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的五十个细节读后感

句文网    发表于:2021-04-01 13:28:53

课堂教学的五十个细节读后感(一)

课堂,是教师展示自身生命价值的舞台;教学,是教师职业活动的主要存在形式。课堂中的一举一动,教学中的一颦一笑,都传递着这样或那样的意义,有着不相同的意蕴。这本书的内容很直白,就像一面无形的镜子,照出了一位教师在教学中容易出现的问题以及面对各种各样的问题怎么去解决。随着新课程理念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所接触和接受,现行的课堂教学过程中不时闪烁体现新课程理念的亮丽火花。这种火花是新旧课程理念冲撞下的自然生成,是教师渐次接受新理念装化为教学行为过程的必然现象。但是现行的课堂教学无论是教育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师生角色定位,还是教学过程中一下具体细节方面都存在着大量的问题。作为一线的老师,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引下到底该如何将这些理念内化为行为是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在阅读了《课堂教学的50个细节》一书以后,感受颇深。

成功的教学离不开细节的研究与雕琢,《课堂教学的50个细节》一书更多的从实践操作层面引领我们如何关注教学细节,关注课堂实效,关注教育智慧。本书所选取的50个细节,在当今的课堂上司空见惯,许多行为在一些教师看来理所当然,根本不存在什么问题。再熟悉的现象中发现问题,在貌似没有问题的地方捕捉问题,在细节行为当中探寻其背后的理念与理论含义,在问题的深入思考中分析课堂的变革取向……这本书的的确确是教师参考学习的一本好书。

课堂常规教学过程中,师生免不了要进行相互交流沟通,但是有几个用语值得注意。例如,“你在想什么”、“连某某都已经举手了”、“同学们课上不许(不要、不能)……”。这里有几个共性的问题:一是课堂教学用语的终极目的是什么,这必须在教师表达之前要构思好。学生在课堂上偶尔注意力转移现象,这时一句“你在想什么”,或者用语言对学生的神态进行描述无法将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课堂的教学内容上来,反而给更多同学注意力转移机会。课堂教学的任何用语一定要是对教学任务完成有用的,尽量减少没有结果或者让学生注意力转移的用语。用语应是引导学生关注自己教学内容、明确结果以及增强学习动机。二是课堂用语要考虑学生心理接受能力,不能打击学生的信心。三是不要用行政管理的方式替代教育教学方面的合理引导。

由此引发我许多联想。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人家如此重视课堂教学的细节处理,讲求很实用的教学技巧,是很有道理的,很务实的。

其实细节虽“细”,但并非小事。你的学生在10年、20年之后,肯定不记得你当年讲课的具体内容,但是他们却能够回忆起许多细节,并且告诉你正是这个细节让他一生记住了某个历史事件、某个道理、某个思考问题的方法。你上课时对细节的技术处理就是你的教学风采,也可能成为你的学生一生的精神财富。

近20年来,教育界出现了一波又一波研究教育理论的热潮,提出了许许多多口号与方法,特别是新课程标准颁发之后,人人都在谈新理念,个个都在搞新模式。毫无疑问,教学必须改革的思想能够普及到每一所学校、每一位教师,是一件大好事。现实中有些老师理论与实践两张皮,说课稿写得很好,教案中的教学方法很时尚,上课则不敢恭维了,特别是一些细节和偶发情况的处理,完全忘掉了自己在说课稿中所说的“教学理念”,完全用的是落后的、不科学的教学方法。那些细节上的败笔,就成了这节课上不了档次的关键。每遇这种情况,我总是想起前几年曾经风行过一句话——“细节决定成败”。

我们这些中学教师是教育改革的实施者,每天都要面对学生,每天都要走进课堂,所以如何做到注意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细节,把那些科学的教育理论很自然地转化为课堂教学以及指导学生活动的技巧,这对教育事业整体的发展,对我们自己的成长都是至关重要的。教育理念结合到学科教学的实际更需要的是踏踏实实地研究和解决具体问题。专家可以对教育教学进行“宏观”的研究,我们就不能仅仅从“宏观”上考虑问题,必须一边学习、消化那些国际一流的新理论,一边学以致用,从“微观”的角度思考每一节课怎么上好,每一个细节怎么处理。

课堂教学的细节就是在课堂实施教育的过程中,在某一个相对完整的步骤,或者在两个教学步骤之间进行过渡时,做出的细致安排,或对临场出现的问题做细微的处理。它包括三种情况:一是在教学准备阶段教师有意识地设计细节,如:采用什么教具,什么时候出示某件教具,设计课前导入营造教学氛围,等等;二是教师没有事前准备,课堂教学中根据学生的状态,应变修订教案,即席做出的反应性安排,比如讨论中,学生拿出自己的作品,要求展示,他展示的作品虽然与本节课的教学有一定的关系,但其观察角度却与教师的设计不尽相同,教师就要做临场调节,等等;三是针对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各种偶发情况,比如学生提出一个教师事前没有准备的问题,怎样应对,等等。细节——事情不大,学问可不小,而且是一些我们每天都会遇到的,又不容忽视、必须解决的问题。我们注意它,研究它,采取符合你自己和你的学生情况的技巧来处理它,那课堂教学就会成为我们教师和学生都很愉快的经历。

教学细节看似平常,而平常中蕴含智慧;看似简单,而简单中孕育深刻。只有那些心中有学生,充满智慧,对教育教学有着深刻理解和真切眷顾的教师才能去主动创设、积极捕捉与有效开掘这些精妙的细节,方可于“细微之处见精神”!

