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也分读后感

句文网    发表于:2020-12-09 19:36:23

曾国藩也分读后感(一)

最近我阅读了湖南作家唐浩明的力作《曾国藩》,这是一套三卷本的长篇历史小说,是中纪委向全国党员干部推荐的 56 部图书之一。作者写作态度很严谨,尽量客观反映历史,客观描写曾国藩。他对曾国藩这个复杂的历史人物采取一分为二的态度,一方面赞赏曾的的学术文章,对他的治家和文采以及善于发现人才使用人才做出很客观的描述,同时对曾的恶行也有讽刺和批判。曾国藩是一介文人,指挥打仗不行,跟太平军打仗基本上是屡战屡败(他自己给皇帝上书,改成屡败屡战,这样性质就不同了)。在军事上他比左宗棠胡林翼差得很多。而且人品也很差,极其虚伪,同时又阴险歹毒,是个伪道学先生。作者在这方面的描写可谓入木三分。但同时曾又很善于用人,对诗文也颇有造诣,他对子女的教育也颇下功夫,煞费苦心。如果他不从政不从军,当个大学校长什么的可能比较称职。但他对家人的所谓教育似乎仅限于子女,而对几个弟弟做得并不好,那几个弟弟都不咋地,比如曾国荃之流,既凶残又歹毒,而且贪婪无比,这些恶习显然都跟曾国藩家教不当有关。曾国藩后来被誉为晚清中兴名臣,早年的毛泽东,后来的蒋介石都很推崇他。但我觉得曾国藩的成功是八分运气二分能力,要不是太平天国内讧,曾国藩肯定没有机会。

作者对左宗棠和胡林翼基本上持赞赏态度。一个是爱国,才华横溢,一个是军事指挥极有造诣,而且为人宽厚。但对整个清廷包括湘军,作者则持基本否定态度。当时的清廷包括湘军腐化堕落,纪律败坏,祸害百姓,凶狠残暴,杀人如麻,贪婪之极,清朝的腐败已经无可救药了。除了革命和推翻。没有第二条道路。

作者明显同情太平军,描写太平军纪律严明,百姓拥护,下层将士有很多理想主义者,艰苦奋斗,英勇善战。只可惜天国高层腐败,头号腐败分子就是洪秀全。杨秀清虽然精明强干,但骄横跋扈,逼迫洪秀全让权,结果酿成天京事变,被野心家韦昌辉杀死。之后韦昌辉在京城大开杀戒,滥杀杨秀清部三万多人,还杀死翼王石达开全家,虽然洪秀全又杀掉了韦昌辉,但依然任用小人,猜忌排挤石达开,使得石达开被迫出走,造成天国分裂,元气大伤,最后被清军消灭。天国的内讧使摇摇欲坠的清朝躲过了一劫,得以继续危害百姓几十年,太可惜了。作者把太平军描述为失败的英雄,这点深合吾心。书中有些段落描写得非常感人,比如康禄为了理想英勇就义的场景就令人震撼又令人敬仰,同时对照现实也让人深思。

说实话,尽管曾国藩大名鼎鼎,受到许多名人的推崇,但我过去对他了解并不多,主要是受传统观念影响,对他比较厌恶。读了这本书,我算是对曾国藩及其家族有了比较立体和全面的了解。

曾国藩也分读后感(二)

《罗辑思维》的一期节目再次提到了这个人物,罗振宇分析了他的一生的成就,加之我最近为了未来职业规划和志向而感到困惑,带着一份期待,我到图书馆借到了萧一山写的《曾国藩传》。

用了差不多一周多的时间,看完了整本书。下面谈谈我的读后感。

曾国藩出生于嘉庆十六年(1811),死于同治十一年(1872),活了62岁。出生地为湖南湘乡的白杨坪,家里人都务农,可见家境也并不富裕。他一生会试落第两次,第三次才考上。初看这个人不过是个读书人,很努力地读书最后金榜题名。看似非常平凡,历史上这样的人多了去了,但是人家干的事真的叫不平凡,尤其在学术见解和道德修养方面,我深深地为之折服。

