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风声影评

句文网    发表于:2021-04-03 21:44:59

电影风声影评(一)

看完电影首先让笔者想起了阿加莎·克里斯蒂这位著名的推理小说家,她的《东方快车谋杀案》一直是现代许多悬疑推理小说的范本之一。有人将《风声》定位为谍战片,这一点笔者实在不敢苟同,因为大凡如007为代表的谍战片中,主人公是身份明了的,而此片更多的是一个猜谜的过程,正如北京地铁里放映的宣传片上所说“谁是老鬼”?所以说这是一场智力的游戏,只不过嫁接在那个非常的时期中,于是便穿上了谍战的睡衣,让未见此片的人平添了一份其它的想象。当然,关于归为哪一类型的问题其实不足为虑,只要影片好看,管他是什么类型呢?

写到这里先要挑明一件事,为了能够令观众奔赴影院,所以此篇微评尽量的将不涉及到最后的谜题,但却不可避免地要对影片的过程进行一定的讲述,换句话说,此篇微评有很大的剧透成份,所以读者读到这里还可以做出选择,是休还是继续,与笔者便无任何关系了!

影片开始于一场暗杀事件,这是全剧的背景,折射了那个时代的动荡与混乱,也为全剧奠定了基调,阴暗的,也是绝决的。这场暗杀戏是相当值得考究的,其原因是影片的节奏。一般很商业的剧情片的开篇都是全剧的预演,所以从这段暗杀戏中也可以看出《风声》是一部极其标准的商业片。

汪伪特务在奉劝某民主人士投日,而这个时候,服务员端来了一盘菜,盛菜的器皿显得十分的厚重,镜头肆无忌惮地随着器皿在动,相信但凡有些观影经验的人都会想到,器皿中绝不仅只是一盘上等美味,也许还有一种夺命的家伙。果不其然,虽然有人做了检查,但器皿中的还是发挥了它的功效。

说实在的,这个桥段十分普通,远不如教父那段暗杀来得经典与勇气,但导演还是利用节奏与气氛将个情节渲染得令人有种痛快淋漓的感觉。看到这里,笔者开始对全剧有了些许的期待,虽然没有什么创新,但风格却是笔者所喜欢的,至少不拖泥带水,不墨叽。

接下来便是对剧情背景的一个交代,人物开始粉墨登场。武田以及王处长这两个重要人物先行出现。不得不说,武田这个人物是全剧的灵魂,虽然他是一个日本军人,但在他的身上,观众们可以看到一种纠结。从剧作的角度来说,武田本来就是一个谜,他要被遣送回日本,那么就提出了一个疑问,他到底做了些什么,为什么会被遣送?这个问题构成了影片暗藏的一条副线,而这条副线将整个事件化为一场闹剧,也化为了一场灾难。

王处长是汪伪政府中的特务,他是影片中最大的主角,也是一个最恶毒阴险的家伙。他很聪明,很快地便找到了暗杀集团的线索,而相信观众对他印象最深的绝不是他的聪明,而是阴狠。在他的协助下,武田终于想到了一个方法,开始设下圈套,准备引出潜伏在汪伪政府中的老鬼以及老两个人。

当信号传输出去,一段极具工业化(好莱坞式)的镜头过后,五个被怀疑的对象立即浮出了水面。按照桥段来说,对这五个人的介绍也值得记述一下。接到电报的是顾晓梦,一位普通的收发专员,然后交给破译组的组长李宁玉,接着军机处处长金生火,剿匪大队长吴志国以及司令侍从官白小年。镜头的移动方式是以电报为线索的,随着电报的移动,每一个人物开始落入到镜头之内,然后出镜,最后又以电报终结。整个段落十分地干炼,根本没有多余的讲述,但却包含了诸多元素,每一个人的性格以及某些值得后来查案时推敲的细节,其中最重要的有三点,其一是李宁玉的心不在蔫,其二是吴志国不经意间的偷窥,第三点则是白小年的暧昧的状态。

五个被怀疑的对象确立以后,影片进入了阿加莎·克里斯蒂时间。无论是《东方快车谋杀案》还是《尼罗河惨案》都有一个封闭的空间,东方快车或油轮,人物是不能与外界沟通的,而此片中这个封闭的空间便是一座庄园之内。影片借五个人入庄的情节对庄园的气氛做了一定的铺垫,从画面上我们可以看出,这不但是一个封闭的空间,更是一个阴森恐怖的地方,颇有一些哥特氏的风格,在这里不仅仅要追寻出谁是老鬼这个主要问题,而且还会发生一些与生死有关的事情,联想到王处长在审问犯人时的作派,这种担心或说期待对于观众来说是不言而喻的。

