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侠列传读后感(一)
喜欢武侠小说的人,读《游侠列传》多半会大失所望。历史有时比小说有趣,但更多的时候是实际的历史打破了人们的梦。所谓顺治为了董小宛出家,雍正被吕四娘刺死,都是想象中的传奇,小说家的好题材。然而却不能深究的,否则就会发现董小宛二十八岁死时,顺治才十四岁,而雍正虽算不上好兄长,做皇帝却是最勤政的。我看《勇敢的心》后,就去查威廉-华莱士的历史,结果也是大失所望,华莱士死后三年,苏菲-玛索所扮演的伊莎贝拉王妃才从法国嫁过来,而且铁腕无情,被称“法国母狼”。
我读《史记-游侠列传》前,压根没指望过它像金庸小说那般精彩,有点《三侠五义》的味道就行了,然而现实还是如冷水一般。
《游侠列传》里主要就写了三个人,朱家、剧孟和郭解。司马迁对侠的定义和现在大大不同,虽然他也引述韩非子“侠以武犯禁”,但他强调的侠是见义勇为、人缘好,而不在乎是不是武艺高强。这三人的武功如何,一字不提,他们既没参加武林大会或是上华山论剑,也没有行走江湖、除暴安良。
朱家自己并不富,却仗义疏财,另外就是帮助不少亡命之徒逃脱追捕,有点像《和平饭店》里收山后的杀人王,被他帮助的最有名的是季布将军。然而之后朱家却躲着季布,不愿受人感谢。
剧孟就更没有具体的事迹了,光说他如何名气大,“以任侠显诸侯”,而他母亲死时很多人来送葬,并且宰相得剧孟大喜,“若得一敌国”——当时正是西汉七国之乱。然而具体点的光辉事迹,没有。
郭解相对来说笔墨是最多的,但人品也最可疑。朱家私匿逃犯,我们或许还能容忍,而郭解却是“为人阴贼”——内心狠毒。他少年时就因为睚眦小事“所杀甚众”,到年长作风改变,开始以德报怨、厚施薄望、喜欢行侠,还不夸耀自己。于是就有很多人攀附,但司马迁还不忘加上“其阴贼着于心、卒发于睚眦如故”,也就是说内心狠毒没变,只不过有很多狐朋狗友帮他把事情摆平——“而少年慕其行,亦辄为报仇,不使知也”。帮他报仇却不让他知道,这多半是胡说八道,或是“春秋笔法”。郭解的事迹有三件。第一件,他的外甥倚仗郭解的势力强迫人喝酒,激怒了别人,被杀了,郭解姐姐大闹,而凶手恐怕逃不过,自己向郭解请罪,郭解却并不怪罪他,反说是自己外甥的错。第二件,有个人对郭解并不恭敬,他却嘱咐县尉免了那人的差役,就象是现在的免税,结果那人看他以德报怨,就服了他。第三件,郭解专门到洛阳调停完了一对仇家,却不居功,让这对仇家等着洛阳本地人士来调停,再正式言和,这就是说郭解照顾了本地“贤大夫”的面子。这三件事的前两件,从现代的眼光看都算不得什么,甚至大有问题,第一件,郭解做得并不公平,他的外甥有错,但错不至死,可以说郭解牺牲了对他外甥的公平,获取了自己的名声;第二件就更是拿公家的利益来沽名钓誉。
郭解是个布衣,靠着这样收买人心、养门客,最后树大招风。汉武帝都惧怕这些豪侠的威望,于是让他们迁徙到茂陵。而郭解虽然被迫迁了,却没意识到这时危险已经来了,还不把中央放在眼里。他的侄子先把迫他们迁徙的姓杨县吏给杀了,杨家人告状,郭解的人又把告状的人杀了。这回得罪了天子,缉拿归案,却找不出郭解杀人的直接证据——这是典型黑社会特征,老大们总不会亲手杀人,有人替他行凶。然而中国人可从来没有严格的法制精神,皇帝想杀人,借口总是有的。曾经有个儒生在宴会上说郭解“以奸犯公法”,郭解的门客杀了他、然后跑路。御史大夫就说:“郭解区区百姓,却收养门客、玩弄权势,这么点小事都要杀人,虽然本人不知道,但却比本人杀人还严重,判——大逆不道。”这样郭解不仅本人被杀,还灭了族。
这就是《游侠列传》里的侠了,说好些,像宋江,武艺怎么也比不过鲁智深之类,却在江湖上名头很响——及时雨;说坏些,就是雏形“黑社会”中的老大,靠着畜养门客“以武犯禁”,为非作歹,不把法律放在眼里。朱家、剧孟还可以说是“宋江”型的,而郭解就明显属于“黑社会”型了。
汉以后的侠会不会就武功大进,并且真正开始行走江湖,并以比武艺、争武功秘籍为要务呢不去追究也罢,还是给令狐冲们留些生存空间。
游侠列传读后感(二)
再读《史记》,《游侠列传》让人感慨颇多。这篇文章太史公最是斟酌用意,以儒侠对举,以儒为侠作反衬,以朱家、剧孟、郭解等出身草根的游侠为例,称颂了他们言必信、行必果、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的高贵品格。《游侠列传》篇全文共2400余字,着墨不多却字字珠玑,写得荡气回肠,感人至深。
