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教学反思

句文网    发表于:2024-11-12 15:28:52

第1篇:《古诗》教学反思

昨天我和学生一起学习了29课《古诗两首》,感觉自己做的比较好的地方有以下几个地方。

1、课前,我适当准备一些作者介绍或诗作的赏析资料,在学生理解诗的大意时,相机介绍。然后引导学生先读读“资料袋”中的内容,对乞巧节有大致的了解。

2、课文中要求会认4个生字,我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识记。学生互相交流后,我重点提示,“乞”与熟字“气”的区别,“烛”是翘舌音不要读错。在教学会写的字有8个,我引导学生注意难写易错的字,如“乞”不要多写一横,“晓”右上部不要多写一点,“霄”上下部分在田字格中的比例要适当。

3、理解诗歌的大意是体会诗中丰富想象的前提。课文后面提供的注释,能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可引导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借助注释,自己试着理解诗歌的意思,教师不要串讲诗句。

4、要重视学习伙伴的提示,注意拓展延伸。课后小伙伴吐了一个泡泡:“我要去再收集一些民间故事”,不要求学生在学习本课时完成,它要贯穿到全组的课文学习始终,为语文园地“口语交际”的学习做准备。

第2篇:《古诗》教学反思

本节课所学的两首古诗,通过预习以及学生的知识积累,大部分同学都已经会背,因此教学起来相对轻松。在教学本课时,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师生互动,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学习

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兴趣爱好,激发学生积极参与、主动学习,而教师要适时指导、相机点拨,主动参与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去,在师生互动的和谐氛围中,实施教学。要努力为学生营造自读自悟的环境和交流讨论的机会,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古诗,如学习杜甫的《绝句》时可以让学生读一读、说一说、画一画等。通过自学、质疑、讨论等环节的有效调控,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作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合作者,又要注意发挥主导作用,当好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

二、以读为本,引导学生读中感悟

古诗教学要强调诵读。让学生充分地读,从读中发现问题,由读来解决问题,把读和想象、读和理解结合起来,在诵读中感知形象,体味语言,赏诗中景,悟诗中请,揣摩诗歌意境,感受诗词魅力。启发学生的'想象能力,引导学生进入诗人描绘的画面、境界。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可以引导学生体会色彩、动静等描写,激发想象,再现画面,充分感受生机勃勃的大好春色,想象诗人闲坐草堂欣赏清丽明快的优美景色的情形,体验诗人愉快的心情。

两首古诗中都有不少生动传神的动词,应该通过引导学生反复朗读体味,体会其艺术魅力。

教学时还要注意朗读方法的指导,引导学生准确把握节奏和重音,努力体会语感。如第一首诗的后两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朗读时要一口气读下来,读出庐山瀑布撼人心魄的磅礴气势。第二首诗的后两句“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朗读时语速要稍缓,要传达出诗人对和平安宁生活的向往之情。

第3篇:《古诗》教学反思

通过教学《古诗两首》后,让我感受到借助插图是帮助低年级学生理解古诗内容的重要因素之一。我在教学《赠刘景文》一诗时,由于“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这两句学生难以理解诗意,我就想让学生看图,从图中看出描绘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色,学生从树叶黄了,树上有成熟的.果子,知道是秋天的景色。还看见有个水池,老师提示句子中的“荷、菊”分别是指的什么植物?学生明白了“荷”是荷花,“菊”是菊花。

第一句中的“荷尽”让学生看水池中有荷花吗?为什么?学生明白了:因为这是秋天,所以没有了。提示:擎雨盖是遮雨的伞。想想这里是指的什么?聪明的学生想到了这里是指荷叶。这一句的意思学生就能理解:秋天荷花凋谢了,荷叶已经不见了,菊花也凋谢枯萎在枝头。(告诉学生这说明已经是深秋季节了)

在理解《山行》后两句时,我也让学生看图,指出图中哪位是诗人,他在干什么?为什么要坐在这里?学生回答:“这里的枫树林很美,他在这里欣赏枫叶。”这里的枫叶有多美呢?你能告诉老师吗?看看图,再读诗句能明白吗?一个学生举手回答:“这里的枫叶比二月的鲜花还要红。”你是怎么知道的?学生说“我看到图上没有花,只有红红的枫叶,就像鲜花那么红。最后一句‘霜叶红于二月花’我想是说这枫叶比鲜花还要红吧。”看看,他说得多好!

