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生命的意义》读书笔记
寥寥十万字,却是我读过的篇幅最短却最有力量的一本书。朋友推荐我读时,听到书名,以为只是一碗鸡汤。按照自己的读书习惯先看了前言、自序、目录、后记,了解作者的履历情况之后,便没舍得放下一个通宵读完了。本书的结构很简单,前部分写的是作者作为一名犹太人活着走出集中营的经历,以自己为研究样本;后半部分写的是“意义疗法“让自己走出困境和虚无。作为一名有影响力的心理学家,这本书并没有功利的阐述,也没有任何说教和目的,只是一种自然的呈现与流露。我个人认为意义疗法是对一切心理疾病最有效的方法,没有之一。曾经因为某种意义而让自己努力磨砺地越来越优秀,曾经又因为某种意义的丢失而让自己一度迷茫感伤,曾经更是因为重新获得某种意义而执着了这么多年,后来又是因为某种意义的突然坍塌而陷入迷失。抑郁是一个很深很泥泞的黑洞,有的人因为长年累月的消耗,有的人是突发事件的打击,而一旦陷进去并非他们不想走出来,而是纵有万千种方法可以尝试,意义的支撑绝对是一个必要非充分条件。
拥有某种意义而让我们即便苦难缠身而感觉美好、即便看不清未来而坚定当下、即便困顿迷茫而不迷失、即便屡屡挫败而依旧自信满满。这种意义就像是一轮不落的太阳,驱赶了一切的寒凉与悲伤;还像午夜的启明星,抚慰着所有的孤独与不安。这种意义就是一个不离不弃的陪伴,是一个柔软的拥抱、一个温暖的问候,让我们安全感爆棚地幸福着。这么重要而美好的意义何处找寻?作者与我不谋而合吧,书中介绍了三种找寻意义的方法:一是从某项事业中取得成功。如果我们直接追求“成功”这个结果,是不会带来幸福的,成功和幸福,是在你投身事业之后自然获得的,是一种副产品,你越想要得到反而会适得其反。正确追求生命意义的方法,应该是去追求这个过程。二是忍受不可避免的痛苦。我们总会面对各种各样的痛苦,而面对这些痛苦的方法就是为这些痛苦找到意义。作者说:“所有这些苦难、死亡到底有没有意义?如果没有,那么压根儿就不该忍受。基于这种偶然之上的生命——不论你是否逃跑——压根儿就不值得活下去。”这句话的逻辑是:出现在我们生命中的痛苦都是我们生命中的一部分,如果痛苦没有意义,那么就代表生命没有意义。所以每一段痛苦都是有意义的。人们只有在面对挫折和痛苦时才能升华,每一次痛苦都是难得的考验机会。面对痛苦是选择怨天尤人,将责任推给命运还是选择提炼痛苦的价值,超越自己,都在一念之间,人们一直拥有自我选择的自由,是选择抛弃生命,还是把苦难当成磨刀石,把忍受痛苦,转化成对内在力量的考验,不同的选择,使人生具有了不同的意义。三是去爱某个人。作者在集中营中领悟了这个道理,在他坚持不下去,将要面临死亡时,他想到的是他的妻子,爱是人类终身追求的最高目标,爱一个人胜过爱一切,想着她、为了她努力度过每一个难关,支撑着我们走出泥潭。但这三种方法也都有死穴:做事业逆境是常态,忍受痛苦需要我们能够麻痹自己,而爱一个人需要那个人真的欣赏你、真的在等你。否则,只能自欺欺人,而自欺获得的意义,只能让我们丢掉了自己。总之,这本书可以堪称经典,但于我而言,所述方法都尝试过了,也都触及了死穴。还是推荐每个人都应该读一读,在你人生的某个时期,一定能读懂它的珍贵;在你生命的某个阶段,一定用得到。感激维克多·弗兰克,虽然你并没想过这本书要发表,并且会让那么多人受益。
第2篇:《生命的意义》读书笔记
一、《生命的意义》是心理学家阿德勒的一本重要著作。
又名《自卑与超越》。
自卑与超越是阿德勒个体心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个人追求优越的基本动力。他认为自卑感是人的行为的原始的决定力量或向上意志的基本动力。
每个人都不是完整无缺的,有缺陷(包括身体缺陷)就会产生自卑。
而自卑能摧毁—个人,使人自暴自弃或发生精神疾病;另一方面它能够使人发愤图强,振作精神迎头赶上,如此解决原始缺陷和追求优越之间的矛盾。
二、本书的主要内容
1、书的章节内容:
2、以一个人的生长为序,梳理的内容脉络。
婴儿时期:母亲(或扮演母亲角色的人)给予其“优越感”(或者说特殊照顾,让其觉得自己与其他世界上的东西不同),同时婴儿也对母亲产生“兴趣”。
幼儿时期(到6岁之前):人生早期的四五年,是性格基本成型的阶段,就是“早期的记忆”。作者认为:每个人在幼儿时期就已经形成一种“生活方式”,并且会据此而形成自己的人生目标。
孩子开始有“梦”,同时接触到更多的家庭成员,例如父亲和兄弟姐妹,并且开始产生比较明显“自卑感”与“优越感”。
这个时候如果有一个良好的家庭,那么这个孩子应该开始接触其他人,并产生对其他人的“兴趣”,这将是极好的。
有生理缺陷、娇生惯养和受到忽视的孩子,都会让孩子形成一种错误的人生意义;而这种情形下成长起来的孩子,则几乎无一例外,往往都需要获得帮助,才能纠正他们应对问题的方式。他们必须获得帮助,来形成一种更好的人生观。
童年时期:进入学校,接受教育,接触同辈人和老师,和上一时期类似。
青少年:靠近真实社会生活的前线,于是一些隐藏起来的问题开始暴露。这个时期的孩子问题很多,这并不是因为性格在转型,而是以前没暴露出来的问题,在生活和学习等的压力下开始暴露。所以,早期记忆很关键。
成年:直接面对最关键的,也是本书最着重解答的三个问题:社会问题、职业问题、爱情和婚姻问题。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而对优越的追求,则是所有人的共性。要想超越自卑,关键就在于正确面对这三大问题,正确理解人生的意义。
3、本书的关键词
自卑感(自卑情结):当人们不能妥善的处理自己所面对的问题的时候所表现出来的情感。
