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日记

句文网    发表于:2024-03-03 11:11:10

第1篇:读书日记

我最喜欢的书是《笑猫日记》系列,今天我读的是《小白的选择》。

逃离了绿狗山庄的小白和地包天,在大家的帮助下,渐渐地恢复了原来的样子。

——真好啊!我很高兴地笑。

但变回原样的小白没有家,富贵犬菲娜得知情况后,把小白带到了这座城市中最高档的别墅区——樱花巷,希望小白能在这里找到一户好人家住下来。

菲娜为小白选了第一户人家——大明星阿贝哥。但小白住进去才发现阿贝哥根本不像电视上人们说得那样好,而且居然还把好心帮他的小白给打昏了!

——读到这儿,我很气愤,也替小白捏了一把汗,有的人也真是表里不一啊!

接下来,菲娜又为小白挑了一户看起来很好的人家,那家人很喜欢小白,二话不说就决定收留小白!

——嗯,真是太好了!我真高兴啊。

过了一段时间,笑猫和菲娜一起去找小白,想知道小白过地怎么样。但小白却不太喜欢它的新主人,因为他们简直就像一对寄生虫!

——我很惊讶:还有这样的人啊!那他们怎么能照顾好小白?

冬天已经到了,但小白还是没有找到一户人家住下来,

——小白该怎么办啊?我很替小白难过,却没有办法。

有一天,小白在翠湖公园的梅园里遇到了一个谜一样的女人,小白看她的'第一眼就对她很有好感,当然她也是。她把小白带回了家。她和小白相处地很好,小白也帮助她做了许多事,她们两个都很开心。

——我太高兴了,小白终于找到了一个可以和自己相依为命的女主人了!

这本书让我认识到了人与人之间也是要讲缘分的,和对的人生活在一起是很舒服的,和错的人在一起就非常不快乐。

第2篇:读书日记

下午,我们班开始了读书会。读书不仅丰富了我的知识,还让我感受到了很多快乐,从中也懂得了很多道理。

有的童话看着入了神,就像自己是书里的人物一样,有坎坷,有悲伤,也有快乐,读书会让我感觉到虽然有时会遇到一些不如意的事,但得到的是更多更多的知识和道理。

让我们从书中寻找乐趣吧,他将是我们永远的.朋友,它有我们学不完的知识,享不完的快乐。

第3篇:读书日记

下午,第一节课是我们班开读书会。我们脸上都充满微笑,开读书会之前,小队长特殊原因没有叫我们排练。所以我非常紧张,心怦怦地跳过不停。

开始表演了,我们表演的是龟兔赛跑。我当乌龟师傅,龙子豪当乌龟。吴咏诗当鹿裁判,张剑锋和庞卓楷当观众。何鸿锴当兔师傅,陈芷晴当兔子。我们认真的表演了这个故事,得到了同学们热烈的掌声。

我觉得我们表演的.时候不应该笑,得庄严一点。其实,我已经把头饰放在书包里,就是怕别人笑不敢拿出来带。以后我一定会拿出来的。

第4篇:读书日记

这几天我看了一套书,叫做“鸡皮疙瘩惊恐乐园系列”,一共有四本:《摄魂怪偶骷髅海盗》、《网购魔血面具惊叫》、《疯子博士木乃伊保鲜法》、《别吃炒蛋当心相机》。

在“鸡皮疙瘩惊恐乐园系列”中,每部小说都由三部分组成:一个独立的惊险故事,一组贯穿四本书的连续故事,一部妙趣横生的惊恐档案。

在这8个故事中,没有最惊险,只有更惊险,我个个故事都很喜爱。这些“惊恐”是名副其实的,有时看得我心惊胆战,身上真起了“鸡皮疙瘩”。

可是越恐怖我就越想看,一看就停不下来,一本厚厚的书不到两个小时我就可以看完。

这套书是顾天怡介绍给我的.,她说很好看。我就向她借了前两本来看,还真是“惊恐”,我就又去买了后两本。我很感谢顾天怡。

这套书是美国人R.L.斯坦的代表作,听说这位美国作家已经写了137本“鸡皮疙瘩”系列书了呢,可真了不起呀!

