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
如果人终将会死,那么在这世上短短的几十年,我们究竟是为了什么?也许每个人都有这样的疑问,而每个人也都有自己的答案。
书里的主人公的答案是追求极致的精神艺术的表达。他抛妻弃子,放弃了原本美满的家庭,体面的工作,独自来到巴黎追寻精神的涅槃,他在巴黎穷困潦倒,靠救济度日,他勾引朋友的老婆,害她自杀却毫无感觉,他对亲人朋友冷漠至极,却对艺术的追求热情如火。他一生极致追求的生活的意义最终在一座小岛上实现。
我想对于他来说,可以说一句:此生无憾。
我崇拜这一种精神性,对于物质条件完全不在乎,只要活着就行,只要还能画画就行,人的乐趣极致就是创作的过程,全身心的投入而得到的愉悦感,当作品完成之后意义就不在了,哪怕对世间来说是最伟大的作品,斯特里克兰最后创作了一副旷世之作却让他老婆将其烧毁大约也是自己最终得到了满足。可是我做不到,现实生活中誰又能真正舍弃呢,自己的家庭,责任的枷锁,就像文中所说的那样,在大家沉醉于那副画气势磅礴的伟大之中时,一句要不要喝点酒,就让杰作的魅力瞬间破碎。
我们每一个人都只是普通人,我们的肩上扛着责任,我们每天奔波忙碌,为了可以活下去而努力,我们放不下父母,儿女,放不下重担,我们做不到像斯特里克兰一样的洒脱,用自己完整的生命去探索生活的意义。那么这本书带给我的最大的意义是什么呢?我想是一种专注的精神吧。
我想对于他来说,可以说一句:此生无憾。
我崇拜这一种精神性,对于物质条件完全不在乎,只要活着就行,只要还能画画就行,人的乐趣极致就是创作的过程,全身心的投入而得到的愉悦感,当作品完成之后意义就不在了,哪怕对世间来说是最伟大的作品,斯特里克兰最后创作了一副旷世之作却让他老婆将其烧毁大约也是自己最终得到了满足。可是我做不到,现实生活中誰又能真正舍弃呢,自己的家庭,责任的枷锁,就像文中所说的那样,在大家沉醉于那副画气势磅礴的伟大之中时,一句要不要喝点酒,就让杰作的魅力瞬间破碎我们每一个人都只是普通人,我们的肩上扛着责任,我们每天奔波忙碌,为了可以活下去而努力,我们放不下父母,儿女,放不下重担,我们做不到像斯特里克兰一样的洒脱,用自己完整的生命去探索生活的意义。那么这本书带给我的最大的意义是什么呢?我想是一种专注的精神吧。
作为一个普通人,在初读这本书的时候有一种精神震撼,醍醐灌顶的感觉,细想之下又觉得无法企及。在我们纷扰纷乱的生活里,有太多的责任需要去扛,令我们无法喘息,但是当我们在做某一件事情的时候,我们应当学习斯特里克兰的精神,全身心的去投入创作的过程。我想大家都有过这样的感觉,我们全神贯注在自己喜欢的事情里的时候,时间过的极快,内心极其的充实,有一种满足感,即使没有完成什么这一种状态都令人愉悦。所谓的快乐不过如此吧。就像毛姆说的那样,作家应该从写作的乐趣中,从郁积在他心头的思想的发泄中取得写作的酬报;对于作品成功或失败,受到称誉或诋毁,都应该淡然处之。
希望大家都可以专注与自己的生活,在生活中获得自己的乐趣,不要过多的在乎他人的眼光,找准一个方向就向前冲吧,当你竭尽全力的时候,你想要的都会有。
第2篇:《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
《月亮与六便士》这本小说,是英国作家毛姆创作的。该书以法国画家高更为原型,描述了在英国称霸世界的时代,经济繁荣,社会秩序井然有序,人民可谓安居乐业的社会背景下,有一位年近40的经纪人斯特里却突然放弃自己的工作和家庭,未留下分文就只身远赴巴黎不顾任何世俗秩序只想着画画的故事。
这本小说之所以如此有名,在于毛姆通过这本书中向读者也是向他自己提出了一个人生问题:在理想和现实不能两全的时候,你是选择仰望月亮(理想),还是选择低头捡取便士(世俗)?
由此,也延伸了我们对另一个问题的思考:什么才是成功?难道满足世俗规定的权钱标准就是成功?还是为自己而活才是成功?
再继续深思,我们也会深入思考这样一个终极问题:人生的意义是什么?
对于第一个问题,我感觉自己一直在月亮与六便士之间摇摆不定,但更多的行为还是偏向于世俗的规则,应该说,是选择了更加安全稳定的生活轨迹。然而,在这条算是安全稳定的生活轨道中,我又时常置现实的便士于不顾,去做一些在世俗眼中不那么理性的行为,以此来缓解我追随社会潮流的心理疲惫,试图在拾取便士的间隙抬头仰望那轮月亮。我没有斯特里的天赋,也没有斯特里淡然面对世俗批判的勇气,更没有斯特里对于追求月亮的坚韧。自然的,在追求月亮的道路上,我永远也到达不了理想的彼岸;在捡取便士的道路上,因为我的不理性行为,时常偏离了方向,我也不能比旁人捡到更多的便士。
对于第二个问题,我不想定义何为成功。世上本来就没有既定的成功,现实意义上的成功,不过是社会发展过程中,一部分人自我定义的一种人生目标,而这并不是成功的本意,更不是成功的唯一解释。只希望,大家在面对异于自己的价值观时,能够更加宽容,尊重他人的选择,在没有危害到他人的情况下,接受不同于自己的行为规范和价值准则的存在。例如,在选择结婚与不婚的生活方士时,两者的选项都是平行的,没有谁对谁错之分,亦没有高低上下之分。选择结婚的人不要给不婚的人施加压力,或者视他们为异类。选择不婚的人,也不用认为自己的选择更加前卫,鄙视结婚的人都是老古董。选择两种不同的生活方式,就像我们选择吃苹果还是香蕉一样普通。
第三个问题,关于人生的终极意义。有时候看多了太宏观层面的东西,比如看了类似《三体》的宇宙层面的科幻小说,看了类似《人类简史》这种全人类的起源经过,就常常会怀疑人生是否有意义。这种怀疑和思考往往会得出一个很消极的结论:人生没有任何意义。不止一个人的人生没有意义,全人类的存在对于宇宙来说都是没有意义的。从科学理性的角度来看,似乎,全人类存在的价值只在于完成了一个物种基因的延续。我们现在看到的所谓国家、社会、金钱、权利、公司、法律等等都是一种虚无,是人类自己虚构出来的幻象,只存在于我们的意念中。之所以现在的社会还能够正常运转,只是因为我们做了一件事情,即让绝大多数人都相信这种幻象是真实存在的。
但,这只是从宏观角度来考虑而得出的结论。对于每一个个体来说,我认为人生还是存在意义的。不仅整个人生有意义,就是今天的晚餐对我来说都是有意义的。人生的意义在于多样化,在于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差异。不趋从,不盲从,活出真实的自己;多体验,多探索,丰富生命的色彩;去沉淀,去积累,积攒生活的厚度。
独一无二的我,才是有意义的生命。
第3篇:《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
一百多年前,英国诗人王尔德写下这样一句话:“我不想谋生,我想生活。”我想,这简直可以拿来概括《月亮与六便士》这部小说。
一个家庭美满、事业成功的证券经纪人——思特里克兰德,年届不惑突然抛弃一切,从伦敦去了巴黎,没有给出任何理由。后来人们才知道,他是去那里画画,并因此在巴黎穷困潦倒,吃尽苦头。有位好心的画家赏识他,同情他,接他到家里养病。他却恩将仇报,“勾引”画家的妻子,并导致她自杀。他对家人、朋友、一心爱他的情人都非常残酷,对世俗的一切观念都不屑一顾。只对艺术,有着一种本能的,不可遏制的追求欲望。最终,他厌倦了文明世界,来到南太平洋中的塔希提岛,与世隔绝,娶妻生子,终于创作出了艺术史上的不朽之作。但在得了绝症之后,他又叮嘱自己的土著妻子,一把火烧了这些伟大画作。他的后半生,就是为画画本身而活。只有画画这个过程,是让他醉心的,至于画作的价值,受多少赞誉,他毫不关心。
这就是整个故事。“满地都是六便士,只有他抬头看见了月亮”,这句有象征意义的话很煽情。“六便士”代表了世俗的利益,“月亮”则是看似遥不可及的梦想。
读完了整部书,虽然不能百分百理解主人公的理想,但是十分欣赏他追求梦想的极致状态。虽然主人公的许多行为与世俗道德不符,但他的初衷却令我颇为心折。这就是所谓的“先人高品,虽不能至,心向往之”吧!