对于封闭的空间这个概念有必要多说两句,在阿加莎的作品中,波罗探长要做的事情是试图重现案件发生的过程,而案件本身同样发生在这个封闭的空间里,所以整个推理过程是极具现实性的。而此片不同,老鬼在这五个接触过电报的人之中,根本无所谓案件本身,而是希望老鬼能够真正地站出来,于是便有了非现实性,在这种情况下,心理显然被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相信看过古龙《边城浪子》的人都会知道,多少年前的惨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恩怨情仇要在万马堂得以解决。而此片中的封闭庄园显然不是为了重现传递消息的整个过程,而是为了解决五个人心中的怨念。

在影片的宣传中提到了“心理悬疑”这四个字,笔者是比较同意的。当五个人进入庄园之后与外界隔绝,而武田的圈套也被告之,于是五个人中的“老鬼”就面临着两个问题,一是要竭力地保全自己,二是将那个圈套传到庄园之外去,而武田与王处长的目标很简单,就是要查出谁是老鬼。于是,庄园中便有了三股势力,一是审判方,二是反抗者,三则是旁观者,而在某种程度上,旁观者与反抗者是同盟的,他们同样是受审的一方。虽然观众在受审者中无法知道谁是老鬼,但关于审判与受审的对立还是相当明显的,矛盾便立即摆在了面前,整个过程也便从单纯的查案到斗智斗勇。

按照所有电影以及戏剧的理论,本片中最大的看点便是七个人之间的关系变化以及每一个人的怨念解决。作为受审的一方,五个被怀疑的对象首先很自然地便达成了同盟关系,用以抵抗来自于王处长以及武田的审问。但这种同盟的关系却根本经不住考验,于是在第一次问讯的时候,同盟便宣告破裂了,于是便有了相互间的对峙。影片在同盟这个问题上所着的笔墨极少,主要原因是由于这五个人的身份决定了他们根本不可能达成同盟,所以所谓的同盟无非是一种虚张声势的做作而已,在这一点上的处理是相当正确的。但同盟之时,影片却暗伏了一条线索,即老与老鬼的接头,这段接头是后来的反抗的基础。

问讯是影片中确立关系的一段,问讯之后,同盟关系彻底破裂,不但如此,五个人中分出了两组对立,白小年与金生火相互瞧不起,顾晓梦揭发吴志国,而李宁玉则与世无争。关于这些关系的确立,笔者虽然认可其成立的可能性,但却认为这种关系过于明显,很有斧凿的痕迹。

白小年卖肉上位,金生火花钱买官,两者之间其实出身是类似的,但正是由于这种类似,所以两个人也正好相互瞧不起,甚至是嫉忌,在生死之际,相互指责对方是极有可能的,由于笔迹的原因,白小年最先身死,由于类似的出身不好,金生火便有了同命相怜的感觉,于是陷入了一种绝望之中,在错意了武田与王处长的意思之后,此人自爆了脑袋。在整个剧情中,两个人的动机选择变化都是相当顺当的,合情合理。但这里便出现了一个最大的问题,那就是没有将悬疑进行到底。同样是按照所有电影以及戏剧的理论,这种先死的角色绝不会是最后的谜底,否则便无咒可念了。而且两个人的身死与其它受审者并没有产生必要的联系,这样一来便多少有些随机性了,而随机性和推理悬念是没有任何关系的。而且白小年这个角色是绝不可能是老或者老鬼的,虽然他的确起到了节奏上的缓冲作用,但相信编剧还没有这种胆量将一个地下党写得很娘。想想《白玉老虎》中西施,那种悲情与震撼也只能出在武侠小说之中。

李宁玉是一个走单帮的角色,她与世无争的原因是由于心中惦念着一个艺人。由于满脑子是对爱人的担心,所以反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在五位受审者中,她是最特立独行的。武田用他特有的方式验证了李宁玉的身份。这种方式影片中并没有全力表现,但暧昧却又毫无人性的基调还是传达了出来。在李宁玉身上,导演赋与了聪慧,善良,隐忍,与世无争以及忠贞的传统女性形象,所以当武田单独面对她的时候,一个日本军人的另一面便体显了出来。

