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飘》读后感

句文网    发表于:2023-02-19 14:50:38

第1篇:《飘》读后感

十六岁是浅尝爱情的一年,眼里只容得下情花轰轰烈烈在绽放。那年里第一次不知不觉中钟情,第一次悄无声息地失恋……,也是第一次读到了《飘》。花季明媚而简单,我像小蜜蜂,无视生活花蕊的奇巧造物,只顾浅浅采集甜或不甜的爱情花蜜。好比那时读《飘》,真正读到心里去的只有斯佳丽苦涩而丰盛的爱情,如同我熟知它《乱世佳人》的中文译名一样媚惑,在暗淡纷乱的时代背景中,带着浓厚亮色飘在十六岁姑娘所能看到的最显眼处,让人感叹又目眩神迷。二十八岁是解读生活的年龄,爱情早已潜移默化地和生活长在一起。连日来,在平淡的日子里操作简单的爱情,那一段把个体命运和情感发挥到极致的故事冷不防在闲暇处冒了头。所以,在想读《飘》的时候适时重新捧起了它。“斯佳丽.奥哈拉长得并不美……”,故事从老地方开始,而今当生活授我以体恤,婚姻授我以头脑,孩子授我以母性的时候,我的心灵不断在玛格丽特优美的文字中发生新的碰撞,继而滋生出许多细小琐碎的思想碎片来。

-磨难-

塔拉的春天是极美的,漂亮的公子哥儿和小姐坐在荫凉的走廊下说笑,猎犬和马匹安静耐心地卧在红土上等待它们的主人。屋里是主妇温柔的话语和黑人们从田里归来的欢声笑语,屋外飘来泥土和植物的芬芳,文字间弥漫着春天懒洋洋的散淡和生机,如果这能是永恒,斯佳丽将是这种生活中最明媚的点缀品,直到她容颜老去。然而,战争来了。

作者笔下的南北战争是美国历史上残酷血腥的重要构成,是中学历史课本上枯燥乏味的必背章节,也是十六岁时翻书的手不耐多停留的文字。可是真正带着对个体命运的关注,走进这场女性笔下的战争,才发现这是些多么生动的场面!五角场大撤离,四辎重军车、救护车、堆满行李的马车充斥街道。黑人和白人小孩无人看管,前者满街乱跑,后者大哭大叫。军队开仓放粮,老小疯狂抢运,成百上千的伤员曝晒在毒日下面,等着被抬走或者死亡……;穿越火场的描述更仿如世界末日的来临。建筑物上空咆哮的烛天火光把黑夜照成斯佳丽,斯佳丽将是这种生活中最明媚的点缀品,直到她容颜老去。然而,战争来了。

白昼,南军中衣衫褴褛的少年无声地倒下,平日里风度翩翩的瑞特狠抽着马背驾驭马车在炼域般的火隧中飞奔。战争再怎么紧迫现实,到了后人的眼光中也就带着艺术油画般的壮美了,就好像作者给斯佳丽的磨难,总是在无奈悲哀中透出摄人魂魄的美。她独自驱车带着病弱稚残的一车人通过封琐线,她抬起接受舞伴的臂向闯进塔拉的北军强盗射出了致命的一枪以求自卫和复仇,她用她挑选衣裙的手在地里寻找一块萝卜以求为全家人裹腹,她竭力在一贫如洗的家里拼凑出一套行头以求讨瑞特的欢心,又不得已使出她全身的爱情招数诱惑一个讨厌的老男人以求保全塔拉……,每一个细节折射出斯佳丽身上的韧性,她那些不被和平认可的任性强悍主见和没心没肺,在磨难的调色下全都绽放出了别样的魅力。

“以后再去想吧,等我能经受得住的时候再去想过去的伤心事。”斯佳丽这句口头禅把她以及同类的人从一味怀旧固守的人群中绝决地提炼出来,打磨打磨,直至她们最终成为重建时期美国精神的重要构成。至此,磨难把斯佳丽由一道美丽的风景升级成真正主宰生活的主人。

第2篇:《飘》读后感

《飘》,是我最喜爱的书。我喜爱书中的几个鲜活的人物。

斯佳丽这个人物,是让我佩服的,佩服她的坚强,佩服她对土地的执着,佩服她能在那中环境下放下以前所受的教育下田干活,佩服她能不顾社会上的言论而开创自己的事业。她生命有几个灵魂,一个是她的母亲。他的母亲是一位非常能干、温柔的典型贵夫人,是她最敬佩的人。可是,母亲为了救人而被传染伤寒,去世了。

我觉得斯佳丽就像个小孩子一样,对自己想要的东西异常执着,而对自己所拥有的东西却不屑一顾。一面在拼命让自己幸福,一面又不断地把幸福推离,把爱人推向深渊。

斯佳丽爱的是阿希礼,可是,阿希礼却不要她。就像瑞特说的,阿希礼是个君子,只是生在了一个和他格格不入的時代。他还是用旧世界的游戏规则生活,只会撞得一鼻子灰。斯佳丽不了解阿希礼,所以她爱他,想尽一切办法得到他,而当她认清他時,她再也不爱他了。

书中另一个使我十分佩服的女性,便是玫兰妮。她是个外柔内刚的女性,她几乎拥有了女性所能拥有的一切美德。正如瑞特说的,她是他所见过的少数贵夫人中的一个。她是坚强的,她是爱国的,她用她的心爱身边所有的人。当她丈夫打仗時,她在后方默默守侯,做她力所能及的事,当北佬打进城而她又快要临盆時,她依然镇定,当她身体虚弱而没人下地干活快要没饭吃時,她和斯佳丽一样,放下过去所受的教育和优越感,拖着虚弱的身体下地干活,当她看到斯佳丽杀了一个北佬時,她没有惊慌失措,而是帮着掩埋尸体,搜查钱财,擦拭血迹,当战争终于结束,她痛恨的北佬士兵来到她门前要求照顾而她们自己也没有过多粮食時,她还是尽她所能地帮助他们,因为她希望在远方也有一个好心的北佬女人给她正在回家的丈夫一口饭吃。

如此一位坚强的女性,却又是如此的温柔善良和善解人意。她执着地相信斯佳丽和阿希礼,即使有人亲眼看见他们搂在一起,也执着地相信他们,保护斯佳丽。她明知自己的身体无法再承受生育的痛苦,却执着地要再为阿希礼生个孩子,最终离开了她爱了一辈子的亲人们。