由思特里克兰德,我想到了更多“神仙”一样的人物!2500年前的古印度,小国王子乔达摩·悉达多自小享尽人间富贵,但在看到世人生老病死的苦厄后,便决心舍弃王位与家庭,为大众求解脱之法。经过16年的苦修,终悟道,成正果——这就是佛祖释迦牟尼,
半个多世纪前的中华民国,有一位浊世风流公子李叔同,于39岁时毅然决然抛抛弃富家生活,遁入空门,度己度人,活出了恣意而为的心性、遗世独立的风骨——那就是一代高僧“弘一法师”耀眼的传奇。
“人是一个被废黜的国王,否则就不会因为失去王位而悲哀”,借用帕斯卡尔的这句名言,我们可以把这些奇人异士的精神史,看作是为恢复失去的王位而奋斗的历史。无论是小说中的原型人物高更,还是佛祖、高僧,他们的决心犹如壮士断腕,选择了忠于自己的梦想,就像一个真正的勇士去挑战一切厄运。
然而,对大多数人而言,梦想从没有照进现实,而总是败给了现实。二十世纪初的英国,正是经济快速增长,工业化进行得如火如荼的时代。时代的特征反映在人的身上,就是金钱至上,物质主义横行。这也像极了今天的中国。如今,有多少年轻人愿意放弃高薪职业和稳定地位,去寻找虚幻的梦想?有多少人的梦想不是百万年薪,宝马香车?每个人都低头寻找着地上的“六便士”,抬头欣赏月亮者,鲜矣!
我想,这就是一个选择的问题,无所谓对错,但确实有高贵与平庸之分。如何选择,还是取决于我们追求的目标和人生观、价值观。离经叛道追求“月亮”的不一定就是疯子,他也有可能是神明;循规蹈矩为五斗米折腰的不一定就幸福,他也有可能很压抑;荣华富贵、功成名就,不应该是成功的唯一定义;做自己想做的事,让内心安宁,不完全是不负责任的借口!
人生苦短,还是要回到内心,追问灵魂。生活也好,谋生也罢,做出自己的选择,无悔就好!
第4篇:《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
献给所有迷失在梦想与现实之间的追梦者,愿你们在满地的六便士中也能抬头望到月亮。
——题记
谈到梦想,我们总会尽己所能地用一切美好的词汇描绘它,赞美它,哪怕是顽皮,吵闹,叛逆,对学习毫无兴趣的孩子,眼里也会绽放出一瞬的光芒。而梦想,在世人眼里,也总是与青春、年少联系在一起的,似乎在人们眼里,拥有青春的我们,无论是出类拔萃,还是资质平平,总有追梦的权力,而一旦进入社会,告别了懵懂的青春,告别了年少的我们,就好像永远地失去了拥有梦想的自由。
如果你十六岁,做着一个不切实际,异想天开的梦,哪怕你完全没有能力实现它,得到的也总会是支持与鼓励;而如果你三十六岁,四十六岁,还有一个与你现在的生活毫无联系,甚至背道而驰的梦想,那么你得到的只能是家人的不解与责怪,朋友的奚落与世人的嘲讽。
梦想与现实总是存在巨大的鸿沟。
然而世间有哪一条明文定律指出了中年人不能追求自己的梦想呢?接下来我要给你讲的便是一个关于梦想与现实的故事,题材或许老套,但是这个故事却一遍遍激励着我勇敢地追寻梦想。
故事的主人公斯特里克兰原本是一个生活富足的证券经纪人,拥有一个平凡的家庭,过着再平凡不过的生活。然而这个在妻子口中“忠厚老实,索然无味”的男人竟然在不惑之年为了内心隐秘的绘画梦想,抛妻弃子,奔赴巴黎学画画。在异国他乡,他穷困潦倒,郁郁不得志,所创之作无人欣赏。而在经历种种遭遇之后,他在如伊甸园般的世界里创作出一系列不朽之作,却在临死前让妻子烧掉了他最后一幅作品。
毫无疑问,这不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正面形象,他自私,冷漠,抛妻弃子,内心偏执,道德意识淡薄,是一个世俗中令人唾弃的不仁不义的冷血之徒。然而却是这样一个人,做了并且做成了绝大多数人永远都不敢做,甚至不敢想的事情。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艺术与生活的矛盾,社会与自我的摩擦,感情与理智的反差,在书中体现得淋漓尽致。而斯特里克兰望尘莫及的精神需求,超凡意志创作力和创作激情更是他敢于追梦,梦想成真的重要因素。
在书中,作者提出了两个发人深省的问题:难道做自己想做的事,生活在让你感到舒服的环境里,让你的内心得到安宁是糟践自己吗?拿到成为上万英镑的外科医生,娶得如花美眷就算成功吗?这个拷问人生终极意义的难题有两个截然不同的答案。这是理想与现实的距离,是月亮与六便士的对立。对于这个问题,不同的人在不同的人生阶段都会做出不一样的选择。
人们常说,“理想是丰满的,现实是骨感的”。确实,在这个冷漠的现实世界里,能够实现梦想的人寥寥无几。我们中的大多数为了眼前的安慰牺牲了理想,面对残酷的现实不敢放手一搏。在所谓的成熟的思想观念里小心衡量着每一个利弊,不敢挑战,不愿吃苦,不敢承受每一次大胆尝试所带来的的风险。我们生活得体面而庸碌,我们的决定温和而平庸。我们没有斯特里克兰的才气,也失去了一个追梦人的一腔孤勇。
加缪说:“只要我能拥抱世界,那拥抱得笨拙点又有什么关系。”只要我们能勇敢追梦,那他人的不解与嘲讽又何须在意?所有的风言风语不过是他人对你的羡慕与嫉妒。
这世界是如此的喧哗,让沉默的人显得有点傻。
第5篇:《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
跟随薄荷英语读书的时候,读过《月亮与六便士》的英文原版。如今再读起,故事脉络逐渐清晰,如老朋友再次相见,聊一聊过去。
书中男主角名叫思特里克兰德,这是毛姆以法国印象派画家高更为原型创作的一个人物形象,这个名字可太长了,因为记不住,所以专门去百度搜了一下,粘贴过来。有朋友问我,欧美小说里这么长名字怎么记住的,我压根儿没有这个烦恼,因为我不仅从来记不住,也未曾想找技巧去记忆。因为这丝毫不阻碍我在脑中塑造他的形象,也不影响我认识他,理解他,爱他恨他,批判他,同情他。他/她是个活生生走来我眼前的人,绝非是一个名字这么简单。
月亮与六便士
六便士是这生活
月亮是那心中白月光
世界上只有少数人能够最终达到自己的理想,
他就是那少数人中一个。
他挺怪的
自从开始画画后,大家都说他是个红胡子怪人了。
