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催租行范成大

句文网    发表于:2021-01-19 08:16:20

后催租行这首诗是南宋诗人范成大的一首诗。自古国衰而诗兴,诗人借由苛捐杂碎的社会现象,一方面对劳动人民的同情,一方面也深感无奈。诗篇中那种撼人心魄的凄苦、绝望之感实属入肤之痛啊。

原文:

后催租行

作者:范成大

后催租行

老父田荒秋雨里,旧时高岸今江水。

佣耕犹自抱长饥,的知无力输租米。

自从乡官新上来,黄纸放尽白纸催。

卖衣得钱都纳却,病骨虽寒聊免缚。

去年衣尽到家口,大女临歧两分首。

今年次女已行媒,亦复驱将换升斗。

室中更有第三女,明年不怕催租苦。

后催租行翻译:

连绵的秋雨下个不停,老农眼看着荒芜的田地深深地叹息:那江水滚滚流过的地方,原来是岸边的高地。我替人干活仍然常常受冻挨饥,真的是没钱来交纳租米。自从近年来新官上任,把皇上免税的诏书再不一提,到处贴出了征租的通告,衙役们挨家挨户催逼。前年把卖衣服的钱全部上交,多病的身子虽然寒冷,可免去了被绑缚受欺。去年衣服已经卖完,只好含泪把大女儿嫁出,各分东西。今年二女已托人作媒,也将送出去换上微薄的钱米。明年不怕催租的上门,家中还有第三个女儿可以充抵!

后催租行字词解释:

1后催租行:范成大在写此诗前,已写有《催租行》。

2 老父(fǔ):老翁、老农。

3 高岸:防洪高堤。

4 佣耕:做雇农,为他人耕种。

5 抱长饥:经常遭受饥饿。

6 的知:确知。

7 无力:没有能力;无能为力。

8 输:交纳。

9 乡官:地方官。

10 黄纸放尽白纸催:皇帝的诏书免除灾区的租税,地方官吏的命令仍旧紧催农民交纳。黄纸:豁免灾区租赋税的告示。白纸:地方官下令催收的公文。

11 纳却:纳了租税。

12 病骨:指多病瘦损的身躯。

13 聊:姑且,暂时。

14 缚:绑缚,指被官府抓走。

15 去年:刚过去的一年。

16 到家口:轮到卖家中的人口。

17 临岐:指在歧路上,引申为分别之处。“岐”通“歧”,岔道口。

18 两分首:相互分离。意即大女儿已被迫嫁给他人。分首,作分离讲,“首”一作“手”。

19 行媒:本指媒人介绍,这里是订婚之意。

20 亦复驱将换升斗:也只好把她卖了换来少量粮食缴租。驱将,赶出去,这里指卖掉;将,助词。升斗,指很少的粮食。

后催租行背景:

后催租行赏析:

本诗题为“催租”,但重在写老农的“纳”租,而“纳”正是“催”的结果,这种艺术表现,别有反激、冷峻的效果。作品客观叙写,不着评论,但同情农家悲苦,抨击苛税残酷,揭露统治者的惨无人道等等意绪流荡于字里行间,深深拨动读者的心弦。

作品写出农民被迫出卖女儿以输租的惨状 。这是农民的血泪控诉。末句是反语,中含无穷仇恨。“况闻处处鬻男女,割慈忍爱还租庸”(杜甫《岁晏行》),这种惨象,在封建社会原极普遍,但很少写得如此具体深刻。