课堂教学的五十个细节读后感(二)

读了郑金洲老师的《课堂教学的50个细节》感触颇深,深感这位前辈的经验丰富,把自己的感触记录下来,在以后的教学中多多反思,多多学习。

在郑金洲老师的课堂教学细节(6)中郑老师提到了这样一个问题:提问的内容。郑老师说到:

“这个问题回答的对不对?”,“对”;“他(她)回答的好不好?”,“好”。课堂上教师与学生之间这样的一问一答,教师一呼,学生齐应的现象,我们大多遇到过。这样的问题,教师问的直接,学生答的明了,课堂气氛很是融洽,可以说是另一种师生和谐、其乐融融的“互动”。

这样的“互动”无疑活跃了课堂气氛,对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有一定帮助。

但在一堂课上,如果这样的对话过多,也会影响教学的深度推进,也会使教学停留在浅表的层面上。

看到郑老师这番话我想到了自己的教学过程,上课的时候经常问学生类似的问题,是呀,这样是活跃了课堂气氛,可是这样下去学生就不在自己思考,非常容易偏离老师的教学思路,造成老师讲老师的,学生想自己的,因为学生只要说:是、对、好……就行。根本不用大脑思考。想明白这个问题后我提问时尽量让学生说出答案,而且有重点的提问某些同学。这样提问做到了提问的作用,学生精力非常集中,成绩也有了进步。

在郑金洲随笔:课堂教学的细节(7)中郑老师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记住学生的名字,郑老师这样写道:

叫出学生的名字,其实反映了对学生的尊重,也反映了教师对学生的关注与重视。一个人的名字是一个人的标志,在这个名字里,体现着这位同学不同于其他同学的特质,也是这位同学把自己看作独立于他人的重要特征。

每个名字都有自己的含义,都有和这个名字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各种特质,对教师来说也是如此。当其他人称呼教师为“你”的时候,教师本人会有什么样的心理感受?不尊重,没有将我与他人的区别突出出来,没有关注到我与他人的不同之处,我想这样的心理感觉教师也会有的。对我们的学生而言,他们又何尝不是相同的心理感受呢?!

以人为本,体现在各个方面。能否叫出学生的名字,也是是否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细节表现。

读了这些以后我感到惭愧万分,我总是以各种理由为借口,很少去记学生的姓名,结果一个学期下来我能叫上名字的学生非常有限,学生课下非常热情的跟我打招呼,我想叫他名字的时候才发现自己不知道人家叫什么,只能草率的应一声。想想这样真的很不对。记得一位前辈也曾教导我:记住学生的姓名,这样非常有利于教学,开始总是不当回事,再次读到郑老师的书时感触深了很多。决定记住所有学生的姓名。现在我已经可以叫上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学生了,学生也更喜欢我了。

在郑金洲随笔:课堂教学的细节(8)中郑老师提到这样一个问题:老师自己阅读,而没有让学生去尝试。郑老师这样说到:

一次听课,看到这样的一个场景:老师说:“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听老师读一遍课文。”伴随着舒缓的音乐,老师声情并茂地读起了舒婷的“致橡树”。老师读的确实不错,无论是语音、语气、语调,还是对诗文的理解,都体现的淋漓尽致。

但是教师为什么没有让学生去朗读,而是由自己越俎代庖呢?在那堂课上,老师首先让学生听自己朗读“致橡树”,然后又找了台湾诗人席慕蓉的一首诗,仍然是由自己来朗诵,同样是要求学生闭上眼睛静听。在这样的场景中,教师实际上是用自己的行为替代了学生的行为,用自己对诗文的理解替代了学生对诗文的理解,用自己的感受替代了学生的相关感受。

这样的场景背后,隐含的是教师对个人行为的高度关注,以及对学生行为关注程度不够。教学中仍把自己当作重心和中心,没有真正实现教学重心下移,没有设身处地从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没有将学生的感受、体验当作自己教学设计的支点。

这点我深有感触,由于自己经验不足讲课的时候自己总是讲个不停,从不关心学生的感受,从没有让学生参与进去,总是站在自己的角度思考问题而忽略了学生的想法和感受。记得一次校长去听我的课,下来以后校长告诉我自己应该少讲一些,让学生多参与一些,不要总是一家言。这样效果不好。想想校长和郑老师的意思是一样的。就是把学生放在第一位。改变以前的老师讲学生听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变为学生为主教师为辅共同学习的模式。今后教学中一定要注意这点,要记住以学生为主。