他妻子热衷于攒饭局,来饭局的都是各色文艺青年。他却不一样,他在证券交易所工作,一直严肃面孔;至少在家里和他妻子面前,是个本本分分的形象,不出错地生活。在妻子的介绍里,“他可能很无趣”,至少在精神层面,他妻子眼中的他是“无趣”的。然后有一天,突然有一天,在按部就班和妻子生活了二十几年后,他留下了一封信,单方面结束了家庭生活,离开了家。妻子崩溃了,大姨姐冷嘲热讽的,大姨姐那火爆上校丈夫也崩溃了,这是什么情况?周围流言四起,跟哪哪的一漂亮女人走了,去昏头去疯去浪了。后来在巴黎找到了他的踪迹,穷困至极,没有女人,没去浪,小50的人突然觉醒,要追求心底里画画的梦想。他妻子可以理解他跟女人跑了,但绝不接受他为了理想逃离原有平稳的生活。就凭这,他俩走到这样的结局,也不奇怪,她从未了解他,也不曾拥有过他爸。不过这么坚决,这么“离经叛道”,就挺怪的。
他挺钝的
和人说话,挺没情商的,不悦耳也就罢了,甚至有揍他的冲动。都说食色性也,一女人过去坐他腿上,骂人家不说,还非得让人滚开,恩真性情!饿的都吃不上饭了,也不卖画,恩真性情!别人卖的挺好的画,给他看,说人画的像垃圾一样,恩真性情!
他挺韧的
一张没有写明原因的纸条,让他和过去还算优越的生活决裂了,就这么决绝、果敢,说了就做,去夜校学画画,真牛!他有时候几天吃不上一顿饱饭,那次病的差点死掉那次,要不是戴尔克去救他,他早就死了。即使这样,他还是一路前行,从家乡到巴黎,再到塔希提岛,最终死在那里。一路走一路画,终到想象中那个岛。从没有遗憾放弃了之前的舒适生活。从没有认为自己是天才,但一直坚韧践行这个梦想。
临死前,虽已失明,这些年头脑中沉寂的想法,喷涌而出,脑中的理想世界跃然整个墙面。
毛姆在书中描述道:“世界上最宝贵的财富——————会同沙滩上的石头一样,一个漫不经心的过路人随随便便地就能够捡起来?美是一种美妙、奇异的东西,艺术家只有通过灵魂的痛苦折磨才能从宇宙的混沌中塑造出来。在美被创造出以后,它也不是为了叫每个人都能认出来的。”
美从来不是俯拾即是。
塑造美的人愿吃苦,敢猎奇。
他的画伴随着他本人的离世,价格涨高、价值连城,更是被赋予了应有的定义。
为什么死后又出名了呢?
大概那个当下,大家看清了他癫狂的外表,没去探索他才华的本质。
人死了,癫狂形象褪去,才能客观地剥离出他的才华。
终究是未负这一生。前半段咽下平淡,后半程终为癫狂。
终达理想之地。
第6篇:《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
塔西提是个巍峨的绿色岛屿,岛上有许多葱郁的线条,大概是安静的峡谷吧,那些幽深的沟壑散发出神秘的气息,谷底有这潺湲的冰冷溪流,你会觉得在那些林荫茂密的地方,人民依然按照古老的方式过着古老的生活。
一不小心,看完了《月亮与六便士》。这本书早就听说,而且也放在我的图片架上,但一直没看。原因是近来的时间的碎片化,和越来越懒惰的生活作息,不想去触及长篇。另外从多个角度看来,觉得这是一本好书,不能象看武侠一样草率,随手翻翻,看完所有文字,就认为自己看过了,所以一直没翻页,甚至连尝鲜就没有,怕不小心看了几页,如同没准备好约会样,没有准备得妥帖,就与思慕已久的恋人相会,失去了天时地利人乐的情调与滋味。
看完最后一章的前夕,我停顿了好久(一二天),对比之前看书的节奏而言,我慢了许多。因为有之前的经验,我没有象之前,用尽一切闲余,如饥似渴地看完它,反而是信手在一周之内的缓缓地看完这个中篇小说。看完后,没想到它没有我想象中的那么长,也没想到它的内容会比我想象中的更精彩。我再一次手不释卷地看书了,如同我之前看《红楼梦》或者《二月河的三部曲,雍正,康熙,乾隆》一样,而且在心中赞不绝口,并时常沉思掩卷,自以为感触良多。
文字的优美的确是出人意外的,没想到译本也有这么好的文辞。很多时候,我竟然可以沉浸在文字所描绘的优美的风景中,可以沉浸在文字所描绘细致感受里,去体味文字中我的非凡体验。毛姆的确有着非凡的表达水平,就如同《文心雕龙》所言述的一样,作者可以言人心中所感,但口不能言之语。表达完成时有一种畅尽的欢快。对就是这个意思,我只想这样说,然后他就表达清晰了。这样的文辞表达,让人倍感贴切。同样因为文字的优美,所描述的风景纯净芬芳,人物鲜活光亮,我徜徉其中,如同真实旅行了一番,感受到新鲜和沉浸,回头看来,意味深长。当你看到某篇某章时,你一定会同感这一句,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然动容,视通万里。当然,最最重要的阅读体验,不在于文字,而在于文意。先讲几个我熟悉的其它人物的联想。首先,BBC记录片《人生七年》中的布鲁斯,在七岁的时候,就充满了梦想,将来去南亚某个岛国去教学传道。没有为什么,在他35岁的时候,大学毕业,真到了孟加拉去支教,生活显现出贫穷,杂乱,但安详平和。如面容一样朴实的他就实现他儿时的梦想。看到那一集的时候,我心思杂乱的,他们在追求什么,而我呢?接下来我想起了《明朝那些事》中的最后一章节,徐宏祖,也就是我们深知的徐霞客。在那本诙谐欢快的小说里面,在跌宕恢弘地撰写一部帝王将相的大传后,只是平铺直叙地讲了徐霞客的一生,从小就不爱好功名,但爱读书,而且突然就爱起了驴行,反正哪里没去过,好看,就去哪。就这样,家境并不十分富裕的徐宏祖,穿着俭朴的衣服,没有随从,没有护卫,带着干粮,独自前往名山大川,风餐露宿,不怕吃苦,不怕挨饿,一年只回一次家,只为攀登。一直到终老,无家无子而亡。图什么,没说,作者只是悠悠地说了一句台历的文字:最完美的结束语:成功只有一个——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过人生。而另一个名篇,阿甘呢,你们自己去看看。
终于我还是不落俗套地说一句:满大街都是便士,为何只盯着月亮。致敬这本伟大的小说-《月亮与六便士》
第7篇:《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
《月亮与六便士》是英国作家毛姆的名著,小说的原型是法国印象派画家高更,据说这本小说风靡后,高更的绘画艺术和作品也因此受到了更大的关注,使得他印象派宗师的地位才得以确立。
这本小说我第一次接触,是通过《一本好书》节目里演员淋漓尽致的表演来了解的,所以有了算是我对这本书主人翁第一个层次的认识:与其说他是德不配位的天才,不如说他是渣男。