在这个封闭的空间中,最具有戏剧冲突的自然就是吴志国与顾晓梦这一对。两个人认了老乡之后,由于问讯的缘故便立即成为了对立面。一般来说,人处于绝境之中,类似于老乡这种概念是相当亲切的,于是他们之间的对立便显得有些突兀,另有两段两个人只有声音没有画面的单独交锋更让人疑窦从生,相信有许多观众已经猜测到了谜底。当真相被揭示出来的时候,所有的行为便有了合理的解释。(真相被揭示是否真的有必要?)这是一种反抗,所谓的斗智斗勇便全在两个人的戏份中了。

说到这里,要继续说的问题便是笔者认为影片的最大败笔所在,那便是真相的解释。

当白金二人身死,李宁玉还关在庄园之内,顾晓梦已坦白了自己的身份受着酷刑的时候,只有一个人被送出了庄园,相信所有人都已经知道了老与老鬼的身份。在这种情况下,影片最后竟然还有对谜底的揭示,令笔者感到万分的困惑,前面说过了,波罗探长的破案是重现作案的过程,而此片绝不是这样的,所以重现老与老鬼之间的计策显然有些对观影者的误解,似乎观影者的智商不足以推断出影片的谜底似的。

事实正好相反,影片已经用多种方式来对谜底进行佐证,包括王小丫去掉答案的方式,包括只闻其声的强奸以及搏斗戏,还包括顾晓梦最后的坦白等等。所以,影片的结尾是完全多余的,到武田倒在雨中的码头便可以结束了。

对于一部观众已经在导演的引导下完全洞晓谜底的影片其实很难再称得上是悬疑电影,更与克里斯蒂的推理过程相去甚远,所以把此片归为悬疑推理类型片多少有些一厢情愿。当影片结束的时候,李宁玉手中拿着顾晓梦通过摩斯密码留下的遗言,而这份遗言则体显出了影片真正的主角,那即是顾晓梦,她的革命自我牺牲精神!鉴于这种精神,影片便顺理成章地成为一部献礼影片。

说到这里,我们便可以看出此片的整体构思,以阿加莎·克里斯蒂的推理作为影片的整体架构,而情节虽然披着悬疑的外衣实际上却是敌我双方针锋相对的斗争戏,最后影片的结点落在歌颂共产党员在危险环境下自我牺牲精神。形象点可这样比喻,悬疑是外衣,斗争是皮骨,而影片的演绎便是在慢慢地层层脱衣,去肉剔骨,最后露出红心的过程。

顾晓梦是影片的真正主角,她承载着影片的献礼主旨,由于她的光芒,作为老的吴志国性格其实是十分苍白的,甚至颇有花瓶之嫌,所有行为不但常规,而且做作,反倒是对立面武田极具个人魅力。前面说过,武田要被遣返回国是影片中的一大悬念,随着影片的进行,其悬念本身得到了揭示,而这次圈套的设立则完全是出自于其个人的要求,以求证实他的勇气与能力。由于这种个人意识,整个事件便多少笼罩了一些黑色的感觉,颇为荒诞。但我们却可以看出,在武田这个人的身上可以说是反映了导演对日军侵华行为的某些阐释。

首先是武田的父辈,与其说是临阵脱逃不如说是放弃了某些信仰,但武田却因此被内部军人冠以胆小鬼的称谓。为了证实自己,武田决定亲自办妥某些事情。从剧情角度来说,武田其实是一个相当有头脑的人,他的失败只能说是对比顾晓梦后的无奈。但在整个审问的过程中,武田体现出的是一种追求,以达到对自我的完善。但这种自我的完善本身却是错误的,是受蛊惑的,是受军国主义操控的,于是,武田成为军国主义下的牺牲品,他的行为并不代表他自己,而是代表了所有受操控的人,包括他的勇气。武田是否真的有勇气?答案是否定的,虽然他试图在证明自己,在努力地要完成一件事情,但当失败光临的时候,他的勇气便彻底丧失了,于是找来王处长替罪。可以说武田其实是代表了更多的侵华日军形象。但有一点需要指出,这是编导们的评判,是电影中传达出来的信息,否真是如此,笔者也不也妄猜。