因此,课文中的插图,千万别忽视,要教会学生善于借助插图来理解课文内容的习惯。

第4篇:《古诗》教学反思

《古诗两首》一首是宋代政治家、改革家、文学家王安石的七言绝句《元日》,另一首是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柳宗元的五言绝句《江雪》。我们知道,诗作讲究意境与情感,而诗人所作诗篇的时代背景又与诗作内容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当我们暂且撇开诗作内容本身来看诗人作诗的背景,我们不难发现这两位诗人都有着同样的抱负,即革故鼎新。这两位大诗人都是当朝的大官,在朝廷中身居要职,他们都希望自己的祖国繁荣昌盛,于是都极力主张改革,推行一些新的举措,新的做法,然而不同的国君对新事物都有着不同的看法,宋朝的国君竭力支持王安石的新政与改革,于是,王安石除旧布新,一切都非常顺当,于是王安石对未来也充满了信心;而柳宗元的新举措却遭到了反对,甚至朋友也被杀,自己被下放到永州做了一个司马,在这儿过了十年颠沛流离的生活,这期间,朝廷的'一些小人还要陷害他,朋友也杳无音讯,此时,他的心情是不言而喻的。两相对比不难看出诗人心境之差异,这正所谓“诗人心情不同,作品意境也不同。”

如果说王安石的《元日》是一篇得意之作,那么,柳宗元的《江雪》则是一篇失意之作。理解了这一点再让学生走进诗文,将两首诗对比着学,使这两首原本看起来不相关的诗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学生无论是对诗作的内容本身还是对诗人的情感的理解与把握都会有比较深刻的认识。

走近诗人,才能走进诗文。我觉得作为教者,必须引领学生穿越是时空的界限走近诗人,感知古诗创作的背景,体悟诗人的情感,这样才能与诗人产生情感的共鸣,从而更好地理解我们民族的精髓,使学生亲近古典诗文,感受古典诗文给我们带来的无穷意韵。

第5篇:《古诗》教学反思

上完这节课后,心理感觉很轻松,为什么呢?我始终认为,诗是不能翻译的,只能理解.所以我一改以前的古诗教学法,注重引导学生自己理解,自己的话说出诗的意思,体会其思想感情。由于这一课是孩子们上学以来第一次学习古诗,在古诗的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在备课时,我选取了光盘中的.小短片,使孩子从诗中走到情景中去感受诗中的情景。这一设计的应中对于孩子的确很有效果,不过在毕老师提点下我也觉得如果能把这一环节提前至课的开始,让孩子从实际的情景走进诗中去,效果也许会更好。

我觉得我这节课在诗的朗读和节拍、重音的教学上比较到位。引导学生初步了解了读古诗时要读出诗的韵味和感觉。在识字教学上我是让学生通过在诗中认、在词中识、单个字记忆的方法,注重了孩子的识记规律和与生字的反复见面,完成了教学目标的要求。

在指导书写上,我想由于我的过于面面俱到使这节课的书写环节效率不高,重点不够突出,这一点是我本节课的一个遗憾,也是我需要改进和加强的地方,毕老师提出的按照字型结构分类指导的方法,使我茅塞顿开,我觉得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很值得我去实践和应用。

在指导书写中,我想我还要规范自己的语言,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规范孩子们的语言。

以上是我的一点想法,我想只有在课堂教学中反复实践一些新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才能使我们的课堂更加丰富多彩,才能使学生在语言发展、知识积累、能力的培养上更加多元化。