故事是这样的:一个家庭美满、事业成功的证券经纪人突然抛妻弃子,不离而别的从伦敦去了巴黎。后来人们才知道,他是去那里画画,并因此在巴黎穷困潦倒。吃尽苦头即将病死的时候,有位善良的普通画家赏识、同情他,接他到家里养病。结果他却和这位画家的妻子好上了,还让其净身出户流落街头,即便如此这位女人最后还是因他而自杀身亡了。主人翁对家人、朋友、一心爱他的情人都非常残酷,对世俗的一切观念都不屑一顾。只对艺术,有着一种本能的,不可遏制的追求欲望。最后,厌倦了文明世界的他,来到南太平洋中的塔希提岛,与世隔绝,娶妻生子,年老之际创作出了艺术史上的不朽之作。
的确从浅层的内容,尤其是女性的视角去看待这个故事,他作为渣男毫无疑问了。
后来买了这本小说,真正的阅读完整本,我开始理性了些,却深感压抑又震撼,或许是因为(主人翁)斯特里克兰德离开妻子投身艺术的决绝与鲁莽;普通画家施特略夫那种令人恐惧的无限隐忍和庸俗愚蠢;施特略夫太太与自己恐惧憎恶却又不得不接受的欲望斗争终因软弱而自杀的悲惨命运。书中毛姆这样写道:“卑鄙与伟大、恶毒与善良、仇恨与热爱是可以互不排斥地并存在同一颗心里的”。于是这一次我有了第二层次的认识:这个天才他是个疯子!
当决定写这篇读后感,再一次翻阅这本小说,我豁然开朗了许多。在手指敲在键盘上的滴滴哒哒的刹那,我有了第三层次的认识:他或许只是我不喜欢的一个天才。一千个读者一千个哈姆雷特,但毋庸置疑的是我喜欢这本小说,更感谢毛姆这部作品带给我对人生、对未来、对自我的思考。
如果说“六便士”代表了现实的世俗,“月亮”则是看似遥不可及的梦想。我们在鄙视或者咒骂主人翁的时候,确实不得不叹服他可以不顾世俗的一切去追求自己梦想的这种信念和勇气,而现在的我是否还记得我曾经的梦想?一百多年前,英国诗人王尔德写下这样一句话:“我不想谋生,我想生活。”,试问现在的自己是在谋生还是生活?
年幼时的我们,曾经以为月亮挂在树梢上,长大了明白月亮是挂在高高的天空,再成熟一些,认为月亮挂在浩瀚无穷的宇宙,最后当我们老了,月亮或许成为了记忆中的乡愁,挂在我们的心里。人越长大,知道的越多,越入世,梦想却越一溜烟儿的飞散不见了。其实月亮还是那个月亮,梦想也还是那个梦想,只是我们不再是我们了,因为在时光如水般匆匆流逝时,我们也正在月亮与六便士之间做了选择。选择这个主题让我终于灵魂开窍般释然了。
选择是伴随我们一生的一道题。“满地都是六便士,只有他抬头看见了月亮”这是毛姆对角色爱惜的选择;“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这是窦宪将军在家与国之间的选择;“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这是西楚霸王项羽有情有义的选择;“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陶渊明隐退追求宁静致远的选择;“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是巾帼英雄木兰勇气担当的选择。而渺小普通的我,当孩子年幼,我想做他的榜样;当父母年老,我想做他们的大树,这是我平凡而温情的选择。(龚雪丽)
第8篇:《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
《月亮与六便士》问世于1919年,堪称毛姆最负盛名的作品,这部小说以62种文字风靡全球,发行了6000多万册,还曾两度改编为电影。在中国,《月亮与六便士》堪称文艺青年必读的经典。毛姆在这部小说中,以一个旁观者为第一人称,以法国印象派画家高更为原型,描写了主人公不管不顾,与家庭断绝关系,穷尽一生只为不负内心的热情与理想的故事。
什么是月亮?月亮是人心中的清明理想,月光是那么皎洁,梦想是那么美好。什么是六便士?六便士是现实,是金钱社会中的蝇头小利。月亮高挂空中,遥远而美丽,若要追寻,必然经历一番曲折,最后很可能一无所获。而我们全都站在土地之上,每日面对的都是现实的生活。六便士纵使带着铜臭味,却也是我们的生活。斯特里克兰为了追求心中的理想,变得不可理喻,背弃家庭,因此落魄一生,在一个小岛上染病而终。但在最后,他终于完成了毕生的使命,找到了他一直追求的东西。你可以说他冷酷无情,视道德如粪土,但在另一方面,他对理想的坚持不懈,也值得我们这些终日围绕六便士生活的人学习。人性是复杂的,内心是多变的。
我们的主人公查尔斯·斯特里克兰本是一位证券经纪人,生活殷实,家有“贤妻”,有一双儿女,将来定可开枝散叶,子孙承欢膝下,过着充实、幸福的生活,到时寿终正寝,入土为安。“这一定是世界无数夫妻的剧本,这样的生活模式虽然平淡,但也不啻为恩惠,会让人想起一条小河缓缓流淌,蜿蜒流过绿草如茵的牧场。
然而,这样度过一生,总会让人觉得心有不甘。有的人喜欢简简单单,做平凡的人,过平凡的生活,在平凡中迎来生命的尽头。梁实秋说:”人生本来如寄“。生命是那么短暂,何不简简单单,恬适自在地过活。斯特里克兰夫人就是这样的人。她安于家庭,终日相夫教子,生活中唯的起伏便是与艺术家的交往。她以她热爱的家庭、丈夫和儿女为傲,现实中这样的女人并不在少数。但是,人都有一腔热血,不愿意在碌碌无为中度过一生,渴望出去闯荡,经历一番起伏,哪怕会碰得头破血流,也在所不惜。现世安稳岁月静好,固然不可多得,却会让不甘庸碌的灵魂惊惧不安。人在骨子里都渴望过惊险剌激的生活。他们不喜欢安稳的陆地,只想在惊涛骇浪中挑战自己。他们要的是刺激是轰轰烈烈,尽管前路危险,却阻止不了一颗喜好冒险的心。
有人说,这世上最复杂的莫过于人心。斯特里克自利,不顾人的感受,在这一点上,就算对他有再多的批评也不为过。但是,他不顾一切追求艺术,他的那种纯粹的精神又值得我们敬佩,这就是人性的复杂和矛盾。理想是美好的,但必须分清理想和幻想。人可以追求理想,但要脚踏实地。月亮虽美,但我们终究是生活在地上。无地上的六便士,我们的梦想只能变成空想。月光洒向大地,笼罩着现实中的一切。我们还需从现实出脚印,实现心中的清明理想是否曾抛开一切,追求心中的理想?你是否曾受到现实的羁绊,终日蝇营狗苟?面对人生的种种选择,你要天上的月亮,还是要脚下的六便士?如果你想摆脱世俗的束缚,寻找灵魂的家园。那么,《月亮与六便士》便是你的必读作品。
