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教师的提议读后感

句文网    发表于:2022-08-22 08:24:45

第1篇:给教师的提议读后感

《给教师的推荐》一书是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瓦。阿。苏霍姆林斯基为了解决中小学的实际问题,专门为中小学教师写的教育经典丛书。尽管这天的教育形势与苏霍姆林斯基写书的年代相比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但他那闪光的思想,精炼的语言,对我们这天的教育工作者来说丝毫不显过时,它就像一场及时雨,滋润着我们一颗颗干渴的灵魂,它就像与教师应对面一样,针对教师的苦恼与困惑娓娓道来,常读常新,每次读都有新的收获和体验。

翻开书,一百条推荐之首便是作者在反复的教导我们“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首先就要我们了解,每个孩子都是独立不一样的个体,在学校里,教师不就应“一视同仁”,尤其是在学校生活的最主要领域――脑力劳动的领域里,对儿童要个别对待。

作者打了一个最形象的比喻:让所有刚刚入学的7岁儿童都完成同一种体力劳动,例如提水,有的孩子提了5桶就精疲力尽,有的孩子却能提20多桶,可是如果你要强迫一个身体虚弱的孩子必须要提20桶,那么这就会损害他的力气,他到明天就什么也干不成。儿童的脑力劳动所需要的力量,也是象这样各不相同的。读到这我不禁想到一个一向困绕我的问题:为什么在我所教授的学生中会有明显的优差生等级

为什么同时教授,有的学生能够很容易很完美的掌握,而有的学生却什么也学不会,此刻我最终明白原先我没有在备课中思考到孩子们的差异性,没有周密的思考到每一个学生在上课时将要做什么,没有因人而异,为他们挑选适合他们学习的资料,使他们取得一点小小的成就。原先就因为我这种欠缺思考的备课,使我的课堂中产生了很多的无效劳动,而无效劳动――这大概是学生和教师可能遇到的莫大的严重危险吧。正是苏霍姆林斯基首条解决了我初为人师的困惑。

在读到“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段时,确实让我产生了很大的共鸣。作为一名教师,的确发现时间总是不够用,每一天。

作者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推荐:那就是读书,每一天不间断的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他鼓励刚参加工作的年轻教师在热烈而紧张的劳动中抽出时间来逐渐地,一步步的积累精神财富,智力财富和教育的明智。他教育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要学习教育同行们的优秀经验,取得他们的优秀信念,深入思考优秀教师的经验,将有助于我们看到:在自我的实际工作中,要取得某种结果,都取决于哪些因素。

读到这些推荐,突然很懊恼自我的消极,一向抱怨工作太忙,时间太少,而忽略了学习,忽略了读书,忽略了我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那点基础知识,只是沧海一粟这一简单的道理。以前雄心壮志的想过,要完善自我,可是现实的工作却成了我颓废最好的理由。为什么不能在闲暇之余读读手边的书,为什么不能在没有课的时候多去听听同行们的经验,为什么不能在晚上清闲的时候写写一天的教学日记,想想,时间真如流水就这样荒废了。

书是知识的源泉,聪明的殿堂!它会给人气力,读书能够改变人生。读完了《给教师的推荐》,我不时地反思自我,提醒自我要把这些宝贵的经验转化成自我的工作方法,应用在自我的教学实践中。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作为一名新时期的教师,应当主动地去学习。因为仅有不断丰富自我的知识,才能学会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才能赢得自身的发展,才能提高自我的素质,这是作为一个‘真正的教师’所不可缺的“精神底子”。

第2篇:给教师的提议读后感

《给教师的提议》读后感

精读一本好书,点亮一盏心灯“。看了苏霍姆林斯基的学术著作《给教师的提议》觉得颇有收获,好书犹如一泓清泉,不仅仅清澈明净,可当镜子映照自我,并且清爽甘洌,沁人心脾。书中提到100条教育理论,认同的观点颇多,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有两点:

让学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学生坐在课桌后面而无所事事,每一天无所事事,月复一月,年复一年地无所事事,这样会使一个人走入歧途,在道德上败坏下去。人应当首先在思想领域里成为劳动者。在课堂上要做两件事:第一要教给学生必须范围的知识;第二要使学生变得越来越聪明。

在教育学生时,总有一部分学生学习习惯很差,每一天坐在课桌旁,无所事事,套用大师的话:这是一种可怕的危险,这样会使人走入歧途,在道德上败坏下去。所以,教师不要把学生的主要力量用到消极地掌握知识上去,而应当用到思考上。很多学生之所以把学习当成负担,因为他没有体验到学习带给他的欢乐,爱因斯坦说过:”我们体验到的一种最完美、最深刻的情感,就是探索奥秘的感觉;谁缺少这种情感,他就丧失了在心灵的神圣的颤栗中如痴如醉的本事,他就能够被认为是死人。“让学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这才是应当在学生面前展示的生活中最完美的事务。把学习当成一种思考、认识、发现和好奇的需要,这样的学生才会成为会思考的劳动者。仅有把学生培养成一个思考者时,学生才能体验学习是一种欢乐和幸福,而这种欢乐反过来促进学生的思考。

没有问题意味着没有思考,没有思考怎样能提出问题?较多的学生早已不会思考了,忘记了思考的概念,更不知思考的线路,要思考做啥?那么,怎样才能使思考的活动在学校生的头脑里占据统治地位?

首先,需要使用教师的智慧。

教师本身应当是个思想者,用思想去点燃思想,用智慧去碰撞智慧,力求转变自我的一味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苏赫姆林斯基说:”在每一个年轻的心灵里,都存放着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的火药,仅有教师的思想才有可能去点燃它。学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这就是教师点燃起来的勤学好问、渴求知识的火焰……我们依靠思考,也仅有依靠思考,才能驾驭年轻的心灵。我们的思考能点燃学生的学习愿望。我们的思考能激发学生对书籍的不可遏止的向往“。

其次、解放学生思想,转变学生的学习心态。

长期以来,学生习惯了等待、习惯了依靠、习惯了接收、习惯了习惯的一切,主体意识丢失,独立本事退化。这就要求教师首先树立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而自主学习表现为学习职责,学习是谁的事情,谁应当改承担学习的职责?教师固然应当承担,但学生若意识不到学习的职责,不能把学习跟自我的生活、生命、成长、发展有机联系起来,学生永远在昏昧等待中。仅有当学习的职责真正从教师身上转移到学生身上时,学生自我的担负起学习的职责时才是一种真正的学习。

然后、学会等待、牵线搭桥。

学生的学习方式的转变需要一个过程。实际的课堂往往是这样的,要叫学生提出问题,学生常常沉默寡言,面面相觑,提不出来,为何提不出?因为不习惯思考,也不会思考,那么,教师提出问题,大家发表看法吧,仍然沉默,为何?因为没有看法,哪里去找?时间一分分过去,教学进度走不了,急死教师了,忍不住越粗代庖来得干净利索,省时省力,结果,我们又回到老路。学生永远在等待依靠中。所以,教师不能急,首先给学生充裕的思考准备时间,善于激励,耐心等待。一部分学生可能就差那么点勇气,需要教师为他们打打气儿,有种种顾虑障碍的,需要教师疏导。其次会引导,学生思维卡壳的地方要牵线搭桥,结合已有的知识储备和生活经验,结合可能开发的教学资源,如;报刊杂志、电视、多媒体、自然风光、人文风情、国内外重要的事件,学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等,以使思考由温故而知新,由形象到抽象,由混沌到明晰的过渡飞跃;或者要知梨子的味道,亲自去尝尝,让学生亲自其参与去体验,也许这个探索自寻过程要花费很多时间,甚至表面一无所获,但它使学生思维得到磨砺碰撞,活跃起来。这是一个人的学习、发展、创造所必须经历的过程,也是一个人本事、智慧发展的内在需求,它是一种不可量化的”长效“

,比起短暂的急功近利的强行灌输,是一种难以言说的丰厚回报,学生会受益终生,故而眼前所耗费的时间经历应当说是值得的。

最终,以包容情谊,为学生创造自由,和谐的课堂氛围。

试想,身处惴惴不安,紧张压抑,过度庄严肃寂的氛围里,学生的脑力过度集中在时时刻刻的提心吊胆,焦虑惶恐,瞻前顾后中,怎能集中精力进行进取健康有序的智力思维呢?自由就是不给学生太多的束缚,有宽泛的空间,让他们畅所欲言,简便自如的各抒己见。这其中,教师和蔼亲切的微笑,循循善诱的开导鼓励无疑是重要的。只要能思考,敢思考,哪怕是错误都是一大提高。人的认识,总是在错误中提高,谁畏惧错误,谁就毁灭提高,因而对错误不是批评指责,哪怕是不经意的一个轻视眼神,一句冷漠的话语,都不能轻易流露。而是引导指正,保护他们思维火化的幼芽是学生学会思考的重要开端。

仅有把学生培养成一个思考者时,学生才能体验学习是一种欢乐和幸福,而这种欢乐反过来促进学生的思考。其实学生不会思考,低效学习的症结就隐藏在其中。教育教学的过程中要让学生亲自去感知,仅有学生亲身参与,参与体验的过程中是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过程,这就是学生思考的过程。

第3篇:给教师的提议读后感

去年,在郭校长的推荐下,我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提议》。这本书给我们教师供给了有关教育教学行为的很多提议。其中有两条给我印象异常深刻,也是我工作中所欠缺的。

一一一条是“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书中提到一位有30年教龄的历史教师上了一节精彩的公开课后,有人问他,花了多长时间来备课这位历史教师的回答是:“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并且,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身的时间备课的。”当时,读完这位教师的回答,很受触动,也打开了我心灵的一个窗口,使我看到了教育的奥秘。这个奥秘就是阅读。人们常说:“要给学生一杯水,自我要有一桶水。”异常是此刻科技迅猛发展,知识的更新日新月异,我们的“一桶水”已远远不够了,我们此刻要的是细水长流、永不停歇。怎样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呢惟有读书,厚积才能薄发。

一一苏霍姆林斯基在许多条提议中也都提到,教师要提高自我的教育素养,就是要读书,读书,再读书。想想教学中,有多少次因为自我知识不够而感到黔驴技穷有多少次想旁征博引,却显得力不从心读书不应当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应当成为我们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

一一想起自我教学过程中,很多时候感到课堂时间不够用,要么预设的教学资料讲不完,要么没时间让学生做练习。我想,这跟自我教学经验不足,所讲资料面面俱到,没有把握好重点、难点脱不了关系,但仅仅是这样吗不是的,那位从教30年的历史教师给了我最好的答案。让我明白,要想成为一名优秀教师,要想成为一名拥有教育智慧,照亮学生心灵的良师,必须能够持之以恒地读书。

一一“学习是无止境的”,仅有不断的学习,学习新的知识、新的理念、新的方法,才能使自我的教学工作有所提高,教学本事有所提高。

一一另一条是“争取学生热爱你的学科”,也使我感触很深。

一一苏霍姆林斯基说到:“为了使儿童有强烈的学习兴趣,就必须使他有一种丰富的、引人入胜的智力生活。”而这样的智力生活就需要我们教师不断地去进行引导和挖掘。

一一有一次,一位家长给我打电话,说孩子没兴趣学语文,他们采取了一些措施可是没效果。期望我在学校能想想办法。平时,我也注意到一些孩子对语文不感兴趣。这样下去肯定不行。我就想,我必须得做些什么,于是开始了一些尝试。当时,正好该讲《画》这一课,这是一首诗,想到一年级的孩子们对诗并不陌生,有的孩子都会背好多诗。可是他们不会有感情的朗读,我就把朗读作为这一课的切入点展开了。一下子,孩子们的兴趣来了。这一节课在充满欢乐的朗诵练习、比赛中过去了。

一一之后,我们又学习了《静夜思》《我多想去看看》等诗歌,我又鼓励孩子们加上一些动作表演去朗诵,孩子们的兴趣很浓厚,一些对语文没兴趣的孩子也渐渐发生着变化。我感到很欣慰。

一一作为一名参加工作时间不长的年轻教师,教育之路才刚刚开始,我给了自我一个期许:从此刻起,努力做一个爱读书、会读书、善思考的人,努力做一个照亮学生心灵的良师益友。期待自我在教育这条路上会越走越好!

第4篇:给教师的提议读后感

读了《给教师的提议》,我获得了不少收获:

读这本书,不仅仅是在读那一条条独立成文的提议,更是在读苏霍姆林斯基完整的教育思想体系。书中众多理论对我影响很大,也引起了我的许多思考。

结合自我两年多的教学,想到班里不少可谓令人“头疼不已”的“后进生”,读了这本书,确实给人不少的启发,并且苏霍姆林斯基在书中也多次提到了对后进生的教学工作,所以,我想就后进生的教育这一方面来谈谈自我的读书收获。

作为一个新教师,在平日的教学中,担心的就是如何顺利开展课堂教学活动以及怎样应付后进生的问题,带着这样的困惑,我将书翻至了给教师的第六条提议“谈谈对后进生的工作”,在此条提议中,苏霍姆林斯基将对“后进生”的工作称之为“最难啃的硬骨头”之一,就这样一句话,相信所有教师们无不点头赞同。

在我短暂的教学生涯中,我曾无数次的幻想我的班级中没有后进生这样一类人,他们的理解本事和惰性真的让我抓狂,他们掌握新授资料的时间要比其他一些学生花的时间要多出2至3倍,同样一个简单的词语,正常学生在教师教授过,并且自我抄写过的情景下就能正确默写出来了,而后进生们往往要教师一而再,再而三的向他们强调,这样还不算,就算当时费了很大的力气最终会写了,一过几天,又仿佛没有学过一样什么都不记得了。

我对自我说,我情愿教五十个中等生也不要教授五个后进生,可是,现实的情景告知我,我的想法纯粹是幻想而已,每个班级总是有那么几个学生让你说破了喉咙,伤透了心,于是我带着满腔想解决”后进生”问题的好奇,仔细地阅读完了这篇有关于后进生工作的提议文章。

文中提到了一个叫费佳的后进生,费佳的最大障碍是算术应用题和乘法表,在他的意识里,根本记不住应用题的条件,她的思想刚刚要转向另一件事物的时候,却又忘记了前一事物。

为此,苏霍姆林斯基特地给这样一类孩子编了一本特殊的习题,叫做《给思想不集中的儿童的习题集》,费佳从这本习题中明白了,解题原先是一件十分普通的事,慢慢的,费佳的学习成绩赶了上来,加入了物理兴趣小组,毕业之后,成了一名高度熟练的专家——机床调整技师。

诚然,优秀的孩子大体相似,不优秀的孩子却各有各的缺点,苏霍姆林斯基教育费佳的方法可能在其他孩子身上并不适用,但我们却能从中受到一些启发:

我们教师是否有根据孩子的需要去进行知识的播撒呢,我们有没有努力成为孩子心目中期望的教师呢?

