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奇妙的对联》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对联的有关知识,如起源、特点、种类等。
2、学会拟写简单的对联。
3、了解对联的有关题型,基本上学会做。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对联常识的介绍;
2、难点:对联的练习。
三、教学对象:高中一年级
四、授课时间:2个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先给学生看电影《唐伯虎点秋香》的片段
一乡二里共三父子不识四书五经竟敢教唆七八九子十分大胆
十室九贫凑得八两七钱六分五厘四两尚且三心二意一等下流
莺莺燕燕翠翠红红处处融融恰恰 风风雨雨花花叶叶年年暮暮朝朝 十口心思,思君思国思社稷 八目尚赏,赏花赏月赏秋香
师生共同分析对联妙处,导入新课。
(二)、教学目标展示:今天我们要学习:
1、对联起源
2、对联特点
3、学对歌诀
4、对联种类
(三)、讲析目标:
1、对联起源:要求筛选出要点:
对联是一种独特的文学艺术形式,它始于五代,盛于明清,迄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早在秦汉以前,我国民间过年就有悬挂桃符的习俗。所谓桃符,即把传说中的降鬼大神“神荼”和“郁垒”的名字,分别书写在两块桃木板上,悬挂于左右门,以驱鬼压邪。这种习俗持续了一千多年,到了五代,人们才开始把联语题于桃木板上。据《宋史·蜀世家》记载,五代后蜀主孟昶“每岁除,命学士为词,题桃符,置寝门左右。末年(公元九*年),学士幸寅逊撰词,昶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是我国最早出现的一副春联。宋代以后,民间新年悬挂春联已经相当普遍,王安石诗中“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之句,就是当时盛况的真实写照。由于春联的出现和桃符有密切的关系,所以古人又称春联为“桃符”。
2、对联特点:
一、要字数相等,断句一致。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不多不少。
二、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
三、要词性相对,位置相同。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
四、要内容相关,上下衔接。上下联的含义必须相互衔接,但又不能重复。
举例: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3、学对歌诀:天文 天对地,地对天。日月对山川。祥云对瑞雪,暮雨对朝烟。北斗七星三四点,南山万户十千年。 地理 溪对谷,水对山。峻岭对狂澜。柳堤对花苑,洞壑对峰峦。舟横清浅水村晚,路入翠微山寺寒。
时令 朝对暮,夏对春。五戊对三更。重阳对七夕,冬至对秋分。三百枯棋消永昼,十千美酒赏芳辰 。
国号 今对古,汉对唐。五帝对三皇。三国分吴魏,六朝有宋梁。虞夏商周为四代,禹汤文武是三王。
食馔 茶对酒,饭对羹。美酿对香粳。炮羊对脍鲤,煮笋对餐英。雪夜烹茶真韵事,春初煎韭见交情。
4、对联种类:按内容分:春联,寿联,婚联,挽联,名胜联,书画联,行业联,其它联等。
按形式分:有正对、反对、流水对、联球对、集句对等 对联文字长短不一,短的仅
一、两个字;长的可达几百字。
(四)、学生自主提出探究问题
1、关于对联的小故事还有哪些?
2、对联有哪些特点?
3、如何撰写对联?
4、人们为什么要写对联?
5、对联和书法之间有什么联系?
6、对某一类对联感兴趣
(五)合作与交流:小组讨论,确定探究方向 确定探究专题; 阐明选题缘由; 介绍组内分工; 说明展示方式。 (六)、实战演练:
1、请为下列上联对下联:
冬去山明水秀 爆竹一声除旧岁 春风轻拂千山绿 校园美丽春来早
2、找出诗中的对偶句
?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3、请说说下列对联中涉及什么人? 草 堂 留 后 世 诗圣 著 千 秋(杜甫) 写鬼写妖,高人一等 刺贪刺虐,入木三分(蒲松龄) 四面湖山归眼底 万家忧乐到心头(范仲淹) 鬼狐有性格 笑骂成文章。 (蒲松龄)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项羽、越王勾践)。 成大事以小心,一生谨慎;仰宗臣之遗像,万古清高。 (诸葛亮) 千古诗才,蓬莱文章建安骨;一身傲骨,青莲居士谪仙人。 (李白) 功在朝廷,原不分先主后主;名高天下,何须辨襄阳南阳。 (诸葛亮) 大明湖畔,趵突泉边,故居在垂杨深处;
漱玉集中,金石录里,文采有后主遗风。 (李清照)
4、请找出下面的上下联,并说说写的是谁。 数点梅花亡国恨
鸿门斗碎霸图空
志见出师表 平沙无处可招魂 好为梁父吟
鹿野舟沉王业兆
三分明月故臣心
盛唐诗酒无双士
青冢有情犹识路
青莲文苑第一家 一门父子三词客 千古文章四大家
答案:志见出师表,好为梁父吟。 (诸葛亮 ) 盛唐诗酒无双士,青莲文苑第一家。 (李 白) 青冢有情犹识路,平沙无处可招魂。 (王昭君) 数点梅花亡国恨,三分明月故臣心。 (史可法)
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三苏”和韩愈、柳宗元、王安石、苏轼四位散文家)
鹿野舟沉王业兆,鸿门斗碎霸图空。 (项 羽)
5、南京名园瞻园中有一副对联,其下联的句序、结构已被打乱,请根据所给的上联调整下联。
上联: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英雄,问楼外青山,山外白云,何处是唐宫汉阙?
