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读书的日记
书,像一杯浓茶,滋润着人们的心灵,将人们的心灵充实至出口成章的地步。书,这杯茶,带给我无穷的乐趣与收获。
书像一片海,在其中,你可以发现爱与正义,虚假与邪恶。在《三国演义》中,我佩服黄忠“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精神;我喜欢关羽的忠肝义胆,宁死不降的气概;我讨厌吕布的有勇无谋,收钱卖命的`本性。这本书的乐趣,大概就是告诉人们什么是正义,什么是邪恶吧!
我上四年级时,开始读《孙子兵法》,读了一段时间后,已经可以运用其中的一些计谋了。有一次,我和同学下军棋,摆棋时,我将“司令”和“炸弹”等精兵强将放在左翼,将“师长”和其它“大块头”放在右翼,吸引敌方的火力,打了他个“声东击西”,当那位同学还在激战当中,我的“司令”已经在敌方内部开始了“大屠杀”,最后,以我的胜利告终。我想这大概就是读书的乐趣吧!
有的同学问我,为什么你那么喜欢读书,我说,读书可以为自己带来无穷的乐趣。同学说,读书不是很枯燥吗?玩游戏多有意思呀!
其实,读书的乐趣不是读的书多、死读硬读就能享受到的。书需要你慢慢的咀嚼,品味,自己发现乐趣。在书中,有一种很亲切的归属感,让人上瘾,就像有百益而无一害的“毒品”一样。
读书,会让你被书香气所感染,其中的乐趣,会随着书香气,渗透进你的每一个细胞,让你享受乐趣。让我们拿起书,去享受、分享其中的快乐吧!
指导老师:陈飞
老师评语:书在你手,世界就在你手,腹有诗书气自华,才如湖海文如壮。爱读书的人有气场,自带光芒。作文写出了 真情实感,也让我们看到读书的无穷魅力和乐趣! 真棒,加油!
第2篇:读书的日记
我有一个美丽又可爱的姐姐,她非常喜欢读书,读书的时候,周围的一切好似都是空气,眼里只有一本她爱看的书。
有一次,我在附近的公园里玩,看见姐姐在那里看书,我没有立刻跑过去,而是观察姐姐脸上的'表情,她嘴角弯弯,面带笑容。观察完了,我就跑了过去,大声叫道:“姐姐,姐姐。”我心里想:“这姐姐,真是太迷恋读书了吧!真是个书痴呀!”
姐姐真是个读书迷啊!连我这个不太喜欢看书的人,也都被姐姐的爱看书的情况给感染了,我也要多看书,也让自己在书的王国里遨游,也让书沉浸在我的脑海中。
第3篇:读书的日记
书的感觉真好!刚买的如新朋,轻捧手中,摩挲平滑的封皮、吮吸清香的油墨、揣测她的内涵;旧书似故人,随意摊开略显疲沓泛黄的纸张,灯下共享清茶,即便午夜仍不忍割舍!短文是橄榄,随意咀嚼;巨制是碧海,先取一瓢饮!
好读书之人几乎无时不读、无地不读,甚至无书不读,所谓“坐读经史、卧读小说、如厕也可阅杂耍”!他们容易读得怡然自得,常常会忘食、忘事、忘己,也多容易物我两忘,读着读着就会意会神合:或“漫卷诗书喜欲狂”或“下笔如有神”,有时甚至“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读书高人则讲究书不强读,否则只能是损了读书的心境。不想读时就推开窗,或看冷月如水或阅残阳似血或观树影摇曳……或从如烟往事里感慨沧桑或从闲云野鹤处参禅悟道或从无声处汲取营养……
其实,只要读者以“处处留心皆学问”的境界,用心去体悟身边的事物,去读出那本无形、无字之书的精彩,一定会与读有字之书有同样的收获!先贤也语“善读书者,山水亦书、花鸟亦书也。”佛家度人:“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读书人若能将有字书和无字书结合起来阅读,那则是大大的享受了。
一则内容丰富,气势恢宏被评者谓为连环对中的`千古绝唱的“沧海日,赤城霞,峨眉雪,巫峡云,洞庭月,彭蠡烟,潇湘雨,武夷峰,庐山瀑布,合宇宙奇观绘吾斋壁;少陵诗,摩诘画,左传文,司马史,薛涛笺,右军帖,南华经,相如赋,屈子离骚,收古今绝艺置我山窗”当属读书人的极乐梦幻吧?