有些孩子上课时注意力不集中,比如爱说话、爱做小动作、无精打采等,其实在抱怨孩子的同时我们应当想到,有些原因就在我们自我身上。

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好的教师意味着什么首先意味着热爱孩子,感到跟孩子交往是一种乐趣,相信每个孩子都能成为一个好人,善于跟他们交朋友,关心孩子的欢乐和悲伤,了解孩子的心灵,时刻都不忘记自我也以往是个孩子。”

他告诉我们每个教师:那些异常的孩子正是经过犯各种各样的错误来学习正确的;我们永远都不要绝望,只要我们充满期待,他们就会充满期望。

照亮学校的将永远不是升学率或者其他名和利的东西,而是圣洁瑰丽的师道精神,是对孩子的不染一丝尘埃的博大的爱,和对每个孩子作为无辜生命的深深的悲悯。

怀着爱与悲悯,我们不能放弃,绝不能放弃。

从这些话中我深深地感受到用爱心去开启学生心灵的窗户,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的重要性。

其实后进生同优秀生一样他们都是祖国的期望。对于那些尚未开放的花朵,我们就应当倾注更多的耐心,倾注更多的温暖,异常的爱给异常的他们,百花齐放才能迎来满园的春色!

书88至94页中作者给准备教一年级的教师提出了一些提议,还提出了要研究孩子们的思维特点。

苏霍姆林斯基提到,医生在对病人进行治疗的时候,首先是细心地研究病人的机体,找出疾病的根源,以便着手进行治疗。

一个人的思维有两种类型:一种是逻辑思维,一种是形象思维。

这两种思维是客观存在的,那么我们的学生对学科的偏好也是情理之中的。

作为教师首先应当承认这种差异,尊重这种差异,仅有这样才能平静地理解他们的一些“落后”。

可是更重要更需要我们花时间去做的是,怎样平衡学生这种片面的发展。

在教学过程中也应当深思熟虑地、仔细耐心地研究儿童的智力发展、情感发展和道德发展的情景,找出他们在学习上感到困难的原因。

除此之外,家庭因素也是我们不能忽视的一点,你所教的孩子背后是一个怎样的家庭,怎样的父母,家庭氛围如何,都是造成孩子优秀或差劲的原因之一,所以教师万不可断章取义,忽视了孩子的家庭教育,否则,很容易导致你白天在学校所花的一天功夫,孩子一到家便付诸东流了。

了解了孩子的思维特点,个性特征等,我们更要了解孩子所在家庭的教育方式,唯有家校两头协调统一了,教育才可能真正在孩子身上起作用。

另外,苏霍姆林斯基在许多条提议中都提到,教师要提高自我的教育素养,就是要读书,读书,再读书。要把读书当作第一精神需要,当作饥饿者的食物;要有读书的兴趣,要喜欢博览群书;要能在书本面前坐下来,深入地思考。

确实,我们教师教给学生的那点基础知识,只是沧海一粟,教师要想提高自我的教育水平,在教学时游刃有余,这就需要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地补充自我的知识储备,使自我的知识海洋变得越来越宽广。

仅有读书,才能从知识的海洋里汲取营养,才能充实我们的头脑,提升我们的思想,才能让我们摆脱“坐吃山空”、“无物可教”的尴尬境地!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真正的人应当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这就是他通宵达旦地读过一二百本书。”

第5篇:给教师的提议读后感

最近正好有机会拜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提议》静下心来细细品位,在那些朴实无华的文字背后蕴涵的是如涓涓细流般的教学理念和反思。我是第一次承担一、二年级的教学任务,之前我一向认为此刻的一、二年级学生在学习上不会存在太大的问题,有良好的学前教育和家庭教育作后盾,学生的学习应当是得心应手的,可是短短的两个月的时间已经彻底改变了我一有的想法,学生的基础差异之大、反应速度之大都是令我惊讶的。有时候我甚至在怀疑自我的教学本事是否出现了问题。就在这时候我接触到了这本书,里面有关介绍儿童特点和后进生的文章对我启发很大,看了后确有豁然开朗的感觉。

书88至94页中作者给教一年级的教师提出了一些提议,还提出了要研究孩子们的思维特点。苏霍姆林斯基提到,医生在对病人进行治疗的时候,首先是细心地研究病人的机体,找出疾病的根源,以便着手进行治疗。一个人的思维有两种类型:一种是逻辑思维,一种是形象思维。这两种思维是客观存在的,那么我们的学生对学科的偏好也是情理之中的,作为教师首先应当承认这种差异,尊重这种差异,仅有这样才能平静地理解他们的一些“落后”。可是更重要更需要我们花时间去做的是,怎样平衡学生这种片面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也应当深思熟虑地、仔细耐心地研究儿童的智力发展、情感发展和道德发展的情景,找出他们在学习上感到困难的原因。

或许我们能够从以下几个方面尝试去努力:

一、教会他们阅读。国家教育总督柳斌说过:“一个不重视阅读的学生,是一个没有发展的学生;一个不重视阅读的家庭,是一个平庸的家庭;一个不重视阅读的学校,是一个乏味的学校;一个不重视阅读的民族,是一个没有期望的民族。”有经验的生物、物理、化学、数学教师,在讲课的时候,好象只是微微打开一个通往一望无际的科学世界的窗口,而把某些东西有意的留下来讲,学生看见了越过必修的大纲教材的可能性,到浩瀚的知识海洋中去游泳的前景激励着他—青少年一心想要读那些书,这也就是阅读的兴趣。是啊,这段话发人深省,让我从中领悟到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作为一名数学教师,也能够为学生供给一些阅读的空间,让学生经过上网或从课外书籍中寻找阅读一些与数学有关的资料、背景;在课堂学习中也要选取适当的时机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本,提高自学本事,这也是一种学习的本事的培养。

二、要教会他们思考。很多学习上存在困难的学生是因为不愿意动脑筋,将学习当成一件苦差使。“无论一个儿童感到如何困难,他都应当学会思考。应当使书籍成为他的欢乐的源泉。语言应当进入他的精神世界,成为他个人的财富。”学习落后的儿童,我们在帮忙他们时,不是直接给予他答案,而是一步步引导他去自我寻求答案,使他学会思考。作为教师,要给他们供给一些思考上的帮忙,创造一些思考上的“楼梯”,设计一些有梯度的问题。

三、珍视他们的好奇心。人的思维是从疑问开始的,我们要异常珍视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对事物所具有的好奇心,“好奇心的根源,就在于我们成年人不断地把物品、事物、现象展示在儿童面前,我们在儿童面前展示的物品、事物和现象越多,他应付产生越来越多的疑问,他就越加感到惊奇和高兴。”

四、给于他们学习的自信。孩子的心理是敏感而脆弱的,有时候一个无意的动作就会给他们的心灵烙上深刻的烙印,一句简单的表扬都会在他们的心理激起层层涟漪。以前班上有个学习很困难的小女孩,就因为我让她每一天帮我收作业本从此数学课就成了她最盼望上的课了,她和妈妈的交流更是震撼了我的心灵,她说从一年级到五年级了,这是她第一次有机会帮教师做事情。看着她每一天那么负责地收着作业、上课时那么端正地坐着、那么认真地听着,我的心里真有些说不出的滋味,这个柔弱的小女孩用她的天真、执著触碰着我心灵最柔软的角落,我开始思考是什么让我变得冷漠?是我自我还是这个繁杂的社会?我是否能坚守住这片柔软的角落?让我们努力地去做吧:在批评时注意点方式方法,在责问时多点耐心倾听,多给他们学习的信心!

那么是不是做到了上头这些就必须能使学习困难的学生学习变得好起呢,不必须吧,应当说,一个孩子的变化远不像我们想象得那么快,它需要时间的考验,需要我们教育者以极大的耐心去浇灌这些刚刚萌醒的智慧的幼苗。多点耐心、多点期望!

第6篇:给教师的提议读后感

一我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提议》,其中“一个“差生”的“思维的觉醒”一文,让我感触颇深。文中的主人公是一个叫巴甫里可的差生。用教师的话来说:“看来,这孩子没有本事掌握知识”。教他识字的女教师给他的鉴定是:思维迟钝的儿童。在一节植物课上,学生们在学习用各种方法把果树嫁接到野生砧木上去。巴甫里克成功地完成了这项实验,并且在试验中提出了自我独特的见解。这消息很快就传遍了全校。许多孩子都想用同样的方法培育树苗,而搞成功的仅有3人,其中2人是女孩子。而生物教师自我,据他本人承认,连一根树枝都没有种活。而他的智慧——用自然学科教师的话来说,是“表此刻手指尖上”。一位教师在校务委员会的会议上说:“这个五年级生会做的事,是有经验的园艺工也很少能做成功的。”从这件事情上开始了巴甫里克的“转变”。巴甫里克身上那种害怕、拘束、犹豫的表现消失了。此刻,当他在课堂上回答问题的时候,他已经不是在竭力回想教科书里的什么地方是怎样说的,而是在出神地思考着,从他所看到和观察过的东西里引出结论来。巴甫里克此刻带着那么强烈的求知欲听着教师们讲课,使一些教师感到有些意外。

一一巴甫里克他是不幸的,在“分数第一”的教育思想下,记忆本事差、不会解答数学题的孩子,就算你不断的补习也是个“反应迟钝、无可救药”的落后生。巴甫里克他又是幸运的,因为他们五年级开设了他特感兴趣的“植物学”这门课程,因为“那位植物学教师善于安排课堂教学,他不仅仅要求学生像平常所说的那样“掌握教材”,并且让学生去自我获取知识。”在那里他的思维觉醒了,他的才能有了展现的舞台。经过努力,他最终成了农艺师并找到了一份好工作。

一一巴甫里克的故事感动着我,正是这样刺眼的字眼儿映入我的眼帘,让我再次打开电脑,搜索到《少年中国强》其中一期节目,专心致志地又看了一遍“何不凡”的故事。何不凡——他的出生给妈妈带来了喜悦,他的出生让妈妈真正认识到自我长大了,他的出生让妈妈看到了他是一个“不平凡”的孩子,所以取名——不凡!下头就让我们一齐走进何不凡的世界。

一一巴甫里克、何不凡,乍一看都是所谓的差生,但就像节目当中说的那样,他们对待事物的态度只是极度的喜欢和极度的不喜欢,喜欢的全身心投入、专心致志地学,绞尽脑汁、煞费苦心地想,付诸实施、精益求精地做;不喜欢的则反之,一切都不在乎。例如:学校六年级6班的何钰杰同学异常喜欢古文,他的风采我们已在学校晨会上一睹为快,他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背完了《国学》教材的上下册32篇文言文和32首诗,已经读完郭校长送他的《后汉书》,并且他已经能写小古文了,最近他又在给教师及同学写传记了,其中已经写了28个同学和3位教师,在传记中,他把每个人物的外貌、性格、爱好都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出来,没有雷同,没有编造,没有抄袭,完全原汁原味儿。自从喜欢上《国学》这本书开始,一个有点木纳、从不善于主动表达的他,让所有的教师同学对他刮目相看-——何钰杰,他有着自我美丽的梦想,长大后当一名作家。喜欢上《国学》的那一刻,就是何钰杰思维觉醒的成长历程,而郭校长就是帮忙何钰杰思维觉醒的那个关键人。在我们的教学生涯当中,也许还会碰到像何不凡、巴甫里克这样的若干个孩子,但此时的我已学会不再生气愤怒,因为我有了学习目标,我要像何不凡妈妈一样坚定自我的信念,像郭校长一样拥有一双慧眼努力地呼唤孩子思维的觉醒。

一一作为教师的我们仅有善于发现、开掘学生的闪光点,根据孩子的个性及兴趣对其进行引导,使学生构成阳光般的心态和健康的人格。相信每个孩子都会成为我们祖国的建设者,只是领域不一样,所以我们必须要因材施教,不要对任何孩子放弃期望!

第7篇:给教师的提议读后感

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推荐》一书是“20世纪苏联教育经典译丛”之一,是一本值得每一位教育工作者认真拜读的教育名着。苏霍姆林斯基是前苏联着名教育学家,是一位具有30多年教育实践经验的教育理论家。他有很多鲜明的教育观点,比如:“教育者的使命就是让孩子各方面和-谐发展,这种和-谐发展的前提是对每一个学生个性的尊重”,“一个人不可能对任何事物都不感兴趣”等。

书中共有100条,每一条谈一个问题,既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苏霍姆林斯基从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出发,针对教师在工作过程中遇到的困惑和不解,把教育好孩子的推荐向我们娓娓道来。这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书籍,对我们工作在教育岗位第一线的教师来说,受益匪浅。尽管这天的教育形势与过去相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他的闪光的教育思想、精练的语言,对这天的教师而言,丝毫不显过时。看过之后,带给我的是极大的启发和深深的感触,为我指点迷津。我从中吸取了很多经验,也将多方法和经验用来指导自我的教育教学工作。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第22条推荐,下方,结合我的教学实践谈谈对这一条的感受。书中第22条讲到“争取学生热爱你的学科”。在苏霍姆林斯基看来,仅有学生喜欢上了某一学科,这些学生的天赋素质才会得到发展,他们的爱好、禀赋、潜力、志向才能自愿地建立起来。作为教师,最期望的就是学生热爱你的学科,仅有这样,学生才有兴趣学,才可能学好!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每个教师都在尽量唤起学生对自我所教学科的兴趣,使他们入迷地酷爱这门学科”。但如何让学生喜欢你的学科呢这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不仅仅要求教师要具备高尚的人格

去感化学生,用用心的智慧去启发学生,并且还要有高超的教育艺术吸引学生。

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人不可能对任何事物都不感兴趣”,在那里,他也提出了一些很好的推荐。他说:“我期望你去争取自我学生的思想和心灵”。我们常常期望学生有高昂的学习热情和端正的学习态度,常常把课堂效果不好的原因归结到学生身上。读了这本书后,我真正意识到,其实解决问题的根源应在教师自身,苏霍姆林斯基就说:“如果学校里没有一种各科教师都来争取学生的思想和心灵的气氛,那么学许多学生的兴趣就永远得不到开发”在教学实践中,总能看到这样的情景,上课前或下课后,学生欢乐的围绕着教师身边,和教师交谈着自我的所见所闻或讨论着有关课堂上的问题。这些学生都是对这门学科感兴趣的学生,他们可能因为喜爱这门学科而会把这门学科当成自我将来从事研究的方向,但也有一些学生可能对什么都不感兴趣。那么,如何才能点燃起这些学生“兴趣”的火花、“争取学生热爱你的学科”呢我认为。