第9篇:《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
01、一个年近四十的证券经纪人,在一夜之间抛弃了自己的家庭、事业,离家出走,孤身一人寻找自己崇高的艺术理想。这并不是什么浪漫的求知之旅,从他离去的那一刻,他的余生饱受贫穷、饥饿和病痛的折磨,忍受精神上的创伤煎熬。最后,在一个与世隔绝的小岛之上,他将他饱受摧残的世俗肉体和优雅的艺术灵魂付之一炬!
在世俗人的眼中,小说主人公查尔斯并不讨人喜欢。他性格孤僻、冷漠,毫无人情味;在道德的层面,他忘恩负义、心狠手辣的特性甚至会被很多人诟病;但是在更高的艺术境界中,他是举世无双的绘画天才,而一颗璀璨的艺术之星又怎会忍受世俗的羁绊与道德的捆绑呢?
于是他做出了常人难以理解的决定:追随自己的内心,去寻求更高的艺术理想,去面对自己赤裸裸的灵魂!
02、读完这本书时,我缓缓的合上书本,轻轻的抚摸书皮,想要去感触那个饱经摧残的躯体的每一寸肌肤。
我的思想不再流于表面,有一股无名的力量冲击着我的内心,让我想起了那个古老的哲学问题:我是谁?我要到哪里去?在如今这个浮躁的时代,有多少人渐渐迷失了自己?不可舍弃的东西太多,真正谈得上热爱的又寥寥无几,更不必说为了自己的热爱而去坚守奉献了。
《平凡的世界》中,有一个片段我记得很清楚:孙少平第一天到城里寄宿在诗人贾冰家中,第二天离去时,贾冰送给他一本书,并且说:“如果生活让你失去了对小说的热爱,那么你就不要再来找我了!”
我们常说的热爱,并不是某种华而不实、高高在上的虚幻理想,而是面对你自己的内心,你问问你究竟需要什么?你想要追求一种什么样的生活?
然后,你可以忘我的投身于你扪心自问的结果,你会发现追求理想是一个痛苦与幸福交织的过程,生活,亦是如此。可惜的是,我们生活中只有极少数人能够认识清楚自己的追求,并且不顾一切的坚持下去。大多数人只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重复麻木的日子,二十岁已死,直到八十岁才被埋葬。
03、你有没有想过,你可能会平庸一辈子?
初入大学校园的你,幻想凭借自己的一腔热血托起改变世界的梦想。时光一点点流逝,你的戾气也渐渐消失。
到后来,你想的是我能养活自己就很不错了。于是你很努力的准备考研或是就业,却总是无法自律,收效甚微,看着身边更优秀的人,你咬牙切齿却又无能为力。读后感.到了焦虑的毕业季,你辛辛苦苦的海投简历,勉强找到了一份工作,拿着差强人意的薪水。青春时代的骄傲,在生存的压力面前变得一文不值。再过了几年,迫于家里人的压力,你不得不去相亲,遇到了一个勉强还算好的人,你勉强答应了,组建了一个勉强的家庭,然后勉强过完这一生。
王小波在《黄金时代》里说:后来我才知道,生活就是一个缓慢受锤的过程,人一天天老下去,奢望也一天天消失,最后变得像挨了锤的牛一样。
04、生命的广度,在于内心的激情、欲望,青春的理想;生命的深度,取决于我们能多久维持内心的本真,以及是否还在逐梦的道路之上。
当后悔代了梦想,一个人才算真正老去了。
读完《月亮与六便士》,我看到了一种与众不同、精彩纷呈的人生,我看到了坚持自己的理想需要经历的痛苦、绝望,以及最后所享受到的至高的幸福。
阅读、学习,是一种思考和体验的过程,让我们不至于在浮华的日子里迷失掉自我,帮助我们探寻内心之所需。同时,它甚至是作为我们反抗这个世界的最有力的资本,让我们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被生活所腐蚀。
第10篇:《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
《月亮与六便士》是英国著名小说家毛姆所作,这部小说在当时的文学界引起了很大的震动。
这部小说情节并不复杂,写的是一个英国证券交易所的经纪人,本已有牢靠的职业和地位、美满的家庭,但却迷恋上绘画,像“被魔鬼附了体”,突然弃家出走,到巴黎去追求绘画的理想。他的行径没有人能够理解。他在异国不仅肉体受着贫穷和饥饿煎熬,而且为了寻找表现手法,精神亦在忍受痛苦折磨。经过一番离奇的遭遇后,主人公最后离开文明世界,远遁到与世隔绝的塔希提岛上。他终于找到灵魂的宁静和适合自己艺术气质的氛围。他同一个土著女子同居,创作出一幅又一幅使后世震惊的杰作。在他染上病双目失明之前,曾在自己住房四壁画了一幅表现伊甸园的伟大作品。但在逝世之前,他却命令土著女子在他死后把这幅画作付之一炬。通过这样一个一心追求艺术、不通人性世故的怪才,毛姆探索了艺术的产生与本质、个性与天才的关系、艺术家与社会的矛盾等等引人深思的问题。小说的主人公性格怪异,有时表现得非常自私(例如他同挽救了其性命的荷兰画家妻子私通,导致他的恩人家破人亡),但正如作者说的那样:这是“一个惹人嫌的人,但我还是认为他是一个伟大的人”。读者也很可能不喜欢这个画家,但却不能不佩服他的毅力与才能,不能不为他的执着的追求精神所折服。毛姆在这部小说中发挥了他叙述故事的特长,有时直叙,有时追述,有时旁白,插入一点议论,有时又借助第三者的口讲一段轶事作为补充,只要读者将这本书打开,就不由自主他被吸引住,想看个究竟。
《月亮和六便士》中的英国画家是以法国后期印象派大师保罗·高更(PaulGauguin,1848-1903)为原型塑造的人物,这一点是无可争议的,高更在立志从事绘画前也做过经纪人;高更一生也非常坎坷、贫困;高更最后也到了塔希提并埋骨于一个荒凉的小岛上。但我们必须看清,除了生活的大致轮廓外,毛姆创造的完全是另外一个人物。他把他写得更加怪异,更加疯狂,但也使读者感到更加有血有肉。一句话,毛姆写的是一部虚构的小说,而不是一部文学传记。如果说《月亮和六便士》发表后将近一百年,至今仍然具有极大的魅力,那不是由于毛姆采用的原型——高更如何伟大,而是由于毛姆的生花妙笔创作出一个不朽的画家。
作者把赤裸裸的人性描写得淋漓尽致,把主人公的全部恶劣、疯狂的行为展现出来,却让我们感到的不是畸形,而是一个有血有肉、真真实实的人。他那些令人不解的种种行为却展现出对艺术的狂热,对艺术的追求,为了艺术宁肯舍去一切的情感!