朱家、剧孟、郭解等人,既非改朝换代的帝王,也非封疆裂土的诸侯,更非名垂青史的诸子百家,一介草莽,何得以让太史公如此垂青,独成一篇,以极其真挚的笔墨写进这本“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些人身上,有哪些优秀的闪光点让太史公如此青眼有加呢通篇来看,有以下几点值得大家学习:
诚信之美。“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他们都很守信用,答应别人的事,就一定努力做到,为了千金之诺,可以轻生死,抛血躯,付出一切努力也要达成。
薄望之美。朱家曾暗中相助季布摆脱被杀的厄运,等到后来季布官拜河东太守成为抵御匈奴的名将时,却终身不再与季布相见。郭解救了别人的性命,从不沾沾自喜,觉得奇货可居在人家面前夸耀。他们帮助别人,完全从心中之义出发,从来不指望被帮助之人能报答什么,也没有想过要以此扬名,厚施而薄望,是一种纯粹的不带功利之心的乐于助人。
慷慨之美。朱家、剧孟、郭解等人,总是把别人的事放在第一位,为了帮助别人,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利益乃至生命。他们尽管贫穷,然一旦人有事相求,合于义,必全力以赴。朱家救济别人的困难,总是从最贫贱的开始,而自己却过着穷苦的生活,衣服破的连完整的色彩都没有,每顿饭只吃一样菜,乘坐的不过是个小牛拉的车子。这些游侠具有强烈的正义感、责任感和使命感,把扶危济困、帮助弱小的社会道德推向了极至。
成人之美。郭解曾经深夜前去洛阳调解一场许多人都没能调解的纠纷,当事人佩服他的为人,听从了他的意见,答应何解。郭解又连夜赶回,并告诉当事人让他们先不要听他的话,等他走后,让洛阳诸公们再来调停,那时他们再和好。本来是自己做的好事,却要说成是别人的功劳。郭解这样做不但解决了一场纠纷,也维护了洛阳诸公的面子。
明理之美。郭解名声显赫,大将军卫青都非常佩服郭解的为人,乡里人更是对他非常的尊重和仰慕。郭解姐姐的儿子依仗郭解的声望,强行灌别人喝酒,对方酒量不济,实在躲不过盛怒之下拔刀杀死了他,之后逃走了。郭解的姐姐悲愤异常,发狠说道“以我弟弟的名望,我的儿子被杀凶手却逃之夭夭”,将儿子的尸体丢弃在道路上任凭雨打风吹,以此来羞辱郭解。在这种情况下,大多数人会觉得凶手未免欺人太甚,怒发冲冠立即杀掉那人为外甥报仇。郭解却没有贸然报仇行凶,而是沉着冷静的暗中调查,在找到那个人后还能心平气和的听他讲完事情的经过,更难能可贵的是在得知实情后能够公正的对待,合理的处理,把罪责归于自己姐姐的孩子,收尸埋葬了他。以郭解当时的声望,只要他通报地方官府就能将凶手定罪,仰慕他的少年甚至敢杀掉得罪他的人来向他表示尊敬和崇拜,在如此威势之下,郭解仍然保持理智,明辨是非,在面临血缘亲情与社会公理时大义灭亲维持正道,不仗势欺人,真是难能可贵。
气量之美。《劝学》中曾言“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郭解声望很高,当有人“箕居视之”表现出无礼之态时,他不先究人过,而先查己过“是吾德不修也”。找到自己的不足,对不尊敬自己的人不加怨恨,反而施之援手,解他人之困以德服人,终于“箕踞者乃肉袒谢罪”,让事情有了完美的结局。
敬畏之美。郭解“不敢乘车入其县廷。之旁郡国,为人请求事,事可出,出之;不可者,各厌其意,然后乃敢尝酒食”。穷困时待人恭恭敬敬,一旦得势就翻脸不认人之徒比比皆是,而能始终如一者则寥寥无几。当时郭解可以说已经是家喻户晓的人物,是人们心中的大英雄。然郭解却能做到不乘车走进衙门,到旁的郡国替人办事时,能办到的一定办到,不能办到的也尽量使各方面都满意,然后才肯接受别人的款待着实不易。
据司马迁所说:列传者,谓列叙人臣事迹,令可传于后世。游侠既非位极之人臣,何得太史公如此吟唱在太史公的眼里,朱家、剧孟、郭解虽是社会的底层人物,但是他们的仁义、谦逊、明理、讲信用和助人为乐的美好品质,为老百姓所称颂,而这些优点,是大多数沉迷于功名利禄的上流社会人士根本不具备的。
游侠列传读后感(三)
接连读了《史记》里的几篇列传,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游侠列传》,连续读了几遍还是爱不释手。作者先以儒侠对举,以儒为侠作反衬,称颂了游侠言必信,行必果,急人之困,不爱其躯的可贵精神;然后分别叙述了朱家、剧孟、郭解的生平尚侠事迹,着墨不多,却写得英风飒然。读完此篇又联系到现实生活,不禁由衷发出感叹:美哉游侠,悲哉侠义!