充分备课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是我们务必要做好的一件事。我们要认真钻研教材和大纲,认真领悟新课改的精神,广泛查阅各种资料,精心备好每一堂课。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有经验的教师都在努力做到这样一点:在他的学生热爱的那门学科方面,教师制度的东西要比教学大纲要求的多十倍至二十倍。”透过充分、精心的备课,才能在课堂上旁征博引,妙语连珠,调动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备课不仅仅是备教材,更重要的是备学生,要思考的学生的实际状况,让课堂上每一个学生都有事可做,让每一个学生的思维都活动起来,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这样的课堂是令人向往的,师生互动的,气氛热烈的,和-谐用心的课堂,这样的课堂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会有一种愉悦的情绪。这样才能提高课堂效率,使课堂成为学生学习知识的乐园,从而调动学生对这门课的兴趣。

第8篇:给教师的提议读后感

借假期时间我认真拜读了前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推荐》一书。这本书令我深深地感到:品一本好书,如同与一位高尚的人在交谈。这本书最先吸引我的是“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它确实让我产生了很大的共鸣。我的确发现时间总是不够用,每一天总是备课、上课、写反思、批改学生的作业,参加教研活动等,仰望时钟,一天时间却又过去,可收获却不大。

《给教师的推荐》这本书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推荐:那就是读书,每一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他认为:读书是节俭教师时间有效的方法之一。读书不是为了应付,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他还在书中举了一个例子:一天,一位老教师上了一堂十分精彩的公开课,她的风采吸引了在场的所有教师。当别人问她:“你花了多少时间来准备这节课”时,这位老教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并且,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准备的!”感动之余,我也豁然开朗。我们不就应总是抱怨时间太少、事情太多。而就应抓住一切可利用的时间来丰富自我的知识。书中所举的那个教师的例子就是最好的证明。他的成功之处就在于他用了终生的时间在扩大自我的知识储备,持之以恒地提高自我的教育技巧。我们仅有主动地学习,不断丰富自我的知识,才能学会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才能赢得自身的发展,这是作一个‘真正的教师所不可缺的“精神底子”。

其次,“谈谈对后进生的工作”这条推荐也对我帮忙很大。对后进生我一向认为这是属于智力问题,是先天因素造成的。无论是谁,无论用什么方法教育都是无济于事的。但读了这本书后,我的观念转变了,从心底里认可了“后进生是能够转变的”这个道理,只是认为操作起来还是会相当困难。书中的那个“费加”给我的印象个性深刻。他和我常认定的笨学生十分相似,我平时对这样的学生往往采用补课的方式,使他们掌握该掌握的知识,傍晚留下来反复地给他讲解、背诵直到她“懂了、会背”为止。而苏霍姆林斯基却不这样做,他给她编了一本个性的习题集――《给思想不集中的儿童的习题集》,给她搜集了一套供她阅读的书籍,都是关于智力训练的。苏霍姆林斯基也从来没有给她补过课。之后,费加的学业成绩赶上来了,并成了一名高度熟练的机床调整技师。苏霍姆林斯基这样的教育为她今后的一生打下了扎实的基础。我也从中得到启发,对费加这样的孩子,我们要注重训炼他们的思维,发展智力,为他们今后的不断学习带给动力。

另外,这本书对我触动最大的是它字里行间洋溢出来的对学生的那种人性化的尊重与热爱。一切的教育方法都是基于对孩子成长的学习需要而引发的,在那里教育是再自然可是的事情。虽然有国别的限制,但我仍深深的感受到教育者对孩子作为一个独立个体的那种神圣的尊重。

书中还个性重视德育教育,重视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重视对学生足够的尊重,是真正以人为本的教育。在大师眼里,德育教育绝对不是空洞的说教和口号式的响亮文字,而是生活中的细节,是一个微笑的眼神,一句亲切的话语……“应当教会儿童去爱,而不是教他们去谈论爱,应当教会儿童体验和珍藏自我的感情,而不是教他们寻找词句去诉说并不存在的感情……”反思自我的教育,是不是缺了些什么?

在阅读过程中,我从苏霍姆林斯基清新的笔调中读到了很多的东西,他没有空洞的理论训导,而是以提“推荐”的形式,将他对教育的认识和体验与你娓娓道来。他不喜欢大而空的说教,而是深入你的内心,联系教育生活的实际,用了很多生动的事例和实际体会,把枯燥的教育学、心理学的基本观点阐述得生动、给我们提出许多饱含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的推荐。整本书读来令人倍感亲切、深受启发。那些关于教育的真知灼见,值得我们一遍又一遍地阅读、品味。苏霍姆林斯基用他30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向我们阐述了教育的真谛,虽然他来自于不一样的年代,不一样的国度,但他闪光的思想对我们这一代来说,仍有着重要的好处。教育的问题是共性的,它不会因为时代的变迁而改变或消失。书中的许多经验都值得我学习和反思,这些都将成为我一生享用不尽的财富!

关于什么是从事教师工作的才能,我是这么想的,才能不外乎知识和潜力,例如各学科的知识,处理事情的潜力、解决问题的潜力、与人交往的潜力、应对问题的潜力等。那么这些也是我在教学中所要应对的东西,需要摸索着去锻炼自我的潜力,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们:“一些优秀教师的教育技巧提高,正式由于他们持之以恒的读书,不断的补充他们知识的大海。如果一个教师在他刚参加工作的头几年里所具备的知识,与他要教给学生最低限度知识的比例为10:1,那么到他有了15年至20年教龄的时候,这个比例就变成为10:1、30:1、50:1。”这也使我看到了自身的差距,明白教育工作不能心急吃热豆腐,一名合格的教师都是经过不懈的努力和透过不断的教学,积累丰富的教学经验而成长起来的。这也使我更加坚定了在奔向合格教育工作者道路上走下去的决心。

在读完前苏联当代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遗著《给教师的一百条推荐》,感觉受益菲浅。做为一名教师,在不断完善自我各方面潜力的同时,还就应提高自我的教学水平,谈谈其中印象深刻的叫条推荐和自我的体会。最终谈一下自我总结出来的想法,原本以为教师这个职业是个很简单的职业,等到自我亲身经历了,才明白其中的苦也累,但也对教师这个职业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应对着一张张天真的笑脸,学生的声声问好,我也为之动容。每个孩子的一生仅有一次,同样他所受教育的机会也仅有一次,我期望我带给自我的学生是灿烂的明天。虽然未来从教之路会充满艰辛与坎坷,但我会用爱心去呵护每一个孩子的成长,用知识去教育学生,这也是我的目标。好书犹如一泓清泉,不仅仅清澈明净,可当镜子映照自我,并且清爽甘洌,沁人心脾。书中给教师提出了一百条推荐,每一条推荐谈到相关的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娓娓道来,真让我感触颇深,启发非浅。

第9篇:给教师的提议读后感

《给教师的提议》读后感

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每一天应对性格各异的学生,总会出现这样那样的教育难题。有些时候自我绞尽脑汁去想解决问题的办法,可是由于自我的理论知识水平有限,所以一向都没有构成较好的解决对策。经过我乡弘毅书社的成立,给我供给了更多学习的机会,让我认识到了读书对于一个人,对于一个教师来说的重要意义。拜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提议》一书,书中很多的教育理论和方法给了我启发,并且书中举了很多例子,使我一向思考的问题得到了解决的办法,这也燃起了我对读书以的热情。

在书中的第28条提议中,提到了劳动的重要性。那里的劳动并不只是指干活,而是指动手操作。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我深有体会。有时候教师说了一堂课可能也不及学生动手试一试,理解的扎实。所我们教师要转变观念,转变主角,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更多的采用动手操作的形式让学生更为直接的感受和体会,提高教学的效率。

提议中第35条和第36条都是说如何培养学生记忆力。

以往参加过一次数学的培训。其中提到学生的思维固然重要,但很多时候学生是在提取已有的知识经验解决问题。所以记忆力不管是对成人还是对学生都是至关重要的。我们想想那些学习好的学生是不是都是记忆力异常优秀的呢?可是这种记忆力并不是指的死记硬背。这样只会把人变成傻瓜。他说,依靠自身的努力和顽强的意志而获取的知识越多,逻辑的认识对学生的情绪领域触动得越深,那么记忆就越牢固,新的知识在意识中的安置就越有秩序和严整。在那里,他异常强调了有理解的记忆。也就是说,在记忆的过程中,不随意记忆占得成分越大,他可能记忆的东西就越牢固。

其实,书中的每一条提议都值得我们去思考和实践。今后我还会继续去学习这本书中优秀的教育理念和方法。为己所用,让自我的教育教学本事得到更大的提高,从而影响每一个学生。

第10篇:给教师的提议读后感

我阅读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推荐》之后感触颇多,能够说他的一些教育方法和理念不论是过去还是此刻,都值得我们广大教师不断思考。透过阅读,我懂得了要成为一名合格的好教师,务必要有高度的社会职责感。歌德说:“你要欣赏自我的价值,就得给世界增加价值。”“尽力履行你的职责,那你就会立刻明白你的价值。”履行职责的标准越高,其人生价值就可能越大。一名教师,仅有尽到对学生的职责,才能是好教师。所以,加强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务必从“职责”两字做起。对自我应尽的职责认识得越早,越能健康快速地成长,越能在履行职责中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那么,怎样做才能更好地履行教师的职责呢?

一、要身体力行,以身作则

我认为要从课堂做起,从小事做起;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自我先要做到,并且要做得更好,这就要求教师务必学为人师,身正为范。我一向就是这样来要求勉励自我的。

在低年级学生眼里,教师是完美的化身,是榜样,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受到学生的关注。所以教师的人格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甚至是终生的,尤其是教师不良的行为所产生的负面影响更是无法挽回的。如果一个教师上课迟到早退,或不认真备课、随便应付,或对学生不管不问,那么这样的教师怎样能让学生有好的学习榜样?怎样能教书育人?

二、要不断提高自我的专业知识和业务水平

教师首先要有扎实的专业理论水平:对所教课程的资料要十分熟悉,从教材、体系到知识点等都务必了解、掌握;上课能够做到驾轻就熟,深入浅出,难易恰当,重点突出,对学生的回答能及时做出明确的决定,不能模棱两可,这就要求我们要不断地充实自我,不断地学习。其次,要有好的教学方法。作为教师来讲,怎样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好的教学方法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用心性,使学生得到启发,思维潜力得到锻炼,从而能够使学生自主地学习。相反,照本宣科、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是不受学生欢迎的,这样的课堂是缺乏生机、缺乏活力的。所以,能否掌握学生喜欢的教学方法,也是教师业务水平的重要体现。尤其是我们此刻参加的二期课程,在培养潜力,发展思维的同时,务必兼顾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落实。第三,要有比较宽广的知识面和反思潜力。教师如果没有比较宽广的知识面,就不能在教学中游刃有余,也不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业务水平的提高要靠不断学习、反思和探索,而这背后的决定因素是教师的职责心。

三、要关爱学生

一是关心学生的思想。教师要利用课余时间与学生进行交流、谈心,了解学生在学习、生活等方面的状况,从中明白学生在想什么,需要什么。二是关心学生的学习。当学生学习上遇到困难,要及时地,耐心细致地辅导,坚持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

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推荐》这部书,处处渗透着这位伟大的教育家的爱生之情,以及他在教育教学研究中的真知灼见,是不可不读的一部好书,这部书将成为我教师生涯的指路名灯。

第11篇:给教师的提议读后感

本书一开始就提出了值得教师深思的问题:“为什么在一年级就开始出现落伍的,考试不及格的学生?而到了二、三年级甚至有落伍得无可救药的学生呢?”是这些学生太笨,是他们上课不专心听讲,还是从教师自身寻找原因?

作为教育者,我们是否做到了教育的公平性?是否做到了面向每一个学生?异常是弱势群体。学生再幼稚,也有他个人的思想和情操,有他独特的思维和心灵。他们不是我们恩赐或施展个人魅力的对象,更不是等待我们塑造的苍白魂灵。我们应当多一份关爱,多洒一些阳光给那些“落伍”得“无药可救”的后劲生。苏霍姆林斯基曾提到,对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走到他们跟前,看看他们有什么困难,提出专门为他们准备的习题。学习差的学生脑力劳动的效果如何,不能要他们光听别的学生流利的回答,记黑板上的资料,而要设法使他们独立思考,因为思考的过程已经包含对知识因素的利用。要促使他们在每一节课上,在脑力劳动中哪怕获得一点点提高也好。

苏霍姆林斯基在《教师的教育素养》中提到,提高教师教育素养的主要途径是读书,读书,再读书,读书是教师的精神需要。所以今后,我要象要求学生那样要求自我: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

书中谈到这样一个问题: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仅有24小时啊!是啊,我们经常听到教师们这样谈论“我忙,没有时间啊。”平时我也这样地抱怨。试想:每一天都要备课、课前准备、上课、批改作业、课后辅导,此刻还要抽出时间来搞课题研究。教师和所有的人一样,要做家务,也要教育自我的子女,这些都需要时间。那么教师的时间到底从那里来呢?苏霍姆林斯基为我们指明了方向,解决了这个时间问题,答案是:读书,每一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多读书。确实,我们在自我所教的那门学科里,学校所发的那本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基础知识,只可是是入门的常识,在知识的海洋里,我们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的那点基础知识,应当只是沧海之一粟。原先,教师的时间问题是与教育过程的一系列因素和方面密切相关的。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要靠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怎样使这些小溪永远坚持活力,有潺潺不断的流水,这是我们安排时间时应当首先研究清楚的

读到《给教师的一百条提议》的29条《怎样使学生注意力集中》,对我深有启发。把控住学生的注意力,是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引发学生进取思维,调动内部诱因的最精细的工作之一。

