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呼兰河传读后感
暑假里,我看了萧红写的《呼兰河传》,我禁不住被萧红的写作手法所触动,文章描写细致,而且还大量运用了比喻等各种修辞手法,仿佛让我身临其境。
我认为整本书可分成三大部分,稍微写一写的是呼兰河的大泥坑子,我觉得这个大泥坑子,虽然是一个在呼兰河里最会闹事情的大坑,但是却就是因为只个大坑,给呼兰河这个小村庄添加了许多热闹的成份,当马掉进坑时,就会有许多人以飞快的速度拥过来,一部分是热心的人,卷起袖子,打算下去大干一场,把马给救上来,当然另一部分就是那些衣帽整洁的“贵族”啦,在一旁袖手旁观,但是经过人们的一番努力,最终这匹马还是被救上来了。
还有就是讲的是呼兰河这个小村庄一天的流程和风俗。其中我最喜欢的是文章中讲到的跳神,那些所谓的跳神很像一些巫师,装神弄鬼,把一些不大的事情搞得沸沸扬扬,弄得整个村子的人都知道,但是文章中这些跳神唱的歌还既连贯又押韵呢,实在是太有趣了,简直就好像是一首首小诗。
其中写得最详细的就要数作者萧红和祖父以及村里发生的一些事情,我觉得萧红的祖父真好呀,不但和自己的孙女一起干活,一起谈事,还会教自己孙女一些东西,其中我记忆最深的就是祖父和萧红一起念诗了,念诗时萧红的调皮可爱令我哈哈大笑,祖父的耐心教导,又令我惊叹不已。
假如你还想知道呼兰河这个小村庄里更多事情,那你就赶紧去看看《呼兰河传》这本书吧!
第2篇:呼兰河传读后感
寒假时赵老师推荐我们读《呼兰河传》。我知道这个消息后脑中就冒出了一堆的问题:作者为什么要给呼兰河立传呢?这本书讲了什么故事?有哪些人物于是,我带着这些疑问翻开了这本书。
把这本书看完后,我陷入了深深的遐想。
作者萧红用平静的语气讲述了呼兰河这个小城中发生的一个个悲剧,但这些悲剧大多都是因为当时人们的无知和愚昧所引起的
在东二道街上有个泥坑,有六七尺深,人和家畜无论在什么天气中都会遭殃,淹死过小猪,也闷死过猫狗等动物。人们为了避免这种事的发生,说拆墙的有,说种树的也有,可就是没有说把泥坑填平的。它让我感慨:多么愚昧的人们啊!自己要顺应一切,这绝对是他们的悲哀!
作者在文中一直写我家的园子是很荒凉的,这就引出了后面的一个个悲剧。文章中的团圆媳妇才十二三岁,就被卖了出去,稍有不慎就会被打,最后死了。与其说他是被吓死的,还不如说是被害死的。我还看到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我在黑夜中小心地活着,而自尊心极强的有二伯;刻薄无聊的老厨子从他们身上发生的悲剧中,我感到自己是多么幸运,可以出生在现在这个时代中,人人自由,人人平等,没有不公平。
这本书本身没有颜色,但其中讲述的一件件悲剧,却慢慢的给这本书染上了灰色。
《呼兰河传》读完了,然而我的心情却很久很久都沉浸在那一幅灰色的画面中!
第3篇:呼兰河传读后感
在众多的现代女作家中,我觉得萧红(张乃莹)不像其她女作家那样幸福,她的生活、经历令人流泪。她的代表作《呼兰河传》写了她那美好的童年。与她成年后的生活真是一个天,一个地。
此书语言简朴,大作家茅盾(即沈雁滨)评价它的艺术成就:“它是一篇叙事诗,一篇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书中有着萧红的特有的写作手法,极具个性地描绘了她小时候的事、她的祖父、她的家。
沉浸在萧红的回忆中,看她祖父教她念诗、看她捉弄祖父、看她邻居愚昧的迷信做法……
《呼兰河传》是萧红的回忆就好像是《朝花夕拾》是鲁迅的回忆。可萧红的经历夹杂了各种情感,鲁迅写得像杂文,她写得似自传。二人虽相识,但流派完全不同。萧红的人生更丰富,但又更单调。其中凄惨的成份太多。她18岁时,最亲的人——祖父便离开人世,她父亲对他不好。1938年4月,与第三任丈夫端木蕻良结婚不久,就在香港病故了。悲惨的人生啊!