久了,读书渐渐会成为习惯成为需要成为渴求,人会深陷其中不能自拔。宋代黄山谷说过“三日不读书,自觉言语无味,面目可憎”。面目虽然不一定可憎,言语无味倒很有可能,这不还遇到了洋知音:莎士比亚也说“书是全世界的营养品”呀?朱永新教授也说:“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阅读史”,回头再一想那些严重营养不良者的黄面瘦体,倒确实有些面目可憎了!
第4篇:读书的日记
班级阅读日记:(我和学生历时一个月,共读《亲爱的汉修先生》,我以日记的形式记录了过程,现在把这7篇日记集中在一起,投稿到第九届班级书香活动。)
我们读《亲爱的汉修先生》
要读《亲爱的汉修先生》啦(9月16日)
荣获1984年纽伯瑞儿童文学奖金奖的《亲爱的汉修先生》深受我的喜爱,刚刚送走的一届学生是在五年级上期的时候,开始读,然后被我逼着写读书笔记,再然后他们就慢慢学会写读书笔记了(当然是大部分同学,难免个性差异)。鉴于它的魅力和实效,我决定,新接手的四一班也要从它开始。
班内85人,图书馆内却只有42本(我去数了几遍),不能人手一本,怎么共读?那就发动家长买。上周末作业中的一项是买或借《亲爱的汉修先生》一书,而且我以校信通的方式告诉了家长。他们能否买到呢,不用担心,我提前询问了金榜书店的老板,答曰有!
周一上午一统计,27人书在手,这还差的远,晋含还特意告诉我,妈妈不同意她买,不过她准备用自己的存钱买,我很感动,但我知道有家长不理解,或许认为我是在推销资料呢(其实我得到的好处就是书店老板见我时分外热情),我也无法解释,算了,不告我状就好。
周二上午再统计:呵呵,已经有64人有了“汉修”,我心里在感谢家长,这可比我预想的要好,再把图书馆里的“汉修”请来,不就大功告成了吗?
怀着喜悦的心情,我就给家长发了一条信息:
您好!班里已经有64位同学买了《亲爱的汉修先生》,让孩子们买或借这本书,是因为这本书获得过纽伯瑞文学金奖,书中的内容以书信、日记的形式出现,故事情节不强,如果由我来读的话,效果不是太好。像《我和小姐姐克拉拉》,因为它很有趣,我就自己买来在课堂上读给孩子们听。我一定要全班共读“汉修”这本书,因此才建议您为孩子准备一本,谢谢您的支持,如果给您带来不便,也请谅解。
下午一进班,晋含就跑来,高兴地说:“老师,哪可以买到?妈妈让我买了!”哦?短信很有效嘛,不过她可以不买了,又有10个孩子带着书来。我只从图书馆拿来11本“汉修”,放学的时候全班就人人都有“汉修”了。
于是,我扬起声音:“同学们,今天夜晚的作业就是自由读你手中的《亲爱的汉修先生》,能读多少就读多少,而且不用做摘抄,明天的语文课,老师随便提问,答得好有奖!”
“耶——”孩子们在欢呼,我更高兴,哈哈,我们要读《亲爱的汉修先生》啦!
初会《亲爱的汉修先生》(9月17日)
今儿上午第二节课才是语文课,不过一大早我就到办公室,再次捧起《亲爱的汉修先生》(陪着学生读过N遍),边读边出些问题,难度大点的写在纸条上,现场抽答,答对有奖——初会汉修先生,我一定要孩子们兴味盎然。
几度铃响之后,我站在了讲台上,“同学们,”我扫视一圈,发现大家都坐得笔直,很高兴地说道,“我要先做个统计,把《亲爱的汉修先生》已经读完一遍的同学请举手。”
一个,两个??嗬,不少,整整20个同学。“我知道有的'同学即使没有读完一本书,也至少读了三五十页,现在我简单问几个小问题,检测一下大家读书的效果。”哗,小手已经举起不少,我还没有发问呢,看来很有信心哦。
“先说说书中有哪些人物吧?”