自卑的表现有千万种,并不一定表现成自卑,有时候会伪装成狂妄自大来掩饰自己的无能,例如懦弱者叫嚣着要使用暴力。
优越感:是个体在追求目标时候表现出来的,对目标的特殊兴趣背后所具有的共同性格特征。
其实是个体在追求目标时,无法通过正常手段达到目的情况下,为了对抗自卑感而产生的通性,这样描述似乎更符合书中关于优越感的病态描述。
优越感有一个很明显的特征,那就是追求永恒。
兴趣:这在书中也是很关键的一个词,它和通常我们口中的兴趣意义差不多。要说的话,可以定义成,能长时间引导个体对于对象的关注与行动的特性。
早期记忆:书中指人生最初四五年的记忆,这段时间是人格形成的关键期。
早期记忆是会被认为过滤的,所以,每个人如何汲取、并看待这个时期的记忆,是更具有意义的。
梦:是一种潜意识的认知。它可以让人调整心态去面对生活;也可以通过无规则的事物隐喻个体的真实感受和态度。
3、主要观点
(1)协作。生命的意义在于协作。
培养孩童的关键在于培养他对他人的兴趣与协作意识等等,作者还举出了许多案例加以佐证。
所有出问题的孩子或成人,都是不懂得很好地与人协作而造成的。而承担起自己的使命,就意味着承担起一种用协作的方式来解决人生三大问题的责任。
我们对一个人的所有要求,和能够给予的最高荣誉,就是他应当是一个善良的同事,是其他人的朋友,是爱情和婚姻当中一位真正的伴侣,这样才是一位人类同胞。
(2)关于生命的意义。
作者给出了如下说明:
属于私人的意义是完全没有意义的,意义只有在和他人交往时,才有存在的可能。它们是共同的意义——它们是别人能够分享的意义,也是被被人认为有效的意义,能够解决生活问题的优良方法,能够为别人解决相似的问题。“作者说的生活的意义并不是要求人们奉献,而是要求人们磨砺自己,对他人有益,而非单纯追求自我的目标。
(3)生活的意义所指向的三个问题:职业、社会生活、亲密关系(家庭)。
这是基于三个方面的前提:
1、我们必须生活在贫瘠的地球上,无处可逃;
2、我们必须和他人接触,否则难以存活;
3、我们必须作为男性或女性去面对社会和婚姻家庭。
只有当我们处于困难之中才会去思考意义,而我们所面对的生活的三个问题,则影响着我们对于生活的意义的取向。
三、读书的个人收获
1、生命的意义。
本书,并没有给出真正的答案。正如作者所说,千万个人有千万种不同的生活意义。而我对意义的追求,大概也只是遇到困境而追求优越感而不得吧。
但,透过对本书的学习和阅读,我认为:生命的意义,也许就在于学会与他人的协作,这个他人,包括同事、朋友、伴侣、家人和陌生人。
我们也只有在与他人的和谐相处中,才能够超越自卑、追求卓越。
2、一切问题都可以回归到作者的那三个问题与三个条件。
在这里,作者教给了我们如何去处理自身性格思想等方面问题的方法:
谨记自卑感与优越感,利用对回忆态度和梦隐喻去直面自己的真实想法(潜意识)。
3、作者对于教育与婚姻有着深刻的认识。这些观点,我是非常认同的。
教育的关键在于引起孩子对于他人的兴趣并培养与他人合作,而非带有对抗的竞争。
婚姻的关键在于对另一边的兴趣,承认另一边的平等地位并努力维护这一平等。
四、个人感觉的不足点
1、作者把很多问题的行为和解决方式都归于协作。事实上,有很多事情和社会现象,作者的协作理论无法解释,甚至相违背。
2、书中过于强调意识的重要性,这可能导致不正确的治疗方式。要知道很多问题并不单单是认知的问题(所谓思想问题),许多生理因素对行为和认知的影响在现代医学中得到了证实(可能是本书所处年代太早所致)。
3、作者把很多问题的本质归结于对优越感的不正当追求方式,并把优越感作为人的行为的最大驱动力,这无疑是很值得商榷的。关于人的需求和人的驱动力,有很多,单纯的归于优越感,显然有些草率。
五、经典句子摘录:
这本书花了我很长时间,算是一字一句认真读过,一篇一章努力去理解过的了。而且,我也完整地收录在了我个人的喜马拉雅平台上了。没事的时候,自己也可以播放再听一听。这本书,也值得没事的时候经常翻翻。最后选几句经典句子放在这里。
1、我们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为我们都想让自己更优秀,让自己过更好的生活。
2、我们都在追求属于自己独有的优越感,它取决于我们赋予生命的意义。
3、每个人都希望自己变得重要、有价值,但如若不能搞懂个人的成就建立在对他人做出贡献的基础之上,那就太容易走上歧途。人的理想和行为,同样遵从这一原则:对于他人有意义的,才能算是意义。
4、我们生活在与他人的联系之中,假如因自卑而将自己孤立,我们必将自取灭亡,我们必须超越自卑。
5、当一个人遇到无法解决的问题却深信自己能够解决时就会表现出自卑情结。
6、在行为上表现得不可一世的人,内心深处都隐藏着自卑感。就像矮个子的人走路要踮起脚尖一样,是为了让自己看起来高一点。相反,当一个人表现得安静、柔弱、淡定并不能说明TA有自卑感。
7、被娇惯的孩子:对于那些已经习惯了所有事情都由父母解决的孩子来说,成年人所要担负的责任就是一种特有的束缚。
8、婚姻就是一种伙伴关系,没有一方应该高人一等。
9、婚姻幸福前提:让对方感觉到TA是最有价值的、最优秀的、最被需要的、是你最好的伴侣和朋友;这种感觉,需要用实际行动去证明。
10、人的一生很短暂,生命很脆弱,我们还需要不断地克服困难,完善自己,绝不能放弃努力寻求生命的意义。
第3篇:《生命的意义》读书笔记