下联:(已被打乱)红雨树边 小苑西回
一庭佳丽莺唤起 看池边绿树 此间有尧天舜日
答案:小苑西回,莺唤起一庭佳丽,看池边绿树,树边红雨,此间有尧天日。
6、去年中考题
一辆公交车上写着这样的一条标语:“绿色车厢,情系乘客。”你能根据对偶的要求,把它改写得更好一些吗?(可以调换或增加词语,原意也可以略加改动。) 如:绿色车厢,文明乘客。
7、位于东海之滨的宁波人杰地灵,人才辈出,这是我们宁波人的骄傲.请根据《情系上林湖》,《为奴隶的母亲》,《舜水风范 长留东瀛》三篇文章所写的人、事拟写相应的下联或上联。
上联:范尧卿力保天一阁
下联:_________ 上联:________
下联:童第周效实创奇迹 余秋雨情系上林湖 朱舜水东瀛留(存)风范 赵平复怒抨旧习俗 (七)作业:课外对联题
有些成语,在意思上迥然不同或相似,在结构上互为对偶,成为十分有趣的四字对,同学们不妨尝试练习。
精卫填海
狗仗人势
弃暗投明
指鹿为马
绰绰有余
目无全书
雪上加霜
雪中送炭
独占鳌头
趾高气扬
顺水推舟
偷梁换柱
削足适履
腹背受敌
(八)、信息反馈:通过不同的途径获得反馈信息,以便改进提高教学绩效。
第2篇:《奇妙的对联》教案
一、教学内容分析
对联是我国独特的艺术形式,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本课为人教版第一模块梳理探究单元第二课,作为第一模块的学习内容,可以很好地激发高一学生对文化文学的热爱,为今后的语文学习打下基础;探求活动课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喜爱这一类型的课程,感受到新课程教与学与过去的不同,从而改变自己的学习方式方法。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初中时已初步接触对联知识,中考有考对联,初中时对仗的基本知识已掌握,可不作为教学重点;但初中时对联多作为应试要求,对于对联的艺术性、趣味性、承载的文化没有专题的探究活动或未充分开展过有关对联的探究活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有望得到充分的调动。
三、设计思想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德国教师教育指南》),“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瑞士著名教育家皮亚杰《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在教学中扣紧“奇妙”二字,以欣赏与对对子激励兴趣,以兴趣激励学生对对联的知识、文化的探究学习。
在教学中采用迁移教学法:教学循序渐进,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迁移的方法就是能较好的进行类比推理,沟通新旧事物之间的联系。
情境教学法:利用多媒体课件、用教材内容、故乡文化底蕴、学校办学历程创设对联情境的办法,激发学生兴趣,感受对联艺术和文化。
作为梳理探究单元课程,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体现学生主体,提高学习兴趣,引发进一步自主探究的愿望。
四、教学目标
1.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学精华之一对联的兴趣。
2.掌握对联知识,学习拟写对联。
3.通过拟写对联,提高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对联的特点、对联的分类、辨对联、、赏对联、作对联。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赏与对。
六、教学过程设计
(一)用四川才子杨慎的故事导入
杨升庵巧对县令
杨慎,字升庵。明代文学家,四川新都人。他五六岁时,就很勤奋聪颖,在他的家乡流传着“娃娃堰”的故事。
有一回,他在家乡的一个堰塘里洗澡。县令恰巧路过堰边,见杨升庵并不回避,顿时火冒三丈,本想派人打他一顿板子,可杨升庵拒不上岸。县令没办法,便叫跟班把他的衣裳裤子挂在路边的古树上,说:“我出副对联----‘千年古树为衣架’,你若是对得好,便还你衣裤。”
县令话音刚落,杨升庵便在堰塘里信口对出:“万里长江作澡盆。”县令一听,便让人从树上取下衣裤,并请他到县衙做客。
从此,杨升庵便得了“小神童”的称号,当地的人们也把他洗澡的堰,取名为“娃娃堰”。
你喜欢这副对联吗?为什么?