在郑金洲随笔:课堂教学的细节(9)郑老师提到这样一个问题:不能为教参所束缚,郑老师这样写道:

一段时间以来,我们的教师越来越倚重教参,甚至有的教师离开了教参就不知道如何进行教学了,对教参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自身的行为越来越受教参支配。教参在中国起于上世纪初。“废科举,兴学校”,洋学堂出现。洋学堂区别于原有私塾教学的重大特点,就在于洋学堂是以班级上课制为教学主要形式的,教师由原有的个别化教学转为班级教学,需要有相应的教学法指导作支撑,教参此时应运而生。一个世纪过去了,教参的作用和价值在今天都需要重新认识和限定,教师对教参的态度也应该从原有的简单借用和依靠转变为“参考”和借鉴,但对一些教师而言,似乎还没有做到这点。

我们常说,教学是充满智慧挑战的活动,如果确实如此的话,教参就应该降低其地位和作用,教师在课堂上的动态生成与即时资源的利用,就应该成为教学的常态形式。上述现象的存在,说明我们有的教师对教参仍“言听计从”、“亦步亦趋”,没有跳出教参看教学,离开教参写教案。教参的答案不是唯一答案,将这些答案看作教学中的目标指向,并将所有教学活动都维系在这些答案身上,更值得商榷。

退一步讲,即使教参上的答案是正确的,教师也应该引导学生充分认识自己的答案与教参答案之间的差距,对产生这种差距的原因进行探讨和剖析,进而探寻解决问题的正确途径和方法。上述案例中,虽然学生最终也得知了所谓的正确答案,也知道了答案的来源,但并不知晓如何得出这样的答案,以后遇到类似的问题,仍处在原初的认识水平上。

郑老师说的太对了,平时怕自己知识掌握的不牢固,我也是重点参考了教参,有时候把教参上的话背下来,上课的时候在背出来,好多都没有经过自己思考,没有经过自己加工。我讲的云里雾里,学生听的雾里云里。达不到很好的效果,后来我改变了方法,尽量自己思考,自己组织语言,设身处地的想问题、想办法,用最容易的方法让学生学会。这样要比单纯依靠教辅效果好一些。

郑老师的教学细节非常值得我们这些年轻的教师学习。他提到的问题都是年轻人容易犯的错误。身为一个年轻教师,我以后会多学习多总结。在不断的反思学习总结中提高自己。做一名合格的人们教师。

课堂教学的五十个细节读后感(三)

文/张俊芬

今年暑假,我在网上读了《课堂教学的50个细节》—书,感触颇深。()郑老师把中小学课堂教学的方方面面了解得一清二楚,并且抓住了课堂教学细节的关键核心问题进行了研究。其实在现实生活中这些课堂中的小事我们经常遇到,只不过我们没有放在眼里。而这些小事在郑老师的眼中却是不可忽视的大问题。

在本书中郑老师从课堂教学的七个方面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和严密的阐述。感受最深的是《并非井然有序的课堂》一文。新课程倡导“重过程、重体验、重探究,”主张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真正把这些教学理念落到实处,课堂就势必在一定程度上由“静”取而代之“动”。学生动了、活了,教学重心下移了,而每个学生的知识结构、能力水平各有差异,由此出现的学生之间你快我慢、你说我停、你动我静等一系列现象也就不足为奇了。接下来的任务就是要进一步探讨什么样的乱有助于提高课堂效率,书中引用美国学者的话“适度混乱的人、机器和系统,经常比组织性高的群体更有效率,更具有恢复能力,并且创造性更强。”“乱”是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探究。

评价课堂教学乱不乱,要看学生的注意力是不是集中,如果学生把注意力放在学习上,这样的课堂教学就不乱,如果学生没把注意力集中在学习上,这样的课堂教学就叫乱。由此可见,虽然学生为了弄清学习上的问题而争得面红耳赤;虽然学生为了探究一个问题而离开了座位、学习小组,但都始终围绕着学习这个问题。这样的课堂教学,表面上看似乎有点“乱”,实际上是“活”。但这种“活”中也要有新的要求,过于放纵不管不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要让课堂规范就要掌握课堂调控,要求教师既要放得开,又要收得回,教师应具备较强的组织课堂的能力。总之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们的课堂还真需要“活”“乱”的存在。

总之课堂教学也是一个艰辛的的旅程,我们不仅要关注课堂的这50个细节,在平时的课堂中我们要勤观察、多思考,时刻关注课堂上容易被忽视的细节,只有这样才能发现问题,想办法解决问题,教学改革才能不断的深入发展。五十个细节虽然只是给我们指出了改革的方向,却没有明确的解决方法,所以我们教师应该在自己的工作实践中不断摸索、不断提高自己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因此,我们要努力朝课堂教学细节的规范发展。

更多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