“鲍雷伊”,“妈妈、爸爸”,“法兰德林”??
可能这个问题太简单了,我来不及在一片如林的小手中找到一个,心急的孩子已经喊出了答案,哈哈,同学们表现不错嘛。
既然简单的不在话下,那就大胆挑战难题吧,“谁愿意第一个上来抽纸条答题?”“我---我”,不少同学在喊,看着第一排的锦栋,恨不能直接把手伸过来的架势,我把机会给了他,他在盒子里抓出一个纸条:“通过鲍雷伊的信,你知道汉修先生写了哪几本书?”
“有《狗儿的快乐秘诀》。”他脱口而出。
“汉修先生可不止一部作品,只有全部说出才会有奖。”
“还有,还有??”锦栋语塞了,秉璟着急的喊着:“还有那个什么鹿什么面包?”
呵呵,“是《麋鹿吐司面包》,不认识字也不去查,同样不能奖励。还有吗?”
“有,《乞丐熊》。”智博不假思索地好喊出。
哦?出乎我的意料,《乞丐熊》在书中的第44页方才出现,可见他不仅读完全书,而且读得很认真,“汉修先生的第三本书就是《乞丐熊》,同学们,为认真读书的孩子鼓掌!”
一片掌声中,智博兴奋的坐下,锦栋稍带遗憾的回位,其他同学更积极,迫不及待的等着抽下一个纸条,课堂气氛超级热烈,抽答继续进行:
鲍雷伊的爸爸妈妈叫什么名字?分别做什么工作?(三四个同学补充着,算完全答出。)
鲍雷伊获荣誉入围奖的是哪篇文章?因为这篇作文,他见到了哪位作家?——第二问无人能答,也难怪,一则答案在89页才出现,二则外国人的名字很难记得,意料之中。
鲍雷伊从几年级开始给汉修先生写信?写到几年级?整本书都是雷伊写给汉修的信吗?——三个同学互相补充,完全答出。
艾岛旦是谁?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居然没有同学答对第一个问题,其实在第8页就出现了,可见读书都不是太细致。
“土匪”是怎么来到雷伊家的?为什么取这个名字?——弋涵一个人答出,不错。
纸条抽完了,大家还意犹未尽,哈哈,要的就是这个效果,“同学们,还想答题吗?”
“想。”异口同声。
“我告诉你们机会多的是,郑重其事地细读《亲爱的汉修先生》,今天才刚刚开始,中午的作业就是细读本书的1-15页,仿照书中的书信格式,给书中的主人公鲍雷伊写一封信,告诉他你读了他写给汉修先生的信后,有什么感受,你有什么话想给他说,都可以写下来。”
“写信?”很多同学愕然,不怕,鲍雷伊有那么多的信,我不信这帮孩子连格式也学不会。
我拭目以待。
第5篇:读书的日记
我最喜欢的一本书是《智慧背囊》,这本书里有许多生动有趣的故事,也有很多感悟人生的哲理。
令我最难以忘怀的故事是《名家之作》,它讲的是:有一位热衷篆刻艺术的年轻人去拜访一位篆刻界的大师,年轻人拿出一枚印章请求指点,大师说:"太差了。"年轻人冷冷地说:"但这是您五年前夺冠的作品。"大师笑了笑,拖出一个木箱,里面都是印章,他随手拿起一枚:"这是我在八年前的金奖作品。"青年仔细比较,也瞧出这枚印章在刀功上弱了几分。大师又拿出一枚十年前的印章,更弱些;初次获奖的作品,更差。年轻人一惊,恍然大悟。名家的大作并不是凭天赋一蹴而就的,也许根本没有什么天赋,而是在无数个日夜里,不断锤炼所致。
这本书里还蕴藏着许多道理,都是通过一些故事得到的。每当我看《智慧背囊》时,总会被它的'故事吸引住,那时,我仿佛进入了一个奇妙的世界,故事的一幕幕画面都在我的身边,我就进去看他们说话、玩耍、工作,故事结束,好像亲身经历过这些事,并学会了无数个大大小小的哲理。合上书后,脑海里还浮现着当时的画面,回味无穷。
对于我来说,《智慧背囊》并不是一本枯燥的书,而是一位有着许多故事的朋友,他教会我很多道理,使我的童年受益匪浅。