真的是太伟大了,看着玫兰妮,使我想到许许多多的中国古代女性,她们也是如此的善良,任劳任怨,相夫教子,然后默默无名地老去、死去。

整部书中,我最为喜欢的人物就是瑞特。他勇敢、执着,他能那么深地爱着斯佳丽十几年不变。他想保护斯佳丽,宠爱斯佳丽,照料斯佳丽,让她事事称心,而斯佳丽却拒绝了。他说过,再永恒的爱也会有磨光的時候,而他的爱,是被斯佳丽,被阿希礼,被斯佳丽愚蠢的固执磨光的。他的心,死了。当他女儿离开他時,他的心,再也回不来了。他说过,他从来没有那个耐心把剪碎的裤子缝好,再告诉自己这就和新的一样,自欺欺人罢了。碎了就是碎了,再也回不去了,即使修好,上面仍然留有裂缝,再也不是原来那条了。

《飘》绝对是部值得再三品味的好书,文字优美,情节跌荡起伏、扣人心弦,虽然其中由于作者的主观因素,对于美国南北战争的评价并不客观和全面,但以文学角度来说,这绝对是一部绝世佳作,值得一看。

第3篇:《飘》读后感

这是一个漫长的故事,陆陆续续用了半个月的时间才看完它。

都说:十年修得柯景腾,百年修得王小贱,千年修得李大仁,万年修得陆励成,亿年修得何以琛。看完这本书,我觉得亿年修得白瑞德也不为过。

白瑞德身上其实拥有着吸引女性的全部优点:帅气多金、懂女人、聪明不安分、慷慨大方、有点小坏还专情……他对思嘉一见钟情,用一颗有力的炽热的心深爱着这个骄纵、任性、坚忍、美丽、自私的姑娘。

他的爱高于其他人还在于思嘉的一整颗心全然扑在的是另一个男人(卫希礼)身上。他知道思嘉不爱他,却义无反顾地用他宽厚的臂膀为思嘉遮风挡雨,在思嘉人生最灰暗最艰辛时带她走过泥泞的暴风雪。

他教她在这个血雨腥风的社会上如何生存下去,虽然语言尖酸刻薄,但道出的却全是真谛。他将那份爱意掩埋在讥诮不屑的表情与放荡的身影中。

他极尽所能地宠爱着这个爱尔兰姑娘,将一个男人所能给予女人的最深情最诚挚的爱无条件地付出,那么纯粹,那么悲伤,那么隐忍,那么坚定,那么让人动容。聪明的思嘉在这份爱里,糊糊涂涂,像个弱智。

当瑞德说,“我和你结婚,是要把你当作一件心爱的东西留在身边,我的宝贝。”这话使斯嘉丽大为恼火。她选择嫁给瑞德的原因,不仅仅因为钱,也是因为在和瑞德的相处中感受到了尊重和平等,“在我见过的许多男人之中,只有你能够让女人说真话,你不把我当傻瓜,不要我说瞎话。”

当白瑞德决定离开思嘉时,天崩地裂,我已深知这是到了无法挽回的境地。白瑞德说:我喜欢把邦妮看成你,又成了个小女孩,战争和贫穷还没有给你造成痛苦以前的那个小女孩。她太像你,那么执拗任性,那么勇敢无畏,那么高兴快乐,浑身充满活力和生气。我可以把她当宝贝,宠着她——就像我想把你当宝贝宠着你那样。可她又不像你——她爱我。我可以把你不想要的爱给她,这真是件幸事……她走的时候,也带走了一切。

一股心酸流向心头,他至始至终都觉得思嘉是不爱他的,而他依然无怨无悔地爱了她十二年。思嘉亲手撕毁了这份真爱,在那一刻我是恨思嘉的。如果可以重来该多好,可是世上没有后悔药。

白瑞德说:思嘉,我从来不是那样的人,不能耐心地拾起一片碎片,把它们凑合在一起,然后对自己说这个修补好了的东西跟新的完全一样。一样东西破碎了就是破碎了——我宁愿记住它最好时的模样,而不想把它修补好,然后终生看着那些碎了的地方。

但,瑞德说,无论什么样的爱,都会有干涸的一天。然后,你还敢爱吗?小时候,我不明白为什么那么相爱的两个人会分开,我不相信爱着爱着就会不爱了,然后,我就带着这个问题,一直成长着。

直到今天,那时候不明白与不相信的依旧,但,我却可以接受这个结果了。因为,拼了命爱过以后,你会忽然发现,结果,其实没有那么重要了。会爱的人,有一种让爱再生的能力,因为,他的血液里有爱的种子,所以,我相信,瑞德依旧还会爱上,时间,会安抚过往的一切,但,那个人是不是还会是思嘉,我就不知道了。

最后截取了书里的一句话——爱你的人如果没有按你所希望的方式来爱你,那并不代表他们没有全心全意地爱你。

第4篇:《飘》读后感

《飘》作者玛格丽特.米切尔,成书应该是在中年以后。有人说只有青春逝去的女人才会以极大的深情怀想起年轻的岁月,她便是这样。米切尔笔下的主人公郝思嘉初次登场:雪白的肌肤,双眉是两道惹眼的斜线,绿色的眼睛象猫一样诱惑,穿着新做的裙子,和汤家双胞兄弟座在自家庄园的廊下,周围开满了白色的山茱萸。他们都年轻的富二代,除了玩乐,就是谈情说爱。这时,汤家的两兄弟在向她示好,她却谋划着如何跟自己中意的卫希礼私奔......

然而在南北战争的残酷的时代背景下,命运并没有眷顾郝思嘉。战争使她成为了寡妇,使她面对着饥饿、贫困、社会地位的降低。她要保护自己的陶乐庄园,她要保护自己的红土地,当然,她还想自己能过上好日子。她果断地抛弃了母系血统南方贵族小姐娇滴滴的表象,表露出父系爱尔兰人强悍的本色。她靠着骨子里的坚强,凭借白瑞德对她的深爱,在战后快速积累了大量的财富,过上了自己向往的日子。只可惜,她活在卫希礼的梦一直不肯醒来,忽略了她已经拥有的白瑞德的大量的爱。直到最后,媚兰去世,她终于可以名正言顺地和卫希礼在一起了,这时她终于发现,原来她一直在享受着白瑞德的爱而不自知。瑞德在绝望之余悄然离去,她却发誓要重新找回瑞德的爱。

故事的结局精巧,只是简单的写到:我明天回塔拉再去想吧。那时我就经受得住一切了。明天,我会想出一个办法把他弄回来。毕竟,明天又是另外的一天呢。是的,郝思嘉在保卫红土地的同时为自己筑起了疗伤的堡垒-------塔拉。她很坚强,不依靠男人,凭借自己的强悍保卫着那方父亲留下的红土地,属于她得永远的塔拉。

