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计划

句文网    发表于:2023-02-22 12:08:37

第1篇:数学教学计划

周次

时间

进度

课时

备注

2.8

报名注册

1

2.9—2.15

百分数的应用

5

2.16—2.22

百分数的应用

5

2.23—3.1

圆柱和圆锥

5

第2篇:数学教学计划

一、学情分析

这个学期担任一(2)、(3)班的数学教学工作,在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后,孩子们已经具有一定的观察能力,也能有序思考,具有一定的交流合作意识和较好的学习习惯,对数学学习充满热情,总体来说口算的速度和正确率也还比较理想。只是由于年龄比较小,注意力集中时间短,自控能力比较差,好说好动,倾听习惯还有待培养。大部分孩子能主动学习,部分后进生需要特别关注。因此本学期一方面要立足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另一方面要争取使每个孩子都能积极认真地投入到本学期的学习中来。在教学中不断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逐渐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等。

二、指导思想:

面对新的社会要求,教师与学生应首先走了社会的前边,因此我们应该以新课标要求为指挥棒,采用所有可行的措施,尽量体现以人为本,培养学生创新,开放的思维方式。另一方面注意处理好内容与思想的衔接,内容要在学生上学期的水平之上发展并为以后学习打下基础,思想上注意新思维与我国传统的教学思想结合。

三、教学内容:

本册教材包括以下内容:认识图形,20以内的退位减法,分类与整理,100以内数的认识,认识人民币,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找规律。

其中重点教学内容是:100以内数的认识,20以内的退位减法和100以内的加减法口算。教学难点:1。20以内的退位减法和100以内的加减法口算。2。人民币单位间的换算。3。发展空间观念。

四、教学目标:

1、数与代数:

(1)经历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数的过程,认识100以内的数;初步认识计数单位“一”、“十”和“百”;初步认识数位和数位顺序;初步理解100以内数的组成,掌握数序,会比较两个数的大小。

(2)经历探索两位数加、减整十数以及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口算方法的过程,并能比较熟练地进行口算。

(3)在现实情境中,认识元、角、分,并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2、空间与图形:

(l)经历观察常见平面图形的过程,直观认识这些图形,能正确识别这些图形。

(2)能在方格纸上画出长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

3、分类与整理:

(1)初步了解分类的方法,会进行简单的分类,感受分类与数据整理的关系。

4、情感与态度

(1)在教师和同学的鼓励、帮助下,联系学到的数学知识对身边的与数学有关的某些事物有好奇心,能积极地参与观察、发现并解决数学问题的活动。

(2)在教师和同学的鼓励、帮助下,能克服在数学活动中遇到的某些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逐步形成学好数学的`信心。

(3)初步了解可以用数和形描述某些生活现象,初步体会可以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4)有初步的经过思考获得数学知识的体验,有初步的与同学相互合作、相互交流学习数学知识的体验。

五、具体教学措施:

1、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多采取游戏式的教学,引导学生乐于参与数学学习活动。

2、课堂教学中,增加一些有利于孩子理解的问题,而不是一味的难、广。

3、布置一些比较有趣的作业,比如动手的作业,少一些呆板的练习。

4、加强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联系,适当教给家长一些正确的指导孩子学习的方法。

5、关注两头。一是学习困难的学生,及时跟踪,及时补缺补漏,切实达到教学目标。一是优秀的学生,要提供更多的思维训练材料,让他们吃饱,激发热爱数学、钻研数学的兴趣。

6、提出具体的要求,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倾听习惯、交流习惯。加强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

六、全册课时安排与进程安排:(59课时)

周次日期教学内容课时划分备注

第一周2.12—2.181、始业教育2、认识图形1课时3课时

第二周2.19—2.2520以内的退位减法5课时

第三周2.26—3.420以内的退位减法4课时

第四周3.5—3.1120以内的退位减法4课时

第五周3.12——3.18分类与整理3课时

第六周3.19—3.25100以内数的认识5课时

第七周3.26—4.1100以内数的认识4课时

第八周4.2—4.8认识人民币4课时

第九周4.9—4.15认识人民币1课时

第十周4.16—4.22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4课时

第十一周4.23—4.291、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2、期中复习3课时2课时

第十二周4.30—5.6五一放假

第十三周5.7—5.13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5课时

第十四周5.14—5.20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5课时

第十五周5.21—5.27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4课时

第十六周5.28—6.3整理与复习3课时

第十七周6.4—6.10找规律4课时

第十八周6.11—6.17总复习4课时

第十九周6.18—6.24期末复习

第二十周6.25—7.1期末考试

第3篇:数学教学计划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平均数的概念,会计算平均数

2.了解加权平均数,会计算加权平均数

3.会用样本的加权平均数来估计总体的平均数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理解、讨论、合作交流,体会如何探究研究问题,培养学生用数学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培养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好习惯。

教学设想

1、重点:算术平均数与加权平均数的计算。

2、难点:体会平均数在不同情境中的应用.