这确实是一套好看的书,建议大家也去看看。

第5篇:读书日记

在这个时冷时热的季节,我读了一本书,它仿佛一杯温水,舒适着我的心灵。这本书的名字叫《笑猫日记之从外星星球来的孩子》。

在春天就快到的时候,胖头觉得自己没用。笑猫知道后,便让胖头去学钢琴。希望胖头在学校里找到自信和心中的光亮。一天,胖头在银杏林里遇到一个小男孩。小男孩与其他的'小男孩不同,胖头以为这个小男孩是从外星球来的,其实他患上了自闭症,胖头用自己的爱将小男孩治好了。

读了这个故事,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世间的爱是多么重要啊!一只小猫用自己的爱,帮助一个患有自闭症的小男孩恢复健康。我们又何尝不能呢?为在贫苦乡村的孩子捐一点零花钱,为老弱病残的人让座,扶老爷爷老奶奶过一下马路,为走失的孩子找到他们的家我们何乐而不为呢?他们的笑脸就是对我们最大的报偿。帮助一些生活不便的人们,对于我们来说只是举手之劳。

让我们行动起来,为社会献上一点爱吧!我们每个人的一点爱,就是一滴海水。我们大家的爱合起来,那就是:爱的海洋!

第6篇:读书日记

安妮·弗兰克(AnneFrank),一个犹太少女,1929年6月12日生于德国法兰克福一犹太富裕家庭,其父为一公司总经理,母亲也是富家闺秀。安妮自幼备受父母的溺爱,上学后又得宠于老师,真可谓养尊处优。纳粹兴起后随家人避难到荷兰的阿姆斯特丹。1942年6月12日,她收到一个日记本作为生日礼物,从此开始写日记。在这一天中,她写道:“我对谁都不曾做到推心置腹,无所不言,但我希望在这里能对你如此,我也希望你能够成为我获得慰籍与支持的一个泉源。”迫于日益残酷的排犹浪潮,她的一家和另外四名犹太人共八人躲进她父亲公司的密室,八个人藏身阁楼密室25个月。白天他们不能说话不能穿鞋不能有任何动静包括严禁上厕所,只有到晚上才能打破禁忌,他们只能依靠父亲公司的同仁帮助供给食品生活用品,和获知外界的一切。在漫长的25个月内,唯有这位13岁犹太少女安妮用她的笔,用她要做个作家的梦想,支撑她记录下顶楼内每一天的事情和自己的成长。因为突然处于狭小的空间,突然面对每天被发现的恐惧,对死亡的恐惧,八个个性不一的人,对于继续生存的希望都有形形色色的表现,人在最困境下的真实的表现_这种真实本身所传达出的信息与意义就能让所有人感受到一种使人窒息的深刻。很少能见到阳光呢,因为阳光和实现并存。躲在秘密的阁楼里,就是为了让自己蒸发,起码在那些陌生人眼里。在密室度过了两三年的艰苦生活,她终于在16岁那年离开了,因为,盖世太保终于叩开了密室的门。1944年8月他们因被检举而遭到逮捕。安妮和其他七个人被送进集中营,经历不断恶化的`苦难:艰苦的工作、严寒、饥饿、疾病以及随时面临的被送进焚尸炉的威胁!巨大的焚尸炉的烟囱总冒着浓浓的黑烟,安妮们不但要小心自己不被送进去,还要时刻关注着那里面是否会飘出自己挚爱的人的灰烬。

八人中除她父亲外均遭不幸,安妮和姐姐玛各最终被转移到伯根_伯森集中营,在1945年3月初(被解放的几周前)因伤寒而死。安妮年仅16岁,尸骨难觅。据统计,超过一百万的十六岁以下的孩子死于大屠杀,安妮弗兰克是其中之一。

第7篇:读书日记

书名:笑猫日记之绿狗山庄

作者:(中国)杨红樱

主要人物:笑猫、小白、地包天、球球老鼠

【主要内容】

《绿狗山庄》这本书写了球球老鼠在一个叫绿狗山庄的地方发现了让地包天念念不忘的一只贵妇狗小白,笑猫和地包天知道后,决定救出小白. . .来到绿狗山庄,他们发现这个绿狗山庄里的狗全是绿色的,这让笑猫迷惑不解,地包天又在这时神秘失踪了,正当他们焦急地寻找地包天时,又发现了这个绿狗山庄的男主人是一个艺术家,艺术家剥夺了这些狗的自由,把他们关在一座红楼里。而这些绿狗的毛都是被他染成了绿色,当他们找到小白后,球球老鼠喝了一种有魔力的红酒就能飞起来。小白告诉笑猫,这个艺术家要完成一百件绿狗的神态雕像,而地包天可能就是第一百件雕像,一场自由自由拯救站开始了. . . . . .把所有绿狗救出后,他们把小白和地包天送到了裴帆哥哥的宠物医院。原来绿狗的耳朵是被埋进了钢丝才会竖起来的. . . . . .