笔者很喜欢瑞德。他的爱,他的用心,他的执着与忠贞,在一个男人身上显得更具魅力。

最后一章有一段瑞德对郝思嘉的经典话语“你有没有想过,我是怀着一个男人对一个女人的爱所能达到的最高程度在爱你的,爱了那么多年才最后得到你。战争期间我曾准备离开,忘掉你,但是我做不到,只好经常回来。战争结束后,我冒着被捕的危险就是为了回来找你。我对弗兰克·肯尼迪那么忌恨,要不是他后来死了,我想我很可就把他杀了。我爱你,但是我又不能让你知道。思嘉,你对那些爱你的人总是很残酷的。把它作为鞭子举在他们头上。”且不论此时他的心情,这句话太有魅力。一个男人默默地在爱的女人身边守护那么多年,永远那么宠溺,那么的深情。当今社会这种爱情甚少,物欲横流的年代有谁能像瑞德般坚守心灵的所属,不在灯红酒绿中迷失自己。耐得住寂寞,经得起诱惑的又有几人,笔者很欣赏这种爱情,伟大又执着。

最后文章看似写郝思嘉个人的命运,实则是写整个南方社会随着南北战争的结束,旧有的贵族生活“随风而逝”。而郝思嘉那句著名的“明天又是新的一天”成为了新女性面对人生的一句口号。这才是真正的“GONGWITHWIND”。

第5篇:《飘》读后感

最近想读一些书,但是又不知道该读些什么。科学著作多少有些艰涩难懂。说大道理的文章和书籍让人心生厌恶。于是乎上网查了一下,发现居然还有个世界十大名著一说。这引起了我的好奇。好家伙,能被评为世界十大名著,这可真了不起。结果打开网页一看,居然只有排名第十的《飘》是我看过的,其余的全没看过。这实在是让我汗颜,好在没有剃光头,总算还有那么一块遮羞布。

《飘》这本书,当年还是在我念中学的时候借的同学的。《乱世佳人》这部电影就是改编自它。书和电影我都看过很多遍,记忆犹新。电影基本本与原著别无二致,真要说两者的不同。那就是电影更加生动有趣,更加直观,更加有血有肉,将人物性格和时代背景刻画得更加真实细腻。特别男女主人公,真的是演得非常的好,甚至可以说是完美。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电影就完全超过了书籍。电影有电影的好,也有电影的局限,电影固然生动有趣。但是在引人思考方面就不如书籍来得深刻,细节的描述也不能完全到位,这到不是电影本身的问题,而是人的理解关注的问题,即使电影可能表达出来,但观众却不一定能发现,能感知。所以说电影有电影的魅力,书籍有书籍的深沉,并不好说哪个就更好。

《飘》或者说《乱世佳人》让我印象最深的一点是:感觉很多时候只是一种错觉。所以,自从看过《飘》和《乱世佳人》以后我就不再迷信感觉。什么跟着感觉走,在我看来,那是很无知,很愚蠢的做法。

郝思嘉(斯卡丽)爱了卫希礼(艾希礼)很多年,以至于卫希礼结婚了依然纠缠不休,但是却看不起白瑞德,她会为了故意气卫希礼而草率的与自己不爱的人,不熟的人结婚。她嫁了再嫁,哪怕是嫁给自己不喜欢的老头,却始终拒绝白瑞德的追求。她认为白瑞德是流氓,无赖。哪怕后来她为了生活为了钱而嫁给白瑞德,依然始终”不曾爱过他“。直到最后白瑞德离开,她才发现自己爱的是白瑞德,而非卫希礼,她要去找他……

这是非常人性的问题,非常难解的命题,非常哲学的思考。我窃以为看过《飘》和《乱世佳人》的人百分之九十九的人依然对此无解。

这就像《笑傲江湖》里面的宁中则会爱上岳不群,岳灵珊会爱上林平之。就像之前一句流行的网络语”表面兄弟“。岳不群,林平之之流不过就是表面君子。然而人们更喜欢”颜值“,”风度“、”感觉“、”外在“、”形象“,”表面”。所以难免最后失望,难免就会遇到表面表君子。

有时候人们以为自己喜欢的,其实不是,以为自己追求的,其实不是,以为自己向往的,其实不是。这就好像《圣斗士星矢冥王十二宫》篇里沙加对冥斗士说的那样,真相往往难以企及。就好像金庸先生《天龙八部》新修版结局的大改,当王语嫣推倒神仙姐姐的雕像,段誉终于明白自己喜欢的是神仙姐姐,不,神仙姐姐他从来没过见,那是一个死了很多年的老太婆,所以他喜欢的只是神仙姐姐的雕像,他从未爱过王语嫣,这就是事实。什么是大彻大悟,这就是大彻大悟。

第6篇:《飘》读后感

《飘》,是美国文学史上最为畅销的小说之一,同时也是我最喜欢的一本书。《飘》以美国南北战争为背景,讲述了女主人公郝思嘉所经历的感情纠葛和成长历程。

郝思嘉是美国佐治亚州的一位社交名媛,她出生在塔拉当地一个富足且颇有名望的种植园主家庭,母亲温柔和善,父亲爽朗能干,仆人忠心耿耿,而且自己还美丽动人,看起来,郝思嘉似乎拥有了一切的美好。可郝思嘉心里却一直爱慕着一个求之不得的人,那就是英俊潇洒的卫希礼,可卫希礼却要跟表妹媚兰结婚。于是,郝思嘉打算在卫希礼宣布订婚之前,跟卫希礼表白,却遭到了卫希礼的拒绝,还遭到了一名外地男子白瑞德的嘲笑。

于是,郝思嘉赌气嫁给了媚兰的哥哥查理。可谁料到,新婚不久,查理就入伍并战死在了沙场,独留下思嘉和一个孩子。无奈的思嘉便到了亚特兰大的媚兰家中,但不久后,战争促使思嘉带着刚生产完的媚兰回到了塔拉,并打算重振破产的庄园。为了利益,更为了生存,思嘉又先后嫁给了妹妹的未婚夫甘扶澜和视她为“同类”的白瑞德,前者为了给她主持公道而死,而后者因为思嘉不爱他而出走(然思嘉最终醒悟,准备追回瑞德)。

