌睡觉。

第12篇:《童年》读后感

克西姆·高尔基的《童年》举世闻名。在一个很平凡的星期天下午,我翻开了它。情绪也随着书上一行行黑色的宋体字忽起忽落。

主人公阿廖沙痛苦的童年生活打动着我:四岁丧父,跟随悲痛欲绝的母亲和慈祥的外祖母到专横的、濒临破产的小染坊主外祖父家,却经常挨暴戾的外祖父的毒打。但善良的外祖母处处护着他。在外祖父家,他认识了很多“安安静静”的亲戚,其中包括两个自私、贪得无厌的、为了分家不顾一切的米哈伊洛舅舅和雅科夫舅舅,还有两个叫萨拉的表哥。朴实、深爱着阿廖沙的“小茨冈”(伊凡)每次用胳膊挡外祖父打在阿廖沙身上的鞭子,尽管会被抽得红肿。但强壮的他,后来却在帮二舅雅科夫抬十字架时给活活的压死了。

阿廖沙的童年是在一个典型的俄罗斯小市民的家庭里度过的:贪婪、残忍、愚昧;父子、兄弟、夫妻之间勾心斗角;为争夺财产常常为一些小事争吵、斗殴……但在这个黑暗的家庭里,有一个勤劳、坚强、善良的外祖母。她常常给阿廖沙讲好听的神话故事,也潜移默化地教他做一个不想丑恶现象屈膝的人。

阿廖沙的童年是黑暗的,就像他的家庭一样。周围残酷的事情太多了,有时甚至连他自己不敢相信竟会发生那样的事情。但好在有外祖母——全家人的精神支柱。阿廖沙也还认识很多其他的人:搬进新房子后的几个房客、隔壁的三少爷,等等。阿廖沙从家人的一些“奇怪”的举动中懵懂的明白了一些道理。

和阿廖沙相比,我们的童年是灿烂的,是彩色的;是没有烦恼痛苦的,更是无忧无虑的。有那么多的孩子甚至不懂什么叫做“打”,因为我们从没有经历过被人打、被人拿鞭子抽的滋味。那也许是一种无法想象的痛苦吧。当然,除此之外,我们的生活中也很少有家人之间的勾心斗角,为争夺财产而打架斗殴之类贪婪、凶狠的事情。更不会发生残忍的把某个无辜的人无端地折磨致死这类想没想过的“恐怖事件”。天哪,如此比较,我们的童年和阿廖沙的有着天壤之别。我们每天生活在蜜罐儿里,被甜水泡着,被金灿灿的钱堆着……我们是多么幸福呀!我们从来不用考虑衣食住行,这让大人么操心就足够了,还轮不到我们呢。

但拥有着这些,我们并不知足。我们总是奢求更多。因为,在我们眼里,大人们挣钱是那样的容易,似乎不费吹灰之力。我们多天真啊。的确,我们不用像阿廖沙那样只十一岁就到“人间”独自闯荡。但读过《童年》之后,我们应该悔过自己曾经的奢侈,我们应该不再浪费,我们应该学会珍惜。

那么,就从现在开始吧。我们不再奢侈,不再浪费;我们开始为长辈着想,体谅他们;我们更应该开始满足自己的幸福生活。为了以后,为了将来,为了我们到“人间”的那一天。

第13篇:《童年》读后感

未被风雨摧残过的幼苗长不成参天大树;未被大风吹落过的雏鸟学不会逆风飞翔;未被冰霜洗礼过的花朵散不出醉人芬芳。人的一生本就是不断面临苦难又不断战胜苦难的过程,只有在苦难中学会成长,生命才会更顽强。

无意中再次翻开《童年》,书上还有着斑驳的痕迹,视线落到纸页上,“在她没有来之前,我仿佛在黑暗中睡觉,但她一出现,就把我叫醒了,把我领到光明的地方…是她那对世界无私的爱丰富了我,使我充满坚强的力量以应付困苦的生活。”高尔基在书中写道。短短两句,便将阿廖沙悲哀、苦难的生活娓娓道来。