书中记录了一段32岁的他给自己制定的课程:敬,静坐,早起,读书不二,读史,谨言,养气,保身,日知所亡,月无所忘,作字,夜不出门。其为日记,力求改过,多痛自刻责之言。每日必有记录,是为日课。真的把圣贤功夫做到位了。想到此,对比自己呢,曾经也给自己制定过课程,可是坚持不到一周,就失败了。真的佩服老人家的毅力啊。

书中还介绍了他的学术背景,思想体系,天才与志气,京官时代的政治,编练湘军以及平定太平天国和守旧革新方面的学术成就和政治成就。

当然,时代变了,今天不再八股取士,工科生也不再研究经史,我们不可能追求和他同样的学术思想和学术内容,但是从治学做人方面,他的做人态度,他的做事方法,都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最后看看梁任公先生对他的评价: 文正固非有超群绝伦之天才,在并时诸贤杰中,称最钝拙。其所遭值时会,亦终身在拂逆之中,然乃立德、立功、立言三并不朽,所成就震石铄分而莫与京者,其一生得力在立志自拔于流俗,而困而知,而勉而行,历百千难阻而不挫屈,不求近效,铢积寸累,受之以虚,将之以勤,植之以刚,贞之以恒,帅之以诚,勇猛精进,艰苦卓绝,如斯而已,如斯而已!

当然,我也会把这段评价作为自己做人做事的所追求的标准,力求此生达到这个标准,此生应当无憾!

曾国藩也分读后感(三)

通读《曾国藩》之后,我觉得,与其说曾国藩是中国居官者之典范,不如说他是中国文人之楷模!

此话题暂且停住,先回顾一下曾国藩的一生,从道光年间中进士、点翰林,到咸丰年间办团练、打太平军,再到同治年间于天津、办教案,曾国藩的一生可谓风风雨雨、坎坎坷坷,却时刻以尽忠报国为己任,以兴我中华为志愿,应算得上三朝忠臣、重臣了。

回顾曾国藩的一生,主要功绩应是灭太平军、兴办洋务两件。

几进几出,几起几落,曾国藩由翰林到湘军统帅,从当初的几千湘勇发展到后来有强大水师的十万湘军,转战湘、皖、川、鄂、苏数省,终将已建国立都的太平军剿灭。受命于临危,武将改于文职,十七年的军旅生涯是曾国藩封侯拜相的主要功绩。()

于封建制度下倡师夷,于传统观念中办洋务,无疑,曾国藩是中国封建社会中兴办洋务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也是封建中国打开国门接受西方先进技术的奠基人之一,能意识到封建中国的落后,闭关锁国的弊端以及西方科技的先进,能够意识到师夷长技以制夷的重要性,并付之于行动,且取得了显着的成就,对于一个封建社会的进士,从小接受孔孟思想教育的清朝大学士,是难能可贵的,这无疑是曾国藩的又一大功绩。

此外,曾国藩还能够认识到科举考试的弊端,清廷的腐化,都是曾国藩长于他人的、值得一书的成就。

然而,历史上,于天津教案一事,却给予了曾国藩完全的否定,弑己民,悦洋人,让国人对他饱含怨恨,视之为卖国贼,然而,于《曾国藩》一书中,我可以看到曾的无奈,曾的考虑,曾的选择,他的做法实在是为大局考虑,一旦随了清议,后果会是怎样,有谁可以知道呢?又有谁可以对这后果负责呢?当然,不可否认的是,《曾国藩》这部书的作者是站在曾的角度上去考虑这件事的,或者是以作者的了解、以作者的态度去考虑这件事,亦或可以说作者就是完全想给曾国藩以肯定,总之,无论如何,完全否定是坚决不可取的!是主观的!

更多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