话题远了,再回过来。萧红小时候我印象最深的事就是那小团圆媳妇的事,她只有十二岁,却活活地被无知、无情的婆婆连打带骂,加上迷信的做法残酷地折磨死了。结束了悲剧的人生……
总而言之,这本《呼兰河传》值得大家去赏、去品。
第4篇:呼兰河传读后感
《呼兰河传》是萧红的著作,但更像是自传。她是近代女作家,被誉为“20世纪30年代的文学洛神”。
我最喜欢“我家的大花园”这章。书中作者对人物的描写十分详细,特别在写“我”时,把“我”与祖父在园子中栽花、拔草、种菜和铲地等事写得详略得当,描写细致。祖父干什么,我就干什么。这一句话不但能感觉到“我”是祖父的“跟屁虫”,也能流露出“我”很喜欢祖父。
“我”跟着祖父做农活都是以玩为主。比如种菜时,祖父是用力把土踩实,而我是随意踩着玩;铲地时,祖父是一点一点的铲,“我”却是这一下那一下的铲。祖父也知道孩子的天性是玩,他不但没有打断“我”,反而继续让“我”玩,说明他很理解孩子。
“我”只要在园子里就不会孤独,因为这里充满生机,不会被约束,十分自由。累了就靠着一个土堆上休息,想吃什么就拿什么吃,农作物想开花就开花,想结果就结果,更能反衬出在这园子里的自由。
我也真想有个这样的大花园啊。我也像文中的“我”一样,在园子里无拘无束的玩耍,同时我也想有一个了解孩子,很有慈爱感的祖父。
第5篇:呼兰河传读后感
呼兰河是一座闭塞贫穷的小城,那里人们善良热心,但仍然摆脱不了封建思想,这本书开头轻松,到后来发生了一个又一个悲剧,越读越沉重,令人同情。
从这本书中,我仿佛看见了东二街上的泥坑,没有一个人想过填坑。家畜们被水淹死,多么悲惨啊!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人们无知而又麻木。
我仿佛还看见呼兰河正举行“跳大神”、“唱秧歌”、“放河灯”和“野台子戏”等热闹节目。这些怨鬼拜神的节目,太迷信了,不如有病就医,有困难迎难而上。
这本书最让我震惊的是团圆媳妇被她的婆婆折磨致死。一个12岁健康、活泼的小女孩,曾经“头发又黑又长,梳着很大的辫子”、“看见我,也还偷着笑”,但是她的婆婆因为愚昧、迷信、无知,照“规矩”经过婆婆的毒打与烙脚心的“调教”之后,日渐病倒,又经过跳大神、吃偏方、抽帖儿、用大缸洗澡种种奇特的“治疗”,最后活活用开水浇头浇死了。
看完这本书,我想,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人们再善良,也抛不开旧思想,封建社会迷信思想太可怕了!对比我们现在的生活,我们太幸福了。九年义务教育让所有人都接受了知识的洗礼,只有知识才能改变思想,我们要崇尚科学,拒绝迷信!
第6篇:呼兰河传读后感
“啊,看完了!”宁静的家中响起了我的一声呼喊。三天之内,我迫不及待地把老师推荐的一本名叫《呼兰河传》的书给看完了。
这是一本充满童心、诗趣和灵感的“回忆式”长篇小说,故事情节引人入胜。看书的时候,我就像被施了定身法一样一动不动,那可是真入神啊!