(二)用古诗文中的对联引导学生归纳对联形式上的特点
1、千年古树为衣架,万里长江作澡盆。
2、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3、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4、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5、四面河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
(三)检查课前预习
1.让学生集体讨论对联形式上的特点,然后检查学生课前对第七十七页对联常识的预习,让每组推举代表展示预习成果。
2.结合上面的例句,点评各组的展示情况,归纳对联的特点,重点抓住“字数相等、词性相同、结构相当、平仄相对”。
(四)结合例句依照内容给对联分类,学生讨论后作答,教师明确:正对、反对、流水对。
1、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2、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3、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4、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
5、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6、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
7、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
(五)补充对联的三禁忌:合掌、同字、对开,举例说明。
(六)辨对联随堂反馈
请用箭头依照由上联到下联的顺序连接下列对联。
春山一路鸟空啼冬雪欲白千里草
锦江春色来天地芳草春来依旧绿
春回大地千峰秀芳树无人花自落
老梅到时自然红玉垒浮云变古今
春晖又红万朵花日暖神州万木荣
(七)让学生讨论后派出代表展示各组收集的佳联,并从形式和内容上鉴赏这些对联。教师先举例:
1.刚直不阿,留得正气凌霄汉;幽而发愤,著成信史照尘寰。(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
2.十口心思,思国思家思社稷;八目尚赏,赏风赏月赏秋香。(寸身言谢,谢天谢地谢君王)
3.寄情巴山,常忆北岩晨钟、戛云夕晖、白塔倒影;
遗爱州河,难忘南坝诗韵、通川书声、凤麓豪情。
朗朗书声,龙飞凤舞新天地;
淙淙水韵,桃红李白旧学堂。
雨去琴书润,
风来翰墨香。
(八)学生作随堂练习,讨论后展示。
1、门前碧水环绕
2、静聆雨润绿草
3、汉刘邦虚心纳佳计
4、国兴旺家兴旺国家兴旺
(九)南京名园“瞻园”中有一副对联,其下联的句序、语序有的被打乱,请根据所给出的上联对下联进行调整。上联: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英雄,问楼外青山,山外白云,何处是唐宫汉阙?下联:红雨树边,小苑西回,一庭佳丽莺唤起,看池边绿树,此间有尧天舜日。
(十)小结今天的欣赏和对对活动,要大家明确:
(1)对联种类多样,艺术手法丰富;
(2)对联需创设情境和主题,不单纯是文字游戏;
(3)对联是中国独特的艺术瑰宝。
(十一)(课件放映)探究作业:
(1)上网阅读,探究更多的对联知识和奇联妙对。
(2)搜集整理达州可见的对联,从对联的种类、内容、作法、鉴赏等角度进行分析归纳。
(3)以学习、生活、社会、时政中的任意一个为话题,尝试写一幅对联。
七、教学反思
该教学设计在研究了课程特点、教学内容、课程资源、学生情况之后,以“激发学生对对联的兴趣”为目标,围绕目标设计了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教学内容。先有课外的学习准备并以此导入课堂,按学生现有的认知规律,由学对的基本起步开始,参与一些对对活动,欣赏奇联妙对,了解对联艺术手法,感受对联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内涵,最后创设教学的亮点和活动的高潮,以本校景致和办学历程入对,让学生积极参与创设对联,欣赏与对联密切相关的书法艺术,安排了课外探究作业。
整个设计充分考虑:
(1)将课本作为课程资源之一,不局限于课本,而是主动创设,大胆创新,丰富教学内容。
(2)探求新课程“梳理探究”单元教学的独特的、个性化的模式,让学生喜欢新课程。
(3)将三维目标融入教学全过程,体现过程的评价、发展的评价,充分调动学生参与、互动,在学的过程中体验中国文化艺术瑰宝对联的艺术性和文化性,学的过程就是一个愉快的、激发兴趣的、文化回归的、有利学生自主发展的、充满生命活力的过程。
(4)充分挖掘课程资源:课本的、本校的、地方的、执教者的、学生的、同事的。
(5)力求使学生转变对联是文字游戏,学对联是为了考试的观点,和老师一起体会对联的艺术手法与情境、主题是密切相关的,正因为这相关,才使对联具有艺术魅力和文化内涵。这样在情感态度上转变学生,让学生喜欢对联,喜欢中国文化和各种文学表现形式。
在实际教学中,课堂教学的景观很好地体现了设计的目的.,学生积极参与,兴趣高涨,经历了一次身心愉悦的文化洗礼。尤为难得的是学生所对的对联答案,体现了一定的创造力,给予学生很大的创造空间,对教师也深有启发,体现了教学相长。同时也发现,对于这样的课程,教师的个人功底很重要,教学各个环节的串接、教师的启发引导、对学生答案的点评、教学时间的收放,课堂即时情况的调整都有赖于教师的功底,使课堂不局限于原有的设计,而又不偏离基本的设计框架,也因此促使教师增强终身学习的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