在思嘉的身上,我看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品质,一种来源于思嘉出身名门的母亲,这是属于女人的柔弱,是贤妻良母的专属;而还有一种则是来自于思嘉年少在外闯荡的父亲,放荡不羁,野性未泯,有着一股男人的刚强,这种品质使得思嘉在日后的战乱中能够创出一片天地,自强不息。面对情感上的一次次失意,母亲的去世,父亲的精神失常,生命中的依靠一个个消失……面对命运一次又一次的打击她并没有自甘堕落,而是独自一人承担着重任。在塔拉的一段时间里,她从一个养尊处优的大小姐,变成了一个勤劳能干的乡野村妇,她那白皙娇嫩的小手上,必定是磨出了许多水泡,变得粗糙不堪了。

在整本书中,思嘉最看重的便是金钱,而我并不觉得思嘉很俗,因为有了金钱,思嘉便能有能力保护深爱的家园。这个曾经挥霍无度的大小姐,为了钱,抛头露面,变成了一个精明能干的女商人。在思嘉的心中,钱是万能的,有了钱,就有了一切,钱能让思嘉过上好日子,能让她不再受别人的欺凌,让她不再为生活所困,让她不再为衣食所忧。思嘉是真实的,连年的战火和折磨让她事事从实际情况来考虑问题。少年时虽然一帆风顺,但接连到来的厄运使思嘉变得很缺乏安全感,她不敢也不再去奢望那些美好得不切实际的东西,她只想让生活变得美好一点现实一点真实一点,这让我对她有着深深的怜惜。

思嘉是不幸的,却也是幸运的。在最后一段婚姻中,思嘉的丈夫白瑞德对思嘉痴心一片,思嘉也是爱白瑞德的,可却没有及时意识到,两人经过了丧女之痛,关系生疏,白瑞德终于离开,而思嘉明白他的的心意太晚,最终无法挽回。但思嘉不会放弃,她决心要追回白瑞德,找回属于自己的幸福。

《飘》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新世界的大门,让我受益匪浅,思嘉那坚强的精神会永远刻在我的脑子里。

因为,思嘉告诉我——明天又是新的一天!

第7篇:《飘》读后感

鲍勃·迪伦先生是美国的摇滚音乐家,被称为美国文化的符号,自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这位伟大的音乐诗人便深深吸引了我。是什么样的际遇造就了这位音乐大家,他的创作灵感从何而来,又是如何超越瓶颈的……种种疑问在我心中埋下种子,终于,在鲍勃迪伦先生历时三年著成的回忆录《像一块滚石》中,我拨开了心中的疑云。

这样的一位杰出音乐家,在诗文上面造诣更是颇深。鲍勃迪伦的《答案在风中飘》这首曲子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整个曲子仿佛用不一般的乐器营造了一种民权斗争的氛围,节奏和弦都处理的恰到好处,起承转合之间有力地传达了群众的呼声。其更大的感染力在于,文字的排比铺陈,配合节奏感,增添其气势,引发了对时代战争和平的深思呼吁,也展现了一个时代的人民对社会的呼声。从词到曲,一代才子尽展生命之风采。鲍勃迪伦的魅力,正是作为一个文化观察者,自然地作曲,而不是无病呻吟者对大众审美的强牵附会。

鲍勃迪伦的特别之处还在于,他没有拘泥于一种特定的音乐形式,而是在许多领域都有所涉猎。比如蓝调,乡村音乐,摇滚乐,民谣,爵士等等,这些风格迥异的音乐形式都能被鲍勃迪伦拿捏的恰到好处,运用自如。此外,再配合上他的文字才华,其中有哲学类的,有社会政议类的,都能真正地反应人们的社会生活,关注民生,在群众中能够引发极大共鸣。如果说要去评判一个音乐家是否有价值,那么我觉得这个标尺会是对整个社会的影响力有多大,又是如何推动历史进程的。鲍勃迪伦和很多其他的音乐家不一样,他在书中拼命使自己抽离替大众发声的印象,他说,他只是在表达自己的真实生活和想法,真实地面对自己,这是最重要的自己,换而言之,真性情的他在努力从大家冠给他的“伟大”标签中脱身,从大家为他套上的社会意义的枷锁中挣脱,坚持做回自己,这也是他与众不同,令我敬佩之处。在书中,他将自己比作是放牛娃,率真自然的性格,让先生在音乐世界中活出了自我,脱离了世俗形式主义的羁绊和枷锁。

读完这本迪伦的自述,我认为迪伦是不断地从周围汲取养分并且沉溺其中,他活的是如此纯粹,如此令人艳羡,他之于音乐世界就如原始人之于自然,读他的自传,总是带给我一种清新自然之感,享受其中。在迪伦灵感迸发时,我也会随之儿激动,当碰到创作瓶颈时,他是避世的,我也会随之联想到自己,在音乐发展领域,在教育教学方面,都要纯粹地用心体验。正如他在书的第一章中写到:大多数人唱歌是想让人们记住他们自己,而我不在乎,我所做的一切,都是想让人们记住我唱的歌。故说,他所做的音乐,是不含任何杂质的。

从迪伦的自传中可以知道,他的音乐是不规则的,也没有商业气息,而是一种神奇的力量,来将自己引入一种自由的境地,总是那么随遇而安。也让我感悟到在今后面对音乐、面对教育要吸收这份珍贵的纯粹,不忘初心,不忘最初怀揣着的美好。

第8篇:《飘》读后感

很久没有一本让我欲罢不能的小说了,尤其是世界名著类的,哪怕归属于通俗小说。

最近看的散文集《一个人的村庄》、中篇小说《幻夜》及《百年孤独》等虽都有不痛不痒的触动,却总是少了一些让我为书中的人物、情节、揭示的“真理”休戚与共的趣味。

不过我敢肯定,这不是书不够精彩的缘故,我热爱每一本能到我手中书,他们都是经过普罗大众挑剔过筛的结晶。之所以有些能触动我有些划过也便不再留念,更多的是我的心境与困惑是否能在当下书籍获取共鸣,或是解惑答疑。

这次翻看《飘》也是机缘巧合。它存在kindle里已不下半年,每一次书荒,眼神触过这个名字,都是毫不留念着摒弃。不知道为什么对这类噱头很大的名著反而更不敢兴趣,或许是因为涉及了太多的国外历史、阶层制度、思想差异?上一次看《百年孤独》,也不过是因为感觉受到了神指引。不过名著总是有他永流传的价值,仔细一想,还那么多的书不曾静心享受,这是多少可惜的事。