第6篇:《古诗》教学反思

本节课教学我依据课标的要求,正确处理师生的角色关系,处处以学生为主,引导学生在小组学习中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交流,在自读自悟中,不断积累,不断迁移。上课过程中根据学生各方面的特点,注意指导、引导、诱导、辅导。这样就充分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参与学习,主动地,生动地学习,从而有效地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本节课的背诵坚持以读为本,促进学生感悟。

1、采用自读、对读、齐读、表演读等方式,引导学生诵读,背诵。

2、出示画面,引导观察,播放音乐,引导学生读背。特别注意指导学生读出诗的韵味。注意韵尾“流、柔、头”的读法。

第7篇:《古诗》教学反思

古诗教学并不难,但要上出水平可真难。学生很快就会背了,但总是体会不了诗中的含义。丰富的想象是这两首诗明显的写法特点。教学中,我让学生想象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画面,想象人间乞巧的场面,最后请学生大胆地向织女祈愿,启发学生吟诗明志,用说来体会诗人的志趣,体验乞巧的民俗,学生自己借诗咏志,借想象抒情怀。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原本打算引导学生“读诗”、“解诗”、“品诗”,不设计过多的繁琐设问,不逐句分析,而是引导学生在读、想、议中把古诗的解读引向深入。但实际教学过程中,我发现牛郎织女和嫦娥奔月的故事学生都很熟悉,交流时兴趣浓厚,但是对诗句意思的解读很少有同学能说到位,多的是考老师的引导和启发。许多同学没有认真预习,连词语的`意思都不能理解,更何况是的意思呢。

这两首古诗对于我来说也是比较陌生的,算是和学生一起学习的吧。其实这两诗的诗意不是很难理解,属于那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那种,在教学时我没有严抓诗意,只是让学生有个大体的理解,对这两下传说,学生都非常的熟悉,学生讲得也是津津有味,体会了古诗所表达的情感,我觉得就可以了,不过我觉得默写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如“宵”与“霄”的区分,在“穿尽红丝几万条”中“尽”写成“进”“长河渐落晓星沉”“沉”写成“辰”“晨”都是大有人在。

第8篇:《古诗》教学反思

新课标中讲:“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有创意地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因此,在《古诗两首》的教学中,我创造机会让学生去想象,给学生一个想象的空间,让他们在这个广阔的空间里交流感情,碰撞出创新的'火花,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

如:我让学生想象“贺知章”回到久别的家乡以后,村里的儿童见到他会说些什么呢?学生进行充分的想象,我尽量让每个同学都有发言的机会,通过进行“贺知章”与见到与儿童的对话,可以看出,学生在阅读理解的过程中,结合自己已有的经验,加入了自己合理的想象,创造性地把古诗的意境形象地表达出来了。学生也能更加体会到贺知章回到久别的家乡后的喜悦与感慨之情。由此也就拉近了学生与作者的距离。想象是创造性思维的主要品质之一,没有想象就没有创新。我们要充分利用古诗精练的语言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想象的空间。给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让学生对古诗的学习变得生动有趣,提高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第9篇:《古诗》教学反思

古诗一直以来都是较为难上的篇章,一来文章短小精悍,一年级学生早已是背得朗朗上口,但是对于其中的寓意学生又是极难掌握的,把握不好便会将课文上的枯燥乏味。

古诗教学的其中一个难点是如何指导学生读出古诗的韵味。所以在朗读的时候应该尽量地引导学生去体会作者的感情,我尽量去营造一种这样的氛围,比如在说“春眠不觉晓”时,我就会让学生去想一想现在的实际,某些同学有了一定的同感,朦胧中便会产生诗人那时的心境,“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与“花落知多少”三句更是景物的描写,配以课文中原有的插图,学生能进一步了解和领悟到诗人的内心感受,再加以范读指导,学生的朗读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但是在教学过程中还是出现了很多的`问题,例如很多的问题可能并没有符合一年级学生的领悟水平,他们的回答总是与我自身想要的答案相差很远,于是整个课堂变成了以我为主而学生为辅的画面,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应该多注意他们的水平,不可提出过分高的要求。