要使学生学起来趣味,必须调动头脑中的经验知识,新旧结合,才更利于“新芽的营养生长和机体内养分的充分供给”。对于首次接触的新知,该放开孩子手脚,推荐给他们相关的书籍,教给有效的方法,引导他们先去自主了解,获取有关的“经验知识”,在学习新知时,再将储存的意识加以调动出来,再次感知,理解,针对事实现象进行更新和思考,做到注意力集中,从而简便学习。在第四节中苏霍姆林斯基就讲过:仅有当随意注意、随意识记与不随意注意、不随意识记结合起来时,才能点燃学生意识中的“思维引火线”。

签于此,感觉自我在平时“预习知识”这一环节上,相对来说把握得还是比较适合一些,浅谈点滴:在讲新课之前,我一般先让学生自我去阅读教材,大体弄清楚教材中要学习什么资料,这些知识跟已学的哪部分知识是相联系的,教材上的解题方法和思想是怎样样的。对于自我搞不懂的问题,拿出来跟同学讨论或者在听教师讲课的过程中,着重注意,将课堂讲授的与自我预习的相比较,这样反复识记,学到的知识是很难忘记的。并且经过预习的新课,上起课来比较简便,学生劲头也足,当然,这一环节上还有待于提高和加强。

但要控制学生的注意力,最主要的还是要教会学生学习,让他们凭借自我已有的知识去获取知识,使学习成为一种思考活动,这样在听课时才能拢聚他们的注意力,有一种真正的情感体验,从而主动探索知识,提高课堂效率

在学困生方面,以往,应对学生的“不会”,我经常会责怪学生:“都已经讲过了,你为什么还不会呀!”、“同坐在一个教室里,别的学生都会了,你为什么不会呀!”等等。有时候想想,学生与学生之间存在差异,这种现象是很正常的,但再想一想,就认为这是不是对自我的一种安慰呀,小学这么简单的数学知识,每一个学生都应当会的。可是看了第一页到第二页的一段话,我受到了很大的启发。苏霍姆林斯基说:“学习上的成就这个概念本身就是一种相对的东西:对一个学生来说,“五分”是成就的标志,而对另一个学生来说,“三分”就是了不起的成就。教师要善于确定:每一个学生在此刻能够做到什么程度,如何使他的智力才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这是教育技巧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读完这段话后,我就下定决心:必须要给学困生更多的关心和爱,从尊重学生的角度出发,采用学生乐于理解的方式与学生谈心,让他们体会到教师是真心帮忙他提高,并经过谈心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制订出贴合孩子自身的学习资料和学习目标。然后从基础的资料学起,一步一步地帮忙孩子,并让孩子从中充分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消除对学习的畏惧,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这样慢慢便成到达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那样:“学生就不会把教师单

纯地看成严厉的监督者,也不会把评分看成一种棍棒。他能够坦率地对教师说:某某地方我没有做好,某某地方我不会做。他的良心是纯洁的,他不可能去抄袭别人的作业或者考试时搞夹带。他想树立起自我的尊严。”

此外,反思学生在课堂上调皮、做小动作等现象,在以后的工作中,不能一味地批评、指责学生,而要学会反思自我,从自身找原因: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而学生在做自我喜欢的事情如看电视、打电脑、玩游戏时却那么专心致志,是不是自我的课堂不够生动,没有引起学生的兴趣;是不是自我的某些做法学生不满意,从而引起学生对自我的课堂的厌恶等等。写到那里,我又想起了一件趣味的事情,记得在一次数学课上,一位平时表现一向不错的女孩子竟然看起了课外书,在课后找这位学生谈话时,她竟然无辜地说:“教师,我一向举手,你都不让我发言。”多么单纯的想法,竟然想到用这种方法来引起教师的注意。可是,班级那么多人,教师也不可能一一叫到,当我向她解释这种情景并告诉她举手更重要的目的的是告诉教师自我会了以后,这位学生在接下来的数学课堂中一向表现优秀,并且对待作业也更加认真了。所以,在以后的工作中,要注重关注课堂中的每一个细节,应对学生的问题,要善于蹲下身去倾听孩子的想法,并及时、认真地反思并改善自我的教学行为,让每个孩子都把上数学课看作一种乐趣,并能在课堂中获得发展。

苏霍姆林斯基在许多条提议中都提到,教师要提高自我的教育素养,就是要读书,读书,再读书。要把读书当作第一精神需要,当作饥饿者的食物。要有读书的兴趣,要喜欢博览群书,要能在书本面前坐下来,深入地思考。确实,我们教师教给学生的那点基础知识,只是沧海一粟,教师要想提高自我的教育水平,在教学时游刃有余,这就需要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地补充自我的知识的储备,使自我的知识海洋变得越来越宽广。

仅有读书,才能从知识的海洋里汲取营养,才能充实我们的头脑,提升我们的思想,才能让我们摆脱“坐吃山空”、“无物可教”的尴尬境地!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真正的人应当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这就是他通宵达旦地读过一二百本书。”

书中第二十二条讲到“争取学生热爱你的学科”。在苏霍姆林斯基看来,仅有学生喜欢上了某一学科,那么这些学生的天赋素质才会得到发展,他们的爱好、禀赋、才能、志向才能建立起来。我们也能够从图书、报纸的种种事实能够看到,一个人最终的研究或发展方向,都可能与他小时候所喜爱的那门学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啊,作为教师,最期望的就是学生热爱你的学科,仅有这样,学生才有兴趣学才可能学好!

如何让学生喜欢你的学科呢?它所需要的条件太多了,教师靠高尚的人品,进取的智慧,高超的教育艺术吸引了学生,学生喜欢你,自然会爱乌及屋,从而喜欢了你教的这门学科。在那里,苏霍姆林斯基也提出了一些很好的提议,他期望你去争取自我学生的思想和心灵,跟你的同事们——其他学科的教师来一番竞赛。在我们的教学中,总能看到这样的情景,上课前或下课后,学生欢乐的围绕着教师身边,和教师交谈着自我的所见所闻或讨论着有关课堂上的问题。当然,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有些“你自我的学生”,这些学生都是对你这门学科异常感兴趣的学生,以至于他们可能因为喜爱这门学科而会把这门学科当成自我将来从事研究的方向;但也有一些学生对什么都不感兴趣,他们对一切都感到漠然。苏霍姆林斯基说,在学生对待知识的态度上,最令人感到苦恼和感到担忧的,就是这种无动无衷的精神状态。

那么如何点燃起这些学生“兴趣”的火花呢?教师一方面要在教育学生的同时不断学习,提高课堂效率,是学生真正成为”自我的学生”,使课堂成为学习知识的乐园。

另外苏霍姆林斯基也给了我们提议:“接近那种无动于衷的头脑的最可行的途径就是思考。仅有靠思考来唤醒思考。”教师都要思考,是什么促使某些学生变成了这个样貌。有什么方法才能改变呢?在那里,苏霍姆林斯基让我们每一位教师要树立一个观念,那就是,要使一个人最终有一天发现自我是知识的主宰者,使他体验到一种驾驭和规律性的心境。用认识来鼓舞起人的精神——这就是说,要使思想跟人的自尊融合起来,这是给我们提出的第二十三条提议。

早就从各种渠道听说过苏霍姆林斯基和他的这本《给教师的提议》,也曾对其中的资料有过涉猎,然而在自我真正拥有了这本早想拥有的“教育宝典”,怀着无比虔诚的心境认真拜读之时,心灵仍是受到了深深的震撼。

在《请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这一条目中,苏氏给我们指出了一个教育教学中很是常见的一个现状,他说:为什么早在一年级就会出现一些落伍的、考不及格的学生,而到二、三年级有时候还会遇到落伍得无可救药的,因而教师干脆对他放弃不管的学生呢?这是因为在学校生活的最主要的领域——脑力劳动的领域里,对儿童缺乏个别对待的态度的缘故。学生的基础不一,理解本事有差异,所以我们就不能以同样的标准来要求不一样的学生。“能够把教学和教育的所有规律性都机械地运用到他身上的那种抽象的学生是不存在的。也不存在什么对所有学生都一律适用的在学习上取得成就的先决条件。”作为教者,我们的工作对象是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应对这样的现状,如果我们硬是要以同样的标准来要求不一样的学生,用自以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教学方式来教育所有学生的话,那只能出现一种结果:一部分学生的自信被摧毁,一部分学生的本事被扼杀。

苏霍姆林斯基明确告诉我们:学习上的成就这个概念本身就是一种相对的东西:对一个学生来说,“五分”是成就的标志,而对另一个学生来说,“三分”就是了不起的成就。教师要善于确定:每一个学生在此刻能够做到什么程度,如何使他的智力才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这是教育技巧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

其实类似的观点在我国两千多年前就已经出现,这就是孔子提出的“因材施教“原则,只是我们往往口头上无比的尊崇,而在实际教育教学工作中却一再地践踏罢了。

学生是人,不是工厂里的产品。教者尊重学生不妨从尊重他们的现状做起,为每一位学生确定适合他自我的“临近发展区”,使每一位学生都能自信地发挥出他的力量和潜力,享受到脑力劳动中的成功的乐趣

文中有这样一段话,“中国文化中有一个词是‘反省’,荀子曰:君子日三省乎己。而我们在学习时常常不研究与人沟通并听取别人的观点,而无法超越自我的局限,或不能从错误中学习。这不是我们所应当学习的吗?我认为,其实,我们并不是不在学习,每一天教学在第一线,每位教师肯定都有所感悟,有所困惑,我们只要多一些讨论,多一些表达自我的想法,多悟多写,这不就是我们身为教师最好的学习方式吗?叶澜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必须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可能成为名师。”反思是教师成长和自我发展的基础,教师从经验中学习,在反思中成长,这正是反思的理论支点。教师从自我的实际教育教学活动出发,发现分析其中的问题,并经过教师之间的合作讨论来探索改善教育教学的途径。这是充分发挥了教师自我导向学习和自主改革教学的进取性的有效途径。反思强调以问题为中心,着眼于教师在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问题解决”。反思强调“学以致用,学用结合”。所以,教师应当带着问题去学习,在学习过程中认识到自我教育教学活动的不足,由于教师是带着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去学习,这就使得他的学习更有针对性、实效性,使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教师经过反思,自觉地探索教育教学过程,在学

中教,在教中学,这是教师自我提高的最佳途。

再比如,有些孩子上课时注意力不集中,表现为爱说话、爱做小动作、无精打采等,其实在抱怨孩子的同时我们应当想到:有些原因就在我们自我身上。读了这本书,我们不妨仔细地反思一下自我,我们的课备得充分吗?我们的课堂是不是激发了每一个孩子的探索知识的欲望?是不是让每个孩子都动了起来?是不是让每个孩子都有事可做?每一天都这么想想我们就会发现,很多孩子不听话的原因就在我们自我身上,所以,要精心备好每一堂课就是我们必须要做好的一件事,我们所设计的每一堂课应当让每一个孩子都有事可做,让每一个孩子的思维都活动起来,让每一个孩子都参与到我们的教学活动中来,这样的课堂是令人向往的、师生互动的、气氛热烈的、和谐进取的课堂,这样的课堂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会有一种愉悦的心境。虽然要做到这些不容易,可是只要坚持努力,真正动脑筋来设计我们的课堂,我们的抱怨声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少了很多。

另外,苏霍姆林斯基在许多条提议中都提到,教师要读书,读书,再读书。教师要想提高自我的教育水平,就需要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地补充自我的知识。我想,今后,读书将成为我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近来读了伟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提议》一书,觉得尽管今日的教育形势比之苏霍姆林斯基所写书的年代有了很大的变化,但他的闪光的思想、精练的语言,对今日的教育工作者来说,丝毫不显过时,它仍像一场及时雨,滋润着一颗颗干渴的灵魂。它像与教师应对面一样,针对着教师的苦恼与困惑娓娓道来,常读常新,每次读都有新的收获与体验。

有这样一句话:教师的职业是平凡的,职责是重大的,使命是光荣的,教师有教师的压力,教师的痛苦,但也有教师的乐趣、教师的意义。要做一个好教师就要有一颗宽容的心、善良的心、美丽的心,要有丰富的科学知识,敏锐的教育眼光,全面的教育技能,崇高的教育梦想,阳光的教育行动。让我们以此为目标做为对自我的鞭策。

第12篇:给教师的提议读后感

一本好书能启迪人的智慧,荡涤人的灵魂。管桂梅名师工作室四月份推荐阅读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提议》就是这样一本好书。身为一名小学教师的我,每一天应对性格各异的学生,总会出现这样那样的教育难题。有些时候自我绞尽脑汁去想解决问题的办法,可是由于自我的理论知识水平有限,所以一向都没有构成较好的解决对策。《给教师的提议》书中很多的教育理论和方法给了我启发,并且书中举了很多例子,使我一向思考的问题得到了解决的办法,给迷茫中的我指引方向。如何高效地转化后进生,如何取得令人满意的教学成果,如何让自我的这份事业有所发展等,从中我受益良多,今后努力的方向也更加清晰。

做读书人

有句话我一向十分喜欢“想给孩子一杯水,自我先要有一桶水。”阅读对我们教师尤为重要。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许多条件提议中都提到教师要提高自我的教育素养就必须要读书,读书,再读书。要把读书当作一种精神需要,当作饥饿者的食物。教师应当要不断培养自我的阅读兴趣,要博览群书,要能在书的面前静下心来,要善于对书本的资料进行深入的思考。确实我们教师教给学生的那点基础知识只是沧海一粟,教师要不断地提高自我的教育水平,方能在教学中游刃有余。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真正的人应当在灵魂深处有一座精神宝藏,这就是他通宵达旦地读过一二百本书。”应对今年暑期即将迎来的部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从此刻起我要做一个持之以恒的读书人,不断的充实自我的知识储备,使自我的知识涵养变得越来越广阔,让自我的一桶水永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因材施教

书中提到了一个值得我深入思考的问题:“为什么在一年级就开始出现落伍的,考试不及格的学生,而到了二、三年级,甚至有落伍的无可救药的学生呢?”当我读到那里时想到的首先是从学生身上找原因,或许是存在智力缺陷等。而书中的苏霍姆林斯基曾则提到,对于这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走到他们跟前看他们有什么困难,拿出专门为他们准备的习题。学习差的学生脑力劳动的效果如何,不能要让他光听别人的学生回答,记黑板上的资料,而要设法使他们独立思考,因为思考的过程已经包含对知识因素的利用,要促使他们在每一节课上,在脑力劳动中哪怕一点点提高也好。读到这我羞愧了,也陷入了更深入的思考,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是否做到了教育的公平性,是否做到了应对每一个学生,异常是弱势群体时能公平对待。我们应当多一份关爱,多撒一些阳光,给那些落伍的无可救药的后进生。