王处长是武田的替罪羊,这个人物的设置在整个剧情中可以说是一个硬件人物,他的存在解决了诸多方面的问题,推动剧情的发展以及风格定位,深化矛盾等等。王志文的确是一个了不起的演员,他站在那里便浑身都是戏了,而作为剧本中的人物,王处长的性格是单一没有变化的,但由于剧情的原因,这种没有变化的单一性格却令观众们印象最为深刻,他的心狠手辣,他的阴险狡猾,以及他的冷漠残忍。这个人物仿佛就是一个道具,他把所有的矛盾都尖锐化了,在肆无忌惮地挑战着观众们的承受能力,也毫无保留地传达着人性中最卑劣的那些东西。

整体看来,《风声》的制作是相当精良的,风格突出,节奏缓弛得当,人物性格也较为突出,除了结尾有些冗长多余,封闭空间中的戏份还不够错综纠结以外,其不失为一部标准的商业影片,具有不错的观影体验,至少比我先入为主的判断要好得多!

电影风声影评(二)

号称“华语第一谍战巨制”的《风声》,以扑朔迷离、悬念迭生的情节结构,为我们展示了抗战时期一段悲壮寂寞的英雄史以及他们对祖国与人民的忠诚信仰。高、陈二位导演在不遗余力的雕琢性格迥异的人物的同时,也延续了华谊以情节和细节取胜的风格。据艺恩娱乐决策智库Enbase数据显示,对于《风声》的观众选择,故事情节仅以微小差距排在强大明星阵容之后,位居次席。时而风声鹤唳,时而风起云涌,时而又让人在豁然开朗之后又陷入“鬼”影重重,揭开这丰富而华丽的面纱,是一组组强大的镜头语言如“老鬼”一般慢慢呈现……没有蒙太奇,就没有电影,其中的电影蒙太奇手法自然充当了影片“慧中”的重要角色。

“华北剿匪司令部”的五位情报人员在裘庄接受审讯与斗志斗勇的过程是电影的一条明线,而平行蒙太奇的使用,使得中共地下党暗杀日军及伪政府高级官员的活动作为一条暗线铺陈开来。凡平行必交叉,凡交叉必平行,这一明一暗两条线在平行交叉蒙太奇的处理下,构成了电影大的框架,一方是“老鬼”在生死场想尽一切手段要把情报传出去,一方是中共地下党接到百草堂的假行动指令在安排谋杀,而“老鬼”则是这两条线之间的契合点。平行交叉蒙太奇的使用也达到了预期的效果,比起谁是“老鬼”的悬念,更能绷紧观众心弦的是生命危在旦夕的“老鬼”能否在这种处境中突围地狱完成使命,就显得更为惊心动魄。平行交叉蒙太奇在影片中运用十分广泛,像五个人在裘庄写简历时,同步发展却又各自为政,这种蒙太奇的使用,删繁就简,加强、加快、加速了影片节奏,使得重点集中在“辨字”而不是“写字”上。平行交叉蒙太奇在高潮时的应用则尤为突出,在影片最后的百草堂设伏一场戏中,一方面是武田和司令设下天罗地网准备瓮中捉鳖,一方面是中共地下党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布置谋杀。情报能否及时传出?英雄们是否会被一网打尽?随着“十月三十一日”的临近,平行交叉蒙太奇使观众的心弦绷到最紧,营造了影片紧张激烈的气氛,加强了矛盾冲突的尖锐性,造成强烈的悬念效果。随着抗日英雄们得到情报取消谋杀,这两条线汇成一条,继续将影片推向高潮。正如爱森斯坦所说:“两个蒙太奇镜头的对列,不是二数之和,而是二数之积”,平行交叉蒙太奇将剧情发展的整个过程集中起来,扩大了影片的信息量,又加强了情节段落的紧张节奏,整体上增强了影片的悬疑效果和情绪感染力。