我们可以说他是伟大的,他对艺术的挚爱是无人可比的。他的画渗透了他的性格,那粗犷、疯狂的画,其实也是他对命运不公的一种灵魂的发泄。
最后让我们探讨一下小说的名字,“月亮”代表什么?“六便士”代表什么?月亮是天上崇高纯洁的星球,六便士是英国价值最低的银币,两者都是圆形的,两者都闪闪发光,但本质却完全不一样,也许它们象征的就是理想与现实吧!理想是那么美好,但现实往往是残酷的。理想与现实的冲突,艺术与生活的矛盾,使主人公成为了一个悲剧人物。
让我们去追求一个崇高的理想,而鄙弃六便士银币吧!
第11篇:《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
曾经大学一门文艺类选修课老师布置了一些课外读书作业,其中一个就是《月亮与六便士》。最后我应该也没去借这本书,学校图书馆的估计被借完了,但我没借只是因为懒。
前几年去东莞出差和表妹在深圳逛图书馆,也看到这本书。因为之前老师的推荐,知道是好书,就拿起来看了。
第一章长篇议论,我以为整本书都是这样了。那时我更喜欢议论,并不喜欢叙事,但我也没有看进去。最后好像放下书又看其他书了。
这次拿了微信阅读的15天免费卡,在推荐书目里看到了它,就点进去看了。一开始居然不讨厌,后来甚至有点投入。
于是没事就拿出来看看。最妙的是昨天体检,人家都在排队,当然我也在排队。不过我完全沉浸在这本书中,排到我时反而有种被打扰的感觉。
到今天,才三天左右,就看完了。所以热情这东西是没办法的,可惜当年在学校我对这本书没热情,不然选修课的分数可以高一点。
看这本书时,我想了一件事,如果我像主人公一样,二话不说,放下一切追梦想去,我会“死”在哪一步?
我可能会“死”在第一步,就是搞不清自己梦想是什么?而主人公却很清楚,所以放弃了自己证券交易所的工作。
让我作弊一次,假如我清楚自己的梦想,比如是写作。第一件事,要把现在的工作辞掉。问题就来了,接着去编辑部吗?工资减半。或者闭关阅读,工资为零;又或者出去旅游获取素材,工资为负数。
总之我可能养的活自己,但养不活自己的生活。我快三十了,要结婚了,这样搞,还结不结的起?别人能安心跟着我吗?毕竟,搞写作,比书中主人公搞画画,也好不了多少吧。
接下来可能要面对和主人公一样的问题:你的梦想不能给你带来物质的未来,你在乎吗?
如果说仅仅是吃的差一点,穿的差一点,我其实还不太在意。但我很在意周围人的目光,如果我的收入在我们乡镇,是底层;在以前的同学中,是倒数;我恐怕心里难以接受,同学聚会也觉得矮人一头。收入,在很多人眼里不就等于你的努力和能力吗?
最后终极问题来了,如果你坚持了一生,在你死前,没能获得世俗的成功,hai放弃了那么多的东西,你会后悔吗?
主人公不后悔,看到他最后在那个小岛上的一段生活,我也相信那是他一生中最幸福的时光,我都很羡慕。虽然没获得世俗的成功,但主人公画出了他最后的巨作。虽然最后眼睛失明,但他内心平静,毫无抱怨。
也许你正过着稳定的.生活,稳定的同义词,是在一个固定的轨道上,是卡在社会机器的一环上,是规律到有些单调,单调到一眼能看到很远。你是成功的,安稳的,受人尊敬的,前途光明的;但很有可能,你的内心是不安宁的,心里是有所抱怨的。这样过完一生,你可能会有点后悔。
但我们大多数人并不可能去放弃一切,即使想尝试,也会像我的假设,会在中途“死”好几次。
对于“月亮与六便士”的选择,我的心中也没有答案。不过目前并没有一个强烈的感觉驱动我,所以,不可以完全和主人公比较。
如书中所说,那是一种掉进水里只想活命的驱动力。一般,有这种驱动力的,八成是个天才。一个人既然能做出这种决绝的选择,他的内心一定有自己的逻辑;只要自己能给自己一个交代,就可以了。
我想如果我拿这个问题问涛哥,他可能会说:“咱能不能接点地气,踏实过日子不好吗?再跟我说月亮的事,我一脚把你踹西湖里。”
第12篇:《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
火光中,一座静谧安详的伊甸园在浓烟中消逝成灰烬。如被魔鬼摄住灵魂般的疯狂,终有栖所。浓烟中的伊甸园,该是思特里克兰德最好的归宿了。那儿,没有躯体与灵魂的纷扰,只有一股可望不可即的辉煌。
思特里克兰德不该属于这个世界。抛开了世俗,放下了家庭,逃离了职业,离别了祖国,他一言不发。没有所谓的女郎,绘画,而已。
我要画画。面对流言蜚语,思特里克兰德只有这四个字。只身巴黎的思特里克兰德,住在最低劣的旅馆,除了画笔,一无所有。但这一走,他不仅丢下了生活,而且撇下了责任:没有经济来源的妻儿,一起谋事的伙伴,谁来负责?