点燃兴趣

在从教的6年里我想的最多的是如何让学生都喜欢自我所教的这门学科?没想到书中竟给我了答案,首先我要充分的备课,备课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有经验的教师都在努力做到这一点,在他的学生热爱的那门学科方面,教师制度的东西要比教学大纲要求的多十倍至二十倍。”经过精心备课,在课堂上旁征博引,妙语连珠,才会调动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同时还要注意精心地设计课堂语言。如果你的语言素养很好,那么你的课堂可能会十分的简便,学生听得也会十分的明白,从而达成教学目标,提高课堂的效率。最终还要把学生当成朋友,要赢得所有学生的爱戴。要真正的关爱学生,真诚平等地与他们进行交流,从而自然而然地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尤其对那些成绩落后的差生,必须要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他们,仅有这样,那些所谓的差生才会与你更加亲近,才会慢慢的爱上学习。相信我们的付出总会有回报,撒下的甘霖总会浇灌出灿烂的花朵。

苏霍姆林斯基在书中给我们供给了百条提议,这些提议都是我们在平时所接触的一个话题,一个个鲜活的教育案例,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教育故事。经过阅读这本书,我更能深刻地领悟苏霍姆林斯基的伟大教育思想,也将会把自我得到了教育理念来指导自我的教学实践,使自我的教育教学得以有效的提升,从而影响每一个学生。

第13篇:给教师的提议读后感

苏联当代著名的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是一位具有30多年教育实践经验的教育理论学家。他写的《给教师的提议》一书中一共谈了一百条提议让作为刚进入教育岗位的我受益匪浅读着此书就好像这位智者就站在我的面前他循循善诱给我排忧解恼给我指点迷津。他又好像一位平易近人而又学识渊博的老人在我遇到种种困难时及时给我以帮忙让我有了明确的方向给我以极大的鼓励他就像一盏明灯一样让我对未来的事业前景充满信心。

"书到用时方恨少是非经过不知难。"对于刚踏入教育行业的我而言要学的东西实在太多了而我明白的东西又太少了。有人说教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应当有一桶水。如若这桶水不及时予以添加也会有用尽的那一天。"教然后知困学然后知不足"所以我此刻的任务不仅仅是认真尽责地做好自我的教育工作及时的充电是必须的仅有多读书多增加自我的文化底蕴才会将教育工作完成得更出色。并且教师是否热爱读书精神世界是否充实对学生有很深的影响。

教师知识渊博谈吐不凡会让学生对教师充满敬佩之情对知识充满渴望。所以想要成为一名好教师自我首先要热爱读书和你的学生一同走进书记的世界在世界里遨游!以往有一个问题一向困扰着我读书需要必须的时间那么我们的时间怎样够分配呢每一天八小时的工作排得满满的:备课上课批改学生作业辅导学习本事稍差的学生还要时常接待家长处理学生之间的摩擦另外搞好班级的环境布置完成大队的部的任务等等这些已经让我有点应接不暇还要空出时间来完成布置给新近教师的一些任务晚上回家也会有这些那些的琐碎之事教师读书的时间哪里来带着这个疑问我仔细阅读了苏霍姆林斯的书。

第14篇:给教师的提议读后感

《给教师的推荐》一书系20世纪苏联教育经典译丛之一,由前苏联着名教育家瓦·阿·苏霍姆林斯基所着、杜殿坤编译,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苏霍姆林斯基是前苏联着名教育学家,他有很多鲜明的教育观点。比如:教育者的使命就是让孩子各方面和谐发展,这种和谐发展的前提是对每一个学生个性的尊重:“和谐的教育--这就是发现深藏在每一个人内心的财富。共产主义教育的明智,就在于使每一个人在他的天赋所及的一切领域中最充分地表现自我。”

他写了很多充满了“人”的魅力的书:《要相信孩子》、《我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关于人的思考》、《给教师的一百条推荐》、《让少年一代健康成长》、《怎样培养真正的人》等等。其中的《给教师的一百条推荐》是苏霍姆林斯基专为中小学教师而写的。译者根据我国的状况和需要,选取了《给教师的一百条推荐》的精华部分,另从苏氏的其他着作里选取了有益于教师开阔眼界、提高水平的精彩条目作为补充,全书仍有一百条,统称《给教师的推荐》。书中每一条谈一个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娓娓道来。它让教师明白了一个道理,原先学生该这样教。

这本书共设计到100条推荐,我就其中的受益颇深的几个推荐,谈谈自我的感受:

翻开书,一百条推荐之首便是作者在反复的教导我们“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首先就要我们了解,每个孩子都是独立不一样的个体,在学校里,教师不就应“一视同仁”,尤其是在学校生活的最主要领域--脑力劳动的领域里,对儿童要个别对待。

作者打了一个最形象的比喻:让所有刚刚入学的7岁儿童都完成同一种体力劳动,例如提水,有的孩子提了5桶就精疲力尽,有的孩子却能提20多桶,可是如果你要强迫一个身体虚弱的孩子必须要提20桶,那么这就会损害他的力气,他到明天就什么也干不成。儿童的脑力劳动所需要的力量,也是象这样各不相同的。读到这我不禁想到一个一向困绕我的问题:为什么在我所教授的学生中会有明显的优差生等级?

为什么同时教授,有的学生能够很容易很完美的掌握,而有的学生却什么也学不会,此刻我最终明白原先我没有在备课中思考到孩子们的差异性,没有周密的思考到每一个学生在上课时将要做什么,没有因人而异,为他们挑选适合他们学习的资料,使他们取得一点小小的成就。原先就因为我这种欠缺思考的备课,使我的课堂中产生了很多的无效劳动,而无效劳动--这大概是学生和教师可能遇到的莫大的严重危险吧。正是苏霍姆林斯基首条解决了我初为人师的困惑。

他要求我们读书,每一天不间断的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他鼓励刚参加工作的年轻教师在热烈而紧张的劳动中抽出时间来逐渐地,一步步的积累精神财富,智力财富和教育的明智。他教育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要学习教育同行们的优秀经验,取得他们的优秀信念,深入思考优秀教师的经验,将有助于我们看到:在自我的实际工作中,要取得某种结果,都取决于哪些因素。

读到这些推荐,突然很懊恼自我的消极,一向抱怨工作太忙,时间太少,而忽略了学习,忽略了读书,忽略了我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那点基础知识,只是沧海一粟这一简单的道理。以前雄心壮志的想过,要完善自我,可是现实的工作却成了我颓废最好的理由。为什么不能在闲暇之余读读手边的书,为什么不能在没有课的时候多去听听同行们的经验,为什么不能在晚上清闲的时候写写一天的教学日记,想想,时间真如流水就这样荒废了。

书中有一个故事我此刻仍然记忆犹新:一位有三十年教龄的历史教师上了一节公开课,来听课的人很多,他们本来都打算在课堂进行中间写点记录,以便照常规课后提些意见的,可是他们听的入了迷,竟连记录都忘记了。他们坐在那里,屏息静气地听,完全被讲课吸引住了,就跟自我也变成学生一样。课后有邻校的教师请教他:“您花了多少时间来背这节课?”他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并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可是,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只用了大约十五分钟。”

这段话向我启开了一个窗口,使我从中获益匪浅,我窥见了教育技巧的一些奥秘。真正的优秀的教师哪个不是终生都在准备一节课啊!这也是我教学生涯中的所追求的梦想境界

苏霍姆林斯基的谆谆教诲让我茅塞顿开,他书中那个用终身的时间在扩大自我的知识海洋,持之以恒地提高自我的教育技巧的历史教师也让我领悟到了一些教育技巧的奥妙,我最终明白教师的时间问题是与教育过程的一系列因素密切相关的。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要靠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怎样使这些小溪永远持续活力,有潺潺不断的流水,我们首先就应安排好自我的时间,不断的提高自我的教育技巧,不让每时每刻浪费

“如果学生没有学习的用心要求,教师越是把注意局限在知识上,学生对自我学习上的成绩就越冷淡,学习愿望就越低落。”

“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我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当一个人不仅仅在认识世界,并且在认识自我的时候,就能构成兴趣。没有这种自我肯定的体验,就不可能有对知识的真正的兴趣。”

在《给教师的推荐》中,这样的句子比比皆是。正是这样经典的句子一次又一次的震撼着我们的心灵。也所以,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推荐》,才可能一版再版,并长久地留在了一代又一代教师的书架上,让我们读了又读,常读常新。

每次打开苏霍姆林斯基,每次细读苏霍姆林斯基,每次重读苏霍姆林斯基,总会为之怦然心动,总会不时地被震憾。

第15篇:给教师的提议读后感

苏霍姆林斯基个性指出了教师的语言素养是上好一堂课的关键,他说:“教育的艺术首先包括谈话的艺术。”教师的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语言表达潜力,这就给教师的语言修养提出很高的要求。如果教师的语言素养好,那么他上起课来会十分简单,学生听的也十分明白,课堂效率怎能不高呢相反,语言潜力差,不仅仅会影响课堂效率,并且也会让学生不喜欢这个教师和这门学科。所以,我们要精心设计课堂语言,争取用准确、简单、易懂、风趣的语言吸引学生。把学生当成朋友。

如何才能让学生喜欢你的这门学科我认为,做一名合格的教师就要爱学生,用真诚平等的态度,赢得所有学生的爱戴,也就自然而然地走进了学生的心灵世界。爱学生,就务必把自我当作学生的朋友,走进学生的内情绪感世界,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苏霍姆林斯基说:“您若变成小孩子,便有惊人的奇迹出现:师生立刻成为朋友,学校立刻成为乐园;您立刻觉得是和小孩子一般儿大,一块儿玩,一处儿做工,谁也不觉得您是先生,您便成了真正的先生。”我经常在课后和学生一齐相互交流,和学生交朋友,去倾听他们的心声,和学生一齐打篮球,慢慢拉近了和学生之间的距离,透过我的真诚,让学生喜欢我,进而喜欢我的课。用赏识的眼光看待学生。每个班级都会有学习不用功、成绩比较落后的差生,如何对付这些学生往往是很多教师头疼的难题。我们就应尝试着用赏识的眼光来看待学生,慢慢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信心,让所谓的“差生”也能体会到成功的欢乐。我试着从课堂的点滴中努力去发现学生点滴的提高,哪怕是微不足道的优点,我都会去赞扬、鼓励他,试着让他能看到自我的提高。结果收到了很好的成效,一些一开始上课不认真听课的学生此刻慢慢也能坚持认真听课,甚至还记起了笔记,当天的作业没能及时完成。第二天会把做

好的作业亲自送到办公室向我道歉,这时,我会毫不吝啬我赞扬的语言。因为我记住了苏霍姆林斯基所告诫我们的话:“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能够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

苏霍姆林斯基在书中给我们带给了百条“推荐”,我不能一一列举,这些推荐都是我们在平时所接触的一个个话题。这些推荐的背后所展示的或是一个个鲜活的教育案例,或是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教育故事,这些推荐也是我们教师在实际教育教学工作中需要进一步去实践和思考的。透过阅读这本书,我体会和领悟苏霍姆林斯基的伟大教育思想,从中得到许多启迪和教育,透过指导自我的教学实践,使自我的教学得以有效地提升。

苏霍姆林斯基的这本《给教师的推荐》犹如一泓清泉,清爽甘甜,沁人心脾;又仿佛一面镜子,时刻映照着自我;又象慈祥师长,不断地给我们以指引。站得越高,才能看得更远。在以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会继续学习这100条推荐,用它来指导自我的工作。

第16篇:给教师的提议读后感

一本好书能启迪人的智慧,涤荡人的灵魂。我觉得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推荐》就是这样的一本好书。它犹如一泓清泉,清爽甘甜,沁人心脾;它仿佛是我的一面镜子,时刻映照着自我;它又好像是我慈祥师长,不断地给初入教师岗位的处于茫然中的我以指引。大师的形象虽然模糊,但大师的指引却是那么具体。如何在教师岗位上能够将工作做好,如何能让自我在这份事业上有所发展,我从中总结出几个我首先务必要努力的方向:

一、读书,读好书

有句话我一向十分喜欢:“要想给孩子一杯水,自我先要有一桶水。”这在我们教育事业中尤为重要。苏霍姆林斯基在许多条推荐中都提到,教师要提高自我的教育素养,就务必要读书,读书,再读书。要把读书当作第一精神需要,当作饥饿者的食物。教师就应要不断培养自我读书的兴趣,要喜欢博览群书,要能在书本面前静下心来,善于对书本中的资料深入地思考。确实,我们教师教给学生的那点基础知识,只是沧海一粟,教师要想提高自我的教育水平,在教学时游刃有余,这就需要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地补充自我的知识的储备能量,使自我的知识海洋变得越来越宽广,让自我的“一桶水”永远取之不不尽、用之不竭。

一个人仅有不停地读书,读好书,读有好处的书,才能从知识的海洋里汲取更多的营养,才能不断地充实我们的头脑,提升我们的思想,才能让我们摆脱“坐吃山空”、“无物可教”的尴尬境地!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真正的人应当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这就是他通宵达旦地读过一二百本书。”

二、关心学生

其一要关心学生的思想,建立师生友谊。苏霍姆林斯基写道:“建立师生之间的友谊,是要付出巨大的劳动,花费很多精力的。有些人认为,要建立师生之间的友谊,只要带领儿童去参观旅行,跟他们一齐座在篝火旁烤土豆吃,跟他们一齐分享欢乐就行了,这些看法都是错误的。建立跟学生的友谊,务必具有巨大的丰富的精神财富。缺乏这种精神丰富性,友谊就会变成一种庸俗的亲昵关系,而这对教育是一种危险的现象。教师要利用课余时间与学生进行交流、谈心,了解学生在学习、生活等方面的状况,从中明白学生在想什么,需要什么。

其二要关心学生的学习。当学生学习上遇到困难,要及时、耐心、细致地辅导,努力让每一位学生都得到发展。相信我们付出的努力总会有回报,洒下的甘霖总会浇灌出灿烂的花朵。

三、赏识学生

美国心理学家威谱·詹姆斯有句名言:“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期望别人对自我的加以赏识”。詹姆斯还发现:一个没有激励的人仅能发挥其潜力的20%-30%,而当他受过激励后,其潜力是激励前的3至4倍,因而在学习过程中,激励的存在,至关重要,任何学生都需要不断的赏识。被赏识就是被信任、被期望,就会产生一种被鼓舞、被期盼的用心心理效应,就会更加向善向美。可见,赏识教育在学生的学习中是至关重要的。