这本书讲述了作者萧红本人小时候在祖父老家呼兰河小镇上的种种故事。看完以后,我觉得虽然呼兰河小镇的生活有一点沉闷,又有一点特别。无论是扎彩铺、放河灯、跳大神、娘娘庙会、野台子戏,还是北方大自然的风霜雨雪、火烧云,作者萧红都用绘画式的语言,“在灰暗的日常生活背景前,呈现出了粗线条的、大红大绿的带有原始性的色彩”,勾勒出了一幕幕充满童趣的。影像。
书中有一群小人物,遭人讪笑的王大姐,寄食的有二伯……但是萧红并不只是要渲染底层的苦楚,在书的后半部分,她浓墨重彩地描写父代母职、自食其力的磨倌冯歪嘴子,凸显了卑者人性可敬的一面。这本书还能告诉我们城市中见不到的东西。
这是1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图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第7篇:呼兰河传读后感
《呼兰河传》从第一眼就给我展现了一种全新的风貌,它与我平常读的书截然不同。以前读的书再怎么悲伤也不像它所描绘的那样荒凉,再怎么荒凉也不像它描述的那样死寂。生活在呼兰河的人们,是彻彻底底的悲剧。
我为萧红笔下的人物感到悲哀。他们每天忙忙碌碌地,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一成不变,没有色彩和花样,只有脆弱和枯槁。那里的人是如此的冷漠,面对他们好比面对一堵厚墙。他们一生都在这样的环境中度过,可那样忙碌,到底是为了什么?
萧红的童年是灰暗的,她身边的人一个个像被抽去灵魂的木偶,早已对生活麻木了。他们固执而又愚昧,唯一不同的只有萧红的祖父。祖父是一个乐观的人,他从来没有绝望过,成天开开心心的,而且他还保留了一颗童心,萧红每次调皮地做“恶作剧”,祖父发现了不但不生气,反而和萧红一起哈哈大笑。如果换作别人,恐怕早已把萧红教训一顿了。所以,萧红算是幸运的,她有一个令她骄傲的爷爷,关于祖父的记忆是她极少有的幸福回忆。
比起萧红,我们不知要幸福多少倍: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吃喝玩乐无一不全,时常还能得到零花钱,城市里有好多公园,里面娱乐设施一应俱全,五花八门、妙趣横生,和那灰头土脸、死气沉沉的呼兰河没法比。现在的我们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呀。
《呼兰河传》从多个方面给我们描述了作者萧红童年时代的人间冷暖,萧红用一颗悲天悯人的心看待这个世界,我们能够听见萧红在哭泣,在呐喊,在试图唤醒人们的心灵……
第8篇:呼兰河传读后感
大家都应该有自己喜欢看的书吧,今天我给大家分享的一本书是:作家萧红的《呼兰河传》。
《呼兰河传》主要讲的是一座小城,它的名字叫呼兰河。在呼兰河这座小城里生活着各样的人:“我”的祖父、邻居们……及它的年中盛事。
在作者的笔下,呼兰河这座小城并不繁华,但却蕴含着生机,也有着一丝丝的悲凉。在那儿有东二街的“大泥坑”、有卖麻花、粉坊的生意人,有性情古怪的有二伯,有勤垦老实的冯歪嘴子,有“我”跟着祖父学古诗快乐而寂寞的童年,有因呼兰河人太迷信而造成的悲剧人生……
在呼兰河生活着一个不幸的人,她就是小团圆媳妇。她本来是一个活泼开朗的人,嫁到了老胡家后,受到了百般折磨后生病了。生病本来就应该找医生,可是老胡家却对她使用了许多稀奇古怪的“医疗方法”,她最后被折磨致死。在这件事中,我们可以知道,生病就应该找医生治疗,迷信是解决不了问题的。