【好词】

四面八方 兴致勃勃 闷闷不乐 心事重重

一往情深 形影不离 念念不忘 慌慌张张

无边无际 千真万确 欣然同意 自言自语

亲眼所见 独一无二 与众不同 异口同声

喋喋不休 争先恐后 大街小巷 随心所欲

脱口而出 不可思议 姿态各异 小巧玲珑

惊魂未定 见多识广 形形色色 半信半疑

两眼茫然 火烧火燎 来龙去脉 自问自答

神志不清 恍然大悟 毛骨悚然 似曾相识

心灵感应 温文尔雅 气度不凡 如出一辙

迎风飘扬 信哲旦旦 念念有词 讨价还价

得寸进尺 梦寐以求 万无一失 腾空而起

轻而易举 豪言壮语 烂醉如泥 生拉硬拽

喃喃自语 郁郁寡欢 小心翼翼 适可而止

纵身一跳 徐徐降落 全神贯注 废寝忘食

栩栩如生 振翅欲飞 摇摇欲坠 胆战心惊

神出鬼没 忧心忡忡 自投罗网 兴高采烈

陆陆续续 风度翩翩 大功告成 灯火辉耀

通宵达旦 功德无量 正儿八经 光天化日

目瞪口呆 当机立断 众目睽睽 三天两头

不辞而别 万木凋零 久别重逢 滔滔不绝

【好句】

1.我喜欢菊花,它虽不如春天的花轿艳,却有傲霜的风骨。

2.从四面八方运来的上百种菊花,今天都在翠湖公园绽放了!

3.在所有的.花中,菊花的颜色是最丰富的,不仅有白的、黄的、红的、粉的、紫的、蓝的,还有绿的和黑的;菊花的形态也千姿百种。

4.天亮时,天空中飞着细雨,对面的那座山在朦胧的烟雨中若隐若现。

5.大厅里空荡荡的,但因为有了那盏悬挂在屋顶上的巨大的水晶吊灯和气派宽大的楼梯,整个大厅便显的富丽堂皇。

【读后感悟】

这件事既赞美了笑猫和球球老鼠淳朴、善良的精神,也说明了一个道理:无论面对多大的诱惑和利益,都不能剥夺世界上一切生灵的自由权利。希望大家也看看这本书,不要像艺术家一样,只顾自己,不顾别人。

第8篇:读书日记

《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真正的现代白话小说。令人惊异的是,这部中国现代小说史上具有开山意义的作品,已经显示出极其成熟的特色,使后来的许多研究者为之倾倒,究其原因,除了鲁迅深厚的文学素养外,我们也无法不叹服于先生的天才。下面,我将对《狂人日记》进行个人化的解读,其中自然有偏颇之处,然而作为一位读者,我想也可以有放肆一下的权力。

翻开《狂人日记》,首先进入读者视野的是“狂人臆想的世界”。这个狂人臆想的世界,是通过“常人视角”叙述出来的:狂人发病枣旁人侧目枣家人延医救治枣狂人复原。这一层的意思凡识字者均可以解读出来,因为在小说的“序”中清楚地交待了:某君昆仲,今隐其名,皆余昔日在中学时良友;分隔多年,消息渐阙。日前偶闻其一大病;适归故乡,迂道往访,则仅晤一人,言病者其弟也。劳君远道来视,然已早愈,赴某地候补矣。因大笑,出示日记二册,谓可见当日病状,不妨献诸旧友。持归阅一过,知所患盖“迫害狂”之类。语颇错杂无伦次,又多荒唐之言;亦不著月日,惟墨色字体不一,知非一时所书。间亦有略具联络者,今撮录一篇,以供医家研究。