我不由想到书中所描绘的,阿廖沙因染坏了一匹布就被外祖父打的昏死过去。这不仅是肉体上的摧残,更是精神上的磨灭,那么幼小的心灵却受到如此打击。吃不饱,穿不暖,看人眼色生活,这样的生活无疑是苦难的,但阿廖沙却没有放弃追寻光芒的脚步,最终一步步从苦难中走向光明,以他坚强的性格,勇敢的心灵铸造了顽强的生命,这种精神深深的打动了我。

古往今来,历史的长河中也不乏在苦难中长大的伟人。孔子一生颠沛流离,最终却给世人留下经典的儒家学说;鲁迅从小便家道中落,最终却凭借自身的努力成为世界十大文豪;美国总统林肯当过修鞋匠、当过小工,做过许多付出努力却收入低微的工作,最终以自身的不懈奋斗成为美国人民心中杰出的总统。这一切不都向我们述说着:在苦难中长大,生命才会更顽强。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不经历过磨难,贝多芬怎能在双耳失聪时创造出举世闻名的曲目?不经历磨难,司马迁怎能在牢狱中编写出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不经历磨难,列夫托尔斯泰怎能为世界留下文学瑰宝?是的,只有像这些伟人一样,在苦难中不懈努力,才能使我们的生命更顽强。

只有在苦难中长大,我们的生命才会更顽强!

第14篇:《童年》读后感

“人们习惯于把儿童与明天联系在一起,似乎是为了明天才重视儿童,这是不全面的。人生的每个阶段都有独特的价值,童年的意义绝对不是为了长大成人。儿童的名字是今天,捍卫童年是父母和教师的神圣天职。”这是孙云晓教授的《捍卫童年》的篇头语。这段话一下子把我震撼了,因为在这个问题上,我几乎没想过,“长大成人,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一直是我小时候的梦想,我常常以自己幼年时候的理想忽视现在的众多天真的孩子,忽视孩子的个性。我错误的感觉学生是和老师一样,为实现将来的梦想而学习。我常常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感动。看到《捍卫童年》这本书,我把我又一次放到教师的位置,思考起如何以客观的眼光面对每一个不同的孩子。

成年人的幸福与不幸往往可以在童年找到深刻的原因,因为一切都是从童年开始的。让孩子拥有幸福的童年是我们做父母和教师的职责。

孙教授在这本书里重点谈了“童年恐慌”这个值得警惕的现象,即儿童因面临巨大压力而不能承受所导致的一种较强烈较持久的焦虑心态。这让我想起一位孩子曾经对她妈妈说:“妈妈,要发试卷了,我心里特别紧张,我求了老天爷很多遍,让我考个一百分。”当时这位妈妈还觉得有点好笑,心里想到底是个孩子,求老天爷有什么用,还跟孩子讲了一通奋斗、勤奋什么的。现在想来,其实孩子就是处于一种恐慌状态,我们对孩子的期望值高,孩子对自己的期望值同样也高,一心想着要好,让父母高兴。在家庭教育中过分强化竞争需要,弱化认知需要,缺少培养孩子习惯的耐心与细心,使孩子缺少学习的兴趣和动力,从而陷入成就焦虑之中。

其实,书中很多理论,对家长、对教师很有鉴戒意义。希望自己在优秀的理论指导下做得更好:

第一、教育必须以人为本。可以让学生认识自己的弱点或错误,但决不能让学生认为自己天生愚笨或品质恶劣,恰恰相反,要千方百计让学生相信自己是个好人,是个聪明的、有潜力的人。童年所犯的错误,都是一个好人所犯的错误,耐心等待也是一种爱。

第二、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健康的人格。可以让学生知道自己某门功课成绩差,但决不可以让学生认为自己肯定学不好,恰恰相反,要用巧妙的方法让学生相信自己是由潜力的。一门功课不等于所有功课差,即使多门功课差,人生仍然大有希望。让孩子感受到快乐。