如今,我也试着用赏识的眼光来看待我的学生,不用分数的高低来作为衡量一个学生的唯一的标准。我试着从课堂的点滴中来发现学生点滴的提高,并为他的提高欣喜。当然,我会将我的欣喜化为语言、化为动作来让他明白,使他明白:“别人能行,我也能行。”我试着让我的学生始终能看到自我的提高,“不要有任何一天使学生花费了力气而看不到成果”。我要让每一位学生体会到成功的欢乐,并让欢乐能够延续。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告诫教师们的那样:“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能够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

可是,我们在赏识教育过程中不就应忽视孩子的缺点和退步,该指出的问题应当及时指出,该批评的问题应当及时批评,该制止的问题应当及时制止,这是不能含糊的。否则,会导致孩子在自我意识的建立过程中产生偏差;稍遇不顺就可能一蹶不振;同时,也会导致他们过于自私、骄横,在群众中很难与别人相处,进而产生一系列问题,这会违背我们“赏识教育”的初衷。

“知识就是力量”,确实,读《给教师的推荐》这本书,给了我教育好学生的信心和力量,我也会让我的学生们从知识的海洋中获得力量,帮忙他们扬起未来梦想风帆。

第17篇:给教师的提议读后感

寒假里,我抽空阅读了苏霍姆林斯基所著的《给教师的推荐》这本书。读了此书,感觉虽然此刻的教学设施和教育环境相比以前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但苏霍姆林斯基光辉的教育理念对此刻的教育工作者来说,不但丝毫不显过时,还尤显重要。读着此书,我感觉就好像有一位智者站在我的面前,他循循善诱,给我排解教学中的烦恼,给我指点迷津,书中给教师提出了多条推荐,每一条推荐都谈一个问题,既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让人阅读过后,掩卷长思,令人感触颇深,获益非浅。

书中谈到了关于教师的时间问题,我深有同感。确实,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也仅有24小时啊!我们每一天都要备课、课前准备、上课、课后辅导,还要抽出时间来开展学校活动及参加各级各类的比赛和课题研究等等。教师和所有的人一样,有自我的社会活动,既要做家务,也要教育自我的子女,这些都需要时间。那么教师的时间到底从那里来呢?带着这个问题与困惑我仔细阅读了这一章节。

书中写到:每一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

对啊!我们不能总是抱怨没有时间,抱怨事情太多,我们在自我所教的那门学科里,学校所发的那本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基础知识,只可是是入门的常识,在知识的海洋里,我们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的那点基础知识,应当只是沧海之一粟。仅有多读书,我们才能发现自我的不足与浅薄,仅有读书我们才能充实自我,仅有读书我们才能提高自我对事物的认识,仅有在书本中与大师们交流才能进一步提高自我各方面的素质。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对于教师而言,要学的东西实在太多,而我们明白的东西又实在太少。有人说,教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应有一桶水。这话固然有道理,但一桶水如不添加,也有用尽的时候。“是固教然后知困,学然后知不足也”。所以,读书吧!经常读书和思考,能够使人善于对自我的教育教学工作作出思考,并为自我指引正确的方向,丰富理论经验。所以,要多读书。在平凡的岗位上奉献自我的青春吧,立足于三尺讲台,培养出祖国鲜艳的花朵!

第18篇:给教师的提议读后感

《给教师的提议》读后感

最近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学著作《给教师的提议》,感触很深。最终明白当一个教师是多么不容易,异常是当一个好教师尤其不容易。一个好教师不仅仅要有高深的学问,还要有许多教学技巧,教师要不停地引导学生进行学习,促使学生不停地提高与发展。

这本书里有几条提议对我影响很深,虽然我还是一名学生还没有走上教师的岗位,但我想这对我以后的发展都会有必须的作用,它教会我怎样去做一个好教师。

这本书最先吸引我的是“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它确实让我产生了很大的共鸣。我的确发现时间总是不够用,每一天总是备课、上课、写反思、批改学生的作业,参加教研活动等,仰望时钟,一天时间却又过去,可收获却不大。《给教师的提议》这本书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提议:那就是读书,每一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他认为:读书是节俭教师时间有效的方法之一。读书不是为了应付,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他还在书中举了一个例子:一天,一位老教师上了一堂十分精彩的公开课,她的风采吸引了在场的所有教师。当别人问她:“你花了多少时间来准备这节课”时,这位老教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并且,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准备的!”感动之余,我也豁然开朗。我们不应当总是抱怨时间太少、事情太多。而应当抓住一切可利用的时间来丰富自我的知识。书中所举的那个教师的例子就是最好的证明。他的成功之处就在于他用了终生的时间在扩大自我的知识储备,持之以恒地提高自我的教育技巧。我们仅有主动地学习,不断丰富自我的知识,才能学会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才能赢得自身的发展,这是作一个‘真正的教师所不可缺的“精神底子”

其次,就是“兴趣的秘密何在”是谈兴趣的,关于兴趣,我们当教师的,有太多的话要说,谁都明白,兴趣是成就一切事业的基础,是学生掌握知识的动力。而看看我们此刻实际的教学生活,恐怕抱怨最多的就是,学生对学习失去了兴趣,自我教课也提不起兴趣。那么如何解决这个现实的根本问题。在那里,苏霍姆林斯基主要从上课的角度向我们提出了几点提议,首先我们要将课上得趣味,何为趣味?就是: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面前展示的真理感到惊奇甚至震惊;学生在学习中意识和感觉到自我的智慧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为人的智慧和意志的伟大而感到骄傲。这种对课的描述很令人向往,说实话,要想使每一节课上得让学生感兴趣,也是不可能的。那么,这样说有什么意义呢,我觉得苏霍姆林斯基在那里还提出了很重要的一点,那就是对知识的兴趣的第一个源泉、第一颗火星,就在于教师对上课时要讲的教材和要分析的事实所抱的态度。学生没有兴趣,那我们教师应当想办法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俗话说“没有教不好的学生,仅有不会教的教师。”

再者呢,书中还很多写了阅读的好处,在谈到后进生的时候,如果教师只让他们把学习仅仅局限于背诵必修的教材,这样是异常有害的,这样只会使他们养成死记硬背的坏习惯,让他们变得更加迟钝。而改变他们学习落后的最有用方法就是扩大他们的阅读范围,尽可能地让他们多看些书。教师要挑选一些适合他们的书籍,这些书籍要引人入胜,要让学生尽可能自我去发现这些书与周围事物和现象的联系,让他们发出更多的疑问。随着阅读量的扩大,这会对他们的智育起到很大作用。学习困难的学生读书越多,他们的思考就越清晰,他们的智慧力量就越活跃。教师要激发学生对阅读科学书刊的兴趣,这在学习过程中十分重要。

最终,书中还提到了不要把打个分数作为检查知识的唯一标准。在检查学生作业时,教师习惯于给学生评分,有的分数很高,有的就会不及格。作者提议教师在任何时候都不要急于给学生打不及格的分数,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能够促进学生好好学习的愿望。如果你给学生打了不及格,它很有可能给学生造成极大的伤害,以致于他们觉得自我很没用,从而自暴自弃,放弃自我的学习。评分是一种很有分量的手段,教师给学生的评分应当包括学生一段时间的劳动,要包括学生的回答、对同学的回答的补充、书面作业、课外阅读和实际作业。要让学生明白教师的评分方法和评分时间,这样学生就能够明白自我是逃可是教师的眼睛的,他们就会根据教师的要求去做自我该做的事情,这样教师对他们的评分也会使自我很满意,也就不会出现不及格的情景。

在读完前苏联当代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遗著《给教师的一百条提议》,感觉受益菲浅。做为一名教师,在不断完善自我各方面本事的同时,还应当提高自我的教学水平。原本以为教师这个职业是个很简单的职业,等到自我亲身经历了,才明白其中的苦也累,但也对教师这个职业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应对着一张张天真的笑脸,学生的声声问好,我也为之动容。每个孩子的一生仅有一次,同样他所受教育的机会也仅有一次,我期望我带给自我的学生是灿烂的明天。

第19篇:给教师的提议读后感

一本好书能启迪人的智慧,涤荡人的灵魂。我觉得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提议》就是这样的一本好书。它犹如一泓清泉,清爽甘甜,沁人心脾;它仿佛是我的一面镜子,时刻映照着自我;它又好像是我慈祥师长,不断地给初入教师岗位的处于茫然中的我以指引。大师的形象虽然模糊,但大师的指引却是那么具体。如何在教师岗位上能够将工作做好,如何能让自我在这份事业上有所发展,我从中总结出几个我首先必须要努力的方向:

一、读书,读好书

有句话我一向十分喜欢:“要想给孩子一杯水,自我先要有一桶水。”这在我们教育事业中尤为重要。苏霍姆林斯基在许多条提议中都提到,教师要提高自我的教育素养,就必须要读书,读书,再读书。要把读书当作第一精神需要,当作饥饿者的食物。教师应当要不断培养自我读书的兴趣,要喜欢博览群书,要能在书本面前静下心来,善于对书本中的资料深入地思考。确实,我们教师教给学生的那点基础知识,只是沧海一粟,教师要想提高自我的教育水平,在教学时游刃有余,这就需要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地补充自我的知识的储备能量,使自我的知识海洋变得越来越宽广,让自我的“一桶水”永远取之不不尽、用之不竭。

一个人仅有不停地读书,读好书,读有意义的书,才能从知识的海洋里汲取更多的营养,才能不断地充实我们的头脑,提升我们的思想,才能让我们摆脱“坐吃山空”、“无物可教”的尴尬境地!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真正的人应当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这就是他通宵达旦地读过一二百本书。”

二、关心学生

其一要关心学生的思想,建立师生友谊。苏霍姆林斯基写道:“建立师生之间的友谊,是要付出巨大的劳动,花费很多精力的。有些人认为,要建立师生之间的友谊,只要带领儿童去参观旅行,跟他们一齐座在篝火旁烤土豆吃,跟他们一齐分享欢乐就行了,这些看法都是错误的。建立跟学生的友谊,必须具有巨大的丰富的精神财富。缺乏这种精神丰富性,友谊就会变成一种庸俗的亲昵关系,而这对教育是一种危险的现象。教师要利用课余时间与学生进行交流、谈心,了解学生在学习、生活等方面的情景,从中明白学生在想什么,需要什么。

其二要关心学生的学习。当学生学习上遇到困难,要及时、耐心、细致地辅导,努力让每一位学生都得到发展。相信我们付出的努力总会有回报,洒下的甘霖总会浇灌出灿烂的花朵。

三、赏识学生

美国心理学家威谱·詹姆斯有句名言:“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期望别人对自我的加以赏识”。詹姆斯还发现:一个没有激励的人仅能发挥其本事的20%-30%,而当他受过激励后,其本事是激励前的3至4倍,因而在学习过程中,激励的存在,至关重要,任何学生都需要不断的赏识。被赏识就是被信任、被期望,就会产生一种被鼓舞、被期待的进取心理效应,就会更加向善向美。可见,赏识教育在学生的学习中是至关重要的。

如今,我也试着用赏识的眼光来看待我的学生,不用分数的高低来作为衡量一个学生的唯一的标准。我试着从课堂的点滴中来发现学生点滴的提高,并为他的提高欣喜。当然,我会将我的欣喜化为语言、化为动作来让他明白,使他明白:“别人能行,我也能行。”我试着让我的学生始终能看到自我的提高,“不要有任何一天使学生花费了力气而看不到成果”。我要让每一位学生体会到成功的欢乐,并让欢乐能够延续。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告诫教师们的那样:“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能够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

可是,我们在赏识教育过程中不应当忽视孩子的缺点和退步,该指出的问题应当及时指出,该批评的问题应当及时批评,该制止的问题应当及时制止,这是不能含糊的。否则,会导致孩子在自我意识的建立过程中产生偏差;稍遇不顺就可能一蹶不振;同时,也会导致他们过于自私、骄横,在团体中很难与别人相处,进而产生一系列问题,这会违背我们“赏识教育”的初衷。

“知识就是力量”,确实,读《给教师的提议》这本书,给了我教育好学生的信心和力量,我也会让我的学生们从知识的海洋中获得力量,帮忙他们扬起未来梦想风帆。

第20篇:给教师的提议读后感

《给教师的提议》读后感

《给教师的提议》这本书是20世纪苏联教育经典之作,由前苏联著名教育家瓦·阿·苏霍姆林斯基所著。

苏霍姆林斯基是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他有很多鲜明的教育观点。他提倡教育者的使命就是让孩子各方面和谐发展,“和谐的教育——这就是发现深藏在每一个人内心的财富。共产主义教育的明智,就在于使每一个人在他的天赋所及的一切领域中最充分地表现自我。”

苏霍姆林斯基写了很多关于教育的书:《要相信孩子》、《我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关于人的思考》、《给教师的一百条提议》、《让少年一代健康成长》、《怎样培养真正的人》等等。其中的《给教师的一百条提议》是苏霍姆林斯基专为中小学教师而写的。译者根据我国的情景和需要,选择了《给教师的一百条提议》的精华部分,另从苏氏的其他著作里选择了有益于教师开阔眼界、提高水平的精彩条目作为补充,全书仍有一百条,统称《给教师的提议》。书中有生动的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经过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让教师明白了一个道理,学生应当怎样教。

著作涉及到教学的各个方面,有怎样教育后进生的提议,有给未来教师的提议,有关于智力的开发,有对写教育日记的指导,有怎样开展团体备课,有的谈到作业的检查等,写的相当详细。这本书共设计到100条提议,很多提议都让我受益颇深。

这本《给教师的提议》让我懂得了一个教师所应明白的道理:教育需要智慧,需要艺术,需要经验,需要技巧。

这本《给教师的提议》书中没有生硬的说教,没有空泛的大道理。在书中的字里行间,在每字每句里,都渗透着苏霍姆林斯基对学生的热爱。他在给教师的提议中都结合了自我多年教学当中的教育事例。他对教育的阐述形象精准,加以精辟的理论分析,一针见血地点明了教育的真谛。

通读全书,感悟很多,但总的来说,我认为苏霍姆林斯基是真正为学生着想的大教育家,他的教育是为人的个性全面和谐发展服务的。从他的文字中,我们随时感到他的美育和智育十分和谐地统一齐来。

苏霍姆林斯基十分重视德育。他说:“羞耻心是对于卑劣的,丑恶的东西的强有力的抗毒剂;形象地说,它是能浮载荣誉感,良心和自尊感的大船的深水。如果一个年轻的公民,没有早在他的童年时代就体验到对卑劣行为的蔑视和为别人的痛苦分担忧愁,那就难以设想他会有成为一个好人的志向。”正是这样,他耐心地培养孩子的道德情感,始终坚持把德育居于首位。这种教育理念在我们今日看来,是十分可取的。

在培养智力方面,苏霍姆林斯基强调了思考的重要性。他说:“真正的学校应当是一个进取思考的王国。学校的首要任务,就是教会学生善于思考和善于说话。”他提议我们逐步培养创造性脑力劳动的习惯,告诫我们“不要让本事和知识关系失调”。他在书中写道:“学习、上课、完成作业、经常得到分数——这一切绝不应当成为用来衡量、评价一个人的惟一的、概括一切的尺度……如果在教师看来,他只是一种头脑里被填塞知识的生物,他就不会成为全面发展的人。如果一个人不能宣告自我的存在,不能在人类心灵的某一领域成为主宰者……那么,所谓的人就是不可思议的。”这段话对素质教育而言,不就是素质教育对我们提出的要求吗?