这本气势恢宏的长篇小说,有太多太多让我触动的情境。仅仅是人物某一些品格便让我唏嘘不已,斯嘉丽的愚昧无知与坚韧、白瑞德的洞察高傲、希里的无能、媚兰的善良等等,都可以让我开始絮絮叨叨一番,而小说背景下的恢弘美国南北战争战争带来的时代变迁,让我又陷入及自身渺小之感的寒蝉之禁中。

小说结尾时,思嘉才28岁,自她16岁开始掌控自己人生,才12年。动荡的年代导致她本该波澜无惊的贵妇生活失去生活保障,挣扎着一次次的崛起的同时,陆续遭受亲情友情爱情三重覆灭。她以超乎寻常的爱尔兰精神,不断抵抗着生活的碾压。她展现的“愚昧无知”恰恰是每个幼稚的人都在坚持的观点,爱而不得带来执着、陷入深渊的苦苦挣扎,美梦成真时的任性,都是人性最通用的弱点。只不过她敢爱敢恨,在深尝战乱贫穷的可怕后,不顾代价地用自己的方式征服这个世界。

而白瑞德,这个比思嘉年长17岁的男人。过于宽广的眼界与和各色人打交道经验,轻而易举地看穿她的每一个小心思,小心翼翼地宠爱着着任性的灵魂。因为过分清晰的洞察力,反而让自己陷入了无力的境地,男人就算拥有再怎么强大的内心都需要有有一片女人母性的柔软来承载,而一次次的不得后,终于消磨尽了所有的爱意。我想着这死灰般的落寞是最可怕的,其实哪怕有一丝的欲望,都能挑逗起一个人的生气。

不过谁知道呢。

这才12年的故事,往后,他们要各自经历多少个12年,遇到多少个其他人。故事永远没有结尾,只要有明天,所有的过往都是生命的养分,直到死。

所有人里面,我钦佩白瑞德。我想这纷乱的思绪,更多的是想纪念下这个轻浮的男人。这是一个多么充满勇气且智慧的脑子,与生俱来的绅士风度融合着对卑劣人性的轻蔑,不掩饰地讽刺所有人的伪善与愚昧,同时不知廉耻地利用着这些。玩世不恭的同时对于真情与美德视诺珍宝,敢爱敢恨,杀伐果断,毫不沉迷于无意义的情感,却又对爱抱有最真挚的热爱。

我是多么钦佩他的经历与能力,想成为他这样的人。

第9篇:《飘》读后感

夜渐渐深了,星星偷偷地从云彩后面跳出来,将自己仅有的那一点光芒无私地撒向大地。如果说每一本书都是一颗星,那么在我心中最亮的那一颗星,无疑就是《飘》了。

这是一位乱世佳人的传奇人生历程,一部美国内战时期著名的史诗级著作。横看全书,这一部老南方种植园文明的没落史,一代人的成长史和奋斗史;而纵观全书,则是一部令人悲恸的心理剧,用剧的方式向读者展示女主人公在战乱中走向成熟的过程。看《飘》,犹如在原始森林,你越是深入到他的情节中,它向你展示的内容也就越美。

对于斯嘉丽这个人,我感到十分矛盾。她一方面将爱情看得十分重,一方面又轻视爱情。她爱过两个男人,但是这两个人,她却一个都没有看透。她如果看透了艾希礼,看透了他的懦弱,斯嘉丽就不会选择爱上他。以斯嘉丽那勇敢坚强,敢于向生活发起挑战的个性,是绝对不会爱上一个向时代低头,沉浸在对旧生活回忆中的人的。如果她看透了瑞德,就会明白瑞德对她一直是死心塌地,就不会辜负瑞德,也就不会失去瑞德了。

但是与这相反,在亚特兰大,斯嘉丽却因为三百美元而出卖了自己的爱情,嫁给了弗兰克,将前后二者相对比,我不经感慨到:人是多么善变啊!一会儿为了爱情至死不改,一会儿为了得到三百美元而出卖自己的爱。

小说的情节正如它的名字,漂浮不定。所有人都需要面对残酷的现实,那些活在对过去回忆中的人,都被无情的淘汰。明天又是全新的一天,谁也不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

在一个个看似毫无关系又紧密相连的故事中,斯嘉丽一直表现出一种勇往直前,敢爱敢恨的可贵品质。对于艾希礼,开始时爱,但在看透他的本质后,果断地放弃了;对于梅兰,开始时恨,但在朋友们都离她远去时,梅兰一直在默默地帮助她,使斯嘉丽对她的态度有所改变;对于瑞德,斯嘉丽一直保持不冷不热的态度,在经过梅兰提醒后,才明白自己内心深处最爱的人是瑞德,尽管瑞德对她绝望了,她依然勇敢地去爱他。

从始至终,斯嘉丽一直保持着她那种积极乐观的精神,作者放在末尾的这句“明天又是新的一天”,也凸显出她的这种精神。

在《飘》这本书中,玛格丽特用斯嘉丽、梅兰、瑞德、艾希礼这四个人物来表现南北战争后南方人的四种做派。这四个人物的情感纠葛,命运走向紧密相连,在经历时代的变革后,勇者一往直前,而弱者徒留悲叹。作者将小说中人物的各自性格、人生观、价值观表现得淋漓尽致。不同作风的主人公,结局也不同,或让人遗憾,或让人欣慰,或让人惋惜……

在历史的大背景下,所谓的永恒只是幻想,只有变通才是生存之道。一切都有可能风云突变,一切繁华幸福都可能成过往云烟。但不管怎样,时间不会停滞,一切永远向前——正如斯嘉丽所说:“明天又是新的一天”。未来总是让人充满希望和力量,只有努力去奋斗,梦想才会实现。

第10篇:《飘》读后感

天生丽质却任性虚伪,精明能干却冷酷无情,不安现状却不折手段,坚强自信却贪婪自私,不屈不挠却卑鄙阴险,渴望爱情却追求实际,毋庸置疑,玛格丽特的《飘》中的斯佳丽是一个不完美的人。但当她站在浓雾弥漫的院中时,我却看到了她的美,那种不同于外表光鲜亮丽的美。''无论如何,明天又是另外一天。''唤起了我灵魂深处的坚强。