第6篇:读书的日记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
书对于我们每一个人都很熟悉,书对于我们学生来说,就是我们的中心,我们每天对着它围转;书对于那种热爱读:书的人来说就是一种相依为命的陪伴,是一个很好的伴侣;然而,书对于那种没有知识没有文化甚至不认识字的农民来说,虽然不去看书,但至少也听说过书是什么吧。
我既热爱书籍也讨厌读书。是不是很矛盾呀?其实一点也不矛盾,你们只要慢慢听我说,就会知道这个原因了。
我喜欢读书后让我懂得道理,让我学会的知识,让我在以后写作文的时候,不再为找不到好词好句而心急如焚。讨厌呢,则是因为我有自己不喜欢读的书,越难读懂得文章,我越不想读,所以也就没耐心继续读下去了。我喜欢优美的句子,它们像一首首悦耳动听的旋律,飘浮在我眼前;它们像夏日倾盆大雨过后的彩虹,无比漂亮;它们又像春天里的牛毛细雨滋润着我们的心田。
我喜欢散文。虽然有时读不懂,但我依然喜欢它。它有时像乡下的农民一般淳厚朴实,有时像有教养的淑女一般优雅迷人,有时又像城里的贵妇一般雍容华贵。
我喜欢励志小说。它们每一篇文章都会让人们的`心情汹涌澎湃,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让人们从心里感动,从心里佩服。可以让经历过失败后的人们重新又看到了新的希望,让我们又重新从跌倒的地方爬起来,向前奔跑。
其实,书就像我们吃饭一样只有细嚼慢咽才能把知织的精华吃到自己的大脑里,切记不得囫囵吞枣。
书是我们的良师益友。请同学们好好读书,让我们从书中收获知识吧。
第7篇:读书的日记
通过这个单元的学习,我了解了第一课的作者没钱买书也会想尽一切办法读到书;第二课跟季羡林爷爷的对话中,爷爷告诉我们:一定要多看闲书,要多背古诗和古文,还要达到“古今贯通”“中西贯通”“文理贯通”;第三课的`作者把书当做自己的朋友,不管读了多少次,总会发现新东西,也不觉得厌烦;第四课的作者指出:作文要与众不同,别出新裁才能打动人心,因为那是自己呕心沥血的创造。
这些读书方法和精神,使我豁然开朗!
我以前读书只注意故事情节,没有了解书里蕴含的道理,只是囫囵吞枣,不求甚解。今后我一定要博览群书,认真学习,不辜负老师和父母对我的期望。
第8篇:读书的日记
高尔基:“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题记
那时的我并不明白,难道看了书就能进步吗?考虑到每次考试吊车尾的状况,我在爸妈讶异的目光下近于无赖似的要求逛书店,父母只好妥协,那是我第一次亲自逛书店并且病态式的买了十几本书。那个寒假我与书为伍。
但是遗憾的是我发现高尔基是个大骗子,我的分数证明了这一点,我不但没有进步反而退步了,我很气愤。于是我回家的第一件事将买的所有书用废旧箱子打包到了地下室。爸妈下班知道后,并没有对我的行为加以评论,就这样过了一夜。
第二天周末,妈妈让我陪她出去逛街,这并没有什么特别,只是妈妈带我走的是一条我从未走过的老街,我很疑惑。最终我随妈妈走进了一个看不清名字的书屋,原来她要带我买书。说实话,想到我昨晚的行为我不认为还有买书的必要,更何况是在这样一个破旧不堪、标号危房的老屋,但是我没有表示出来只是安静的跟在妈妈身边,顺便打量着这个可以进博物馆的房子。恍惚间似乎听到妈妈说话,“或许你很疑惑这样的一家店怎么还会存在,不过你要知道想要从书中受益,首先要做的是选对书,只有你选对了,它才能为你所用,使你进步。而选书不一定要去大书店,该有的书这里也有。但是相反的',大书店却没有这里的环境安静。挑选书不是看别人拿什么你就买什么,而是你心里真正了解自己想要什么书,想要从书中得到什么,而这就需要你在安静的环境中仔细的感受到底哪本书适合你。”