在呼兰河还有一些年中盛事,野台子戏就是其中之一。在这个重要的年中盛事里,唱戏的人一唱就是三天,所以一到了唱戏的时候,可并不是简单的看戏,而是呼朋唤友,热闹的很。
呼兰河的人们生活平凡、不幸,但他们并没有放弃生活的希望,而是顽强地生活着。他们顽强、坚持,不放弃自己生活态度值得我们学习。
第9篇:呼兰河传读后感
开学的时候,我利用课余时间看了小红写的《呼兰河传》。内容丰富,引人入胜。印象最深的是几个小故事。
豆腐在当时是奢侈品。晚餐吃一块豆腐会是一件很棒的事情。有一些贫困家庭买不起豆腐。他们孩子的梦想是开一家豆腐店。甚至有一个人破产了,宁愿破产也不买个豆腐吃。这说明了穷人的悲惨处境,他们就那样生活过,连一块豆腐都买不起。
旧社会的女性生活可以说是非常悲惨的。庙会上,老庙里的人都很虔诚,但在娘娘庙里,人们根本不尊重娘娘,只求她给子孙。这也反映了当时的女性是多么的不起眼。
书里还讲了一个小团圆媳妇在.的故事,她很好,但是被折磨,被打,被骂,被虐待,心里其实很委屈。她想回家,可是人家说她身体里有鬼,说她要驱鬼,说没有偏方有效。她被迫在热水中洗澡,被折磨致死。作者通过小团圆媳妇的故事,反映了女性在黑暗、落后、愚昧的社会生活中的不幸命运。
看完这本书,我感慨万千。这三篇短篇小说只是书中的一个缩影,却表达了女作者对旧社会的愚昧、落后和黑暗的不满和愤怒。萧红在当时是不可多得的女性精英,但很多女性都过得很辛苦。新旧对比,社会进步了,生活条件大大改善了,女生不受歧视。我们要珍惜美好的生活,女生要自强不息,让自己变得更强大。
第10篇:呼兰河传读后感
呼兰河是个小城,但它却包含了整个封建时期民众愚昧无知,却又平静安宁的生活。
在那时,呼兰河这个小城交通还很闭塞,当地人都很迷信。很多其他城市早已绝迹的行为依旧屡见不鲜,甚至可以说还根深蒂固的扎在人们的意识里。但小红却自力更生,依靠自己的努力,脱离了小市民的身份,成为了一位作家,留下了许多至今都很著名的文学作品。
但让人惋惜的是她英年早逝,没能留下更多作品。
在《呼兰河传》里,小红衣一个小女孩的视角描写了当时人民思想的麻木、愚昧。但却有同时表现力一个北方小城市的单调的美丽。当时人们的思想还是很单纯的,远没有现在社会上那么深不可测。
在这本略显孤寂和苦闷的小说里,萧红又不着声色的添加了一些活泼的元素。小萧红的童年生活还是很有趣的,她和祖父的园子更是充满了各种美好回忆和奇闻铁事,还有她慈祥的祖父,更有许许多多自由、无拘无束的昆虫和植物。整天与它们打交道的小萧红是怎么也不会感到孤单的吧。
可惜的是,呼兰河里也不是只有美好的。小团圆媳妇的惨死就是因为她婆婆的保守固执而导致的。试想一下,一个只有十来岁的少女天天遭到婆婆的毒打能不生病吗?但即使生病了,人们还只是用去找人跳大神、抽帖子的偏方,哪能有用吗?
呼兰河只是一个小城,小萧红所见的人和事也只是那个时期的冰山一隅而已,过好眼前才是好的。
第11篇:呼兰河传读后感
萧红是个心思寂寞的人,可是从她身上我又看到一股极不平凡的魅力。就像她写的《呼兰河传》,有人说它像小说,又有人说它像自传,萧红的文章就是这样,在不知不觉中令人不明其中的所以然。
《呼兰河传》不像《城南旧事》,虽然同样是写小城里的故事,可《城南旧事》给我的感觉像是一朵含苞怒放的花,紧紧的让人读得轻快自然;但《呼兰河传》不同,它就像一盘颜料,什么赤橙黄绿青蓝紫全都混在一起,令人琢磨不透,可又别有一番韵味!