本书是关于著名心理学家维克多`埃米尔`弗兰克尔的自传,从他个人的角度讲述了他的传奇的一生。他是奥地利大学神经病学和精神病学教授、临床心理学家,是存在——分析学说的领袖,言语疗法的奠基者,他独创的“意义治疗方法”,被心理学界称为继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和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之后的“维也纳第三心理治疗学派”。他的理论具有强烈的人本主义倾向,他认为,人的主要动机是要理解生存的目的与意义,揭示自己生存的秘密,他把这种动机称作“探求意义的意愿”。而我从这本书中受到启发的并不仅仅是他在学术上取得的成就,而是他在历经纳粹集中营惨绝人寰的磨难后还能重新站起来,以满腔热情投入到工作和生活中,真正活出了自己生命的意义。
几点感悟
一、父母和儿童时代对人的影响巨大。弗兰克尔的父亲是个虔诚的犹太教徒,极具责任感和正义感,在任何时候都能坚守自己的原则。他母亲出生于贵族世家,是个心地善良的人,对他的关爱无微不至。出生在这样一个家庭环境中,对于弗兰克尔来说是幸运而且幸福的,他度过了一个快乐的童年。他在自传中说他的性格很大一部分都是来自父亲和母亲的结合体,特别像他父亲。这也从他个人的优秀品质中反映出来:“即使做很小的事,也要像处理大事一样用心;即使做很大的事,也要像对待小事一样冷静。做任何事都尽可能提早完成,绝不会拖到最后一刻,而且要把麻烦的事放到前面去做。”作为初为人父的我,看了也觉得自己压力很大,能不能给自己的孩子树立人格的榜样,让他们能够有一个优秀的目标去追寻、去模仿,给他带来正面的示范效应,现在的我真的不敢保证。但我一定会努力持续地学习,为他们的成长营造一个好的家庭氛围和环境。
二、追求真理而不屈从于权威。弗兰克尔说在他4岁时就开始思考人的死亡和生命的意义,这真的是让我很惊讶,这么小的小屁孩会有这么深刻的思考?(看来对小孩头脑里不时冒出的想法真的值得我好好去提前准备答案了。)他对这个问题进行了一生的探索,得出了答案:“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死亡本身让生命变得有意义。生命的短暂并不会抹杀它自身的意义,因为过去的事情并不意味着永久的消失,而是被保存起来。在求学的过程中,他先后接触了心理学的大师级人物,也是在追随他们开创的学派中的过程中不断独立思考,敢于置疑权威。他明白一点:“知识就是力量,由于我们掌握了某种知识,而其他人却并未掌握,因此在这样一种由知识形成的秩序里,我们便拥有了左右他们的力量。”最终由于他的非传统观点挑战了前辈们的理论,先后被开除了精神分析学会和个体心理学学会。此后他在心理学的群山中独自攀登,最终开创出其独特的心理学体系,即意义心理学。
三、主动帮助别人终会有意想不到的福报。弗兰克尔从小立志当一名医生,而有这样想法的人其内心大都是善良的,他说自己总是记住别人的好处而忘记别人的坏处,他认同约翰`拉斯金的名言:“只有一种权力,那就是拯救的权力;只有一种荣誉,那就是救助的荣誉。”而这种仁慈的心让他也得到了命运之神的眷顾。在即将被纳粹分子召集派遣时,他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指导一名党卫队成员克服广场恐惧症,而这一举动让他和家人推迟了一年被遣送。在集中营期间,他给了其中一个人一支烟,而对方也诚恳地在劝说他克服悲观情绪,防止他放弃求生的欲望。
四、强烈的求生欲望会拯救一个人。弗兰克尔说,在经受生活中的各种伤害和责难时,他一直在祷告上天,在以后的岁月中不会再遇到比这更糟糕的事情。可能就是这样的想法支撑着他熬过了奥斯维辛集中营的痛苦岁月。而且他还在即将受到死亡威胁时抓住扭转命运的的机会,让他躲过一次又一次的劫难。比如当门格勒医生在奥斯维辛火车站对犹太人进行淘汰选择时,他本来被指向死亡的左边,而他在这样的时刻突然生出勇气绕过医生走到了右边,获得了生存的机会。
五、试着将遭受的痛苦转化为生活的养分。“我们不应该主动问别人生命的意义是什么,因为我们自己就是解答这个问题的主体,我们自己就是要去回答生命所提出问题的那个人,而我们必须要为自己的存在负责。”他以自己一生最痛苦的经历为材料,不断地深入分析和思考,得出人的本性在于探求意义,由于“探求意义的意愿”是人的主要动机,因此如果在现实生活中这一内在的欲求受到阻碍,就会引起人的心理障碍。“意义疗法”的核心就是启发患者去发现生命的意义,让患者自己承担起判断的责任。发现意义的途径有:(1)创造、工作;(2)体认价值:经由体验某个事件和人物,如工作的本质或文化、爱情等来发现生命的意义;(3)受苦:因为痛苦被发现有意义时,便不再痛苦了,通过认识人生的悲剧性和克服困境,促使人深思、寻找自我,最终发现人生的意义,实现自我超越。
第4篇:《生命的意义》读书笔记
这本书阅读了2遍。第一遍通读,用时4.25小时;第二遍精读及写读书笔记,用时4个小时。读书笔记的做法是按照万维钢老师《万万没想到》里的方法,先总结文章的逻辑脉络,再带走文中所有的亮点,并写出自己的感受及与其他文章的联系。
一、作者简介
维克多·弗兰克尔,1905年3月26日出生于奥地利维也纳一个贫穷的犹太家庭,维也纳第三心理治疗学派-意义治疗与存在主义分析(Existential Psychoanalysis)的创办人。1997年9月2日因心脏衰竭逝于奥地利维也纳。
著名心理学家弗兰克尔是20世纪的一个奇迹。纳粹时期,作为犹太人,他的全家都被关进了奥斯威辛集中营,他的父母、妻子、哥哥,全都死于毒气室中,只有他和妹妹幸存。弗兰克尔不但超过了这炼狱般的痛苦,更将自己的经验与学术结合,开创了意义疗法,替人们找到绝处再生的意义,也留下了人性史上光彩的见证。
弗兰克尔一生对生命充满了极大的热情,67岁仍开始学习驾驶飞机,并在几个月后领到驾照。一直到80岁还登上了阿尔卑斯山。
这本书曾经感动千千万万的人,它被美国国会图书馆评选为具影响力的十本著作之一。到今天,这部作品销售已达1200万册,被翻译成24种语言。