南美战争爆发前夕,16岁沉迷于舞会郊游,享受着追捧崇拜的斯佳丽却爱上了艾希利,但艾希利却选择了温柔善良的梅兰妮。出于嫉恨,她将婚姻和爱情作为筹码,抢先嫁给了梅兰妮的弟弟查尔斯。但查尔斯却在南美战争爆发的战场上牺牲。在一次举行义卖的.舞会上,她认识了商人白瑞德,她却毫不犹豫地拒绝了白瑞德。在加入护士列队照顾伤兵时,她目睹了战争的残忍,也体会到了战争给人类带来的苦难。在艰辛的生活中,她的同情心和责任心逐渐苏醒。在困难面前,因为对艾希利的承诺,她是敢于承担责任,凭着可贵的精神和毅力,果断地替玫兰妮接生,救了梅兰妮。回到塔拉庄园,面对母亲病亡,父亲痴呆,姐妹重病,家中一贫如洗的打击,她没有逃避,勇敢地承担起家庭的重任。在面临交不出税款的情况下,她企图利用美色去向白瑞德借钱,为了重振家业,她与妹妹的未婚夫弗兰克结婚,弗兰克却在聚会时遭北方军包围中弹身亡。在经历了一切之后,她明白了金钱在这个动荡社会的重要性。她再次成了寡妇,白瑞德再次向她求婚,那颗渴望安宁的心使她与白瑞德结了婚。但她却无法忘记艾希利,在一次翻艾希利的照片时被白瑞德发现而婚姻破灭。远方是灰蒙的一片雾气,孤单的身影留下来的是孤独的梦。

在她身上有一盏信念之灯始终闪光,使她没有成为生活的懦夫,命运的俘虏,那就是对艾希利深深的爱,她不顾一切社会观念勇敢追求自己的爱,但她却被爱所迷惑,因为艾希礼只是她内心完美的形象,错误的迷恋。当她醒悟时却已经错过了真正的爱,真正的幸福。对于我们,在一份执着而持久的感情和一份金玉其外,转瞬即逝的感情面前,我们将如何选择。在我们的生命中,我们总是驻足欣赏别人的风景,却不知道我们的幸福也在别人眼里。珍惜手中的拥有,珍惜身边的所爱。

面对战争的废墟和硝烟,生活的贫穷和艰苦,命运的摧残与折磨,斯佳丽承担起对家庭的责任,肩负起对国家的重任,她永远自信着。她的自信使全家人有了生存下去的希望。虽然不折手段追求金钱,但她内心却渴望安宁。爱情的失意,战争的磨难,贫穷的磨练,婚姻的失败,没有使她向命运低头。面对困难和挫折,她没有怯弱地选择逃避,而是不屈不挠地冲破重重障碍和关卡,在她内心深处有着不屈的灵魂。困难是无法拒绝,无法逃避的,但很多人却视人生之艰苦为畏境,因为炽热的心被现实浇注冰冷而无力地向现实屈服。既然注定了要经历命运的考验,就让我们用坚强的心勇敢面对,接受挑战。

也许她痛苦地挣扎在金钱的欲望里,也许她陷入名利权势的泥淖不能自拔,但她有一颗执着勇敢坚强自信的心。她的灵魂在黑暗中放射出瑰丽的坚强的火花。

第11篇:《飘》读后感

一本享誉世界的史诗级经典文学名著,向来是历久弥新的,它在时间的打磨下不仅不会褪色,反倒会变得越发光亮起来,且带给我们的启示,涉及到方方面面,无论什么时候翻开,都会有全新的感悟和理解。

对于我来说,美国作家玛格丽特·米切尔的长篇小说《飘》,便是一部这样的存在。这部小说以美国南北战争为背景,描写了女主人公郝思嘉轰轰烈烈的人生历程。这么多年以来,郝思嘉这个名字,早已不再只是一个文学名著的女主人公角色,而是变成了一个符号和一个象征。

每当想起她,我们就会想到一些美好的词汇,比如:勇敢、坚强、独立、强大等。这足以说明,郝思嘉这个人物角色,对于我们的影响到底有多大。她会在冥冥之中带给我们的一股力量,每当深陷低谷,总会想起她在小说最后说的那句“明天又是新的一天”,而后重新充满希望。

明天又是新的一天,有什么坎儿是过不去的呢?如果说只有一个人能决定我们人生的样子,那么只能是自己。只要你不放弃,就不会有人能打垮你。人是力量的源泉,人具有一定的主观能动性,只要心怀希望,总会有无限可能。这是郝思嘉告诉我们的道理,也是这部小说所传达的最重要的主题。然而除了励志和成长以外,这部小说还会刷新我们对于爱情和婚姻的认知,因为女主人公郝思嘉,虽然在个人成长这件事上,有绝对的榜样作用,但是在爱情和婚姻上,她却走了很多弯路。曾经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她误以为自己的真爱是初恋艾希礼,可后来兜兜转转,几经波折,她才猛然意识到,自己爱的人不是艾希礼,而是自己的丈夫瑞德。只可惜那时候的瑞德,已经被她伤透了心,决定离开她去追求自己的人生,而他们的这段感情,注定留有遗憾,注定无法圆满。

很多人读这部小说时,会因为这样的结局而意难平,可等你到了一定的人生阶段,有了一定的人生阅历,就会慢慢明白,这样的分开反倒是一种幸运。一个人再爱另一个人,也不能忘记爱自己,如果爱到失去尊严,也就不值得被爱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有时候我们以为深爱一个人,并不是爱这个人本身,而是迷恋爱着这个人时的那种不顾一切的感觉,也就是说,你爱着的不过是自己的执念。

正如郝思嘉很多年以后忽然醒悟过来,认为自己对于艾希礼根本没有爱,只是一种自以为的错觉,作者玛格丽特·米切尔在小说里说:

“他从来没有在现实中存在过,只存在于想象里,那种感觉特别像做了一件漂亮的衣服,然后当他走过来时,一厢情愿地给他披上,而后告诉自己,你爱他。可实际上,并不爱,爱着的不过是自己的想象,爱的是那件衣服,而不是穿着衣服的那个人。”

这段话告诉我们,很多时候你以为你深爱一个人,实际上不过是一种错觉罢了,当你醒悟过来你就会发现,梦醒了,这段感情也就结束了。心理学上说,一个人总会本能地对那些尚未完成的事耿耿于怀,想方设法地想去完成,这并不是因为这件事本身很重要,必须得完成,而是因为我们眼里容不下残缺,接受不了不圆满。

第12篇:《飘》读后感

《飘》又名《乱世佳人》,全文是围绕女主角斯佳丽的一生展开的。从她的少女时代开始叙述,一直到她初为人妇、丧夫以及再婚,这过程中原本天真幼稚的女主角斯佳丽也在不断地成长、成熟。而从斯嘉丽的成长中我也得到了很多做人、做事的启示,相信这些收获也将帮助我更好地成长……