3、疑点:加权平均数中“权”的理解。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问题1:一次数学测验,三人的数学成绩如下:

60、80、100分

则这三人的平均成绩是多少?

引导计算过程,并归纳:把一组数据的总和除以这组数据的个数所得的商,叫做这组数据的平均数

问题二:大白兔奶糖28斤,10元/斤。小白兔奶糖22斤,6元/斤,平均每斤是多少元?总钱数是多少?总重量是多少?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通过问题二引导归纳:加权平均数解答课本例题一、例题二体会权的表现形式和权对数据的影响。

小编为大家提供的数学加权平均数教学计划进度表就到这里了,愿大家都能在学期努力,丰富自己,锻炼自己。

第4篇:数学教学计划

一、教材简析:

本单元主要教学100以内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的两步计算式题,以及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十多少的实际问题。

1、教学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对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100以内加、减法的算理与算法,形成计算技能,发展运算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

2、教学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实际问题。解决实际问题之前,引导学生通过操作解决把两个数量调整为同样多的实际问题,帮助他们重温“求相差数”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进一步体会两个数量相差关系的本质,初步感受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也为进一步理解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十多少的数量关系作准备。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列竖式正确计算100以内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掌握比较简便的竖式书写方法,并能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选择笔算和口算。

2、使学生经历从现实情境中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理解并掌握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能正确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并培养初步的观察、分析和比较能力,以及有条理表达的能力,感受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

3、使学生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初步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体验学习成功的快乐,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三、教学重点:

正确计算100以内的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理解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十多少的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

四、教学难点:

根据算式的特点合理、灵活地选择笔算和口算方法,理解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十多少的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

五、教学关键:

1、结合现实情境引入具体的计算问题,引导学生自觉实现知识迁移。

2、合理安排教学活动的基本线索,为学生自主探索和选择计算方法提供足够的空间。

3、适当统一竖式的写法,避免混淆。

4、重视引导学生通过具体的操作活动理解数量关系。

六、课时安排:

1、连加、连减………………………………………………1课时

2、加减混合运算……………………………………………1课时

3、练习一……………………………………………………1课时

4、简单的加减法实际问题(1)…………………………1课时

5、简单的加减法实际问题(2)…………………………1课时

6、练习二……………………………………………………1课时

第5篇:数学教学计划

单元目标:

1、了解日常生活中的负数的意义、表示方法,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2、知道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单元学习内容:

正数和负数的意义;用正负数表示相反意义的量;对0的再认识。

单元教材分析:

依据《标准》的要求,本单元学习的负数主要是学生生活中一些觉的负数,并且只要求学生会运用负数进行简单的表示。

本单元教材中安排的主要内容是两个方面:一是,从每天都接触的气温中,了解表示零下温度的一种方法;二是,了解一些生活中觉负数的实际意义。由于负数的学习是在正数基础上的拓展,与正数的意义相比,需要考虑相反意义与数值。在理解上的要大一些。本单元教材的编写主要有以下特点。

1、在数据的收集过程,认识和理解负数的意义。每天天气温度的变化情况是与日常生活有着紧密联系的,可以从电视、广播的节目中了解,也可以从报刊等各种途径了解天气情况。在“温度”这节中,教材通过天气预报图介绍北京等地温度,使学生了解零下温度表示的方法,从而概括出生活中正负数的表示方法,并初步理解负数的意义。

2、在初步应用中,进一步理解正数与负数的意义。为了帮助学生进一步理

解正数和负数的意义,本单元教材在“试一试”和“练一练”中安排了各种不同的具有现实背景意义的相反意义的量的实例;要求学生用正数或负数表示。这样的编写方式符合学生理解数学新知的认知规律,为学生以后掌握和运用正负数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温度(零下温度的表示方法)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生活中零下温度的表示方法,并会正确读写。

2、会比较两个以下温度的高低。

情感态度与价值:

让学生在观察体验、交流等活动中体会学习的快乐,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方法与过程:

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解决问题的策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会比较两个零下温度的高低。

教学难点:理解负数的含义。

教法:创设情境,引导探索。

学法:小组合作交流。

教具:温度计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知。

1、课课前组织学生采取各种方法调查、收集、记录全国一些大城市的气温情况。

2、让学生查看地图找到调查的城市的位置,帮助了解温度与位置的关系。

二、自主探索温度的读法和表示方法。

1、把学生记录的温度进行简单交流,并抽出2组数据与零度进行比较,从中了解和掌握5℃比零度高,零下2℃比零度还要低2℃的一些知识。

2、教师准备一份天气预报图,引导学生观察温度的表示方法。

三、反馈交流

分小组讨论怎样读温度,并读一读,写一写。

四、精讲点拨

组织大家读出温度计上显示的温度,再写出来,增加一些直观的认识。

更多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