“要思考,不要死记!”这是苏霍姆林斯基对学生的要求,也是对教师的要求和忠告。教师在课堂上不仅仅要想到自我学科的教学,更要关注我们的学生,要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课堂上指导学生的脑力劳动,进行有效的教学,这也是新课程的基本要求。

读书是知识的源泉,它会使你消融困扰,滋养心灵,它会给你力量,给你智慧,所以做为教师的我们更应当多读书,让我们每一天不断地读书!

第21篇:给教师的提议读后感

本学期初,校领导赠与每位新教师人手一册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推荐》,并把这本书做为今年新教师培训的主要资料之一。拿到这本书后,我经常认真阅读,透过阅读以及和同事之间的相互探讨,对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有了必须的认识和感悟,借此机会将我的心得体会和各位进行交流。

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推荐》一书是“20世纪苏联教育经典译丛”之一,是一本值得每一位教育工作者认真拜读的教育名着。苏霍姆林斯基是前苏联着名教育学家,是一位具有30多年教育实践经验的教育理论家。他有很多鲜明的教育观点,比如:“教育者的使命就是让孩子各方面和谐发展,这种和谐发展的前提是对每一个学生个性的尊重”,“一个人不可能对任何事物都不感兴趣”等。

书中共有100条,每一条谈一个问题,既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苏霍姆林斯基从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出发,针对教师在工作过程中遇到的困惑和不解,把教育好孩子的推荐向我们娓娓道来。这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书籍,对我们工作在教育岗位第一线的教师来说,受益匪浅。尽管这天的教育形势与过去相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他的闪光的教育思想、精练的语言,对这天的教师而言,丝毫不显过时。看过之后,带给我的是极大的启发和深深的感触,为我指点迷津。我从中吸取了很多经验,也将许多方法和经验用来指导自我的教育教学工作。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第22条推荐,下方,结合我的教学实践谈谈对这一条的感受。

书中第22条讲到“争取学生热爱你的学科”。在苏霍姆林斯基看来,仅有学生喜欢上了某一学科,这些学生的天赋素质才会得到发展,他们的爱好、禀赋、潜力、志向才能自愿地建立起来。作为教师,最期望的就是学生热爱你的学科,仅有这样,学生才有兴趣学,才可能学好!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每个教师都在尽量唤起学生对自我所教学科的兴趣,使他们入迷地酷爱这门学科”。但如何让学生喜欢你的学科呢?这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不仅仅要求教师要具备高尚的人格去感化学生,用用心的智慧去启发学生,并且还要有高超的教育艺术吸引学生。

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人不可能对任何事物都不感兴趣”,在那里,他也提出了一些很好的推荐。他说:“我期望你去争取自我学生的思想和心灵”。我们常常期望学生有高昂的学习热情和端正的学习态度,常常把课堂效果不好的原因归结到学生身上。读了这本书后,我真正意识到,其实解决问题的根源应在教师自身,苏霍姆林斯基就说:“如果学校里没有一种各科教师都来争取学生的思想和心灵的气氛,那么学许多学生的兴趣就永远得不到开发”

在教学实践中,总能看到这样的情景,上课前或下课后,学生欢乐的围绕着教师身边,和教师交谈着自我的所见所闻或讨论着有关课堂上的问题。这些学生都是对这门学科感兴趣的学生,他们可能因为喜爱这门学科而会把这门学科当成自我将来从事研究的方向,但也有一些学生可能对什么都不感兴趣。那么,如何才能点燃起这些学生“兴趣”的火花、“争取学生热爱你的学科”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充分备课。

充分备课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是我们务必要做好的一件事。我们要认真钻研教材和大纲,认真领悟新课改的精神,广泛查阅各种资料,精心备好每一堂课。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有经验的教师都在努力做到这样一点:在他的学生热爱的那门学科方面,教师制度的东西要比教学大纲要求的多十倍至二十倍。”透过充分、精心的备课,才能在课堂上旁征博引,妙语连珠,调动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备课不仅仅是备教材,更重要的是备学生,要思考的学生的实际状况,让课堂上每一个学生都有事可做,让每一个学生的思维都活动起来,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这样的课堂是令人向往的,师生互动的,气氛热烈的,和谐用心的课堂,这样的课堂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会有一种愉悦的情绪。这样才能提高课堂效率,使课堂成为学生学习知识的乐园,从而调动学生对这门课的兴趣。

第二:精心设计课堂语言。

苏霍姆林斯基个性指出了教师的语言素养是上好一堂课的关键,他说:“教育的艺术首先包括谈话的艺术。”教师的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语言表达潜力,这就给教师的语言修养提出很高的要求。如果教师的语言素养好,那么他上起课来会十分简单,学生听的也十分明白,课堂效率怎能不高呢?相反,语言潜力差,不仅仅会影响课堂效率,并且也会让学生不喜欢这个教师和这门学科。所以,我们要精心设计课堂语言,争取用准确、简单、易懂、风趣的语言吸引学生。

第三:把学生当成朋友。

如何才能让学生喜欢你的这门学科?我认为,做一名合格的教师就要爱学生,用真诚平等的态度,赢得所有学生的爱戴,也就自然而然地走进了学生的心灵世界。爱学生,就务必把自我当作学生的朋友,走进学生的内情绪感世界,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苏霍姆林斯基说:“您若变成小孩子,便有惊人的奇迹出现:师生立刻成为朋友,学校立刻成为乐园;您立刻觉得是和小孩子一般儿大,一块儿玩,一处儿做工,谁也不觉得您是先生,您便成了真正的先生。”我经常在课后和学生一齐相互交流,和学生交朋友,去倾听他们的心声,和学生一齐打篮球,慢慢拉近了和学生之间的距离,透过我的真诚,让学生喜欢我,进而喜欢我的课。

第四:用赏识的眼光看待学生。

每个班级都会有学习不用功、成绩比较落后的差生,如何对付这些学生?往往是很多教师头疼的难题。我们就应尝试着用赏识的眼光来看待学生,慢慢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信心,让所谓的“差生”也能体会到成功的欢乐。我试着从课堂的点滴中努力去发现学生点滴的提高,哪怕是微不足道的优点,我都会去赞扬、鼓励他,试着让他能看到自我的提高。结果收到了很好的成效,一些一开始上课不认真听课的学生此刻慢慢也能坚持认真听课,甚至还记起了笔记,当天的作业没能及时完成。第二天会把做好的作业亲自送到办公室向我道歉,这时,我会毫不吝啬我赞扬的语言。因为我记住了苏霍姆林斯基所告诫我们的话:“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能够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

苏霍姆林斯基在书中给我们带给了百条“推荐”,我不能一一列举,这些推荐都是我们在平时所接触的一个个话题。这些推荐的背后所展示的或是一个个鲜活的教育案例,或是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教育故事,这些推荐也是我们教师在实际教育教学工作中需要进一步去实践和思考的。透过阅读这本书,我体会和领悟苏霍姆林斯基的伟大教育思想,从中得到许多启迪和教育,透过指导自我的教学实践,使自我的教学得以有效地提升。

苏霍姆林斯基的这本《给教师的推荐》犹如一泓清泉,清爽甘甜,沁人心脾;又仿佛一面镜子,时刻映照着自我;又象慈祥师长,不断地给我们以指引。站得越高,才能看得更远。在以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会继续学习这100条推荐,用它来指导自我的工作。

第22篇:给教师的提议读后感

暑假放假之际,学校给每位教师发了一本苏联着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着的《给教师的推荐》。这位具有30多年教育实践经验的教育理论家针对中小学的实际问题写成的作品《给教师的推荐》深受一代又一代教师的喜爱。书中每一条谈一个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全面反映了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有益于开阔教师的眼界,提高水平。假期里的品读带给我极大的启发和深深的感触。

书中一开始就提出了一个令几乎所有教师都头疼的问题:“为什么早在一年级就会出现一些落伍的、考不及格的学生,而到二、三年级有时候还会遇到落伍得无可救药的?”造成这其中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苏氏在提出问题后,直接了当地做了解释:这是因为在学校生活的最主要的领域--脑力劳动的领域里,对儿童缺乏个别对待的态度的缘故。,也就是我们经常提到的“因材施教”。就应说,这条教育原则,对每一个从事教育的人来说都是耳熟能详。我们在制定计划时也经常说,不仅仅要备教材,还要备学生。要想“个别对待”“因材施教”,就务必对这“个别”“材”进行细致的了解,诸如其性格脾气、家庭背景、学习方式、思维特点等等加以熟知,从而在课堂上为不一样的学生创造能发挥他们自身潜力的学习情景,“使每一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享受到脑力劳动中的成功的乐趣”,这样他们都会感觉到他们也是在不停地提高,才会“点燃起成为一个好人的火花。”,要做到这一点,确实不是很容易的。它不仅仅需要教师付出辛勤的劳动,更需要必须的教育技巧,掌握必须的教育艺术。

苏霍姆林斯基称说:“在我们的创造性的教育工作中,对‘后进生’的工作是最难啃的‘硬骨头’之一,这样说没有那一位教师是不肯赞同的。”可是,他善于从心理学和哲学的高度对一般认为的“差生”进行分析,从而构成了独特的“差生”观。他认为,一般认定的“差生”,有三种类型:一类属于思维尚未“觉醒”的学生,教师的任务是“激发它的觉醒”。第二类属于“天赋”面纱尚未揭开时的差生。第三类属于“理解力差和头脑迟钝”的“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在苏霍姆林斯基看来,“学生在课本面前坐得越久,他就会显得越聪明”的观点,对“差生”是绝对行不通的。要透过对“差生”进行“有足够耐心”的教育来发现他们的闪光点。而这种针对性的教育,有一个曲折的过程。况且并不是每一个“差生”都有闪光点。也并不是每一个有闪光的“差生”都能被教师发现。在转变“差生”的过程中寻找“差生”的闪光点,从激发“差生”兴趣入手进而转变“差生”,是苏霍姆林斯基“差生”教育观的重要理念之一。费佳是他教过五年的一位“差生”。他健忘,对学习缺乏兴趣,思维迟钝。在同一班级里,类似于费佳的学生还有不少。

苏霍姆林斯基特地为这些学生编了有200道应用题的习题集。其中不少题是从民间搜集的引人入胜的小故事。“差生”做这类不需要进行算术运算,只要求他们感兴趣,愿意动脑筋。他们从这本妙趣横生的习题中找到了兴趣和自尊。“费佳整天整天地抱住那本习题集不放了,每解出一道题,他都感到是一个巨大的胜利。”苏霍姆林斯基还专门为费佳他们搜集大约100本书和小册子,他说:“有些书和小册子是跟课堂上所教的资料有直接联系的,另一些书并没有直接联系,可是我认为读这些书是一种智力训练。”到了五年级,费佳的学习成绩最终赶上一般学生。在六年级,教师最终发现了费佳的“闪光点”--对物理的极大兴趣。费佳很快成了“少年设计家小组”优秀的成员。让差生在学习中有成功感并找回自尊是差生发现自我“智慧闪光点”的基础,也是教师转变差生的关键。从哲学的角度看,启发“差生”寻找“成功感”,找回“自尊心”是“差生”教育的规律。

为什么许多教师终其一生,只是个名副其实的“教书匠”,而苏霍姆林斯基却能成为着名的教育家?仅从下方几个从该书中列出来的目录来看,就很能给人以启示:教师的时间从那里来?一昼夜仅有24小时、提倡教师在日常工作中做一些科学研究、我怎样研究和教育最差的学生、怎样学习别的教师的经验、关于写教师日记的推荐……原先,苏霍姆林斯基不是在简单地重复“教书匠”的工作,而是在创造性地工作,他对工作有满腔的热情,求真务实,有不断努力进取的精神,有强烈的问题意识,能自觉地将教研科研一体化等等,教育家与“教书匠”的区别由此可见一斑。而我们很多做教师的,往往自以为是地认为,只要教好书,育好人就能够了,至于教育科研,那是科研部门专家的事,与己无关,以至于越干思想越落后,越干越没有工作热情,越干职业倦怠感越强烈……一个不研究学生心理和行为,不善于总结教学经验和教训,不探索教育规律的教师,怎样会是一个好教师呢?