是的,妈妈的话让我想起了第一次买书的那种无方向的随便。我并不知道自己想从书中得到什么,只是人云亦云,想起同学说哪本好我就拿哪本,而事实上我根本不知道这本书是不是我需要的。我很赧然。那天,我回想着妈妈的话终于用我的感受买到我人生第一本真正想读的书。
吃晚饭的时候,我向爸爸公布了这一特大喜讯,他先是高兴,随后又很认真的问我:“那么你知道要怎么读这本书了吗?”说实话我有点啼笑皆非,不知道爸爸为什么会问这样的问题。我说:“就是好好看呗。”刚说完,爸爸看着我的眼睛对我摇摇头,“这样你还是不会进步的”。我有点不服气。爸爸拍了拍我的肩,说:“虽然提到书时,我们总会说读或者看,但是你要明白这是一种言语的说法,对于书来说它们只是一种运用的手段,你要做的是通过这种手段来感受书中想要表达给你的重要的思想和内涵,它们可能属于书中的人物,也可能属于书中的故事背景,还可能是作者的意向。至于到底是什么,这就需要你在看的过程中设身处地的去感受每一个字词、每一句话。”说实话,我并不完全明白爸爸的意思,但我知道他是在教我如何读一本书,如何感受一本书,所以那本书以及之后的每一本书,我都会把自己想象成作者或是主人公,设身处地的去感受每一本书想要告诉我的思想。
那么回答最初的问题,我到底进步与否呢?很高兴我承认了高尔基的那句话——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但是如果你还是仅限于“看”书或“读”书的话,让我来告诉你快化身书中主人去深切感受书的内容吧。
第9篇:读书的日记
周末下午在街上闲逛,见两三人蹲在一旧书摊前翻看,不禁勾起内心深处似曾相识的记忆。
上个世纪80年代,那是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都尚未充裕的年代。我刚读初中。与现在相比,学习轻松许多;但可读之书,除了课本别无他物。饥渴的我们每天都在班上搜寻课外书,若某位师兄能拿出一本即使破旧的连环画或《故事会》之类,必定会被大家追逐,直到肩贴肩头碰头五六个人挤坐在一起开始阅读才停息。聚读之处,或是课桌旁,或是屋檐下,亦或是石阶上。中间那位当然是舒服地坐着,负责翻页,甚至朗读(因为靠得后一些的人看不到书的全貌,便要求读出来),俨然是阅读小组的头儿。其余“搭到看”过干瘾的(因为人多)或挨坐,或蹲,或站,或弓腰,表情雷同而姿态各异。待看到精彩的页面,挨得远的没能看得分明,中间那位却要翻过去了,因此,便时常有小纠纷、小吵闹,但迅即又归于平静,因为真的闹翻的话,书主人便会恼急地把书收将起来,道:“今天不看了,怎样?”害得大家心里如癞蛤蟆吃豇豆——悬吊吊的。
镇上文化站有千把册书,对外租借,一本每天两角钱,但是要收押金。对于十来岁的我来说,偶尔有两三张角票是可能的,但要有块票作押金却是几无可能的。有一年正月里,连续给好多家亲戚拜了年,我的口袋里居然积了五元之巨,当下喜不自禁,径自奔到镇上,选了一本向往已久的完全版的《三国演义》,一路上边走边看地回家。家里人却叫我去看鹅。我拿着书到得田边,瞄了一下,见鹅的只数正常,活动也正常,便站着继续看诸葛亮布空城计,不觉入神,又在不知不觉中蹲身而读,好久都没挪窝。忽一人大呼:“猪跑出来了!”不禁惊诧,应声:“诸葛亮没出来!”扭头循声望去,方感膝盖酸麻,一时支撑不住,“腾”地跌坐在泥地里。起身之后,抬望眼,鹅已不知去向,免不得要去找。那邻居犹且叫:“帮我赶一下猪哇!”我说:“我要去找我。”邻居既惊且怪:“你要去找你呀?!”