《飘》是米切尔的一本也是唯一的经典著作。该书主要讲述了在南北战争的残酷的时代背景下,命运并没有十分眷顾斯佳丽。战争使她成为了寡妇,战争使她不得不面对饥饿、贫困、社会地位的变迁。她要保护自己的陶乐庄园,她要让家人和卫希礼一家生活下去,当然,她还想自己能过上好日子。她果断地抛弃了母系血统南方贵族小姐娇滴滴的表象,露出父系爱尔兰人强悍的本色。这本书随情节跌宕起伏,刻画了属于那个年代的故事,塑造了斯佳丽那坚韧而又美丽的女性形象。

斯佳丽像火焰一样绚烂、像烈火一般光亮的女孩,仿佛就在我们面前,用她的故事告诉我们生活的希望,虽然她不完美,但是瑕疵成就完美,成就了她独一无二的魅力。她行事果断刚绝,不在乎别人怎么看怎么说,不在乎道德的束缚,公开在亚特兰大和摧毁他们的家园的北国佬做生意,毫不在意作为丈夫的弗兰克会无地自容。斯佳丽在面对生活的转变时,那种敢于改变自己的勇气,怎能不令人感到钦佩呢?生活就好像一座大山,山路不可能完全平坦。当从颠峰跌落时,也许会跌得头破血流,会跌得绝望,会跌得失去生存的勇气。但如果你要生存下去,你就必须要爬起来,迎合这巨大的改变。无可置否,《飘》的确是一本好书,即使跨越了那么长的时间,也依旧适用于现代社会的形式。面对转变而敢于改变自己、改变自己的价值观甚至于改变自己的思想的勇气是无论哪一个时代都非常需要的,而斯佳丽就给我们做了一个很好的榜样。

同时,她也是坚强勇敢的,在乱战的局势下她勇敢地承担起照顾一家人的责任,抛却富家小姐的娇弱变身为整日操心劳作的乡野妇人。她又敢于作为,在女主内的年代里,她不顾他人异样眼光,自己独立经营木材厂,像男人一样赚钱,证明女人与男人拥有同等能力。然而,最令我印象为深刻的是她那句经典名言——明天又是新的一天!是啊,明天是展望新的未来,若没有好好把握住机会,那一切都随风而去了。

斯佳丽教会了我什么叫坚强勇敢,什么叫敢于作为,什么叫行事果断,在面对我们无法预知的方向时,不管结果有多糟,都会用心地与自己说一声:“明天又是新的一天。”这并不是消极的逃避现实,不是悲观地等待,更不是绝望时的自我开解,而是怀惴着对现实的感激与珍惜,寄予对未来的希望与憧憬。明天,会是充满希望的一天,每个人都应该相信明天!相信明天会更好!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正是种种困难才使斯佳丽有破茧成蝶的蜕变,斯佳丽的精神品质也将影响我的人生道路。

第13篇:《飘》读后感

玛格丽特·米切尔在她的小说《飘》中说:“冥冥中已命中注定,当一切都随风而逝,我们还能说什么做什么,在现实面前,梦想总那么脆弱无力。错过的都已错过,失去的都已失去,生命中还有许多未知的苦难和甜美,值得我们坚持等待和珍惜,毕竟明天又是新的一天。”所以,我也想说,处于或迷惘或颓废中的我们,醒过来吧,青春年少的我们,何必执着地问:“路在何方”呢?

记得以前,朋友之间经常会进行一些关于幻想的对话。谈论最多的是“如果有来生,你最想变成什么?”我的答案往往大同小异。我想变成云,因为它去留无意,漫观云卷云舒,令人淡定惬意;我想变成风,因为它无拘无束,微风的吹拂让人心驰神往。可时至今日,如果你再问我同样的问题,我竟然不知所措。是我变了吗?还是生活无情地将我欺骗,让我失去了灵魂?

不知年少的你是否与我有着同样的经历与体会?熟悉的突然变成陌生,周围的一切都使你狂躁,无处可逃,只好通过幻想来寻找最后的一片净土。你有没有试过在课堂上听着老师不厌其烦地为我们讲解题目,看着身边的同学奋笔疾书,你却会突然大脑短路,放下笔,只想看看窗外那飘荡的云,听听那飞鸟的鸣叫声,好不惬意!可却又会突然感到纠结,只因看到一片突然掉落的嫩绿的叶子。就在这一阵恍惚中,你又回到了课堂,努力地追随着老师讲课的身影。甚至在街道上,你也会突然走神,驻足观看这川流不息的人群。虽然盯着人群,而你的思绪却不知飞向了何方。

一切的一切都令我感到陌生,我不再明白是不是经历风雨后就一定能见到彩虹。我不知道是否真如亦舒所说的“人一定要受过伤才会沉默专注,无论是心灵或肉体上的伤害,对成长都有益处。”现在的我很焦虑,对此时的厌烦,对未来的恐惧及对人生的无奈包裹着我,让我无法喘气。路究竟在何方?我经不起等待。

直到那天,不知是什么原因,假期素爱睡懒觉的我居然早晨5点多就醒了,闲不住就想到公园里去晨练。那时的街道上寥寥几个行人,整个小城依然沉浸在一片宁静之中。我呼吸着新鲜的空气,不知不觉来到了山顶。坐在树下,望着天空露出的鱼肚白与那似有似无的丝丝阳光,心中好像有了久违的期待。呆呆地望着天空,忘却了周围,也忘了自已,只是等待着。我感觉到了太阳在缓缓地上升,一点儿一点儿,尽管云雾遮挡,但依然温暖着我。等着看着,太阳的光芒终于突破了云层的阻挠,将那灿烂的金线洒满神州大地,我的心顿时觉得豁然开朗,好像堵在心头的一块石头终于落下来了。对自已说,何必那么较劲?人生就是这样!就像天气预报,虽然能够预测得到,但又结果往往令人意想不到。所以,何必总是充满忧虑?何不趁着自已青春尚未逝去,还没谋杀这似水年华时,努力朝着自已所向往的方向走呢?珍惜好每个今天,才不会成为扼杀明天的凶手!

成长需要方向,也需要等待,方向不是由别人指点,它只在你自已的心中。纵使最后结局告诉我们一切都是徒劳,我们也依然能骄傲地大喊:“我们曾经历过!”

