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家巷读后感(一)
欧阳山的《三家巷》是带着南国氤氲的人物传奇,表现民间生活在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日益激化的状态下发生分-裂的作品。作品描写20年代大革命时期,由于阶级矛盾日趋激化,广州一批青年人选择了不同人生道路。
关于不同阶级和阶层的青年在革命年代分道扬镳并不是《三家巷》的独创,《青春之歌》等小说也有描写,而且鲁迅在历史上早已有言:“我一向是相信进化论的,总以为将来必胜于过去,青年必胜于老人,对于青年,我敬重之不暇……然而后来我明白我倒是错了。我在广东,就目睹了同是青年,而分成两大阵营,或则投书告密,或则助官捕人的事实!我的思路因此轰毁,后来便时常用了怀疑的眼光去看青年,不再无条件的敬畏了。"小说主人公周炳出身于三家巷铁匠的家庭,当时三家巷的人虽有贫富悬殊,但对于贫富不同的人分属不同阶级,他们之间的矛盾是阶级斗争,那里的人们、特别是青年却几乎浑然不觉。
三家巷里陈家的大儿子陈文雄、周家的二儿子周榕、何家大儿子何守仁、陈家的大女婿张子豪和他们的同学李民魁参加完毕业典礼的那个晚上回到三家巷一起讨论国家大事和个人的前程,最后换帖盟誓:从此相互提携,为国家富强奋斗。这个时候,陈文雄和周家的大女儿周泉冲破了世俗束缚追求自由恋爱,周溶也和陈家二女儿陈文娣也相互爱慕,他们的前程一片光明,“整个世界仿佛都是他们的”。他们的这一举动,也深深地感染了在一旁观看的周炳。周炳是周家的小儿子,长得英俊而健壮,但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从小一事无成:念书没有兴趣,做学徒闯祸打伤人,给地主家当长工偷米被赶出来,甚至连给有钱人当干儿子做阔少爷也因揭发家丑被赶出门。但是这些事情却恰恰说明了周炳善良、忠厚、聪明、勇敢而富有正气。他不喜欢读书是因为老师教的课陈旧迂腐,打人是因为恶少调戏他的表姐区桃,偷地主家的米拿来接济善良而穷困的胡家,揭发陈家的丑闻更是因为善良和正直而被人利用。在经过一番曲折之后,周炳重返学校上学,几年之后升入高中陈维学生会的游艺部长,并在学校举行恳亲会的演出中与表姐区桃合演《孔雀东南飞》,演绎焦仲卿和刘兰芝动人的爱情,感动了所有观众。周炳和区桃两人从小青梅竹马,演完《孔雀东南飞》之后更是被人们认为天生的一对。但是好景不长,不久以后爆发了省港大罢工,广州的工人也开始了轰轰烈烈的罢工。周炳和区桃也加入了罢工的行列,欧桃走在队伍的最前面,死在了帝国主义的枪下。周炳对区桃的死心痛不已,大病了一场之后决心打-倒帝国主义为区桃报仇,再次加入轰轰烈烈的罢工运动。并参加了省港工人运输队支援北伐。
但是不久以后,陈文雄背叛了罢工工人,作为广州工人代表单方面退出罢工换取了一个经理的位置,何守仁也买了一个科长的职位,往日的换帖兄弟开始分化,周榕和陈文娣之间的爱情也开始破裂,但周炳和陈文婷之间感情却更加深厚。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爆发后周炳、周榕和周金三兄弟外出避难,程文娣却在此时嫁给了何守仁。周炳冒险给陈文婷写信约她见面,陈文婷没有按照信上的内容赴约反而把信交给了陈万利和何守仁,陈何两人正像出卖了周家三兄弟,导致周金被捕遭到杀害。而不久以后陈文婷也背叛了她和周炳的爱情嫁给了陈文雄的同学宋以廉,周炳在一次又一次的沉痛打击中更坚定了打-倒帝国主义及其走狗的决心,并清醒地认识到只有共-产主义才是救国的真理。周炳开始参与共-产-党的活动,接着参加了张太雷等人领导的广州起义,在起义中周炳英勇作战得到了张太雷的表扬,但是由于反动派的出卖张太雷被暗杀,革命陷入危机。在后来发动派围攻广州的战役中周炳等人顽强抵抗但还是寡不敌众以失败告终。
作品结尾,周炳告别了三家巷,远去上海寻求革命,他面对海洋高喊:“再见了,可爱的家乡!”由“家乡”一词勾起的相关记忆,是小说给人印象至深的南方小巷带有地域风俗的生活故事,其中家族、亲情和青年之间的友谊、爱情,共同交织为最动人的一幕。在这里,个人生活经历显然是小说着意描写的内容,但革命时代的历史线索依旧是小说叙述的基本框架,当三家巷的青年不得不告别生活中最为温馨的一幕,这未尝不是青春与“初恋”的悲剧,但这种不得不告别旧日自我的人生悲剧,更为有力地说明革命风暴降临的必然性,正如它已经席卷到传统生活的各个角落,包括周炳的家乡三家巷,这片凝聚着以往想象的氤氲浪漫之地。这是三家巷青年过去生活的结束,也是他们和历史一起踏上新旅程的开始。由此,历史在个人命运的折射下,显得更为摇曳多姿。
三家巷读后感(二)
我是带着一种对南派文化的崇敬去看舞剧《三家巷》的。
在我的记忆里,或者在人们普遍的认识里,欧阳山先生的长篇巨着《三家巷》不太适合用舞剧这种艺术形式来呈现,其主要原因就是小说人物众多,关系复杂,事件稠密,而舞剧又是一种不太善长讲故事的剧种,用这种方式来再现或改编小说《三家巷》,乍听起来,似痴人说梦,非不可也,犹不能也!