《呼兰河传》是一片美文,文章中,极有艺术感的文字令人心动不已;《呼兰河传》也是一篇寂寞的小说!当时的萧红,一个人身在沦陷的香港,心中苦闷而寂寞,这种心情,通过文字渗透进了我们心中。
在第二章《小城三月》中,我在不知不觉中,又看到了另一个萧红。小城的三月风景如画。瞧,“三月的原野绿了,像地衣那样绿,透在这里、那里”,好一个“这里、那里”,连一片草地都能写得如此唯美、动人!
再看看第三章《生死场》,哎,如此悲伤、凄凉,令人心痛。
《呼兰河传》是立体的、有寂寞、有美好、有悲伤、有希望。今年秋天,我读了一篇故事,这故事,没有华丽的词语做点缀;没有优美的句子做装饰;有点只是灰白的画面,可是从灰白的画面中,我分明听到了了一曲凄凉的笛声,能让我听到这笛声的恐怕只有这《呼兰河传》了!
第12篇:呼兰河传读后感
这周我读《呼兰河传》这本书,其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就是萧红在祖父园子里的生活。
这一段中记录了萧红和祖父的许多趣事。她和祖父一起种菜,一起浇水,一起抓虾,一起吃水果,一起玩藏帽子游戏。虽然她生活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但是她有一个好祖父,一个大园子,一段美好的童年生活。这一章字里行间流露出她对祖父的怀恋与对美好童年性生活的回忆。
萧租父的园子让我联想到了爷爷奶奶的菜园,那儿也有我的许多童年记忆。爷爷奶奶有几块很大的菜地,菜地里种满红薯、花生、香菜、玉米、番茄、茄子、辣椒…它们各个长势惊人,每次回老家都可以看见几种长得又大又肥的菜。冬瓜像个穿了绿衣的大胖孩子,在田里呼呼大睡;留着长胡子的玉米见太阳出来了,咧开大嘴笑了,露出满嘴大金牙;水淋淋的番茄、茄子像一颗颗大宝石,在阳光的照射下发出七彩的光。我像萧红一样在菜地快乐地玩耍。夏天,我把干草一掀,绿的、褐色的蚂蚱像一架架小飞机“呼”的一下起飞了。冬天,我在大棚里帮爷爷奶奶种黄瓜,我把黄瓜苗从小盒子里一个个转移到小块土坑中再盖上土。秋天,我爬上树干,把一个个硕大的果子摘下来。
《呼兰河传》让我感受到了萧红对自由生活的向往,还感受到了萧红对祖父的怀恋。是呀,我也一样向往田间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生活。
第13篇:呼兰河传读后感
在明亮的灯光下,我打开了《呼兰河传》这本书,渐渐地,内容情节像块磁铁似的把我吸引住了,我专心致志地读了起来。
《呼兰河传》是萧红在香港病逝前的最后一部著作,那时正是抗日战争最艰苦的阶段,她的生活也陷入了极度的困惑与迷茫之中,于是她以自己的故乡和童年生活为原型,创作了这部传世之作。
呼兰河小城的生活环境封闭窒闷,死气沉沉,除了老胡家的大孙子媳妇“跟人跑了”和有二伯提及的“俄国毛子”这一出一进外,基本上是与外界处于完全隔离状态。呼兰小镇民众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是简简单单的,他们物质生活是简单的。
小说从不断给人带来灾难的东二道街上的大泥坑为起点,然后展开了对呼兰河人日常生活的描述。整个小城的人们,挣扎地生活。被风霜雨雪吹打着,却又麻木困循地生活着。在看似漫不经心、童稚浪漫的.字里行间,流露出旧中国扭曲变态的社会现实。作者鞭答那些愚昧保守、苦中作乐的劳动农民,而歌颂着他们当中那些善良淳朴、勇敢追求幸福与光明的人们。
在作者描述中她的童年生活是快乐的,但也是寂寞的,她的活动也就是后院的大花园。在这座大花园里,作者和祖父一起玩耍,一起干活,童年的生活充满了乐趣。这也不由得使我想起了自己的童年。
看完这本书我的心情是沉重的,它说尽旧社会的黑暗;说尽萧红童年的快乐;说尽四十年代呼兰河畔发生的故事。
第14篇:呼兰河传读后感
团圆媳妇的例子又何尝不是一这样个血淋淋的例子呢,团圆媳妇身边的所有人包括她的婆婆,都认为她是不对的,合该管教,最后害得团圆媳妇被折磨死了。这个杯具就是生活的一部分,是普遍的,这种状况不仅仅古代有,近代有,现代还是有。众人现代提倡自由,提倡我不同意你说的每一句话,但坚决捍卫你说话的自由。但这种意识,除了小部分开明人士,又有多少人真正做到呢
我们此刻大部分人依旧歧视残疾人,农民工,同性恋等弱势群体。就拿同性恋来说,我国20xx年才把同性恋者从精神病患者的名单上删除,此刻如果看见了,依旧会有人说变态。20xx年的时候,我们班有个小组在市中心做以同性恋为主题的社会调查,理解录音调查的人中还有一小部分人觉得那是变态,有一部分觉得那是自己生活之外的事,还有部分人觉得我们同学会问这种问题也是变态。这难道不是一种悲哀吗
其实,我们反省一下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思想行为,就会发现我们的确有这样一些不太友好的观点,也许这些并没有对某个人造成明确的伤害行为,但我们的思想,我们的某些行为却会汇总起来造成一种社会价值取向,给一些特殊群体庞大的精神压力,甚至导致一些人走上绝路,这样看来,我们难道不是类似于那些在不自觉地迫害团圆媳妇而不自知的“热心人”一样的人吗?
第15篇:呼兰河传读后感
暑假里,我读了被誉为“文学洛神”的民国传奇女作者萧红在生命最后时刻完成的、也是她生命中最重要的一部作品------《呼兰河传》。在萧红这部自传体小说里,作者细腻传神刻画了当时东北农村的一些景物、人物和事件,读来令人触目惊心。
在书中,我看到了美丽的呼兰河,也看到了童年时期的萧红跟在祖父后面在园子里愉快的玩耍;看到了跳大神的人在那里瞎摆弄,也看到了云游真人利用人们的迷信心理骗取钱财的诡计;还看到了胡家无缘无故殴打小团圆的媳妇,小团圆的媳妇最终在滚烫的热水中被烫死-------但与其说她是被烫死的,还不如说她是被封建迷信思想害死的。
书中有一个大坑让我十分难忘。作者在书中写到:不管是在晴天还是雨天,人和家蓄都会因为这个大坑遭殃,这个大坑淹死过猫、狗、鸡鸭,也淹死过猪、淹死过马,甚至有人掉进去也很难出来。但对于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人们的想法却五花八门-------什么拆墙让路啦,什么种树爬墙啦等等。但唯独没有人想到,用土石把这个大坑填上。遇到这种情况,大家的第一个想法难道不是把这个大坑填上吗?我一直很奇怪,为什么没有人想过把这个大坑填上呢?难道仅仅就是为了不失去茶余饭后的谈资吗?
《呼兰河传》虽然具有色彩浓烈的东北风情,但却是当时旧中国乡村的一个缩影,这部作品用写实的手法写出了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无奈、凄凉以及悲欢离合。它有一定的讽刺意义,在作者的笔下,人性的残酷与美好都展露无遗。
本文标题:呼兰河传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