有一次逢场,在镇上逛,忽见一间店铺墙壁上挂满图书,店里摆着几条长凳,十余老少在里面看书,神态甚为享受。乃大喜,入内。方欲摘书观之,一老者近身道:“小朋友,两角钱!”原来这是一家“书吧”。我问:“可以看好久?”答:“可以看一天。”搜遍全身口袋,竟然找出两角。于是交钱看书,却苦于读者众而无凳可坐,只得行蹲读之法。
平时未能完整阅读的几本连环画,此时此地终于得偿所愿了。纵情饱览之中,也不知过了多久。忽一转眼,见店内空旷,长凳上无有老少读者,而店主人正端着饭盒扒饭,方知时已至午,而自己的肚子也咕咕叫着可以为证。欲舍书而去,却又舍不得还有半天的钱没有看完,于是强忍饥饿,扑向精神食粮。
连我自己也不知道看了多少本,一直看到店里的读者来了又走了,多了又少了,眼见得店外光线昏暗,远处炊烟升起。店老板(那位老者)笑呵呵说:“别人两角钱都只看半天,你硬要看一天,我折惨了!”
自此之后,一有机会就去那儿看书,也不拘何书。大约一个月后的一天,仍旧去,发现老板换了一位年轻的,也没空去注意观察他。交上两毛钱,摘下书照例要坐在凳子上,却被年轻的老板客气地挡住了:“坐位子要三毛。”啥?有这种事?这才察觉新老板的不同;但似乎又无理可讲,无法可想。然而,奈何?身上就是没有多余的一毛板凳钱!又担心与他理论耽误时间只会自己吃亏,只得将就站着看了,反正是练熟了此等姿势的'。站了半小时左右,复摆蹲读之势,良久,脚踝酸痛,又立而读之,如此反复变换,居然坚持了四个小时的样子。经此一回,以后每看到别人上厕所就要拿书报,便会在脑中预先浮现其蹲着阅读的造型,且联想及己,哑然而笑。
弹指一挥间,二十余载过矣。在物质产品与精神产品都无比丰富的今天,书之多之美之豪华且不论,阅读时之装备更可谓大升级了:午后阳光、沙滩凉椅、再加一杯馥郁的茶。故此,读书时便失去了从前狼吞虎咽的快感,而获得的是细细品味的从容。
第10篇:读书的日记
我出国最初,拿着打工攒下的全部钱去读书,银行卡一度只剩下两块多,那时几乎身边所有人对这件事都持反对态度,“为什么要读书呢?大学都毕业了啊,抓紧时间去赚钱不是更好吗?”我嘴上坚持己念,心里也有我的顾虑,这样决意奉献给学习的又两年青春,意味着我要把每一分钟都赋予用途,白天去上课,晚上去打工,半夜写作业,光想想那即将要缺失的大把睡眠,和要靠不停打工来生存的日子,就知道这绝对不会是一条太容易的路。
这样的日子很快到来,学习和生活一切顺利,却也万般辛苦,很多时候从学校放学要背着书包一路狂奔才能赶得上餐馆开工的'五点半,做工时一边收拾着桌上的碗筷一边脑袋中还默念着会计公式,没有顾客的时候别的同事在玩手机说笑话,我蹲在厨房的角落里写着第二天presentation的构思。
有一次下班太晚,老板送我们几个员工回家,我家是最远的,和他同行了好一段。一向沉默严肃的老板突然打开了话匣,“看你每天又上学又打工的,就想起我年轻时也有过这样的日子啊。我那时候刚工作,表现很好,公司派几个人去进修,每个周末去学校上课。那几年一边上班,一边操心读书,周末没睡过一个懒觉,为考试晚上熬夜的情况也时常有。一起进修的同事里,最后只有我坚持了下来。过了十几年,我计划出国的时候,移民官要的第一个材料,就是学历,身边那么多想出国的人,就只有我一个人出来了,我当时可都三十几岁了。”
下车的时候他又叮嘱我,“姑娘,趁年轻多学点什么,别怕现在辛苦,很多现在你觉得用不上的东西,以后都会在关键时刻发挥作用。”
本文标题:读书的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