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生活的年代读后感(一)
从昨晚七点开始,一个人在屋里看电视剧《我们生活年代》。一共二十九集,一口气全部看完,直到今天早上六点半才关上电脑,上床睡觉。
因为前几集都在展开人物,交待情节什么,所以基本上没怎么快进着看,怕错失什么。不过越到后来,随着整个故事都纠缠在一个问题上时,我是越来越没耐心了,走马观花的看着,现在我只想说说我的感受。
这部电视剧开篇有点节奏太快,给人的感觉是情节有点跳,就是说交待的太匆忙。但三人男主人公的性格是立起来了,一个书生气,一个有点二,还有刘烨居于两都之间,比较有脑子,但是给人感觉太城府,整天心事重重的。之后是整个戏要展现的重点,几个年轻闯荡社会,经历着友情,亲情,爱情的考验,我还能随时人物的遭受的考验入戏,但最要命的一点是家乐与浩东的决裂这个本片最大的矛盾的处理我觉得有点不是那么令我信服。因为在这个重要的戏剧冲突上总感觉剧本作的铺垫不是太多。你想想就因浩东偷偷泄了工程竞标标底的事,然后导致家东的父亲怀恨而死,然后两兄弟反目(通过我这些文字的描述可能大家以为这很正常呀,你泄了标底把人家都父亲都害死了,能不反目吗?)可是看看剧情你就会知道,根本没到那种电视描述的地步,为什么呢?家乐的父亲虽然重视整个竞标,但他也说了竞不上也没什么大损失,况且没到了竞不上就活不下去的地步,竞标失败人是会受打击,但不致于这样,如果电视非要这样讲,你可以把剧情设置的更狠一点,比如让家乐的父亲竞标必须要成功,到不成功还不行的地步。现在我只能说家乐父亲的死最根本的原因还是身体不行,浩东的行为只不过是一个诱因罢了。但剧本非得往浩东的行为上靠,直接的手段就是通过家乐的种种言行来表现,你可以站在家乐的立场说他接受不了他最好朋友害了父亲,但这个我觉得只是剧中人物的一厢情愿,毕竟我们是观众,我们是站在一个比较客观的角度看的,我就一直觉得浩东有错,但不是家乐所说的那样。编导或者说剧中人物不能只站在他自身的立场怎么怎么着了,如果是那样,我觉得太低估了观众的智商了。我知道编导更深层的想表现的是当事人双方内心挣扎痛苦,可惜的是他做的不是那么漂亮。
不知道什么原因,当两兄弟反目后其后整个剧情的走向就有点太矫情了,有点无法自拔了,感觉不大气。作为观众之一的我只能频频快速浏览了,我没有不尊重编导的成果,但我确实耐不下心的看着,我只想快速的知道下面会发生什么?
但片中有两个人值得我挺同情的,一个是紫云,一个就是洋港。紫云对浩东默默的爱,远离北京,当得知浩东又结婚时那种内心痛苦,确实能击中人心的。而洋港我总觉得编导让玉芬死太过残忍,不过也看出编导操控观众的能力还有是的。还记得一个场景:依蕾去世,浩东一个人坐在空屋内,抽着烟给紫云打电话痛苦那场,确实能击中人心,我看的时候眼眶也湿漉漉的,还好没掉下来。总之片中人物之间的情感是真挚的,生活中确实也这样,但是整个情节的设置我觉得欠妥。
我们生活的年代读后感(二)
因为太喜欢看青春励志片,让我看中了最近一系列电视剧,因为固定时间播出,没能看得过来,因此,一直都是下载到电脑里进行观看,加之平时出差可以多看看,毕竟这些青春剧真的让我这年龄段的人看了,感想太多,感悟太深。
已经在前段时间看完热播的《我的青春谁做主》之后,我让感受到新时代年青人,不但只是需要梦想,不但只是需要与父母反抗,更多了的,则让我明白,在这个社会中,有时候并非都是自己真正想要反抗的,只是因为青春精力的过渡,太过于前了,演员们真的演得很好,也是前部《奋斗》的第二版,在这时代是应该让生活在这一年代的人及周边的人更加多的去了解年青一代。
而在看完《我们生活的年代》的那一刻结局,我深深的被感染了,因那它似乎在陈述着我们这一代相龄人成长的历史;因为从来没人能这么清晰的记得我们这代人与上一辈人是如何过来的,但电视剧中似乎是那么实际,那么富有感染力,在我们所生活的过程中,也许真的没有他们三个兄弟以及周边姐妹般们的历史传奇,但我们那时生活的大学,生活的年代,()也是那么过来的,至今未能与那一起生活过来的同学朋友生活在一起,也是我单纯的心灵那一格空间唯一的纯洁;也使我更加体会到了人在他乡的不容易,每一个角色都深深体现出每一种性格化的传奇;说明人生最纯洁的心灵不仅仅是那段生活在学校里同哥们般过来的时刻,能留下的也是最美好的……那一刻,我似乎流泪了……那泪水因为需要经历才会流出。
想想影片中的故事,再结合自已实际的生活,这社会有着太多太多的复杂的东西了,因此,你如果身边有类似于此类的朋友,希望你从学校里出来之前就能有,因为那样的情感,可能在我相龄的朋友都无法想象的,这也是无价的……
结合《我们生活的年代》唯一不足的是导演单纯的解释着生活在那年代的我们里的心灵故事,却缺少了家庭亲情的那一部分,这也是影片中唯一不足之处,如果都能像《我的青春谁做主》这样结合亲情成分,那也将是最美好的……
学习人生,学会生活,学会成长……这就是现实版的《我们生活的年代》,记住除去金钱外有时候其它东西真的会更加重要,以后在我们的生活中,需要决择的事情还有很多,但我们现在能做的是希望自己先学会做人……
我们生活的年代读后感(三)
《我们生活的年代》是出生于70年代初期的几个寻梦者的创业故事。在这个社会混三十多年,是不可能没有伤的,特别是那些不太安分的人。有梦想的人更容易在错误中成长,在错误中成长就是带着残缺和伤痛,微笑地站立。
人生大抵如此:如果你安分妥协,收获的就是无聊和抱怨:你追求梦想,就得伤痕累累。不过,受伤了不怕,牺牲了也不怕,只有走了自己的路,才算是活过。
出生在70年代的人,躲过战争摆脱饥饿,如果没有什么过分的想法,真是可以好人一生平安了。在这样的时期,最大的敌人就是自己,成与败,悲与喜,都是自己一手造成的。一般苦难都是来源于自己的缺点,你有缺点你就得犯错误,你犯了错误就得受到惩罚。罗伯特·弗罗斯特的《未选择的路》是每个人都将面临的选题,你总会发现在你面前有两条路:一条平坦,却无趣:一条崎岖,却充满诱惑的魅力。第一条路,不管你走多远,你都是原来的你,后一条却有无数的刀剑,在镌刻着你。
我希望所有的故事,都是有生活基础的,不然它就没有一点意义。故事中的那几个人,十来年的得失又该如何衡量呢。生活的金子,就是在这样的波折颠覆之中,淘来的吧。感谢你在生活中经历的事与人吧,不管是让你体验了快乐还是悲伤。不管他是正确还是错误。正确的人给你阳光和温暖,错误的人让你宽广和博大。既然有夜的存在,接受错误就是学会了在夜里睡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