全诗是围绕着缴租展开的。诗的前四句,交代因遭灾而无力缴租。第一句说,秋雨淹田,颗粒无收;第二句写江洪泛滥,灾难深重重,难以恢复家园;第三句写不得不放弃家园,外出作佣,而佣耕又难以糊口。这样一层意思进逼一层意思,逼出了第四句;“的知无力输租米。”从上面陈述的诸般景况中任何人都不得不承认这样的事实:无力缴租。对这一事实的坚定叙述,为下面描写纳租者的痛苦,批判官府的横征暴敛创造了前提。天灾与人祸古来是不单行的,而且天灾之年更能见出封建统治者的惨无人道,诗歌的后十句就分两步具体描写了缴租者的悲惨遭遇和凄苦心情。第一步,卖衣完租;第二步,衣服已尽,卖及人口。在写第二步时,诗人并没有粘着于今年,而是从跟前即将被卖的二女儿,联想到去年被卖的大女儿,又推知明年的三女儿。这种连年卖衣卖口的现实,就是对封建剥削的有力揭露。从去年、今年、明年,大女儿、二女儿、三女儿的诉说顺序中我们又可以感受到诗人更深刻的言外之意。试想一下,明年卖了三女儿,后来呢?是否还有第四个女儿?诗歌戛然而止,留下一个顺势即可补足的想象空间,我们不难想象这位老农的悲惨结局。而这,也正是当时广大劳动人民的共同命运。

这首诗内容上的特点就在于揭露的深刻。诗人写出了封建剥削的残酷和农民生活的悲惨,还揭露了在征敛问题上“黄纸放尽白纸催”的丑恶现象,这种现象在宋代是普遍的。租税问题是中唐以来尤其是宋代农村题材诗歌的重要主题,但是,像范成大这样揭露得深刻的诗作不是很多,这是范成大这一类诗歌的思想价值所在。

作为一篇揭露和讽谕的文字,诗人并没有像自居易新乐府“首章标目,卒章显志”那样直接点揭自己的观点,而是采用老农自我诉说的方式展开内容。诗人极力不露声色,在一种平静的、客观的叙述中表现沉痛的揭露。开头四句,用极平静而又是丝毫不容置疑的语气诉述一个确凿的事实,对事实的认定就是对官府的有力指责。第二三两层次更是如此,卖衣卖口的事实就是最深刻的批判。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平静的叙述中寄寓了反语的讥讽,诗人不渲染缴租的艰难,而是表现完租后的庆幸,把一个痛苦的经历以平静而略带庆幸的语气诉说出来,这是凄彻骨髓,痛入肺腑的表现。这种冷峻的嘲讽在更广泛的背景上揭露了官府催租的残暴。人们宁可忍饥挨冻,宁愿忍痛割爱,也不愿忍受催租的苦难,由此可以想知催租时的种种暴力和农民的诸般惨状。这种把深刻的揭露和批判寓于客观叙述之中的方法使批判具有更沉重的力量,反映了诗人严峻的批判态度。

诗中的叙述语言比较平实朴素,但也时见细致之处。如“病骨虽寒聊免缚”,不经意中交代了老农的疾病。大女、二女同是被卖,写来情况也见不同。虽然哪一个被卖都是惨痛的事,但大女儿年岁大一点,终能体察家境父情,在一诀别之泪后默默地走上了牺牲的路,而二女儿年岁稍小,又有婚约,在生活中多了一份留恋和牵连,只是在父母的驱遣下才接受了被卖的现实。一种况味,两种情样在这些地方,从平淡的叙述之中都可以见出用笔的细致和练达。

作者简介:

范成大(1126-1193),南宋诗人,他与陆游、杨万里、尤袤齐名,为南宋四大家之一。字致能,号石湖居士,吴郡(治所在今江苏省苏州市)人。绍兴进士,做过一些地方官,并做了两个月的参知政事(副宰相)。乾道六年(1170)作为使节到金朝去谈判国事,抗争不屈,几乎被杀。淳熙九年(1182)退隐到故乡石湖。他怀有报国大志不能实现,同情人民苦难又无能为力,这种思想构成他的诗歌创作的主题。特别是后半生,创作了非常有特色的田园诗,洋溢着热爱生活的激情,是宋诗中的优秀篇章。他善写绝句,诗风清丽精致。

更多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