第14篇:《飘》读后感

同学们把这个《飘》“漂”到我身边。我在一千多页的厚厚一叠里看着就害怕。当时我就盯着她看。“飘”有什么不好?怎样才能有信心和耐心看完?所以这个《飘》是我放在床上的,也只是每天陪我睡觉。直到最近生病在家的时候,杂志都看完了,没有书看。突然想起来这本书《飘》,是我留下的。随便翻了几页,没想到这一翻就停了,直到花了三天时间一口气看完。

《飘》有很多主题,比如乱世美女的命运,飘零的美国南方文化。主人公的思想感情深受美国内战的影响。战争改变了女性。他们在战火和硝烟中守护着自己的土地。他们勇敢、坚强、不屈不挠,因为“明天又是新的一天”。

如果说读《飘》让我感到压抑,那么读《活着》让我感到更加愤怒和难过。

对斯佳丽的卑鄙、残忍甚至阴险感到愤怒。我们过去看到的女主人公,要么温柔贤惠,大方宽容,纯洁善良,忠贞不渝,要么历经磨难却最终找到真爱。不,小说开篇没多久,斯佳丽为了报复魏西丽和梅兰妮的订婚派对,勾引了梅兰妮的弟弟。不久他们结婚了,生了一个儿子。看到这个地方我很生气。我希望女主角天真的形象消失。她的骄傲、贪婪、虚荣,为了达到目的不择手段,都表现在下面的故事里。她渴望爱情,不顾一切世俗的想法,勇敢地追求自己的爱情。但当感情和现实利益发生冲突时,她坚决把经济需求放在第一位。为了陶乐300元的房租,在骗了瑞特的钱但失败后,她又重复了勾引连姐姐未婚夫的干爹弗莱的老把戏,只因为干爹有个小木材厂,能给她300元。

我不敢评论生活中的善恶,因为毕竟我的人生轨迹还不到三分之一。二十多岁,思想可能比较幼稚。平心而论,我也有点同情斯佳丽。对于她“不择手段”的“自私自利”,也许这些都是她为了生存不得不采取的权宜之计。然而,静下心来想是真的。在斯佳丽生活的动荡多变的时代,一个弱女子根本无法支撑一个家庭,一群朋友也无法留住父亲留下的陶乐。斯佳丽靠斤斤计较挣钱,通过各种残酷的手段,为自己获得了新的生活,也为朋友的家庭获得了新的生活。

另一方面,斯佳丽对梅兰妮也很好,极其体贴。也许这是因为对魏西丽的爱,但后来完全不是。这两个性格完全不同的女人,竟然达成了一生的友谊,真是奇迹。

虽然《飘》只是小说,但通过阅读《飘》,我对美国内战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北方战胜南方是历史的进步,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但看了《飘》,我们可以看到,从道德判断上,南方奴隶制中有温情,有友情,北方对南方发动的战争,某种程度上也是侵略,破坏了南方的秩序和关系,但在某些方面加剧了白人和黑人的种族冲突。

读完整本书,留学网还挑出了两句喜欢的话:

“美不使人高贵,衣不使人高贵。”——告诫贪慕虚荣的人。

“我从来都不是那种人。我不能耐心地捡起一些碎片,粘在一起,然后告诉自己,这个修好的东西和新的一模一样。东西坏了就是坏了。我宁愿记住它最好的样子,也不愿意去修复它,然后一辈子看着那些破碎的地方。”

通过一遍又一遍的略读,我无法体会到多少道理。也许,我看了几遍,收获会更多。

第15篇:《飘》读后感

《飘》是美国作家米切尔写的一本经典小说。整部小说以女主人公郝思嘉为线索,以美国南北战争为背景,以郝思嘉的三次婚姻为主线,描写了郝思嘉和白瑞德那段几度悲欢离合而壮美的爱情。

其实《飘》我早在初中就读过,但当时只读了一点便读不下去了。最近,闲着无聊,重新翻开这本书,一口气就读完了。合上书,思绪还在故事情节里打转,不可自拔。然而,我感触最深的,是小说中每个人物鲜明独特的性格。

先说郝思嘉,有人说她好,有人说她坏。但在我看来,郝思嘉不能用单纯的好坏来评价,她不是单纯的好人,也不是绝对的坏蛋,在她身上,善恶是那样的模糊而混沌,又是那样的对立而统一,然而却是那样的真实!她坚强不屈,从亚特兰大逃到塔拉,面对庄园的荒芜,父亲的精神失常,生病的妹妹和已故的母亲,她是那么的悲痛与无助,但她并没像父亲那样一蹶不起,而是理智的、有组织的安排黑奴工作,甚至亲自下田摘棉花,一双纤纤玉手因劳作而变得粗糙不堪,从娇小姐成长锤炼为一个坚强到近乎残忍的女人。她有个性,敢作敢当,适应能力极强,有人说“她的成功是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可在那个战争刚结束的混乱年代,弱肉强食,适者生存。如果不学会残忍的对待别人,就只能被别人或是生活残忍地对待。她是一个一旦决定了要做的事就义无反顾的女人,她不关心别人的想法,活的就是她自己!并且她是那样热爱故乡的那片红土!她有缺点,比如爱慕虚荣,但这使她更真实!她是如此漂亮又个性鲜明,聪明而思路敏捷,完全知道自己该做什么要做什么。坚强和果断的几乎不像个女人。她的这种性格深深地震撼着我。

再说媚兰,正如白瑞德的评价:“她是我所认识的唯一完好的好人,一个非常伟大的女性!”她与郝思嘉的母亲很像,一样善良、温柔,仿佛是一个天使。刚开始我觉得她是那种胆小、随叫随从、唯唯诺诺、没有主见的小女人。但是我错了,她也是一个勇敢正直的人,但与郝思嘉张扬的个性相比,她相对含蓄许多,郝思嘉是真实的虚幻,而她是虚幻的真实。

接着是白瑞德,如同他本人所说,他和郝思嘉是同一类人。他们的性格都是那么顽强,就像风中的小草,有一种韧性,百折不挠。他是一个时髦而又非常真实的人,敢作敢为从不后悔,对别人的不屑从不记恨于心,还有对爱的那份执着,一旦认定了就毫不顾虑。他最后的结局是我不愿看到的,但对他也许是一种很好的解脱,是一种幸福吧!

最后是阿希礼,阿希礼是一个只愿生活在过去、活在十二橡树旧的美好生活里的人,十二橡树的消失,使他不敢面对现实,没有追求新生活的勇气,甘心被生活淘汰,甘心活在阴影和梦境,十足的懦夫!有人同情他,但我认为一个自愿活在过去、只会逃避,不敢也不想面对现实的人,不值得让人同情。

还有许多人:嬷嬷、卡琳、查理……他们的形象、性格,如天上的繁星,永远被铭记在每个读者的心中……

更多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