第10篇:《古诗》教学反思

现在正是春的季节,在我们身边开始越来越多地闻到春的气息,那柔柔的春风,那点点的新绿,那啾啾的小燕子的呢喃……这番情境最好不过用诗歌来描述了。

恰好教材安排了古诗的内容,而且正当时节,内容都是关于春天的。诗写得很美,个中的意味也只有诵读者才能领会,实在不能让孩子们错过了这种享受的滋味。鉴于此,一开始我就让学生自己诵读。诗有两首,第一首是《春晓》,第二首是《村居》,一首五言,一首七言。教室里开始响起朗朗的书声,但并不如我想象的那般,可能是因为不懂诗意,也可能是有些字还不是很熟,听起来真正读出味来的并不多。“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忽然,一声很有韵味的声音在我耳际响起,我循声望去,原来是黄琦婕正摇头晃脑地在诵读,边读,还边做着动作。摇摇手读“不觉晓”,读到“闻啼鸟”,又做听的姿势。直觉告诉我,她不但会朗诵这首诗,而且还知道诗的意思。

细细一想,如果每句诗都用动作做出来,不但诗的意思自然明了,诗不也很快就记住了吗?而且记得准,记得牢。赶紧请她上台表演、推广。其他学生立刻模仿起来,兴奋地依据自己的理解做起了动作,教室仿佛成了梨园的晨练,诵读的声音也一下响了起来。几遍下来,尽十有xxx的`学生能流利地背诵了,而且是韵味十足。我想,这大概就是得益于刚才的那番“手舞足蹈”吧!

诗是最美的语言,怎样让孩子更快更好地记诵更多的古诗,增强他们的人文素养,陶冶他们的情操呢?我想,大家不妨尝试尝试“手舞足蹈”的方法。

第11篇:《古诗》教学反思

大才子朱熹的一首小诗《观书有感》,给我们诸多启示,多读一点好书,会让自己思想永远活泼,才思不绝,情操高雅啊!我的教学设计是,待学生已经理解了诗句的意思,让他们从诗的内容(描写方塘)与题目(《观书有感》)表面的不相关提出问题——题目是《观书有感》,而诗的内容怎么一点都没有写有关“书”的内容呢?然后引导学生思考讨论,理解诗歌所要说明的道理。我估计学生都能说到“一个人的聪明来自于他不断学习”这一层意思。然后我就引导学生联系前两行领会“开豁”这一层意思。

课堂教学中,学生按我的预设提出了上述问题:题目是《观书有感》,而诗的内容怎么一点都没有写有关“书”的内容呢?并通过讨论明确了这首诗是要我们“多读书学习”,可“清如许”对应的意思——心智开豁、敏锐却怎么也说不上来了。于是,我问学生曾经在哪里看见过或者听到过这句诗,是跟什么人、什么事情关联起来的?哪知道全班近50个学生只有一个学生很模糊地讲了与诗句只有些许关联的一点意思,其他学生都表示“从来没有听说过”。哈!看来学生就是“没有源头活水”啊!但这意思是我现在写反思的时候感悟出来的`。在课堂上,我并没有利用好这一生成的“资源”,而是习惯性地采取了“填鸭式”教学法,把“标准答案”一股脑儿地“塞”给了学生。当时只是感到有些遗憾,没有想出好的方法引导学生真正理解诗歌要说明的道理。现在想来,只要把当时学生“从来没有听说过”这一现象与诗句联系起来,就能很好地解决问题的。

我对学生的学情估计不足,课堂上出现了可以利用的“教学资源”没有敏锐的反应,只是想着赶快把知识“给”学生,将来能够应付考试。由此我想到,我也缺少“源头活水”。

《冬夜读书示子聿》可称之为说理诗,文字意思浅显,但蕴涵如何读书、做学问的深刻道理,真所谓“有境界自成高格”。本课教学难点应是引导学生体会诗中则“少”“老”对比、“知”“行”对比所阐发的道理。

教学中,以关键词句为生发点,激活孩子已有的大量能够佐证这一哲思的知识储备,丰富诗境,加深理解和体验。

一、抓“少”与“老”,体会学习要孜孜不倦。

师:有同学不理解什么叫“无遗力”?谁能说说。

生:把所有精力和心思都用上。

生:不留一点气力,全力以赴。

师:年少时候我们应该怎样无遗力的学习?