他并不是当年集中营里被编号为119104的待决囚徒,而是让人的可能性得以扩大的圣者。
二、前言
(一)文章逻辑
是由作家哈洛德·库希纳撰写。介绍该书是作者弗兰克尔通过自己在集中营的经历,最后找到了生命意义的治疗方法,并指出该书的一些重点主旨。
(二)书中亮点及自己的感受
亮点1:他很少谈及自己在集中营里忍受的常人无法想象的艰辛、苦难与摧残,而是更多地谈论那些让人坚强地活下去的勇气。
亮点2:知道为什么而活的人,便能生存。——尼采
亮点3:他对那些因放弃对未来的渴望而放弃生命的狱友嗤之以鼻,因为这些人死亡的原因不是因为食物或药品的匮乏,而是因为缺失对未来的渴望和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活。
ZZY的感受:想到了斯蒂芬·茨威格,他跟他的妻子虽然逃出了纳粹的魔掌,但是却没能逃出心灵的禁锢,最后一起服毒自杀。如果能够再坚持3年,说不定现在还能看到他后面写的作品呢。我想他当时想到过去的欧洲及自己成长的环境,再看看眼下的欧洲及纳粹的行为,让他再也无法面对这样破败不堪的心灵,再也无法想象未来的生活,也失去了对生命意义的找寻。
亮点4:弗兰克尔关注的并非多数人丧生的原因,而是为什么有些人能够幸免于难。
亮点5:奥斯维辛的经历不啻于一场噩梦,但这段不堪回首的往事反而强化了弗兰克尔的核心理念,生活并非弗洛伊德所宣扬的那样,只是简单地祈求快乐,也并非阿德勒所教导的那样,只是为了争权夺利。人们活着是为了寻找生命的意义。这也是人们一生中被赋予的最艰巨的使命。
亮点6:弗兰克尔发现可能找寻到生命意义的三个途径:工作(做有意义的事)、爱(关爱他人)以及拥有克服困难的勇气。
亮点6:苦难本身毫无意义,但我们可以通过自身对苦难的反应赋予其意义。
亮点7:弗兰克尔最具持久力的观点,一些不可控的力量可能会拿走你很多东西,但它唯一无法剥夺的是你自主选择如何应对不同处境的自由。你无法控制生命中会发生什么,但你可以控制面对这些事情时自己的情绪与行动。只要我们拥有自主选择如何应对处境的自由,我们就不会一无所有。
ZZY的感受:这段想到了李笑来在《把时间当做朋友》中提到了这方面,你无法选择自己的出身、面对的环境,但你可以做一个活在未来的人,并且可以通过持续的积累,达成自己想要的样子。
亮点8:弗兰克尔的存在(主义)分析治疗的理念是通过引导灵魂找到生活的意义而治愈心灵创伤,他通过积极抵抗奥斯维辛集中营里的极度痛苦并存活下来的事实使其理念获得可信度。
亮点9:本书认为,生活是充满意义的,人们要摒弃环境的侵扰,学会追寻生活的意义。
三、自序
(一)文章逻辑
是由作者自己撰写的序言。作者开始想以匿名的方式出书,因为他并不是想要用这本书来给自己带来什么声誉,而是希望通过自己所经历的事实,告诉人们,生命无论在任何时候都是有意义的,即便是在最恶劣的情形下。作者觉得有责任将自己的经历写下来,或许对那些绝望中的人们会有所帮助。但没有想到成功竟然意外的降临。作者也解释了为什么当时在可以离开奥地利去美国避难的情况下,选择留下来照顾自己的双亲的理由。是因为在犹豫中无意间看到父亲从被纳粹焚烧的维也纳最大的犹太会遗址上捡回来的一块大理石碑文《十诫》:荣耀你的父母,地上的生命将会得到延续。
其实作者此后的经历也真正的印证了这句碑文。弗兰克尔在集中营送走了年迈的父母,并在走出集中营后写了这本书,并通过讲课和治疗的方式挽救了很多生命。他找到了自己生命的意义,就是帮助别人找到自己生命的意义。
(二)书中亮点及自己的感受
亮点1:我压根没有以畅销书作者的身份去看待这本书,也没有把它作为一种成就。就个人而言,更愿意把这本书看作对我们这个时期困惑的一种表达:如果数以千万的读者去购买一本标明能解决有关生活意义问题的书,那说明这个问题一定是当下最急需解决的。
ZZY的感受:确实是这样的,比如当下最多的婚恋交友、大龄单身交友,比如现在满世界的人都在想各种理财,也比如现在各种知识付费的产品。说明这些都是当下大家最需要解决的问题。
亮点2:让我惊讶而又感到非同寻常的是,在我的众多著作中,恰恰是这本我原来打算匿名的书出乎意料地给我带来了极大的成功。因此,我再三叮嘱我在欧洲和美国的学生:“不要只想着成功——你越想成功,就越容易失败。成功就像幸福一样,可遇而不可求。它是一种自然而然的产物,是一个人无意识地投身于某一伟大的事业时产生的衍生品,或者是为他人奉献时的副产品。幸福总会降临的,成功也同样:常常是无心插柳柳成荫。我希望你们一切行为服从良心,并用知识去实现它。总有一天你会发现,当然是在相当长的时间之后——注意,我说的是很长一段时间后!——正是由于这种不关注,成功将降临于你。”
ZZY的感受:是啊,成功其实只是一个阶段而已,成长才应该是我们一直追求的。很多现状是无法立刻改变的,那就用自己的积累,慢慢的冲破那条成本线,之后就是复利效应显现的时候了。
第5篇:《生命的意义》读书笔记
你经历过最绝望的时刻是什么?考试考砸了,失恋了或者让最好的朋友背叛了……天哪,怎么我这么倒霉,我活着还有什么意思,谁来拯救我吧,我不活了……有没有这么想过?如果有的话,那么恭喜你,你不是第一个,也不是最后一个,而是千千万万倒霉蛋中的一个。在你想着怎么死,还能更利索,更舒服以前(等等,死还能舒服吗,这个我可不知道),我郑重推荐你看一本书—《活出生命的意义》。看书名就知道它讲的是什么,没错,它就是鼓励你活下去,甚至还能活的更有意义一些。书的作者是维克多·弗兰克尔,一名奥斯维辛集中营的犹太幸存者,在这场灾难中,他失去了所有的亲人,父母,妻子还有孩子。书的第一部分就是讲述这段惨剧的,别人在讲这段历史的时候,可能是祥林嫂,但是他很少谈及自己在集中营里忍受的常人无法想象的艰辛、苦难与摧残,而是更多地谈论那些让人坚强地活下去的勇气。第二部分浓缩了第一部分的精华,提出了意义疗法,理念是通过引导灵魂找到生活的意义而治愈心灵创伤,特别适合于因各种原因而出现抑郁、空虚、迷惘、绝望的人群。