已近不惑之年的思特里克兰德,不是不知,他承认这一切的不对。可用他自己的话来说,一个人要是掉进水里,他游泳游得好不好是无关紧要的,反正他得挣扎着出去,不然就得淹死。
绘画,本只是思特里克兰德小时候的兴趣。父亲让他从事经济工作,因此他忽略了它。可绘画的种子悄悄地在思特里克兰德的内心深处生根发芽,伸出的藤蔓终于将享受着生活的他牢牢摄住。
伊甸园固然美好,可同时那浓烟也会熏得人泪眼朦胧。渗入灵魂的兴趣,与现实格格不入。绘画为追求灵魂之上的美丽,需要摆脱躯体的束缚;可一旦失去躯体,又无法继续追求所寻的美丽。躯体与精神的矛盾,驱使他四处漂泊,以致卸下责任、孑然一身。只得借助贫穷、饥饿、病痛来再三折磨躯体的思特里克兰德用手中的画笔笨拙地描绘着心中的美丽。
踏上塔西提岛的那一刻,思特里克兰德忽然感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安谧。静静作画,他用色彩呈现出了心中的愿景。他创造出了另一个世界。他满足了,幸福了。然后,他以惯常的骄傲和轻蔑令人于其死后烧掉他苦苦追求的美丽。
思特里克兰德为了理想,毁了他原本安逸的生活。这一切,值得吗?
合上书。点头,又摇头。坐叹一声。
尽毕生之力,获得了灵魂的安谧。思特里克兰德是值得的。可是实现了理想欣喜若狂的同时,蓦然回首,我们却不愿看见自己除了理想,两手空空。
同样闪闪发光,思特里克兰德追求着头顶上的那轮新月,却将脚边的六便士踢入了死泽之中。为了坚定的追逐,他放弃了所谓的羁绊。
有一份稳定的工作与一个美满的家庭,是人人所希望的。但他们的理想却可能是宇航员、军人、商人事实上,尽管理想不同,但我们都希望有能力关心一些人和被一些人关心。前者被称为责任,后者被称为爱。责任与爱是我们活着的主旋律,是一种给予与获得的幸福。
思特里克兰德又是不值得的。思特里克兰德追求着自己的灵魂与理想,无可厚非;但他却忽略了责任与爱。他的追逐,对他自己来说,是一次修行;对身边的人来说,是一种无情;对这个社会来说,是一场悲剧。
在一轮新月的尽头,思特里克兰德看见了自己灵魂深处的伊甸园。但那冲天火光产生的浓烟却熏得他如被魔鬼摄住灵魂般的疯狂,泪眼朦胧。
在路上的我们,该何去何从?前方的伊甸园,又有没有浓烟?
翘首于天际,一轮新月闪烁;寂然于路边,一枚便士无言。苍茫的夜色中,惟剩沉默的心跳,一起一伏。
第13篇:《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
一个家庭美满,事业有成的证券交易人突然放弃了自己的一切,抛妻弃子,身无分文的来到巴黎,在一间破旧的廉租房里开始了自己的第二重人生。没有蓄谋已久,不是头脑一热,他像是被魔鬼抽走了灵魂,被命为画奴,终其一生只为画画。对于世人的指控,情人的以死相逼,他冷酷无情,岿然不动;对于朋友的接济与善意,他理所应当的接受,还不断打骂欺辱他们。这样的奇幻,却又有种魔力在震撼着我们,他技艺粗陋却坚定地强调“我必须画画”,他在临终前瞎着双眼却将生命的那种明艳、壮美、力量铺陈在整个房间,又甘愿将其付之一炬,他把生命托付在画纸上,只有用颜料填涂才能拥有色彩。
坦白说,毛姆笔下的这种人是不存在的,相比于原型来说更像是毛姆自己的理想化身,是为歌颂理想而存在的人物。原型高更在做出改变一切的时候也是经历了诸多选择和考量的,但文中的斯特里克兰却是直截了当的改了行,让人摸不着头脑。但从全书来看,正因为他是斯克里特兰,所以他一定会这样,对于世俗的抛弃,道德的背离,人际关系的逃脱,正证明着他不具有社会人的特质。一切的社会行为,包括给人做翻译,和朋友的爱人建立情人关系,都是为了生存和原始需求的服务,是对社会的妥协。而他两次搬迁,从高度文明的上流阶级到鱼龙混杂的底层阶级,再到无管辖的自由状态,隐居大山深处,都体现着他在想方设法逃离人类社会的枷锁,所以如果用道德标尺去衡量他是不公平和没有意义的。
而这样的斯特里克兰却有着超脱常人的地方,那就是必须要去做的事。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总说我必须要去做什么,是因为权衡利弊下这么做更有好处或者更符合道德标准,但很少有事情是无缘由的必须要做,如果有这样的人,在车流中一定要逆行,没有任何理由,仿佛神明的旨意一样,我们八成会觉得他疯了,而斯特里克兰却正是这样,在社会的洪流里非要无故的逆行。
而支撑这种不明智逆行的正是理想。想法在我们成长过程中像是一棵小树,不断的开枝散叶,有的被人砍掉了,有的自己脱落了,而理想则是树的主干,在我们成熟以后没有道理的去坚持,去喜欢,去奋斗,有的人能找到自己的主干,在故宫修40年的表也不觉得无聊;有的人在沙漠里科研十几年不能与家人通讯也觉得付出值得;有的人像斯特里克兰一样抛弃一切在西单的地铁站歌唱。他们是幸运的人,但大多数人可能找不到自己的主干,最终成为社会的一份子,过着效益第一,职称优先的中产阶级生活,但偶尔还是迷茫,像是书中局促的证券经纪人斯特里克兰一样。也许我们暂时不幸,没找到可以为之奋不顾身的理想。但通过这本书,我想说的是,我们还有可能遇见理想,还有时间为之奋斗,在斯特里克兰完成生命里最宏大最震撼的巨幅图景时,那明黄和鲜红交织的是生命的激越和力量,是理想的荣光,这种淋漓尽致的激情和意志仿佛命运交响曲结尾的休止符,无声却激昂回响。我被震撼了,理想太美,为坚持理想还是屈服现实举棋不定的人,还没遇到理想的人们,要敢想敢梦。
理想啊理想,我愿为你臣服,献上我的生命,做你永世的奴仆。
第14篇:《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
我曾与你说过,我读不太懂这本书,也许是文风的问题,总之我读的磕磕绊绊,但也有可能是读书那几日总是往家里搬“炸药”。这本书我虽然读完了,但总觉得抓不住什么,每次感觉自己抓住的时候,都又悄悄的从指尖溜走了。
故事的概述是这样的。一个英国证券交易所的经纪人,抛弃了家庭,妻子,孩子,远走巴黎,只因为他迷恋上了绘画,去追逐自己的理想。一路走来,他的行为愈发怪异,在异国他乡的大街小巷里,他饱尝肉体的饥饿忍受着贫穷。为了艺术的表现手法,一路走来,行为怪诞,精神扭曲,一番离奇的遭遇之后,他离开了文明世界,远遁塔西提。在那里,他与土著女子同居,找寻到了他一直以来在寻求的宁静,创造出了一幅幅震惊世人的作品。
这是故事的主线,一切的叙事都是通过一个“我”,以观察者的角度去写这名画家。画家在现实当中是有原型的,他就是法国大名鼎鼎的印象派画家,高更。
这当是一本毁誉参半的小说,我摘录两条极端的书评给你看看,让你提前有一个感知。
“自作聪明的写法,道德批判虚伪近似矫情。厌女症加性瘾症。你说不知道会有男同性恋仇恨女性?看看毛姆你就知道了。抛妻弃子的文艺中年。侮辱同时代的人,后面还去塔西提和小萝莉生了一群娃,所谓人生赢家恶俗至此,不明白有什么好脸自称自己是天堂代言人”
“月亮与六便士,最浅表的理解是理想与现实。斯特里克兰不惜付出任何代价,挣脱社会家庭的束缚,甚至背理人情和道德,去顺应表述美这样一个只有神才得以接近的天命。锤炼艺术语言的过程也是抛弃人欲的过程。四处流浪最后找到精神家园也是其相应内心最原始的情感佐证。我更愿意将月亮与六便士解释为神与人。”
是的,就是这么的离奇,爱的人视若珍宝,恨的人却唯恐不能扔在地上踩几脚。到底是什么样的魔力呢?月亮与六便士,让我回到这本书的名字。读后感月亮,高不可及,在这里寓意理想。六便士,弯腰可触,寓意现实的生活。全文未曾提及理想与现实两个词,但全文亦只是在讨论理想与现实。主人公或许是一个难得一见的天才,他抛妻弃子,他学画画,他穷困潦倒,他远走他乡,他死后成名,所以我们知道了这个故事。如果有这么一个人,他做了一切所有的东西,但唯独少了最后一步死后成名,我们会知道吗?你赞同这样的生活吗?或者说,这是生活吗?
