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宗罪》读后感(一)
昨晚通宵看了一本书,《十宗罪》,单看内容,那是在我逛了近四十分钟书店后第一本吸引我的书,所以绝对肯定,但是看完之后,让我更钦佩的是作者的勇敢,书中的故事都是曾经轰动全国但又被媒体压制的真实案例,所以很令人匪夷所思。但是从事件中我可以看见作者对某些社会现象的抨击,让人惊恐之余却又不禁会深深思考这样的犯罪到底是谁造成的?
是社会的冷漠?是人性的麻木?还是那些犯罪者的病态心理?但是进一步思考,我们就会想到那些病态的心理的根源还是来自这个病态的社会,所以导致某些人性的畸形成长。
可恨之人则必有可怜之处。
当作者带我走进事件的背后,仔细的剖析案件的根源,我在为受害者感到同情的同时,却也为那些无奈却又用错方法的犯罪者感到可悲。是社会亲手孕育了这样的悲剧,却也是是我们的冷漠助长了这样的社会氛围。我映像深刻的一卷就是《肢体雪人》,故事中的杀人者本是一个乞丐,他唯一的温暖就是和他来自同一个山村的女乞丐幺妹。而被害人是某局局长的女儿,有钱有势,所以飞横跋扈。在撞死女乞丐后,她甚至没有一点恐惧,只是有了因为等待的耐烦。她的教育告诉她,这样撞死人之后,没有钱和权解决不了的事。但是她并不知道,等待她的是最为残忍的报复。
读完这边故事后,我思考了许久许久……然而这样的事情却是没有尽头的。此书中涉及对城管执法不当、政府工作失德、非法买卖器官、病态社会思想以及对以权谋私现象等的委婉抨击,而这只是第一部中所提及的,但我们心知肚明的是,这只是冰山一角。
本书根据真实案例改编而成,涉案地名人名均为化名。十个恐怖凶杀案,就发生在我们身边,每一个都是曾被媒体严密封锁,当局讳莫如深的奇案大案。例如,肢体雪人、雨夜幽灵、地窖囚奴、人皮草人、变态色魔……以及轰动网络骇人听闻的刁爱青碎尸案。四个超级警察,各怀绝技,从全国警察队伍中挑选而出,组成中国特案组,负责对全国各地发生的特大凶杀案进行侦破,案情恐怖离奇,此文中十起特大案件都是首次公布内幕。
绝对震撼的角色安排:四个超级警察,各怀绝技,从全国警察队伍中挑选而出,对各地发生的特大罪案进行侦破。极度扭曲的罪案案犯:强奸杀人犯、毁容者、恋物癖者、异装癖、非主流少年、碎尸凶手、流浪汉、卖肾的人、变态杀手、色狼、乞丐、精神病患者、一天到晚跪在街头的人……;诡异绝顶的十大凶案:地窖囚奴、雨夜幽灵、人皮草人、色狼传说、精神病院、肢体雪人……
每一个故事绝对不只是给你恐惧。
所以,我们应当知道,或许付出爱与得到爱是不成正比的,但是不要因此变得吝啬,要知道,无论多少的温暖,都是这个社会所需要的。
有兴趣的人可以看看,绝对会给你不一样的思考,但是前提是,胆子不要太小哦!我希望,看过这本书都会或多或少得收获一些东西……
《十宗罪》读后感(二)
这是我近年来看的最快的一套小说,只用了半个月的时间就看完了三册。当然,第四季到目前为止还没上架。
我并不认可网上一些抹黑这部小说的朋友所说的诸如:烂得一无是处、语言幼稚、知识储备严重匮乏、情节的各种不合理等负面评价。恰恰相反,我认为虽然这是一部商业气息浓郁的通俗小说,但作者讲故事的能力和文学素养却并不低。再有,这部作品的重口味难道不是吸引你阅读的一大主因吗?