第6篇:《生命的意义》读书笔记
第一部分是作者对集中营生活的记录,分为三个阶段:收容-恐惧,适应-冷漠,解放-人性的暴露。
1、集中营里最痛的不是肉体,而是不公正和不可理喻对心理造成的伤害。
2、作者不愿意叫醒做噩梦的室友,因为现实更恐怖。
3、在这里,对妻子的思念让他领悟到爱是追求的最高目标。
3、幽默是生存的艺术,就像苦难是毒气被灌入毒气室,均匀弥漫,大小是相对的.。
4、无法夺取的自由,是人选择态度和行为的自由。
5、“知道为什么而活的人便能生存”
第二部分是作者对意义疗法的总结和思考。
1、追寻意义会导致内心紧张,这有助于精神健康。
2、必须通过对生命的理解来回答生命的提问;对待生命,只能担当起自己的责任;意义疗法认为:负责任就是人类存在之本质。
3、发现意义的方式:事业成就,体验某事或人,对苦难采取态度
4、矛盾意向法对抗焦虑,反应消除法对抗过度反应
5、自由-责任缺一不可。
第7篇:《生命的意义》读书笔记
最近,我正在读一本书,这本书是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李鹏程翻译,作者是(美)丹尼尔·克莱恩,书名是:《每当我找到生命的意义,它就又变了》。
这本书用39个哲学金句唠一唠生命终极意义。
苏格拉底说,人要过一种美好、公正的生活,而不是毫无约束地嬉闹作乐。他的学生、享乐主义者亚里斯提却认为,“纯粹的快乐才是生活的唯一目的”。而在悲观主义者叔本华眼里,“不想太过悲惨的话,最保险的方法就是不要期望能很开心”。不过,罗素却认为叔本华本人其实是一个生活放荡享乐的伪君子。在最烧脑的哲学生涯中,这些人类历史上最杰出的头脑是如何思考人生意义的呢?从伊壁鸠鲁到尼采,从叔本华到萨特,关于“如何尽可能活出最棒的人生”,藏在39个哲学金句里的生活智慧。
推介这本书,有时间不妨读读这本书。
我摘录了作者的部分前言。
前言
不久之前,我在收拾一些书的时候,偶然翻出了一个封皮上写着“金句”(Pithies)的破旧笔记本,里面是些哲学家讲过的名言短句,都是我匆匆忙忙记下来的,每页一句,而且基本上每句下面都有一些字迹潦草难辨的评论。
我笑了起来。我都差点儿忘记还曾有过这么一个小小的摘抄本了。开头的记录里那些斑斑点点的污渍,无疑是钢笔的墨渍和污点。高中毕业时,父母曾送给我一支钢笔作为毕业礼物,这些笔记就是五十多年前的我用那支笔写给自己的。当时我应该已经十九、二十岁了,刚刚决定要到大学里攻读哲学专业。
做出这个决定——还有记这本笔记——的原因是,我希望从那些伟大的哲学家身上寻找到一些启迪,让我明白如何才能更好地去生活。因为当时我对毕业之后想干什么完全没有头绪,只知道我不想当医生、律师、商人。结果,这样的排除法让我成了同学中“鸡立鹤群”的少数派。所以我就想,学哲学吧,正好可以给我指点一下迷津。
本子翻过大概一半之后,批注从钢笔换成了圆珠笔,下面的评论也减少为三言两语,全是“肯定还有更好的办法”或者“救命啊!”这种。最后一则笔记,是神学家莱茵霍尔德·尼布尔的名言:“每次我刚找到生命的意义,他们就把意思改了。”这句话下面,我写的是:“你怎么现在才说!”当我最终合上“金句”,不再往里边记东西的时候,应该已经三十好几了。
几十年一晃而过,当我再翻看这个笔记本时,第一反应竟是对自己当年的幼稚程度感到羞愧难当。我真以为可以从哲学家身上学到如何过好我的人生?他们中的很多人可都生活在几千年前啊。我当时到底是怎么想的?
我做学生时,在那些哲学课本中读到的人生建议少之又少,无章可循。当时首先要回答的,是类似“我们如何知道什么是真实的”“伦理原则有理性根据吗”以及“‘意义’的意义是什么”这种问题。毕竟,我连“意义”有什么意义都还没搞清楚,就思考我或他人生命的意义,好像也没有什么意义。
这是真话。但与此同时,毕业季很快就会飞速到来,我也将要郑重地开始进入成年生活,所以我十分迫切地想得到一些关于接下来该做什么的建议。在随后的几年里,我在几个研究生院的哲学系进了又退,退了又进,而且为了养活自己,还给电视游戏节目编写过智力问答和搞笑环节,给单口秀演员撰写过喜剧段子,出版过悬疑小说。我还到过不少地方游历,而且通常都会拖着几本哲学书去。我仍然在上下求索着,想知道如何才能活出最好的人生。
时不时地,我还真碰到了一些极具启发性的建议,把它们抄在那个越来越破的笔记本里。直到某一刻,我突然醒悟过来,意识到自己心中所怀的使命感其实很幼稚后,便把“金句”和其他一些旧课本一同塞进了箱子里。也差不多就是在那个时候,我听到了约翰·列侬唱出的那句著名歌词:“你左顾右盼做着各种打算,却不知道生活已然过去大半。”
曾经,如何尽可能地活出最好的人生这个问题,是哲学的核心追问,一直萦绕在亚里斯提卜、伊壁鸠鲁、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等思想家心头最紧要的位置。在此后的世纪中,从人文主义者到自然神论者再到存在主义者,这个问题又是一大批哲学家眼中最根本的疑问。
真是可惜——我边翻我的旧笔记本,边这么想着。嘲笑完自己的年少无知后,现在我意识到,原来那些如何生活的问题仍然在我的脑子里活蹦乱跳着。当然,逝者如斯夫,我这有起有落的人生也就这个样子了,因为生活本就是如此,但我对有关生命的哲学观点的渴求,却丝毫没有消减。事实上,当我站在耄耋之年的制高点回望这一生时,仍然会想要以最好的方式去安度自己的晚年。不过更让人难以抗拒的是,我发现自己已经来到了那种想最后再好好端详一下我的个人历史的阶段。我很好奇,若以那些经过深思熟虑的有关美好生活的想法来衡量,我这一生合格吗?