生:学习做到孜孜不倦,一丝不苟。

生:非常努力的通宵达旦的去学习。

师:借用成语故事说说,哪些古人学习或作学问是无遗力的?

生:悬梁刺股。

师:“悬梁刺股”描绘了一幅怎样“无遗力”学习的画面?

生:把头发系在梁头上,困了用针扎自己的大腿。

师:这样的学习真是——

(生齐读:无遗力。)

生:匡衡的凿壁借光。

师:匡衡是怎样“无遗力”学习的?

生:没有灯光,在墙壁上凿一个洞,利用邻居家的灯光读书。

师:这种读书精神叫——

(生齐读:无遗力)

本环节教学中,通过对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激活,首先是“无遗力”的理解,其次是“哪些古人做学问是这样努力的”,将短短的七各字读厚起来,随之学生的体验也就深刻起来。

二、故事引入,联系生活实际,自悟“知”“行”所阐发的哲理。

我以故事引入,为孩子们讲述了《纸上谈兵》的故事。接着让学生谈谈听故事感受:赵括如此精通兵法,为什么会打败仗?学生结合实际纷纷说了自己的思考;有的说实践比书上学习更重要,有的说在实践中通过做才是真正的学习。

这样通过听故事谈感想的教学方式,给孩子一个“躬行”的机会,深刻理解什么叫“躬行”,让孩子在听说实践中潜移默化感悟读书与实践相结合的道理。

最后我以“请你用成语来形容刚才“陆游”在训示他儿子时的态度。”引导学生用循循善诱、语重心长、意味深长的语气读诗。

第12篇:《古诗》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古诗词的文章,古诗一直以来都是较为难上的篇章,一方面因为文章简小精悍,很多一年级学生早已是背得朗朗上口,但是对于其中的寓意学生又是极难掌握的,把握不好便会将课文上的枯燥乏味,所以我试着用情景导入的方式来引导学生;另一个难点便是如何指导学生读出古诗的韵味。古诗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奇葩瑰宝,作为华夏文明的继承和发展者,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去学好这些优秀的诗篇,所以在朗读的时候应该尽量地引导学生去体会作者的感情,并带着这种感情去领悟古诗的精华。配以课文中原有的插图,学生能进一步了解和领悟到诗人的内心感受,再加以范读指导,学生的朗读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但是在教学过程中还是出现了很多的问题,例如很多的问题可能并没有符合一年级学生的领悟水平,他们的'回答总是与我自身想要的答案相差很远,于是整个课堂变成了以我为主而学生为辅的画面,他们总是在听我讲,以我的思想和要求在朗读古诗,而并没有达到我预期的效果,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应该多注意他们的水平,不可提出过分高的要求。

第13篇:《古诗》教学反思

以图引文学古诗──古诗《所见》教学一得理解古诗意思对低年级学生来说并不是一件很轻松的事情,有些诗句看来非常浅显易懂,可他们还是一脸茫然,这其中有的是似懂非懂,有的是语言组织不起来。

因此在教古诗《所见》时,为了让学生明白诗是有景而来,利用画面可以帮助理解古诗的学习方法。学习伊始,我首先让学生说说“所见”是什么意思。有学生说:“是把看到的东西说一说。”于是我把课文插图展示出来,引导学生仔细看图,让学生说说图上画了什么,画的是一件什么事。有学生说:“图上画着一个放牛的'小孩骑在一头黄牛的背上,手里拿着一根长长的竹竿,眼睛看着树上的一只蝉。”我问:“你知道他想干什么吗?”学生说:“他想捉树上的蝉。”“对,那么,要想捉住那只蝉,他得怎么做呢?”学生说:“他得停下来,悄悄地接近那只蝉,然后猛地一敲,那只蝉就会掉下来。”看同学们已经理解了图意,于是我告诉学生说:“这也是诗人袁枚所看到的情景,袁枚把他所看到的这个情景以诗的形式记录下来,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第一首古诗《所见》,现在请同学们打开书,自己读读这首诗,利用课文插图,想想每句诗是什么意思?”一段思考时间过后,让学生先在小组内交流自己对每句诗意的理解,然后再集体交流,最后教师再把学生理解不到位的地方做以梳理,总结,引导学生有条理的表达出来。