唐山皮影戏《空城计》在影片中被吴大队长多次唱起,重复蒙太奇赋予了《空城计》更为深层、更为关键的作用。吴志国在进裘庄的当晚唱起《空城计》时,吴、顾二人就已经心照不宣,在吴志国受尽酷刑奄奄一息的时候,又唱起《空城计》,可以说曲调的两次重复是影片中的两次关键点,一次是同志的汇合,一次是谋杀行动的关键,在重复蒙太奇的解构下,使得《空城计》的含义得以强调与深化,吴大队长的坚毅机敏与忠心表现得淋漓尽致。用重复蒙太奇多次展现裘庄深暗的景色,则营造了一种孤独恐怖的气氛,每一次的展现都让观众在心里多了一份担心与凝重。影片中多次以特效的方式把摩斯电码化成文字展现出来,重复蒙太奇让观众在理性上得以清晰“老鬼”的行动目标,却又在感性上增加了谁是“老鬼”的疑问而似解非解。重复蒙太奇的使用,不仅使电影情节充满了想象性、悬疑性,也达到了关于电影时空后现代的解构内涵。

影片的人物特征与主题意义在对比蒙太奇中得以展现,而顾晓梦和吴志国必然是这对比蒙太奇中的主角。当李宁玉一句“刘林宗应经好几天不见了”,李、顾二人脸上表情虽然没多大差异,却在更深层次形成对比,男朋友多日不见,李宁玉表现出的是“为伊消得人憔悴”的牵挂与思念,而顾晓梦看似镇定,心里却是无比的纠结与痛苦,刘林宗本应是自己的男友,为了革命却不得不让心爱的人成为敌人的爱人,正是对国家的忠诚与信仰才让顾晓梦在本不该镇定的此时此刻表现得如此镇定。革命为什么会胜利?为什么?是因为李宁玉把真心献给了爱情,而顾晓梦把真心献给了国家……五人在裘庄特别是在受刑时的表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李宁玉遭受武田“裸体量身”的刑罚之后几近疯狂,可以放弃傲气与才气,却因为拯救男友而选择让自己在这样保守的年代独自受辱,单从这一点来看,李宁玉是一位伟大的女性。白小年蒙冤受刑而死,临死之前苦苦求饶,做为伪军总司令侍从官,本应“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却落得如此下场,反映了白小年身体的柔弱与内心的脆弱,暴露出伪国民政府内部统治的阴险与黑暗。金生火那旧式金丝边眼睛加上似笑非笑的下颌,充分表现了作为伪军军机处处长圆滑、不学无术的官相,金生火因压力与恐惧而选择了自杀,也是伪国民政府腐败的裙带关系在枪声中倒地。“老枪”吴志国在经受了电刑、刺刑之后仍顽强不屈;“老鬼”顾晓梦在忍受绳刑后以求死来传达情报,一句“请你举报我”,诠释了中共革命人的视死如归与爱国大义。通过种种对比,反映出中共英雄的机智与坚强,歌颂赞扬了他们对个人生死的置之度外,对国家无比的衷心。正如原著麦加所说:“这群特工在水深火热的环境下斗智斗勇,我觉得能够支撑他们行动下去的,置生死于不顾的,就是他们的信念。因为他们有一种捍卫国家,打到敌寇的信念作为他们的精神支柱,才产生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强大毅力。”信念是让人产生无穷无尽力量的源泉。我们这个年代同样需要这样的信念,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这是一部呼唤真我,呼唤内心的电影。影片最大的对比其实是影片本身的残酷与现实的幸福之间的对比,这要观众去自我发掘,发掘的越深,就会对幸福生活越加珍惜。对比蒙太奇在影片中无处不在,裘庄两次聚餐的对比,顾、吴二人前后关系的对比,正是这样的蒙太奇思维,才使镜头的组接不是砌砖砌瓦式的铺陈,而是高度鲜明的、充满悬念的迸发。

影片阴暗死寂的背景,就是一个大的隐喻蒙太奇,它隐喻了裘庄的残酷与黑暗,更象征了当时伪国民政府的残酷与黑暗。在影片中,五个人写了生平简介之后,裘庄的灯立即全灭,暗示了黑暗与死亡的真正降临,此时的客观镜头切换成李宁玉的主观镜头:白小年被强制带走,死亡开始……有意思的是顾晓梦的名字也是一个隐喻,开幕式的台词上定义为“庄生晓梦迷蝴蝶”,具有唤醒民众爱国心,启迪民众的意思。诗人勃朗宁说:“爱情,希望,恐惧和信仰构成了人性,它们是人性的标志和特征”,仿佛就是为顾晓梦而说……对爱情的难以割舍,对革命成功的希望,对受刑的恐惧,对国家和人民的信仰……如此复杂的感情,恰恰构成了影片的张力。这不禁让人想起周迅在片花中的一句话:“我从没想过我会活过这场战争……”