因此,在“金句”中的最后一则笔记过去四十年后,我再次记录下了自己对很久以前抄录在笔记本里的那些哲学家名言的新思考,并开始收集、玩味一些新的语录。说真的,沉浸其中让我实在是乐此不疲。
所以在这里,我把自己收集的那些讨论如何生活的精练的哲学警句,以及针对它们逐一做出的个人评价,一并贡献了出来。尽管我的这些评论本意是想抛砖引玉,但有时候也会离题万里、恣意而为地信马由缰一下。而且,到现在我都没能为这些不相干的题外话找到什么令人满意的借口。
喏,这就是我的“金句”了,旧的、新的都有,还附带了我的那些沉思与见解,年轻时的、年长后的。它们提出的问题可能比提供的答案要多很多,不过,这些问题是多么饶有趣味啊……
第8篇:《生命的意义》读书笔记
经典之书是应当反复阅读。
我之反复诚不如上。书读到一半时,恨不能一气读完,约五分之一的内容时,却又迟迟不能拿起,读两页,置几日,再读时对之前的内容有了恍惚,于是在一二章间重复,或是短暂的阅读过程里,心思抛锚,书之后半部,是心理学中意义疗法的治疗理念,诚是不能以二用之心理解,于是再读。拖拖拉拉到今日,终于读完。
本书作者弗兰克尔是一名精神科医生,1905年出生,1997年去世。1942年9月他和全家遭逮捕,之后的3年,先后被关押在奥斯维辛、达豪等四个集中营,期间,他怀孕的妻子、父母,弟弟均因疾病和饥饿惨死于集中营。被关押之前,他有过申领美国签证出逃奥地利的机会,因为家人和自己的患者而放弃。
关于集中营,我印象有三,一是高中课文《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二是影片《美丽人生》,三则是弗兰克尔在此书中的描述。清晰地记得书中的一段描述:集中营的床是上下铺,光木板,每层要容9个人,要侧身躺下,共用两条毯子,某天晚上一个狱友身处噩梦之中,睡不着的弗兰克尔想伸手拍醒他,却又不忍让那个狱友醒来在比噩梦更可怕的现实中。作者对集中营经历的描述,使我对那部名为《美丽人生》的电影有了更为立体的感触。
弗兰克尔是一位天资聪慧,智慧过人的圣者,面对人生中用苦难都不足以形容的经历,他让我见到如佛陀般圣者的光芒。
首先是圣雄甘地心怀山海般的仁爱,当他从图尔克海姆营获救后,知道了他妻子惨死的消息,过去的3年,他能在人间炼狱般的集中营里生存下来,对妻子的爱是强大的心理支撑,他在集中营里送走了自己的父亲,失去了母亲和弟弟。即便如此,他仍然能做到“忘不了别人给过我的恩惠,不抱怨别人对我做过的坏事”,帮助那些战后需要恢复的精神病患者,且这些人中有当年参与迫害自己的人。
其次是对人的存在的意义的探究,尤其是精神健康与人类繁荣的问题,他对于自己所感兴趣领域孜孜不断地研究,完美诠释了活着的意义,他认为,不可治愈的精神病患者也许没用,但他拥有人的尊严,否则安乐死就被合法化;而人也不是简单地活着的,魔鬼般的人物也会转化为圣人,人的内心里,两种可能都有,人是有人性光芒的,不该简单地被视作是机器一样的存在,他活着的意义在于帮他人找到生命的意义。
最后便是他的意义疗法,这类似于孔子说的“求仁得仁”,或者是《老人与海》里的那段经典台词:
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以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或者是《人生十二法则》中的龙虾理论:昂首阔步蟹螯高举的龙虾才是不敢被轻易下手的龙虾。想起不知是哪本书里的话,得意忘形并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失意忘形。
以弗兰克尔“悲剧性乐观主义”理论作为结尾:“世界的状况不妙,但除非我们每个人都竭尽所能,否则一切会越变越糟”。人想成为哪一种,是内心的选择,而不是环境的产物。
第9篇:《生命的意义》读书笔记
光看题目,很容易以为这本书是一本心灵鸡汤。这本书并不厚,讲述了作者在纳粹集中营中的生活。作者维克多。弗兰克儿医师。一个20世纪的奇迹。精神分析第三维也纳学派的创始人。以意义疗法为核心。
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使命。弗兰克儿医师从奥斯威辛集中营人间炼狱归来。写下了这本书,成为畅销书。
弗兰克儿医师以平淡的语气描述他在纳粹集中营的生活。描述死亡与毒气。描述人在极限环境下的苦难,以及从苦难里如何借着意义地寻找,将自己超拔岀来,去重新爱人。
爱是直达另一个人内心深处的唯一途径,只有在深爱另一个人时,你才能完全了解另一个人的本质。弗兰克儿医师能够撑过这几年的地狱生活。除了他超强的意志力。是爱让他活了下来。
本书被美国国会图书馆评选为最具影响力的十本著作之一。金球有20多种译本。
第10篇:《生命的意义》读书笔记
探寻生命的意义是永恒的话题,这本书的观点鲜明且积极,不管是处于任何境地的人都会有启发,因为任何人都会有烦恼,都会有低潮,但是这种负面的情绪可能会激发我们更大的潜能,让我们的生命上升到一个更好的层次。就像我们古人所写“天将降大任于斯人,必先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最重要的是我们对待苦难的态度,而且这种态度是我们可以决定的。
最近听一首毛不易的歌《感觉自己是巨星》,虽然生活不易,但每个人都要活出巨星风采,因为你不知道还有许多人羡慕你的生活,把你当成巨星,成为你的粉丝。
今天下午,接单一个通报,兄弟单位的一个和我们同龄的战友,自缢身亡,主要是婚姻不顺,走了极端,老母亲本来身有重病,一下卧床不起,眼看就要垮了,真不知天堂相见,这个年轻人会是什么感觉。如果,他能早些看到这本书估计就不会轻易解决自己的生命,毕竟我们经历的这些琐事和那些真正的厄运相比又能算得了什么呢。
生命只有一次,且行且珍惜。
第11篇:《生命的意义》读书笔记
看完这本书,我必须承认,人得有一点精神上的追求,否则,人生就容易陷入弗兰克所说的“存在(意义)之虚无”导致的精神空虚,抑郁,暴力,吸毒,自杀等等消极倾向都是因为精神空虚和无意义感导致的。人一旦找到了意义,痛苦就不再是痛苦,他不但会感到幸福,而且还会具备应对磨难的能力。人是否强大,是否幸福,完全在于你的精神,在于你是否找到了生命的意义并且知行合一。
不过,人的独立思考和自由选择能力,造就了任何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所以,并没有可以普适于任何人的生命的意义。每个人都是独特的灵魂,需要自己思考,找到自己人生的意义!没有最好的,只有最适合自己的。
在本书的最后,弗兰克用一句话总结了自己的生命的意义,作为一个心理学家:“我的生命的意义,在于帮助他人找到他们生命的意义”。这其实是一个很崇高的信仰,同时体现了第一和第二两种实现人生意义的方式。同时,他在集中营的经历也体现了第三种方式。
思考自己的生命的意义,我想,我的生命意义,在于做中国的巴菲特和释迦牟尼,用自己的智慧帮助他人实现财务自由和生命自由。作为万物之灵的人,最宝贵的就是自己独立思考和自由选择的能力。可是如果我们自己的肉身,自己的出生和死亡,都只是大自然偶然的产物,我们只是宇宙海洋中偶尔飘起的一个浪花,一切不由我们自由选择,那是多么悲哀的一件事情?我相信灵魂的存在,所以我相信可以通过探索,找到生命自由,灵魂永生的途径。
帮助他人实现生命的自由,就算不能成功,就算最后发现是徒劳,那是否也比活得浑浑噩噩要幸福?探索的过程本身就已是快乐,又何必纠结于有没有结果?