美哉游侠!
诚信之美。“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答应别人的事,就一定会做到。真可谓是一诺千金。他们都有很强的责任意识,一旦受人之托则将终人之事,而且为了这千金之诺,可以轻生死,抛血躯。
果有成功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的为人操守之美。朱家“藏活豪士以百数,其余庸人不可胜言”却“终不伐其能歆其德”、郭解“振人之命,不矜其功”。他们都办了好事但却从不居功自夸。
急人之难,舍己救人之美。“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士为知己者死”、“千里诵义,为死不顾世”。朱家“所藏活豪士以百数,其余庸人不可胜言”、“专趋人之急,甚己之私”。
他们总是把别人的事放在第一位,为了帮助别人,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利益乃至生命。他们尽管贫穷,然一旦人有事相求,合于义,必全力以赴。他慷慨的救济穷人,“振人不赡,先从贫贱始”而自己却过着“衣不完采,食不重味,乘不过軥牛”的生活。这正是游侠精神力量的可贵之处,感人之处,他们把救助厄困的社会道德推向了极至。
厚施而薄望之美。朱家“诸所尝施,唯恐见之”、“既阴脱季布将军之厄,及布尊贵,终身不见也”。他们帮助别人,不是出于金钱、权势、名利的考虑,完全从心中之义出发。合于义,则为之,不计报偿;不合义,则不为,千金难动其心。
退让顾全大局之美。郭解曾经深夜前去调解一场许多人都没能调解的纠纷,当事人佩服他的为人,听从了他的意见。郭解又连夜赶回,并告诉当事人让他们先不要听他的话,等他走后,让洛阳诸公们再来调停,那时他们再和好。本来是自己做的好事,却要说成是别人的功劳。郭解这样做不但解决了一场纠纷,也维护了洛阳诸公的面子。
明理之美。他不以利害为转移,而依据是非来判断事物。在处理自己侄儿被杀这件事上,当他了解实情后“解曰:‘公杀之固当,吾儿不直。’遂去其贼,罪其姊子”。在知道自己的亲侄儿被人所杀,而杀人者竟然敢逃之夭夭时,想来大多人的第一感觉就是这个杀人者未免也太看不起自己了。更令人气愤的是自己的姐姐竟然曝尸其子而来羞辱自己,在这种情况下,大多人会怒发冲冠立即杀掉那人为侄儿报仇。而解却没有贸然报仇行凶,而是沉着冷静的暗中调查,在找到那个人后还能心平气和的听他讲完事情的经过,更难能可贵的是在得知实情后能够公正的对待,合理的处理,不但没有责怪杀人者反而对他的行为表示赞同转而责备其姐姐,要是不是明理之人如何能做到在面临血缘亲情与社会公理矛盾的时候,能够大义灭亲以维正道
自省容人以德报怨之美。《劝学》中曾言“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当有人“箕居视之”表现出无礼之态时,郭解不先究人过,而先查己过“是吾德不修也”。找到自己的不足,对不尊敬自己的人不加怨恨,反而施之援手,解他人之困以德服人,终于“箕踞者乃肉袒谢罪”有了完美的结局。()
合上这部史家绝唱,那“言必信,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的侠客形象仍在我心中久久不散。青史独留的英雄侠义千载之下,人们仍可见其傲世雄风,闻其飘香侠骨!生命是短暂的,再长寿,也不过百年光景,在无限的时空中不过是流星刹那。侠者不是不爱生命,而是希求的更高,这种爱已经超越了生物意义上的爱,而是将生命的历程当做艺术的过程,是以生命为笔墨,以世界为素练,他们追求的不是简单的生物意义上的生存,而是生命所能展现的美。为了这种美,甚至不惜牺牲财富,权贵,乃至性命。现代社会每一种事物都有他的本源,中华传统文化侧重于义,西方文化侧重于利。重于义的文化才能生长出侠的果实。而今严重的问题是,在西方思想的冲击下,在中国传统文化正在走下坡路,一切正在向西方文化演变。当人与人之间变得以利益为准绳,以金钱为信仰的时候,当人情味越来越淡薄的时候,在这样的土壤里,侠义的衰亡不过是个必然的结局。在此情况下也惟有发出“美哉游侠,悲哉侠义”的感叹!
本文标题:游侠列传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