总之,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方法很多,只要用心探索,一定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第14篇:《古诗》教学反思

两首诗一个主题,与其说是在教学两首古诗,不如说是让学生通过两首古诗徜徉在更多描写春天的美诗文中,从而感悟春的勃勃生机,春的万紫千红。教的时候既要注意区别,又要注意联系,前者为点,后者为面,点面结合构成了美丽的春天。

《咏柳》从剪、裁入手,学习完后自然剪出《春日》,过渡自然。两首古诗的分开教学看似独立,其中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自始至终不离“春”这一主题,为二次整合铺垫基础。课末,将两首古诗再次整和,进行对比参读。使学生领会到:《咏柳》如细笔勾勒,由一柳而见出整个春天;《春日》则如泼墨挥毫,渲染出春天的“无边光景”,“万紫千红”。然而此处对比的实质并非为求异,而为探求两首古诗内在精神之一致,即对春天的赞美和热爱。至此,学生对春的感悟和热情得以升华,此时,让他们写下心中对春的感受便如水到渠成,一蹴而就,课堂氛围达到高潮。

诵读是引发读者与作者情感共鸣的酵母,是作者和读者情感交流的纽带,通过有声有情的诵读,文中的字句就会活起来,文章整体也会更具形象性,在潜移默化中,读者就会感受到作者的情感体验。在教学中,我用了多种方式让孩子们诵读了这两首古诗。

在教学时,由于有课件的演示和学生对春天已有的.认知,因此在课堂中大部分学生发言积极,对古诗的学习也有浓厚的兴趣,气氛很好。但基础较差的一部分学生,他们几乎不思考,不想像,不发问,好像看戏的旁观者,让我觉得有点扫兴,还有就是要学生自己说诗意的时候,学生牵强附会,毫无章法而言,优美的古诗到了他们嘴中就是干巴巴的话语,还有,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其中包含的哲理我没有引申,只是总结的时候轻描淡写地说了一句:要透过现象看本质,也不知道三年级的孩子是否理解,总之,在讲解春日的诗意时,不是很尽人意。

第15篇:《古诗》教学反思

《回乡偶书》和《赠汪伦》这两首诗都是唐诗中的极品。它们流传之广、应用之多、影响之深,都是难以估量的。

要把握好低年级古诗教学很难,讲浅了学生不明白,讲深了学生还是无法理解。到底该怎么把握才是恰到好处呢?我认为应该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不能忽视识字写字,低年级无论什么课文,识字写字都是教学的重点。古诗教学时,同样要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认读生字。教师要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来识字,并主动创设有关生活情境,利用课文中出现的语言文字进行口语交际或书面交流。

第二,朗读感悟古诗的意思时,不必逐词逐句地串讲和赏析。由于古诗的语言精炼,表达简洁,意蕴深长,低年级孩子的领悟能力又是有限的`,学生对古诗的主题思想、情感、意境、韵味的感悟,是需要日后不断地咀嚼,需要人生阅历来丰富。老师需要加强朗读的指导,通过创设有关情境,开展多种形式的塞读、评读、表演读,让学生体验情感,积累巩固,感悟诗的节奏美、韵律美、意境美。

第三,老师要有主动开发语文课程资源的意识,可适当向学生推荐一些描写思乡的、送别的古诗句,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和文化积累,并将学生从课内引向课外,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丰富课程资源。

更多相关内容: