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重山汪藻阅读答案翻译赏析,这是北宋末、南宋初文学家汪藻所创作的一首词,作者通过描写景物表达了自己心中的苦闷。
原文:
小重山·月下潮生红蓼汀
汪藻
月下潮生红蓼汀。浅霞都敛尽,四山青。柳梢风急堕流萤。随波处,点点乱寒星。
别语寄叮咛。如今能间隔,几长亭。夜来秋气入银屏。梧桐雨,还恨不同听。
小重山·月下潮生红蓼汀字词解释:
1.汀:国音听,水中或水边之平地。
2.丁宁:同叮咛,反复嘱咐。
3.长亭:古路旁亭舍,常用作饯别处。《白孔六帖》卷九有“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一切经音义经》有“汉家因秦十里一亭。亭,留也。”
小重山·月下潮生红蓼汀翻译:
月下潮水涌起,红蓼开满小汀。浅浅霞光收尽,四面山峰青青。急风吹过柳梢,吹散许多流萤。随波凌乱飞动,如同点点寒星。想起离别之时,话语几多叮咛。如今虽有阻隔,能有几个长亭?夜来秋气浓重,透入镶银屏风。梧桐更兼细雨,当初聚时同听。此时听来不同,全是怅恨之声。
小重山·月下潮生红蓼汀阅读答案:
试题:
(1)结合全词简要概括诗人情感变化。(3分)
(2)简要分析下阕“夜来秋气入银屏”一句中的“入”字的艺术效果。(3分) (3)清代沈雄《柳塘词话》中说,“柳梢风急堕流萤。随波处,点点乱寒星”虽脱胎于诗人庾信“秋风驱乱萤”,“而景自胜”。结合诗句作简要赏析。(4分)
答案:
(1)心烦意乱、乐观豁达、遗憾孤寂。(3分。每点1分)
(2)“入”是穿透的意思,写出了秋气的浓重,表现了诗人内心深重的凄凉。
(3分。每点1分) (3)都写了秋风和乱萤。庾诗突出了秋风的肃杀,较为直白。汪词借“柳梢”写秋风,以“点点乱寒星”比喻乱萤,生动而且具有较强的画面感,能更好地渲染烘托情感。(4分。共同点1分,庾诗1分,汪词2分)
小重山·月下潮生红蓼汀创作背景:无
小重山·月下潮生红蓼汀赏析:
作者一度颇感仕途艰险,机锋四伏,因而渴望退隐归家,乐守田园,此词即表达了这种思想情感.作者在词中通过对景物的刻画,委婉地写出他心中的苦闷,表现手法极为含蓄.
上片首两句写景,勾出一幅新月江山图:一弯秀媚的新月,被群星簇拥,山顶与星斗相连;在月光照耀下,江流澄静,听不到波声.这两句是作者中夜起来遥望所见,倒置在前,写的是静的环境.他本来就心事重重,在床上不能成眠,于是披衣而起,想有所排遣 .“搔首”是思考问题时习惯的动作,此处这两个字形象地写出他情绪不平静.结句“梅影横窗瘦”,静中见动 ,要月影西斜才看得出梅影横窗.“瘦”字刻画出梅花的丰姿.
下片转向抒情.严冬的打霜天气,本来正是饮酒驱寒的好时光 ,可是却没有饮酒的兴致.“传杯”是传递酒杯而饮以助酒兴,多是在宴会中进行,不是独饮或对饮.此处“闲却传杯会了.联系词人身世,可知此时他正在被迫迁调,官场失意时.末二句,作者“ 归兴”之萌生是由于“乱鸦啼后”,并且这番思归的意念比霜天思酒之兴还浓,可见他已非常厌倦宦海生涯 .在鸦前冠以“乱 ”,足见鸦之多,聒噪之甚.
作者先用设问句“君知否”向他人提问,然后自作回答说明“ 归兴浓于酒 ”的原因所在,所谓“乱鸦”,是指政坛上的一群小人.
此词上片写景,画面冷洁清疏,下片用自问自答的形式将上片欲言未言之情思抒发出来,于自然幽默中含愤激之气.整首词构思别致,语言晓畅,情景相生,结构缜密,浑化无迹.
个人资料:
汪藻(1079~1154)北宋末、南宋初文学家。字彦章,号浮溪,又号龙溪,饶州德兴(今属江西)人。汪谷之子。先世籍贯婺源,后移居饶州德兴(今属江西)。其著名代表作是《建炎三年十一月三日德音》。
汪藻早年曾向徐俯学诗,中年以后又拜韩驹为师,然而,他的诗却不沾江西诗派习气而近似苏轼。诗作多触及时事,寄兴深远。如《己酉乱后寄常州使君侄四首》中:“百年淮海地,回首复成非”、“诸将争阴拱,苍生忍倒悬”、“只今衰泪眼,那得向君开”,郁愤至深,似得力于杜甫。《桃源行》一首,于王维、韩愈、刘禹锡、王安石同题之后,别开生面。“那知平地有青春,只属寻常避世人”,足见其立意新颖。写景诗如《春日》,也曾传诵一时。
汪藻擅长写四六文,南渡初诏令制诰均由他撰写。行文洞达激发,多为时人传诵,被比作陆贽。《皇太后告天下手书》、《建炎三年十一月三日德音》是其代表作。孙觌序其集时推重他为大手笔,说他“闳丽精深,杰然视天下”。宋高宗把自用的白团扇赏赐给他,并亲书赠以“紫诰仍兼绾,黄麻似六经”十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