不论是从中国的《聊斋志异》算起,还是从爱伦·坡写出了第一部现代意义的恐怖小说来说,恐怖文学的存在都已经有了悠久的历史、独特的魅力和一群群层次各异的读者。但很多读者都有一个古怪而且根深蒂固的习惯,要把图书分为互不相容的两大块,一块属于高雅且有文学价值的,另一块属于低俗的垃圾类。
作为一部恐怖惊悚类小说,在阅读过程中以促成读者恐怖感为创作宗旨,追求阴森气氛、可怖意象、暴力场景营造的小说样式。当然,好读是另一重要原因。小说融入了侦探气息,设置悬念,同时有着电影般的快节奏,令人拿起来就放不下。所以,只要给读者带来恐怖感,并且还会让读者欲罢不能,那它无疑已经算是一部合格的作品了。
虽然本书标榜是根据真实案例改编而成,涉案地名人名均为化名。十个恐怖凶杀案,就发生在我们身边,每一个都是曾被媒体严密封锁,当局讳莫如深的奇案大案。但作者常常会给人一种故弄玄虚的感觉,在想像力和故事构架上并没有完全放开,创作功力也欠些火候。尽管如此,这部作品的特点亦非常突出,归纳如下:
第一、注重用文字描述的画面感,让读者在脑海中形成一个恐怖的场景,从而达到了不俗的恐怖效果。
第二、为读者营造出莫名的紧张情绪,当读者的心弦被绷得很紧的时候,作者再去触动它,从而让人惊悚不已;
第三、它从不在读者心中埋下什么伏笔,而是很快而突然地给读者一个吃惊、一个奇怪;
第四、采用侦探文学的记叙风格,突出的是过程。随着情节和时间的递进,使读者越来越紧张;
第五、抓住了人们心理的敏感点而善加利用,人们日常生活中所熟悉的东西就此变做了恐怖想象的附着对象,读者也在自己的幻想中一次次吓唬自己。
另外,隐藏在这部作品背后对现实社会的批判也同样令人反思。比如,买卖人体器官的医院、嚣张跋扈的富二代、毫无顾忌的微博炫富、野蛮执法的城管、官逼民反的强拆、流浪儿童人文关怀的缺失、丑恶的官商勾结和警匪勾结、整体教育的误区、过度开发对环境的影响……而所有这些,正是每天都在早已麻木的我们身边重复发生的。正所谓:异人有瞢恶,同人有黑白。善恶之争,自古皆未停息。罪与罚、爱与恨、正义与邪恶的交织,也会让你在恐怖惊悚的同时陷入深刻的思考。
当然,作为一部口味偏重的恐怖悬疑小说,《十宗罪》的情节有着大量血腥邪恶的元素,阅读的过程的确会令人非常不悦和毛骨悚然。仅就故事情节描写而言,它应该属于限制级的。因为它很容易对三观还没有形成的广大青少年心理造成很负面的影响。比如最近发生在嘉兴的打工仔挖地窖囚禁女孩强奸11天,犯罪嫌疑人就自称是受到了《十宗罪之地窖囚奴》的启发。
《十宗罪》读后感(三)
前几天读完《十宗罪》前传,今天读完第一卷。第一卷内容不是想象中前传里的一个人物,但整体感觉还可以。每一个故事都是大概的说明,没有详细的过程,拍成电视润色下估计会不错。本卷写的很多人物都是精神病患者,记得最深刻的就是双重人格,()用迷信说法就是一个人身体里存在两个灵魂,各有各的记忆和性格,两种性格写字的笔迹也会不同。不知道具体医学上怎样解释这种现象,对于这种情况我突然想到人的生存。
一个人有两种状态那就是生与死,活着时能做很多事能思考问题但躯体死亡化为白骨化为泥土。活着时躯体里到底什么在主导,死去后那种主导是否还存在空间。思索过程我想起黄易的凌渡宇系列小说,里面提到史前文明,他们通过自身修炼增强精神力量最后突破肉身以另种生命穿越宇宙。世界之大无奇不有,生活中更有各色人群,身边的每个人都有自己性格自己特色。社会是一个群聚型,所以形成的标准都是以大众为准,所谓的精神病患者只是他们思想表现异于常人,所做事情常人无法接受,对于破坏或着威胁周围的精神患者常常会被集中到精神病院,控制监管治疗于一体。想想自己的生活经历,从小到大周围有一些所谓的精神病者,他们的行为让常人嘲笑费解,甚至感觉害怕,小时候自己见到村里几个人自己总是吓的跑很远。现在社会压力大职场中很多带着光环的白领中同样有另一面,一但脱去白日的面具就流露出"变态"的另面,所谓的"变态"常常就是世俗中人们带的枷锁。很小的时候自己判断怀人的标准就是日本人,汉奸或杀人犯,现在自己感觉以前的认知肤浅,世间中很多事情要站在不同角度考虑,好与坏在不同角度完全可以对调。每个人都有自己观点,很多事情很多观点无法用自己思想强加于人,我们就以道德法律衡量自己,不要去伤害他人…
本文标题:《十宗罪》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