第三,宽容孩子的不完美。世界上每个人都不是十全十美的。家长对孩子的错误可以“视而不见”。这种视而不见不等于放纵,而是选择适当的时机以适当的方法引导孩子。对孩子多给与肯定,帮孩子共同解决问题,选择孩子适合的发展道路。可以让学生学习一点哲学,懂得发展与变化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让学生相信,我现在不会的,经过努力是可以学会的;我犯了错误,如果能够引以为戒,坏事可以变成好事;不管碰上什么麻烦和压力,慢慢都会发生变化,人的智慧与办法总比困难多。

总之,好教师不光要引导学生热爱学习,还要培养学生具有大智大勇,成为一个真正的人。

第15篇:《童年》读后感

说到童年,大家都一定偷偷抿嘴笑,但阿廖沙的童年却与众不同。我读完《童年》这本书深有感触。

高尔基在《童年》中叙述了了阿廖沙在父亲去世以后随母寄居在外祖父家中的故事。同时,阿廖沙也目睹了两个舅舅为了争夺家产而争吵、打架以及生活琐事中表现出来的自私、贪婪。他十一岁时丧母,外祖父也破了产,他只好出去社会打拼。

在我们的人生当中有喜有悲。正如阿廖沙在俄罗斯社会底层中不怕困难,茁壮成长。

再想想,我的童年是充满童趣的。

四岁的时候,我看到一本书上说,鸡孵蛋要25天左右,而且还要有一定的温度。但是现在科学家们研究出了人工孵蛋器,用不着鸡来孵蛋了,可以人类自己来孵蛋了。于是我便突发奇想:我能不能自己来孵蛋呢?

说干就干,我疾步走向厨房,去向姥姥要鸡蛋。

“姥姥,我要一个鸡蛋。”我说。

“要鸡蛋干嘛?”姥姥纳闷了。

“我要孵鸡蛋!”

“孵鸡蛋干嘛?会臭的。”姥姥一边炒菜一边对我说。

“不行,我一定要孵。”我坚持自己的想法。

姥姥最终还是熬不过我的苦肉计,只好答应我,从冰箱里拿了个鸡蛋。

我兴高采烈、蹦蹦跳跳地回了自己的房间。关上门,准备实施我的伟大计划。我回想了一下,书上说:孵鸡蛋一定要有足够的温度。于是我想了想,我便七手八脚地拿起袜子,毛巾等东西。我这是要干嘛呢?我把所有的衣物全部裹在了鸡蛋上。把鸡蛋包的严严实实,不露一点儿缝隙,生怕它“着凉”。为了再加强温度,我又学着鸡妈妈坐在了鸡蛋上。

五分钟过去了,三十分钟过去了,一小时过去了,时间如流水般,怎么也抓不住,已经过去了两个小时。我已经精疲力尽了。

不行,这么一直做下去不是个办法,我得再想一个办法来。我绞尽脑汁、冥思苦想。突然我灵机一动,“再加一层棉被不就行了吗?”说罢,我又把被子裹了上去,这时的鸡蛋就像个粽子,肥肥胖胖的。我又安心地继续做我的事情了。

就这样一天,两天,终于等到了25天了。我怀着忐忑不安,又有点激动的心情,用发抖的手去一层一层翻开被子,就好似在揭开谜底一样。只剩下最后一层的时候,我突然闻到了一股臭味,但是我也管不了那么多了,翻开的最后一层的时候,我被眼前的景象吓了一跳:蛋壳上面已经布满了霉菌,就像一个透明的宝石上面布满了瑕疵。而且他还留着蛋清,一直淌到被子上。

突然,爸爸出现在了我的眼前,他似乎也闻到了那一股臭味,问:“龙龙,什么叶道?”

“额……”我支支吾吾地说。

爸爸发现了臭味的源头,于是便掀开被子,我望着他那张脸,那张生气的脸布满皱纹,里面还有折纹,还有螺旋纹,就像你往池塘里抛了一块砖那样……

童年的一幕幕总令人向往,我们的童年是多么幸福,让我们都像阿廖沙那样,有着顽强的意志,坚定的信念,乐观的生活态度,茁壮成长!

更多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