通过常人视角,我们可以合理地解释狂人眼中他人对其的“迫害行为”。比如小说的第一节中狂人记道:今天全没月光,我知道不妙。早上小心出门,赵贵翁的眼色便怪:似乎怕我,似乎想害我。还有七八个人,交头接耳的议论我,张着嘴,对我笑了一笑;我便从头直冷到脚根,晓得他们布置,都已妥当了。因为得知狂人发了狂,因此大家对他有些害怕,并且议论他的事情,然而落在狂人的眼里,却认定是大家谋划好了,要害了他了。再如:狂人的大哥请了医生来给狂人诊治,开了药,嘱咐大哥赶快给狂人吃下,然而在狂人的眼里,却是这样的情形老头子跨出门,走不多远,便低声对大哥说道,“赶紧吃罢!”大哥点点头。原来也有你!这一件大发见,虽似意外,也在意中:合伙吃我的人,便是我的哥哥!有了这些描写,于是我们得到一个完整的符合逻辑的故事:一个年轻人由于脑筋出了毛病,因此疑神疑鬼,臆想所有人都在对他进行迫害,并且吃人,但不久之后由于医生的治疗年轻人的疯病治愈了,重新进入了正常人的生活轨道(赴某地候补矣)。我们所看到的“狂人日记”就是这样一个医学上的病例的记载。由于鲁迅曾经学习过医学,并且护理过患精神病的家人,因此这份“狂人日记”模拟得十分真切、详尽。

以上是对《狂人日记》的第一层解读,然而大多数人都可以很轻易地透过病例的假象,看到鲁迅以象征的形式对封建传统所进行的批判枣在这里,我将它作为我的第二层解读,即狂人“狂行下的表层批判”。

当我们以“狂人视角”对作者笔下的世界进行关照时,我们就开始了解狂人眼中的世界真相:狂人忽然醒悟“传统”杀人、吃人的罪恶枣周围人无法容纳清醒者开始对他进行迫害:加之“疯”的罪名枣狂人重新屈服于恶势力,同流合污(或被吃)。这是在《狂人日记》发表的当时和以后,大多数评论者所解读出来的共同结果。在这种解读中,出现了一个时代化的批判对象:“传统礼教”----这正是新文化运动着力批判的对象。鲁迅作为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他的第一篇小说《狂人日记》以此为自己批判的焦点,是无可置疑的,而且也的确是鲁迅当时的创作目的,在作品中,也用狂人的自白清楚地昭示出来:凡事总须研究,才会明白。古来时常吃人,我也还记得,可是不甚清楚。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叶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另外,鲁迅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中也曾表示《狂人日记》“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

正因为有了这种共同的解读,《狂人日记》才被作为“五四”启蒙运动的一个文学范本,通过它,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打起一面大旗:“救救孩子”!然而一个文本在它被创作完成之后,便脱离了作者成为独立存在的事物,因此在不同的时代中,不同的读者将会有不同的解读出现。

正如世纪末的今天,在我的眼中,《狂人日记》可以解读出的第三层意义:这就是狂人“对人类的深层批判”。依然是通过“狂人视角”关照周围世界的真相:敢于对世界和人生做抽象思考的狂人,发现了人与人之间提防、倾轧、残杀,并且已经成为一种难以扼止的恶性循环:自己想吃人,又怕被别人吃了,都用着疑心极深的'眼光,面面相觑。……于是狂人呼吁人类和睦相处:去了这心思,放心做事走路吃饭睡觉,何等舒服。这只是一条门槛,一个关头。然而:他们可是父子兄弟夫妇朋友师生仇敌和各不相识的人,都结成一伙,互相劝勉,互相牵掣,死也不肯跨过这一步。绝望当中狂人呐喊、呻吟,发出“救救孩子……”的绝望之音。

对人类整体的批判也许并非鲁迅创作时清醒的本意,但狂人眼中的常人世界却具有广阔的共时性和世界性,因而其批判便决不仅止于五四前的中国国民而可以延伸到整个人类;其批判所指的人类劣根性也不是仅仅消灭“封建文化制度”并可以根除----也许它本就是人类基因中根深蒂固的一个分子,永远无法消除,并将在最终导致人类的自我毁灭。这征兆,我们在今天已经可以看出:可以将地球毁灭几千次的核武器、每个人都参与其中的对地球的污染、因人类道德沦丧爆发出来无法治愈的世纪疾病“爱滋”……鲁迅正是因为看到了人类的这种难以根除的劣根性,因此才感到深深的绝望,“救救孩子”的呼声之后才不是一个“感叹号”而是“省略号”。在他看来,这呼声俨然如将封闭在无法打破的铁屋子里的将死之人唤醒,使他们感到无法解脱的痛苦。

然而鲁迅始终是一位直面现实的勇士,即使他内心中已经感到绝望却仍然站起来进行绝望中的反抗。而这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在今天也并非全部灭绝,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已经有人在呼吁保护地球、建立绿色家园,有人在“以笔为旌”,寻找人类的终极价值……虽然这呼声十分微弱,但却令人看到了人类世界的最后曙光。

更多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