苏霍姆林斯基在许多条推荐中都提到,教师要提高自我的教育素养,就是要读书,读书,再读书。要把读书当作第一精神需要,当作饥饿者的食物。要有读书的兴趣,要喜欢博览群书,要能在书本面前坐下来,深入地思考。确实,我们教师教给学生的那点基础知识,只是沧海一粟,教师要想提高自我的教育水平,在教学时游刃有余,这就需要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地补充自我的知识储备,使自我的知识海洋变得越来越宽广。

仅有读书,才能从知识的海洋里汲取营养,才能充实我们的头脑,提升我们的思想,才能让我们摆脱“坐吃山空”、“无物可教”的尴尬境地!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真正的人应当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这就是他通宵达旦地读过一二百本书。”

书中给教师的推荐让我受益匪浅,使我在以后的教学中,有理可依,有据可寻,同时也明白碰到相应的问题该如何去解决。“学无止境,教海无涯”。教育工作任重而道远,我将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中不断学习,充实和丰富自我,勤勤恳恳、踏踏实实的工作。

第23篇:给教师的提议读后感

我最近阅读了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给教师的推荐》的一部分,书中每一条推荐谈一个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书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阅读”二字。在他的这么多的推荐里,不止一次提到阅读,他将阅读放在了十分重要的地位上。苏霍姆林斯基说“阅读应当成为吸引学生学好的重要发源地。”“无论哪一种爱好,如果它不能触动学生的思想和打动他的心,那就不会带来益处。”“学生的第一件爱好就应当是喜爱读书。这种爱好应当终生持续下去。”从他的这些话语,足以看出他对学生阅读的重视。

其实,学生要阅读,我们教师同样需要阅读。人们常言: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已要备一桶水,而教师的这桶水务必是不断更新的水。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地阅读,不断地更新的知识。可我们都在说着“教师的时间哪里来?教师和所有人一样,要做家务,要教育自我的孩子。”有的即使读书也是疲于应付,以至自我在教学中筋疲力尽,工作自然也就成了一种负担。苏氏在书中就给我们指明了方向: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

回顾踏入教师行列十几年的我,感到很惭愧。那些教育大师都是如何铸就的?是靠他们平时不断的积累,不是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扣教科书,而是不间断的读学术著作。读书与我们教师的专业成长是分不开的,我想我要把读书当成习惯——热爱读书,持久行动。读书的时间是挤出来的。每一天只要拿出十几分钟的时间用于读书,这还是能够做到的,中午吃完饭、晚上睡觉前,关键还在于自我是否热爱读书吧。我要把读书逐渐变成自我的习惯,每一天去阅读有益的书籍。努力使自我成为一个有文化底蕴深厚的教师。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言:如果有一天,你连阅读的时间也没有了,那么,离你无东西教给学生的时间也就不远了。这将是多么恐怖的一件事情呀!

坚持读书吧,在书海遨游中追求伴随终身的专业化成长;读书既是托起“明天太阳”的需要,更是解放我们自我的必由之路。从此刻起选取不间断的读书。爱读书就是善待自我,坚持到底就是胜利!

学校推荐教师读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推荐》,我仔细阅读了《给教师的推荐》后,觉得这本书是一本十分好的教育名著,资料对我们教师很有借鉴作用。书中既有生动的实际事例,又有精辟的理论分析,文字深入浅出,通顺流畅,极便阅读,其中对《教师的时间从哪里》,《兴趣的秘密何在》,《争取学生热爱你的学科》印象最为深刻,下方就简单地谈谈自我的一些肤浅的体会:

苏霍姆林斯基推荐我们要读书,每一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对于我们教师而言,要学的东西实在太多,而我们明白的东西又太少了。“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有人说,教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应有一桶水。这话固然有道理,但一桶水如不添加,也有用尽的时候。苏霍姆林斯基深知这一道理,所以在他的书中一向在要求教育同行们学习,学习,学习。他要求我们读书,每一天不间断的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他鼓励刚参加工作的年轻教师在热烈而紧张的劳动中抽出时间来逐渐地,一步步的积累精神财富,智力财富和教育的明智。他教育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要学习其他教育同行们的优秀经验,取得他们的优秀信念,深入思考优秀教师的经验,将有助于我们看到:在自我的实际工作中,要取得某种结果,都取决于哪些因素。读到这些推荐,突然很懊恼自我这两年的消极,一向抱怨工作太忙,时间太少,而忽略了学习,忽略了读书,忽略了我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那点基础知识,只是沧海一粟这一简单的道理。以前雄心壮志的想过,要完善自我,成为名师,可是现实的工作却成了我颓废最好的理由。为什么不能在闲暇之余读读手边的

书,为什么不能在没有课的时候多去听听同行们的经验,为什么不能在晚上清闲的时候写写一天的教学日记,想想时间如流水一样被我荒废了,而我依然一无所获。苏霍姆林斯基的谆谆教诲让我茅塞顿开,他书中那个用终身的时间在扩大自我的知识海洋,持之以恒地提高自我的教育技巧的历史教师也让我领悟到了一些教育技巧的奥妙,我最终明白教师的时间问题是与教育过程的一系列因素密切相关的。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要靠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怎样使这些小溪永远持续活力,有潺潺不断的流水,我们首先就应安排好自我的时间,不断的提高自我的教育技巧,不让每时每刻浪费。

“兴趣的秘密何在”是谈兴趣的,关于兴趣,我们当教师的,有太多的话要说,谁都明白,兴趣是成就一切事业的基础,是学生掌握知识的动力。而看看我们此刻实际的教学生活,恐怕抱怨最多的就是,学生对学习失去了兴趣,自我教课也提不起兴趣。那么如何解决这个现实的根本问题。在那里,苏霍姆林斯基主要从上课的角度向我们提出了几点推荐,首先我们要将课上得搞笑,何为搞笑?就是: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面前展示的真理感到惊奇甚至震惊;学生在学习中意识和感觉到自我的智慧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为人的智慧和意志的伟大而感到骄傲。这种对课的描述很令人向往,说实话,要想使每一节课上得让学生感兴趣,也是不可能的。那么,这样说有什么好处呢,我觉得苏霍姆林斯基在那里还提出了很重要的一点,那就是对知识的兴趣的第一个源泉、第一颗火星,就在于教师对上课时要讲的教材和要分析的事实所抱的态度。学生没有兴趣,我想作为教师我们首先要自问一下,你自我对所讲的知识有兴趣吗,你有没有想办法去创设情景去激发学生的兴趣?

在那里面我引用一句我们耳熟能详的话: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期望感到自我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所以在那里,我想到这一条推荐更多地是促使我们思考,教师如何持续对知识的兴趣,并且有强烈的职责感,仅有我们首先做到了,才会去激发学生的兴趣,才会不去做伤害学生心灵的事,才不会对任何事情漠不关心。“如果学生没有学习的用心要求,教师越是把注意力局限在知识上,学生对自我学习上的成绩就越冷淡,学习愿望就越低落。”“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我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当一个人不仅仅在认识世界,并且在认识自我的时候,就能构成兴趣。没有这种自我肯定的体验,就不可能有对知识的真正的兴趣。”“没有教不好的学生,仅有不会教的教师。”“仅有在受教育者尊重自我的条件下,才可能有自我教育。学生对自我越是尊重,他对你在道德上的教诲与关于就应如何进行自我教育的指导,就越听得进去,理解得快。如果学生缺乏自我尊重,他对你的教育和规劝就会充耳不闻。”按照“各尽所能”的原则而进行教学和教育工作,能为提高学生群众的智力水平创造有利的条件。由于实施这一原则,能够使“差生”不失去自信心,使他们逐步

地发展起一些智力技巧,而到了必须的阶段上,他们就能在哪怕一门学科上取得好成绩。”

第24篇:给教师的提议读后感

儿童在学习中遇到困难的原因之一,就是知识往往变成了不能移动的重物,知识被积累起来似乎是“为了储备”,它们“不能进入周转”,在日常生活中得不到运用,而首先是不能用来去获取新的知识。

这在实践中会导致什么结果呢结果是知识脱离学生的精神生活,脱离他的智力兴趣。掌握知识变成了毫无乐趣可言的事,变成了为知识而知识。

仅有当知识变成精神生活的因素,吸引人的思想,激发人的兴趣和热情的时候,才能称之为真正的知识。

当你深信孩子们已经清楚地理解了词、词组的丰富含意和情感色彩以后,你就提议他们自我讲述他们所看到和感受到的东西。

不容置疑,是你的思想成了儿童创作和情感流露的推动力和源泉,因为你善于在儿童面前打开通往周围世界的窗口。可是儿童在那里并不是重述他们所听到的话;你的词、你的思想在他们的意识里发生了转换。儿童在学习思考,得到一种无可比拟的思维的欢乐感,从认识中得到了享受。

在备课的时候,正是要从这个观点对教材进行一番思考:要找出那些乍看起来不易觉察的“交集点”,即各种因果联系、时间联系、机能联系交叉集结的地方,因为疑问正是从这些联系中产生的,而疑问本身就是一种激发求知愿望的刺激物。

你在思考《光合作用》的教材:各种意义联系相互交织的“交集点”究竟在哪儿呢啊,就在这儿,最主要的“交集点”就是:无机物怎样变成了有机物。你在学生面前展开一幅动人心弦的神秘的图画:植物从空气和土壤中吸取无机质,而在自我的复杂的机体里把它们变成有机质。这个构成有机质的过程是怎样一回事呢在植物机体这个非同寻常地复杂的实验室里,经过阳光的照射,把矿物肥料这种死的东西,变成了饱含汁液的番茄,变成了香气袭人的玫瑰花,究竟是经历了一番什么过程呢

第25篇:给教师的提议读后感

《给教师的提议》读后感

年前在网上下载了一本耳熟能详的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提议》的电子书,一边读,一边不住地感叹:这样的好书,如何会到快三十岁的时候才与之邂逅呢?

但无论如何,今生能够相遇,总算幸运且幸福。

读第一遍,思想和行为得到了切实有效的指引;如今再读再想,还是有无数次的激动!那些渐被世俗淹没的教育理念、信念,再一次油然生长。没有高高在上的理论,没有毋庸置疑的原则,然而无论哪一位一线教师读这本书,都会产生无比亲切的感觉。透过文字我们能够清晰地看见,其中的智慧之源,既不在飘渺的天际,也不在封闭的大脑——”苏教师“的智慧,无一例外的源于实践。

那本书中所包含的大爱精神与教育科学理念,闪烁着永恒灿烂的智慧之光。循着光芒,我望见了我的导师,他亲切的告诉我:爱,不是空洞的口号!

许多教师曾在学期小结中写过:”我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然而,”热爱“一词有着怎样丰富的内涵,又有几人做过深刻的反省?在”苏教师“那里,”爱“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体贴入微的了解,是科学有效的施教,是全面的、面向全体的关怀……他了解每一个年龄阶段的儿童特征,了解每一个亲子教过的儿童个体。

在那里,我不有自主地要摘录他的原文,以此表达我对其语言、思想与行动智慧的深深敬仰。《给教师的提议》开篇便说:”请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文中写道:

学习上的成就这个概念本身就是一种相对的东西:对一个学生来说,”五分“是成就的标志,而对另一个学生来说,”三分“就是了不起的成就。

这样的话,对于那些严重仅有优生、只见团体的教师来说,是多么有力的批判啊。真正满含爱意的教师,心中应当有具体的每一位学生,并且,懂得向每一个不一样的个体,提出不一样层次的要求,以帮忙每一个孩子点燃心中”想成为一个好人“的火花。他还明确提出,因材施教的首要目的,便是”保护和培养每一个学生的自尊感“。这就是我们此刻说得很响亮的一个词语:生命化教育。

在第6篇《谈谈”后进生“的工作》中,他又针对后进生的特点,具体谈了如何有效地对其开展工作:

对后进生来说……最有效的手段就是扩大他们的阅读范围。

用惊奇、赞叹能够治疗大脑两半球神经细胞的萎缩、惰性和虚弱,正像体育锻炼能够治疗肌肉的萎缩一样。千百次的观察使我得出结论:在儿童感到惊奇、赞叹的时刻,好像有某种强有力的刺激在发生作用,唤醒着大脑,迫使它加强工作。

——如此,就是”苏教师“爱的方式。他不说一个爱字,却实实在在地用行动在爱着。现实中有许多教师,要求孩子反复抄写、死记硬背,课时事实证明,如此做法收效甚微。这正是考验为师者爱的本事的时候。

在第30篇《谈谈直观性问题》中,他又理智地认识到某种教育理论对不一样年龄儿童具有不一样的适用性。文中说道:

低龄儿童是”用形象、声音、色彩和感觉“思维的。如果不构成发达的、丰富的情绪记忆,就谈不上童年时期的完美的智力发展。小学教师们,要到思维的源泉那里去、到自然界和劳动中去教会儿童思维。

在那里,”苏教师“认识到了小学与中学的差别,他清晰地阐述了要在小学里强调”直观性“教育的原因——小孩子是用形象、声音、色彩和感觉进行思维的!但他的理论不是停留在某一种认识上,因为儿童是不断成长变化的个体,所以,他的理论见解也是发展变化的:

应当逐步地由实物的直观手段向描绘的直观手段过渡……要教会儿童理解符号式的绘画——草图、示意图等……

这些充满发展观的理论让我们看到,教育真的是一项复杂的科学工程。真理和谬误有时候仅仅一墙之隔:同样是实物的直观性,普遍用在一年级是正确的,普遍用在三年级就成了一种谬误。

尽管教育十分复杂,”想说爱你不容易“,可是,”苏教师“又用不小的篇幅写出一些操作性极强的提议。让我们明白:教育是触手可及的事情。

《提议》中,有不下于20条的具体可行的操作性提议,为了使操作指导更有说服力,期间又不乏深刻到位的理论见解,这样使读者能够更加心悦诚服地采纳他的提议。在第10篇《第一次学习新教材》一文中,他写道:

学生学业落后、成绩不及格的根源之一,就是第一次学习新教材没有学好。

……第一次学习新教材时,千万别让他光是听别的学生的流利回答,必须要设法让他独立思考。

如何设法让每一个孩子独立思考呢?做教师的自然各有各的十八般武艺。”苏教师“提出了他的做法供读者参考:给予较多的事实和较长的实践,亲眼看到的学生是怎样独立完成作业的的,不许学生在课堂书面练习中犯错误,等等。确实,在我们当今的大班化教学当中,缺乏独立思考的学习现象随处可见,尤其是一问几答的课堂模式中,有相当多沉默孩子的思维处于半停滞状态。所以,怎样用多种方法,耐心机智地促使每一个孩子在第一次学习新教材时进取地独立地思考,值得我们不断思索、实践。

在第28篇《用劳动的爱好来教育学生》中,”苏教师“又十分明确地指出要对儿童进行劳动教育,尤其是那种复杂的、创造性的劳动。在那里,他用科学的理论阐述了劳动对智能的促进作用。

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

学困生学习困难的主要原因在于他不能看见事物之间的关系和相互联系,他离开”事实“就难以思考。劳动的典型特点,就在于它的哥哥步骤和操作之间都有依存性,并且它要求高度的注意力、精神专注和动脑筋思考。

然而我们的教育现实却与”苏教师“的梦想相差甚远!限于条件,学校教育基本上是书斋式的,哪里谈得上多少劳动教育?感到可悲、无奈之后,唯有用”家校联系“进行补救:告诉家长劳动的意义,让他们鼓励孩子参与一切可能参与的手工制作、家务劳动、社区劳动。

如何在教育实践中到达教育家期望的高度呢?这可是值得一辈子去思索、去实践的事情!

更多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