第12篇:《生命的意义》读书笔记
这本书最重要的使命就是探寻生命的意义。作者带着我们层层推进,并给出了清晰的答案。
对每个人来说生命的意义都是独一无二的。
“生命的意义在每个人、每一天、每一刻都是不同的,所以重要的不是生命之意义的普遍性,而是在特定时刻每个人特殊的生命意义。”
“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使命。这个使命是他人无法替代的,并且你的生命也不可能重来一次。这样,每个人生命的任务就是特定的,完成这些任务的机会也是特定的。”
“意义疗法的要义之一:人主要关注的不是活的快乐或避免痛苦,而是看到其生命的意义。”
这些独一无二的意义和使命构成了我们每个人不同的人生。
所以“对于意义的认识在我看来最实在不过,就是意识到了现实背景下的某种可能性,或者通俗地说,意识到在给定情境下,‘能够做些什么’。”是不是就是我们常说的“尽人事”呢?
“我们不应该再问生活的意义是什么,而应该像那些每时每刻都被生活质问的人那样去思考自身。我们的回答不是说与想,而是采取正确的行动。”
“意义疗法认为,责任就是人类存在之本质。”
那自由呢?责任和自由如何取舍呢?
“光说人有自由还不够。自由只是故事的一半,真理的一面。自由是人的生命消极的一面,而其积极的一面就是责任。实际上如果人不能负责任地生活,那自由会堕落为放任。”
读到自由与责任,我不禁会想到沉迷游戏的大学生和出轨的男女,他们为了心中的自由了放下了读书的责任,放下了家庭的责任,那自由便堕落为放任。
我又想起前段时间热映的文青电影《七十七天》,男主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穿越羌塘,放下一切走进了无人区。影片没有直接告诉我们男主的结局,但从片尾文字记述三位穿越者的事迹看,凶多吉少。我一直在想,影片究竟在传递给观众一个什么样的观点呢?亦或只是在用一个影片在向这些“壮士”致敬?自由是我们每个人的向往,意义是我们每个人的目标,如何找到自由和意义(责任)的平衡点,也许只能问自己的内心了。找到了这个内心的平衡点也许就找到了自己的人生。五百年前王阳明在龙场悟到的所谓“心即理”“遵从自己的内心”是不是也是异曲同工呢?
抛开形而上的东西,进一步想,追求生命的意义究竟该怎么做呢?作者这样引导我们。
“按照意义疗法,我们可以用三种不同的方式来发现生命之意义。
(1)通过创立某项工作或从事某种事业;
(2)通过体验某种事情或面对某个人;
(3)在忍受不可避免的苦难时采取某种态度。第一种就是成功;第二种就是通过体验自然和文化或体验另一个人的独特性,即爱某个人。”第三种需要详细讲,我专门在“面对痛苦”一篇中总结。
“人的生命是短暂的。通常,人们只想到短暂性本身,而不去想它之前有过的丰富果实,他曾经历的快乐和痛苦,曾经做过的许多事情。那一切都不会被否定,也不会被忘却。我应该说,‘曾经存在’是最为确定的一种存在。”
读到“曾经存在”,我自己的脑子里两个小人吵了起来。如果两位武林高手在华山之巅进行了一场巅峰对决后都死去了,如《神雕侠侣》中的洪七公和欧阳锋一般,他们的武学成就也跟着他们一起消失了。这个世界上似乎什么也没有增加,什么也没有减少。那曾经是否存在似乎便无所谓。
而另一个声音说,难道你忘了杨过了吗?他们尽管没有把所有的武学保留下来,至少影响了一些人,比如杨过,这些影响是真实发生的,而且是不可逆的,似乎这么说‘曾经存在’才是确定的一种存在。这么看来,和世界产生联系和相互作用,是保证过往存在确定性的先决条件。进一步讲,想要增加我们自身的价值——改变世界的价值——就要让我们与这个世界产生尽可能多的联系。这种联系并不仅可以通过交朋友,也可以用创造畅销书、好故事,或是好产品等方式。
最后让我们放眼到整个人生,我们整个人生的意义该如何去考量呢?弗兰克尔把人生和电影作了个类比。
“当我们在理解自己所做的每一件事的意义和整个生命的意义时,不妨做个类比,让我们看一场电影:他由成千上万个镜头组成,每个镜头都有其含义和意义,但是在看完最后一个镜头之前,整个电影的意义是不能确知的。但是,如果我们不能理解每个镜头的意义,那么对整个电影的意义也就无法把握。生命的终极意义难道不也是这样?只有在濒死之时人们才能揭示生命的全部意义,而这种终极意义也有赖于生命过程中尽其所能地实现每个单一情境的潜在意义。”
小结一下,作者认为生命意义在于责任,在责任限制下的自由是有价值的自由,用每时每刻的责任规划自己的人生,遵从自己的内心,尽人事。很务实、很入世。似乎和儒家告诫我们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成长之路遥相呼应。在成长的初期,修身就是我们的责任,当能力增强后就应该担当起与能力相称的责任,从“齐家”开始,随着能力的增长最后成为能“平天下”的人。至于最后能不能达到“平天下”的境界,就看自己的能力是否配得上这份责任。
第13篇:《生命的意义》读书笔记
这本书有一个很大的噱头——美国最有影响力的十大图书之一。著名的20世纪心理治疗大师,犹太人,经历了二战集中营炼狱,开创心理治疗体系中的“意义疗派”。
活着有什么意义?我从没想过这个问题会有答案。很多人会说为父母活,为子女活;那我认为这样的理由更没有意义,生命的本身不能是因为另一个生命而有意义。没有人没思考过这个问题,无论何种境遇,怎样的文化程度。也许因为一时的收获而感慨——活着值得;也许是在困顿烦劳的绝境中疑虑生命的意义。我们或多或少,都会思考或潜意识问着:“我活着有什么意义?”
“生命最终意味着承担与接受所有的挑战”,这其中当然包括“痛苦”,当你正视“痛苦”时,它就失去了威力。弗兰克尔尤其讲述了“痛苦”的意义,它是生命的一部分,是每个人的独特任务;而快乐是一种附加品,如果以追求附加品为目标,这必定会让人失望。哪怕在二战最臭名昭著的奥斯维辛集中营时,痛苦也是有意义的,人在什么时候都有选择,即便是选择以什么样的方式去死亡。永远不要低估生命的坚韧。
“苦难也不总是病理现象,苦难非但不是神经官能症的症状,反而可能是个人进步的表现,如果苦难是由存在之挫折引致,就更是如此。我坚决否认人对其存在意义的追求(或对其存在意义的怀疑)是源于或者会导致任何疾病。”当我看到这段话时,仿佛大脑中的暗影突然迸发出万丈光芒,冲破一切云雾,我发现宝藏一样的仔细斟酌,存在之意义的追寻并不是任何疾病,不是抑郁症,不是精神障碍,有大量数据论证很多人都在思考这个问题,我真的不是一座孤岛,这带来了无限力量。
弗兰克尔最终没有给出问题的结论,生命的意义本就不是一个固定的答案,是随着环境和外在的影响而可能时常改变的,它也许不会具体物化成某件事,也许追求生命意义的本身就是这份意义的答案。当我们看透这个问题的时候,便不会再问,更多的思考或质问应该是——生活对我们有什么期望。我们要行动起来去追寻那个让我们幸福的理由,那不是结果,也不是目标。
当我看这本书的时候,经常被书中的说法所触动,好像到处都是重点;当我看完的那一刻,我已经很难记起书中具体的各种论点,但我却找到了我的生命之意义——这个困扰我十几年的大问题。我希望更多的人能阅读这本书,不止是找到问题的答案,也让每一个人更加热爱生命,成为自己想成为的样子。
感谢弗兰克尔!
第14篇:《生命的意义》读书笔记
“生活是充满意义的,人们要摈弃环境的侵扰,学会追寻生活的意义。它还强调,生活是有终极目的存在的。”——《活出生命的意义》
人生的每一个阶段,无论是青年、中年,还是老年,都伴随着阶段性的快乐和痛苦。叔本华说过,生命就是一团欲望,欲望满足了便无聊,不满足便痛苦,人生就是在无聊和痛苦之间摇摆不定。只有极少数人,经过层层历练,方能修炼出成熟的心智,真诚地对待自己和他人,满心愉悦地面对这个世界。《活出生命的意义》的作者弗兰克尔,就是这样一个人。
弗兰克尔是20世纪著名的心理学家,纳粹时期,作为犹太人,他的全家都被关进了奥斯威辛集中营,他的父母、妻子、哥哥,全都死于毒气室中,只有他和妹妹幸存。弗兰克尔不但超越了这炼狱般的痛苦,更将自己的经验与学术结合,开创了意义疗法,替人们找到绝处再生的意义。这本书适合希望寻找生活意义的人们。
存在主义哲学家萨特说过,人活在宇宙当中是无意义的,但我们可以通过自我造就,活出精彩。弗兰克尔亦认为,人生的意义在于不断地自我超越。他在书中标明了一个事实,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他总是指向某种事物或某人——不论是作为有待实现的意义,还是你需要面对的他人。人越是忘记自己,投身于某种事业或献身于所爱的人,他就越有人性,越能实现自己的价值。人类在心里底层拥有一致的集体潜意识,当你看到一个人自我奋斗改变命运,或是看到真挚的爱情时,你会从心里涌现出一股强烈的情感冲动,震颤整个内心。
我建立这个公众号的初衷,就是想让大家通过阅读和写作,去探寻生活的意义。
第15篇:《生命的意义》读书笔记
人在遭遇挫折的时候,会遭到两个层次的打击。第一个是挫折痛苦本身带来的,比如疾病的折磨、工作的辛苦、失败的损失等等。第二层是因第一层而感到的沮丧、羞耻、失望甚至绝望(第二层才是打击的本质,是支撑原来人生的意义突然中断)。
第二层,作为其行为的根基迅速消减。而丧失了告诉自己必须做什么的本能,丧失了告诉自己应该做什么的传统,有时人甚至连自己想做什么都不知道。从而,要么去做别人所做的事(随大流),要么做别人希望做的事(集权主义)。
抽象的生命意义是很难阐述的。意义也不需要太长远,从长远看人都是要死的,所以人生没有什么终极意义(对于终极意义,自己找不到,别人也不可能告诉你)。因此,所追求的就是短暂意义,即自己创造的东西,包括成名、发财、照顾家人、击败同行、气死对手、贡献社会,什么都行。
只要找到,你的生活才有支撑。
寻找意义的方法:
(1)通过创立某项工作或从事某种事业;
(2)通过体验某种事情或面对某个人;
(3)在忍受不可避免的苦难时采取某种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