心理蒙太奇在影片中不是运用最多的,却是运用最出彩的。在李宁玉的衣服慢慢被武田的手术刀割落时,心理蒙太奇的处理让她回忆起男友刘林宗表演话剧的场景,这不仅使影片在情节结构上出奇制胜,更让李宁玉在爱的支撑下证明了自己的“清白”。吴志国给李宁玉阐明真相也是置于心理蒙太奇之中,这使得悬疑以一种独特的艺术手法得以解开,不仅把悬念留在了影片最后,而且更让这种爱国情感超越了生死的界限。影片结尾以顾晓梦的旁白结束,不仅舒缓了影片暴力阴暗的情感基调,一句“老鬼不是一个人,而是一种精神,一种信仰”也让观众达到情感上的共鸣,让人不禁想到《秋喜》中晏海清的一句经典台词:因为做我们这种潜伏工作的,其实早就是一个死人了……心理蒙太奇承载了影片最后的高潮:李宁玉回头看到了坐在椅子上的晓梦,这时蒙太奇的情感表达远胜于它的结构形式,一对感情至深的姐妹确因信仰不同而生死相离,只能“灵魂与你们同在……”李宁玉对晓梦的爱之深,思之切,又一次升华了顾晓梦的爱国信仰,深化了影片主题。

有的电影人说至少要反复看三遍以上才能把《风声》看懂,然而所谓的“看懂”又是指懂了什么呢?谁是“老鬼”?恶有恶报?爱国主义?人生信仰?珍惜幸福?正是这种没有具体意义的懂,才使得影片内涵更加丰富,使每一位观众心里都有一个找到却又找不到的“老鬼”,独具匠心的情节设计,扣人心弦的悬念安排,使《风声》在今年华语影坛大放异彩。“风”既秀外,自有慧中,巧妙丰富的蒙太奇手法使影片在情节和思想上把悬疑谍战片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苏联电影大师普多夫金这样说过:电影艺术的基础是蒙太奇。有了蒙太奇,才有了电影,因而才有了《风声》的秀外慧中。

电影风声影评(三)

《风声》初上映便引来争议一片,有人评价太过血腥变态,有人评价精彩好看,据本人观后认为,从纯娱乐片的角度看,《风声》是一部不错的片子,值得一看。影片宣传为一部“抗日谍战”大片,融入了特殊时期敌我殊死斗争的背景,其实不过是影片宣传的噱头。

《风声》本质只是一部普通的恐怖片或惊悚片而已,至少从影片切入的角度来看,着力渲染的是其情节的诡异,画面血腥,人物性格的乖张离奇。影片中多处出现实施酷刑的血腥场面,尤其是周迅被架着在麻绳上用力一拉,洒下斑斑血迹的那一幕,着实让人惊出一身冷汗。凭借着这些刺激的画面,《风声》确实吸引了不少观众的眼球。但也因此被人诟病,认为《风声》格调低下,变态离奇。

其实,从一部纯商业片的角度来看,《风声》是成功的。相比好莱坞层出不穷的恐怖片、惊悚片来说,风声中展示的恐怖画面实在是太小儿科了。《风声》带给人的仅仅只是娱乐而已,如果非要把它提上所谓的艺术高度,其实未免太小题大做了。《风声》只是一部电影快餐,只要能从中得到快乐,就算没多少营养,又有何妨?

从《风声》中我们可以看到不少好莱坞经典惊悚片中“密室囚禁”“杀人游戏”类型影片的影子。看得出来中国的导演对西方好莱坞拍摄方式的模仿已经渐渐成熟。从最初冯小刚拍摄的《集结号》开创了一个中国电影制作方式的新格局,《风声》这部片子很有可能成为另一个起点。或许不久之后,中国拍摄的新片中会越来越具有这种西方好莱坞的味道。

这已然成为当前电影制作的一种流行方式,从早先的《机器侠》《建国大业》都看到了这种影子。观众爱看,票房火爆,只要得到了市场,就得到了一切。()

本土的东西越来越少,流行的东西越来越多。视觉冲击越来越显著,更讲究影片的制作技术,拍摄手法。不得不承认,这确实是国产电影的一种进步。但愿我们在学到好莱坞影视制作皮毛的时候,也能吸取其精髓。早日拍出像《阿甘正传》、《肖申克的救赎》、《七磅》这类触及人心的大片来。

更多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