于是,我便从心底里对舞剧《三家巷》生出一种怀疑,一种抵触,甚至是一种抗拒。
事情的转机是因为新闻界一帮友人的聚会,那日大家不约而同地关闭了往日的“清谈之心”,而敞开了一扇思绪的“澎湃之门”。除我之外,大家共同的话题便是广州军区战士文工团新近上演的大型民族舞剧《三家巷》。他们一致好评的观点让我的怀疑、抵触、抗拒之心开始融化,特别是他们称该剧为“一次南派文化的历史性出征”的观点让我大感兴趣。曾表示不愿意观看该剧的我,当即决定第二天就去亲眼目睹他们眼中的优秀剧目,去剧场探寻舞剧《三家巷》是如何做到“一次南派文化的历史性出征”的。
正如新闻界的朋友所言,大型民族舞剧《三家巷》是二度甚至是三度创作和提炼的舞台艺术精品,它简化了人物,重构了故事,凝炼了意象,提升了主旨,通过描写三家巷里成长起来的一群热血青年,在“五·四”运动、马克思主义的影响下,怀着救国救民的理想,反抗压迫、反抗剥削、追求光明、追求进步,最后选择投身革命的故事,表现了那一代人思想上的分化与选择,表现了无产阶级劳动人民阶级意识的觉醒,表现了买办资产阶级、官僚地主阶级对革命的仇视,更表现了革命者在qiang炮与鲜血面前坚定的革命意志与理想信念。
此外,我从该剧中看到了另一层具有时代价值的深意,那就是一种不可言说的坚守,这种坚守穿越了历史长河与岁月硝烟,穿越了心灵世界与理想信念。在那个年代,在中国革命低潮时期,广州起义、省港工人大罢工表现了南方儿女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决不屈从于帝国主义、反动军阀的残酷镇-压,勇敢地坚持革命,决不放弃的精神。广州起义是为挽救中国革命所作的英勇的反击,它有力反击了国民党反动派叛变革命和实行的屠杀政策。在岭南大地上,革命的信念永远地铭刻在木棉树上、青石板上、三家巷里……不论岁月如何变迁,此志不移。
广州军区战士文工团作为岭南艺术界的杰出文艺团体,以坚守一隅的“士兵”之心,历时一年多精心打造了《三家巷》这部舞剧,无疑是给中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时代增添了一朵奇葩,令人惊喜之,又心震撼之。
因为,正如新闻界友人之言,斯世斯时,这部舞剧所代表的已不是一个团体,而是代表了岭南文化的一次“出征”。全剧所透露出的光芒四射的岭南音乐元素、文化符号、舞蹈语汇、民居建筑、生活习性等独具特色,无可替代。它充分吸取了岭南音乐元素与大革命时代背景下的音乐营养,通过有机地提炼和交响化处理,巧妙地将爱情主题、革命主题融合在跌宕起伏的剧情和人物命运之中,呈现出浓郁的岭南音乐特色。
而在编舞方面,更是对岭南肢体语汇进行了一次深入的挖掘和探索。该剧的编舞大都是目前活跃在舞蹈界的年轻一代编导和舞蹈演员,他们思想活跃,构思大胆,编导手法不拘一格,特别是在人物形象塑造、岭南民俗文化演绎上都作了大胆的尝试,舞蹈编排中出色的运用肢体语言,完成了剧情的发展,成功地讲述了那年那月的一个激-情的故事。
在舞台呈现风格方面,则采用了对那个年代岭南民居、江河、街巷、花市等进行了现实主义的再现,舞台美术和服装设计几乎都是大气磅礴地还原了历史的风貌和城市厚重文化,特别是对典型环境的设计与提炼进行了大胆的刻画,如剧中三家巷民居建筑特色,()广州除夕花市的市井风貌、起义路大游-行等场景的再现,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以浓重的笔墨还原了广州城市历史特色。
我们现今所处的时代,是一个知识大爆炸,信息大交汇,资源大整合的时代,最难能可贵的便是做到对信念的坚守,对文化的坚守,这一点,舞剧《三家巷》真的做到了。
这便是我想要看舞剧《三家巷》的原因,也是我激动不已挥毫写下上述文字的动机。这种穿越了近百年的坚守,值得我为它心生敬重。
本文标题:三家巷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