你我年岁尚浅,未曾饱经世事的风霜与岁月的折磨,许多时候都太理想了,分辨不出什么是真正的月亮,连六便士都不曾真正见过。主人公年过三五,毅然离去,不得不说是真正的大勇气者,但从世俗的眼光看,他算不得一个男人。他对责任与道德的随意践踏我心中隐隐作痛,我想端起架子狠狠的批判一番,但总觉得自己是羡慕他那样子的,或者是我骨子里透出的冷酷与无情吧。转念一想,也许这样的一个人早已不是人了,既不是男人也不是女人,虽然肉身还在,但灵魂早已不是过去的灵魂,这是一个天才应当具备的特质。一切的人际关系不过是掩藏在谎言下的假意奉承。
我不知道,你有没有读懂我写的话,这几日的确整个人的情绪都因为你我之间的关系反复界定而波动,我想这是必须经历过的一个过程。如同你我跑步时,手肘相碰的瞬间,瞬间又分开了,又慢慢的靠到一起,然后再一次重复。我想,一切慢一点,慢一点就会好的。我自认不是一个天才,生活也并没有让我觉得这么无趣,月亮与六便士中的决绝我大概是做不到的,我写着这些,也只是开始把写信当作是一种习惯,向你传达着一些东西。
第15篇:《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
这是一本很容易读完的书,全篇就像是喝酒遇上一个极善言谈的江湖兄弟,神采飞扬、妙趣横生,席间聊起“我的一个哥们”,神魔共舞、天花乱坠,偶尔还蹦出“经典”,例如“爱情不会长久”“女人小肚鸡肠”,不由得开怀畅饮。曲终席散,回想宴中种种,虽自知不过是酒中戏言,劝君多喝一口,却也有种沉醉其中,不愿消散的快意。
那快意,便是“做一回思特里克兰德”——心为身纲,心行合一。在我看来,人——当然我并不懂动物怎么想——最多的烦恼便是:我想这么做,但需要那么做;这么做使我不爽,但我必须这么做。儿时,以发现了“理智与情感的矛盾”洋洋自得,人总是怒火中烧、心如刀绞的选择“理智”。思特里克兰德的故事,就是内心那个“情感的我”的终极呐喊,大声宣告:我才能创造伟大。这稍有点像时下一些流行歌词——“我才不管那么多”“我要做独特的我”之类的,只是这些叫唤更不过是一种顺应“流行”的叫卖,跟两广街头“正宗凉茶”无所差异。
人为什么要“反情感”“违背自己意愿”的生活呢?时不时会收到自己内心发出的“灵魂拷问”。我更愿意从人性的起源去思考,或者说去说服自己。当我们还是动物时,我们是“想干嘛就干嘛”的伊甸园天使,想在泥潭打个滚就打个滚,可以扬着蹄撒着欢儿拉撒,可以自由恋爱甚至强迫恋爱,过着随性自在的生活……相伴的,还有自然灾害、猛兽强禽,经过了朝不保夕的漫长岁月,我们走向人类,组成社会,产生社会意识,形成意识形态。当人征服自然时,意识形态也征服了人类。意识形态规制着人的言行举止,仿如一张严密的网把人笼罩得压抑愤懑,聪明的人开始“反思、觉醒”,呼喊口号——“自由至上”“逃出牢笼”。
祖宗们创造社会时,也许是自然使然,他们并不曾主动考虑过变成人类、形成社会后,生活、思想会发生多么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唯有立足现实,社会已然存在……回到思特里克兰德,他头顶五色光环,抛家弃业,不在乎风餐露宿,不管人风言闲语,只求心之所向,身往趋之……可惜全是建立在伤害别人或别人施舍的前提下,作者显然严重高估了世人的同情心,同情心本是一种道德教化,思特里克兰德们是消费不起的。现实里如果真有思特里克兰德,他一定很早就死在法国的某个角落,尸身腐臭无人问津。
当然,作品从头到尾没有歌颂思特里克兰德似人生,但无疑把思特里克兰德生涯粉饰得天花乱坠,只有跳出这个圈,才能筛选名著中那一颗颗亮闪闪的金子。作品中的闪光点俯拾皆是,这也是很少的一本篇幅短小,我却勾画了不少“重点”的小说,很多字段深邃真切,直捣灵魂,让人不由目睹那些自己不愿认可的现实,增添更多理性(这也让我在构思读后感时,腹稿花样繁多),实值得多读几遍。在读的过程里,还如同喝酒一般,可以神游太虚,过一段思特里克兰德式生活,也未尝不是一大乐事。喝酒时,世界都是你的,看“月亮”时,地球都是可以给你拿球踢的。
原本结尾是:刚好看到今天(1月5日)长安剑的公众号推出一篇文章,引为评述:同情心和共情力,才应当是一个文明社会滚烫的“核心”,有温情和人性的文明社会才能永葆“生命力”和“活力”。
近期莫名的忙碌,文字码完了一直没定稿。忙碌也有所得,无意翻到一句更契合的表述:“我们的生活需要的不是玄想和空洞的假设,而是我们能够过没有迷乱的生活。”(马恩全集第1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